这是京东数科的第871篇文章。
云计算与云朵多少有共通之处,云舒卷自如,就如云计算的资源用量,可d性扩展;云可以随风飘至不同位置,而云计算,大部分时候,用户并不知道数据中心部署在何方,但它切实存在。
这朵云仍在扩张——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20年)》,2019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1883亿美元,增速2086%,预计未来几年的平均增长率仍将保持在18%左右。同年度,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为1334亿元,增速386%。
其中有两个数值值得探究,其一,我国的云计算市场规模极大,占全球市场七成左右;其二,增速极快。这意味着,在中国发展了十余年的云计算市场,迎来新的"诸神之战"。
新的战场将会从公有云转移至专有云,未来十年,是专有云的天下。
为何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更适宜用专有云来实现?企业应如何选择对应的云服务商?云计算领域玩家又该如何抓住这一波机遇?
当消费互联网早已被定调为"流量红利开发殆尽",新一轮发展红利转向了传统行业,它们在数字化转型期间所产生的计算、数据存储等需求,为云计算带来机遇。报告显示,95%的企业认为云计算可以降低企业的IT成本,越来越多的行业用户,如银行、地产、航空、零售业、制造业、农业,都存在上云诉求。
除了企业自身的需求之外,政策也开始向云计算倾斜。今年,新基建被写入工作报告,央视列举的七大新基建重点中,大数据中心、5G基建、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赫然在列。新基建无疑会大大增加未来的数据存储及计算需求,背后需要云计算作为底座。截止2020年7月,已有20余个省份发布新基建规划,仅广东就提出了59亿元的新基建项目。
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为内驱,新基建推动为外驱,云计算市场的新一轮爆发,确有其市场底层逻辑。
而从演变趋势来看,目前云计算已经出现了从单一的私有云、公有云形态,向以专有云、混合云为主的多云形态的演进。
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云资源所属的主体:
① 公有云 :由云服务商直接提供云产品与服务,企业需要将数据托管在服务商的数据中心,也因此对数据的掌握力度相对较弱。但其灵活度强,资源用量可d性扩展,成本也较低。
② 私有云 :云服务商单独为企业构建服务体系,部署机房、服务器,可针对企业方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方案。它更适合对数据安全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如政府部门,同时部署成本更高,自身还需定期运维。
③ 混合云 :公有云过于开放,数据安全性不足;私有云过于封闭,运维繁琐成本居高不下,同时数据流通范围受限,于是,混合云将两者相结合。把机密性不高的服务部署在公有云,核心敏感数据部署在私有云,且在两者之间搭建桥梁,用内网专有通道通信。
④ 专有云 :专有云与混合云有共通之处,同样是将数据按机密性进行分级,并分别部署在不同的资源池中。两者的区别是,混合云依然要为企业构建私有云,而专有云是由云服务商直接提供"专供"的云分区,从物理层面隔离出虚拟化资源池。专有云从形式上看更类似混合云,但成本更低。
近两年,专有云市场增速明显。根据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专有云行业发展洞察报告》,2018年时,中国专有云的市场规模为592亿元,预计五年复合增长率为567%,至2023年时,预计专有云市场将达5594亿元。
私有云市场规模同样在增长,但相对而言增速已在放缓,根据《云计算发展白皮书(2020年)》,它在2019年时市场规模达645亿元,同比增长228%,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会在1500亿元左右。
公有云是一块"大蛋糕",几乎已被巨头瓜分完毕,长尾玩家很难弯道超车。中国公有云的市场规模在2019年时为689亿元。尽管目前的增速依然可观——2019年增速为576%——但未来公有云的发展依然存在阻力。
首先,数据安全问题。 即便是业内龙头老大阿里云,也出过多次宕机事故,2019年年初,出现IO HANG故障,导致国内大量互联网公司瘫痪,此后又连发两次故障。公有云的客户一般为互联网企业和中小企业,但市场客群变化正在发生,工业、政务、医疗、金融等传统行业加速上云,它们对数据安全、服务可控要求更高,也更青睐专有云、私有云的解决方案。
其次,时延问题。 公有云过往多以大规模的数据中心为枢纽,所有数据从海量的终端设备传导至"中心"进行处理,消耗大量带宽资源,也延缓了数据回传,造成时延。为此,云厂商们在企业近场构筑物理和虚拟资源池,把计算能力拓展至边缘侧,提供更迅速的、端到端的边缘云计算服务。在"中心+边缘节点"的生态中,专有云即为近端分布云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天然地符合公有云的变革方向。
至此,专有云市场的发展优势也变得如雨后晴空般明晰。
对比公有云,它能有效解决数据安全问题与时延问题,近端设备部署让访问速度更快,d性拓展能力又并未减弱;对比私有云,既兼具了其业务架构灵活的优势,又规避了数据孤岛,打通云端与本地数据,实现双向数据传输。
没有厂商不想做增量,为占领增量市场,各厂商转向专有云、混合云;同时基于自身过往优势推出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
看似尘埃已定,进入"后江湖市场"的云计算领域,硝烟再起。
① 华为云、天翼云:推出混合云,满足政企用户d性扩展需求
私密性、安全性是政务部门、大企业上云首先要考虑的,但安全性最强的私有云在使用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d性拓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催生混合云使用诉求。
目前,中国电信与31个省,超过236所城市合作,构建省级政务云平台11个,地级市政务云平台则高达100余个。IDC拥有量在国内排名第一,在"2+4+31+X"一省一池全国资源布局下,数据中心已超700个。
在现有政务资源布局下,天翼云的混合云业务转型水到渠成。
华为云更进一步,它直接停止了单一的私有云服务。革新前,华为与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工商银行、应急管理部等过往客户做了沟通,互联网驱动业务飞速变化,用户所需的功能与架构革新很难用一年一次的定期升级来解决,混合云更符合长期使用需求。
但在转型过程中,华为云面对的境况比天翼云更复杂。它起家于私有云,已积累大量私有云相关客户,假如要将现有客户进行混合云升级,成本最低的方式是通过数据通道打通私有云与公有云,但这样的"拼装物",在组件持续叠加、系统多次升级的过程中,研发运维难度上升,大概率会导致体验下滑。
而要做到长期体验的稳定,云服务商需以公有云架构为基础,重新调整体系。大幅革新下,如何证明自己在混合云业务上足以赶超竞对、并维持过往的数据安全优势,是华为云需向客户重点验证的课题。
2016年与2017年,华为云迅猛拓张政府客户,为660座城市建了本地云,放弃单一私有云后,如何帮过往的政企客户做转型,争取其长期支持,会成为华为混合云业务的核心突破点。
② 京东数科金融云T1:提供金融行业解决方案
相较政府业务部门,金融行业的上云迫切度不遑多让。
一方面,传统银行业务受互联网冲击严重,互联网金融正在瓜分市场,用户向线上迁移,《2019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去年只有1023%的银行业务通过柜台完成;另一方面,金融行业的发展还未触及天花板,理财、保险、证券在中国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从业者有拓荒掘金意。
市场环境决定了,金融企业必须用线上的方式去触达用户。他们的刚性诉求是:和互联网企业一样采用开放架构,易于对产品进行灵活敏捷的调整和修改;同时在用户引流、粘性保持等方面能提供更多支持。
为解决这些痛点,京东数科推出了T1金融云,涵盖金融专有云、数字化运营平台U+、数据中台、技术中台、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StarDB等。
从云计算的角度来看,金融专有云保障了数据安全,及d性扩容。U+平台的"一站式移动研发平台"则以PaaS的形式提供APP、小程序开发的能力,部署周期大为缩短,它还提供APP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性能监控、崩溃问题分析、消息推送等。据了解,该PaaS平台能将开发资源压缩至38%,性能提高50%以上,在其支持下,苏州农商行在几个月内快速上线了网贷系统、智能客服系统、手机银行。
对金融客户来说,它大大降低了中台、APP的开发和运维难度,降低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本。
这当然不是终点,"金融行业解决方案输出者"T1金融云,还提供了更多深度运营服务——"摹略"智能营销决策系统记录用户行为的关键触点,面向多个业务场景提供精细化运营策略,提供A/B测试,可分析并复盘策略有效性。前不久召开的京东全球 科技 探索 者大会上,京东数字 科技 集团副总裁曹鹏还提到了"智能语音外呼机器人",京东数科机器人每日的呼叫量超百万,转化率比人工呼叫高出63%。此外,"鹰眼"短信营销、"良研"用户调研、智能客服、直播、工单系统等解决方案也在提高用户粘性。
它正处于飞速增长期,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中国金融云市场(2020上半年)跟踪》,京东数科T1金融云发布一年内打下了金融云市场95%的市场份额。可以预估,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长。
③ 阿里云、腾讯云借助过往优势撬动新业务
商业的本质,是依托于过往优势,制造杠杆,撬动更大的利润和市场,华为云如是,阿里云与腾讯云同样如此。
阿里云今年的最大动向是很好的改造了自己原有的产品,与云平台基础相结合,再打造一个数字原生 *** 作系统,进而改造成为企业应用开发平台。如此一番 *** 作,即有利于导流,又顺利将云市场服务下沉至中小企业。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大中型企业,阿里云主推专有云。
腾讯云则提出了物联网生态战略,在 汽车 和智慧酒店领域均有涉猎,用专有云、公有云等产品,为企业升级业务管理体系。它的IoT战略是2B2C的,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于微信流量,替代了打开率低下的各类APP,提高了物联网设备的活跃度。
作为新基建的一环,云计算涌入越来越多的行业,其服务形态也在变得更细化、更落地。
而从用户端来看,采用多个云服务商、多种云形态变得越来越普遍。《Flexera 2020年云状态报告》的数据显示,93%的企业采用了多云策略,87%的企业则采用了混合云策略,受访者平均使用22个公共云和22个私有云。
多云策略下,催生多网融合需求,即将云跨服务商打通,让同一企业部署在不同云服务商的数据形成交互。目前,天翼云已实现"一线多云",上云后,可利用专线再连接到其它云服务商。
云计算优化的路径没有尽头,多云融合、多网融合正成为新趋势,一旦这一进程完成,云服务商再难借用过往数据沉淀留住客户,竞争最终依然要回归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云计算#
好。公司计算能力中心硕士工资待遇每月10000元以上。福利多,工作环境好,不加班有五险。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是中国移动旗下全资子公司,立足苏州,业务范围辐射全国,聚焦移动云业务发展,承担起移动云的研发、运营、支撑一体化职责。苏州华高科技是一家发展良好、经营范围广泛企业。在公司发展壮大的几年里,始终为客户提供好的产品和技术支持、健全的售后服务,获得了客户较好的口碑。
苏州华高科技的具体介绍如下:
1、富有特色的营销:苏州华高科技将广告放到这些小网站上面,通过广告宣传,让广大消费者知道了有这么一个C2C电子商务网站。利用传媒做市场宣传,苏州华高科技从2004年的北京国际广播电视周开始,就利用热卖的贺岁片提高了其知名度,而且还把道具拿到网上拍卖。
2、较为完善的经营体系:苏州华高科技整合股东及其他资源,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健康服务综合解决方案。苏州华高科技由于公司技术服务数据库加大,导致业务运转效率较低。
扩展资料:
苏州华高科技的其他介绍:
苏州华高科技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不断升级服务渠道,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各项服务指标,给更多消费者提供保险保障服务。北京微讯网科技有限公司的电话呼入人工接通率、犹豫期内电话回访成功率和保全时效指标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苏州华高科技坚持以客户利益最大化为首要,建立高效、透明的系统化服务体系。推行诚信、细节、品质的服务宗旨,为用户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产品与服务,满足用户对高品质智能生活的追求。
在苏州国科综合数据中心有限公司的现办公地点,有一个巨大的球形建筑还处在钢结构施工阶段。据国科数据中心运营中心总监于佳武介绍,未来这里将会作为公司的整体展示大厅。尽管离建设全面竣工还有不少时间,但从公司的规划沙盘已经可以清晰的看出,坐落在独墅湖畔的这个建筑群必将会成为苏州工业园区一个崭新的靓丽风景。
苏州国科数据中心鸟瞰图
于佳武称,由于球形结构的施工复杂性,所以直到别的办公区都已投入运营,这个建筑还在不断调试当中。但于佳武显然在这里卖了一个关子,因为在后来的参观中,记者发现苏州国科综合数据中心有限公司善于玩复杂工艺的远远不仅限于这些高难度的建筑而已。
平衡之术
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在于对称,而这也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平衡,向往平和、中庸的心理特征。上海世博会里中国馆以斗拱为架构、以斗冠为造型、以九宫格为屋顶,极富中国韵味。此外,中国城市往往呈现棋盘式结构,就像是练字的九宫格,相互对称。
而在苏州国科数据中心里,贯穿始终的竟然也是这种平衡之美。尽管苏州国科数据中心总经理顾宗根介绍说:"目前国内大多数据中心的建筑规模一般都在1~2万平方米,而我们的规划面积达到52万平方米。"但是,在实际参观中,记者发现如此浩大的数据中心实际机房占用面积却只在30%左右。
苏州国科数据中心电力系统
千万不要急着去感叹如此的一种"浪费",因为,在这其中隐含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平衡。
原来,在国科数据中心里,所有的IT主设备、管路路由等都是按照双路所设计,除了电力、制冷、网络以外,就连弱电系统、空调设备、电信系统以及柴油发电机等都必须要求双路备份。这既是符合T4认证的首要标准,而且即使在发生单点故障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营,从而实现为最终用户带来99995%的可靠性。
说到这,也许你会对如此严格的认证体系感到好奇,其实早在美国标准 TIA-942 《数据中心的通信基础设施标准》中,就已根据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可用性( Availability )"、"稳定性( Stability )"和"安全性( Security )"分为了四个等级: Tier I, Tier II,Tier III,Tier IV。而如何来进行级别的界定则是源于美国标准The Uptime Institute的《Industry Standard Tier Classifications De ne Site Infrastructure Performance》(《采用分类等级的方式定义场地基础设施性能的工业标准》)。在该标准中,美国 The Uptime Institute 依据工程需求与实践,提出了场地基础设施的分类等级的体系框架,针对数据中心的关键设备期望达到"五个九"即 99999% 的系统应用可用性的需求,提出了要与之相匹配的机房场地基础设施 ( 电源配电、暖通空调、以及其他的相关系统 ) 的可用性等级指标。
具体到"等级IV "的数据中心,是指具有能够进行任何有计划的活动且不会对关键的负荷造成中断的能力,且有提供场地基础设施容量及其能力。这需要同时活跃的分配道路,通常在 S+S 的双电源系统配置里,电力系统供应表示为每个有 N 冗余的两个单独的 UPS 系统。在一个系统上涉及的关键负荷不超过N的80%。在这样的数据中心中需要全部计算机硬件有故障容错的双电源输入,严格的故障容错测验使数据中心具有维持无计划故障或者运行错误时,不发生计算机机房过程中断的能力。
顾宗根表示:"尽管现在国内有很多数据中心都自称已经达到了T4的标准,但其实这里有很多细微却至为重要的差别。比如电,我们是从两个不同变电站引入两路20KV市电,再通过不同路由进入数据中心的配电室。而有些数据中心名义上说是两条电路,但其实都是引自一家变电站,这样一来,一旦该变电站发生问题根本无法保证备用电源的正常供给。"
高而不贵
众所周知,国内在建设数据中心的时候,首先要打交道的就是"电老虎"。对于国科数据中心如此高规格的机房来说,前文所提到的20KV市电显然远远不够。而在这方面,顾宗根首先庆幸于苏州工业园区得天独厚的优势。
早在16年前,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宣布与新加坡展开合作时,两国政府就按照超前国内50年的标准规划对园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部署,对电、制冷以及通讯网络等其他基础设施要求非常高。顾宗根说:"国内其他电网一般都是1万伏,而我们都是2万伏。光是第一期项目开始,我们就申请到了两路各14500千瓦的试电,之后我们又申请了4万千瓦,这在一般的城市根本不可能实现。"
有了优异的电力基础,国科数据中心还采用了美国康明斯柴油发电机组进行双冗余设计,一期配置了7台2000KW柴油发电机,具有独立油库,柴油后备时间可满足数据中心48小时连续运行。
为了能够达到T4所要求的制冷需求,顾宗根表示公司除了自己组建了2600冷吨中央冷水机组之外,苏州工业园还在数据中心旁边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市政的集中供冷系统,通过市政投资,把冷冻水运到数据中心内。
当然,作为一个第三方托管数据中心,除了电力与制冷外,网络的性能也是决定其服务质量的关键。顾宗根一直强调一点,那就是目前国内很多的第三方数据中心都在运营商的数据中心市场夹缝中生存。所以,这次在建立国科数据中心的初期,他们就一一打通了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广电四大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关系。现在,拥有电信、联通、移动等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多线路核心骨干网接入,加上核心网络设备采用CISCO-NEXUS 7000系列,全部双冗余拓扑结构,从而形成覆盖科技园、联通全省全国的稳定、可靠的网络系统,并具备8条155M国际电路使用权,充分保障离岸外包企业的国际网络需求。
苏州国科综合数据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 顾宗根
别看如此庞大的双冗余设计架构,但由于采用了IBM节能降耗的技术控制手段,并结合了绿色环保技术,通过对空调系统、机房布局、动力系统、冷却系统的创新设计,最终实现了能源效率系数PUE值小于16,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能源使用率,从而有效降低了数据中心的日常运行成本。
说了这么多国科数据中心中心的资源优势,接下来国科数据中心的租赁费用成为了一个呼之欲出的问题。据顾宗根介绍,国科数据中心总投资有84亿元,仅初期投资就有57亿元,这样一个设备配置堪称"奢华"的数据中心,其使用费用是不是也会令人乍舌?对此,顾宗根举了一个例子:"目前日本、香港按照T4标准所建立的数据中心,其每平方米的年租金大概在20几万左右。在国内,上海能达到T3标准的数据中心,每平方米的年租金也在两万元以上,而我们只要一万多。用一万多元来换取T4标准的保证,我觉得这个帐并不难算。"
顾宗根相信,如此高而不贵的使用条件,能很快为数据中心赢得客户的兴趣。事实证明,截止2010年11月底,公司制订的1000万的营收指标已经顺利完成。接下来他们将力争在3~5年内成为国际一流的商业数据中心,能独立为2000家企业提供综合数据服务的解决方案。
云之未来
对于未来的发展,国科数据中心首先把关注点放在已经入驻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在顾宗根看来,这些是他们最有潜力的客户。据了解,国科数据中心将主要服务于三大类客户:高科技中小企业、政府服务机构,以及ITO/BPO/金融后台服务。而在产品定位上,苏州国科将产品与服务分成三个层次:环境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以及软件即服务(SAAS)。
显而易见,这三种层次的服务全面构成了云服务的整体。谈到云计算,顾宗根表示他们在这个领域早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果我不能提供云计算的服务,而仅仅是一个奢华的环境,并不能真正降低企业的IT投入。试想客户如果买了一大堆的IT系统,然后放到这里来,过了三年又要面临淘汰更新,这对于企业的IT投资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现在的建设过程中,已经投资了3000万用于云计算的系统。在未来的两年内,我们还会投资6000~7000万。"顾宗根一直在反复强调,不管是硬件的"云",还是最后能够提供软件的服务,只有把云计算的这些资源全部建设好,企业客户才可以动态地按需使用数据中心的IT资源。
苏州国科数据中心控制中心
说到云服务,同样位于苏州工业园的风云网络是国科的"兄弟公司"。风云网络已经做了3年的SaaS服务,在国内小有名气。顾宗根说,"风云网络已经做了1000多个产品,用户量达到1万多家。然而,由于没有一个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很多终端客户对风云网络提供的SaaS服务的可靠性心怀疑虑。我想,国科数据中心介入云计算之后,将提高客户对风云网络SaaS服务的信任度。"
苏州国科数据中心安保监控中心
谈及未来,顾宗根表示,之所在苏州国科数据中心一期工程上,选择IBM GTS承接了设计与建设工程,就是因为看重了IBM在全球有470个共计80万平方米的数据中心,看重了IBM在数据中心管理运维方面的经验,这次通过IBM辅助其完成了Uptime Institute的认证也足以说明这点,所以在今后,双方的合作还会走得更远。顾宗根充满信心地表示:"未来3年,我们还会联合IBM共同建设'卓越数据中心'与'创新云服务',致力打造江苏省乃至华东地区最大的灾备中心、云服务中心和IT外包服务中心。"
记者观察
说说搭建数据中心的那些事
正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在这样一个最终成功的案例面前,人们总希望更多地去挖掘它背后所经历过的困难与挫折。但是,当国科数据中心的负责人在回顾这些并不遥远的过去时,最先值得他们怀念的却是一些非常细微但却有意思的事。
"由于这次数据中心的整体建设方面都交由IBM来全权把关,其实并没有出现过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和土建部门打的交道倒是破费了我们一些精力。" 顾宗根笑着解释道:"原来作为一般房子建设的施工单位,他们并不懂得什么叫数据中心,所以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跟他们做大量的沟通和解释工作,数据中心这样的项目是个生产型项目,不是我们以前想的写字楼、办公楼项目,建完以后,里面所有的设施设备都是生产型设备,在土建方面,在房子建设的同时就要考虑到这些设备的整个特征和特点。"
顾宗根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人对于我们这样高规格高投入的数据中心,总会关心一个商业运营的或是管理成本的问题,其实,在我们自身看来最大的挑战是怎么样运用好这个数据中心。在设计完以后,怎么样充分运用它的灵活性、模块化的一些特征,能够满足更多高端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今天你们看到我们很多地方排得整整齐齐的机柜,也许到了一个季度以后,到我们开放第二个机房的时候就会面目全非。高端的客户有很多自己的个性化要求,怎么样满足他们的要求,又能够把这些不同的要求整合到我们以最低的成本去提供服务,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苏州国科数据中心基本参数
基本信息
建筑面积达52万平米,初期投资57亿元,为亚太区首个通过国际正常时间协会(Uptime Institute)所颁发的Tier IV(T4)等级认证的数据中心。
能源效率系数PUE值小于16
机柜:一期1700个,二期2400个。
网络:具备苏州电信、苏州联通、苏州移动、江苏有线四家网络资源。
存储:初期使用两条HP EVA 6400存储产品为客户提供56TB的存储空间,可扩充至108TB。
磁带库:使用MLS 8096 磁带库,目前配置96块磁盘勇于数据备份恢复服务。
自动化
使用SONY IP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及远程桌面监视机房内的环境,并可对历史影像资料进行调用查看。
虚拟化
提供基于虚拟化计算资源整合和即需即供服务模式的云平台,目前可提供的计算能力为1080颗CPU、1920GB内存、28TB硬盘空间、1080个虚拟网卡。
绿色节能
采用了IBM节能降耗的技术控制手段,并结合了绿色环保技术,对空调系统、机房布局、动力系统、冷却系统都实施了创新设计。
安全
严格按照T4标准,所有的IT主设备、管路路由等都是按照双路所设计,即使在发生单点故障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营,从而实现为最终用户带来99995%的可靠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