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于常用udp包大小(512)只能容下13组响应地址,作为第一步找到公共DNS的统一入口——也就是根域,做多只能找到13组。好像有一种技术叫edns,可以扩展信息大小,用超过常用udp包大小的包相应,也可以用tcp包代替,但明显效率和兼容性不如常用udp包。
由于因特网发源于美国,大部分根域都是由美国的组织(如商业机构,研究所,大学)运营,只有三个是美国外的,并受ICANN管理,不过ICANN已经和美国G签好协议,政府不能在直接干预其运营,所以除非美国使横手或者不怕那冗长的法律申请,基本上美国G没太多控制权。
也是以上,中国只能分配到根域的镜像(其他国家或地区(如香港,tw地区从两方面都是)也是一样),除非对dns系统进行革命性的改动(例如能适应更大更快的包发送原理),基本上不会再增设根,只会增加任播镜像或拆散剩下的单机根(还有2个单根)。
我觉得这个肯定是有必要的。尤其是互联网的世界,我国当然需要有自己的域名根服务器。这好比是我们自己有一个灯塔,指引着在互联网世界的方位。
目前的全球的根服务器一共13台,美国控制其主根服务器一台主根服务器加9台根服务器,而其余的三台则为英国瑞典和日本所拥有。
这是美国在互联网上的霸权,美国政府拥有根服务器管理的巨大的发言权。当然如果世界处在和平的基础上,互相信任互不干涉,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问题就在于,如果美国要刻意的打断掐断中国的网络,他们也很容易做到。
所以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主权,并建立自己的域名根服务器,摆脱美国的控制。
在未来的岁月里,网络对于中国民生和国防的影响,事关重大也至关重要,从战略上来说也是必须和重中之重的。我当然支持我们国家设立域名根服务器,摆脱美国的霸权。
其实早在2013年,我们国家就联合了日本和美国的相关的运营商,完成了25个ipv6根服务器的安装,打破了中国没有根服务器的困境。
此次工信部同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设计域名根服务器以及运行机构,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将我国的网络建设得更好更安全。
我感谢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以前瞻的智慧和敏锐的眼光,实现着中国的伟大复兴,并为这种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感谢您的阅读!
根服务器主要用来管理互联网的主目录,全世界只有13台。
1个为根服务器架构主根服务器,放置在美国。其余12个均为辅根服务器,其中9个放置在美国,欧洲2个,位于英国和瑞典,亚洲1个,位于日本。
中国没有。
我国有4台根服务器。
中国的互联网信息中心一共设立了4台域名根服务器,有F、L、K、L根镜像服务器。此外还有工信部批复的香港域名服务器,因此还有JX0007L的域名根服务器。
根服务器的存在主要用于DNS的解析,DNS可当作邮政编码,根域名服务器就是邮递员会通过这个邮政编码更快的投递邮件,解析域名。通常情况下,根域名服务器解析DNS是非常准确的。
设立根服务器的原因。
以为内世界各国对美国互联网依赖性大,全部的IPv4根服务器都是在美国政府授权的互联网域名和号码分配机构ICANN统一管理,一直负责全球互联网域名IPv4根服务器、域名体系和IP地址等等管理。所以美国利于对根服务器的控制就可以完全控制互联网,这种情况对其他国家网络安全造成潜在的重大威胁,所以我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根服务器。
根服务器主要用来管理互联网的主目录,所有根服务器均由美国政府授权的互联网域名与号码分配机构ICANN统一管理,负责全球互联网域名根服务器、域名体系和IP地址等的管理。 这13台根服务器可以指挥Firefox或Internet Explorer这样的Web浏览器和电子邮件程序控制互联网通信。由于根服务器中有经美国政府批准的260个左右的互联网后缀(如.com、.net等)和一些国家的指定符(如法国的.fr、挪威的.no等),自成立以来,美国政府每年花费近50多亿美元用于根服务器的维护和运行,承担了世界上最繁重的网络任务和最巨大的网络风险。因此可以实事求是地说:没有美国,互联网将是死灰一片。世界对美国互联网的依赖性非常大,当然这也主要是由其技术的先进性和管理的科学性所决定的。所谓依赖性,从国际互联网的工作机理来体现的,就在于“根服务器”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任何形式的标准域名要想被实现解析,按照技术流程,都必须经过全球“层级式”域名解析体系的工作,才能完成。 “层级式”域名解析体系第一层就是根服务器,负责管理世界各国的域名信息,在根服务器下面是顶级域名服务器,即相关国家域名管理机构的数据库,如中国的CNNIC,然后是在下一级的域名数据库和ISP的缓存服务器。一个域名必须首先经过根数据库的解析后,才能转到顶级域名服务器进行解析。 \x0d\\x0d\中国还没有自己的根服务器!\x0d\全世界只有13台。1个为 根服务器架构\x0d\主根服务器,放置在美国。其余12个均为辅根服务器,其中9个放置在美国,欧洲2个,位于英国和瑞典,亚洲1个,位于日本。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