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top500)强服务器的排名

世界(top500)强服务器的排名,第1张

在2006年超级计算机大会SC06开幕前一天,TOP500org提前公布了第28次超级计算机五百强名单,其中前十位的排行发生了重大变化,因为TOP10中的新秀有7款之多,而且两款新的AMD Opteron系统占据了第二和第九。
超级计算机TOP500的计算性能依然在飞速提升,这次第10名的平均计算能力为5420TFlpos,第500名也有2734TFlops,比上次的 203TFlops增加347%之多,而第100名的665TFlops如果放在2003年甚至可以跻身TOP10。
整体而言, TOP500的总计算能力比上次提升56%,其中前十名受影响较大。排名第一的仍是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利物莫国家实验室(LLNL)的“蓝色基因/L”系统 (BlueGene/L),峰值计算能力3670TFlops,平均2806TFlops;新科亚军是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的“红色风暴” (Red Storm),由超级计算机制造商Cray采用13277颗24GHz双核心Opteron处理器打造而成,峰值计算能力1274TFlops,虽然只有蓝色基因的347%,但却是史上第二台超越100TFlops的超级计算机;IBM的一套新蓝色基因系统“BGW”夺得季军,峰值计算能力也超过了 100TFlops大关,达到1147TFlops。
IBM的Cell系统不但拿下了冠军和季军,还占据了TOP10中的另外两个位置,在TOP500中也有93套。
排名第六的是戴尔“Thunderbird”(雷鸟)系统,基于Intel Xeon 36GHz处理器,这也是Intel平台的最高排名。TOP500中的Intel平台从上次的301台减少到263台,其中Itanium系统从37台减少到35台,不过基于最新Woodcrest Xeon 5100的系统已经开始上榜。
凭借近年来在服务器领域内的优异表现和杰出的计算性能,AMD的Opteron处理器已经在TOP500中占据了113个席位,上次只有81个。另外,PA-RISC平台20套、Alpha平台3套、富士通研发的Sparc平台3套,Sun的10套系统则全部采用了x86处理器。
(ARMONK,纽约)——近日,在IDC最新公布的世界最强功能超级计算机排行榜上,IBM的上榜数量在所有的生产商名列第一,几乎是排名第二位的公司(New HP)上榜数量的两倍。IDC的排行榜上共有304种IBM eServer系统,而新HP公司有171种,Sun公司则只有89种。此外,IDC的“平衡等级基准”也进一步证明了:一台32路IBM eServer p690服务器的性能强于Sun Fire 15K和HP Superdome,而其处理器数量仅仅是这些服务器的一半。
“IBM在超级计算领域的成功来自一个简单的哲学——我们制造超级计算机的目的是用来处理各种商业和技术环境下的超级计算应用。”IBM eServer基准测试部主管David Gelardi说,“只要更多的公司借助于超级计算机来处理大型数据挖掘和其它重要应用,IBM就会在此重要领域内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
排行榜上的IBM超级计算机包括从单机系统到512台计算机的大型集群。在单机水平上,32路IBM eServer p690与72路Sun Fire 15K与64路HP Superdome相比,显示出了非凡的优越性。IBM eServer p690由POWER4微处理器支持,是第一种“一个芯片上的服务器”,它包括2个1GHz以上的处理器,1个大带宽系统开关,1个大内存缓冲器和I/O接口。也正是因为p690的独特设计,它的出现才改变了UNIX业界的游戏规则。
IDC的这个排行榜也符合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名结果。超级计算机前500强的排名由来自美国田纳西州大学的Jack Dongarra和德国曼海姆大学的Hans Meuer两位超级计算专家公布,每年公布两次。这500种计算机都是世界上功能最强、性能最好的计算机,在最新的前500强排名中,IBM系统占了160种——超过其它所有生产商。
IBM还透露,他们正打算在不久的将来建立“蓝色基因/L”——一个200 Tflop(1Tflop等于每秒进行一万亿次计算)的超级计算机。目前,它的一些相关基础技术正在IBM研究中心和美国Lawrence Livermore国家研究室的共同开发中。此外,IBM也正在为各项生命科学工程建造一台Pflop级(每秒钟完成千万亿次 *** 作)蓝色基因机器。

市面上存在两种数据库负载均衡的思路:1

基于数据库连接的负载均衡:例如总共有100个数据库连接,50个连接登录到数据库机器A,另外50个连接登录到数据库机器B,这样每个连接中接下来的所有请求全都是发往同一台数据库机器的

这种数据库负载均衡的思路模拟了WEB上的负载均衡方法,但是由于WEB连接是短时间连接(连接建立后,获取需要的HTML等资源后,连接马上被关闭),而数据库连接是长时间连接(连接建立后,可长时间保持,客户可不停向数据库发送SQL请求,数据库做出回答,如此不断循环直到连接被人为或因错而断开为止),因此这种数据库负载均衡思路存在着明显的缺点:有可能会发生绝大部分的请求压力都集中到某台数据库机器上去,从而使得负载均衡效果失效

2

基于批处理请求的负载均衡:在建立数据库连接的时候,会同时与每台数据库服务器建立连接,之后针对客户端的每次请求,都会根据负载均衡算法,独立地选出某个数据库节点来执行这个请求

此种思路符合数据库长时间连接的特征,不存在上面所述的基于连接的负载均衡方法的缺点

市面上的负载均衡厂商,既有基于连接的,也有基于批处理请求的,用户需仔细辨别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合适产品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银河证券研究院 赵良毕)

报告原标题: 通信行业深度报告:ICT“双碳”新基建,IDC 温控新机遇

(一)算力建设关乎数字经济发展,各国均不断发力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全球算力竞争不断提升。 2020 年 4 月 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数据首次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在文件中出现,与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计算力已经与国家经济息息相关。

IDC&清华产业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1-2022 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表明,计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成要素:

(1)从 2016-2025 年的整体趋势及预测来看,各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占 GDP 的比重持续提升,预计 2025 年占比将达到 415%。

(2)计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力要素,已经成为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力和驱动力。

(3)国家计算力指数与 GDP 的走势呈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评估结果显示十五个重点国家的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 1 点,国家的数字经济和 GDP 将分别增长 35%和 18%,预计该趋势在 2021-2025 年将继续保持。同时,通过针对不同梯队国家的计算力指数和 GDP 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后,研究发现:当一个国家的计算力指数达到 40 分以上时,国家的计算力指数每提升 1 点,其对于 GDP 增长的推动力将增加到 15 倍,而当计算力指数达到 60 分以上时,国家的计算力指数每提升 1 点,其对于 GDP 增长的推动力将提高到 30 倍,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变得更加显著。

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较高。 根据 IDC 数据显示,2016 年到 2025 年,数字经济占比不断提升,全球数字经济占比2025E为41%,其中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比为4810%,比发展中国家高 178 个百分点。中美两国计算力指数综合评估较高,中国计算力发展水平涨幅达 135%,处于较高增长水平。总体来看,数字经济为各国 GDP 总量贡献不断提升,算力提升推动数字经济向好发展。

全球公有云用户市场保持增长,IT 侧资本开支不断增加。 云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企业不断增加对移动技术、协作以及其他远程工作技术和基础架构的投资。预计到 2023 年,用户支出将达到近 6000 亿美元,云将占全球企业 IT 消费市场的 142%。其中软件化服务(SaaS)是最大的细分市场,预计该市场在 2023E 用户支出增长至 208080 亿美元,相比 2021 年增长 3673%;云基础建设(IaaS)将达到 156276 亿美元,相比 2021 年增长 7053%。为了获得数字经济时代的比较优势,全球主要国家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上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全球经济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下,数据中心的建设保持了较高增速,预计在未来几年云服务提供商与电信公司之间的合作日益增加,全球云市场有望进一步增长。

中国 IDC 市场规模增速较快,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期。 受益于我国“新基建”战略提出和持续攀升的互联网流量,2021 年数据中心建设规模不断增长。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我国 2021年 IDC 行业规模约 15002 亿元,近 5 年中国 IDC 市场年均复合增速约达 30%,领先于全球 IDC市场增速,其中近三年中国 IDC 市场具有高增速。我国 IDC 行业增速较快主要系我国 5G 建设持续推进,5G 应用项目多点开花不断落地,预计到 2025 年,我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达到 5952亿元。随着数字经济“东数西算”工程加速推进、互联网和云计算大客户需求不断扩张及数据中心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数据中心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IDC 机柜数量不断增长,中国东部地区 IDC 中心较多。 2021 年 IDC 的机柜量增长了 9915万架,增速为 30%,机柜量总数达到 41506 万架,年度增长率达到 3139%。随着 5G 时代数字经济向 社会 各领域持续渗透,数据量爆炸式增长使得全 社会 对算力需求提升,预计每年仍将以20%以上速度高增,有望打开市场新空间。目前我国大部分数据中心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地区,根据 CDCC 数据,2021 年华东、华北、华南三地区机柜数占全国总数的 79%,而东北、西北地区占比相对较低。

我国东部地区 IDC 上架率较高,西部地区加速建设。 目前 IDC 机房在我国东西部呈现差异较大发展,体现东密西疏、东热西冷的特点。2021 年新增机柜对比可知,东部及沿海地区数据中心上架率高,西部上架率较低。2021 年华东、华北、华南三地上架率约 60%-70%,而东北、西北、西南及华中上架率仅有 30%-40%。在政策布局方面,国家不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形成以数据为纽带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对于网络时延要求不高的业务,率先向西部转移建设,由于西部地区气温较低优势突出,实施“东数西算”有利于数据中心提高能效,西部地区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有效增长。

(二)数字经济政策护航,“东数西算”工程建设有望超预期

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2022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规划强调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同时,规划明确提出到 2025 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0%。基于上述规划,2022年 5 月 26 日,工信部在 2022 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指出,坚持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布局。

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提升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我国能源结构正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新能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特别是水力、光伏、风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使用端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虽然通过“西电东送”工程部分缓解了东部地区用电紧张问题,但是作为高耗能的数据中心产业,协调东西部发展布局、降低能耗就十分必要。全国各省市、地区相继出台了各种强调数据中心绿色、节能的政策要求,进而促进能源生产、运输、消费等各环节智能化升级,催化能源行业低碳转型。

东西部资源高效匹配,建立全国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 “东数西算”工程是我国继“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工程,将东部海量数据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缩小东西部经济差异,促进东西部协同发展。2022 年 2 月17 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 8 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 10 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国家以“东数西算”为依托,持续推进数据中心与算力、云、网络、数据要素、数据应用和安全等协同发展,形成以数据为纽带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助力数字经济不断发展。

全球算力网络竞争力凸显,ICT 产业链有望迎来发展新空间。 通过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扩大算力设施规模,提高算力使用效率,实现全国算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有望进一步提升国家算力水平和全球竞争能力。同时,扩大数据中心在中西部地区覆盖,能够就近消纳中西部地区新型绿色能源,持续优化数据中心能源使用效率。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将有力带动相关产业上下游投资,促进东西部数据流通、价值传递,延展东部发展空间,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全国均衡发展新格局。

(三)双碳减排目标明确,绿色节能成为发展必需

能源变革不断创新升级,低碳转型融入 社会 经济发展。 自上个世纪人类逐渐认识到碳排放造成的不利影响,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不断进行合作,经过不懈努力、广泛磋商,在联合国和世界气候大会的框架下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形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 年签署,1994 年生效)、《京都议定书》(1997 年达成,2005 年生效)和《巴黎协定》(2015年达成,2016 年生效)等文件,其中《巴黎协定》规定了“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 2 以内”的基础目标和“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 15 之内”的努力目标。

推动能源革命,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 为了达到《巴黎协定》所规定的目标,我国政府也提出了切合我国实际的双碳行动计划,2020 年 9 月 22 日,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双碳”目标正式确立,展现了中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同时 2021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落实 2030 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 135%、18%。

聚焦数据中心低碳发展,实现双碳方式产业发展。 在双碳背景下,“东数西算”工程中数据中心西部迁移,PUE 值有望降低带来能耗电量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节能、革新升级已是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

(一)数据中心能耗突出,绿色节能是发展趋势

绿电成为发展趋势,低碳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大力发展数据中心产业,数据中心能耗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研究表明,预计 2025 年,数据中心能耗总量将达到 3952亿 kW·h,占全 社会 用电总量的 405%,比例逐年攀升。整体来看,由服务器、存储和网络通信设备等所构成的 IT 设备系统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5%。空调系统同样是数据中心提高能源效率的重点环节,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0%。降 PUE 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从制冷方面入手。

数据中心碳排放不断控制,PUE 值不断改善。 根据国家能源局 2020 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 6000 千瓦及以上电厂供电标准煤耗每度电用煤 3055 克,二氧化碳排放量按每吨标煤排放 27 吨二氧化碳来计算,2021 年全国数据中心二氧化碳排放量 7830 万吨,2030 年预计排放约 15 亿吨二氧化碳。

量化指标评估数据中心能源效率。 为评价数据中心的能效问题,目前广泛采用 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指标是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 IT 负载消耗的能源的比值。PUE 通常以年度为计量区间,其中数据中心总能耗包括 IT 设备能耗和制冷、配电等系统的能耗,其值大于 1,越接近 1 表明非 IT 设备耗能越少,即能效水平越好。

数据中心空调系统及服务器系统能耗占比较大。 数据中心的耗能部分主要包括 IT 设备、制冷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及其他设施(包括安防设备、灭火、防水、传感器以及相关数据中心建筑的管理系统等)。整体来看,由服务器、存储和网络通信设备等所构成的 IT 设备系统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5%。其中服务器系统约占 50%,存储系统约占 35%,网络通信设备约占 15%。空调系统仍然是数据中心提高能源效率的重点环节,它所产生的功耗约占数据中心总功耗的 40%。电源系统和照明系统分别占数据中心总耗电量的 10%和 5%。

(三)温控系统持续优化,节能技术变革打开新机遇

温控系统多元化趋势,节能技术不断突破。 当前主流的制冷方式包括风冷、水冷、间接蒸发冷却和液冷技术,根据数据中心规模、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制冷技术。提高数据中心的能效,尤其是空调制冷系统的能效成为研究重点。目前,数据中心空调制冷能效比的提升主要从液冷和自然冷源两方面入手。从制冷方式来看,风冷将逐渐被安装灵活、效率更高的液冷方式所取代。液冷技术目前应用于 5G 场景,通常对骨干网 OTN 设备、承载网设备以及 5G BBU 设备进行液冷,采用液冷技术可以通过液体将发热元件热量带走,实现服务器的自然散热,相互传统制冷方法,液冷技术更为高效节能。

冷却系统不断优化。 为了客观评价这些制冷技术以便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效率,中国制冷学会数据中心冷却工作组研究认为:采用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综合性能系数(GCOP)作为评价指标更为合理。

其中,GCOP 为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综合性能系数指标,用于评价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的能效。为数据中心总能耗,其中不仅包括数据中心市电供电量,也包括数据中心配置的发电机的供电量。为制冷系统能耗,包括机房外制冷系统的能耗,另外包括 UPS 供电的制冷风扇、关键泵以及设备机柜内风扇等制冷设备产生的能耗。

实际情况中,为了使能效评价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与可比较性。冷却工作组建议使用数据中心全年平均综合性能系统数的(GCOPA)指标和特定工况下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综合性能系数(GCOPS)作为评价标准。

冷却工作组根据上述标准针对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广东深圳、河北廊坊等地的高效数据中心进行分析。这些数据中心分布在不同建筑气候区,使用了不同系统形式和运行策略,例如高效末端、自然冷却、AI 控制的运行优化等。数据表明西部地区建设新型数据中心制冷能耗较优。我国数据中心冷却系统能效存在极大差异,提升我国数据中心冷却系统的能效意义较大,冷却系统仍存在巨大的节能潜力。

数据中心容量不断扩充,中美两国贡献较多。 根据 Synergy Research Group 的最新数据显示,由大型供应商运营的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已增至 700 家,而以关键 IT 负载衡量,美国占这些数据中心容量的 49%,中国是继美国之后对超大型数据中心容量贡献第二大的国家,占总量的 15%。其余的产能分布在亚太地区(13%)、EMEA 地区(19%)和加拿大/拉丁美洲(4%)。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数量翻一番用了五年时间,但容量翻番用了不到四年时间。

空调系统建设成本较多。 根据IBM数据,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中空调系统的占比为167%。总体来说,2021 年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总支出为 1850 亿美元,能源方面建设资本开支占较大份额,能源建设及利用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数据中心资本稳步增长,温控市场打开新空间。 根据 Synergy Research 的数据,2021年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设备总支出(包括云/非云硬件和软件)为 1850 亿美元,公有云基础设施设备支出占比为 47%。面向硬件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合计占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市场的 77%。

*** 作系统、虚拟化软件、云管理和网络安全占了其余部分。参照 2021 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开支增长 10%的现实,假设未来 4 年数据中心每年资本开支保持增长 10%,我国数据中心温控系统市场规模 2021 年为 301 亿元,可在 2025 年达到 441 亿元。

(一)英维克:打造温控全产业链,行业高景气领跑者受益

国内技术领先的精密温控龙头,聚焦精密温控节能产品和解决方案。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数据机房等精密环境控制技术的研发,致力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通信网络、物联网的基础架构及各种专业环境控制领域提供解决方案,“东数西算”项目中提供节能技术。

公司营业收入高速增长,盈利能力表现良好。 2022Q1,公司实现营收 400 亿元,同比增长 1710%,归母净利润 013 亿元,同比下降 5926%,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2021 年英维克实现营业收入 2228 亿元,同比增长 2971%,自 2017 年以来 CAGR 达3465%,主要是由于机房温控一些大项目验收确认,以及机柜温控节能产品收入增长。受益于整个行业的景气度,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205 亿元,同比增长 1286%,自 2017 年以来 CAGR达 2425%,主要源自数据中心及户外机柜空调业务的持续增长。

公司毛利率总体稳定,未来有望止跌回升。 2021 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 2935%,同比下降950%,主要原因系上游原材料成本提升,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承压。净利率总体有所下降,销售净利率为 892%,同比下降 1585%。随着公司持续数据机房等精密环境控制技术的研发,技术平台得到复用,规模效应愈发显著,公司未来毛利率及净利率有望企稳回升。

蒸发冷却、液冷技术为未来发展趋势,公司技术储备充足,产品系列覆盖全面。 目前国内数据中心温控方式仍然以风冷、冷冻水为主,由于热密度、耗能的提升,传统方案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散热方式逐渐从传统风冷模式发展到背板空调、液冷等新型散热方式,数据中心冷却系统呈现出冷却设备贴近服务器、核心发热设备的趋势,液冷、蒸发冷却技术优势明显。

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提升核心竞争力,温控系统不断优化。 公司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虽然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急速上涨和疫情反复的不利影响,公司始终坚持加大研发力度,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英维克作为细分行业龙头,及时捕捉市场发展动向,以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公司产品线丰富,方案灵活凸显竞争优势。 英维克的机房温控节能产品主要针对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房、通信机房、高精度实验室等领域的房间级专用温控节能解决方案,用于对设备机房或实验室空间的精密温湿度和洁净度的控制调节。其中包括 CyberMate 机房专用空调&实验室专用空调、iFreecooling 多联式泵循环自然冷却机组、XRow 列间空调、XFlex 模块化间接蒸发冷却机组、XStorm 直接蒸发式高效风墙冷却系统、XSpace 微模块数据中心、XRack 微模块机柜解决方案、XGlacier 液冷温控系统等产品与解决方案。

公司的产品直接或通过系统集成商提供给数据中心业主、IDC 运营商、大型互联网公司,历年来公司已为腾讯、阿里巴巴、秦淮数据、万国数据、数据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用户的大型数据中心提供了大量高效节能的制冷产品及系统。此外,英维克还提供机柜温控节能产品主要针对无线通信基站、储能电站、智能电网各级输配电设备柜、电动 汽车 充电桩、ETC 门架系统等户外机柜或集装箱的应用场合提供温控节能解决方案,以及用于智能制造设备的机柜温控产品。

(二)佳力图:运营商市场企稳互联网市场突破,业绩有望边际改善

精密环境温控龙头,打造恒温恒湿解决方案。 公司产品应用于数据中心机房、通信基站以及其他恒温恒湿等精密环境,公司客户涵盖政府部门以及通信、金融、互联网、医疗、轨道交通、航空、能源等众多行业。公司产品服务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华为等知名企业。目前,公司拥有精密空调设备、冷水机组两大类产品,十三个系列产品线,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以及节能环保的优势在行业中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同时公司依托在环境控制技术和节能技术方面的优势,为数据中心提供节能改造服务。

公司营业收入保持增长,净利润有所下滑。2022Q1,公司实现营收 122 亿元,同比下降1069%,归母净利润 014 亿元,同比下降 3668%,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反复、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

2021 年佳力图实现营业收入 667 亿元,同比增长 668%,自 2017 年以来CAGR 达 973%,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085 亿元,同比下滑 2635%,2021 年,公司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影响导致利润下滑,(1)南京疫情停工待产、限电限产、疫情延时交付验收的各种困难;(2)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机房空调市场竞争较激烈;(3)原材料价格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原材料成本占公司营业成本平均比例达 70%以上,是公司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铜、镀锌钢板在 2021 年度一直呈现上涨趋势,采购价格较 2020 年上涨了 20%-40%,导致公司成本呈现大比例增长。

图 17 公司受多因素影响毛利率有所下降(单位:%)

公司精密环境领域产品丰富,技术先进。 公司产品应用于数据中心机房、通信基站以及其他恒温恒湿等精密环境,公司客户涵盖政府部门以及通信、金融、互联网、医疗、轨道交通、航空、能源等众多行业。公司产品服务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华为等知名企业。

目前,公司拥有精密空调设备、冷水机组两大类产品,十三个系列产品线,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以及节能环保的优势在行业中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同时公司依托在环境控制技术和节能技术方面的优势,为数据中心提供节能改造服务。

研发投入不断投入,空调效率持续提升。 虽然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急速上涨和疫情反复的不利影响,公司始终保持加强技术研发团队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行业专家等机构、人士的合作,推动尖端理论研究和实践,依托现有的研发体系,充分发挥节能控制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快机房智能节能管理系统的研制,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的性能指标,加强在空调换热器效率提升、供配电技术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实力,全面提升公司在机房环境控制一体化解决方案方面的创新能力。

公司核心技术不断凸显。 2021 年末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有 36 项,同时有包含带封闭式高效冷却循环的通信模块、数据中心冷冻站集中控制系统、机房空调 VRF 系统、CPU 液冷技术、VRF 技术在机房空调领域的初级应用等 28 项在研项目。

(三)其他节能相关公司情况

申菱环境是国内提供人工环境调控整体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服务场景数值中心、电力、化工、能源、轨道交通、环保、军工等领域。产品主要可分为数据服务空调、工业空调、特种空调三部分。公司是华为数据服务空调的主要供应商,与华为存在多年合作关系。除了华为业务的快速增长,也获得了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的认可。此外,申菱环境在储能方面也有布局。

依米康致力于在通信机房、数据中心、智慧建设以及能源管理领域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从硬件到软件,从室内精密空调到室外磁悬浮主机,从一体机和微模块到大型数据中心的设计、生产和运维服务,助力客户面对能源和生态挑战。公司信息数据领域的关键设备、智能工程、物联软件、智慧服务四大板块业务均可为数据中心产业链提供产品及服务。

高澜股份是国内领先的纯水冷却设备专业供应商,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大功率电力电子装置用纯水冷却设备及控制系统起家,产品广泛应用于发电、输电、配电及用电各个环节电力电子装置。2020 年以来,通过企业并购,其新能源 汽车 业务收入大幅提升,动力电池热管理产品、新能源 汽车 电子制造产品收入占总营收比重均大幅上涨,合计收入占总营收比重达到 4888%,首次超过纯水冷却设备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节能技术突破不及预期导致供给端产能释放缓;

原材料短缺及价格上涨;

市场竞争加剧;

下游数据中心市场增速不及预期。

编辑 | 于斌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中国每装机3台服务器就有1台来自于浪潮信息。根据IDC数据显示,2021年浪潮服务器市占率继续提升,从2020年的全球排名第三上升至第二,并且在国内服务器市场继续保持第一。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浪潮信息的服务器销售额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但是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以及强势的产业链上下游巨头,浪潮信息不仅缺乏明显的议价能力,而且还要警惕关键零部件断供的风险。如此一来,浪潮信息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大幅增加,导致其财务风险也日益增长。

因此,在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浪潮信息做着高 科技 的生意,却赚着卖土的利润。

行业竞争激烈,盈利能力较弱

2015年以来,受益于全球智能手机大规模推广带来的移动互联网流量大爆发,服务器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在这期间不仅诞生了一大批云服务龙头厂商,而且使得全球服务器行业的集中度也快速提升,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浪潮信息充分享受到了行业的红利。

但是,随着互联网移动行业流量的见顶,全球服务器市场开始出现了供给过剩的现象。据IDC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服务器销售收入金额为9101亿美元,同比增长426%,但出货量却为 1120 万台,同比减少了46%。

特别是2019年后,由于疫情的缘故,世界经济大幅放缓,宏观经济的疲软使得企业上云的计划推迟了,这也导致了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一众云服务厂商的资本开支降低了。经济放缓的同时,再加上互联网流量的见顶,使得国内的服务器行业也出现了一定的供给过剩现象,导致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

根据上图可知,2015年-2020年期间,浪潮信息的毛利率长期低于16%,近几年更是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甚至从2017年开始其销售毛利率年年处于12%以下。虽然近两年浪潮信息的毛利率开始提升,但是提升的幅度相当小,甚至还不到1个百分点,这还是在行业快速增长的条件下才能取得的。毛利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对于浪潮信息的持续盈利能力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性。

浪潮信息不仅毛利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其净利率更是多年处于3%以下,这对于一个高 科技 企业来说,简直无法想象。

从上图中可以得知,浪潮信息的净利率从2015年开始逐年下降,直到2019年才触底反d,但是这种提升的幅度依然较小。截至2021年Q3浪潮信息的净利率仅为293%,远远小于2015年的442%。

浪潮信息毛利率长年处于较低水平,而净利率虽然有所提升,但是依然处于底部区域,而且这还是在服务器行业需求大幅增长的条件下才取得的。可见,浪潮信息所处的服务器行业的竞争有多激烈,而净利率和毛利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也说明了其盈利能力较弱。

应收账款和存货高,财务风险较大

近几年,随着浪潮信息营收规模的扩大,其应收账款的规模也持续增长。由于浪潮信息上下游产业链客户均为巨头,其议价能力也相对较弱,这也使得公司的营收账款和存货的规模较大,占用了公司较大的现金流,导致其财务风险也逐步扩大。

根据浪潮信息2021年年报可知,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的存货账面余额233亿,同比增长120亿左右,增长幅度为10093%,其营收账款为120亿,同比增长了38亿左右,增长幅度为46%左右。

更令人担忧的是,浪潮信息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已经高达259%,其存货的账面价值占总资产的比例为4848%,应收账款和存货一共占总资产的比例为7438%,这说明了公司的资产很大部分都以存货和营收账款的形式存在,这无疑加大了公司的存货跌价风险和资产价值损失风险。

通过浪潮信息的年报可知,其账龄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占比为967%,并且下游客户多为大型互联网公司、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等,这里客户发生坏账风险的概率较低。但是由于其结算周期较长,占用了公司较多的现金流,导致公司财务费用支出增加。

相比应收账款的风险,浪潮信息的存货风险更值得重视。

根据浪潮信息的2021年的年报显示,其存货同比增加幅度较大,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已经提升至4848%,一旦未来芯片等原材料价格下跌的话,其存货跌价风险将深刻影响公司的净利润。为此,浪潮信息在2021年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91,68433万元,要知道其2021年一整年的利润也就20亿,单一项存货跌价的计提就占了净利润的45%。要是未来芯片的价格高位下跌的话,那对浪潮信息的冲击将不可估量。

当前,浪潮信息为了应对全球芯片短期问题而加强库存储备,公司应收账款及存货金额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四季度,浪潮信息的应收账款和存货价值大幅提升,占用了公司大量的现金流,根据2021年年报可知,浪潮信息的现金流量为-2693亿元,同比减少1748%。

现金流量的减少、应收账款大幅增加以及存货的暴增,将使得浪潮信息的财务风险与日俱增。

缺乏长期议价能力

据了解,2015年至2020年,浪潮信息的研发投入从525亿元增长至253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7%,虽然金额看起来增长较大,但是从研发投入占营收总额的比例来看,其长年维持在4%左右,作为一个高 科技 企业,这个比例看起来就显得较为不足了。

要知道,2021年华为的研发投入为1427亿元,占营收总额的比例为224%,不过拿浪潮信息跟华为比确实有点强人所难,但是去年有近半数的科创板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高达12%,甚至连浪潮信息的对手中科曙光的研发投入占比都高达899%,比浪潮信息多了一半。

研发投入比例占比相比其他高 科技 企业来说,浪潮信息确实显得有点不足,也因此,导致了其在产业链中“两头受气”,缺乏长期的议价能力。

同时,浪潮信息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集中度较高,也使得公司的议价能力偏弱。而美韩企业在芯片领域布局已久,造成了少数几家企业占有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让公司无法通过多元化供应商的方法来降低成本。

据了解,浪潮信息的三大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服务器总成本的比例接近高达80%,并且这些主要厂商市占率均处于垄断地位,而同期国产厂商整体实力又无法与国外龙头相比,这也导致了浪潮信息议价能力的缺失。

供应链风险较大

近年来,美国对于中国的打压开始加大,这对于核心零部件均需向美日韩企业采购的浪潮信息来说,意味着其供应链的风险很大。

据了解,浪潮信息处于服务器产业链的中游,其需要向上游供应商采购CPU、内存和硬盘等核心零部件,然后根据下游客户的需求进行设计、装配和测试。但是,这些核心零部件的制造商基本上都是美日韩的企业,若美国对公司实施制裁措施,将对公司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而这些核心零部件目前还无法做到国产替代,甚至在其他国家也几乎找不到替代品。从行业的集中度来看,当前芯片、存储等硬件设备制造商,基本上是以Intel、英伟达、三星等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基本处于类垄断状态,一旦地缘政治风险提升或者中美关系紧张的话,浪潮信息的原材料就存在断供的风险。

这并非危言耸听,华为曾经就是因为被美国禁止了高端芯片的进口,从而使得其手机业务大幅减少,而中兴通讯也是因为美国的制裁,面临多年的诉讼。因此,核心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浪潮信息,一旦遇到中美关系紧张,就将面临无原材料下锅的风险。

因此,在核心原材料均需从国外进口的情况下,浪潮信息的供应链风险值得警惕。

结语

在数字化进程的浪潮下,未来服务器的需求将会呈现一个几何级别的增长态势。毋庸置疑,作为国产服务器市占率第一的浪潮信息将充分受益于行业的红利,但是由于其核心零部件均需外购以及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较弱,这些因素也将成为制约公司成长的关键因素。

如果浪潮信息想要真正成长为一个世界性的高 科技 公司,其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同时往上游产业链衍生,争取把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掌握在手中,或者通过和国产企业合作研发,做到自助可控。

唯有如此,才能改变浪潮信息现在做着高 科技 的生意,却赚着卖土的利润的尴尬局面。


全世界只有13台(这13台根域名服务器名字分别为“A”至“M”),1个为主根服务器在美国。其余12个均为辅根服务器,其中9个在美国,欧洲2个,位于英国和瑞典,亚洲1个位于日本。

所有根服务器均由美国政府授权的互联网域名与号码分配机构ICANN统一管理,负责全球互联网域名根服务器、域名体系和IP地址等的管理,这13台根服务器可以指挥Firefox或Internet Explorer这样的Web浏览器和电子邮件程序控制互联网通信,由于根服务器中有经美国政府批准的260个左右的互联网后缀(如com、net等)和一些国家的指定符(如法国的fr、挪威的no等),美国政府对其管理拥有很大发言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27853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