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的服务器在哪里

微软的服务器在哪里,第1张

苏格兰海底。由于数据中心里面的服务器发热量很大,为了有效降低服务器的温度,避免上千台服务器宕机,微软的工程师就想出了将服务器放在苏格兰海底的办法,这样既能用冰冷的海水为服务器散热,还能利用海浪来发电,为数据中心提供电量。

在我们的印象中,数据中心应该是一排排的机柜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一个很大的场地中。

但在服务器背后的过道里,可以看到服务器闪烁的蓝色和绿色LED指示灯将整个过道都照亮了,里面有数不清的风扇将热空气从服务器机架送到冷却设备中。

即使数据中心不断增加空调散热系统,也很难缓解数据中心内部存在的局部热岛问题,冷空气与热空气直接混合,冷量浪费很大,机柜上部的设备得不到需求的冷量。

于是冷通道遏制系统流行起来,将数据中心冷通道密封处理后,95%左右的冷风可以直接送到冷通道内而进入服务器机柜,所有机柜排出的热风被空调机组吸走。

光从这些点可能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数据中心庞大的散热系统。将一辆普通的自行车放到Google数据中心的各种颜色的水管中,简直可以震撼到我们。每根管道都被涂上了各种各样的颜色,这样可以方便的区分出每个管道的用途。比如粉色管道可能是从冷水机抽来的冷水,而绿色管道可能是送往室外冷却塔的热水。

由此可见,传统的数据中心需要很大面积的占地空间,需要耗费巨量的电费同时维持机架上的服务器运行、空调降温系统的运行。所以像Google、微软、阿里、腾讯等科技巨头在不断的尝试:因地制宜的采用外界自然资源来帮助数据中心省电、节能、减碳。微软水下数据中心进程2015年,微软Natick水下数据中心项目团队在太平洋海底部署第一个数据中心,并在海底停留了105天。这个阶段主要是了解在全球范围内部署海底数据中心的利弊,以确定由离岸可再生能源提供动力的海底数据中心的可行性。

海底数据中心的优势大量的沿海海床可以免费使用,而不必付产地使用费,不用建设庞大的基础设施。可以利用海洋的潮汐运动、和海面风能产生的廉价电力为数据中心供电。数据中心在海底可以用海水来进行服务器的冷却,并且可以避开绝大部分的自然灾害。世界50%的人口生活在海岸线附近,并且全球互联网的主干光缆都位于海底。海底数据中心可以减少数据包延迟。

2018年Natick项目在英国苏格兰奥克尼群岛附近的3566米深的海底建立了一个数据中心,这艘长12米的密封舱,里面有12个机架,864台服务器。为了减少氧化,密封舱内吸走了水份和氧气,取而代之的是氮气。

今年7月份,这台水下数据中心打捞了起来,864台服务器只有8台发生了故障。水下数据中心采用的是流动的海水自然冷却散热,可靠性却是其他同类产品的8倍。

微软水下数据中心意义重大对于在商言商的企业来说:利用风能/潮汐发电的电费便宜、水下数据中心不用产地使用费、不用降温/散热系统、又减少了维护成本,省下来的庞大开支就是利润。

一个传统典型的数据中心产地费用占15%,电力能耗占据所有成本支出的20%。其中能源消耗大约只有47%的部分进入了服务器,41%的部分散热消耗掉了。据统计,全球的数据中心每年消耗的电量占全球总电量的2%左右,可以想象微软海底数据中心对于节能减碳的意义。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认同我的看法,请点个赞再走,感谢!喜欢我的,请关注我,再次感谢!

服务器放在家里散热采用风冷式降温方法。目前,机房内的服务器散热方式通常采用风冷式降温方法。但是,在大型的数据中心,仅靠风冷已经不足以满足高热流密度服务器的散热要求。传统的风冷模式均采用间接接触冷却的方式进行,其具有传热过程复杂。

存在接触热阻及对流换热热阻,热阻总和大,换热效率较低,换热过程高低温热源间温差较大,需要较低的室外低温热源引导换热过程进行等多种弊端。

服务器简介

在技术意义上,服务器是计算机程序或设备的实例本质可以说是一种计算机,用于处理请求并通过Internet或本地网络将数据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

服务器是用于管理网络资源。例如,用户可以设置服务器以控制对网络的访问,发送/接收电子邮件,管理打印作业或托管网站。

他们也擅长执行激烈的计算。某些服务器还致力于特定任务,通常称为专用任务。但是,如今的许多服务器都是共享服务器,在Web服务器的情况下,它们可以承担电子邮件,DNS,FTP甚至多个网站的责任。

全球的互联网公司里最重要的莫过于它们的服务器,一旦服务器发生故障后果不堪设想,在我们的认知里这些公司的服务器一定是放在非常重要的地方。但其实全球很多公司的服务器存放的地方,可能令网友们大吃一惊, 例如微软的服务器是放在大海里,阿里巴巴将自家服务器放在了著名景区千岛湖的湖底,苹果的服务器则是放在了我国贵州,腾讯、华为同样将服务器放在贵州大山里。

2014年微软开始着手将服务器放置于水下的计划 ,同年开始在海里做投放实验,他们将300台电脑的服务器,放置进一个重约十七吨的密封舱内,该密封舱是全钢制的。而且密封舱内同时还装载着100多个传感器,岸上的工作人员随时可以通过这些传感器感知到水压和温度,便于及时发现并处理特殊情况,一切就绪后微软的团队将这个密封舱投入加州海岸的近海区。

第一次试验结束后,为证明海底数据中心是可行的, 2019年微软又进行了第二次海底数据试验, 这次的实验规模更大,装载的电脑服务器更多,一共有864台电脑服务器,相比较第一次的钢制密封罐,这次试用的密封设备更像一艘小型潜艇,它的长度超过十米,而这次的实验周期为期五年。

同样将服务器放在水里的还有阿里巴巴,阿里将自家服务器藏在了千岛湖里面,去过 旅游 的游客应该有听导游介绍过吧。服务器在运行过程中会散发大量热气,此时必须做好散热,不然可能会有烧坏的风险。而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阿里便将服务器放在了湖底。千岛湖地区平均温度在18摄氏度左右,湖水更是能让数据中心节省8成以上的制冷能源。如此以来一年便可减少1万吨的碳排放

华为也有类似储存服务器的举动,与微软将服务器放进海下不同的是, 华为是将服务器存放在山洞里 。2017年时候华为在贵州贵安新区的七星湖数据中心,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服务器中心, 据悉,该数据中心第一期项目就已经有40万平方米,可以存放服务器约为60万个,华为在这里共存放了170多个的服务器。 这样大规模的项目几乎将一座山掏空,未来可能还会继续扩大规模。

为什么这些互联网公司,会将这么重要的服务器放在这些看似“不靠谱”的地方呢?特别服务器还非常怕水,微软不怕服务器进水吗?其实原因很简单,服务器怕水同样怕热,普通电脑机房的温度就会让人受不了,何况是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所以散热一直是让这些 科技 公司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夏天,为这么庞大的服务器组织冷散热也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据相关数据表明,如华为微软这种大型互联网公司,每天为数据中心散热所需要的电力成本,就占所有成本的20%以上,其中又有40%以上是用于制冷消耗。 全球的互联网为公司的数据中心,每年用在为服务器散热的电量,是全球每年用电的2%。 这个数据已经非常庞大了,相当于一些国家一年的用电量了。所以如何更加节能减排为服务器散热,是许多互联网公司都在积极寻求的,微软使用的“水冷”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据微软表示将水下数据中心放进海底105天后,他们发现这个密封舱的温度会随着海水的流动而消散,目前效果还算不错,但密封舱附近的海水会有少许上升,约为正常海水温度的千分之一。不过要是大规模使用这种方式可能还有些困难,毕竟微软的数据中心可不止几百台电脑,而且放进海底维护起来可能也有诸多不便。

像华为选择把服务器存放在山洞中的方案,维护起来就更方便一点,唯一问题就是前期挖隧道需要一些投入。而且贵州气温受山地影响,常年温度都维持在20多度不冷不热,而且夏天的夜晚山里温度非常低,山洞内的温度就要更低一些。 另外,贵州的用电非常便宜,一度电仅035元左右,而且在贵州的水力发电非常成熟,可以减少火力发电的污染。

不仅是华为,例如苹果,腾讯也在这个地区有自己的数据中心,就连国家大数据中心也是在这个地方。这里存放着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管理数据,同时贵州也是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另外,如亚马逊,360等公司,他们将数据中心存放于宁夏地区,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达到为服务器降温的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28422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