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打响关键之战,实现服务器领域国产化,摆脱国外厂商牵制

华为打响关键之战,实现服务器领域国产化,摆脱国外厂商牵制,第1张

自从美国将“魔爪”伸向华为之后,华为的小马达就火力全开,争取让各个零部件都实现自主研发。不仅如此,华为还发展了很多其他的业务,并且还进行各种项目的开源工作,让其他国产厂商也能够享受发展成果,推动整个国产厂商在全球市场中都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虽然说现在PC端之间被手机端取代,PC在市场的存在感没有那么强,但现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PC端也在紧跟趋势玩出新花样。在PC领域,最重要的就是服务器了,而服务器是由CPU、 *** 作系统和数据库组成的,只是这三样产品长久以来都被美国企业所垄断,CPU基本上都采用的是Intel的X86架构,而 *** 作系统采用的是Windows系统,数据库则以oracle为主。这三样产品对于PC厂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过去很多厂商可能还没意识到依赖外国厂商的危险性,事到如今,美国鸡蛋里挑骨头,越来越多的厂商都开始逐步摆脱对国外厂商的依赖。
​其实,前几年国内企业就在不断去IOE,云业务等新兴业务的发展,更是让服务器领域的三大产品的垄断地位发生动摇,尤其是数据库。Oracle数据库作为老牌数据库厂商,过去几年也得到广大厂商的青睐,但是这几年不少厂商都在搭建自己的数据库,逐渐摆脱oracle,前段时间还爆出其裁员的消息,亚马逊等厂商也都在逐渐摆脱oracle,将数据转移到自家的数据库中。
​目前华为也在加紧推出自家的产品,争取取代过去PC领域中的老三样。芯片研发方面,华为是有经验的,华为手机所采用的芯片基本上都是华为自研的,现如今华为又推出了采用ARM架构的鲲鹏920处理器,在核心表现方面实力很强,多核性能不输Intel的CPU。

系统方面,华为前段时间刚刚研发部麒麟OS,虽说这是物联网领域的系统,但是也能够应用在手机和PC端上,而且国内还有各种国产系统,日后经过完善发展或许能够逐步赶超国际水平。数据库方面,华为又自主研发的高斯数据库,该数据库已经应用了12年多了,出货量超过3万套,在银行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华为在芯片、系统和数据库方面可以说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未来华为还会加速发展,在这三大产品业务上以突飞猛进地速度取代国外厂商,逐步帮助国产厂商在核心技术产品方面实现国产化。

3LeafSystems。
是一家坐落于美国旧金山的服务器技术企业,其前身3LeafNetworks,成立于2004年,在2007年时更名为3LeafSystems。
华为于1987年成立,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1年,华为公司的总收入为6368亿元,净利润达到1137亿元。

有这样一件怪事,在我国,有许多 科技 公司把自家的服务器,放在贵州的深山里。例如著名的苹果公司,就把中国区的服务器安放在贵州,被称之为“云上贵州”。

我国的 科技 巨头华为,更是选择在贵州挖空一座山,来建立数据服务器中心。而在国外,微软公司则用集装箱的方式,将自家服务器沉入海底。这让人不禁好奇,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使用智能设备的人数也在不断激增,为了支撑起这些庞大的用户数据, 科技 公司们就得建设自己的数据服务器。

而这些服务器,要找一个安全又容易维护的重要位置。不管什么 科技 公司,他们建服务器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成本及散热问题!

著名的华为七星湖数据中心,建设完几乎掏空了贵州一座山。据悉,其建筑面积已达40万平方米。而华为之所以挖空贵州大山来建数据中心,首先是考虑到贵州的特殊气候。这边温度常年稳定,基本都在20度左右。

再加上地形具有天然优势,云贵高原其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基本不会发生地震、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而且贵州省本身大山众多,有许多天然溶洞,既易于建立数据中心,又能保持低温环境,这样一来就能保证数据稳定了。

除此之外,不得不考虑的成本问题就是电费,庞大的数据支撑必然需要大量服务器,这也是电费占据总成本比重最大的原因。贵州多山水,相应的电力供应也较为充足,电费相对较低,所以极大降低了服务器的运营成本

虽然说建数据中心要考虑安全跟成本,但我们都知道电子设备都怕水,那么微软公司为什么还要想方设法将服务器沉入海底呢?值得注意的是,服务器不仅要担心会碰到水,还要考虑散热问题。

当大量服务器同时运行,必然会产生大量热量。而服务器工作最适温度为20 到22 左右,这也意味着要及时散热,才能保证服务器正常运行。

据悉,一个数据中心的电能消耗成本,有大部分是用在给服务器“降温”上。因为温度过高的话,将会引发服务器故障

为了同时解决散热、能耗成本等问题,微软便决定建立“防水型水下数据中心”。他们把服务器放进装有近百种传感器的密封容器内,然后将其放入海底。此外,他们还借鉴了法国潜艇的防水和散热技术,应用于水下数据中心。

这些海底服务器还分别装有冷热交换器,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而海底数据中心 通过水下电缆,连接到岸边 电网完成供电,数据则由自家的光纤网络传输。

事实证明这个方案是可行的,因为担心海底数据中心会影响海底温度,微软还做了相关实验测试。其结果证明服务器的散热,仅使周围海水温度上升千分之一,对海洋生物完全不存在什么影响!

在2019年,微软就建立了海底数据中心,开展第二次测试。这一次将会放置更多服务器,而为了验证海底数据中心的发展性跟经济性,该试验将为期五年,为未来建立更多海底数据中心做准备。

总体来说,我国华为在深山建立数据中心与微软将其沉入海底相比,显然微软在成本及环保方面有更多优势。但海底数据中心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相信我国在未来能 探索 出更加适合建设数据中心的方案!

             “在人工智能和云的建设上,华为公司落后于时代,但是我们现在不能泡沫化地追赶。云,我们的追赶方法是做‘黑土地’,打通基础平台,让千万家公司都可以来这块‘黑土地’上种‘庄稼’。”任正非曾将华为云定位为可供生态伙伴种“庄稼”的“黑土地”。

      1月27日下午,华为云这块“黑土地”迎来了重要的人事变动——华为消费者业务CEO、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将兼任华为云与计算BG总裁。

      华为组织架构图

      此次人事调整前,余承东担任华为消费者BG负责人、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投资评审委员会)主任。这意味着,接下来余承东将负责华为的手机、汽车、云计算三块业务。

      对于余承东的新任命,在Gartner高级研究总监季新苏看来是“有迹可循”,“此前,华为手机业务是后发竞争,在没有人看好的情况下,余承东临危受命,使其成全球知名品牌。类似的,华为云业务本身也是后发竞争,有很大的压力。手机业务被验证且成功了的方式,华为可能也希望将这种方式在云业务上再现。”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与计算BG总裁余承东

      2017年3月,华为正式成立专门负责公有云的部门Cloud BU,并对外宣布,将“强力投入公有云业务”。

      5个月后,华为云所在的Cloud BU被升级为集团旗下一级部门,虽未提升至BG级别,但已不再从属于某一BG。彼时,华为云放言:“三年干掉阿里,跻身世界云五强”。

      从2020年第三季度数据来看,根据调研机构Canalys统计,中国云服务商中,阿里、华为、腾讯、百度四大厂商占据八成市场份额,阿里云以41%份额继续领跑,华为云凭借162%的份额位居国内第二;而另一家调研机构IDC的数据显示,华为服务器占全球市场份额为49%,位居第五位。尽管未实现三年超越阿里云的目标。在业界看来,华为云也是最有希望弯道超车的一家。

      也许,此次余承东接管华为云,正是华为云在赶超路上的再次努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28734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8
下一篇 2023-05-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