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

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第1张

在Internet上将一段文本信息从一台计算机传送到另外一台计算机,可通过两种协议来完成,即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和POP3(Post Office Protocol,邮局协议3)。

SMTP是Internet协议集中的邮件标准。在Internet上能够接受电子邮件服务器都有SMTP。电子邮件在发送前,发件方的SMTP服务器与接收方的SMTP服务器联系,确认接收方准备好后,则开始邮件传递,若没有准备就绪,发送服务器便会等待,在一段时间后继续与接收方邮件服务器联系。

POP3可允许E-mail客户向某一SMTP服务器发送电子邮件,另外,也可以接受来自SMTP服务器的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在客户PC机与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传递是通过POP3来完成的,而电子邮件在Internet上的传递则是通过SMTP来实现。

电子邮件通过SMTP、 POP以及IMAP三种协议实现邮件的收发。

邮件客户端程序与MTP服务器建立网络连接,并以lisi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后,使用SMTP协议把邮件发送给SMTP服务器。

SMTP服务器收到提交的电子邮件后,根据收件人的地址后缀判断接收者的邮件地址是否属于该SMTP服务器的管辖范围,如果是的话就直接把邮件存储到收件人的邮箱中。

否则,SMTP服务器向DNS服务器查询收件人的邮件地址后缀所表示的域名的MX记录,从而得到SMTP服务器信息,然后与新的SMTP服务器建立连接并采用SMTP协议把邮件发送给新的SMTP服务器。

扩展资料

SMTP是维护传输秩序、规定邮件服务器之间进行哪些工作的协议,它的目标是可靠、高效地传送电子邮件。SMTP独立于传送子系统,并且能够接力传送邮件。

SMTP根据用户的邮件请求,发送方SMTP建立与接收方SMTP之间的双向通道。接收方SMTP可以是最终接收者,也可以是中间传送者。发送方SMTP产生并发送SMTP命令,接收方SMTP向发送方SMTP返回响应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子邮件

分类: 电脑/网络 >> 软件
解析:

怎样使用电子邮件客户端程序(如 Outlook)来发送和阅读邮件?

可以使用支持 POP 的客户端或者设备(例如 Outlook 或 Foxmail)收发您的邮件。

请配置您的电子邮件客户端,以下载 163 免费邮邮件。要了解如何进行配置,请单击您的电子邮件客户端名称:

· Outlook设置
· Microsoft Outlook设置

· Foxmail设置

Outlook 设置

请手动配置您的客户端:

1打开 Outlook(即 Outlook Express),点击“工具”,然后选“帐户”。

2单击“添加”,在d出菜单中选择“邮件”,进入 Inter 连接向导。

3在“显示名:”字段中输入您的姓名,然后单击“下一步”。

4在“电子邮件地址:”字段中输入您的完整 163 免费邮地址(you@163),然后单击“下一步”。

5在“接收邮件(pop、IMAP或>1. 介绍
SMTP称为简单Mail传输协议(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al),目标是向用户提供高效、可靠的邮件传输。SMTP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能够在传送中接力传送邮件,即邮 件可以通过不同网络上的主机接力式传送。工作在两种情况下:一是电子邮件从客户机传输到服务器;二是从某一个服务器传输到另一个服务器。 SMTP是个请求/响应协议,它监听25号端口,用于接收用户的Mail请求,并与远端Mail服务器建立SMTP连接。
2. Smtp工作机制
SMTP通常有两种工作模式:发送SMTP和接收SMTP。具体工作方式为:发送SMTP在接到用户的邮件请求后,判断此邮件是否为本地邮件,若是直接投送到用户的邮箱,否则向dns查询远端邮件服务器的MX纪录,并建立与远端接收SMTP之间的一个双向传送通道,此后SMTP命令由发送SMTP发出,由接收SMTP接收,而应答则反方面传送。一旦传送通道建立,SMTP发送者发送MAIL命令指明邮件发送者。如果SMTP接收者可以接收邮件则返回OK应答。SMTP发送者再发出RCPT命令确认邮件是否接收到。如果SMTP接收者接收,则返回OK应答;如果不能接收到,则发出拒绝接收应答(但不中止整个邮件 *** 作),双方将如此重复多次。当接收者收到全部邮件后会接收到特别的序列,如果接收者成功处理了邮件,则返回OK应答。

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
电子邮件的工作过程遵循客户-服务器模式。每份电子邮件的发送都要涉及到发送方与接收方,发送方式构成客户端,而接收方构成服务器,服务器含有众多用户的电子信箱。发送方通过邮件客户程序,将编辑好的电子邮件向邮局服务器(SMTP服务器)发送。邮局服务器识别接收者的地址,并向管理该地址的邮件服务器(POP3服务器)发送消息。邮件服务器识将消息存放在接收者的电子信箱内,并告知接收者有新邮件到来。接收者通过邮件客户程序连接到服务器后,就会看到服务器的通知,进而打开自己的电子信箱来查收邮件。
通常Internet上的个人用户不能直接接收电子邮件,而是通过申请ISP主机的一个电子信箱,由ISP主机负责电子邮件的接收。一旦有用户的电子邮件到来,ISP主机就将邮件移到用户的电子信箱内,并通知用户有新邮件。因此,当发送一条电子邮件给一另一个客户时,电子邮件首先从用户计算机发送到ISP主机,再到Internet,再到收件人的ISP主机,最后到收件人的个人计算机。
ISP主机起着“邮局”的作用,管理着众多用户的电子信箱。每个用户的电子信箱实际上就是用户所申请的帐号名。每个用户的电子邮件信箱都要占用ISP主机一定容量的硬盘空间,由于这一空间是有限的,因此用户要定期查收和阅读电子信箱中的邮件,以便腾出空间来接收新的邮件。
电子邮件在发送与接收过程中都要遵循SMTP、POP3等协议,这些协议确保了电子邮件在各种不同系统之间的传输。其中,SMTP负责电子邮件的发送,而POP3则用于接收Internet上的电子邮件。 >ReportingService订阅-SMTP原理2006-10-08 16:57IIS所支持的SMTP服务存在许多功能或性能的限制,这是由SMTP服务本身的限制所决定
的。事实上,即使是IIS所支持的SMTP服务也只是Microsoft的其他邮件产品,如Exchan
ge、Site Server,所提供的SMTP服务的简版。与其说存在技术上的瓶颈,还不如说是M
icrosoft的一种产品策略,毕竟IIS是随Windows 2000免费附送的,而Exchange、Site
Server或其他公司等邮件(群件)产品(如Notes等)都是价值不菲的软件。同时,对于
小型商业企业、政府、教育机构来说,IIS的SMTP所实现的功能已经足够了。同时,在某
些只需发送邮件的场合(宣传、营销等),使用SMTP还有意想不到的作用。为了弥补SM
TP服务不能主动接收邮件的缺陷,某些系统管理员还通过自己写一些ASP代码实现邮件检
索功能(通过CDO for NTS库),从而可以读取SMTP文件夹中的简单邮件等。
SMTP通过文件夹方式实现邮件的传送,一封邮件在存送的各个不同过程(状态)下被SM
TP放入不同文件夹中。例如,用户只需将待发送的邮件投入发送文件夹就可以由IIS实现
自动发送,而用户收到的新邮件也是被IIS投放到收件文件夹中。
由IIS自动生成的默认SMTP站点具有如图 6 – 2 所示的缺省文件夹,它们位于inetpu
b目录下的mailroot文件夹中,主要的功能文件夹有:
Pickup:拾取待发送邮件,用户将待发邮件投入此文件夹。
Queue:保存传送过程中的邮件,因网络繁忙、目标服务器无响应等原因不能一次发送
成功的邮件暂存在此等待继续发送。
Drop:接收所有传入邮件。
Badmail:存放不能投递且不能返回发送者的邮件(称为死信)。
Route、SortTemp、MailBox:IIS使用这些目录对发往其他服务器的邮件进行排序和重
组,从而使投递过程有序、快捷。
注意:上述文件夹中,除了Badmail和Drop可以移到其他分区外,其余文件夹必须保存在
NTFS分区上。
SMTP服务的工作原理:一旦用户将待发邮件投放到Pickup文件夹中,IIS即时将信邮件拾
获并加入Queue文件夹,然后由IIS判断邮件的目标地址,根据收件人位于本地或远程判
断下一步工作:
本地邮件传送:如果邮件是送交本地收件人的,IIS将其从Queue文件夹直接移动到Drop
文件夹中,一旦邮件存放到Drop目录,SMTP的邮件传送循环就算完成了。
远程邮件传送:对于收件人账号位于远程邮件服务器商的邮件,SMTP服务将进行如下 ***
作:
1 SMTP服务将邮件进行编组,以便在发送时能够一次将多个邮件同时发送出去,以优化
网络资源消耗。
2 IIS负责检验远程邮件服务器是否做好接收邮件的准备,一旦准备妥当即可进入下一
步。否则,邮件将重新进入待发邮件队列(Queue文件夹),随后,IIS将每隔一定时间
从新尝试联系目标服务器,尝试次数与收件间隔可在SMTP服务属性中设置(详见下文)

3 IIS将邮件实际发送到Internet(Intranet)中,等到目标邮件服务器返回一个成功
收到邮件的信息之后,邮件的发送工作就算圆满完成了。此步骤中可选的高级功能包括
SSL加密、使用智能主机转发、指定特殊路由等将待稍后详述。
4 一旦目标邮件服务器不能接受邮件(主要因为目的地址不存在或邮件据收),IIS将
尝试将邮件返回给发送用户,如果返回 *** 作不成功,该邮件将作为死信投递到Badmail文
件夹中。

另参考: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2928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