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过程是:路由器有个IP,一般就是你的网关,进入后输入帐号密码,即可进入管理,在菜单上选择相应功能来进行配置1如果是服务器直接设置的公网ip,那就最简单了,开放一个远程权限给对方就好了,建议服务器里面加防火墙指定下对方哪些ip可以远程 *** 控---但是这样肯定是极不安全的,尤其还是win服务器
2如果中间接了路由,那就是首先开放远程权限,然后把内网这台服务器的ip加远程用到的端口映射到路由上就好了,建议服务器里面加防火墙指定下对方哪些ip可以远程 *** 控你好,公网ip的端口,除了一些敏感端口,如80,8080等被网络服务商主动屏蔽的,其他的都是开启的,但是,在公网地址通过路由器连接了多台电脑的情况下,为了让外网访问能够准确的知道要和哪台内网电脑进行某个端口的通讯,需要在路由器中进行端口映射。
在路由器中,端口映射一般叫“虚拟服务器”或者“端口映射”。
找到该选项,进行添加。
添加内容应路由器的不同可能有多差异,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我们举例说明,假如我在内网中架设了一台软件服务器,这台服务器的固定ip是:19216810100,这个软件要求将8001和7010两个端口映射出去(其中一个是web访问端口,另外一个是数据端口),那么:
1内部服务器ip---局域网中的那台电脑,也就是19216810100
2服务名称---自己编写,如:tech01
3外部端口(xxx-xxx)---外部访问时要输入的端口,也就是8001-8001,这表示就这一个8001端口,7010这个端口需要另外再创建一个专门针对7010这个端口的访问规则。注意:如果有这个选项,代表你可以突破服务商的端口封锁,如果你的服务商屏蔽了8001端口的外部访问,你可以自定义一个不被屏蔽的端口,如65001。这个和下面的内部端口不冲突。假设我们输入了65001。
4内部端口(xxx-xxx)---第三条中外部访问所访问的那个端口应该被指向内部服务器的哪个端口,也就是8001-8001,这个不能乱改,你的软件需要映射哪个就是哪个。
5预置设置或者服务类型,一般不用选择,默认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除非特殊情况。
以上举例,添加两条规则,分别把8001和7010这两个端口都映射出去就可以了,假设我们输入的外部端口是65001和65002。当我们需要访问的时候,我们需要在访问地址中输入:>如图中所示,R1和R2模拟成两台服务器并且提供相同的服务(地址分别为1721611 ,1721612),R3是交换机,R4是边界路由器也就是内部服务器的网关所在路由器(内网口地址为172161254 ),R5充当公网并且有环回口5555,在R4上的E0/0(地址为2222222221) 接口开启PAT,使得内网服务器可以访问外网R5的 5555
如图:
这时就进入关键性阶段了,1:写一条ACL来匹配公网路由,access-list 2 permit 2222222221
2:定义一个以内部服务器为地址的池:ip nat pool ccna 1721611 1721612 netmask 2552552550 type rotary (最后这两个一定要有意思就是让这些地址轮循)
3:将ACL跟地址池关连起来:ip nat inside destination (注意这个不是source) list 2 pool ccna
最后就是在R1,R2的line vty 0 4 下打no login 允许外网的登陆。
这时可以检验结果了,,在R5上telnet 2222222221 可以发现第一次时进入R1,第二次就进入R2了,
这 样就达到了两个服务器的负载均衡了。。当然这种情况是在多个服务器提供相同的服务的前提下才好用。
但是对于内部有多台服务器要同时开放一个相同的端口但是又只有一个公网IP时该怎么办呢?
图中标出了拓扑的详细结构,服务器地址分别为1721612 和1721613 ,网关为1721611 ,然后同样的跟上边一个实验一样,在边界路由器做基于接口的PAT转换,使得服务器可以访问公网,然后我们就开始在边界路由器上配置端口跟ip地址的映射,通常情况下我们都认为映射是这样写: ip nat inside source static tcp 1721612 80 2222222221 80 然后会发现下一台服务器没法再做相同端口的映射了,,因此我们就必需改变上面的命令来使得另一台服务器也可以基于80端口的映射:这进命令就可以改成:ip nat inside source static tcp 1721612 80 2222222221 100 与
ip nat inside source static tcp 1721613 80 2222222221 101 这样的两条映射。。那么这样写的映射是否真的可行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检验下成果,首先必需在两台服务器上面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