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基础支撑包括

数字经济的基础支撑包括,第1张

数字经济的基础支撑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迈向数字社会,对新型基础设施的需求迅猛增长。新型基础设施既包括服务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的数字基础设施,如5G网络和物联网等;也包括传统基础设施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

新型基础设施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包括服务器、密钥存储设备等,软件包括底层开发平台、开发者工具等。我国是人口大国、制造大国和互联网大国,具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条件,新型基础设施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加速。

我国发展新型基础设施暂时的困难:

我国正处于数字经济发展起步阶段,新型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短板。一方面,与新型基础设施相关的硬件产品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与需求之间仍有差距;另一方面,体现科技创新能力的软件设计也存在短板。还应看到,我国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不够深入,数字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主要原因就在于新型基础设施配置不到位、数据采集难度大、缺乏自主可控的数据互联共享平台等。实践表明,要更好支撑数字经济发展,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培育竞争新优势、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

但应看到,能够获得回报的投资才是有效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虽大,但产出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长远积极影响。

为期3天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4月24日在福州落幕,峰会在思想交流、技术展示、经贸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办出了特色、办出了实效、办出了影响。

主论坛上,9位重量级嘉宾的精彩演讲,对数字经济发展都提出了真知灼见。智慧社会、数字经济、电子政务、数字海丝、大数据、物联网、新型智慧城市、数字福建等分论坛场场爆满,147家企业225名嘉宾代表分别作了精彩发言。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数字经济·闽江夜话活动,来自企业界、学术界等200多位代表闽江论道,共同为数字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参展企业数量多、参展项目质量高,是本届峰会的一大特色。峰会共吸引293家企业参展,一大批国内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和自主可控核心技术集体亮相,如中国电子的自主可控生态体系、紫光集团的三维立体闪存芯片、维信诺的柔性屏、曙光的深度学习智能服务器、国家超算中心的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等,项目首展率超过50%。

峰会有力推动了一批创业创新成果对接落地,涉及数字经济相关项目超过400个,总投资达3600亿元。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6个、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现场签约29个项目,总投资423亿元,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峰会内外,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无现金支付、无接触安检、无人驾驶等智能会务会展系统,为参会者带来智能化新体验。数字福建馆、电子政务馆、数字经济馆、数字社会体验馆亮点纷呈,自开馆以来到24日,超过12万人次前来参观,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一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均衡不充分。具体表现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推进通信网络、大数据、5G等关键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还不够;传统的高速宽带网络、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我国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不充分的状况,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欠发达省份,这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东部发达省份,农村地区也明显落后于城市。
二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现有的数据挖掘利用能力还跟不上数据爆发式增长的现实态势,在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创新成效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不匹配;从微观层面看,企业和行业对相关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价值识别以及主动作为的意识还不够,在具体实践中存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资源整合力量薄弱等问题。
三是数字经济人才短缺问题突出,关键领域的基础创新能力较弱。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很多科技型企业、研究机构在核心技术研发、大数据挖掘应用等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较弱。特别是在一些重点行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研发方面,人才短缺问题比较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数字资源的更好开发利用。
四是有助于数字经济规范有序发展的政策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国家层面已经围绕数字经济发展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经济主体依法规范开展数字经济活动提供了依据。但也要看到,在信息安全、企业行业有序竞争以及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等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还相对滞后。

面对这一状况,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基础运营商行业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更加确定的回报与投资价值。“虽然还有一些声音认为运营商行业没有多少空间,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运营商进入了数字经济的新赛道,空间巨大。”中国联通刘烈宏则直言,不能简单再用延续几十年的用户增长等老指标、老模型来评估电信行业的新价值。电信行业正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全面升维,估值模型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重塑。

数字经济成电信业发展主旋律

三大运营商联袂举办行业投资者交流活动,不仅是行业首次,也是央企同行业上市公司联合组织投资者交流活动的首次实践。有关人士透露,这也是对监管部门提出的丰富投资者交流渠道、 探索 同行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联合组织投资者沟通交流活动等要求的具体实践。

本次投资者交流活动以“拥抱数字经济新蓝海,共话电信行业新未来”为主题,三大运营商人士表示,希望借此推动资本市场转变对电信行业的固有认知。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预计,到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将从2021年的398%提升到50%以上。其中,信息服务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12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28万亿元。“基础通信运营企业具有网络、数据、技术等天然基因,积累了数智应用融合创新的宝贵经验,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杨杰表示,中国移动一方面正系统打造以5G、算力网络、智慧中台为重点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创新构建“连接+算力+能力”新型信息服务体系。

杨杰透露,中国移动2022年计划投入480亿元资本开支继续推进算力网络建设,预计新增92万台移动云服务器、约4万架IDC机架,满足算力网络发展所需。公司下一步将通过三个阶段实现算力网络发展愿景。第一阶段是泛在协同,到2023年,实现算和网向布局协同、运营协同发展,通过协同算和网服务入口,实现资源互调,满足用户一站开通需求。第二阶段是融合统一,到2025年,推动算与网逐步融合发展,加快算和网管理编排“大脑”的融合统一,实现在算网资源层面的统一管理、编排和调度。第三阶段是一体内生,2025年以后,彻底打破算网边界,形成算网一体化基础设施,为用户提供融合多技术要素的一体化综合服务。

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则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将迈向“升级提速”和“由大变强”的新台阶,这意味着我国电信运营商也迎来了“重塑发展范式、升维发展赛道”的战略性机遇。他认为,产业数字化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电信运营商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电信运营商凭借全程全网资源、客户服务积累和属地的优势,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海量的数据,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的主力军和受益者。数据显示,中国电信产业数字化收入已达到近千亿级规模,当前仍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指出,电信行业在数字经济蓝海中拥有确定的增长空间和确定的投资回报,兼具成长和价值双重投资属性。“正如‘直尺’量不出‘三维空间’、看3D先要戴上3D眼镜一样,市场需要与时俱进地重塑行业估值逻辑和估值体系,挖掘电信行业挺进数字经济新发展的价值红利。”刘烈宏的表述富有感染力,他表示,中国联通已经全新升级面向数字经济的新战略,坚定从传统运营商驶向数字经济新蓝海,着力为数字经济铺好路、促应用、保安全,成立了9大行业10大军团,布局17家专业子公司和19家产业互联网公司,积极构建“一个联通,一体化能力聚合,一体化运营服务”的能力生成模式,将成长潜能加快兑现转换为前景确定的新价值。

刘烈宏则透露,中国联通很早就聚焦车联网进行布局,围绕车辆智能联接、智能运营、交通监管等关键场景,积极开展在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领域的 探索 。今年5月,中国联通组建“智慧交通军团”,以车路协同作为切入点,积极参与交通融合新基建领域,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推动交通行业数字化服务升级;子公司智网 科技 聚焦车联网垂直行业、专业赛道深耕细作,目前已经取得了有利的市场地位。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电信行业实现了85%的收入增长,增量收入中约70%来自于新兴业务的驱动。以云业务为例,2021年三大运营商云业务收入达到684亿元,同比增速近90%。刘烈宏据此进一步指出,如果按按照当前云计算厂商4到8倍的市销率估值,运营商仅云业务市值就可以达到3000到6000亿元。

数字经济和 科技 创新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开始影响专业机构对电信板块的价值认知。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钱凯表示,“从数字经济的短期发展来看,第二产业是下一阶段产业数字化升级的重点。相对比互联网平台型企业,运营商在toB和toG领域中具有巨大的优势。希望三大运营商抓住数字经济所产生的新增长点,估值和市值重新回到 历史 高点,甚至再创新高。”中信建投通信&;计算机首席分析师阎贵成则认为,电信运营商目前估值较低、股息率较高,基本面仍在向好趋势中,符合当下市场投资风格,建议重视。而浙商证券此前研报也指出,市场担心运营商的持续成长性,但其认为行业拐点已经确立,在 5G 渗透率提升和创新业务强劲增长驱动下,可以对运营商的发展预期继续表示乐观。

本文源自财联社

银联推出的云闪付红包活动显示,本次年关活动云闪付APP准备了开门大吉红包、天天签到红包、邀请亲友红包、发起转帐红包四大新春红包,用户每日最高能得到2018元。

此前,支付宝和微信都撸起袖子准备在春节期间的红包大战中大干一场,如今具有国家队背景的银联加入,也让众多人士有了更多的期待。

云闪付是银联专为移动互联网打造的统一品牌。中国银联是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中国yhk联合组织。

事实上,银联进入移动支付领域时来已久。作为“国家队”选手,中国银联早在2006年就曾推出一套基于金融IC卡芯片的移动支付方案。但电信运营商和金融业各自提出一套NFC标准,双方相持不下,直到2012年才确立了金融业系统的标准为国标。此后,中国银联逐渐成为NFC的主要推动者。

好事多磨。2017年,银联联合商业银行正式推出银联二维码支付,并携手产业各方共同发布统一App“云闪付”。据银联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银联手机闪付交易笔数月环比增幅不断提速,随着“云闪付”APP的推出,2017年12月银联二维码交易笔数较6月大幅提升超4倍。

成绩单也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银联交易数据显示,2017年银联网络转接交易金额939万亿元,同比增长288%。

业内人士表示,如此飞速发展的成绩似乎也在宣告,移动支付上支付宝、微信互相牵制的局面即将打破,移动支付日后将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充满想象力的潜力

公允地说,在最近几年的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微信势头迅猛,双方都不遗余力地跑马圈地。但互联网行业的一个通用规则是,野蛮生长只适合初级阶段,而且稍不注意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就会发生变化。

显而易见的是,随着银联在移动支付方面的发展,此前移动支付的野蛮扩张模式将不再适用,甚至银联的不断发力也是改变目前移动支付格局的一支重要力量。

当然,这三者提供类似的移动支付服务,不过这三者之间还是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基本在各自的产品特点上就能体现出来。

微信支付的标志性服务是“红包”,用户可在社交微信群中向朋友派发红包,是微信社交沟通移动应用程序的产物。已登记银行账户信息的用户能够通过持续使用手机,享受支付账单、向商店付费等生活服务。

相比之下,支付宝则是随着服务的扩展而发展起来的,其旨在促进网上购物网站阿里巴巴的付款服务。支付宝已不仅仅是一项托管支付服务,消费者可在确认其收到商品或服务后向卖家付款。同样,支付宝也在将服务扩展至阿里巴巴网站之外其他交易,包括水电费账单之类的线下付款。

银联作为中国官方认可的xyk和借记卡网络公司,于2017年5月推出二维码支付标准。目前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银联的进入势必将整个二维码支付的局面带动起来,随着银联自身技术突破和监管层面的配合,在二维码支付领域,银联的优势将逐步凸显。这个潜力应该对银联今后的估值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国家队背景的巨大优势

微信、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在对yhk的使用与监管方面就注定了二者的限局限性。

作为非银行金融服务提供商,支付宝曾在很长时间内避免了监管限制,并能将其服务延伸到境外。然而2016年底,支付宝被要求关闭所有的境外金融账户,对其东南亚业务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而微信在海外应用最多的还是其本身的社交属性。在移动支付上,微信支付已经建立了外部合作伙伴,来共同开发海外市场。在南非,微信支付已经推出了国际支付解决方案,用户现在可以使用微信钱包收发钱,也可以从自动取款机上提取现金。但是其合作的国家数量上也远不及银联的合作方。

截至2017年6月,银联网络遍布中国城乡,并已延伸至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境外160个国家和地区。

银联对比其他两者来看,银联的庞大用户数也奠定了其未来的“一哥”地位。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中国英联K发行累计超过 54 亿张,仅 2016 年英联K交易量就超过 380 亿笔。

银联的关注点也更加侧重出国的持卡人。2015年,美国吸引了超过250万的中国游客,这些游客在当地共消费400多亿美元。通过在美国发展合作关系,银联已能够成功打入美国市场,进而增加海外市场份额。

银联曾表示,英联K在美国受理网络正趋于完善。目前,美国几乎所有ATM都能用英联K取现,80%以上的商家可刷银联xyk支付。在纽约、夏威夷、旧金山、洛杉矶、奥兰多和芝加哥等地的知名购物中心和奥特莱斯商圈,英联K受理覆盖率普遍超过90%

银联的国际化布局

银联在2004年开始迈出其国际化步伐。2012年年底,酝酿已久的银联国际有限(责任)公司(银联国际)在上海正式开业,作为中国银联子公司,将负责专营中国银联国际业务。

银联在国际化上的布局从目前来看,没有任何一款产品可以与之相比。银联如今已基本上实现了全球覆盖。

数据显示,英联K境外受理网络已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港澳地区、蒙古、古巴、阿联酋已基本实现全面受理,东北亚地区80%商户可用英联K,东南亚区域商户受理覆盖率超过70%,美国80%以上的商家能刷银联xyk消费,欧洲半数可用yhk的商户支持英联K消费,澳大利亚九成ATM和75%商户也可以使用英联K。

另有资料表明,目前境外有超过1000万家网上商户受理英联K,并已在教育缴费、航空预订等领域逐渐形成优势。境外有2000多所学校支持英联K在线缴纳学费,近40家国际航空公司的官网支持英联K在线购票。

银联国际相关负责人表示,银联在线支付、银联手机闪付、银联二维码、银联钱包类产品等一系列创新产品,正迎来更加丰富的跨境应用场景。

事实也的确如此。2018年开年以来,银联国际与华为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就共同推动Huawei Pay全球化、加快境外落地达成合作,也被外界视为银联国际化布局的重要一步。

南非标准银行与银联国际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达成合作协议,后者将借助标准银行的资源在非洲市场深入推广英联K支付服务,标准银行也由此成为南非首家或许发行英联K资质的金融机构。

从银联的动作来看,银联的战略优势是其庞大的出境中国持卡账户,再加上天生的“国家队”优势,以及银联在移动支付的布局,未来谁忽视银联,谁只能后果自负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29726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