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打开控制面板——程序和功能——打开或关闭windows功能
2、找到Internet信息服务,把FTP服务器和Web管理工具都勾上。到这里,系统就会安装IIS服务管理器了,安装过程可能需要等待几分钟。
3、回到电脑桌面,右击“计算机”,点击管理,进入计算机管理界面。
选中IIS服务——网站——添加FTP站点。
4、站点信息,站点可以随便写一个方便你区别的名字,物理路径是你FTP在连接的文件地址,VPS主机一般上都是设置到桌面的新建文件。
5、绑定和SSL设置,绑定IP,IP是我们电脑的物理IP。
6、身份验证和授权信息,身份验证点击“匿名”和“基本”,授权根据自己的要求,一般点所有用户。
7、这时会这里出现sdcispcom,,FTP服务器就搭建好了。
首先,需要设置路由器的端口映射,就可以实现楼主的要求,具体需要映射的端口是80和21,80端口是WEB端口,21是FTP端口。这里给楼主详细说下:1、申请花生壳免费域名。因为ADSL每次拨号后,获得的IP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动态绑定到域名上,方便其他人记忆和访问。
2、设置本机固定局域网IP,例如设置为1921681100
3、登陆路由器,找到“虚拟服务器”选项,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不同的路由器型号的配置方法也不完全相同,但一般都会有“虚拟服务器”这项功能,如果找不到这一项,可以找到“DMZ主机”,DMZ主机可以将内网的某个IP地址的所有端口均对外网开放,不过这样设置会有安全隐患,建议设置虚拟服务器
4、在“虚拟服务器”表格中填入要映射的内网IP,按上面的就是1921681100,在内网端口和外网端口处填80,再增加一项,填21,然后保存重起路由器
5、启动花生壳并激活域名服务
6、安装IIS和SERVER-U软件,IIS是WEB服务运行环境,用来搭建WEB服务器,SERVER-U是一款非常好用的FTP服务器软件(我自己用了很多年),有中文版,设置起来非常简单,如果不会我帮你远程,设置好后就可以正常访问了。需要注意,通过路由器配置的服务器,在内网电脑一般是不能通过域名访问的,假设在你自己的电脑上访问你申请的域名,就会出现让你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的提示,你怎么输入都是不对的。要外网的电脑才可以正确访问,这点希望楼主明白。
二、直接ADSL拨号上网的配置方法:
1、申请花生壳免费域名
2、在计算机上启动花生壳并激活域名服务
3、安装IIS和SERVER-U软件,设置好后即可成功访问
1前端框架一般指用于简化网页设计的框架,比如,jquery,extjs,bootstrap等等,这些框架封装了一些功能,比如html文档 *** 作,漂亮的各种控件(按钮,表单等等)。
2使用前段框架可以降低界面开发周期和提高界面的美观性。
3有些框架比较轻量,比如jquery,有些框架比较重量,比如extjs。一般来说重量的框架会封装更多的功能,比如extjs,封装的grid控件有很强的数据展示和 *** 作功能。
1对用户的价值:
大部分产品对用户的核心价值是功能和内容提供的,而不是由表现层和交互。譬如支付、电商、新闻、交友。
后端解决有还是无的问题,开天辟地。
前端解决有了以后好用的问题,锦上添花,在竞争激烈的领域确实至关重要。
2技术广度和难度:
广度上后端工作在服务器领域,能控制的硬件基本没有极限,CPU、存储、网络、集群等等,因此技术领域极广。一个优秀的后端需要掌握或了解大量技术如:并发、业务架构、数据库、几打流行框架、性能调优、分布式计算、集群架构、容灾、安全、运维等等,一层挖透了还有下一层。几十年计算机发展历史中大量的技术沉淀在服务器端。
Web前端一直工作在一个浏览器盒子里,先天不足,能承载的可能性太小,技术广度不足。
深度上,现代计算机领域的难题如大规模负载,海量数据处理,实时计算也是后端的,前端集中在表示层,这一层虽然也很复杂,但能称之为难题的技术几乎没有,也很容易复制。
前端要说深度也不是没有,但这一步需要跨到图形领域(如网页游戏),不是常见场景。
说到底前端代码能控制的硬件确实不如后端,因此在技术上,前端更容易。现在为什么说前端会比后端更值钱呢那是因为前端对硬件的控制能力提升了(html5odejsmobile),而后端分化得比较厉害,有一批后端专门只写业务逻辑,框架是别人写的,系统架构是别人搭的,服务器跑在云里,连机器物理地址都不知道。世人眼里可能觉得这种写MVC代码的人才是后端,这种被限制在一个“虚拟盒子”里的后端确实不怎样难上手。
一般而言网上说的互联网行业的技术含量排名大概是这样:
产品经理<设计师<前端<后端<其他更高级职位,比如算法工程师等等。
在广大中小公司,很多产品经理都是不会代码,不会设计。很多技校学艺术设计的毕业生,当上了美工。这些都是真,所以能力低,干的人多,自然就低。然而,你问Google设计师挣多少了嘛
门槛低不等于技术含量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