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创业 20 年:如何在夕阳产业做出伟大产品?

Netflix 创业 20 年:如何在夕阳产业做出伟大产品?,第1张

PhotoCredit:Netflix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极客公园,INSIDE授权转载

一个月前,Spotify和Dropbox的上市新闻占满了科技板块的头条。创业公司的宏大愿景终于要通过上市再进一步,但难以盈利的尴尬现状,仍旧面临着来自资本市场的质疑。这类公司没有特别高的技术或产品壁垒,又遭遇着大公司的围堵追杀。如何在高压的环境中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个最典型的成功范例——Netflix。这家公司自1998年创业以来,曾深陷在夕阳产业又成功转型,业务遇到困难时果断求变,多次走出困局,并最终甩开了所有的围堵追杀,开创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细数Netflix的历史,可以说是一场不断从危机中寻求出路的破局史。最近披露的数据显示,其2018年第一季的收入同比成长了412%,利润更是同比增加629%。Netflix彻底摆脱了这类创业公司「被巨头所围剿」的命运,走向了属于它自己的辉煌。

求变:从DVD租借到网际网路流播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Netflix最早是做DVD租借起家的。80--90年代,影像租借服务在美国红极一时。当时购买一部录影带的价格在50-60美元左右,大多数人并不能负担购买录影带的高昂价格。而在那些录影带出租店里,人们只需要花2-3美元,就可以租到一部。

而Netflix看到的是DVD的兴起。当时美国最大的录影带出租连锁Blockbuster在全美有数千家门店,而Netflix则认为,与其把成本花在实体店面和录影带的调配货上,DVD更小更轻,反而适合邮寄。

Netflix推出了基于网上订购和邮寄的租借服务,将这个产业的核心模式从「按次收费」变为了「按月订阅」,并借此取消了租借产业长久以来的「超时费」。使用者每个月支付固定的会员费,这样就可以不限时间保留一部DVD,直到下一次需要租看其他影片时再归还即可。

但这还远远不够,影像租借已经是夕阳产业,没有任何挽回的余地了。随着网路的普及、频宽的提升,Netflix迅速认识到,网际网路和流媒体才是未来。

2007年,在Netflix寄出的DVD超过10亿张之时,它推出了自己的影片点播服务。在出租产业如山崩般倒塌时,Netflix存活了下来。

Netflix骨子里有着一种「不断追求更高效率」的精神。早在2005年,Netflix就已经在研究能否通过一个硬体设备,提前一晚下载影片,供使用者第二天观看。它曾希望通过销售这种「电视盒」来补充自己的DVD租借业务。但在看到YouTube的流行之后,Netflix果断决定向它学习,单纯提供影片点播服务以覆盖更多使用者。

断腕:孕育Roku,又因为业务的需要拆分Roku

尽管Netflix选择影片点播服务本身,而不是电视盒产品作为自己的主力业务。或许也跟2007年苹果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电视盒AppleTV有关吧,既然自家的电视盒已经成功孵化,Netflix最终仍然选择将其推向了市场。

但Netflix不想让这款电视盒以「自家产品」的形态出现,因为这既可能会影响Netflix和其他电视盒厂商(例如苹果)的关系,也可能会影响这款电视盒未来跟其他内容方的合作过程。

Netflix最终的选择非常果断,拆分Roku,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司。

2008年5月,基于Linux开发的,在当时几乎专为接收Netflix内容而设计的RokuDVP电视盒问世。此后经过10年的发展,Roku已经成为了美国销量最好的电视盒之一,其切实的功能性和低廉的价格使其俘获了大量使用者。

Netflix也自2008年开始走向了自己的第一次人生巅峰。订阅使用者激增,从2009到2011年,Netflix的订阅使用者一下从1200万跃升至2600万。股价也攀升至历史新高。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最美好的方向发展着。

Netflix更是倚杖著这样的高速发展,走出了自己最激进的一步。Netflix取消了DVD租借+串流媒体播放的套餐,而是将两种服务分开出售。分别订阅两种服务的总价比原来上涨了50%。

创新:从分销内容到创造内容

当使用者正在为Netflix涨价而感到不满时,Netflix又被内容方在背后插了一刀。2011年9月,为Netflix授权提供迪士尼、SONY内容的Starz电视台,宣布停止与Netflix的合作。

这对Netflix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就在那季,美国的订户不仅没有成长,反而流失了80万。

这让投资者们开始意识到,像Netflix这样的影片流播服务,其命运高度被上游的内容方所掌控著。一旦没有了内容,再火热的盛况都只是镜花水月而已。这个商业模式上的巨大漏洞,让Netflix的股价从当年7月最高的40美元,应声跌至12月的10美元不到。

直到今天,我们在Netflix上都无法看到迪士尼和SONY的内容,但Netflix已经想好了对策,一年多之后的2013年2月1日,《纸牌屋》首季13集上线。

在「网剧」这个词还不存在的2011年,谁都不敢相信,一家影音串流厂商,能够成功制作出品质如此高的这么一部剧。一部无论是制作、播出形式,还是内容品质,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剧。

《纸牌屋》改变了一切。它获得9项艾美奖提名,最终获三个重量级奖项。一次性放出一整季剧集,引发观众没日没夜疯狂追看的机制,甚至成为了一种被称为「binge-watching」的社会现象。

到今天,Netflix每年制作的原创内容数量,已经超过了任何一家电视台。无论内容规模还是预算量,Netflix都已经冠绝好莱坞,并且也完成了在日本的原创内容部署。

扬帆:从美国本土走向全世界

从2015年开始,Netflix开始了自己向世界的扩张。当hulu这样的竞争对手还将服务提供仅限于北美时,Netflix已经在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并且没有任何帐号的限制,你可以用任何一个Netflix帐号在任何支援服务的地区观看Netflix。

Netflix在美国本土的业务已经几近饱和了,在刚刚公布的财报中,它宣布自己在美国本土的订阅使用者数为5300万,考虑到大部分家庭都可以共享Netflix帐号,这个数字已经非常惊人了。

而在过去的两年,其在海外订阅使用者数量却完成了从3000万到6800万的高速成长。坐拥125亿订阅使用者的Netflix,成为了内容产业最耀眼的明星。

而更关键的是,伴随着使用者的高速成长,Netflix仍然在探索商业上的无限可能。其营运效率更高了,利润成长惊人,投入到内容上成本的回报率也更高了……而最近的消息还传出Netflix正在和GoogleCloud建立起合作关系,一方面是作为自己当前部署在亚马逊伺服器的一个备选方案,另外也可能意味着其希望通过这种合作提升自己的网路品质,降低成本。

创业20年,Netflix不断突破自身,从一次次危机中脱身并颠覆产业。更重要的是,你能从它身上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正在让内容产业变得更好的变革之力。

在商业上成功的同时还逆转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诅咒,这是Netflix最令人叹服和值得尊敬的地方。

45 集(TV版36集,DVD版45集)。

《创业时代》(英语:Entrepreneurial Age),2018年中国偶像剧。故事讲述了软件工程师郭鑫年研发手机软件魔晶走上创业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与同行竞争、邂逅投资分析师那蓝并收获爱情的故事。由黄轩、Angelababy领衔主演,于2018年10月12日在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首播。

故事蓝本和角色原型

本剧根据中国内地作家付遥同名商战小说改编,而剧中“魔晶”原型是全世界第一个可以按住讲话(英语:Touch and Talk)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Talkbox。 Talkbox由创始人包括首席执行官郭秉鑫(兄)和产品总监郭挺年(弟)所组成团队开发。

剧中角色“郭鑫年”的原型是Talkbox“郭氏兄弟”,名字则各取兄弟其名的 “鑫”和“年”所组成 。

剧中“高摩”是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合称,剧中“同讯”原型是“微信”,罗维的角色原型是微信之父“张小龙”;互联网大佬李奔腾的角色原型是“马化腾”,麒麟就是对应企鹅,麒麟企业就是“腾讯公司”;郭鑫年早期重要投资人和好友是高摩咖啡的高迪,就正是车库咖啡创始人苏菂。

卧云先生的原型是“马云”,专业是电子商务;魔晶程序员卢卡的角色原型是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硕士毕业生“黄何”(Heatherm Huang),他曾是现实中Talkbox始创团队成员中的用户体验设计师之一,其后成为现实中另一个结合电子邮件及即时通讯的应用程序“简信”(Mailtime)创办人之一。

扩展资料:

1、邝铭筹(演员 冯绍峰)

微机研究院人事处长,后创立潮信公司。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深谋远虑的规划,对自己、对事业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有刚柔相济的手段。他审时度势,既不脱离体质的规则,又机动灵活的宦游在商海。在他的统率下,潮信公司由一个倒买倒卖的皮包公司,成长为颇具规模与影响力的国际化企业。

2、姚昆(演员 袁姗姗)

北京大学经济管理服务中心老师,邝铭筹女友。她清纯、热情、敢爱敢恨。她眼光敏锐,洞察力强,当意识到大潮将起毅然留学日本进修经济学,学成归来加入世界IT巨头IBM公司担任财务主管。她独立自主,公私分明,事业爱情两不误。

3、洪雨桥(演员 乔振宇)

回城知青,微机研究院第十三所职员,后创立创开公司。他是在中关村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他是战术大师,改革的急先锋。他点子多,脾气急,对事业有着一往无前的执着,认准了的事就一条道走到黑;对朋友又非常讲究江湖义气。

他聪明、热情,又有些小伎俩。他是第一个脱离体质创办公司的人,但他也为开创新路付出了代价。

4、江城(演员 公磊)

回城知青,微机研究所技术员,潮信公司副总裁。他以一副玩世不恭的市井形象示人。能与三教九流的人勾肩搭背骂骂咧咧。但他又很精明、豪爽。虽然是技术人员,却能说会道,又具备优良的管理才能,他是天生的经理人才,和邝铭筹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他的加盟为潮信公司增加了强悍之风,而且还多了几分攻击性。

5、关桃(演员 董晴)

回城知青,海淀区供销社职员。洪雨桥之妻。她泼辣、利索、隐忍。巾帼不让须眉。虽然她没有创立新时代的主动意识,但是她的所作所为无不和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合拍。

她利用职务之便,把白颐路边上的门头房改造成电脑经销店铺,直到主持建成中关村地标性建筑——龙珠大厦。在情感上。她却远不如事业上那么顺利,经历了一波三折。

6、宇文婧(演员 潘之琳)

潮信公关部经理,梅兆和之妻。她外表温婉、恬淡,内心却激潮澎湃。她能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内心的需求,所以她加入潮信公司可以独当一面。但是,当邝铭筹与梅兆和发生冲突后,她也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她的清醒、精明与才华,在如战场一般的商场上,为她赢得一席之地。

网络创业正成为大学生 社会实践 和就业的热门选择之一。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简单网络创业例子相关 文章 。
案例1:甜饼光盘:几毛钱的光盘定制凭啥卖几十
淘宝上总有些看起来挺“小”的生意,比如代写书信,制作名片等。这些生意虽“小”,但要做好却也并非易事。甜饼光盘做的便是这样的生意——采用定制的方式,甜饼光盘把一桩成本仅为几毛钱的光盘生意做到了几元甚至几十元。

“今天,数字化时代的自由、丰富与便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用不完的储存空间、无穷尽的资源、高速的传播——我们享受着零和一所构成的声色光影。但喧嚣之后或许你也发现,我们的记忆总像数字一样被轻易删除与更替……就让一张张小小的甜饼,刻下快乐感动的痕迹,写上我的笔迹,不让过去轻易被抹去。”

这“甜饼”不能吃,但能看、能听,还因为 DIY 而带着情感的温度和味道。米兰•昆德拉说过,快的程度与遗忘的强度直接成正比。身处信息时代,人们更加步履匆匆,“深刻”与“难忘”变得格外珍贵。于是在一家叫“甜饼光盘”的淘宝小店,重庆青年张一带领三个人的小团队,干起了为客人制作个性光盘的生意。

有温度的附加值

光盘的流行少说也在十年前,随着U盘、移动硬盘的普及,作为存储工具的光盘早已退居二线,使用光盘的人越来越少。一张普通的刻录盘价格也很有限,便宜的几毛钱,贵的也不过一两元钱。

在淘宝上,不乏光盘印刷、刻录的店铺,大部分做的是批量生意,价格都很低廉。“这年头卖光盘,基本没戏,只有让它们告别千篇一律,拥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才能吸引人。”甜饼光盘的创始人张一这样说道。

而且,多数顾客购买的产品都为车载CD,同类店铺也非常多。考虑到今后淘宝对盗版问题越来越严格,张一认为,卖空白光盘最为 保险 ,能够避开版权问题。因此,“甜饼光盘”的卖点着眼于盘面的个性化定制,而不是可以由顾客自己刻录的内容。

每张光盘表面的空白处,都被张一视为创作空间,可以在上面“绘制”创意图案,或者根据客户要求定制图案和文字。

在“甜饼光盘”店铺中,售卖的宝贝有两三百种,每张光盘表面均是创意插画,有的是店主原创,有的是购买了版权的作品,风格多种多样,唯美的、搞笑的、卡通的、时尚的,不一而足。除了一部分车载CD外,“甜饼光盘”的产品更多被消费者当成礼品和纪念品。在销售旺季,每个月的销量能达到2000余张。那么,两个工人、一个客服兼美工加上一个什么都做的店主,能否保证个性化定制光盘所需要的精细化服务呢

没有质量的保障,再好的创意也不过是空中楼阁。“我们在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证质量和效率。”张一说。“甜饼”毕竟是小批量生产,不可能采用音像公司胶印或丝印的光盘表层加工方式,为了获得不比胶印差的质感,他做了很多实验和摸索。

在原料的选取上,“甜饼光盘”采用的是进价2元的高品质光盘。随之而来的是关键的加工步骤:首先将盘面用高精度6色打印机慢速打印输出,再放入控温干燥箱中,进行两小时的45℃低温烘烤,去除表面墨水中的水分,再用丝印的 方法 为光盘表面覆盖一层薄薄的UV保护油,最后经过高强度UV照射瞬时固化光油,使光盘具有光泽质感,同时增加耐用度。经过这4道工序,一张甜饼光盘才能出炉。张一将这一制作过程拍成视频,放到宝贝页面供买家了解。

相比繁杂的图案,简单的插画反而更难做,有时因机器障碍或人为因素,一不小心在空白处留下一个墨点,整张光盘就作废了。“很多细节问题网上是找不到答案的,没人能帮你,只能靠自己摸索。”张一说,为了控制成本,就必须降低报废率。随着店铺工艺的不断改良,目前产品的报废率已基本控制在5%以下。经过这番处理,光盘不再是冷冰冰的论打卖的小东西,而是被创作者赋予了个性、温度乃至味道,成了精美的小礼物。当然,每张光盘的价格也就不止那几毛钱了。

仍有提价空间

一张甜饼光盘的成本有多少原材料、人工、设备损耗,算上加工中产生的废盘等,每张的生产成本是35元左右。目前,店中的成品光盘平均售价75元/张,定制加文字的至少要十几元,售价最高的是来图定制的光盘,每张25元。其实,别看售价已经翻番,张一觉得产品还有很大的提价空间,现在正是“甜饼光盘”打开市场积累回头客的阶段。

2012年甜饼光盘已经上调了两次价格,一次将非定制产品从95元上涨至125元,一次将定制产品价格从145元上涨至195元。“虽然看起来涨幅很大,但不到20元的价格对于定制产品来说,已经很低。当然,也不能上调太多,提价的前提也是对自己的生产工艺更有信心。”张一认为,要有真水平才能把价格涨上去,做出足够的差异化和特色,才是品牌溢价的前提。

除了光盘,张一还设计了硅胶套包装,力求在包装上做到与众不同,同时推出了电子音乐相册服务,给买家提供更丰富的定制内容。

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网络交流有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个性化定制其实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客人对字体设计或照片清晰度不满意的情况也发生过,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事先要与消费者进行认真沟通和反复确认,直到对方满意了才进入制作工序。

“虽然做定制非常麻烦,但也更容易做出特色,日后在这方面要更加努力,发挥自己的特点把差异化做到更明显,这样才能够真正算得上是淘宝的‘小而美’了。”张一和伙伴带着更大的梦想,自然也没停下前行逐梦的脚步。
案例2:许广彬:我的站长岁月
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做破解网站,个人站长圈内无人不知,是国内第一批玩域名的IT人。他掌握着中国70%—80%的站长资源,与蔡文胜、戴志康、吴欣鸿、华军、李明顺等草根站长都是好基友,但他却最终成为站长圈的“逃兵”。2004年,机缘巧合他进入IDC领域并一气做了下去;2007年,因为对国内IT资源的深入了解及成熟运营,成为中国第一批云计算领域的探路者。后来公司转型,他再次创业,于2012年创办的华云数据带动了国内云计算产业的变革。他就是不愿接受家族生意的华云数据创始人许广彬。

坚持走出去创业

我 毕业 于西安工程学院,学的是热能工程,属于典型的动手强于动口的工科男。1997年在校期间连拼带凑,再从家里骗点儿生活费,买了个电脑,搞个“小猫”拨号,和几个同学开始凭着兴趣玩起互联网,每个月交了网费之后,哥儿几个到处蹭吃蹭喝。那个时候的互联网和现在完全不同,比较粗糙,对技术的要求相对现在要高一些,我当年堆代码的手艺要比现在强多了。

后来因为个人 爱好 ,我集结了国内几乎全部破解高手一起做了个破解网站,开始想低调点,取名为“赢征天下”。后来好朋友送我一个域名yingzhengcom,于是更名为“赢政天下”, 口号 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有种惺惺相惜的默契和大公无私的良好信任,用现在的话说叫良心论坛。那个时候在中关村卖的盗版碟上面都标有“赢政出品必属精品”几个字,因为不打赢政LOGO的盗版盘不好卖。尽管当时占据整个市场的盗版销量很惊人,但我们不靠这个赚钱,一分钱都没收,所以很多被盗版的软件商也没法找赢政天下的麻烦。

毕业后,根据专业我被分配到兵工部下属的国企锅炉厂,在车间烧锅炉,算是铁饭碗。结果几个月之后就光荣下岗了。

1998年3月30号,户口迁回原籍拿到新身份z之后,我就想出去自己闯荡,但父母非常希望我能子承父业留在家里人身边。其间经过还是挺激烈的,最后的结果是我顶着巨大的压力跑出去独立创业了。

站长江湖

离家之后,我就想干互联网,但对互联网的认知很朦胧,那时也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 商业模式 或完善的产品。口袋里揣着几千块钱,就开始了寻找之路。最开始去的北京,但混得不怎么样,赶上大学生不包分配,感觉满街都是年轻人在竞争。和同学商量后,我来到中国5个经济特区中唯一还存在巨大发展空间的特区——厦门。那是1998年,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为企业申请域名,做网站,搞企业邮箱。尽管现在大家很清楚这就是互联网业务,但15年前和企业谈这些,别人都认为我是大忽悠、大骗子。

最难的时候我曾经连续两个月一天只吃一顿饭,但就是撑着一口气不对家里说。当时别人都8点起床,我6点就起来,拿个不锈钢暖水瓶熨烫衣服,烫得平平整整地再出门。因为我的工作希望客户能第一时间对我有个好印象,我很渴望成功,很认真地一点点积累。

我玩过域名,对站长圈子很熟。比如,58同城的姚劲波,还有美图秀秀的创始人吴欣鸿,当时吴欣鸿还不叫这个名儿。我们玩域名都比蔡文胜还早些。蔡文胜第一次玩儿域名应该是1999年,他后来一直钻研,成了我们之中在域名领域最有成就的。

我和蔡文胜认识十几年了。2000年,他请我帮忙优化域名注册。2003年时,我做着赢政天下,蔡文胜做265,也经常给他干干各种大大小小的活儿。当时也不谈钱,因为赢政天下就是一个有点江湖气的凭兴趣和人际关系运营的个人论坛,帮着用户优化都成习惯了。

有一天深更半夜,蔡文胜给我打电话,问是否有办法让265的安装量和首页设置量一月内上升500万。我说这不好搞。但是后来,我看到有人可以搞得定,那就是周鸿祎。当时的周鸿祎还没做3721,在做社区聚合的模式,叫奇虎社区,整天和大旗网对着干。他投戴志康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搞了奇虎社区。尽管名字都叫奇虎,但和后来奇虎的业务完全是两码事儿。

蔡文胜来厦门的第一个员工是张立,也就是今天欣欣旅游的创始人。蔡文胜就是那种老大哥的心态。那时候厦门很小,最早吴欣鸿不在厦门,在老家泉州开了家企业建站公司,后来看到厦门发展机会更大,就过来搞了520com社交网站,比FaceBook还早一两年。本来网站可以搞好,但后来遇到一些问题,就给关掉了。然后蔡文胜就喊他一起来帮忙,之后吴欣鸿又搞了美图秀秀,现在已经红透半边天了。

当时还有阿飞(《神仙道》创始人姚剑军,先后创办站长之家、CNZZ数据统计、光环游戏),以前完全不是企业家状态,最早他就想搞源代码下载。但我很欣赏阿飞身上的一些特质,就介绍他和蔡文胜认识。阿飞创办了cnzzcom,后来蔡文胜成为董事长。蔡文胜拿cnzzcom域名加7位数现金,换了阿飞一些股份。后来阿飞又搞光环游戏,蔡文胜又成为除阿飞以外的大股东。

我和戴志康也是非常好的朋友,他读大学时我们就认识。戴志康毕业后创办康盛创想,拿了周鸿祎的投资,一步一步把公司做起来。我们中间也一直保持联系。我是他的客户,我又给他介绍了很多客户。2007年,我因为创立世纪互联的云计算公司到了北京,经常跟戴志康一起打 羽毛球 ,和朋友们一块吃吃饭、喝喝酒、聊聊天,关系更加融洽。

总之,在厦门做互联网的人我基本都熟,除非他刚进来一年或者半年。当时在厦门互联网圈,大家的小日子过得都不错,虽然我的赢政天下搞破解不赚钱,但是 广告 费还挺多。hao123创始人李兴平确实是流量高手,4399也是他的。那个时候4399搞一个小游戏,没人玩、没人弄,后来蔡文胜觉得好玩慢慢搞起来。

其实,在2000年前后,大家玩互联网不像现在就想着赚钱。那时候的风气就是大家组成一个圈子,像一个大家庭,在一起非常亲。你做一个牛×的东西,我觉得你就是牛人。大家在一起探讨的不是生意,更多是互联网怎么发展,谈你的论坛应该怎么发展,我的赢政天下未来怎么走,有种很纯粹的革命友情。

逃离站长圈,甘当“包租公”

我算是站长圈的逃兵,最终不做赢政天下了。其实刚到厦门的一段时间靠赢政天下的广告点击费经营起小团队,一个月轻轻松松就能有几万块的纯收入。但慢慢网站流量太大,免费托管服务器的地方不能负担了,我就自己搞个ADSL拨号。后来,网站关掉几个月,广告收入切断,我就不得不开始积极寻求新的业务方向。因为毕竟是盗版,对软件商没好处,国内的大环境也越来越成熟,最终就彻底不做了。但依然参加蔡文胜每年一届的站长大会。

第一次创业是跟朋友合伙,那是2000年,做域名注册、虚拟主机等很基础的业务,算是第一次涉入IDC领域。2003年选择离开,独立创办蓝芒。当时的初衷并不是打算做IDC,而是只做软件。我们团队还开发了一个软件,叫域名虚拟主机管理系统,帮别人管理域名和服务器,是中国第一个服务器管理软件。当时在中国做IDC生意的有五六百家,有一半以上都买我的软件。后来大家都说,软件用你的,能不能连服务器等IDC服务都帮我搞了反正这事儿我也在行,有生意就做呗,就这样直接进入了IDC领域。

当时的第一单大客户是日本的一家电子游戏公司世嘉。他们带了15亿美金到中国搞游戏,办公地点选在上海的南京西路。我给世嘉在汕头开了100多台服务器,他才用了5台,每个月给我交钱。那时候没有云计算的概念和技术,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这么浪费,当然同时确实给我带来了固定的良好收益。慢慢的,盛大、优酷等一堆优质企业都来找我托管服务器,到2006年时蓝芒已经可以算是TOP的民营IDC了,知名度和口碑在那儿摆着呢。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挨个数,从百度、新浪、搜狐,再到搜狐畅游、乐视等综合类型网站,还有一些垂直网站,都是我的客户。中国几个神级的站长,从一开始就是我的客户。第一个是戴志康,现在无疑已经是领袖级人物了,他大学时创业用的服务器都是我的。阿飞的第一台服务器也是我无偿提供的。265和zcom、51com、客齐集(现在叫百姓网)的服务器、内容分发也全在我那里。

圈子里沉淀出来很多铁哥们,其实大家不单纯是生意往来。比如,阿飞、吴欣鸿、华军、戴志康、李明顺等,在那个年代我能够想起来的人,大家关系都非常不错。还因为我在背后是提供服务的,和他们不存在什么竞争。我就给这些人做基础接入方案,弄很多带宽、网络、服务器,非常实际地为他们提供好的服务。所以大家一直很信任我。当时中国做IDC的厂家有一半使用我的软件,这其中的一半又使用我的IDC。

后来,世纪互联找我们谈了很久,想收购这部分业务。我经过考虑,最终把蓝芒的IDC资产出售,只保留了软件业务和团队。当时的蓝芒收入有上亿,利润也不少,品牌价值比较高,而且公司处于良性快速发展时期。卖掉IDC业务,我淘到人生第一桶金,对于世纪互联,这更是一桩无比划算的交易。那时是2007年,我还不到30岁。

云计算领域深度探索

蓝芒软件团队是我从最早时就一手打造的,默契度和配合度相当高,一直帮国家互联网主管部门开发系统备案系统、有害信息发现系统等软件。2012年,我在厦门拿到美元融资后来到无锡,成立华云数据,正式开始运营软件业务。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蓝芒相当于华云数据的前身。

从2009年,我们就开始做云计算软件的开发。五六年前对别人提云计算概念,别人把我当成大忽悠。这是我这辈子第二次被人当成大忽悠。

戴志康投资的博雅互动就是用我的云服务。是戴志康介绍我和张伟(博雅互动创始人)认识的。网站一开始上线时,戴志康也不知道开发 *** 到底能不能赚钱。我说行,哥们支持你,我给你搞服务器。他就投了张伟50万元。我想还不如我投呢,因为当时戴志康好像就100万元的余款,还得掰成两半花。投的博雅互动上市了,另外一个项目打水漂了。现在,博雅互动还是华云数据的客户。

再比如说华云数据的另外一个客户4399,和华云数据的渊源比较深。从它当时的负责人蔡文胜,再到现在的负责人,大家都非常熟。合作源自信任,我们合作前不需要做太多铺垫。只要把我们的产品、服务讲清楚就行。游戏尤其是网页游戏,开服务器的量是非常惊人的,可能一天开100个分区,每个分区按4台服务器来算,按照传统IDC的方法,你装400台服务器的 *** 作系统 得花多长时间我们当年就能让他具备5分钟装一个分区的能力,就是说10分钟开服,不仅把应用、数据库装起来,还可以把各种自联网、内容全给你复制起来。我们的开服速度非常快。

站长们之所以愿意把服务器放在我这里,是因为觉得我不会坑他,不可能把50万元的东西卖到200万元。我还会帮他们考虑什么时候加什么样的带宽最合适,不需要一帮人帮他瞎买,可能买50G带宽,结果只用5G。带宽这东西,网管说用多少就用多少,你自己根本说不清楚的。

其实,我觉得站长资源的累积只是合作的一个层面,光靠朋友关系不够,更多的是要明白创业者的诉求。比如当年戴志康的5d6dcom,为什么愿意放在蓝芒,因为我能提供给戴志康意想不到的服务,让他能够在基础设施这个专业方面始终需要我。

在2006年左右时,业界还没云计算的概念,都是买很多服务器进行堆叠。5d6d网站访问量特别大,每分钟的数据库读写量特别大,磁盘IO陷入瓶颈,加上服务又有点乱。后来我与戴志康一起商量,不用硬盘,而是用内存进行读写,把内存虚拟成硬盘,这种效率就可以解决磁盘IO问题。我又帮他重新梳理IT的架构和系统,让读写速度快起来。此外,我们还帮5d6dcom顶住各种各样的数据库恶意攻击。其实我们当时的服务也是免费的。

踏实做IT企业的服务商

现在,华云数据更多走代理商的 渠道 模式,我们做OEM,给渠道商更多的产品主权。中国现在有牌照的IDC厂商有1200多家,基本上90%以上大家都很熟。很多IDC厂商现在还在用我的技术团队当年首次创业时开发的软件,谈合作的沟通成本很低,可能有时只需要打一个电话就用我们的软件了。

全国各地的IDC厂商算是贸易性的公司,从运营商采购IDC资源,再卖给最终用户,毛利率非常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所以一直以来并未受到投资人青睐。华云数据想形成IDC厂商联盟,帮助中小型IDC厂商转型到云计算领域。现在我们已经是1000多家IDC厂商的代理商。未来,我们也会在开发者方向上发力,也和中国互联网协会一起成立了中国互联网协会开发者工作小组,主要为移动互联网公司和应用开发商提供云服务。

这两年,中国的云计算发展非常快,其实大家技术都差不多,拼的是谁最懂用户,懂得以怎样的产品形态卖产品给客户,让云计算落地非常重要。而我其实从2000年就开始接触IDC,应该是中国最早接触云计算的一批创业者。云主机的名字还是我2007年起的,但当时没申请专利(哈哈大笑)。

玩互联网,可能人家一个月的利润就几千万元、上亿元。有人问,为什么我不做互联网,反而做基础设施。我觉得我没有戴志康、吴欣鸿、姚剑军这些 互联网创业 者聪明。我就想着怎么把这些人照顾好、服务好。可能很多人看玩互联网的人挺苦逼,但他们觉得是一种乐趣。有时候想想,我觉得其实自己也挺苦逼。至少做互联网的能在节假日休息一下,但我们不行,得24小时盯着他们的服务器,不能宕机,要保证他们业务的连续性。

戴尔公司从90年代初开始为亚太地区的商业、政府、大型机构和个人提供服务。
随着1993年首次在日本和澳大利亚开始运营,戴尔公司进入亚太区的目标市场,开始在区域性设施、管理、服务和技术人员等方面 进行投资。
目前戴尔公司在亚太区13个市场开展直线订购业务:澳大利亚、文莱、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日本、韩国、澳门、马来西亚、新西兰、 新加坡、台湾和泰国。除此之外,还有38个合作伙伴为其他31个市场提供服务。
戴尔公司在亚太地区提供的系列产品和专业经验,能够帮助跨国企业、政府、大企业以及富有经验的个人用户和中小企业,在区域内 进行技术创新。
戴尔通过其“全球客户计划”,向拥有全球业务的亚洲用户提供订制的成套服务和支持。它为全球客户提供统一订货、结账、订制产品 (包括安装专有软件),以及本地供货和现场服务等好处。
戴尔公司亚太业务的核心是设在马来西亚槟城的“亚太客户中心"(APCC)。这间占地238万平方英尺的生产厂房于1995年10月投产。 2001年2月,占地37万平方英尺的戴尔“亚太客户中心"二期(APCC2)落成。 "亚太客户中心"为亚太地区的客户(中国和日本除外) 按定单生产台式机、工作站、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和存储产品。APCC和APCC2都通过了ISO9001:2000 (质量管理),ISO14001:1996 (环境管理) 以及 OHSAS18001:1999 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的认证。
戴尔公司参考"亚太客户中心"的生产与专业功能,于1998年8月建设了位于福建厦门的“中国客户中心"(CCC)。为了满足中国市场 日益增长的需求,2000年11月"中国客户中心"拓展为35万平方英尺的设施。它继续在生产、管理、营销、财务等各个方面都按照戴尔 模式运作。CCC于2001年3月获得ISO9001(2000版)和ISO14001认证。2002年9月,它成为了戴尔全球首个获得OHSAS18001职业安全 与健康管理认证的的工厂。
亚太地区的客户可以向戴尔直接订购产品,并可在7至10天内收到订货。客户还可以获得终生免费的技术支持热线,并得到现场服务。
戴尔首创技术支持热线,并使之成为业内标准。"亚太客户中心"内精通多种语言的技术支持工程师,能够通过电话解决80%以上来电 客户的技术问题。这一切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戴尔所付运的每套系统都有一个与其详细技术规格相联的产品编号。
戴尔公司在全球最重要的一项投资是互联网。其亚太区网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30028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