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该网络上的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诊疗、电子政府、移动办公和家庭办公等计算机互联网的新应用不断涌现并得到大力发展。 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深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使IT产业在数字化革命大潮中,以更高的速度向前发展。
二、IT定义及分类
1 定义:
Information Teachnology 信息科技的首字母缩写,涉及与信息产业相关行业,以电脑为代表。
IT业大体来说就是电子类产品。比如电脑,手机,投影机,打印机,及所有的电脑周遍设备都称之为IT产品。IT行业指的是经营这些产品的行业,另外还包括网络,软件等都称之为IT行业。总之包括内容挺广泛的。
2 分类:
1)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此标准是由联合国于1989年制定并审议通过,推荐各国政府进行国际间统计数据比较时使用的统计分类标准。此标准为各国提供了用于各种经济活动分类比较的基本框架,使之成为国际间统计数据对比和交流的工具。
2) 全球行业分类标准:
摩根斯坦利和标准普尔公司于1999年联合发布。摩根斯坦利和标准普尔都是美国资深的金融投资公司,而全球信息技术业最发达的地区也在美国,所以这两家公司在99年公布的《全球行业分类标准中》将信息技术业详细进行了分类和划分,是互联网实验室制定IT上市公司分类标准最重要的参考之一。
3) 国内分类标准:
中国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是国家统计局于94年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并于2002年5月进行了修订,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将于2002年10月1日起正式起用。新标准中增加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这一门类,其中分为3个大类、10个中类和14个小类。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这是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实施的,其目的是为证券行业内的各有关单位、部门对上市公司分类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其他相关工作,为上市公司行业分类进行指导,此标准规定了上市公司分类的原则、编码方法、框架及其运行与维护制度。
综上所述,IT增值服务类,IT制造类,IT综合类,IT概念类
三、IT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算起中国信息产业已经度过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2005年我国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8411亿元,我国信息产业已跃居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其中,IT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865亿元,预计到2008年,其规模将达6308亿元,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富活力的领域之一。
国内IT业的整体水平不高,与IT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不相称,尚需在各个方面予以提高。
具体表现在:
1 制造、配件加工等低端的IT主营业务占据主流。IT配件、电子元器件等技术含量较低、人员素质较差、EVA值和净资产收益率较低的IT制造类企业占据了IT上市公司的大多数。
2 高技术含量、前景广阔的行业(互联网、软件、IT服务贸易类)实力尚弱校这些企业人员素质高、劳动效率高、技术先进,但由于资产规模孝投资不足、借贷能力弱等劣势而丧失不少发展机会,难以成长为国内IT业的主流企业。
3 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存在大量低素质人员,而且在人员结构上存在"中间小两头大"的不合理状况,未来可能会严重影响这些企业的发展,尚需要在整体上提高水平。
4 规模大的公司集中于低端的制造类和垄断性的通信类,规模和资金不足是整个行业的通病
5 整体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不少问题,独立董事不足,“一股独大”的现象普遍存在。
6 整体公司经营状况不佳,个别行业整体亏损(比如IT配件),EVA值大部分为负值。
对中国IT产业来说,未来的几年,将是更加重要的时期。传统的IT产业逐渐走向成熟,市场增长率有所降低;传统IT产业、通讯产业、互联网产业开始相互融合,新产品、新业务不断涌现,孕育着丰富的商机;网络游戏、搜索引擎火爆,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持续发展,拉动IT行业中上游继续增长,推动互联网新发展。历经泡沫轮回的互联网,盈利模式逐渐成型,2006年IT行业——进入上升通道,随着IT行业从业人员的大量涌入,企业将越来越看重那些“IT业软硬兼施的多面手”,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再次崛起和新的网络商务模式的形成,无疑为更多的IT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四、中国IT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IT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的推广应用等。经过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全国电子工业总产值规模已居世界第四位,主要电子产品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其中收录音机、电话机、彩电、彩管、音响设备、VCD和一些基础元器件的生产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
但是相比较欧美IT企业以及后起之秀的日本、韩国,中国IT制造业还处于产业的下游。中国许多从事加工、装配的IT企业深受价格战、高额专利费等问题的困扰。同时,随着世界上其他不发达地域的开发,中国IT制造业原来具有的劳动力和资源便宜优势也面临着愈来愈激烈的竞争。
与IT产业紧密相关的中国电信业也获得了飞速发展。从1989年到1999年业务总量增长了35倍,年平均增长率为43%,为同期GDP增幅的4倍以上。同期公用电信网的总资产增长了大约35倍,以每年43%的速度在增长。
中国已初步建成了8纵8横的光缆传输骨干网和大部分本地光缆网。通信网完成了从人工向自动,从模拟向数字,从单一业务向多样化业务的转变。整个通信网的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公用电话网的规模扩大了15倍,十年间电话普及率由1%提高到13%。
五、中国IT行业发展展望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化的迫切需要和必要保证。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技术进步,必将对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众所周知,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和倍增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三定方案”,信息产业部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积极有效的宏观管理,振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通信运营业,为各部门、各行业提供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与网络服务,从而达到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信息化的目的。
为加快我国IT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部将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振兴信息产品制造业
信息产品制造业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技术和物质基础。国家把信息产品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技术进步,带动中国经济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信息产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6万亿元。
中国将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的整合,在现有企业集团的基础上,培育若干国家级开发与生产基地,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形成以大公司为主体,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企业的改组和整合,加大企业的开发创新力度,形成高效的创新机制。在芯片设计与制造、网络及通信、软件和信息家电等领域,产生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企业。对于发展前景十分明显的个人电脑、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网络设备、网络工具、高清晰度电视、DVD、信息家电等重点产品,将作为重点发展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
2、大力发展软件产业
软件产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人的知识和智力,而中国在软件人才方面恰恰有很大的潜在优势。中国将把软件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正在研究制定面向21世纪的长远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确定近期的发展重点。我们将结合国家有关扶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制定给予软件人才特殊优惠待遇的奖励和分配政策,建立吸引、稳定优秀软件人才的机制,充分发挥软件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行社会各有关方面多元化共同投资方式,加大软件产业的投资力度。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要在软件产业真正有所作为,单纯依靠政策扶持和引导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借助市场的力量,发展中国的风险投资业,造就一批能够把资金、技术、人才组织起来的风险投资家,真正带动中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鼓励大型企业集团、高校和科研院所向软件产业投资,以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发展我国的软件产业。
3、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要加快我国信息化的发展,首先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也是带动IT产业高速发展的动力。当前,我们正在结合“十五”规划的制定,考虑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和规划。我们将在扩建完善现有以光缆为主体的基础传输网和推进基本电信普遍服务的同时,大力开发和利用当代最新通信与信息科技成果,加速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的超大容量、高度灵活、安全可靠的新一代公共信息网,构筑面向21世纪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在政府的统筹规划和指导下,组织科研、教育、工业、通信运营业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并在分工协作、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既要建设一个超大容量、高度灵活、安全可靠的基础传输网和经济适用的宽带接入网,又要合理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专用网和局域网,最终形成适应信息化要求的现代化网络布局。
4、运用竞争机制,繁荣电信与信息服务市场
当前,世界电信网络技术正处在重大变革的时期,由于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信息传送的内容和方式已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语音通信。丰富多彩的数据传输和信息服务,一方面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大力发展IT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一是公用电话网还会有很大发展。由于因特网的出现,在今后十年内�中国的电话网络规模还将扩大一倍以上,用户数将达到2-3亿,平均每年会有2000万左右的新增用户。二是无线移动通信也将有大的发展。用户数在10年内将超过2亿户,意味着普及率达到15%左右。移动通信技术将向利用无线技术提供互联网服务方向发展,网络的功能、信息服务器的功能将更多地在网上发挥,由专业人员进行维护管理。三是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将很快发展。数据流量超过话音流量只是个时间问题。基于IP技术的新一代宽带高速公共信息网络将在不断演变中成熟,在这个网上的电子商务、远程教育以及其他各种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生存、数字化经济以及数字化的社会活动方式将会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四是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将继续以明显高于GDP增长的速度增长。平均增长速度应在25%以上,这个趋势将保持10年左右,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地位越来越明显。
中国将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改革、调整、理顺、完善的基础上,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和驱动作用,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促进中国电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在市场规范条件下快速发展,以此进一步带动IT产业的发展。
5、抓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加速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时,我们将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重点是政府信息、公共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企业信息等重点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从近期来看,主要是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上网工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样也要引入竞争机制。我们将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鼓励各领域、各层次大力开发和广泛使用各种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服务。同时要加强市场规范、技术标准、信用安全、执法监督方面的建设,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使信息资源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6、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今后将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大力支持金融、财税、海关、科研、教育、文卫等各类公共部门和政府机构,积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建立和完善面向专业应用的高效可靠的运行管理及社会服务信息系统;鼓励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把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改进企业管理,加速技术创新以及节能、节材、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提升。集成电路市场。(1)产业链
集成电路产业链相应划分为上游产业支撑环节、中游设计制造环节、下游应用环节,具体如下:
其中,中游设计制造环节主要分为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和封装测试等三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配套不同的制造设备与生产原材料等辅助环节。龙芯中科属于集成电路设计行业,主要从事处理器及配套芯片的设计工作。
(2)商业模式
集成电路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在产业分工不断细化的背景下,行业的商业模式逐渐从原有的单一 IDM 模式转变为 IDM 模式与 Fabless 模式并存的局面。龙芯中科采用 Fabless 模式,该模式可有效降低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同时,该模式下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能够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生产采购计划,进一步提升生产运营的灵活性。
(3)行业发展现状
集成电路设计行业位于集成电路产业链上游,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研发实力要求极高,具有技术门槛高、产品附加值高、细分门类众多等特点,集成电路设计能力是一个国家在集成电路领域能力、地位的集中体现。
按地域来看,目前全球集成电路设计仍以美国为主导,中国大陆是重要参与者之一。根据 CICPC 和芯途研究院的数据统计,2019 年全球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美国公司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 55%,其次韩国公司为 21%,欧洲公司为 7%,中国台湾地区公司为 6%,日本公司为 6%,中国大陆地区公司仅为 5%。2020 年全球前十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营收排名中有 6 家美国公司, 前三名分别是高通、博通以及英伟达,均为美国企业。中国台湾地区的联发科技、联咏科技和瑞昱半导体分别排名第四、第八和第九位。欧洲戴乐格半导体排在第十位。
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数量自 2012 年以来逐年增加,并逐步进入到全球市场的主流竞争格局中,截至 2020 年底,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达到 2,218 家, 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虽然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我国在核心通用芯片设计领域,如 CPU、存储器及高性能模拟芯片基础较为薄弱,国内对于国外公司在核心芯片领域的依赖程度较高。二是行业整体实力不强,行业集中度较低。
数据来源: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2、CPU 行业
(1)行业概述
CPU 是计算机的运算和控制核心,是对计算机的所有硬件资源(如存储器、输入输出单元)进行控制调配、执行通用运算的核心硬件单元;同时,计算机系统中所有软件层的 *** 作,最终都将通过指令系统映射为 CPU 的 *** 作。从硬件层面,CPU 中的硬件系统主要是为了实现每一条指令的功能,解决指令之间的连接关系,因此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硬件的语言系统,其决定了计算机的基本功能。而指令系统需要通过处理器核进行实现,最终形成芯片产品。
从软件层面,软件是由按一定规则组织起来的许多条指令组成,完成一定的数据运算或者事务处理功能。而 *** 作系统是管理电脑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能够在硬件管理中处于支配地位;应用软件是利用计算机解决某类问题而设计的程序的集合,需要依赖于 *** 作系统的支持才能运行;只有具备 *** 作系统等关键基础软件的开发能力,才能为搭建全新的基于该指令系统的应用软件生态提供支撑。
综上,CPU 生态包含软硬件两个方面,从指令系统出发,硬件上通过 IP 核形成芯片,并最终用于板卡、整机厂商等不同领域的应用终端;软件上形成包括 *** 作系统、编译器、Java、NET 等基础软件,最终实现应用于政企、教育、能源、交通等不同领域的应用软件。CPU 生态体系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是产业上下游交互的产物, 因此生态壁垒一旦建立便是长期稳定牢固的。
指令系统属于计算机中硬件与软件的接口,指令系统的设计十分重要,是构建 CPU 生态的重中之重。目前 CPU 行业由两大生态体系主导:一是基于 X86 指令系统和 Windows *** 作系统的 Wintel 体系;二是基于 ARM 指令系统和Android *** 作系统的 AA 体系。Intel 于上世纪 80 年代自研 X86 指令系统架构, 凭借先发优势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并构建生态优势,并通过与 Windows 联盟形成“Wintel”联盟逐步占领桌面 CPU 市场;ARM 则在苹果、高通、三星、华为、英伟达等方面的努力下,凭借其指令系统开源、异构运算、可定制化等一系列优势,立足于低功耗的移动市场。Wintel 体系与 AA 体系正是凭借对 *** 作系统和CPU 芯片的垄断,设定了一系列技术规范与标准,构建了庞大的软件生态体系, 从而主导着主流 CPU 市场。
围绕 CPU 芯片和 *** 作系统两个基点,CPU 行业内存在 Wintel 体系和 AA 体系的两种模式:(1)在 Wintel 体系中,CPU 厂商生产芯片, *** 作系统厂商提供 *** 作系统;(2)在 AA 体系中,CPU 厂商对芯片或系统厂商进行指令系统或CPU IP 核授权, *** 作系统厂商提供基础版 *** 作系统,由整机厂商定制专用芯片和发行版 *** 作系统。龙芯中科充分吸收上述两类模式的优点,以 CPU 销售为主业,并开发与龙芯 CPU 相配套的面向信息化应用的基础版 *** 作系统 Loongnix 以及面向工控应用的基础版 *** 作系统 LoongOS,支持 *** 作系统厂商及整机厂商研制发行版 *** 作系统。
CPU 是信息产业中最基础的核心部件,设计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且具有极高的生态壁垒。Wintel 体系起步较早,目前在桌面和服务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AA 生态体系则主要应用于移动平台,在移动芯片市场占主导地位。目前, 国内 CPU 产品大多数是基于 X86 和 ARM 指令系统。近些年,随着国内处理器设计和基础软件研发水平提升,独立于 Wintel 和 AA 的其他生态体系开始出现, 如龙芯中科推出的基于 LoongArch 指令系统的生态体系。支持 LoongArch 的CPU 市场占有率目前尚低,但随着相关CPU 产品性能的提升和生态的不断完善, 其竞争力正不断增强。
国产 CPU 企业目前主要有 6 家,分别是龙芯中科、电科申泰、华为海思、飞腾信息、海光信息、上海兆芯。按采用的指令系统类型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龙芯中科和电科申泰,早期曾分别采用 MIPS 兼容的指令系统和类 Alpha指令系统,现已分别自主研发指令系统;第二类,是华为海思和飞腾信息,采用ARM 指令系统;第三类,是海光信息和上海兆芯,采用 X86 指令系统。
(2)市场情况
1)全球市场情况
CPU 的重要应用领域包括桌面和服务器,每台桌面通常只有一颗 CPU,而每台服务器的 CPU 数量不定。桌面领域,2015 年至 2018 年全球出货量增速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是整体出货量依然保持在 26 亿台/年左右。2019 年开始, 全球桌面出货量出现回升,2020 年全球桌面出货量较前 5 年有较大增长。服务器领域,根据IDC 数据,2020 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达1,220 万台,同比增长392%。
2)国产 CPU 市场情况
国内桌面领域,近年来出货量同样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是整体出货量依然保持在 05 亿台/年左右。国内服务器领域,根据 IDC 数据,2020 年中国服务器出货量为 350 万台,同比增长 980%。近两年采用国产 CPU 的桌面和服务器产品发展迅速,但市场份额仍不足 5%,增长空间巨大。
(3)行业壁垒
集成电路行业属于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相结合的行业,而 CPU 作为集成电路行业的明珠具有更高的进入壁垒。具体如下:
1)技术壁垒
CPU 作为计算机的运算与控制核心,对通用计算处理能力等性能指标有较高的要求,属于集成电路设计中的最高端产品。掌握 CPU 核心设计能力需要长期积累,需要一批从业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工程人员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持续迭代演进,即使引进国外 CPU IP 核,如果没有足够的工程实践和时间积累也很难做到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储备需要较长周期。
2)生态壁垒
CPU 产品需要研发配套的基础软件,包括如 BIOS、编译系统、 *** 作系统、虚拟机等的配套软件支持。这些基础软件需要高端人才以及长期的技术积累才能形成高水平成果。不同 CPU 指令系统的 *** 作系统、应用软件之间形成了独立的生态体系,不同生态体系承载的软件生态的应用数量、类型和丰富程度迥异,从而构成软件生态壁垒。
3)资金和规模壁垒
集成电路企业的产品必须达到一定的资金规模与业务规模,才能通过规模效应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由于 CPU 产品设计研发周期长及成功的不确定性大, 而电子产品市场变化又十分迅速,经常会出现产品设计尚未完成而企业已面临倒闭,或产品设计完成而已不满足目标市场的要求等局面。因此,资金和规模是行业的重要壁垒。
4)人才壁垒
CPU 及其配套基础软件需要高端人才以及长期的研发投入才能形成高水平成果。而行业内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端技术人才相对稀缺,且较多集中在少数领先厂商,因此,人才聚集和储备成为新兴企业的重要壁垒。
浪潮信息的毛利率一路走低,盈利不易。再囤积史上最高存货,光跌价减值损失就可能影响公司全年业绩。
本刊特约作者 诗与星空/文
2020年7月1日,浪潮信息(000977SZ)被传闻断供Intel的CPU,Intel方面回应称,需要根据美国相关法律对我们的供应链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因而不得不临时性暂停对此客户的供货。这次临时性暂停预计两周以内,届时将恢复对此客户的供货。幸运的是,Intel恪守承诺,随后恢复供货。
浪潮信息和Intel的合作,已经超过30年。
2019年,公司从Intel公司采购高达179亿元。如果真的断供,会让浪潮信息吃不消,但很显然,Intel不可能短期内找到能采购如此巨额芯片的大客户,也会很难受。
2019年,浪潮x86服务器市占率超10%,蝉联全球第三,成为全球前五排名中增速最高的服务器厂商;在中国市场,浪潮x86服务器市占率超34%。在中国Non-X86服务器市场,浪潮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50%以上。AI 服务器连续三年以过半市场份额的绝对优势位居中国市场第一。
在服务器领域,浪潮信息是一个全球市场第一梯队、中国市场绝对领先者的存在。
在Intel断供虚惊一场之后,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下,如果真的遇到断供,浪潮信息有备胎吗?
据报道,Intel在2019年的销售额为65793亿美元,约4200亿元人民币,浪潮信息作为Intel的最大客户之一,销售额占比接近5%。从数据来看,Intel和浪潮的互相依存度都比较高。
目前浪潮出货量最大的产品是x86服务器,而x86的CPU芯片主要来自Intel。现在浪潮还不能生产CPU芯片,国产x86架构的CPU只有海光可选。而海光的CPU,一方面,性能与主流Intle和AMD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海光产能有限,恐怕连关联企业中科曙光的需求都满足不了。
虽然是全球出货量最大的服务器厂商之一,虽然在架构主板等方面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但在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芯片方面,浪潮信息是没有备胎方案的。
利润率极低
2020年10月,公司发布了三季报,受益于疫情期间远程会议、远程教育等行业对云中心的迫切需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902%;净利润6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137%。
和公司巨额的营收规模相比,净利润近乎少得可怜。看起来高大上的服务器,怎么利润会如此低?
最早要从IBM转型说起。据说IBM不做毛利率低于40%的业务,所以当电脑服务器逐渐进入红海市场、毛利率下行的时候,其将PC和x86服务器业务出售给联想,再后来甚至连最先进的小型机业务都卖掉了。
IBM和浪潮信息合资成立了浪潮商用机器有限公司,IBM持股49%,浪潮持股51%,生产IBM最新的小型机。该子公司在2019年净利润接近6000万元,但到了2020年半年报,就亏损4000多万元。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服务器市场毛利越来越低,财报显示,浪潮信息的毛利率已经从十年前的20%左右降到现在的11%左右,再加上研发费和高昂的财务费用等开支,导致公司的净利润也比较低。
公司账面短期借款超过52亿元,为上市以来最高。高额贷款背后,公司1-9月份利息支出117亿元。
史上最高存货余额
三季报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公司存货余额13685亿元,为史上最高。
华为为了备货,囤积了大量的芯片,导致存货余额居高不下。但现在的浪潮信息短期内并没有同样的忧虑,如此高的存货,有什么风险?
众所周知,电子类产品更新非常快,从出厂开始就快速降价,囤积过多的存货,首当其冲的就是降价——存货跌价的风险。
由于三季报数据不够详实,我们以半年报为例,公司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风险。半年报中,公司存货跌价准备累计余额高达913亿元。其中上半年新增602亿元,接近上年同期的五倍,甚至超过了同期的净利润。
三季报新增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积压到了724亿元,结合半年报的明细数据,绝大部分都应该是存货跌价准备。
分红、减持和股权质押
在业绩表现不佳的同时,公司却有两个指标格外扎眼:分红和股权质押。
现金流量表显示,公司自2017年以来,累计分红108亿元,接近累计净利润的一半。考虑到近年来资金周转紧张,公司几乎是在借钱分红。
难道分红多对于投资者不是一件好事吗?
这要从公司的股权架构来分析, 2017年的时候,公司第一大股东浪潮集团持股比例超过41%。公司分红现金的近半,都进入了大股东的腰包。
公司分红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回馈投资者,而是为了反哺大股东,因为浪潮集团比较缺钱。比如浪潮信息9月23日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浪潮集团因拟非公开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业务需要,将其持有的公司无限售流通股 7000万股股份办理了股权质押登记手续,用于对本次非公开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之换股事宜等进行担保。
除了拿分红,浪潮集团近年来还在不断减持,短短三年时间,持股比例已经从41%以上降到36%左右。
2020年9月和10月的公告显示,浪潮集团分两次质押了7000万股和4500万股,合计占所持219%的股份。浪潮集团的实控人是当地国资委,在国企当中,股权质押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这进一步说明大股东浪潮集团的资金链非常紧张,对公司的经营有潜在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出现利益输送。
浪潮信息半年报中,公司对浪潮集团的应收账款超过1400万元,然而奇怪的是,这笔款项竟然计提了710万元的坏账准备。
一般来说,关联方企业尤其是上下级关系的企业之间,是不必计提坏账准备的,因为不应该存在坏账风险。浪潮信息是浪潮集团的下属单位,浪潮集团是国资,效益尚可,怎么可以欠账不还?
再说了,真的不还能走自己起诉自己的法律程序吗?
再比如,浪潮集团的委内瑞拉项目,拖欠浪潮信息295亿元,竟然在2016年就早早全额计提了坏账准备。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股东投资失败导致的损失,应该由大股东来承担,而不是由上市公司自行承担。
浪潮信息的这种账务处理方式,存在着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嫌疑。
研发投入过低
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浪潮信息理应在研发方面进行更多的投入。然而,三季报显示,公司的研发费用188亿元,仅占公司营收的412%。与之形成对比的,华为2019年研发费用超千亿,占营收比例超过14%。
无论是金额还是比例,浪潮信息的研发投入都比较低,很难和公司高 科技 企业的形象相匹配。2018年至今,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75亿元、235亿元和188亿元(三季报),占营收比例分别为372%、455%和412%。
服务器是一个人才密集型行业,技术迭代非常快,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研发投入,公司很难保持技术领先。公司的毛利率不及十年前的一半,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研发投入不足。
近年来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公司对Intel等海外供应商的过度依赖,给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公司应该花大力气解决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问题。
年报不容乐观
从三季报看1-9月份的数据,浪潮信息的业绩是比较靓丽的,但是,单独拿出三季报单季度数据看,却发现并不那么乐观。
公司第三季度单季度营收为15217亿元,同比下降882%;净利润也较2019年三季度有所下滑。
大量的需求在一二季度爆发式采购实现后,三季报的下滑预示着公司全年的业绩可能不是那么乐观。
而公司天量的存货,则极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服务器爆发式需求,以及断供的风险,公司大规模采购芯片、硬盘等服务器配件,导致库存高企。
但实际情况是,三季度以来,市场需求开始萎缩,公司的存货很难得到消化,随着时间推移,会不断发生贬值。
公司的存货跌价风险也就越来越大,极有可能在年报中“暴雷”,吞噬本来就不富裕的净利润。
目前,服务器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国外有IBM、HP(惠普)、DELL(戴尔)、SUN等著名厂商,国内有联想、浪潮、曙光等一线厂商都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器产品,满足不同的用户的需求。1按应用层次划分为入门级服务器、工作组级服务器、部门级服务器和企业级服务器四类。
入门级服务器
入门级服务器通常只使用一块CPU,并根据需要配置相应的内存(如256MB)和大容量IDE硬盘,必要时也会采用IDE RAID(一种磁盘阵列技术,主要目的是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恢复性)进行数据保护。入门级服务器主要是针对基于Windows NT,NetWare等网络 *** 作系统的用户,可以满足办公室型的中小型网络用户的文件共享、打印服务、数据处理、Internet接入及简单数据库应用的需求,也可以在小范围内完成诸如E-mail、 Proxy 、DNS等服务。
IBMxSeries200入门级服务器
对于一个小部门的办公需要而言,服务器的主要作用是完成文件和打印服务,文件和打印服务是服务器的最基本应用之一,对硬件的要求较低,一般采用单颗或双颗CPU的入门级服务器即可。为了给打印机提供足够的打印缓冲区需要较大的内存,为了应付频繁和大量的文件存取要求有快速的硬盘子系统,而好的管理性能则可以提高服务器的使用效率。
工作组级服务器
工作组级服务器一般支持1至2个PⅢ处理器或单颗P4(奔腾4)处理器,可支持大容量的ECC(一种内存技术,多用于服务器内存)内存,功能全面。可管理性强、且易于维护,具备了小型服务器所必备的各种特性,如采用SCSI(一种总线接口技术)总线的I/O(输入/输出)系统,SMP对称多处理器结构、可选装RAID、热插拔硬盘、热插拔电源等,具有高可用性特性。适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Web、Mail等服务,也能够用于学校等教育部门的数字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的建设等。
如联想针对工作组以及其他小型应用环境推出的万全T200,使用一块IntelXeon 24GHz处理器,标准配置为256MB内存,配备了4个120G 7200转SATA(串行ATA接口,一种新的硬盘接口)硬盘,外插4口SATA RAID卡。可以提供多种RAID方式。
联想万全T200工作组级服务器
通常情况下,如果应用不复杂,例如没有大型的数据库需要管理,那么采用工作组级服务器就可以满足要求。目前,国产服务器的质量已与国外著名品牌相差无几,特别是在中低端产品上,国产品牌的性价比具有更大的优势,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选择一些国内品牌的产品。此外,HP等大厂商甚至推出了专门为中小企业定制的服务器。但个别企业如果业务比较复杂,数据流量比较多,而且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选择部门级和企业级的服务器来作为其关键任务服务器。目前HP、DELL、IBM、浪潮都是较不错的品牌。
部门级服务器
部门级服务器通常可以支持2至4个PⅢ Xeon(至强)处理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首先,集成了大量的监测及管理电路,具有全面的服务器管理能力,可监测如温度、电压、风扇、机箱等状态参数。此外,结合服务器管理软件,可以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服务器的工作状况。同时,大多数部门级服务器具有优良的系统扩展性,当用户在业务量迅速增大时能够及时在线升级系统,可保护用户的投资。目前,部门级服务器是企业网络中分散的各基层数据采集单位与最高层数据中心保持顺利连通的必要环节。适合中型企业(如金融、邮电等行业)作为数据中心、Web站点等应用。
例如,方正的部门级服务器——圆明MT100,其标准配置为256MB内存(最大可以扩充至8GB的内存),使用一颗18GHz的Xeon处理器(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扩充为双Xeon22GHz)。同时,通过板载芯片实现了对Ultra 320硬盘的支持,而且提供了4个热插拔硬盘舱。
方正圆明MT100部门级服务器
企业级服务器
企业级服务器属于高档服务器,普遍可支持4至8个PIII Xeon(至强)或P4 Xeon(至强)处理器,拥有独立的双PCI通道和内存扩展板设计,具有高内存带宽,大容量热插拔硬盘和热插拔电源,具有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这类产品具有高度的容错能力、优异的扩展性能和系统性能、极长的系统连续运行时间,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用户的投资。可作为大型企业级网络的数据库服务器。
目前,企业级服务器主要适用于需要处理大量数据、高处理速度和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大型企业和重要行业(如金融、证券、交通、邮电、通信等行业),可用于提供ERP(企业资源配置)、电子商务、OA(办公自动化)等服务。如Dell的PowerEdge 4600服务器,标准配置为24GHz Intel Xeon处理器,最大支持12GB的内存。此外,采用了Server Works GC-HE芯片组,支持2至4路Xeon处理器。集成了RAID控制器并配备了128MB缓存,可以为用户提供0、1、5、10四个级别的RAID,最大可以支持10个热插拔硬盘并提供730GB的磁盘存储空间。
Dell PowerEdge 4600企业级服务器
由于是面向企业级应用,所在在可维护性以及冗余性能上有其独到的地方,例如配备了7个PCI-X插槽(其中6个支持热插拔),而且不需任何工具即可对冗余风扇、电源以及PCI-X进行安装和更换。
2按服务器的处理器架构(也就是服务器CPU所采用的指令系统)划分把服务器分为CISC架构服务器、RISC架构服务器和VLIW架构服务器三种。
CISC架构服务器
CISC的英文全称为“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即“复杂指令系统计算机”,从计算机诞生以来,人们一直沿用CISC指令集方式。早期的桌面软件是按CISC设计的,并一直沿续到现在,所以,微处理器(CPU)厂商一直在走CISC的发展道路,包括Intel、AMD,还有其他一些现在已经更名的厂商,如TI(德州仪器)、Cyrix以及VIA(威盛)等。在CISC微处理器中,程序的各条指令是按顺序串行执行的,每条指令中的各个 *** 作也是按顺序串行执行的。顺序执行的优点是控制简单,但计算机各部分的利用率不高,执行速度慢。CISC架构的服务器主要以IA-32架构(Intel Architecture,英特尔架构)为主,而且多数为中低档服务器所采用。
如果企业的应用都是基于NT平台的应用,那么服务器的选择基本上就定位于IA架构(CISC架构)的服务器。如果企业的应用主要是基于Linux *** 作系统,那么服务器的选择也是基于IA结构的服务器。如果应用必须是基于Solaris的,那么服务器只能选择SUN服务器。如果应用基于AIX(IBM的Unix *** 作系统)的,那么只能选择IBM Unix服务器(RISC架构服务器)。
RISC架构服务器
RISC的英文全称为“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中文即“精简指令集”,它的指令系统相对简单,它只要求硬件执行很有限且最常用的那部分执令,大部分复杂的 *** 作则使用成熟的编译技术,由简单指令合成。目前在中高档服务器中普遍采用这一指令系统的CPU,特别是高档服务器全都采用RISC指令系统的CPU。在中高档服务器中采用RISC指令的CPU主要有Compaq(康柏,即新惠普)公司的Alpha、HP公司的PA-RISC、IBM公司的Power PC、MIPS公司的MIPS和SUN公司的Spare。
VLIW架构服务器
VLIW是英文“Very Long Instruction Word”的缩写,中文意思是“超长指令集架构”,VLIW架构采用了先进的EPIC(清晰并行指令)设计,我们也把这种构架叫做“IA-64架构”。每时钟周期例如IA-64可运行20条指令,而CISC通常只能运行1-3条指令,RISC能运行4条指令,可见VLIW要比CISC和RISC强大的多。VLIW的最大优点是简化了处理器的结构,删除了处理器内部许多复杂的控制电路,这些电路通常是超标量芯片(CISC和RISC)协调并行工作时必须使用的,VLIW的结构简单,也能够使其芯片制造成本降低,价格低廉,能耗少,而且性能也要比超标量芯片高得多。目前基于这种指令架构的微处理器主要有Intel的IA-64和AMD的x86-64两种。
3按服务器按用途划分为通用型服务器和专用型服务器两类。
通用型服务器
通用型服务器是没有为某种特殊服务专门设计的、可以提供各种服务功能的服务器,当前大多数服务器是通用型服务器。这类服务器因为不是专为某一功能而设计,所以在设计时就要兼顾多方面的应用需要,服务器的结构就相对较为复杂,而且要求性能较高,当然在价格上也就更贵些。
专用型服务器
专用型(或称“功能型”)服务器是专门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功能专门设计的服务器。在某些方面与通用型服务器不同。如光盘镜像服务器主要是用来存放光盘镜像文件的,在服务器性能上也就需要具有相应的功能与之相适应。光盘镜像服务器需要配备大容量、高速的硬盘以及光盘镜像软件。FTP服务器主要用于在网上(包括Intranet和Internet)进行文件传输,这就要求服务器在硬盘稳定性、存取速度、I/O(输入/输出)带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E-mail服务器则主要是要求服务器配置高速宽带上网工具,硬盘容量要大等。这些功能型的服务器的性能要求比较低,因为它只需要满足某些需要的功能应用即可,所以结构比较简单,采用单CPU结构即可;在稳定性、扩展性等方面要求不高,价格也便宜许多,相当于2台左右的高性能计算机价格。HP的一款Web服务器HP access server,它采用的是PIII113Gbit/s左右的CPU,内存标准配置也只有128MB/256MB,与一台性能较好的普通计算机差不多,但在某些方它还是具有PC机无可替代的优势。
4按服务器的机箱结构来划分,可以把服务器划分为“台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机柜式服务器”和“刀片式服务器”四类。
台式服务器
台式服务器也称为“塔式服务器”。有的台式服务器采用大小与普通立式计算机大致相当的机箱,有的采用大容量的机箱,像个硕大的柜子。低档服务器由于功能较弱,整个服务器的内部结构比较简单,所以机箱不大,都采用台式机箱结构。这里所介绍的台式不是平时普通计算机中的台式,立式机箱也属于台式机范围,目前这类服务器在整个服务器市场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DELL 塔式服务器
机架式服务器
机架式服务器的外形看来不像计算机,而像交换机,有1U(1U=175英寸)、2U、4U等规格。机架式服务器安装在标准的19英寸机柜里面。这种结构的多为功能型服务器。
DELL机架式服务器
对于信息服务企业(如ISP/ICP/ISV/IDC)而言,选择服务器时首先要考虑服务器的体积、功耗、发热量等物理参数,因为信息服务企业通常使用大型专用机房统一部署和管理大量的服务器资源,机房通常设有严密的保安措施、良好的冷却系统、多重备份的供电系统,其机房的造价相当昂贵。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部署更多的服务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服务成本,通常选用机械尺寸符合19英寸工业标准的机架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也有多种规格,例如1U(445cm高)、2U、4U、6U、8U等。通常1U的机架式服务器最节省空间,但性能和可扩展性较差,适合一些业务相对固定的使用领域。4U以上的产品性能较高,可扩展性好,一般支持4个以上的高性能处理器和大量的标准热插拔部件。管理也十分方便,厂商通常提供人相应的管理和监控工具,适合大访问量的关键应用,但体积较大,空间利用率不高。
机柜式服务器
在一些高档企业服务器中由于内部结构复杂,内部设备较多,有的还具有许多不同的设备单元或几个服务器都放在一个机柜中,这种服务器就是机柜式服务器。
联想机柜式高性能服务器
对于证券、银行、邮电等重要企业,则应采用具有完备的故障自修复能力的系统,关键部件应采用冗余措施,对于关键业务使用的服务器也可以采用双机热备份高可用系统或者是高性能计算机,这样的系统可用性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证。
刀片式服务器
刀片式服务器是一种HAHD(High Availability High Density,高可用高密度)的低成本服务器平台,是专门为特殊应用行业和高密度计算机环境设计的,其中每一块“刀片”实际上就是一块系统母板,类似于一个个独立的服务器。在这种模式下,每一个母板运行自己的系统,服务于指定的不同用户群,相互之间没有关联。不过可以使用系统软件将这些母板集合成一个服务器集群。在集群模式下,所有的母板可以连接起来提供高速的网络环境,可以共享资源,为相同的用户群服务。当前市场上的刀片式服务器有两大类:一类主要为电信行业设计,接口标准和尺寸规格符合PICMG(PCI Industrial Computer Manufacturer's Group)1x或2x,未来还将推出符合PICMG 3x 的产品,采用相同标准的不同厂商的刀片和机柜在理论上可以互相兼容;另一类为通用计算设计,接口上可能采用了上述标准或厂商标准,但 尺寸规格是厂商自定,注重性能价格比,目前属于这一类的产品居多。刀片式服务器目前最适合群集计算和IxP提供互联网服务。
IA服务器
通常将采用Intel(英特尔)处理器的服务器称之为IA(Intel Architecture)架构服务器,又称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复杂指令集)架构服务器,由于IA架构的服务器是基于PC的体系结构,所以又把IA架构的服务器称为PC服务器。如联想的万全系列服务器,HP公司的Netserver系列服务器等。
由于该架构服务器采用了开放式体系,以"小、巧、稳"为特点,凭借可靠的性能、低廉的价格,并且实现了工业标准化技术和得到国内外大量软硬件供应商的支持,在大批量生产的基础上,以其极高的性能价格比而在全球范围内,尤其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互联网和局域网内更多的完成文件服务、打印服务、通讯服务、WEB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数据库服务、应用服务等主要应用。
虽然IA构架服务器始于PC,但经过不断的发展,IA架构服务器已经远远超出了PC的概念,它在如下几个方面不同于PC。
在CPU处理能力方面
由于服务器要将其数据、硬件提供给网络共享,在运行网络应用程序时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因此要求CPU要有很强的处理能力。大多数IA架构的服务器采用多CPU对称处理技术,多颗CPU共同进行数据运算,大大地提高了服务器的计算能力,满足学校的教学、多媒体应用方面的需求。而普通电脑PC基本上都配置的是单颗CPU,所以PC在数据处理能力上比起服务器当然要差许多了。如果用PC充当服务器,在日常应用中就会经常发生死机、停滞或启动很慢等现象。
在I/O(输入输出)性能方面
在中小型企业或校园网络应用中,经常有许多的用户同时访问服务器,网络上存在着大量多媒体信息的传输,要求服务器的I/O(输入/输出)性能要强大。服务器上采用了SCSI卡、RAID卡、高速网卡、内存中继器等设备,大大提高了服务器I/O能力。因为PC是个人电脑,无需提供额外的网络服务,因此在PC上很少使用高性能的I/O技术,和服务器相比其I/O性能自然相差甚远。
在安全可靠性方面
由于服务器是网络中的核心设备,因此它必须具备高可靠性、安全性。服务器采用专用的ECC内存、RAID技术、热插拔技术、冗余电源(如下图所示)、冗余风扇等方法使服务器具备容错能力、安全保护能力。
服务器需保证长时间连续运行。多长的时间算长时间呢?不同的服务器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说,对工作组级服务器的要求是在工作时间(每天8小时,每周5天)内没有故障;对部门级服务器的要求是每天24小时、每周5天内没有故障;而对企业级服务器的要求是最高的,要求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要保证没有故障,也就是说,服务器随时可用。而PC是针对个人用户而设计的,因此在安全、可靠性方面PC要远远低于服务器。如果用PC作为服务器,那么在日常应用中出现停机或发生数据丢失的现象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
在扩展性方面
随着网络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成熟,我们必然会面临网络设备的扩充和升级问题。服务器具备较多的扩展插槽、较多的驱动器支架及较大的硬盘、内存扩展能力,使得用户的网络扩充时,服务器也能满足新的需求,保护了设备投资成本。如图2所示的服务器主板,具有数量高达8个之多的内存插槽,最高支持16GB的内存,这样的扩充能力是PC无可比拟的。
服务器主板上的多个内存插槽
在可管理性方面
从软、硬件的设计上,服务器具备较完善的管理能力。多数服务器在主板上集成了各种传感器,用于检测服务器上的各种硬件设备,同时配合相应管理软件,可以远程监测服务器,从而使网络管理员对服务器系统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有的管理软件可以远程检测服务器主板上的传感器记录的信号,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的监测和资源分配。而PC由于其应用场合较为简单,所以没有较完善的硬件管理系统。对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来说,选用可管理性强的服务器可以免去许多烦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