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款备份服务器要求硬盘大就可以

推荐几款备份服务器要求硬盘大就可以,第1张

希捷Desktop 4TB 5900转 8GB混合硬盘(ST4000DX001)
¥1499
重要参数
接口速率:6GB/s
硬盘尺寸:35英寸
单碟容量:1000GB
盘片数量:4片
磁头数量:8个
其他特点:快速、稳定、高品质
硬盘容量:4000GB
适用类型:台式机
接口类型:SATA30
转速:5900rpm
SSD缓存:8GB
缓存:64MB
希捷Desktop 4TB 5900转 8GB混合硬盘(ST4000DX001)详细参数
切换到传统表格版
基本参数
适用类型:台式机
硬盘尺寸:35英寸
硬盘容量:4000GB
盘片数量:4片
单碟容量:1000GB
磁头数量:8个
缓存:64MB
SSD缓存:8GB
转速:5900rpm
接口类型:SATA30
接口速率:6GB/s
其他参数
产品尺寸:1469910162611mm
产品重量:610g
其他特点:快速、稳定、高品质
这块希捷的硬盘还是比较不错,特别是它的缓存可以保证长时间读写性能

如果只是做ERP,数据库文件一般也就在50G以内,容量要求不是特别高,但是后端数据库对处理器性能和磁盘性能要求非常高,特别是人多了,如果有1-2个人在做年表统计之类的全表扫描查询 *** 作,那么剩余的78个人,都会觉得慢的。最佳方案就是双路服务器配固态硬盘,性能是最理想的。
你可以看看国产品牌正睿的这款双路四核服务器。标配一颗至强E5620四核八线程处理器(24GHz/586GT/12M缓存),英特尔5500服务器芯片组主板,4G DDR3 REG ECC 1333MHz内存,SSD120G硬盘,双千兆网卡,性能可以说是非常不错。如果以后随着业务量的增长,觉得性能不够用了,还可以扩展到两颗处理器,达成8颗处理核心,16条处理线程(在任务管理器处能看到16个处理核心的格子- -~很NB),最大支持48GB DDR3 REG ECC高速容错校验内存。
产品型号:I2496194S-H
产品类型:双路四核机架式服务器
处 理 器:Xeon E5620
内 存:4G DDR3 REG ECC
硬 盘:SSD 120G
机 构:1U机架式
价 格:¥8999
银牌服务
重庆五年免费上门服务,全国三年免费上门服务,关键部件三年以上免费质保。
把它升级到3个SSD硬盘,做raid5阵列,这样可用容量有240G,读取性能可以进一步提升,非常牛叉,3个硬盘坏掉1个,数据也不会丢失,非常安全。而两个硬盘同时坏掉的可能性就太低了。然后把内存加到12G DDR3 REG ECC,cpu加到2个,总计8核心,16条计算线程,总价大约在17000左右,顶配,带80个人的ERP应用,那个速度可以说是非常流畅,非常流畅。我有一个朋友在大型国企信息部工作,他们的机器就是这么买的。
给你推荐的是国产品牌正睿的服务器产品,他们的产品性价比很高,做工很专业,兼容性,质量之类的都有保障,售后也很完善,3年免费质保,3年免费上门服务,在业界口碑很不错。

问题一:电脑中的缓冲和缓存是什么意思 我想比较通俗的说法来告诉你缓冲:我想你问的是每次播放歌曲和时候的缓冲是什么?对吧?其实你每次不论是看,还是听歌,都是把和歌曲下载到了你的电脑上再进行 听和看 。像一般的IE浏览器都是下载到这个路径C:\Documents and Settings\用户名(一般都是 “Administrator”)\Local Setting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所以说缓冲其实就是已经下载到你电脑的部分缓存:缓存是一个为了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的临时存放区域。简单的说就是临时文件交换区。电脑中最大的一个缓存就是内存条;cup中也有缓存,切分等级,作用是为了提高cup与硬盘、内存、键鼠等之间的数据传输;硬盘、显卡也都有缓存我想你差不多明白了吧!

问题二:什么是缓冲区(计算机类) 缓冲区 缓冲区,又称中立区、中立地带等,指的是两地的交界处因为战争或其他因素,而划定出的带状地区,此带状地区并不完全属于两方之中的一方,通常由两方共管或是由第三方协助管理。
缓冲区是地理空间目标的一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具体指在点、线、面实体的周围,自动建立的一定宽度的多边形。
数学表达为:Bi=(x:d(xi,Oi)≤R)
即对象Oi的半径为R的缓冲区,为距Oi的距离d小于R的全部点的 。d一般是最小欧氏距离,但也可是其他定义的距离。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形态的缓冲区,如点对象有三角形、矩形和菱形,对于线对象有双侧对称、双侧不对称或单侧缓冲区,对于面对象有内侧和外侧缓冲区。适合于不同应用。
[编辑本段]F1中的缓冲区
缓冲区主要在高速弯道设置,它需要在不让赛车翻车的情况下,尽量将速度降下来,所以沙石缓冲区越宽越好,由于沙石降低了赛车的速度,因此也降低了赛车撞击轮胎墙的能量。而沥青缓冲区则旨在保留车手对赛车更多的控制能力。
[编辑本段]计算机中的缓冲区
缓冲器,为暂时置放输出或输入资料的内存。
缓冲器内资料自储存设备(如硬盘)来,放置在缓冲器中,须待机送至CPU或其他运算设备。
缓冲区(buffer)这个中文译意源自当计算机的高速部件与低速部件通讯时,必须将高速部件的输出暂存到某处,以保证高速部件与低速部件相吻合 后来这个意思被扩展了,成为临时存贮区的意思。

问题三:电脑缓存是什么意思 电脑缓存(狭义)
计算机由于CPU运算的很快,而运算从内存读取数据速度不够,导致瓶颈(形象点,瓶颈是细细的,大量数据通过会造成堵塞,速度减缓),于是现代计算机采用的缓存技术,即在CPU在处理数据时先从缓存中提取数据(缓存内置在CPU中,它与CPU的数据交换速度远大于内存),而缓存中的数据是从内存中提取的。
不管是什么缓存,它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快和慢之间通过缓冲带进行过渡!

问题四:电脑中的 一级缓存 二级缓存 是属于什么的? 缓存
缓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缓存的结构和大小对CPU速度的影响非常大,CPU内缓存的运行频率极高,一般是和处理器同频运作,工作效率远远大于系统内存和硬盘。实际工作时,CPU往往需要重复读取同样的数据块,而缓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内部读取数据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内存或者硬盘上寻找,以此提高系统性能。但是由于CPU芯片面积和成本的因素来考虑,缓存都很小。
L1 Cache(一级缓存)是CPU第一层高速缓存,分为数据缓存和指令缓存。内置的L1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不过高速缓冲存储器均由静态RAM组成,结构较复杂,在CPU管芯面积不能太大的情况下,L1级高速缓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服务器CPU的L1缓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 Cache(二级缓存)是CPU的第二层高速缓存,分内部和外部两种芯片。内部的芯片二级缓存运行速度与主频相同,而外部的二级缓存则只有主频的一半。L2高速缓存容量也会影响CPU的性能,原则是越大越好,以前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现在笔记本电脑中也可以达到2M,而服务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伐速缓存更高,可以达到8M以上。
L3 Cache(三级缓存),分为两种,早期的是外置,现在的都是内置的。而它的实际作用即是,L3缓存的应用可以进一步降低内存延迟,同时提升大数据量计算时处理器的性能。降低内存延迟和提升大数据量计算能力对游戏都很有帮助。而在服务器领域增加L3缓存在性能方面仍然有显著的提升。比方具有较大L3缓存的配置利用物理内存会更有效,故它比较慢的磁盘I/O子系统可以处理更多的数据请求。具有较大L3缓存的处理器提供更有效的文件系统缓存行为及较短消息和处理器队列长度。
其实最早的L3缓存被应用在AMD发布的K6-III处理器上,当时的L3缓存受限于制造工艺,并没有被集成进芯片内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够和系统总线频率同步的L3缓存同主内存其实差不了多少。后来使用L3缓存的是英特尔为服务器市场所推出的Itanium处理器。接着就是P4EE和至强MP。Intel还打算推出一款9MB L3缓存的Itanium2处理器,和以后24MB L3缓存的双核心Itanium2处理器。
但基本上L3缓存对处理器的性能提高显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备1MB L3缓存的Xeon MP处理器却仍然不是Opteron的对手,由此可见前端总线的增加,要比缓存增加带来更有效的性能提升。

问题五:电脑的内存和缓存有区别吗 “内存”犹如人体大脑的记忆系统,用于存放计算机的运行程序和处理的数据,无论是否打开电源启动计算机,内存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数据信息存在,可以说它永远也不会空闲着。当运行计算机程序时,程序将首先被读入内存中,然后在特定的内存中开始执行,并且处理的结果也将保存在该内存中,也就是说内存总会和CPU之间频繁地交换数据,没有内存,CPU的工作将难以开展,计算机也无法启动。
在计算机中,描述数据量的单位是“字节(Byte,常用B表示)”,内存的大小都以MB(读作“兆字节”,简称“兆”)来表示。一台计算机要配置多大的内存才合适呢?这需要根据所要完成的工作来定的,或者说取决于运行的软件,以及要处理的数据量。初学者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个问题,“内存”好比是一个大仓库,这个仓库的容量不得小于所要贮藏的“货物”量,也就是程序运行的基本需要,小了!“货物”搬运不方便,会影响CPU的运算速度,甚至不能让程序运行;太大了,又会造成大部分仓库空着,白白浪费了资源。当运行的软件一定时,内存的增加对系统运行速度的提高是有一个限度的,当内存达到某一数目后,再加大内存,运行的速度就几乎不会再提高了。所以,内存的大小应该视需要而定,比如用于文字处理工作,那16 MB就差不多了,而若要用来处理图形图像,或者玩三维游戏,64MB都可能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多任务环境下128MB可能都还少
“缓存”(cache),现代的电脑同时具有L1和L2 cache 。你可能在购买电脑的时候也听到过要好的朋友这样建议,“不要购买赛扬(Celeron)系列处理器,因为它的cache比较少”。
在电脑系统里,缓存在很多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并且它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不同的硬件里面。其中有内存缓存,硬盘和软盘缓存,软件磁盘缓存,还有页面缓存等更多;虚拟内存也是另外一种不同表达形式的缓存。在这篇“神奇的硬件”文章里面,我们将会探究缓存,你可以 从中明白它的工作原理,并且知道为什么它在电脑系统中的地位是这么的重要。
一个简单的例子
超高速缓存(Caching)是计算机里面基于内存子系统的技术。使用缓存的主要目的是使价位低廉的电脑也可以保持高速运行;超高速缓存允许你的电脑在运行日常任务的时候能够更加 流畅、快速

问题六:计算机为什么要设置缓存 有缓存你下次再进入这个网页的时候或者打开这个软件的时候,就省下很多时间去下载那些代码、,打开速度就会变快了

问题七:电脑中的缓冲区是指什么? 缓冲区溢出好比是将十磅的糖放进一个只能装五磅的容器里……
堆栈溢出(又称缓冲区溢出)攻击是最常用的黑客技术之一。我们知道,UNIX本身以及其上的许多应用程序都是用C语言编写的,C语言不检查缓冲区的边界。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用户输入的数据长度超过应用程序给定的缓冲区,就会覆盖其他数据区。这称作“堆栈溢出或缓冲溢出”。
一般情况下,覆盖其他数据区的数据是没有意义的,最多造成应用程序错误。但是,如果输入的数据是经过“黑客”精心设计的,覆盖堆栈的数据恰恰是黑客的入侵程序代码,黑客就获取了程序的控制权。如果该程序恰好是以root运行的,黑客就获得了root权限,然后他就可以编译黑客程序、留下入侵后门等,实施进一步地攻击。按照这种原理进行的黑客入侵就叫做“堆栈溢出攻击”。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不妨打个比方。缓冲区溢出好比是将十磅的糖放进一个只能装五磅的容器里。一旦该容器放满了,余下的部分就溢出在柜台和地板上,弄得一团糟。由于计算机程序的编写者写了一些编码,但是这些编码没有对目的区域或缓冲区――五磅的容器――做适当的检查,看它们是否够大,能否完全装入新的内容――十磅的糖,结果可能造成缓冲区溢出的产生。如果打算被放进新地方的数据不适合,溢得到处都是,该数据也会制造很多麻烦。但是,如果缓冲区仅仅溢出,这只是一个问题。到此时为止,它还没有破坏性。当糖溢出时,柜台被盖住。可以把糖擦掉或用吸尘器吸走,还柜台本来面貌。与之相对的是,当缓冲区溢出时,过剩的信息覆盖的是计算机内存中以前的内容。除非这些被覆盖的内容被保存或能够恢复,否则就会永远丢失。
在丢失的信息里有能够被程序调用的子程序的列表信息,直到缓冲区溢出发生。另外,给那些子程序的信息――参数――也丢失了。这意味着程序不能得到足够的信息从子程序返回,以完成它的任务。就像一个人步行穿过沙漠。如果他依赖于他的足迹走回头路,当沙暴来袭抹去了这些痕迹时,他将迷失在沙漠中。这个问题比程序仅仅迷失方向严重多了。入侵者用精心编写的入侵代码(一种恶意程序)使缓冲区溢出,然后告诉程序依据预设的方法处理缓冲区,并且执行。此时的程序已经完全被入侵者 *** 纵了。
入侵者经常改编现有的应用程序运行不同的程序。例如,一个入侵者能启动一个新的程序,发送秘密文件(支票本记录,口令文件,或财产清单)给入侵者的电子邮件。这就好像不仅仅是沙暴吹了脚印,而且后来者也会踩出新的脚印,将我们的迷路者领向不同的地方,他自己一无所知的地方。
缓冲区溢出的处理
你屋子里的门和窗户越少,入侵者进入的方式就越少……
由于缓冲区溢出是一个编程问题,所以只能通过修复被破坏的程序的代码而解决问题。如果你没有源代码,从上面“堆栈溢出攻击”的原理可以看出,要防止此类攻击,我们可以:
1、开放程序时仔细检查溢出情况,不允许数据溢出缓冲区。由于编程和编程语言的原因,这非常困难,而且不适合大量已经在使用的程序;
2、使用检查堆栈溢出的编译器或者在程序中加入某些记号,以便程序运行时确认禁止黑客有意造成的溢出。问题是无法针对已有程序,对新程序来讲,需要修改编译器;
3、经常检查你的 *** 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提供商的站点,一旦发现他们提供的补丁程序,就马上下载并且应用在系统上,这是最好的方法。但是系统管理员总要比攻击者慢一步,如果这个有问题的软件是可选的,甚至是临时的,把它从你的系统中删除。举另外一个例子,你屋子里的门和窗户越少,入侵者进入的方式就越少。>>

问题八:笔记本电脑缓存有啥用,什么意思 许多人认为,“缓存”是内存的一部分
许多技术文章都是这样教授的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缓存在什么地方,缓存是做什么用的
其实,缓存是CPU的一部分,主要用于上网时零时暂存的一些东西,它存在于CPU中
CPU存取数据的速度非常的快,一秒钟能够存取、处理十亿条指令和数据(术语:CPU主频1G),而内存就慢很多,快的内存能够达到几十兆就不错了,可见两者的速度差异是多么的大
缓存是为了解决CPU速度和内存速度的速度差异问题
内存中被CPU访问最频繁的数据和指令被复制入CPU中的缓存,这样CPU就可以不经常到象“蜗牛”一样慢的内存中去取数据了,CPU只要到缓存中去取就行了,而缓存的速度要比内存快很多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
1因为缓存只是内存中少部分数据的复制品,所以CPU到缓存中寻找数据时,也会出现找不到的情况(因为这些数据没有从内存复制到缓存中去),这时CPU还是会到内存中去找数据,这样系统的速度就慢下来了,不过CPU会把这些数据复制到缓存中去,以便下一次不要再到内存中去取。
2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被访问得最频繁的数据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刚才还不频繁的数据,此时已经需要被频繁的访问,刚才还是最频繁的数据,现在又不频繁了,所以说缓存中的数据要经常按照一定的算法来更换,这样才能保证缓存中的数据是被访问最频繁的
3关于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
为了分清这两个概念,我们先了解一下RAM
ram和ROM相对的,RAM是掉电以后,其中才信息就消失那一种,ROM在掉电以后信息也不会消失那一种
RAM又分两种,
一种是静态RAM,SRAM;一种是动态RAM,DRAM。前者的存储速度要比后者快得多,我们现在使用的内存一般都是动态RAM。
有的菜鸟就说了,为了增加系统的速度,把缓存扩大不就行了吗,扩大的越大,缓存的数据越多,系统不就越快了吗
缓存通常都是静态RAM,速度是非常的快,
但是静态RAM集成度低(存储相同的数据,静态RAM的体积是动态RAM的6倍),
价格高(同容量的静态RAM是动态RAM的四倍),
由此可见,扩大静态RAM作为缓存是一个非常愚蠢的行为,
但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和速度,我们必须要扩大缓存,
这样就有了一个折中的方法,不扩大原来的静态RAM缓存,而是增加一些高速动态RAM做为缓存,
这些高速动态RAM速度要比常规动态RAM快,但比原来的静态RAM缓存慢,
我们把原来的静态ram缓存叫一级缓存,而把后来增加的动态RAM叫二级缓存。
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中的内容都是内存中访问频率高的数据的复制品(映射),它们的存在都是为了减少高速CPU对慢速内存的访问。
通常CPU找数据或指令的顺序是:先到一级缓存中找,找不到再到二级缓存中找,如果还找不到就只有到内存中找了

近来需要在新采购的DELL R740XD服务器上增加内存。在官方技术规格描述中,R740XD一共支持4种不同类型的内存:分别是RDIMM,RDIMM, NVDIMM, DCPMM(英特尔®傲腾™ DC 持久内存)。故在采购内存之前,中岳需要就不同种类的内存进行调研。除了上述四种内存外,在服务器领域还有一种常用的内存:UDIMM。在这里,我们对这四种内存进行学习。

UDIMM:全称Unbuffered DIMM,即无缓冲双列直插内存模块,指地址和控制信号不经缓冲器,无需做任何时序调整,直接到达DIMM上的DRAM芯片。UDIMM由于在CPU和内存之间没有任何缓存,因此同频率下延迟较小。
数据从CPU传到每个内存颗粒时,UDIMM需保证CPU到每个内存颗粒之间的传输距离相等,这样并行传输才有效,而这需要较高的制造工艺,因此UDIMM在容量和频率上都较低。

RDIMM:全称Registered DIMM,带寄存器的双列直插内存模块。RDIMM在内存条上加了一个寄存器进行传输,其位于CPU和内存颗粒之间,既减少了并行传输的距离,又保证并行传输的有效性。由于寄存器效率很高,因此相比UDIMM,RDIMM的容量和频率更容易提高。

LRDIMM:全称Load Reduced DIMM,低负载双列直插内存模块。相比RDIMM,LRDIMM并未使用复杂寄存器,只是简单缓冲,缓冲降低了下层主板上的电力负载,但对内存性能几乎无影响。
此外,LRDIMM内存将RDIMM内存上的Register芯片改为iMB(isolation Memory Buffer)内存隔离缓冲芯片,直接好处就是降低了内存总线负载,进一步提升内存支持容量。

NVDIMM:全程非易失性双列直插式内存模块(英语:non-volatile 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缩写NVDIMM)是一种用于计算机的随机存取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是即使断电也能保留其内容的内存,这包括意外断电、系统崩溃或正常关机。双列直插式表示该内存使用DIMM封装。NVDIMM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改善应用程序的性能、数据安全性和系统崩溃恢复时间。这增强了固态硬盘(SSD)的耐用性和可靠性。
指在一个模块上同时放入传统 DRAM 和 flash 闪存。 计算机可以直接访问传统 DRAM。 支持按字节寻址, 也支持块寻址。通过使用一个小的后备电源,为在掉电时, 数据从DRAM 拷贝到闪存中提供足够的电能。当电力恢复时, 再重新加载到DRAM 中。
目前, 根据 JEDEC 标准化组织的定义, 有三种NVDIMM 的实现。分别是:

NVDIMM-N指在一个模块上同时放入传统 DRAM 和 flash 闪存。 计算机可以直接访问传统 DRAM。 支持按字节寻址, 也支持块寻址。通过使用一个小的后备电源,为在掉电时, 数据从DRAM 拷贝到闪存中提供足够的电能。当电力恢复时, 再重新加载到DRAM 中。

NVDIMM-N 的主要工作方式其实和传统 DRAM是一样的。因此它的延迟也在10的1次方纳秒级。 而且它的容量, 受限于体积, 相比传统的 DRAM 也不会有什么提升。
同时它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它的 flash 部分是不可寻址的。而且同时使用两种介质的作法使成本急剧增加。 但是, NVDIMM-N 为业界提供了持久性内存的新概念。目前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基于NVIMM-N的产品。

NVDIMM-F指使用了 DRAM 的DDR3或者 DDR4 总线的flash闪存。我们知道由 NAND flash 作为介质的 SSD, 一般使用SATA, SAS 或者PCIe 总线。使用 DDR 总线可以提高最大带宽, 一定程度上减少协议带来的延迟和开销。 不过只支持块寻址。
NVDIMM-F 的主要工作方式本质上和SSD是一样的。因此它的延迟在 10的1次方微秒级。它的容量也可以轻松达到 TB 以上。

NVDIMM-P这是一个目前还没有发布的标准 (Under Development)。预计将与DDR5 标准一同发布。按照计划,DDR5将比DDR4提供双倍的带宽,并提高信道效率。这些改进,以及服务器和客户端平台的用户友好界面,将在各种应用程序中支持高性能和改进的电源管理。
NVDIMM-P 实际上是真正 DRAM 和 flash 的混合。它既支持块寻址, 也支持类似传统 DRAM 的按字节寻址。 它既可以在容量上达到类似 NAND flash 的TB以上, 又能把延迟保持在10的2次方纳秒级。
通过将数据介质直接连接至内存总线, CPU 可以直接访问数据, 无需任何驱动程序或 PCIe 开销。而且由于内存访问是通过64 字节的 cache line, CPU 只需要访问它需要的数据, 而不是像普通块设备那样每次要按块访问。
Intel 公司在2018年5月发布了基于3D XPoint™ 技术的Intel® Optane™ DC Persistent Memory。可以认为是NVDIMM-P 的一种实现。

硬件支持

应用程序可以直接访问NVDIMM-P, 就像对于传统 DRAM那样。这也消除了在传统块设备和内存之间页交换的需要。但是, 向持久性内存里写数据是和向普通DRAM里写数据共享计算机资源的。包括处理器缓冲区, L1/L2缓存等。

需要注意的是, 要使数据持久, 一定要保证数据写入了持久性内存设备, 或者写入了带有掉电保护的buffer。软件如果要充分利用持久性内存的特性, 指令集架构上至少需要以下支持:

写的原子性
表示对于持久性内存里任意大小的写都要保证是原子性的, 以防系统崩溃或者突然掉电。IA-32 和 IA-64 处理器保证了对缓存数据最大64位的数据访问 (对齐或者非对齐) 的写原子性。 因此, 软件可以安全地在持久性内存上更新数据。这样也带来了性能上的提升, 因为消除了copy-on-write 或者 write-ahead-logging 这种保证写原子性的开销。
高效的缓存刷新(flushing)
出于性能的考虑, 持久性内存的数据也要先放入处理器的缓存(cache)才能被访问。经过优化的缓存刷新指令减少了由于刷新 (CLFLUSH) 造成的性能影响。

提交至持久性内存(Committing to Persistence)
在现代计算机架构下, 缓存刷新的完成表明修改的数据已经被回写至内存子系统的写缓冲区。 但是此时数据并不具有持久性。为了确保数据写入持久性内存, 软件需要刷新易失性的写缓冲区或者在内存子系统的其他缓存。 新的用于持久性写的提交指令 PCOMMIT 可以把内存子系统写队列中的数据提交至持久性内存。

非暂时store *** 作的优化(Non-temporal Store Optimization)
当软件需要拷贝大量数据从普通内存到持久性内存中时(或在持久性内存之间拷贝), 可以使用弱顺序, 非暂时的store *** 作 (比如使用MOVNTI 指令)。 因为Non-temporal store指令可以隐式地使要回写的那条cache line 失效, 软件就不需要明确地flush cache line了(see Section 10462 of Intel® 64 and IA-32 Architectures Software Developer’s Manual, Volume 1)。

DCPMM英特尔®傲腾™ 技术是指以3D XPoint™内存介质与英特尔先进系统内存控制器、接口硬件及软件IP的独特组合。这项创新技术提供多种外形规格,以帮助不同系列的产品提升系统性能。它能快速访问用户计算机中的常用文档、、视频和应用程序,并在关闭电源后记住它们,使用户能够以更少的等待时间创建内容、畅玩游戏和完成创作。
英特尔®傲腾™ 技术既不基于NAND也非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这项创新技术兼具二者之所长,在内存/存储层中建立新的数据层,可以有效填补数据中心的内存和性能缺口。

区别与应用

UDIMM由于并未使用寄存器,无需缓冲,同等频率下延迟较小。此外,UDIMM的另一优点在于价格低廉。其缺点在于容量和频率较低,容量最大支持4GB,频率最大支持2133 MT/s。此外,由于UDIMM只能在Unbuffered 模式工作,不支持服务器内存满配(最大容量),无法最大程度发挥服务器性能。在应用场景上,UDIMM不仅可用于服务器领域,同样广泛运用于桌面市场。

而RDIMM支持Buffered模式和高性能的Registered模式,较UDIMM更为稳定,同时支持服务器内存容量最高容量。此外,RDIMM支持更高的容量和频率,容量支持32GB,频率支持 3200 MT/s 。缺点在于由于寄存器的使用,其延迟较高,同时加大了能耗,此外,价格也比UDIMM昂贵。因此,RDIMM主要用于服务器市场。

LRDIMM可以说是RDIMM的替代品,其一方面降低了内存总线的负载和功耗,另一方面又提供了内存的最大支持容量,虽然其最高频率和RDIMM一样,均为3200 MT/s,但在容量上提高到64GB。并且,相比RDIMM,Dual-Rank LRDIMM内存功耗只有其50%。LRDIMM也同样运于服务器领域,但其价格,较RDIMM也更贵些。

导语:服务器的构成包括处理器、硬盘、内存、系统总线等,和通用的计算机架构类似,但是由于需要提供高可靠的服务,因此在处理能力、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要求较高。那么,我们可以怎么选择好的服务器

怎么选择好的服务器

你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决定选择一台什么样的服务器,找到满足技术需要、业务发展和成本控制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为了做到这一点,绝对还是需要一点智慧。51IDC将在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易于理解,尽可能全面的建议,并帮助你做出决定。

先不要急于决定需要怎样的CPU,几个硬盘,几个G内存,需要多少兆带宽这样的问题,那些是我们最后需要得到的答案。在这之前,先一起梳理几个问题。在下面,我们列出了一些“多少”或“什么样”的问题,拿起你的笔或在Windows记事本里新建一个文件,尝试根据下面四个问题来评估自己的需求:

1服务器运行什么应用

2需要支持多少用户访问

3需要多大空间来存储数据

4我的业务有多重要

1:服务器运行什么应用这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里你要根据服务器的应用类型,也就是用途,来决定服务器的性能、容量和可靠性需求。我们按照前端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数据服务器的常见基础架构来讨论:

11Web前端:正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大多数Web前端服务器(Front-end)对服务器的要求不大,例如静态Web服务器、动态Web服务器、服务器等等,因为在现有的技术框架中,我们有很多方案可以解决前端服务器的性能扩展和可靠性问题,例如LVS、Nginx反向代理、硬件负载均衡(F5,A10,Radware)等。甚至在很多访问量不高(几百个用户同时在线)的应用中,51IDC的经典酷睿服务器就可以满足需求。

12应用服务器:由于承担了计算和功能实现,我们需要为基于Web架构的应用程序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选择足够快的服务器,另外应用程序服务器可能需要用大量的内存,尤其是基于Windows基础架构的Ruby,Python,Java服务器。这一类服务器至少需要使用单路至强的配置。对于可靠性的问题,如果你的架构中只有一台应用服务器,那肯定需要这台服务器足够可靠,RAID绝对是不能忽视的选项。但如果有两台或更多的应用服务器,并设计了负载均衡机制,具有冗余功能,那我们则不必将每台服务器武装到底。

13特殊的应用:除了作为Web架构中的应用程序服务器之外,如果你的服务器是用来处理流媒体视频编码、服务器虚拟化、媒体服务器(Asterisk之类),或者作为游戏服务器(逻辑、地图、聊天)运行,则同样对CPU和内存需求比较高,我们至少要考虑单路至强的服务器。其中服务器虚拟化对存储的可靠性的要求都非常高,因为一个篮子里有十几个鸡蛋,篮子一定要足够牢靠才是。

14公共服务:我们指的是邮件服务器、文件服务器、DNS服务器、域控服务器这类服务器。通常情况我们会部署两台DNS服务器作为互相备份,域控主服务器也会拥有一台备份服务器(专用的或非专用的),所以对于可靠性,无需达到苛刻的地步。至于邮件服务器,至少需要具备足够的硬件可靠性和容量大小,这主要是为了对邮件数据负责,因为很多用户没有保存和归档邮件数据的习惯,当他们重装系统后,总会依赖重新下载服务器上的数据。至于性能问题,我们认为需要评估用户数量才能决定。

15数据库:我们最后讨论的应用,也是要求最高,最重要的服务器。无论你使用的是MySQL、SQLServer还是Oralce,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它需要足够快的CPU,足够大的内存,足够稳定可靠的硬件。单路至强CPU/4GB内存/Raid1绝对是入门配置。关于准确的配置我们需要再讨论业务需求后才能作决定。

2:服务器需要支持多少用户访问服务器肯定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使用这些服务的用户同样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因素,有几个具体的问题你需要做出评估:有多少注册用户正常情况下有多少用户会同时在线访问每天同时在线访问的最高峰值大概是多少这些问题,对我们决定采用什么样的CPU,多大的内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51IDC建议你的技术人员和业务部门坐在一起来讨论这几个问题,最后甚至需要按照特定的技术模型和算法,将这些数字转化为一些更具体的技术数字,例如并发多少个连接(很多时候,用户数与连接数不是一个概念)。同时,你还要对未来的用户增长做一个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和规划,你的服务器需要支持越来越多的用户。

3:需要多大空间来存储数据我们需要从两个角度来计算这个问题,一个角度是有哪些类别的数据,包括: *** 作系统本身占用的空间、安装应用程序所需要的空间、应用程序所产生的数据、数据库、日志文件、邮件数据等等,如果是Web20类的网站,你还要计算每个用户的存储空间;另一个角度是从时间轴来考虑,这些数据每天都在增长,你至少要为未来1年(我们建议2~3年)的数据增长做个准确的测算,这可能仍然需要你的软件开发人员和业务人员一起提供足够的信息。最后你仍然需要为计算出来的数字结果乘15左右的系数,方便维护的时候做各种数据备份和文件转移 *** 作。

4我的业务有多重要:你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领域,来遵循一些要求,我们在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帮助你理解这些服务器对可靠性、数据完整性等方面的要求:

41如果你的服务器用来运行一个WordPress博客,与朋友们分享观点。那么我相信,一台酷睿服务器,1G内存外加一块160GB的硬盘就足够了。就算服务器出现了一点硬件故障,导致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不能提供访问,生活会照常继续,天也不会塌下来。

42如果你的服务器用来作为测试平台,那么就不会如生产环境那样,对可靠性有极高的要求,你所需要的可能只是做好例行的数据备份,服务器宕机后,能有个人在今天把问题解决掉就OK了

43如果你是一个电子商务公司,服务器正在运行电子商务网站平台,那么请一定要像重视女朋友一样重视服务器,当硬件发生故障而导致宕机,你需要对以下危言耸听的后果做好心理准备:投诉电话被打爆、顾客大量流失、顾客要求退款、市场推广费用打水漂、员工无事可干,公司运营陷入瘫痪、数据丢失(这是最痛苦最灾难的结果,我们经历了太多这样的案例,它甚至会导致一个公司就此消亡)在这里,我们其实只需要简单讨论你的业务对服务器硬件可靠性的要求。换言之,如果你觉得业务不能承担硬盘损坏带来的停机或数据丢失风险,那么一定要选择一个合适的Raid卡,对于冗余电源问题,道理一样。(全面解决这个问题,不单考虑单个服务器的硬件,还需要结合系统架构的规划设计和运维管理来分析,这部分我们将单独撰写文章来讨论。)

在完成以上问题后,我们接下来就可以决定这些具体选项:

选择什么CPU

回忆一下上面”服务器运行什么应用“和“需要支持多少用户访问”两个问题的答案,这将帮助我们来选择合适的CPU。毫无疑问,CPU的主频越高,其性能也更高;两个CPU要比一个CPU来得更爽,至强肯定比酷睿更生猛。但我们究竟需要选择怎样的CPU我们在这里为你提供一些常见情况下的建议:

(1)如果你的业务刚刚起步,预算不是很充足,建议你选择一款经典酷睿服务器,毕竟51IDC的E5300服务器最便宜只需要450块钱一个月。而且,以后你可以根据业务发展情况,随时升级到更高配置的服务器。

(2)如果你需要在一台服务器同时运行多种应用服务,例如Net+Exchange+SQLServer,那么一个单路至强(例如X3330)或新一代酷睿I3/I7(双核四线程)将是最佳的选择。虽然从技术角度,这不是一个好主意,但至少能够帮你节约一大笔成本。

(3)如果你的服务器运行SQLServer、MySQL或者Oracle,而且目前有几百个用户同时在线,未来还会不断增长,那么你至少应该选择安装一个E5504(或更高主频)的至强服务器。当半年后负载越来越大的时候,可以选择增加一个CPU。

(4)如果你需要一台游戏服务器,那么我们建议你选择一台单路或双路的至强服务器。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双路CPU需要应用程序的支持,如果应用程序本身没有对双路CPU进行代码优化,就不会带来性能的显著提升,而且将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

需要多大的内存

同样,”服务器运行什么应用“和“需要支持多少用户访问”两个问题的答案,也将帮助我们来选择合适的内存容量。相比于CPU,我们更认为内存(RAM)是影响性能的最关键因素。因为在相当多正在运行的服务器中,我们发现CPU利用率一般都在10%~30%之间,甚至更低。但我们发现由于内存容量不够而导致服务器运行缓慢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果服务器不能分配足够的内存给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就需要通过缓慢的硬盘接口来交换读写数据,这将导致网站慢的令人无法接受。内存大小主要取决于服务器的用户数量,当然也和应用软件对内存的最低需求和内存管理机制有关系,所以,最好由你的程序员或软件开发商给你最佳的内存配置建议。我们同样在下面给出了一些常见应用环境下的内存配置建议:

(1)无论是Windows下的`IIS还是Linux下的Apache,一般情况下Web前端服务器不需要配置特别高的内存,尤其是在集群架构中,1GB-2GB就已足够。只有当几千个并发用户,并运行动态脚本的时候,我们才会考虑使用4GB或更高的内存。

(2)对于运行Tomcat、Resin、WebLogic、Websphere或Net这样的应用服务器,2GB内存应该是基准配置。更准确数字需要根据用户数量和技术架构来确定。

(3)数据库服务器的内存由数据库实例的数量、表大小、索引、用户数来决定,一般建议配置4GB以上的内存,我们甚至在很多的客户案例中使用了24GB到48GB的内存。

(4)诸如Imail、Notes、Exchange这样的邮件服务器对内存的要求也并不高,1GB-2GB就可以满足了。

(5)对于一台文件服务器,1GB内存可能就足够了。

(6)还有一些特殊的服务器,我们需要为之配置尽可能高的内存容量,包括Squid,Varnish这样的缓存服务器,和Memcached Server。事实上,上面的数字已经足够慷慨,由于内存技术的不断进化和价格不断降低,我们才得以近乎奢侈的讨论4G、8G、16GB这些曾经不可想象的内存容量。早在2000年的时候,我面对的大多数服务器都是256MB、512MB内存,1GB已经算是高配,而那时同样也需要满足大量用户的访问。所以,除了花钱购买内存来满足应用程序的贪婪之外,系统优化和内存管理仍然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需要怎样的硬盘存储系统硬盘存储系统的选择和配置是整个服务器系统里最为复杂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考虑硬盘的数量、容量、接口类型、转速、缓存大小,以及是否需要Raid卡,Raid卡的型号和Raid级别等问题。甚至在一些高可靠性高性能的应用环境中,我们还需要考虑使用怎样的外部存储系统(SAN、NAS或DAS)。

网卡的问题:

如果你的基础架构是多服务器环境,而且服务器之间有大量的数据交换,那么我们建议你为每台服务器配置两个或更多的网卡,一个用来对外提供服务,另一个用来做内部数据交换。如果你对安全的要求特别高,我们甚至可以单独安装一个用于系统管理和日常维护的网卡。至于网卡端口的速率问题,这主要取决于你对带宽流量的评估。大多数情况下,百兆网卡足够用来对外提供服务,而内部数据交换建议使用千兆网卡。但话说回来,除了经典酷睿服务器之外,我们现在很难找到百兆接口的服务器主板了。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如果你选择51IDC的数据备份服务(Managed Backup Service),则需要一块单独的网卡连接到专有的数据备份网络中,进行每天的数据备份,这会带来几个好处:不会占用宝贵的外网带宽、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提供快速的数据备份速度。我们非常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为服务器选择合适的硬件配置,如果你阅读后发现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在评论中指出来,我们会及时更新并感谢你的热情指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30364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