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网掩码(subnet mask)又叫网络掩码、地址掩码、子网络遮罩,它是一种用来指明一个IP地址的哪些位标识的是主机所在的子网,以及哪些位标识的是主机的位掩码。子网掩码不能单独存在,它必须结合IP地址一起使用。子网掩码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将某个IP地址划分成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
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因特网上作为域名和IP地址相互映射的一个分布式数据库,能够使用户更方便的访问互联网,而不用去记住能够被机器直接读取的IP数串。通过主机名,最终得到该主机名对应的IP地址的过程叫做域名解析(或主机名解析)。DNS协议运行在UDP协议之上,使用端口号53。在RFC文档中RFC 2181对DNS有规范说明,RFC 2136对DNS的动态更新进行说明,RFC 2308对DNS查询的反向缓存进行说明。虽然人可以对图像、物体、字母和数字进行思考,但是电脑却只能机械地记忆数字。因此,即使你输入了刚才我们所说的地址:928865174@qqcom,作为信件的接收者,你的电脑也必须把地址翻译成一个IP地址。
IP地址是一种唯一的32位地址,定义了网络上的某个位置。在供人使用时,IP地址被写成四个数字,这四个数字之间由句号分隔。如202960133。
这个IP地址中的四个数字被称为一个八位数组,是完整的三十二位地址的一个字节。任何八位数组的值都不能超过255。一个IP地址是网络上的一台主机,表示某个具体的、负责分发邮件或信件的电脑系统。网络上的两个主机不能有相同的IP地址。
IP地址指定给三类网络。A类地址是为非常大型的网络而提供的,全世界总共可能只有126个可能的A类地址,每个A类网络在其每个具体的网络内可以有一千六百多万台电脑,其IP地址的第一个八位数组介于1和125之间,所有其余八位数组则标识了这个网络的成员。¨B类网络有约六万五千个工作站。在IP地址中,第一个八位数组是一个128到191之间的数字,第二个八位数组进一步给出了网络地址,最后两个八位数组指示了具体的工作站。世界上可以有大约一万六千个B类网络。
C类网络的IP地址中,每一个八位数组介于192和223之间,第二、第三个八位数组进一步定义了网络,最后一个八位数组标识了网络上的工作站。C类工作站可能有几百万个,每一个都可以有约250个工作站。
当我们为某个Internet *** 作提供地址时,既可以使用域名方法,也可以使用IP地址方法。把域名转换为机器可阅读的地址的过程称为解析。在解析过程中,域名被一台称为DNS服务器的电脑自动转换为电脑能够阅读和识别的IP地址。由于地址的解析工作是在幕后完成的,所以用户一般无需管它。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一、IP地址的规划 1、 IP地址的基本概念 IP地址是32位的二进制数值,用于在TCP/IP通讯协议中标记每台计算机的地址。通常我们使用点式十进制来表示,如19216816等。也就是说IP地址有两种表示形式:二进制和点式十进制,一个32位IP地址的二进制是由4个8位域组成。即11000000 10101000 00000001 00000110 (19216816)。 每个IP地址又可分为两部分。即网络号部分和主机号部分:网络号表示其所属的网络段编号,主机号则表示该网段中该主机的地址编号。按照网络规模的大小,IP地址可以分为A、B、C、D、E五类,其中A、B、C类是三种主要的类型地址,D类专供多目传送用的多目地址,E类用于扩展备用地址 A类IP地址 一个A类IP地址由1字节的网络地址和3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0”, 地址范围从1000 到126000。可用的A类网络有126个,每个网络能容纳1亿多个主机。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号不能为127,这是因为该网络号被保留用作回路及诊断功能。 B类IP地址 一个B类IP地址由2个字节的网络地址和2个字节的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0”,地址范围从128000到191255255255。可用的B类网络有16382个,每个网络能容纳6万多个主机。 C类IP地址 一个C类IP地址由3字节的网络地址和1字节的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10”。范围从192000到223255255255。C类网络可达209万余个,每个网络能容纳254个主机。 D类地址用于多点广播(Multicast) D类IP地址第一个字节以“lll0”开始,它是一个专门保留的地址。它并不指向特定的网络,目前这一类地址被用在多点广播(Multicast)中。多点广播地址用来一次寻址一组计算机,它标识共享同一协议的一组计算机。 E类IP地址 以“llll0”开始,为将来使用保留, 全零(“0000”)地址对应于当前主机;全“1”的IP地址(“255255255255”)是当前子网的广播地址。 3、IP地址信息 通常来说,一个完整的IP地址信息应该包括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和DNS等4部分内容,只有当它们各司其职、协同工作时,我们才可以访问Internet,并被Internet中的计算机所访问。需要注意的是,采用静态IP地址接入Internet时,ISP应当为用户提供全部IP地址信息。 IP地址 企业网络使用的合法IP地址由提供Internet接入的服务商(ISP)分配,私有IP地址则可以由网络管理员自由分配。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内部所有计算机的IP地址都不能相同,否则,会发生IP地址冲突,导致网络通讯失败。 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是与IP地址结合使用的一种技术。它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用于确定厂地址中的网络号和主机号,二是用于将一个大的IP网络划分为若干小的子网络。 默认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以4个字节24bit表示。 子网掩码中为1的部分定位网络号,为零的部分定位主机号。因此,当厂地址与子网掩码二者相“与”(and)时,非零部分即为网络号,为零部分即为主机号。 既然子网掩码可以决定IP地址的哪一部分是网络号,而子网掩码又可以人工进行设定,因此,可以通过修改子网掩码的方式来改变原有地址分类中规定的网络号和主机号。 也就是说,根据实际需要,既可以使用B类或C类地址的子网掩码(即25525500或2552552550),将原有的A类地址的网络号由一个字节改变为二个或三个字节,或者使用C类地址的子网掩码(即2552552550),将原有B类地址的网络号由二个字节改变为三个字节,从而增加网络数量,减少每个网络中的主机容量;也可以使用B类地址的子网掩码(即25525500)将C类地址的子网掩码由三个字节改变为二个字节,从而增加每个网络中的主机容量,减少网络数。 变长子网掩码 既然子网掩码中为1的部分可以定义为网络号,那么就可以通过加长子网掩码的方式,将掩码中原本为0的最高位部分修改为1,从而使得本来应当属于主机号的部分改变成为网络号,以达到划分子网的目的。 由此可见,子网掩码的位数越多,所取得子网的数量也就越多,但每个子网中所容纳的主机数也就越少,同时损失的IP资源也就越多。这是因为每个子网都会保留全0地址作为网络号,保留全1地址作为广播地址使用。 默认网关 默认网关的意思是一台主机如果找不到可用的网关,就把数据包发送给默认指定的网关,由这个网关来处理数据包。从一个网络向另一个网络发送信息,也必须经过一道“关口”,这道关口就是网关。 所以只有设置好网关IP地址,TCP/IP协议才能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相互通信。那么,对于企业网络而言,这个IP地址是什么呢如果采用合法厂地址,该网关由ISP提供;如果采用私有IP地址,该网关就是代理服务器或路由器内部端口的IP地址。 DNS DNS服务用于将用户的域名请求转换为IP地址。如果企业网络没有提供DNS服务,DNS服务器的IP地址应当是ISP的DNS服务器。如果企业网络自己提供DNS服务,那么DNS服务器的IP地址就是内部DNS服务器的IP地址。 二、局域网络IP地址的规划注意事项 随着公网IP地址日趋紧张,中小企业往往只能得到一个或几个真实的C类IP地址。因此,在企业内部网络中,只能使用专用(私有)IP地址段。在选择专用(私有)IP地址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为每个网段都分配一个C类IP地址段,建议使用19216820--1921682540段IP地址。 由于某些网络设备(如宽带路由器或无线路由器)或应用程序(如ICS)拥有自动分配IP地址功能,而且默认的IP地址池往往位于19216800和19216810段,因此,在采用该IP地址段时,往往容易导致IP地址冲突或其他故障。所以,除非必要,应当尽量避免使用上述两个C类地址段。 2、可采用C类地址的子网掩码,如果有必要,可以采用变长子网掩码。 通常情况下,不要采用过大的子网掩码,每个网段的计算机数量都不要超过250台计算机。同一网段的计算机数量越多,广播包的数量越大,有效带宽就损失得越多,网络传输效率也越低。 3、即使选用10001--10255255254或1721601--17232255254段IP地址,也建议采用2552552550作为子网掩码,以获取更多的IP网段,并使每个子网中所容纳的计算机数量都较少。当然,如果必要,可以采用变长子网掩码,适当增加可容纳的计算机数量。 4、为网络设备的管理VLAN分配一个独立的IP地址段,以避免发生与网络设备管理IP的地址冲突,从而影响远程管理的实现。基于同样的原因,也要将所有的服务器划分至一个独立的网段。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以为同一网络的计算机分配不同的IP地址,就可以提高网络传输效率。事实上,同一网络内的计算机仍然处于同一广播域,广播包的数量不会由于IP地址的不同而减少,所以,仅仅是为计算机指定不同网段,并不能实现划分广播域的目的。若欲减少广播域,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划分VLAN,然后为每个VLAN分别指定不同的IP网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