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服务器双硬盘优缺点:
优点:硬件上来说,linux可以使用非X86架构的cpu,例如power系列的精简指令集的cpu,另外linux对硬件要求比windows低很多。
缺点:windows很多功能模仿自unix系统,而linux和unix全兼容,所以很多专业服务强过windows很多。
服务器可用性:
Linux服务器利用SLES 12利用“永久在线”功能集诱导企业级IT组织使用Linux服务器 *** 作系统,这些功能包括基于Btrfs的快照、热补丁以及高可用性。
SUSE主席Nils Brauckmann表示,SUSE想打造一个可靠的Linux服务器版本,其更新旨在确保连续不间断服务。
Linux服务器内核更新需要服务器重新启动,就是说Linux服务器管理员无法给关键业务或基本服务器打补丁。即使几分钟的宕机在企业数据中心中也是无法容忍的。这让很多服务器运行着没打补丁的软件,脆弱易受攻击。热补丁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如俩300G的做完RAID 1 后可见的是300G
做RAID 得有引导盘 可以跟卖你们机器的商家索要
我们是IBM服务器的代理商 有需要了可以联系我 资料有我的
1、打开主机机箱盖,给硬盘在机箱里找个位置固定起来。
2、硬盘的电源线插头肯定是有多余的,拖一个给新硬盘就行了。硬盘数据线需要单独插,如果不会插的话,看看以前的硬盘是怎么插的,主板上的数据插孔是挨在一起的,很好找。
3、硬盘装入机箱后,将电脑开机,在桌面上右键点击“我的电脑”-“管理”,然后点击“磁盘管理”。
4、这时,就会d出“初始化磁盘”的提醒,点击确定。
5、右键点击还未分配的新磁盘,选择“新建简单卷”。
6、然后按照提示一步步完成新硬盘的分区和格式化,电脑就能识别出新添加的硬盘了。
这个要取决于你的服务器或RAID卡能否支持多RAID功能。有些可以,有些不行。可以的话,你就直接再塞两块盘,另组一个RAID 1即可,具体步骤,要参看你的服务器或RAID卡说明书。如果不支持的话……恐怕就麻烦了,需要数据迁移,然后业务离线,装盘,再组RAID 10,恢复数据……
安装步骤如下:
通常都是将性能较好的新硬盘接在第一条IDE数据线上,设为主盘,作为开机引导硬盘。至于旧硬盘,有几种接法:
1两个硬盘接在同一根硬盘数据线上,则第二硬盘应设为从盘。笔者就以此方案为例。
2第二硬盘接在第二个IDE接口上,如果该接口的数据线上只有一个硬盘,也没接光驱,那么第二硬盘就不用跳线;如果这根数据线上还挂有光驱,一般将第二硬盘和光驱的其中一个设为主盘,另一个设为从盘,这由你自己决定。
二、设置硬盘跳线
确定好硬盘的连接方案后,就要设置硬盘跳线了。一般我们可以在硬盘的IDE接口与电源接口之间找到由3~5列跳线。不管是什么硬盘,在跳线设置上,大致可分成主盘、从盘与电缆选择(Cable Select)三种。硬盘的出厂预设值都是设为主盘,所以如果你将硬盘设为主盘,一般就不用设置跳线了。
硬盘跳线大多设置在硬盘的电源插座和数据线接口之间,如图1所示。
然后根据硬盘正面或数据线接口上方标示的跳线设置方法,如本例的希捷43GB硬盘正面就有跳线设置图,如图2所示。
根据图中标示的设置方案,取出所有跳线帽就是从盘了,如图3所示。
三、安装硬盘与数据线
打开机箱,将硬盘装入机箱的35英寸的安装架,并用螺钉固定。将第一根IDE数据线未端插入老硬盘的IDE接口,IDE数据线中端插入新硬盘的IDE接口,如图4所示。而且,IDE数据线的Pin1(也就是红边)必须与硬盘和IDE接口的Pin1相连接。最后再将梯形的四针电源插头接到硬盘的电源插座上。
将IDE数据线接到主板的IDE插槽中,同样也要将IDE数据线的红边对准IDE插槽的Pin1,如图5所示。一般来说,主板上会有两个IDE插槽,将80针或40针的IDE数据线的另一端插入这个主板上第一个IDE插槽中。
小提示:如果你的主板和硬盘都支持ATA 66/100/133,那么务必要使用80针的IDE数据线。否则,如果使用40针的IDE数据线的话(即与光驱的数据线相同),将会影响硬盘传输速率。
四、设置CMOS参数
对于新的主板来说,一般都会自动检测硬盘参数。也就是说只要硬盘安装正确,就无须设置CMOS。对于一些老主板来说,可能就需要手动进行设置了。
启动计算机后,按“Del”键进入CMOS Setup程序的主菜单。选择“IDE HDD Auto Detection(IDE硬盘驱动器自动检测)”并回车,可以看到第一、第二硬盘的所有参数,包括容量、柱面数、磁头数、扇区数、工作模式等等。检测结果表明,双硬盘的安装和设置已经成功。按“Esc”键,退回到主菜单。最后按快捷键“F10”或选择“Save And Exit Setup(存盘退出)”。退出CMOS Setup程序后,将重新启动计算机,如果在开机自检时,能检测出硬盘参数就说明已安装成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