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先生曾经说过: 目前对华为有两种情绪,一种是鲜明的爱国主义支持华为,一种是认为华为绑架了全 社会 的爱国情绪。任正非说,如果认为不买华为就是不爱国,那我们孩子就是不爱国,因为他们也用苹果产品。千万不能煽情,不能使用民粹主义这种东西。
随着华为P50的上市,这款手机有一个槽点被大家吐槽一个5G手机的价钱却只能用4G。我相信大家肯定也知道这背后的原因,小益的立场还是比较鲜明的,这是我们国家自主品牌要突破技术垄断的魄力,我爱华为!
1987年华为创建于广东深圳成为一家生产用户交换机(FBX)的香港公司销售代理。
1989年华为实现自我突破自主研发FBX,并向酒店和小企业进行商用。
从90年代华为开启黄金时代先后分别推出数字交换机、接入网和光网络SDH,成立上海研发中心,并于2004年通过了CMM5级认证。
开拓市场
1996年试水香港华为的C&C08机打入香港市话网,开通了许多国内未开通的业务。同年华为抓住中俄达成战略伙伴的国际关系进军俄罗斯进入独联体市场,历时三年华为在俄罗斯铺设3000公里光纤电缆。
1998年华为把目光锁定欧美,虽然当时在欧美的第一单只有38美金,但在2001年时候,华为与俄罗斯通信部签署了上千万美元的设备供应合同。
2002年,华为又取得了3797公里的超长国家光传输干线,第一个2G和3G的基站建在德国,从销售额来看,欧洲举足轻重。
改造华为
市场部大辞职
华为的大规模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开始于1996年。1996年1月,华为市场部集体辞职。当时,华为市场部所有正职干部,从市场部总裁到各个区域办事处主任,所有办事处主任以上的干部都要提交两份报告,一份是述职报告,一份为辞职报告,采取竞聘方式进行答辩,公司根据其表现、发展潜力和企业发展需要,批准其中的一份报告。在竞聘考核中,大约30%的干部被替换下来。
1998年,一部起草3年的《 华为基本法 》正式实施,这是中国第一部总结企业战略、价值观和经营管理原则的“企业宪法”和制度体系。
1998年,产品数字微蜂窝服务器控制交换机获得了专利。成立南京研发中心,并于2003年6月通过了CMM4级认证。
1999年,华为员工达到15000人,销售额首次突破百亿,达120亿元。
全球合资
2001年,以75亿美元的价格将非核心子公司Avansys卖给艾默生。在美国设立四个研发中心。加入 国际电信联盟 (ITU)。
2004年,与 西门子 成立合资企业,针对中国市场开发 TD-SCDMA 移动通信技术。获得 荷兰 运营商 Telfort 价值超过2500万美元的合同,首次实现在欧洲的重大突破。
2005年 赢得了为 泰国 CAT建设全国性CDMA2000的3G网络,价值187亿美元。
为海啸受灾国提供了500万美元现金和设备的捐赠。 成为澳大利亚运营商Optus的DSL合作商,提供支持高速数据、语音(包括IP语音业务)、视频广播和商业服务的DSL接入设备。获得了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手机的许可。
2008年,被 商业周刊 评为全球十大最有影响力的公司。
2008全年共递交1737件PCT专利申请,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在2008年专利申请公司(人)排名榜上排名第一;LTE专利数占全球10%以上。
汶川地震 发生后,华为公司及员工向灾区捐款现金2630万元和价值5800万元的应急通信设备。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44位。
2009年,无线接入市场份额跻身全球第二。率先发布从路由器到传输系统的端到端100G解决方案。获得IEEE标准组织2009年度杰出公司贡献奖。获英国《金融时报》颁发的“业务新锐奖”,并入选美国Fast Company杂志评选的最具创新力公司前五强。
2011年,发布GigaSite解决方案和泛在超宽带网络架构 U2Net。建设了20个云计算数据中心,预计云计算投入一万人。推出华为honor 荣耀 手机,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2000 万部。
整合成立了“2012 实验室”。发布HUAWEI SmartCare 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囊获6大LTE顶级奖项。入选首批 “ 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
突破封锁
2012年7月30日,华为在北京正式发布Emotion UI系统,实现了华为可分享自主独特的应用的目的。
作为欧盟 5G 项目主要推动者、英国5G创新中心(5GIC)的发起者,发布5G白皮书,积极构建5G全球生态圈,并与全球20多所大学开展紧密的联合研究;华为对构建无线未来技术发展、行业标准和产业链积极贡献力量。
400G路由器商用方案得到49个客户的认可并规模投入商用;此外,华为还率先发布了骨干路由器1T路由线卡,以及40T超大容量的波分样机和全光交换网络AOSN新架构。
持续领跑全球LTE商用部署,已经进入了全球100多个首都城市,覆盖九大金融中心。
发布全球首个以业务和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敏捷网络架构及全球首款敏捷交换机S12700,满足云计算、BYOD、SDN、物联网、多业务以及大数据等新应用的需求。
2015年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数据,2015年企业专利申请排名方面,华为以3898件连续第二年位居榜首。
2017年年初,华为明确了公有云战略。8月,华为内部发文宣布组织架构调整,云业务部门Cloud BU升为一级部门,获得更大的业务自主权。此前Cloud BU为华为二级部门,隶属于该公司的产品与解决方案部。9月,华为宣布三年成为中国公有云市场第一玩家并进入世界前五强。
截至2019年6月6日,华为已在全球30个国家获得了46个5G商用合同,5G基站发货量超过10万个。
2019年8月8日,华为发布“面向2025十大趋势” 。8月9日,华为正式发布鸿蒙系统 。9月18日,华为发布了Atlas 900 AI训练集群。
2021年5月18日,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信息披露,华为发布了首款光纤传感产品OptiXsense EF3000、面向工业场景的F5G全光工业网解决方案,再一次加速F5G的落地应用。6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注册“OptiXsense”“HUAWEI OptiXsense”商标,国际分类为科学仪器,当前商标状态为商标申请中。
华为始终在路上,我们也希望他身边有战友,有同伴。我们国家的自主品牌终究会越来越强大!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全球已有182个运营商在78个国家进行了5G试验、部署和投资,但是从全世界5G标准立项并且通过的数量来看,中国移动拥有10项,华为拥有8项,爱立信拥有6项,高通拥有5项,可以看出,以中国移动、华为等为代表的中国,处于5G标准立项的第一阵营。
数据分析公司GlobalData今年7月,也发布了全球首份5G RAN(无线接入网)排名报告,该报告从基带容量、射频产品组合、部署简易度和技术演进能力等四个关键维度为我们判断企业的5G能力提供了一个参考。图表显示,华为5G能力整体领先于爱立信、诺基亚、三星和中兴等主流通讯设备提供商,斩获了多项第一。
不仅如此,在芯片商用上,华为今年8月发布了华为Mate 20 X(5G) ,是当时唯一商用支持 SA/NSA 5G双模组网的智能手机。双组网在现在4G向5G的过渡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5G行业的发展来看,在韩国、欧美的一些首批接入5G网络的国家大多采用的是NSA组网,但从各个国家对于5G的整体布局来讲SA组网都将会是最终的选择。只是目前从4G到5G这一时间段的过渡来看NSA或许还是可以继续在5G环境当中使用,但如果在一些只有SA布局的国家当中,SA手机就无法享用5G网络带来的便利。
同时,在芯片工艺上,麒麟系列芯片一直在追求先进的工艺,麒麟970和麒麟980都实现了10nm和7nm的全球首商用。凭借对高品质工艺的多年坚持,华为麒麟系列已经相继推出过麒麟920、麒麟930、麒麟950、麒麟960、麒麟970,麒麟980等多款芯片。
华为Fellow艾伟曾回忆道:“每一代产品都会遇到工程技术上的挑战,等我们最终走过来的时候,发现当初还是把它想得太简单了……每一代走过来,有时候甚至有九死一生的感觉。”
从芯片本身来讲,麒麟990芯片强就强在它内置巴龙5000基带,内置基带的功能在于它不需要外挂5G芯片就可以实现5G网络。而骁龙865必须靠外挂基带来实现5G网络。在这点上,麒麟芯片优势比较明显。
据了解,华为一贯的做法是先发布芯片再发布新款手机,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也曾发布微博表示,华为Mate系列新机——华为Mate 30将搭载麒麟990芯片在9月19日的慕尼黑与大家见面,这一款同时支持2G/3G/4G/5G,NSA/SA组网模式的5G全网通手机的即将面世,将会向大家进一步证明华为在5G商用上的真正实力。
epic有手机版。
epic是有手机端的,手机端他自己两个游戏可以在上面玩的,有一个是那个保垒之夜。
epic平台手机版怎么下载:
1、首先大家需要下载epic手机版APP。
2、然后等待安装完成即可进入epic游戏平台。
3、然后即可进入进行使用。
Epic Games
EPIC Games是近十年来最富盛名的游戏制作团队,主要是因为旗下最为畅销的《战争机器》系列。团队研发的虚幻3引擎为无数的游戏制作团队所采用。2011年,EPIC Games发售的《战争机器3》引来了业界的广泛好评。代作品另有《子d风暴》、《堡垒之夜》等。
EpicGamesChina
英佩游戏于2006年成立,目前总部位于上海,并在苏州和美国西雅图分别设有工作室。英佩依托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人才积累,秉承精益求精的原则,致力于为全球市场提供自主研发的高品质游戏娱乐产品。
而作为虚幻引擎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唯一授权商,英佩在Epic Games Inc的支持下,为该地区客户提供全面的引擎授权,以及相应的技术支持与培训。针对该地区以网游为主的市场特性,英佩还开发了大型网络游戏服务器端技术解决方案Atlas Technology,并对全球客户提供授权和支持。
同时,英佩也为全球客户提供业内顶级标准的游戏内容制作服务,参与了包括Epic Games的《战争机器》系列游戏在内的众多一流产品的制作开发。
海盗这种职业在中世纪出现,靠着在海上烧杀掠夺、打劫商船为生,甚至在21世纪,索马里海域还存在海盗这种刀尖上舔血的职业。而在Steam这个全球最大的游戏平台上,就存在着不少真实的海盗游戏,《ATLAS》就是这么一款,而且《ATLAS》曝光了全新玩法,也让这款海盗游戏愈发的真实。 海盗游戏《ATLAS》是一款生存沙盒类游戏,简单来说就是塑造出了一个画风和设定都现实类似的大航海时代世界,供玩家们冒险探索。在这款游戏里玩家的一切道具都需要自己造出来,也可以掠夺其他玩家。此前《ATLAS》的核心玩法就是海战,全球各国玩家们在这款游戏里互相掠夺,爆发战争,强者愈强的道理在游戏里体现。
不过在很多人看来,大航海时代的主题是贸易与掠夺,《ATLAS》的掠夺属性满足了,但是贸易玩法却还未出现。而近期《ATLAS》官方就决定为游戏新添贸易玩法,在游戏当中玩家可以建造出市场,并且贩卖自己的货物,买方用金币购买货物后那些货物将通过商船运输到买方的市场当中,这点和现实当中网上购物然后发货比较相像,购买了的商品通过发快递的形式送到买方手里。只不过现实当中的网购安全性能够得以保障,在《ATLAS》里发货的商船还可能遭到玩家的打劫。因为《ATLAS》的服务器是一个个网格状,越过一个网格就是越过一个服务器,而每个服务器当中都存在1-3个贸易中转站,玩家可以占领这些贸易中转站,像路过的商船征税,玩家也可以直接攻击那些贸易的船只,获得商船上的资源。可以说贸易玩法的出现完善了《ATLAS》的玩法,让这款游戏的可玩性更强,对于《ATLAS》曝光的新内容,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Chris Rowen博士是微处理器领域的资深专家,也是SoC设计的开拓者之一。最近Chris Rowen博士在北京就微处理器和SoC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回答了记者和与会专业人士的提问,引起了许多听众的兴趣。现将会上的提问和Chris Rowen博士的观点,根据记录整理,供有兴趣的读者参阅。问题1:您如何看待再6年之后的SoC设计,或者说SoC 设计6年后的技术发展趋势如何
Chris Rowen :我认为这个市场的大方向还是相当清楚的。看看市场层面的基本趋势,再看看技术层面的基本趋势,你就可以看到他们在哪里重合。就技术而言,你会发现摩尔定律(Moore’s Law)作为经济驱动力的事实。但是摩尔定律真正有趣的部分在于 “集成度(Density)持续提高”。每隔2年半或者3年,硅密度就要提高一倍,这意味着近一倍成本的降低,可以使射频产品中数字模块的集成度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各种系统都在尺寸大小(Scale)上变得越来越小。所以无论是电脑亦或消费电子设备,每一个系统的目的都是集成于同一块芯片。这就变得有趣起来。因为在过去,你可以生产通用(Generic)存储器,通用处理器,通用射频等等,然后组装在一块儿,建一个非常好的专用(Specific)系统。但是在今天,事情都颠倒过来了。现在希望把许多不同的功能线路集合到一块芯片上。当然在这个意义上,你还是得搞出一块专用芯片。但是挑战变大了,因为芯片本身需要更加专注于某一个特殊应用,而专用处理器、内部总线等等功能部件,也要变得更小更强更快!
但是,摩尔定律并没有在晶体管层面带来太多的功率改进。在过去,当东西变小了,功率自然就降低了,所以工程师也从来不考虑芯片架构(Architecture)问题。而现在,如果工程师想要优化功耗,首先就要优化架构。他得考虑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完成这个计算譬如用更少的晶体管门或者运算周期,甚至在这个任务不运行的时候关闭掉相应子系统等等。总之,需要考虑智能化的问题(Intelligent)了。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做个手机,就必须要注意区分不同的使用场景,譬如是听音乐、看YouTube视频、发短信、上网,或者煲电话这些都是完全不同的情景。你得更细心,更积极地考虑关掉所有暂时没用的子系统。因此对于芯片设计师(Chip Architect)或者系统设计师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有这么多的事儿可做。但对于一个从事晶体管层面的工作人员(Transistor Guy)而言,这可真是最坏的时代啊!一切都已经上升到系统或者应用的级别。而晶体管性能的提高,功耗的降低,与面积的缩小都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这就是技术领域正在发生的大事件。
问题2:未来几年市场方面的变化呢
Chris Rowen :说到市场。我认为最大的趋势是向移动化的方向发展,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彻底改变了。当你可以随身携带那么多的设备,就会希望能够持续地连接到互联网 上。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设备上,还表现在无线基础设施,以及云计算上。而且经济层面的影响,将会随之变得非常,非常深远。因为你会看到,譬如在这种设备 (Chris拿起手里的iPhone开始演示)的层面,无线连接的带宽起码还要提高30倍。为了获得足够丰富的娱乐体验,我们或许需要几十甚至几百兆比特的带宽。在世界每一个地区,高端用户越来越多。中国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不光如此。在印度、南美、非洲、加勒比海地区,人人都希望持续不断地连接到互联网。
所以,你必须很好地设定人们日益增长的期望值。现在具有10倍的宽带人,每个人都希望进一步能有30倍的宽带,因此就出现了300倍的宽带要求。而系统的每个层面都需要满足这种需求。对于无线基础设施制造商来说,他们的机会是巨大的。譬如华为。但是制造商是没可能赢得300倍收入的。他们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收入, 但不是三百倍以上。因此,他们必须在得到大幅增加带宽的同时,大幅降低资金成本(Capital Cost)和经营成本(Operate Cost)。
问题3:那么接下来在SoC设计上会有什么变化
Chris Rowen:以无线基站为例。传统上它们是昂贵的。需要使用通用芯片、通用DSP、通用FPGA。可是今天,为了满足对带宽的要求,您需要更多的高度定制的SOC和芯片平台,软件的需求也上升很快。所以这将使集成度更高,每块芯片上集成更多的DSP,而每块DSP上嵌入更多的软件程序,甚至是软件内容的爆炸性发展。
有趣的是,所有网络基础设施(Network Infrastructure)的功耗都是巨大的。因此即使仅仅从绿色节能考虑,开发更加紧密集成的系统也是异常重要的。基站将明显变小,这意味着整个基站都可能缩小变成塔顶的一个小盒子。
当然在系统层面,你一旦降低了功耗,降低成本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这两者之间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关系。关键是硅晶圆的集成。这也是Tensilica会如此迅速成长成为世界领先的DSP内核供应商之一的原因。
甚至可以看到这种变化体现在云计算上。因为现在你需要300倍的带宽,也就相应地对视频服务、视频压缩、互联网数据库搜索、社会网络如此等等, 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所有这些事情,真的都是很复杂的应用程序呢。
不过有趣的是,他们都是些并行的应用程序。这是个好消息。因为在计算机业已经发生的一件事情便是,单个微处理器的速度已经很难再提高了。Intel 在1990年,戏剧性地发现了单处理器性能呈指数增长的改善。但是他们也旋即发现当处理器频率达到约35到4GHz的时候,功率密度(Power Density)遇到了瓶颈。于是,他们开始尝试多核技术。
还好广大客户想做的事,基本都是天然就可以并行处理的。所以,你在做互联网数据库检索(Internet Database Search)的时候,确实可以设置多内核、多芯片,甚至多系统。因为你的查询请求通常将被发往多个地点。所以在互联网云计算的领域,运用多核的机会无比广阔。
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需考虑,就是你如何在有效的MIPS指令内获得足够低的功耗。或者说,如何设计电池寿命最长的移动设备,和最可扩展的服务器之间取得平衡因为所有都和功耗有关,而并不是只和峰值的性能有关。
问题4:那么Tensilica如何来克服在功耗上的挑战和竞争对手比起来又有何特点
Chris Rowen: Tensilica赞同为特定的任务去优化处理器。优化流水线(Pipeline),优化接口,优化设计层面,然后把多个内核放在一起,以建 立一个多核系统。这种优化的能力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将谈一谈Turbo解码器的专用(Specialized)处理器。 Turbo是一种特殊的算法,可以从嘈杂的噪声中提取有用信息,在一个工作周期(cycle)内,这个解码器可以执行大约3万次RISK指令。是的,通用的压缩(Compression)处理器只能执行一次指令,而这个专用处理器可以执行3万次。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只是想表明当你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你就可以做出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并行,从而获得了难以置信的高效率。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其它场合,适用于各种其它门类的专用DSP、无线接收器,适用于基带和音频的通用DSP,也适用于客户意欲进行视频处理或其它 图形压缩、安全 *** 作、网络协议处理,以及广泛应用于射频的深嵌入式控制(Deeply Embedded Control)。
Tensilica特别集中精力于那些能够专门优化的能力,以及确实能够方便使用的多核能力。因此,我们和传统的CPU厂家不同,譬如Intel、ARM、MIPS等等。他们都面临一个相同的物理问题,摩尔定律在给了他们更多的晶体管之后,却没有给他们更好的功率控制,对不对
他们很少去考虑并行的问题。而与之相反,我们在应用层面非常努力地工作,以期寻找到解决方案。在云计算那段,我们确实可以将任务分割成很多子任务,但是当我在这里玩游戏时(Chris又一次拿起手里iPhone开始演示),我真的被限制了。你看,一个手指只能玩一样东西。因此在应用处理器的层面,你真的无法得到啥好处。MIPS、ARM,甚至还有Intel,都面对着这样一个无法在当前硅科技下有效完成多任务的问题。而那是我们擅长的。
我们看到这个市场在迅速增长,去年的出货量增长了大约70%。然后我们会试图进入所有的DPP(Data-Plane Processor)领域,包括DSP、音频视频、安全,以及深嵌入式控制,这其实和应用处理器的范畴离得很远。所以啊,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和MIPS、 ARM或Intel出现在同一块芯片上。因为有这么多不同的处理器,在Date- Plane里又有这么多不同的任务,那些小而高效的处理器会有很多机会。
这种对于应用处理器或者接口的互补性,甚至于可以让应用处理器在执行类似于信号处理这种实时任务的时候,也完全关闭。或者比如多媒体应用,应用处理器当然可以去做,但是如果我们优化专用音频DSP的话,将获得4到5倍的效率。尺寸更小,单位时间内的吞吐量却更大。而且可以用如此多的音视频处理器够你选择。所以几乎任何时刻,系统设计师或者SoC设计师都可以通过区别应用场景的方式,来决定卸载(Off Load)某个处理器。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我们可以在音频方面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当你正在设计一个手机,或者阅读显示器,或者机顶盒,或者数字电视,或者数码相机,你会说,啊,这里有一种场景需要我做大量音频的工作。于是,把那种卸载很自然地就被设计到基本构架里去了。
而且,我们可以为应用层面的处理器自动生成软硬件,尤其是基于音频和基带的非常全面的软件库(Software Libraries)。因此,不管是否是有经验的人员,在我们提供的资料库里都能找到他们所有需要的软硬件解决方案,以帮助他们最快地进入市场。集成音频、集成基带,或者其它各种功能。
问题5;那么Tensilica有什么具体的应用吗
Chris Rowen:移动电话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一个可以满足之前所说带宽需求的市场。特别是当前正从3G向4G升级过度,大家都聚焦在LTE身 上。不仅因为LTE看上去很像是最后标准的胜者,也因为它非常像WiMax。我们已经能够提供参考设计,帮助客户建立他们自己定义的多核LTE手机,在市场中抢得先机。这只是一个我们进入市场领域的一个例子。
我们也在做一个很类似的数字电视解调器。因为有人希望既能适合移动应用,又能适合起居室应用。这里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全世界在视频领域有好多不同的标准和概念,而每个人都真心希望拥有一块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视频芯片。我们准备来设计一块。其实应用一样的原理,就是找些DSP和专用核,优化最密集的任务,并充分利用我们最重要的能力――生成处理器的功率效率非常小,以及和世上最稳定的通用DSP一样易于编程的软件工具。昨天晚上客户还和我们说,DSP如此受人关注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可编程。我们同样在努力使编译器更强大,使程序模型简单,使程序员更不 *** 心。我们还在微处理器的流水线设计上增强了视觉效果。
因此,我们拥有一个非常高效的处理器。但是效率(Efficiency)这个词值得商榷。传统意义上而言,效率就是指最少的门数、最小的功耗。但效率也应包括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需要多少工程师才能部署好这个系统每行代码的成本是多少每个工程师小时(Engineer Hour)所需要的工资除了硅片层面的效率以外,测量的效率同样也是重要的参数。我认为我们在这两面都需要注意。刚才讨论的那种架构,也特别适合在大量出货的领域。移动设备、客厅设备、数码相机,这些都是我们做得非常好的地方。
我们主要是在DPP方面拥有很强的知识积累,但同样的影响也已经开始在云计算上面出现。当然,现在云计算的变化还比较慢,部分原因是它并非对功耗如此敏感,但我认为整体上还是会有影响的。
问题6:您会在很多其它领域譬如数字电视和有线通信,使用这种结构么
Chris Rowen:当然。那些可以为不同应用优化处理器的架构是很重要的。而且我们也发现,即使在一个新的水平,很多需求也是相似的。因此同样的Hi-Fi工具,同样的音频DSP,既可部署在世界最好的智能手机上,也同样可以部署在最好的数字电视、蓝光(Blue Ray)影碟机上。因为它们都要求非常小而快。
同样,如果你看一下Altas LTE的内部架构,其主要构造模块BBE16或许是世界上最快的DSP核。而它同样也在数字电视解调子系统中使用。所以,我们看到在手机和客厅座机之间,在这两个媒体处理器和基带处理器之间,都有着共同的需求。
问题7; 您说芯片的整合将集中在射频、存储和数字电路。那么您觉得它们三者有可能整合成一个吗
Chris Rowen:嗯。如果你从半导体工艺(Semiconductor Process)技术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在晶体管和器件优化的层面将会发生变化。我们正与很多客户一起工作,通过采用更多的数字处理器,以简化射频电路。由于数字电路的生产成本可能降低的幅度更大,更快;我们一般希望多采用数字处理器,以尽量减少射频电路。因此,我们会越来越依赖于数字方面的有效解决方案。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存储器。人们偶尔也会使它们结合在一起,但不是一个简单的组合,内存的加工设施(Fabrication Facility)有特殊性。所以我相信,多芯片封装(Multi-Chip Packaging)将越来越重要。尤其当你将芯片(Die)一块又一块摞起来的时候。所以,你可以在数字芯片组上面摞存储芯片组,然后在上面再摞射频芯片组。这在成本上可能是最划算的。当然也可能把它们所有三个都放在一块硅片上。这取决于成本,以及开发的周期。
但是,我想我们还会坚持三套不同的加工工艺,然后依靠封装技术来整合在一起。
但你要知道还有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应用产品的缩小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他需要适应人们的手指,和两只眼睛。决定于使用是否方便。我们在元器件层面的小,其实是对应于我们自己可以接受多小的屏幕和按钮。
问题8: 几天之前,Xilinx宣布嵌入ARM 的Cortex A9核。您觉得这是否是一种新趋势是否与Tensilica的 DPU形成竞争呢
Chris Rowen:这种往FPGA中嵌入处理器的工作,大概在10年前就开始了。大约在8年前,Altera也曾宣布他们嵌入ARM的处理器啊,(有人插话:没错!)
所以,这就跟任何一个系统想要找块芯片,或者将三块芯片装配在一块儿,没啥区别。当然,偶尔你也会碰巧搞出一块啥都囊括了的数字芯片。话说回来,FPGA有一个最重要的优点就是通用性。但祸福相倚,要是让它专注做一件事的话,也就不是那么有效率了。所以,如果你想真正有效地利用处理器,我估计你会情愿将处理器嵌入一个稍微稳定点的装置里,而不是FPGA。
我认为这是非常自然的一步。Xlinx以前也搭过Power PC,对吧这其实是一码事。它压根没有改变任何原有的架构,也没有在CPU和FPGA的功能之间取得任何逻辑上的融合(Merge)。
当然,FPGA是很容易配置的,而且价格也便宜。因此,他们占据了一部分的市场,尤其是那些量低而开发成本又低的市场。因此,我们在市面上看到大量的 FPGA设计。但是基于FPGA的设计总量是很小的。它其实是一个利基(Niche)市场。极端地说,即便有很多工程师在使用它,但几乎所有都是低产量的。
我的意思是,FPGA虽然很重要,但不是Tensilica公司关注的。我们专注于高产量的产品。当然偶尔也会重叠。譬如基站。以前有很多基站是采用Altera的储存方案的。慢慢地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因为容量、成本和功耗的要求,已经从FPGA转向更加高集成度的芯片解决方案。
问题9: 以前我在IEEE的设计与测试(Design & Test)杂志上看到一篇您的谈话。您说,如果我们想要进入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大规模并行领域,可配置的多核处理器SoC就有一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几年前,您还提到过,Intel最大的问题是怎样为通用计算应用配置多核处理器。您现在还觉得多核处理器的配置有困难吗
Chris Rowen :对于多核应用而言,确实存在着一些困难。例如如何找到足够多的线程 (Thread)来运行。但它不是Intel单独遇到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到应用程序是如何被调用,以及在当下如此小型的设备上如何架构的问题。即便打开我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想看看到底有多少个线程准备在跑,它基本上都是很少的。通常情况下, *** 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开发等等所调用的方式,都完全没有最大化利用线程的数量。
所以,我认为你在基本的架构层面可以做的,就是提供更多的线程运行,并且充分地利用到并行。当然在应用层面也会有很多层级限制。你知道现在很方便就可以搞个四核,八核,十六核的,但是在PC这一端,相对于服务器,只有相对较少的条件可以让我们找到这些线程。问题在于 *** 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需要逐步重组 (Restructuring)。
另一个同样重要的现象是,确定哪些任务可以被放进数据层(Data Plane)。让我们来想想哪些东西通常是可以被放进数据处理器的,譬如在无线信道这类的通讯子系统,譬如存储系统,比如你怎么分发数据,或者你知道的,安全冗余,也可能是针对压缩流(Packing Stream)的特殊网络处理器,它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音频。这些东西其实是更本质(Inherently)的并行处理。
所以,我觉得这里有两种并行重组。其一是,提供更多的线程应用。另一种是为了维持整体系统中卸载(Off Loading)并行部分的最大值,并让之进入数据层。实际上我认为,在数据层提取并行是更容易 *** 作的。因此,在数据层有效使用多核的数量,远大于单单在应用层面使用的多核。从这一方面考虑我们认为我们是走在康庄大道上。关注于数据层,可以使我们在多核方面的成长速度大大超过那些只盯着应用层面的同行。
问题10: 那么在手机上就不是个问题了
Chris Rowen:可以这么说。这变得相当容易,让我们举一个LTE基带(Baseband)的例子吧。我们的Atlas平台可以设计八核,这取决于你想怎么用。DoCoMo和他的合作伙伴,NEC、富士通以及松下,已经宣布并且详细描述了他们LTE基带架构。第一代是8到 10核。另一个叫做Blue Wonder Communication的合作伙伴也推出了他们的8至10核的LTE基带。因此,现在就有三种不同的LTE基带,而这三种都使用了8个核或更多。在这个层 面上是可以有大量的并行解决方案的。
再看看下一代的LTE,大概有六点性能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其中一些是单核怎样可以更快,但更大部分是和多核有关。所以我们很容易找到那些有效应用20核甚至更多核于单一功能譬如基带的案例。我觉得在数据层和应用层上,多核是有完全不同的机会的。
问题11;最后一个问题。您当年在斯坦福参与奠基了RISC 架构,后来也曾是MIPS的共同创始人。那么,请问您如何看待RISC架构的未来依旧是ARM和MIPS之间的战争,抑或会发生一些新的大事件
Chris Rowen:从本质上看,这场关于CISC和RISC架构的争论,其实仍不过是通用 (General Purpose)架构之间的竞争罢了。RISC赢得了一定胜利,占领了一些领域。但是遵循摩尔定律的发展,可以轻松的增加晶体管数目。一个RISC解码器可能要一万门,而CISC解码器需要五万门。其实也差不多了多少。
不过我觉得除了通用架构之间的竞争以外,还有一场更加深远的革命。我们现在来比较通用架构和大量的特殊用途的(Special Purpose)架构,怎么样几乎任何时候你都可以说,如果一个产品是围绕某种特定的需求来设计,那么特殊用途架构肯定会胜出。RISC贬了CISC一段时间,因为它的效率可以高出2倍以上。那么为具体应用特殊定制的架构,就比所有通用架构的效率高出5至10倍以上。
因此,这个世界不能再简单分成我的通用架构,和你的通用架构。当然对于那些非常分散(Defused)并且普适(Generic)的应用程序,就好比在笔记本上用的那些,我们还是需要通用架构的。因为一会儿你要看视频,一会儿又要运行Word或打游戏,或者运行Excel工作表。是非常多样的。所以你需要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处理器。不能太特别专门化。
但是,你不得不面对一个世界,那里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任务,而每样任务都是独特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当你在芯片上能够集成更多的片上系统时,你越会发觉有足够多的处理器适用于各种特定的应用子系统的优越性。
因此对于我来说,计算的未来不是产生新的通用架构,而是特殊用途架构的集合。譬如一个音频子系统、视频子系统,一个基带子系统、存储子系统,还有应用处理器子系统。其中只有一个需要通用的结构(Construction),其它的都将是特殊的架构。在科学上,摩尔定律带来多核,多核又将带来特殊架构的解决方案。异型多核(Heterogenic Multi-Core)就是一种新架构。而且我觉得会成为主流。Intel、ARM、MIPS这些公司当然还会有很大的市场,但只限于应用处理器领域。其实从科学发展观察,通用目的(General Purpose)最终总是会变成某一个特殊目的(Specific Purpose)的。
(根据记录整理,略有删节)在海盗 游戏 《ATLAS》当中,玩家既可以感受到畅快的海战,也能享受生存的快乐。这款 游戏 的自由度很高,玩法完全取决于玩家想怎样玩,比如说独狼玩家可以在PVE服务器中享受驯服生物和建造的乐趣,而喜欢战斗的玩家可以在PVP服务器当中和全球玩家展开对战。实际上生存 游戏 无论什么玩法都离不开资源,《ATLAS》也是如此,而且在这款 游戏 中玩家还需要占领岛屿。
那么在《ATLAS》当中如何占领岛屿发展自己呢?这就需要用到领地旗了。这款 游戏 的地图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 游戏 中存在着数百个岛屿,玩家可以寻找一些无人的岛屿用领地旗插旗占领,也可以在其他人的岛屿上安家,但是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寻找到无人的岛屿后,玩家可以插上领地旗,然后占领这个岛屿,就能在岛上建造出各种建筑了。
那么占领岛屿后玩家该在岛上做些什么呢?首先要造出船坞和基地,船坞可以用于停放自己的船只,也能在船坞当中建造出新的船只。而基地则是玩家休息、存放物资的地方,一些稀有的资源道具都可以放到基地当中,而且驯养的生物也可以在基地边上造个驯兽房让那些生物生存。如果你想要发展自己的岛屿,还可以在岛屿上建造出银行,这样就可以在领地范围内设置税收,比如说设置税收为10%,这样其他玩家在你领地范围内采集东西就会缴纳10%的物资作为税收。
而且《ATLAS》"第四季:漩涡"目前正在持续更新,推出了不少新建筑,玩家也可以在岛屿上建造出来。比如说在岛屿各个地方建造出多个农舍,农舍会自动收集资源,还可以建造出仓库用于自动存储那些农舍当中的物资。以上就是《ATLAS》如何占领岛屿和岛主需要完成的事项了,大家都了解了吗?
回顾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趁着“产业互联网”火热的东风,云计算也一路高歌前行。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等 科技 互联网巨头企业都在持续布局。
Salesforce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阿里巴巴推出政务钉钉,百度云升级为百度智能云,百度推出爱番番CRM开放平台,销售易获腾讯独家12亿美元E轮融资,腾讯云全面升级d性计算产品序列,计算性能提升30%;金山办公正式登陆科创板上市、华为新成立“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这些“新鲜“的云计算故事,也都曾轰动一时,甚至时至今日,仍对云计算领域影响至深。
2020年刚起步,中国云计算“第一股”——UCloud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众多业内人士在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前,最关注的"热点”之一。
展望2020年,亿欧智库坚定看好云计算领域的发展机会,并将持续输出云计算产业细分领域,如PaaS、SaaS、云安全等领域的研究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亿欧智库此前发布的《2019年中国云计算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所总结的六条云计算产业发展趋势依旧具备长期预判价值。以下列出概括性的内容,具体详见报告正文:
基于此,亿欧智库进一步总结云计算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帮助业内人士更加及时把握云计算产业最新发展机遇。本篇将重点介绍五条云计算产业有希望快速落地或爆发的主流技术:
无服务器计算(Severless Computing,以下简称Serverless)是一种包含第三方BaaS(后端即服务)服务的应用程序设计方式,与包括FaaS(函数即服务)平台上的托管临时容器中运行的自定义代码。与很多技术趋势一样,Serverless至今还没有明确且清晰的定义,对于开发人员来说,其重点代表两个截然不同但有重合的概念:
Serverless相比IaaS和SaaS,可以更好更快的在云服务商平台上部署应用,完全不用提前测算资源需求,所有功能根据事件驱动,按需加载,执行完毕,资源释放,真正实现了用多少付费多少,降低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开发人员的生产力。
Serverless主要适合于新兴的、事件驱动性的,类似于IoT等传感设备、金融交易类型等场景。
Serverless兴起于2017年,在最近两年伴随云原生概念的推广逐渐火热。
目前 Serverless 在国内的发展和采用依然处于初期阶段,业务实践偏少,仍在不断 探索 之中。相比之下,国外整体要领先 1-2 年,国外几大云厂商前期对整个研发生态的教育和布局较多,应用较早。
现在国外也已经出现不少 Serverless 框架,比较知名包括 Serverlesscom 和 Zeitcom。
根据RightScale的2018年云状态报告,无服务器是当今增长速度很快的云服务模型,年增塑达75%,并有望于2020年超越该增速。亿欧智库也对Serverless的增长速度和市场规模持乐观态度。
Kubernetes(以下简称K8s) 是一个针对容器应用,进行自动部署,d性伸缩,和管理的开源系统。主要负责在大规模服务器环境中管理容器组(pod)的扩展、复制、 健康 ,并解决 pod 的启动、负载均衡等问题。
K8s 能在实体机或虚拟机集群上调度和运行程序容器。K8s 也能让开发者斩断联系着实体机或虚拟机的“锁链”,从以主机为中心的架构跃至以容器为中心的架构。该架构最终提供给开发者诸多内在的优势,例如可移动、可扩展、自修复等。
K8s 也能兼容各种云服务提供商,例如 Google Cloud、Amazon、Microsoft Azure,还可以工作在 CloudStack、OpenStack、OVirt、Photon、VSphere。
K8s 源于 Google 内部的 Borg 项目,经 Google 使用 Go 语言重写后,被命名为Kubernetes,并于 2014 年 6 月开源。目前已有多家大公司,例如 Microsoft、 RedHat、 IBM、Docker,都支持K8s。
从近年来国外K8s发展来看, 巨头公司为自有K8s部门增添活力或构建全新产品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收购 。
随着专注于容器初创公司逐渐增加,预计2020年各大云服务商将继续收购表现优秀的容器初创公司,以进军K8s市场,完善其产品体系。
不可否认,K8s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距全球普及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很明显,K8s已经是,并且将继续是软件世界中的主导力量。
服务网格(Service Mesh)是用于控制和监视微服务应用程序中的内部服务到服务流量的软件基础结构层。服务网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为适应分布式微服务环境而构建的。
服务网格的兴起主要是为了解决Docker和Kubernetes无法解决的运行问题。因为诸如Docker和Kubernetes这样的工具主要解决的是部署的问题。但部署不是生产的最后一步,部署完之后,应用程序还必须运行,服务网格因解决运行问题应运而生。
2016年服务网格提出之后,以Linkerd和Envoy为代表的框架开始崭露头角。目前市面上没有现成的商业产品,大多数服务网格都是开源项目,需要一些技巧才能实现。最著名的有:
关于服务网格技术的并购目前也逐渐升温,著名的并购案有VMware在2019年7月以42亿美元收购了Avi Networks以及F5 Networks在2019年5月斥资25亿美元收购了NGINX。
2019年是被确定是适合解决服务网格问题的一年,2020年将会是核心服务网格用例出现的一年。
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以下简称OSS)被定义为描述其源码可以被公众使用的软件,并且此软件的使用,修改和分发也不受许可证的限制。
1998年2月,“开源”一词首先被运用于软件。最初的开源软件项目并不是真正的企业,而是一些顶级程序员针对Microsoft、Oracle、SAP等老牌闭源公司对软件收费较高的一场革命。顶级开发人员通常以异步方式协同编写一些出色的软件。每个人不仅可以查看公开的软件,而且通过一种松散的治理模型,他们可以添加,改进和增强它。这是第一代的开源软件项目。
而经过10多年的发展,Linux、MySQL的成功为第二代开源软件公司奠定基础,比如Cloudera和Hortonworks。但第二代开源软件公司中,没有一家公司对软件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对手经常通过免费提供软件来进行竞争。
之后出现了像Elastic、Mongo和Confluent等第三代开源软件公司提供的Elastic Cloud,Confluent Cloud和MongoDB Atlas这样的服务,这种进化代表着开源软件公司这种模式有机会成为软件基础设施的主要商业模式。
经过22年的发展,如今OSS已经无处不在。OSS领域也发声了一些“大事件”:IBM以3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Redhat(是2014年市值的3倍);Mulesoft在上市后以65亿美金的价格被Salesforce收购;MongoDB现在市值超过40亿美元;Elastic则为60亿美元;并且,通过Cloudera和Hortonworks的合并,将出现一个市值超过40亿美元的新公司……
当然还有很多OSS的公司在路上,例如Confluent、HashiCorp、DataBricks、Kong、Cockroach Labs等。
展望2020年,OSS的理念将与云计算SaaS(软件即服务)的理念更加契合,将大大推动软件产业的创新,并有机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高性能计算(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以下简称HPC)指能够执行一般个人电脑无法处理的大资料量与高速运算的电脑,其基本组成组件与个人电脑的概念无太大差异,但规格与性能则强大许多。
HPC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执行大量计算,正从过去主要传统科研领域计算密集型为主,逐渐向新兴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深度学习等方向进行融合和演进。
从应用领域来看,HPC是不同行业中非常专业的领域,可以用于预报天气,也可以是分析风险,还可以分析农场数据,以根据不断变化的天气条件找到最佳的农作物种植地点。
在中国市场当中,主要有联想、浪潮和曙光三家公司处于领先的地位,占据了超过90%的市场份额。这三家公司作为中国HPC市场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共同将中国HPC推上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其中,联想连续五年蝉联“HPC China TOP100榜单”第一名,并于2019年11月8日发布“深腾X9000”高性能融合计算平台,该平台在兼顾算的更快、更准、更全面的同时,也使联想成为HPC绿色数据中心的积极倡导者,继续领跑HPC水冷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联想还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开展众多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这些领域包括癌症、大脑研究、天体物理学、人工智能、气候科学、化学、生物学、 汽车 和航空等。
公开调研资料显示,2018年企业中使用了HPC的比例是36%。随着云计算领域的基础设施完备、资源和数据的增加,HPC的需求也将在2020年有所增加,云服务商有望对HPC进行投资。
众所周知,技术的进步对产业发展和创新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正如近年来区块链、5G、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对传统产业的转型促进一样,Serverless、Service Mesh、K8s、OSS、HPC这些云技术也必将提升IaaS、PaaS、SaaS等传统云计算模式的d性、灵活性、计算能力等,并与传统模式融合互补,协同助推各产业转型升级。
推荐阅读:
千淘万漉,吹尽黄沙,中国智能制造哨声洪亮 | 预见2020
2020银行业展望:对外开放加快,理财转型提速, 科技 深度赋能……
2020物流业新态势:巨头效应显著、 科技 赋能、智慧物流建设加快……
拨云见日,始得真金,产业互联网迎来高光时刻丨预见2020
预见2020:日新月异的中国保险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