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程序的“关于”对话框中点击“更新”按钮来升级应用程序。
2升级完成后d出一个对话框,点击“确定”按钮退出本程序后,重新启动该应用程序,发现版本已经更新到最新版了
3此时,由于该程序已经是最新版,无法再升级,所以“更新”按钮不可用。
应用程序服务器是为应用程序提供业务逻辑的代码。它是基于组件的,位于以服务器为中心的架构的中间层。这个架构主要基于Web。中间层是业务逻辑所在的应用服务器。而第三层,则是事务服务器的数据库。应用程序服务器充当的是用户和数据库之间的交互。第一个方法
1先做好RAID0
2。把软驱接上,把阵列卡驱动拷入软盘。
3。用光驱安装系统,安装的时候会屏幕下面会提示按F6,这项是让你插入软盘安装阵列驱动。
3。把软盘放进去后就OK了,系统按照正常的方式安装就行了。
第二个方法
1。同上
2。用另外一个硬盘不开阵列,当做普通SATA硬盘,把系统装好,
3。进系统把阵列卡的驱动装好。
4。然后用GOST整盘克隆,把系统拷入做好阵列的硬盘。
只有以上两个方法可行,
阵列里安装系统主要在于阵列卡的驱动是否安装进去
利:可以帮助传统行业顺利地完成更新换代的过程,从而提高生产力,满足工作人员的工作需求。弊:部分人员无法分辨互联网信息的正确性,很有可能导致部分人员被互联网上的错误信息所误导。
事实上,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网络,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众多行业迎来了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以电商和快递物流行业为例,两个行业依靠互联网的发展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物流行业与电商行业相辅相成,从而导致从事两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一个好处:有效帮助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通信和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也使得网络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过多接触的事物之一。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人已经逐渐适应了互联网带给自己的便利之处。互联网更新换代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将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各行各业利用互联网发展的效率。当传统行业中的各项设备不断地与网络相结合时,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增加,但是产业能耗却在迅速减少。
第一个弊端:部分人员容易受到互联网错误信息的误导事实上,互联网一直都是一把双刃剑。部分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但是有些人却无法分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中的信息。网络信息鱼目混杂,当人们被互联网上的错误信息误导时,人们也无法获得最佳的上网体验,甚至会失去大量的财富和经历。分辨互联网信息正确性是一大关键,从而使得互联网处于健康的发展状态中。
总的来说,互联网发展伴随着弊端和好处,但是我们更应该妥善地分辨互联网信息的正确性。当互联网中的信息和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成正比时,我们才能够获得十分良好的上网体验,互联网增加更新换代的速度,也会促使人们获得更加良好的生活方式。
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d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
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
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硬件方的 *** 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 *** 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更高,每块芯片可容纳数万乃至数百万个晶体管,并且可以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并且可以用微处理器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微型计算机,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电脑或PC机。微型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运算速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过去的大型计算机。另一方面,利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各种逻辑芯片,已经制成了体积并不很大,但运算速度可达一亿甚至几十亿次的巨型计算机。我国继198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Ⅰ这型巨型机以后,又于199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十亿次的银河Ⅱ型通用并行巨型计算机。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新一代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软件等。
随着物理元、器件的变化,不仅计算机主机经历了更新换代,它的外部设备也在不断地变革。比如外存储器,由最初的阴极射线显示管发展到磁芯、磁鼓,以后又发展为通用的磁盘,现又出现了体积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读光盘(CD—ROM)。这里只写主流的消费级桌面处理器接口,服务器用、板载处理器的不在之列。
以下顺序从新到旧:
Socket FM2+
Socket FM2
Socket FM1
Socket AM3+
Socket AM3
Socket AM2+
Socket AM2
Socket 939
Socket 754
Socket 462
Slot A(该接口很短命)
Socket 7
Socket 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