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购服务器时应考察的主要配置参数有哪些?

选购服务器时应考察的主要配置参数有哪些?,第1张

CPU和内存CPU的类型、主频和数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服务器的性能;服务器应采用专用的ECC校验内存,并且应当与不同的CPU搭配使用。

芯片组与主板即使采用相同的芯片组,不同的主板设计也会对服务器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网卡服务器应当连接在传输速率最快的端口上,并最少配置一块千兆网卡。对于某些有特殊应用的服务器(如FTP、文件服务器或视频点播服务器),还应当配置两块千兆网卡。

硬盘和RAID卡硬盘的读取/写入速率决定着服务器的处理速度和响应速率。除了在入门级服务器上可采用IDE硬盘外,通常都应采用传输速率更高、扩展性更好的SCSI硬盘。对于一些不能轻易中止运行的服务器而言,还应当采用热插拔硬盘,以保证服务器的不停机维护和扩容。

磁盘冗余采用两块或多块硬盘来实现磁盘阵列;网卡、电源、风扇等部件冗余可以保证部分硬件损坏之后,服务器仍然能够正常运行。

热插拔是指带电进行硬盘或板卡的插拔 *** 作,实现故障恢复和系统扩容。

1、服务器处理器主频

服务器处理器主频也叫时钟频率,单位是MHz,用来表示CPU的运算速度。CPU的主频=外频×倍频系数。很多人认为主频就决定着CPU的运行速度,这不仅是个片面的,而且对于服务器来讲,这个认识也出现了偏差。至今,没有一条确定的公式能够实现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两者之间的数值关系,即使是两大处理器厂家Intel和AMD,在这点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我们从Intel的产品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Intel很注重加强自身主频的发展。像其他的处理器厂家,有人曾经拿过一快1G的全美达来做比较,它的运行效率相当于2G的Intel处理器。

所以,CPU的主频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在Intel的处理器产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1GHzItanium芯片能够表现得差不多跟266GHzXeon/Opteron一样快,或是15GHzItanium2大约跟4GHzXeon/Opteron一样快。CPU的运算速度还要看CPU的流水线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标。

当然,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是有关的,只能说主频仅仅是CPU性能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体性能。

2、服务器前端总线(FSB)频率

前端总线(FSB)频率(即总线频率)是直接影响CPU与内存直接数据交换速度。有一条公式可以计算,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带宽)/8,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比方,现在的支持64位的至强Nocona,前端总线是800MHz,按照公式,它的数据传输最大带宽是64GB/秒。

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的区别: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数据传输的速度,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也就是说,100MHz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千万次;而100MHz前端总线指的是每秒钟CPU可接受的数据传输量是100MHz×64bit÷8Byte/bit=800MB/s。

其实现在“HyperTransport”构架的出现,让这种实际意义上的前端总线(FSB)频率发生了变化。之前我们知道IA-32架构必须有三大重要的构件:内存控制器Hub(MCH),I/O控制器Hub和PCIHub,像Intel很典型的芯片组Intel7501、Intel7505芯片组,为双至强处理器量身定做的,它们所包含的MCH为CPU提供了频率为533MHz的前端总线,配合DDR内存,前端总线带宽可达到43GB/秒。

但随着处理器性能不断提高同时给系统架构带来了很多问题。而“HyperTransport”构架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更有效地提高了总线带宽,比方AMDOpteron处理器,灵活的HyperTransportI/O总线体系结构让它整合了内存控制器,使处理器不通过系统总线传给芯片组而直接和内存交换数据。这样的话,前端总线(FSB)频率在AMDOpteron处理器就不知道从何谈起了。

3、处理器外频

外频是CPU的基准频率,单位也是MHz。CPU的外频决定着整块主板的运行速度。说白了,在台式机中,我们所说的超频,都是超CPU的外频(当然一般情况下,CPU的倍频都是被锁住的)相信这点是很好理解的。但对于服务器CPU来讲,超频是绝对不允许的。前面说到CPU决定着主板的运行速度,两者是同步运行的,如果把服务器CPU超频了,改变了外频,会产生异步运行,(台式机很多主板都支持异步运行)这样会造成整个服务器系统的不稳定。

目前的绝大部分电脑系统中外频也是内存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在这种方式下,可以理解为CPU的外频直接与内存相连通,实现两者间的同步运行状态。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很容易被混为一谈,下面的前端总线介绍我们谈谈两者的区别。

4、CPU的位和字长

位:在数字电路和电脑技术中采用二进制,代码只有“0”和“1”,其中无论是“0”或是“1”在CPU中都是一“位”。

字长:电脑技术中对CPU在单位时间内(同一时间)能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叫字长。所以能处理字长为8位数据的CPU通常就叫8位的CPU。同理32位的CPU就能在单位时间内处理字长为32位的二进制数据。字节和字长的区别:由于常用的英文字符用8位二进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将8位称为一个字节。字长的长度是不固定的,对于不同的CPU、字长的长度也不一样。8位的CPU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字节,而32位的CPU一次就能处理4个字节,同理字长为64位的CPU一次可以处理8个字节。

5、倍频系数

倍频系数是指CPU主频与外频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在相同的外频下,倍频越高CPU的频率也越高。但实际上,在相同外频的前提下,高倍频的CPU本身意义并不大。这是因为CPU与系统之间数据传输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倍频而得到高主频的CPU就会出现明显的“瓶颈”效应—CPU从系统中得到数据的极限速度不能够满足CPU运算的速度。一般除了工程样版的Intel的CPU都是锁了倍频的,而AMD之前都没有锁。

6、CPU缓存

缓存大小也是CPU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缓存的结构和大小对CPU速度的影响非常大,CPU内缓存的运行频率极高,一般是和处理器同频运作,工作效率远远大于系统内存和硬盘。实际工作时,CPU往往需要重复读取同样的数据块,而缓存容量的增大,可以大幅度提升CPU内部读取数据的命中率,而不用再到内存或者硬盘上寻找,以此提高系统性能。但是由于CPU芯片面积和成本的因素来考虑,缓存都很小。

L1Cache(一级缓存)是CPU第一层高速缓存,分为数据缓存和指令缓存。内置的L1高速缓存的容量和结构对CPU的性能影响较大,不过高速缓冲存储器均由静态RAM组成,结构较复杂,在CPU管芯面积不能太大的情况下,L1级高速缓存的容量不可能做得太大。一般服务器CPU的L1缓存的容量通常在32—256KB。

L2Cache(二级缓存)是CPU的第二层高速缓存,分内部和外部两种芯片。内部的芯片二级缓存运行速度与主频相同,而外部的二级缓存则只有主频的一半。L2高速缓存容量也会影响CPU的性能,原则是越大越好,现在家庭用CPU容量最大的是512KB,而服务器和工作站上用CPU的L2高速缓存更高达256-1MB,有的高达2MB或者3MB。

其实最早的L3缓存被应用在AMD发布的K6-III处理器上,当时的L3缓存受限于制造工艺,并没有被集成进芯片内部,而是集成在主板上。在只能够和系统总线频率同步的L3缓存同主内存其实差不了多少。后来使用L3缓存的是英特尔为服务器市场所推出的Itanium处理器。接着就是P4EE和至强MP。Intel还打算推出一款9MBL3缓存的Itanium2处理器,和以后24MBL3缓存的双核心Itanium2处理器。

但基本上L3缓存对处理器的性能提高显得不是很重要,比方配备1MBL3缓存的XeonMP处理器却仍然不是Opteron的对手,由此可见前端总线的增加,要比缓存增加带来更有效的性能提升。

带风扇的是主动式的,好处是自带风扇,不过缺点是散热片比无风扇的被动式小,无风扇的被动式并不是真的没有风扇,一般机箱上有一个到两个风扇吹,一般品牌的服务器风扇很容易对准,组装的服务器被动式的机箱风扇不容易对准散热器,不过被动式的好处就是散热器大点,一般机箱散热正常配套的1U主动式都能顶得住,被动式的风扇对准的话也行

>

上面的是品牌机的被动式下面这个这个是比较明显的被动式散热(组装机)

1、什么是服务器?
从广义上来讲,服务器是指网络中对其它用户主机提供互联网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如对外提供FTP、WEB服务)。从狭义上来讲,服务器归根结底还是一台计算机,能通过网络,对外提供服务。相对普通PC硬件,服务器硬件中包含着专门的服务器技术,这些专门的技术保证了服务器能够承担更高的负载,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扩展能力。
2、服务器的分类
基于结构可以分为塔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和刀片式服务器;
基于应用类别可以分为为工作组级、部门级和企业级服务器;
基于处理器个数可以分为为单路、双路和多路服务器。
3、什么是塔式服务器?
塔式服务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务器。 外观上为一台体积比较大的PC,机箱做工一般比较扎实。
优点:成本低于机架、刀片服务器,由于机箱较大,具备良好的扩展能力和散热性能,可以配置多路处理器、多根内存、多块硬盘、多个冗余电源和散热风扇。
缺点:机器重量、空间占用率相对其他两种是最高。
编辑建议:推荐给服务器扩展、散热性能要求较高,且采购数量不多、且空间比较冗余的用户。
4、什么是机架式服务器?
机架式服务器顾名思义就是“安装在机架上的服务器”。可以统一的安装在按照国际标准设计的机柜当中,机柜的宽度为19英寸,机柜的高度以U为单位,1U=175英寸=4445mm,不同的规格在标准上面进行相乘,即:2U=89mm,4U=178mm。
优点:相对塔式服务器大大节省了空间占用,使布线、管理更为简洁,节省了机房的托管费用,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架式服务器有着不逊色于塔式服务器的性能,机架式服务器是一种平衡了性能和空间占用的解决方案。
缺点:由于机身的限制,在扩展能力和散热能力上不如塔式服务器,这就需要对机架式服务器的系统结构专门进行设计,如主板、接口、散热系统等,设计成本提高,所以价格一般也要高于塔式服务器。
编辑建议:推荐给资金较为充裕,针对性比较强的应用。如需要密集型部署的服务运营商、群集计算等等。
5、什么是刀片式服务器?
刀片式结构是一种比机架式更为紧凑整合的服务器结构,它是专门为特殊行业和高密度计算环境所设计的。刀片服务器在外形上比机架服务器更小,只有机架服务器的1/3至1/2,每个刀片就是一台独立的服务器,具有独立的CPU、内存、I/O总线,通过外置磁盘可以独立的安装 *** 作系统,可以提供不同的网络服务,相互之间并不影响,
优点:扩展方便,刀片可以进行热插拔,通过刀片架组成服务器集群,提供高速的网络服务,如需升级,在集群中插入新的刀片即可。每个刀片服务器不需要单独的电源等部件,共享服务器资源,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供功耗,并且可以通过机柜统一的进行布线和集中管理,这样为连接管理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可以有效节省企业总体拥有成本。
缺点:刀片服务器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刀片服务器的几大巨头如IBM、HP、Sun之间互不兼容,这样导致了刀片服务器用户选择的空间很狭窄。另外成本在前面两种来说也是最高。

自己组装台式机的基本硬件配置:

1、cpu(处理器包括风扇);

2、主板(一般包括网卡、声卡等板载设备);

3、显卡(部分可集成于主板);

4、内存;

5、硬盘;

6、机箱及键盘鼠标;

7、显示器;

8、其他不是必需设备:(包括音箱、耳机、摄像头、光驱等)。

扩展资料

台式机,是一种独立相分离的计算机,完完全全跟其它部件无联系,相对于笔记本和上网本体积较大,主机、显示器等设备一般都是相对独立的,一般需要放置在电脑桌或者专门的工作台上。因此命名为台式机。

台式电脑的优点就是耐用,以及价格实惠,和笔记本相比,相同价格前提下配置较好,散热性较好,配件若损坏更换价格相对便宜,缺点就是:笨重,耗电量大。

电脑(Computer)是一种利用电子学原理根据一系列指令来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机器。电脑可以分为两部分: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第一台电脑ENIAC于1946年2月14日宣告诞生。

个人电脑(PC:personal computer )的主要结构:

主机:主板、CPU(中央处理器)、主要储存器(内存)、扩充卡(显示卡声卡网卡等 有些主板可以整合这些)、电源供应器、光驱、次要储存器(硬盘)、软驱外设: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摄像头,外置调制解调器MODEM 等)。

尽管计算机技术自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通用计算机诞生以来有了令人目眩的飞速发展,但是今天计算机仍然基本上采用的是存储程序结构,即冯·诺伊曼结构。这个结构实现了实用化的通用计算机。

存储程序结构间将一台计算机描述成四个主要部分:算术逻辑单元(ALU),控制电路,存储器,以及输入输出设备(I/O)。这些部件通过一组一组的排线连接并且由一个时钟来驱动。

概念上讲,一部计算机的存储器可以被视为一组“细胞”单元。每一个“细胞”都有一个编号,称为地址;又都可以存储一个较小的定长信息。这个信息既可以是指令,也可以是数据。原则上,每一个“细胞”都是可以存储二者之任一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ALU和控制单元逐渐被整合到一块集成电路上,称作微处理器。这类计算机的工作模式十分直观: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计算机先从存储器中获取指令和数据,然后执行指令,存储数据,再获取下一条指令。这个过程被反复执行,直至得到一个终止指令。

由控制器解释,运算器执行的指令集是一个精心定义的数目十分有限的简单指令集合。

一般可以分为四类:1、数据移动;2、数逻运算;3、条件验证;4、指令序列改易。

指令如同数据一样在计算机内部是以二进制来表示的。比如说,10110000就是一条Intel x86系列微处理器的拷贝指令代码。

某一个计算机所支持的指令集就是该计算机的机器语言。因此,使用流行的机器语言将会使既成软件在一台新计算机上运行得更加容易。所以对于那些机型商业化软件开发的人来说,它们通常只会关注一种或几种不同的机器语言。

更加强大的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和服务器可能会与上述计算机有所不同。它们通常将任务分担给不同的CPU来执行。今天,微处理器和多核个人电脑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超级计算机通常有着与基本的存储程序计算机 类的电子控制开关来实现使用2们通常有着数以千计的CPU,不过这些设计似乎只对特定任务有用。在各种计算机中,还有一些微控制器采用令程序和数据分离的哈佛架构。

台式电脑百度百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31943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 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