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公司都有哪些产品

华为公司都有哪些产品,第1张

华为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移动(HSDPA/WCDMA/EDGE/ GPRS/GSM, CDMA2000 1X EVDO/CDMA2000 1X, TD-SCDMA和WiMAX)、核心网(IMS, Mobile Softswitch, NGN)网络(FTTX, xDSL, 光网络, 路由器和LAN Switch)、电信增值业务(IN, mobile data service, Boss)、终端(UMTS/CDMA)等领域。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下一代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致力于向客户提供创新的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长期的价值和潜在的增长。
华为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移动(HSDPA/WCDMA/EDGE/ GPRS/GSM, CDMA2000 1X EVDO/CDMA2000 1X, TD-SCDMA和WiMAX)、核心网(IMS, Mobile Softswitch, NGN)网络(FTTX, xDSL, 光网络, 路由器和LAN Switch)、电信增值业务(IN, mobile data service, Boss)、终端(UMTS/CDMA)等领域。
华为在印度、美国、瑞典、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设立了研究所,40000名员工中的48%从事研发工作,截至2005年年底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12500件,已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
华为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移动(HSDPA/WCDMA/EDGE/ GPRS/GSM, CDMA2000 1X EVDO/CDMA2000 1X, TD-SCDMA和WiMAX)、核心网(IMS, Mobile Softswitch, NGN)网络(FTTX, xDSL, 光网络, 路由器和LAN Switch)、电信增值业务(IN, mobile data service, Boss)、终端(UMTS/CDMA)等领域。
华为在全球设立了包括印度、美国、瑞典、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研究所,35000名员工中的48%从事研发工作,截止2005年年底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11000件,已连续数年成为中国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华为全球建立了100多个分支机构,营销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为客户提供快速、优质的服务。
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以及28个全球前50强的运营商,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
愿 景
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
使 命
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发展历程
1988 创立于中国深圳。
1989 自主开发PBX。
1994 推出C&C08 数字程控交换机。
1995 成立知识产权部。成立北京研发中心,并于2003年通过了CMM4级认证。
1996
推出综合业务接入网和光网络SDH设备。
与香港和记黄埔签订合同,为其提供固定网络解决方案。
成立上海研发中心,并于2004年通过了CMM5级认证。
1997
推出GSM设备。
与Texas Instruments、Motorola、IBM、Intel、Agere Systems、Sun Microsystems、Altera、Qualcomm、Infineon和 Microsoft,成立了联合研发实验室。截至2005年6月,华为共有10所联合研发实验室。
从1997年起,IBM, Towers Perrin, The Hay Group, PricewaterhouseCoppers(PWC)和 Fraunhofer-Gesellschaft (FhG) 成为华为在流程变革、员工股权计划、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的顾问。与这些主要的跨国咨询公司的合作,使华为可以随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
1998
产品数字微蜂窝服务器控制交换机获得了专利。
成立南京研发中心,并于2003年6月通过了CMM4级认证。
1999
成为中国移动全国CAMEL Phase II智能网的主要供应商,该网络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和最先进的智能网络。
成立班加罗尔研发中心,并于2001年通过了CMM4级认证,在2003年通过CMM5级认证。
2000
合同销售额超过265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
在美国硅谷和达拉斯设立研发中心。
2001
10 Gbps SDH系统开始在德国的柏林进行商用。
根据RHK的统计,华为的光纤系列产品稳居亚太地区市场份额的第1名。
将华为的一个分公司Avansys以7亿5千万美元出售给Emerson。
成为国际电信联盟的成员。
2002
尽管2001年到2002年间,全球电信基础设施的投资下降了50%,华为 的国际销售额还是增长了68%,从2001年的328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552亿美元。
华为通过了UL的TL9000质量管理系统认证。
为中国移动部署世界上第一个移动模式WLAN。
2003
Cisco Systems指控华为侵犯部分 Cisco技术专利;但是,Cisco最终撤回了诉状,双方解决了所有的专利纠纷,并承认华为没有侵权行为。
在世界各地部署了1亿个C&C08端口,创造了行业记录。
与3Com成立合资企业,生产企业数据网络设备。
通过了DNV (DET NORSKE VERITAS)的ISO 14001认证。
在12月为阿联酋电信公司 (Etisalat)提供了一项覆盖全国范围的UMTS服务,强化了Etisalat技术领导者的地位,同时帮助其成为中东和阿拉伯世界中第一个引进第三代网络的运营商。
2004
与西门子成立合资企业,针对中国市场开发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
华为赢得中国电信的国家骨干网优化合同。此项目的目标是优化中国电信在广东省的163个骨干网络。根据合同,华为的高端路由器NE5000获得了TSR采购合同100%的市场份额,成功地进入了国家骨干网的两个超级节点。同时,华为的Gbit交换路由器NE80赢得了该项目75%的市场份额。华为与中国电信签署合同,建造1,200多万个ADSL线路,进一步巩固了华为作为中国电信最大战略伙伴的地位。
获得由Frost & Sullivan颁发的“亚太区2004年度最有前途企业”和“亚太区2004年度宽带设备供应商”两个奖项。Frost & Sullivan是一家全球市场研究机构,提供有关新兴高科技和产业市场的信息和情报。
获得从29家银行共同提供为期三年的3亿6千万美元的贷款,用于实施公司的全球发展规划。
华为赢得为荷兰运营商Telfort 提供UMTS网络设备的合同。
2005
与英国Marconi公司签署了互助商品代销协议。根据该协议及初期达成的谅解备忘录,两家公司互相销售对方的部分产品。Marconi将仅以Marconi的品牌向电信运营商转销华为的电信级数据通信产品 ,而华为将在其无线网络项目中转销Marconi的微波设备,包括下一代微波设备以及相关的网络服务。
赢得了为泰国CAT建设全国性CDMA2000 的3G网络,价值187亿美元。
为海啸受灾国提供了500万美元现金和设备的捐赠。
成为澳大利亚运营商Optus的DSL合作商,提供支持高速数据、语音(包括IP语音业务)、视频广播和商业服务的DSL接入设备。
成为英国电信(简称BT)首选的21CN网络供应商,为BT21CN网络提供多业务网络接入(MSAN)部件和传输设备。
获得了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手机的许可。
发展历程
2006
5月8日,华为推出了新企业标识。新标识体现了华为聚焦、创新、稳健、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在06年香港ITU展上,华为推出了基于All IP网络的FMC解决方案。
华为移动软交换用户数突破一亿。作为全球移动软交换市场的领导者,华为移动软交换出货量居全球第一。
沃达丰选择华为承建其西班牙WCDMA/HSDPA无线接入网络。
摩托罗拉和华为UMTS联合研发中心在沪成立。该合作旨在为全球客户提供功能更强大、全面的UMTS产品解决方案和高速分组接入方案(HSPA)。
eMobile选择华为为其部署日本第一个基于IP的HSDPA无线接入网络。
华为与3COM完成针对H3C的竞购。
美国移动运营商Leap选择华为建设3G网络,该CDMA 3G网络将覆盖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爱达荷州、内华达州等重要地区。

如下图所示。
IMS的系统架构由六部分组成: 业务层:业务层与控制层完全分离,主要由各种不同的应用服务器组成,除了在IMS网络内实现各种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SIP-AS方式)外,还可以将传统的窄带智能网业务接入IMS网络中(IM-SSF方式),并为第三方业务的开发提供标准的开放的应用编程接口(OSA SCS方式),从而使第三方应用提供商可以在不了解具体网络协议的情况下,开发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化业务。 运营支撑:由在线计费系统(OCS)、计费网关(CG)、网元管理系统(EMS)、域名系统(DNS)以及归属用户服务器(HSS/SLF)组成,为IMS网络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撑,包括IMS用户管理、网间互通、业务触发、在线计费、离线计费、统一的网管、DNS查询、用户签约数据存放等功能。 控制层:完成IMS多媒体呼叫会话过程中的信令控制功能,包括用户注册、鉴权、会话控制、路由选择、业务触发、承载面QoS、媒体资源控制以及网络互通等功能。 互通层:完成IMS网络与其他网络的互通功能,包括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其他IP网络等。 接入和承载控制层:主要由路由设备以及策略和计费规则功能实体(PCRF)组成,实现IP承载、接入控制、QoS控制、用量控制、计费控制等功能。 接入网络:提供IP接入承载,可由边界网关(A-SBC)接入多种多样的终端,包括PSTN/ISDN用户、SIP UE、FTTX/LAN以及Wimax/Wifi等。 IMS系统中涉及的主要功能实体有: 本地用户服务器HSS(Home SubscriberServer)
HSS在IMS中作为用户信息存储的数据库,主要存放用户认证信息、签约用户的特定信息、签约用户的动态信息、网络策略规则和设备标识寄存器信息,用于移动性管理和用户业务数据管理。它是一个逻辑实体,物理上可以由多个物理数据库组成。 呼叫会话控制功能CSCF(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
CSCF是IMS的核心部分,主要用于基于分组交换的SIP会话控制。在IMS中,CSCF负责对用户多媒体会话进行处理,可以看作IETF架构中的SIP服务器。根据各自不同的主要功能分为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P.CSCF(Proxy CSCF)、问询呼叫会话控制功能I-CSCF(Interrogation CSCF)和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S.CSCF(Serving CSCF),三个功能在物理上可以分开,也可以独立。 多媒体资源功能MRF(Multimedia Resource Function)
MRF主要完成多方呼叫与多媒体会议功能。MRF由多媒体资源功能控制器MRFC(Multimedia Resource Function Controller)和多媒体资源功能处理器MRFP(Multimedia Resource Function Processor)构成,分别完成媒体流的控制和承载功能。MRFC解释从S.CSCF收到的SIP信令,并且使用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指令来控制MRFP完成相应的媒体流编解码、转换、混合和播放功能。 网关功能
网关功能主要包括:出IMS网关控制功能BGCF(Breakout Gateway ControlFunction)、媒体网关控制功能MGCF(Media Gateway Control Function)、IMS媒体网关IMS.MGW(IMS Media Gateway)和信令网关SGW(SignalingGateway)。

服务器产权,就是该服务器硬件的所有权;
像服务器托管,就是将拥有所有权的服务器,托管在IDC商的数据中心中,而租服务器送产权,就是当租够一定时间的服务器后,服务器的产权就由IDC商那里,转到了手里,拥有了产权后,只需要继续支付托管费就可以使用,当然,也可以将服务器发回另做它用。
举例说明:
年付租用1000直接送产权,就是说,你付1000元就拥有了该服务器的产权,并可以使用一年,第二年只用付托管费就可以了;
月付100元,租满一年送产权,就是说您每个月付出100元,可以使用该服务器,当您连续租够12个月的时候,这个服务器的产权就归你了,从第13个月起,只用付托管费就可以了,而如果没有租够一年,则是没有任何产权的。

服务器的概念
服务器英文名称为“Server”,指的是网络环境下为客户机(Client)提供某种服务的专用计算机,服务器安装有网络 *** 作系统(如Windows 2000 Server、Linux、Unix等)和各种服务器应用系统软件(如Web服务、电子邮件服务)的计算机。这里的“客户机”指安装有DOS、Windows 9x等普通用户使用的 *** 作系统的计算机。
服务器的处理速度和系统可靠性都要比普通PC要高得多,因为服务器是在网络中一般是连续不断工作的。普通PC死机了大不了重启,数据的丢失损失也仅限于单台电脑。
服务器则完全不同,许多重要的数据都保存在服务器上,许多网络服务都在服务器上运行,一旦服务器发生故障,将会丢失大量的数据,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而且服务器提供的功能如代理上网、安全验证、电子邮件服务等都将失效,从而造成网络的瘫痪,对服务器可靠性的要求可见一斑。
服务器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服务器分为许多种。
1、按网络规模划分
按网络规模划分,服务器分为工作组级服务器、部门级服务器、企业级服务器。
工作组级服务器用于联网计算机在几十台左右或者对处理速度和系统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小型网络,其硬件配置相对比较低,可靠性不是很高。
部门级服务器用于联网计算机在百台左右、对处理速度和系统可靠性中等的中型网络,其硬件配置相对较高,其可靠性居于中等水平。
企业级服务器用于联网计算机在数百台以上、对处理速度和数据安全要求最高的大型网络,硬件配置最高,系统可靠性要求最高。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种服务器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比较模糊的,比如工作组级服务器和部门级服务器的区别就不是太明显,有的干脆统称为“工作组/部门级”服务器。
2、按架构划分
按照服务器的结构,可以分为CISC架构的服务器和RISC架构的服务器。
CISC架构主要指的是采用英特尔架构技术的服务器,即我们常说的“PC服务器”;RISC架构的服务器指采用非英特尔架构技术的服务器,如采用Power PC、Alpha、PA-RISC、Sparc等RISC CPU的服务器。
RISC架构服务器的性能和价格比CISC架构的服务器高得多。近几年来,随着PC技术的迅速发展,IA架构服务器与RISC架构的服务器之间的技术差距已经大大缩小,用户基本上倾向于选择IA架构服务器,但是RISC架构服务器在大型、关键的应用领域中仍然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3、按用途划分
按照使用的用途,服务器又可以分为通用型服务器和专用型(或称“功能型”)服务器,如实达的沧海系列功能服务器。
通用型服务器是没有为某种特殊服务专门设计的可以提供各种服务功能的服务器,当前大多数服务器是通用型服务器。
专用型(或称“功能型”)服务器是专门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功能专门设计的服务器,在某些方面具有与通用型服务器有所不同。如光盘镜像服务器是用来存放光盘镜像的,那么需要配备大容量、高速的硬盘以及光盘镜像软件。
4、按外观划分
按照服务器的外观,可以分为台式服务器和机架式服务器。
台式服务器有的采用大小与立式PC台式机大致相当的机箱,有的采用大容量的机箱,像一个硕大的柜子一样,图1、图
机架式服务器的外形看起来不像计算机,而是像交换机,有1U(1U=175英寸)、2U、4U等规格,图4为1U机架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安装在标准的19英寸机柜里面。
说了这么多,那么究竟应该买一台什么样的服务器呢?对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应该因地制宜。
如果您的网络是由几十台电脑构成的小型网络,用户不会在短时间内大量访问服务器,选购1~2万元或2~3万元的PC服务器就可以胜任了。如果您的网络由几百台甚至上千台电脑构成,用户需要经常访问服务器,就需要购买价格在3~5万元甚至6~8万元左右的部门级甚至更昂贵的企业级服务器。

什么是服务器
服务器是计算机的一种,它是网络上一种为客户端计算机提供各种服务的高性能的计算机,它在网络 *** 作系统的控制下,将与其相连的硬盘、磁带、打印机、Modem及各种专用通讯设备提供给网络上的客户站点共享,也能为网络用户提供集中计算、信息发表及数据管理等服务。它的高性能主要体现在高速度的运算能力、长时间的可靠运行、强大的外部数据吞吐能力等方面。
目前,按照体系架构来区分,服务器主要分为两类:ISC(精简指令集)架构服务器:这是使用RISC芯片并且主要采用UNIX *** 作系统的服务器,如Sun公司的SPARC、HP公司的PA-RISC、DEC的Alpha芯片、SGI公司的MIPS等。
IA架构服务器:又称CISC(复杂指令集)架构服务器,即通常所讲的PC服务器,它是基于PC机体系结构,使用Intel或与其兼容的处理器芯片的服务器,如联想的万全系列、HP的Netserver系列服务器等。
从当前的网络发展状况看,以“小、巧、稳”为特点的IA架构的PC服务器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服务器是一种高性能计算机,作为网络的节点,存储、处理网络上80%的数据、信息,因此也被称为网络的灵魂。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服务器就像是邮局的交换机,而微机、笔记本、PDA、手机等固定或移动的网络终端,就如散落在家庭、各种办公场所、公共场所等处的电话机。我们与外界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的电话交流、沟通,必须经过交换机,才能到达目标电话;同样如此,网络终端设备如家庭、企业中的微机上网,获取资讯,与外界沟通、娱乐等,也必须经过服务器,因此也可以说是服务器在“组织”和“领导”这些设备。
服务器的构成与微机基本相似,有处理器、硬盘、内存、系统总线等,它们是针对具体的网络应用特别制定的,因而服务器与微机在处理能力、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很大。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自己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安全性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您在进行电子商务的过程中被黑客窃走密码、损失关键商业数据;如果您在自动取款机上不能正常的存取,您应该考虑在这些设备系统的幕后指挥者————服务器,而不是埋怨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
服务器技术之EMP技术
目前服务器的技术热点主要有:IRISC与CISC技术、处理器技术、多处理器技术(AMP技术、SMP技术、MPP技术、COMA技术、集群技术和NUMA技术)、SCSI接口技术、智能I/O技术、容错技术、磁盘阵列技术、热插拔技术、双机热备份。
服务器在网络中承担传输和处理大量数据的任务,要具备高可伸缩性、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高可管理性。IA-64体系将带动服务器技术特性的提高,如高性能CPU、多处理器技术、总线和内存技术、容错技术、群集技术、硬件管理接口、均衡服务器平台技术等。
EMP(Emergency Management Port)技术
EMP(Emergency Management Port)技术也是一种远程管理技术,利用EMP技术可以在客户端通过电话线或电缆直接连接到服务器,来对服务器实施异地 *** 作,如关闭 *** 作系统、启动电源、关闭电源、捕捉服务器屏幕、配置服务器BIOS等 *** 作,是一种很好的实现快速服务和节省维护费用的技术手段。 应用ISC和EMP两种技术可以实现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监控管理。
服务器技术之RAID冗余磁盘阵列技术
目前服务器的技术热点主要有:IRISC与CISC技术、处理器技术、多处理器技术(AMP技术、SMP技术、MPP技术、COMA技术、集群技术和NUMA技术)、SCSI接口技术、智能I/O技术、容错技术、磁盘阵列技术、热插拔技术、双机热备份。
服务器在网络中承担传输和处理大量数据的任务,要具备高可伸缩性、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高可管理性。IA-64体系将带动服务器技术特性的提高,如高性能CPU、多处理器技术、总线和内存技术、容错技术、群集技术、硬件管理接口、均衡服务器平台技术等。
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冗余磁盘阵列技术
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各厂商对RAID级别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对RAID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有4种,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RAID 0是无数据冗余的存储空间条带化,具有成本低、读写性能极高、存储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适用于Video/Audio信号存储、临时文件的转储等对速度要求极其严格的特殊应用。但由于没有数据冗余,其安全性大大降低,构成阵列的任何一块硬盘的损坏都将带来灾难性的数据损失。所以,若在RAID 0中配置4块以上的硬盘,对于一般应用来说是不明智的。
RAID 1是两块硬盘数据完全镜像,安全性好,技术简单,管理方便,读写性能均好。但它无法扩展(单块硬盘容量),数据空间浪费大,严格意义上说,不应称之为"阵列"。
RAID 0+1综合了RAID 0和RAID 1的特点,独立磁盘配置成RAID 0,两套完整的RAID 0互相镜像。它的读写性能出色,安全性高,但构建阵列的成本投入大,数据空间利用率低,不能称之为经济高效的方案。
负载均衡技术概览
当前,无论在企业网、园区网还是在广域网如Internet上,业务量的发展都超出了过去最乐观的估计,上网热潮风起云涌,新的应用层出不穷,即使按照当时最优配置建设的网络,也很快会感到吃不消。尤其是各个网络的核心部分,其数据流量和计算强度之大,使得单一设备根本无法承担,而如何在完成同样功能的多个网络设备之间实现合理的业务量分配,使之不致于出现一台设备过忙、而别的设备却未充分发挥处理能力的情况,就成了一个问题,负载均衡机制也因此应运而生。
负载均衡建立在现有网络结构之上,它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的方法扩展服务器带宽和增加吞吐量,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它主要完成以下任务:解决网络拥塞问题,服务就近提供,实现地理位置无关性 ;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访问质量;提高服务器响应速度;提高服务器及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了网络关键部位出现单点失效。
对一个网络的负载均衡应用,可以从网络的不同层次入手,具体情况要看对网络瓶颈所在之处的具体分析,大体上不外乎从传输链路聚合、采用更高层网络交换技术和设置服务器集群策略三个角度实现。
■传输链路聚合
为了支持与日俱增的高带宽应用,越来越多的PC机使用更加快速的链路连入网络。而网络中的业务量分布是不平衡的,核心高、边缘低,关键部门高、一般部门低。伴随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多工作组局域网的处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当企业内部对高带宽应用需求不断增大时(例如Web访问、文档传输及内部网连接),局域网核心部位的数据接口将产生瓶颈问题,瓶颈延长了客户应用请求的响应时间。并且局域网具有分散特性,网络本身并没有针对服务器的保护措施,一个无意的动作(像一脚踢掉网线的插头)就会让服务器与网络断开。
通常,解决瓶颈问题采用的对策是提高服务器链路的容量,使其超出目前的需求。例如可以由快速以太网升级到千兆以太网。对于大型企业来说,采用升级技术是一种长远的、有前景的解决方案。然而对于许多企业,当需求还没有大到非得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进行升级时,使用升级技术就显得大材小用了。在这种情况下,链路聚合技术为消除传输链路上的瓶颈与不安全因素提供了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
链路聚合技术,将多个线路的传输容量融合成一个单一的逻辑连接。当原有的线路满足不了需求,而单一线路的升级又太昂贵或难以实现时,就要采用多线路的解决方案了。目前有4种链路聚合技术可以将多条线路“捆绑”起来。同步IMUX系统工作在T1/E1的比特层,利用多个同步的DS1信道传输数据,来实现负载均衡。IMA是另外一种多线路的反向多路复用技术,工作在信元级,能够运行在使用ATM路由器的平台上。用路由器来实现多线路是一种流行的链路聚合技术,路由器可以根据已知的目的地址的缓冲(cache)大小,将分组分配给各个平行的链路,也可以采用循环分配的方法来向线路分发分组。多重链路PPP,又称MP或MLP,是应用于使用PPP封装数据链路的路由器负载平衡技术。MP可以将大的PPP数据包分解成小的数据段,再将其分发给平行的多个线路,还可以根据当前的链路利用率来动态地分配拨号线路。这样做尽管速度很慢,因为数据包分段和附加的缓冲都增加时延,但可以在低速的线路上运行得很好。
链路聚合系统增加了网络的复杂性,但也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使人们可以在服务器等关键LAN段的线路上采用冗余路由。对于IP系统,可以考虑采用VRRP(虚拟路由冗余协议)。VRRP可以生成一个虚拟缺省的网关地址,当主路由器无法接通时,备用路由器就会采用这个地址,使LAN通信得以继续。总之,当主要线路的性能必需提高而单条线路的升级又不可行时,可以采用链路聚合技术。
更高层交换
大型的网络一般都是由大量专用技术设备组成的,如包括防火墙、路由器、第2层/3层交换机、负载均衡设备、缓冲服务器和Web服务器等。如何将这些技术设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是一个直接影响到网络性能的关键性问题。现在许多交换机提供第四层交换功能,可以将一个外部IP地址映射为多个内部IP地址,对每次TCP连接请求动态使用其中一个内部地址,达到负载均衡的目的。有的协议内部支持与负载均衡相关的功能,例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31982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9
下一篇 2023-06-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