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为何没人敢打

梵蒂冈为何没人敢打,第1张

梵蒂冈国没有人攻打它的原因有梵蒂冈国土狭小、梵蒂冈是个国中国、梵蒂冈的影响力不容忽视等。

1、梵蒂冈国土狭小

梵蒂冈太小了攻打它得不偿失。梵蒂冈的国土面积才044平方公里,就相当于差不多两个鸟巢那么大,也就是说这梵蒂冈的面积甚至连一个小村庄都不如。试想一下,有哪个国家愿意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去攻打这样的一个国家。因为这里没有其他国家想要的东西,而且还会牵扯到太多的东西。

2、梵蒂冈是个国中国

梵蒂冈不但国土面积小,而且还完全被意大利包围着,意大利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吞并掉梵蒂冈,那么意大利在承认了梵蒂冈是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后,是不允许其它国家从它国土上经过去攻击梵蒂冈的。

3、梵蒂冈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梵蒂冈虽然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但他的影响力一般的国家还真比不了。梵蒂冈同世界上183个国家、地区和组织建立了外交关系,也就是说梵蒂冈和所有的国家差不多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梵蒂冈还是一些重要国际或地区组织的观察员。

梵蒂冈的经济、文化和教育:

1、梵蒂冈拥有自己的银行、邮局、电信等公共服务机构,但其自然资源匮乏,没有工农业生产,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旅游业、发行邮票和钱币、不动产出租、宗教银行盈利以及教徒捐款等。

2、梵蒂冈图书馆世界知名,馆藏典籍十分丰富。梵蒂冈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着无数艺术珍品,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

3、梵蒂冈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比利时、美国、加拿大、巴西、智利、埃塞俄比亚、菲律宾、日本等国设有大学或神学院,并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设有学校、医院和文化机构。

梵蒂冈教皇国来历:

751年,拜占庭在意大利的领土最终全部沦丧于伦巴底人之手。罗马地区彻底切断了和拜占庭帝国的联系。

教皇司提反二世通过向法兰克人领袖“矮子”丕平大献殷勤,从而解除了伦巴底人的威胁。司提反采取了一系列向丕平示好的行动。

包括批准后者废黜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而自立为王。司提反还封丕平为罗马贵族。作为回报,丕平率军在754年进入意大利。

在此后的两年中,他平定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许多地方。丕平两次率军进入意大利迫使伦巴德国王爱斯图夫投降,把夺自拜占庭的原拉文那总督区的地方交给教皇及其继任者进行统治。于是出现了教皇国。

扩展资料:

梵蒂冈城,是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的一个内陆城邦国家,为天主教会最高权力机构圣座的所在地,也是教宗驻地所在。

作为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梵蒂冈也是全球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之一。其前身为教宗国。

自1929年起以《拉特兰条约》确定为主权国家,接受圣座的直接统治,实施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

由于圣座的行政机构罗马教廷大部分机关均座落于梵蒂冈城内,故人们在使用梵蒂冈一词时,可能指梵蒂冈城国、梵蒂冈地区、圣座、或教宗的居所,端看其使用的场合而定。

虽然梵蒂冈并未制定任何有关官方语言的法律,但以意大利语最为常用。在2002年以前,梵蒂冈常以意大利里拉及梵蒂冈里拉作为其境内的通用货币。

意大利加入欧元区后,梵蒂冈与欧盟签订特别协议,发行小量铸造的属于梵蒂冈的硬币,作流通和收藏之用。

虽然梵蒂冈在地理上是一个小国,但因天主教在全球信仰人口众多,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重要的影响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皇国

; 01

梵蒂冈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权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国家。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是一个“国中国”。

02

梵蒂冈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国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东南的圣彼得广场外,国界以梵蒂冈古城墙为标志。梵蒂冈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

03

梵蒂冈城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文化瑰宝,拥有许多世上重要的作品。虽然梵蒂冈在地理上是一个小国,但因天主教在全球庞大的信仰人口,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着世界性的影响力。

04

梵蒂冈的国防力量分为瑞士近卫队以及梵蒂冈宪兵。瑞士近卫队人数约为110人,负责保护教宗、显要人物及所有属于教宗的建筑。梵蒂冈宪兵人数约为130人,负责梵蒂冈城的社会秩序、边境管制、交通管制、刑事调查及一般警务工作。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简单地介绍一下基督教的概况,基督教本身并不是一个非常专一的教派,在长时间的发展里,它大致分出了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3个派别,目前全球总的信徒超过20亿,其中天主教信徒约13亿,这部分人是追随教皇的。

基督教作为一个古老的宗教,在罗马帝国时代,帝国皇帝兼任“Pontifex”(祭司),就相当于教皇,后来这一职务被交给教主担任,实现了政教分离,包括罗马帝国在内的国家等承认了教皇精神领袖的地位,这为教皇影响力的扩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之后的上千年时间里,基督教的内部结构越来越完善,更重要的是宗教不仅与政治区分开来,更通过丕平献土事件成为一个世俗国家(法国国王丕平将拉文纳到罗马的大片领土便划为教皇辖区,形成了一个"教皇国"),这个时候的教皇不仅是宗教领袖,还给信仰国的国王进行加冕,双方互相承认地位,而且教皇国本身也行使国家职能。

教皇不仅以精神领袖的角色存在,在历史上,教皇曾数次调解欧洲的纷争,或者带领联军攻打某国某地,最著名的就是教皇准许的十字军东征,这场持续200年的军事行动虽然不算成功,但是教皇的影响力却空前高涨,大家都打着为信仰而战的旗号,而信仰是什么?是耶稣,可是谁代表耶稣说话?当然是教皇咯。

也就是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基督教本身在信徒中打下了坚实的信仰基础,教皇本身得到了政权和信徒的一致认可。虽然基督教本身划分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新教内部派别非常多),但是仍然以教皇带领的天主教为主。

那么再说回梵蒂冈,1929年签订的《拉特兰条约》,虽然昔日的教皇国已经不存在,但承认了梵蒂冈城国的主权国地位,教皇在此依旧执行其宗教职务,换句话说梵蒂冈成了精神圣地,尽管这个圣地是一百多年前欧洲几个国家人为制造的。

以此来看,所谓梵蒂冈“统治”13亿人的说法,或者换成教皇管理13亿信徒会更合适,它的基础是欧洲各国通过几百年的殖民战争、宗教宣传等,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忠实的信徒群体,其次是信奉天主教的国家认可其宗教领袖的地位,至今王室仍然接受教皇的加冕。

梵蒂冈城国(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权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国家。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是一个“国中国”。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国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东南的圣彼得广场外,国界以梵蒂冈古城墙为标志。梵蒂冈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梵蒂冈城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文化瑰宝,拥有许多世上重要的作品。虽然梵蒂冈在地理上是一个小国,但因天主教在全球庞大的信仰人口,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着世界性的影响力。
国名梵蒂冈城国[1](英语:The Vatican City State, 意大利语: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 拉丁文: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 梵蒂冈在拉丁语中意为“先知之地”。
面积044平方公里 人口:1000人,主要意大利人。
官方语言:为意大利语和拉丁语。
宗教天主教。
货币欧元。国际电话区号:379。
首都梵蒂冈城(Città del Vaticano,Vatican City,the Holy See city)
国花百合花。
国旗呈正方形,由金和银白色两个竖长方形组成。传说金黄和银白两色是耶稣12门徒之一圣伯多禄的两把钥匙的颜色。右侧的白色旗地中,绘有教宗保禄六世的牧徽。
国徽即教宗牧徽,是梵蒂冈城国的标志。为盾徽。盾面为红色,其上有两把交叉着
梵蒂冈国徽
的钥匙和一顶罗马教宗的三重冠冕。红色在历史上曾是天主教教堂的颜色;金和银白色的两把钥匙是主给圣伯多禄(《圣经》中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象征把天上和地上的一切权力都交给他;三重冠是主教冠和人间的皇冠结合产生的。按照天主教的说法,罗马教宗为基督在世代表。
节日国庆日:2月11日,即《拉特兰条约》签订之日。
教宗:约瑟夫·拉青格枢机主教在2005年4月19日的第265任教宗选举中当选为慈母教会第265任天主教罗马教宗,按照教会惯例,改名为本笃十六世(Bendict XVI pp 265)是罗马天主教会的第8位德国教宗。
编辑本段地理自然地理梵蒂冈属亚热带的地中海气
梵蒂冈风光欣赏(20张)
候,年降雨量一般为500~1000毫米之间。
梵蒂冈位于欧洲,地理坐标(41°54′10″N,12°27′11″E)《面积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由于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故称“国中国”。同时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宗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边的梵蒂冈高地上。领土包括圣伯多禄广场、圣伯多禄大殿、宗座宫、教宗避暑胜地(冈道尔夫堡)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国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东南的圣伯多禄广场外,三面都有城墙环绕。它地处台伯河右岸,以四周城墙为国界,另外,有一条“密道”从著名的圣天使堡通向梵蒂冈城内。 
简而言之,梵蒂冈城,是梵蒂冈的首都,亦即国家,故曰“城国”。

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位于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

梵蒂冈属于欧洲,地理坐标为北纬41°54′10″,东经12°27′11″。面积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

梵蒂冈意为“先知之城”。公元4世纪,教皇在罗马城西北角耶稣门徒圣彼得殉教处建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纪念,15~16世纪被改造成圣彼得大教堂,成为天主教会举行最隆重仪式的场所。

756年法兰克国王把罗马城及其周围区域送给教皇,后在意中部出现了教皇国。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教皇被迫退居梵蒂冈宫。

1929年意大利同教皇签订《拉特兰条约》,承认梵蒂冈为政教合一的主权国家。梵蒂冈为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由于圣座的行政机构——罗马教廷大部分机关均座落于梵蒂冈城内,故人们在使用“梵蒂冈”一词时,可能指梵蒂冈城国、“梵蒂冈”地区、圣座、或教宗的居所,端看其使用的场合而定。

虽然梵蒂冈并未制定任何有关官方语言的法律,但以意大利语最为常用。因天主教在全球信仰人口众多,使梵蒂冈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美国、中国、俄罗斯一样重要的影响力。

扩展资料:

国家象征:

国名

梵蒂冈城国(英语:Vatican City State;意大利语: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拉丁文: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 梵蒂冈在拉丁语中意为“先知之地”。

国旗

梵蒂冈国旗由两个面积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靠旗杆侧为,另一侧则为白色。白色上还绘有教宗的牧徽:两把交叉的圣彼得的钥匙和一顶教宗的三重冕。

黄白两色是耶稣十二宗徒之长圣彼得的两把钥匙的颜色,代表了两种最珍贵的金属:金与银;来自于1808年2月以来教廷卫兵瑞士卫队帽徽的颜色。1825年时教宗良十二世订定这面旗帜。

国徽:

梵蒂冈国徽即是背衬着红色的教宗保禄六世的皇徽。红色使人联想到它曾是天主教堂中最夺目的色彩。乔万尼·巴蒂斯塔· 莫蒂尼于1963年被选为教宗,即教宗保禄六世。保禄六世的教宗徽章图案包括一顶罗马教宗的三重冠冕和两把交叉的金黄与银白色的钥匙。

教宗的三重冠是主教冠和世俗的皇冠结合产生的。罗马教宗自称是基督在世上的代表,教宗又是梵蒂冈的首脑,三重冠代表了 教宗的三种最高权力: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

而那两把金与银白色的钥匙,则是基督交给圣彼得的,象征把天上和地上的一切权力都交给他。同时还附有《马太福音》里的一段话:“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城市:梵蒂冈城。

梵蒂冈城的简述

梵蒂冈城国,简称梵蒂冈或梵蒂冈城,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由于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故称“国中国”。同时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宗为首的教廷的所在地。简而言之,梵蒂冈城,是梵蒂冈的首都,亦即国家,故曰“城国”。 梵蒂冈城的国土面积为044平方公里。

梵蒂冈城的人口

主要为意大利人,因为是意大利的城中城。梵蒂冈的公民大部分是神职人员,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卫队(一支专门为教宗服务的志愿禁卫队)。还有大约3000名世俗工人,他们是梵蒂冈的主要劳动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冈城内。

梵蒂冈城的文化

梵蒂冈城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文化瑰宝,城内的建筑如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圣彼得大殿(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西斯廷教堂(Cappella Sistina)等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建筑作品,包含了波提切利、贝尔尼尼、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作品。梵蒂冈也拥有一个馆藏丰富的图书馆,以及一个博物馆,专门收藏具有历史、科学与文化价值的艺术品。

梵蒂冈的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每遇周日,圣彼得广场天主教徒聚集,中午12点,随着教堂钟声响起,教宗在圣彼得大殿楼顶正中窗口出现,向教徒们发表演说,梵蒂冈的瑞士侍卫队每年5月6日在圣达马索院内举行宣誓仪式,诵念5个多世纪来一直不变的誓词,祈求天主保佑自己圆满完成任务,效忠教宗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每年都会有无数天主教徒来到这圣城,瞻仰这座天主之城。

梵蒂冈禁止游客或当地居民在穿着上露出膝盖以上的部位,以示对这座天主之城神圣的敬意。

梵蒂冈的艺术杰作,主要集中在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博物馆和西斯廷礼拜堂(西斯廷小堂)。内有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和天顶画《创世纪》;梵蒂冈博物馆、图书馆与美术馆藏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珍贵文物和艺术作品。

梵蒂冈既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个独立的 国家,据2013年的数据统计,人口密度为972人/平方公里,数量达428,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国家。下面不妨快来了解看看吧!
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国家“梵蒂冈”

梵蒂冈(572人,2011)
主要为意大利人,因为是意大利的城中城。梵蒂冈的公民大部分是神职人员,包括了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卫队(一支专门为教宗服务的志愿禁卫队)。还有大约3000名世俗工人,他们是梵蒂冈的主要劳动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冈城内。
2011年,梵蒂冈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该国现仅有32名女性公民,540名男性公民。572名梵蒂冈人中有306名外交官,还有86人是瑞士卫队成员(Swiss guards),此外还有73名枢机主教、31名平民和一位修女。在所有572名持有梵蒂冈护照的公民中,只有223人真正生活在梵蒂冈。除了本国公民外,梵蒂冈还有221名居民,他们大多数都是传教士、神职或者修女。按照新的规定,梵蒂冈已经解除了对非公民和非居民限制,而此前,只有特别通行证的人才被允许入境。
梵蒂冈的位置境域
梵蒂冈位于欧洲,地理坐标(北纬41°54′10″,东经12°27′11″)。面积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边的梵蒂冈高地上。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殿、宗座宫、教宗避暑胜地(冈道尔夫堡)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国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东南的圣彼得广场外,三面都有城墙环绕。它地处台伯河右岸,以四周城墙为国界,另外,有一条“密道”从著名的圣天使堡通向梵蒂冈城内。
气候
梵蒂冈属亚热带的地中海气候,年降雨量一般为500~1000毫米之间。平均气温1月7℃,7月24℃。
梵蒂冈的历史演变
梵蒂冈在罗马城西北角台伯河西岸,留存有许多古罗马人建筑与生活遗迹。
从 4世纪末开始,利用西罗马帝国的衰亡,罗马城主教乘机掠夺土地。公元555年,东罗马帝国收复了意大利全境,查士丁尼大帝将罗马城的实际统治权授予给罗马主教。罗马主教宣称自己为“教皇”,并建造圣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冈宫, 8世纪又增建加洛林宫。法兰克王国国王丕平为酬谢教皇协助自己夺取王位,于754和756年两度出兵意大利,打败伦巴德人,并于 756年将罗马城及其四周区域送给教皇。史称“丕平赠土”。嗣后教皇权势日益扩张。在意大利中部出现了以教皇为君主、以罗马为首都的“教皇国”,直辖领土达 4万平方公里以上。1377年梵蒂冈宫成为教皇的主要住所。
15世纪建造了梵蒂冈图书馆和西斯廷礼拜堂、梵蒂冈城墙,16~17世纪初重建的圣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规模最宏大的建筑。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意大利文艺复兴名人都参加了这些建筑的设计、建造、装饰工作,梵蒂冈收集了大量文艺复兴以至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珍贵艺术品和图书文献。梵蒂冈成为罗马教皇进行政治与宗教活动的中心。
19世纪中叶,意大利开始逐步统一,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罗马教皇领地的存在受到威胁。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的兴起,使罗马天主教会遭遇空前危机。为加强教皇权威,庇护九世(1846~1878在位)于1869年12月举行了第一次梵蒂冈宗教公会,有欧洲及其他地区 700余名主教及高级宗教人士参加。
会议经过讨论争辩,于1870年通过了“信仰信条”,反对“现代理性主义谬论”,坚持天主教传统的教义教条,通过“教皇永无谬误”的信条,主张教皇权力神授,高于宗教会议,享有普遍而最高的宗教司法权。在会议进行时,意大利王国于1870年9月占领了罗马,宗教公会于10月休会。(算命)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把驻在罗马的军队调回本国,使得意大利王国的军队得以顺利开进罗马城,意大利的统一正式完成,而教宗被迫退居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宫中;之后历代教宗均敌视新的意大利王国,甚至不准信徒参与意大利王国的公职。同年意大利收复教皇占据的其他地区,完成国家的统一,消灭了教皇国,教皇的世俗权力被剥夺,并被迫退居梵蒂冈宫内。
1871年意大利 颁布法令宣布,教皇人身不可侵犯,享有外交特权,允许对外自由来往,并给予年金。但为教皇所拒绝。
19世纪,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以身为“教会的保护者”的名义出兵保护罗马城。
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墨索里尼 同教宗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朗条约”,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 国家,其 属教宗。规定从同年7月起成为独立的城市国家。国名全称就叫梵蒂冈城国。梵蒂冈为永久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此条约正式解决了圣座与意大利 间多年的纠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梵蒂冈仍按照《拉特兰协议》,保持中立,当时教宗为庇护十二世。意大利王国对意大利统一战争期间没收的教会财产进行了最终赔偿。
从法理上说,延续了11个世纪的教皇国在1929年2月11日这一天正式灭亡,由梵蒂冈城国取而代之。梵蒂冈城国拥有自己的货币、邮政、电讯及民政机构,是政教合一的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克服教会危机,教皇约翰二十三世(1958~1963在位)于1962年10月召开了第 2次梵蒂冈宗教公会。有100 多个国家与地区的2000多名高级宗教人士参加,并邀请了其他宗教的代表列席。
大会经过4次会期〔后3次由教皇保罗六世(1963~1978在位)主持〕于1965年12月闭会。公会通过了16个文件,强 会的作用主要在精神方面。教会被定义为“上帝的人民”,提倡关心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问题,对基督新教、东正教和其他宗教采取和解态度,强调信教自由与重视教育。对天主教主要的教义、教规仍重新加以确认,但对教会法规开始逐步修改,放宽了一些禁令和戒律。
1983年公布了修改的教会法典。
2009年1月1日,教廷宣称“意大利的法律过于繁杂,而且欠缺稳定、时常和天主教教义相违背”,正式宣布以后不再自动采纳意大利议会通过的法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32013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9
下一篇 2023-06-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