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哪家好

服务器哪家好,第1张

比较好的服务器品牌有:

1戴尔

戴尔是一家成立于1984年美国的以家用和办公室电脑而闻名的全球大型IT产品及服务提供商,是世界知名个人电脑品牌、笔记本电脑十大品牌之一,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朗德罗克,同时还涉及高端电脑市场,生产销售服务器、数据储存设备和网络设备等产品。

2慧与HPE

慧与是一家专为IT企业提供技术和解决方案的企业,公司在服务器、存储、有限和无线网络、融合系统、软件、云服务等领域均享有较高声誉,自企业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为各种规模企业从传统技术平台过渡到未来的IT系统。

3浪潮inspur

浪潮是国内起步较早的IT品牌之一,前身为山东电子设备厂,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业务涵盖云数据中心、云服务大数据、智慧企业、智慧城市的知名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商,目前集团拥有浪潮信息、浪潮软件、浪潮国际三家上市公司。

4ThinkServer

这是一个在2012年6月5日由联想从全球向国内引进的服务器品牌,基于联想价值链而打造的产品,致力于利用卓越品质、创新技术和易用设计来为客户打造稳定卓越的使用体验。

5华为

华为是一家创立于1987年的全球前沿的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全球十大芯片公司之一,在全球拥有194万员工,业务覆盖了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了全球30多亿人口,目前公司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85000多件。

浪潮多路高端战略不仅将改变我国服务器产业核心技术空白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高端核心应用领域,将推动国内服务器平台实现全面自主化,进一步提高国家信息安全水平。
继1993年浪潮推出第一台自主研发的服务器之后,我国服务器产业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10月28日,浪潮服务器产品部总经理王虹莉代表浪潮,将特制的第一万台4路服务器标牌,正式交付给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韩俊、发改委高新司副处长李新、“十一五”“863计划”信息领域专家钱德沛教授、中国科学院信息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卿斯汉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郑纬民教授、河南省质监局副处长何世彬,以及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恩东,共同见证了这一国产服务器产业的历史性时刻。
随着浪潮等国产服务器厂商多路战略的逐步落地,“国产服务器缺失核心技术”的顽疾正在慢慢缓解。

破垄断
多路自主很重要

众所周知,由于国产服务器在高端领域的弱势,我国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应用系统大多由国外小型机产品垄断,国家信息安全时时面临威胁,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成本也因垄断而被人为地抬高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对核心应用领域的应用系统的自主创新要求越来越强烈。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韩俊表示: “如果我们在高端技术方面受制于人,就随时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另外,在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倍努力谋取有利的位置。同时要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以减少安全隐患。”
也鉴于此,国家及时出台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包括通信、计算机、软件服务业等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今后3年的发展进行了部署,并特别指出,要加快提高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集体发展高端服务器,打破国外品牌对关键应用和核心技术的垄断,进一步提升民族产业的话语权。韩俊表示: “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要求下,我国要把发达国家近200年内完成的由工业化到信息化的转变,压缩到今后几十年内完成,就必须要有后发优势。”
在民族责任和国家政策的驱动下,浪潮、曙光、联想等国产服务器厂商一直都在奋力前行。随着曙光5000超级计算机的交付使用,我国在整体计算能力上有了质的提升; 如今,浪潮单型号4路服务器销量破万,标志着国产服务器产业已经初步完成了在中端市场“量”的积累。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恩东表示,浪潮将通过多路高端战略的实施,更进一步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质”的突破,带动国产服务器在核心市场实现全面赶超。

消顽疾
有核心技术才行

在高端科学技术领域,我国一直处于跟随状态。“在核心技术领域没有话语权,意味着产品品质低、成本没有议价权。”一位专家向记者表示。
多年来,国产服务器从无到有,并且在国内中低端市场占据了些许市场份额,但“核心技术缺失”的顽疾一直是其突破高端之路的“拦路虎”。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厂商们的努力,这一“顽症”正在慢慢缓解。
钱德沛教授对此很有感慨,他说:“十几年前,浪潮在比较弱小的时候,IBM、HP、SUN这样的公司根本不会把它放在眼里。但现在不同了,这些跨国公司已经把浪潮、曙光、联想这样的国产品牌服务器看做了竞争对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有长远规划,乘胜追击。”
而随着多年来在技术、市场、应用方面的积累,浪潮越来越意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如今,他们将深入芯片级创新,以核心技术为武器向RISC市场发起全面攻势。
2007年底,国内计算机领域惟一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浪潮; 2008年底,科技部与浪潮签订了“浪潮天梭高端容错计算机”项目,该项目被列入“十一五”期间“863计划”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技术项目。项目总投资74亿元,专注于自主开发承担关键商业应用的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 2009年8月,浪潮成功并购全球第二大内存厂商奇梦达设在西安的芯片研发中心,由此,浪潮拥有了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设计团队和先进的芯片研发平台。
沿着开放技术路线,浪潮已经形成了“一个核心、两线突破、三步实施”的多路战略框架: “一个核心”是指突破产业核心技术,掌握高端市场主动权; “两线突破”是指整合产业和自身资源,软硬一体,同时出击x86和RISC市场; “三步实施”是指自主开发4路、8路以及32路高端容错服务器,逐步实现从集成创新到芯片级创新的跨越。

抓时机
发展高端服务器

2006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掌握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等核心技术”,重点开发“高效可信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新一代服务器系统”,发展“系统容错等关键技术”; 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积极发展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等重点产品,构建关键部件配套能力较强的产业体系”成为对国产服务器的最新要求。
最近,记者也采访了科技部重大专项实验室主任许,他指出,如今,我国不缺乏科技人才,缺乏的是能把技术发扬光大、像“比尔•盖茨”这样的科技领袖; 我们也不缺乏科技企业,缺乏的是能够引领技术潮流的大公司。而国务院确立的16个重大专项中的“核高基”,实施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国家扶持、引导,企业自主发展培养这样的人和企业。
在此背景下,像浪潮这样的服务器厂商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卿斯汉教授表示: “服务器涉及了芯片、 *** 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很多层面,如今,核高基专项正是要大力发展这些领域。像浪潮这样的整机厂商要抓住历史机遇,通过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中国IT企业中不可忽视的发展力量。”
对此,王恩东透露,围绕多路服务器市场突破,浪潮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战略布局。到2010年,浪潮将先行推出8路服务器。随后,整合自主设计的硬件、 *** 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32路、64路大型机,将正式面市并投放市场,全面实施高端布局。
在各种利好政策的推动下,进军由国外品牌垄断的大型机市场,推动国产服务器在高端市场的全面崛起,已经成为本土厂商的共同呼声。浪潮等整机厂商依托其在国产阵营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领先地位,将有望在多路市场率先打开缺口,并在此过程中,带动国产服务器整体产业环境的升级。

华为的崛起,让科技圈在谈到BAT时,不得不将华为也纳入讨论范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华为的声量甚至要大过BAT,要知道去年华为的营收突破了千亿美元,超过了腾讯和阿里之和。
反观浪潮,似乎也在走着和华为相似的崛起之路,不光在营收这一指标上直追TMDJ这几个小巨头,在利润水平上更是让这几家汗颜。确实,浪潮和华为在主营业务和战略布局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浪潮和华为都是做硬件起家,继而在主营业务上都掌握核心技术,从而走上攻城略地的征伐之路。
华为最先涉足的是通讯运营商业务,其中包括基站、交换机、路由器及光网络产品,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是各产品上的处理芯片,华为逐一完成了上述产品主要芯片的自研。
其中基站使用的是海思ASIC芯片,交换机产品用的是海思ENP系列芯片,路由器则开发了SA、SD和HI三类芯片,其中高端产品使用的海思SD58XX性能大大高竞争对手,光网络产品有自研的OptiXtreme系列oDSP芯片,可以支持单波100G—600G速率可调,单纤容量达40T,为业界最高。
浪潮则是上世纪90年代进入服务器领域,并将服务器作为战略业务。
2013年发布了中国第一台高端服务器系统天梭K1,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高端主机技术的国家。此后,浪潮又成功解决了32颗处理器、256条内存之间高速互联与数据一致性的技术难题,系统掌握了“双翼可扩展多处理器紧耦合共享存储器体系结构”、“三级目录两级缓存一致性域协议”、“软硬件一体化的系统高可用技术”等产业核心技术。
其次,浪潮和华为一样,现在都在进行全产业布局。
在主营业务获得成功后,华为先后向企业业务(服务器)、云计算、AI、智能终端(手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音箱等)等方面进行布局,并且在进入的每个领域都有小成。可以说,华为已经逐渐摆脱了仅仅只是一个ICT企业的标签,成长为业务体系多元的综合性科技巨头。
浪潮也是如此,确定服务器作为企业战略根基业务,之后也在云计算、AI、智慧城市、产业互联网等领域广泛布局。在浪潮的规划中,到2022年,服务器业务要做到全球第一;全球的“五朵云”中,其中有一朵是浪潮云。
最后,浪潮和华为都经历了从2G、2B市场向2C个人消费型市场转型的经历。
面向个人消费市场,直接拥抱消费者是科技巨头的必经之路,只有在广阔的个人消费市场才能真正历练一家企业的综合能力。华为也正是因为2C业务的成功,才让公众逐渐认识和了解华为。
浪潮以“爱城市网App”入局,通过浪潮在B端和G端积累的势能,通过数据链接向C端延伸。虽然浪潮2C转型还没有太多值得一说的故事,但浪潮已经实实在在迈出了布局C端的步子。
如此看来,“智能相对论”也认为,浪潮与华为确实很像,但并不能说浪潮就是华为的“翻版”,将两家企业进行更加细致的剖析,还是可以发现很多不同之处。
1、华为的业务布局更广。
这里所说的布局主要指的是华为的个人消费终端、物联网以及芯片方面的布局。浪潮在这些方面也开始涉足,但还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产品,还未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2、华为对供应链的控制力更足。
中美之间的贸易战给了华为一个展示实力的极佳舞台。即便美国对华为实行技术封锁,华为在供应链上仍有“备胎计划”,主要华为在芯片和系统层面都拥有自研能力。浪潮虽然在主营业务服务器领域也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在关键的芯片技术上,还是受制于人。
3、在体量和对行业的影响力上,华为的声量更大。
说得直白一点,浪潮在服务器市场虽然已经做到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三,但浪潮服务器对于这个市场来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但华为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通讯、手机等多个市场的竞争格局。
成为下一个华为or挑战BAT,浪潮凭什么?
在企业管理学中有一种“沸水效应”,说的是如果水只烧到95度,只要不继续烧下去,热度就没了;但是如果烧到100度以上,水一旦烧开,只要维持小火不断,就能一直保持沸腾,就像用户对品牌的认知。
浪潮目前的境地就很像已经到达95度的热水,已经到达了即将沸腾(成为下一个华为/与BAT比肩)的临界点,现在浪潮需要想出办法,如何保持小火不断,让水烧到100度,沸腾不停。如果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浪潮要再上一个台阶,还有什么可以倚仗的武器?
1、BAT也拿不到的数据
搜索、社交、电商、出行……互联网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而互联网公司的本质就是如何运营这些数据。可是我们或许并不知道,这些被或大或小的互联网巨头“搜刮”出来的数据只占到总数据量的20%,另外还有80%的数据藏在企业和政府机构的防火墙后。
随着互联网对公众消费数据(流量)挖掘已到极致,现在竞争的焦点开始聚焦到份额更大的隐藏数据之中,以及如何安全可控的将两部分数据融会贯通。
在这方面,浪潮拥有BAT和华为努力求之而不得的优势。
多年B端、G端经营的经历和经验,浪潮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根据《桔子财经》的报道,浪潮在企业数据、政府数据、互联网数据以及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质量追溯数据上,已经积累了近60PB的数据量。
同时浪潮的“国企身份”可以比较容易获得授权,在一个更为丰厚的数据土壤中,可以让浪潮的产品设计与解决方案更为完善和优化。
可以说数据就是浪潮的最大底气。
2、“与时俱进”的运营模式
很多2B、2G的运营都强调“驻场支持”,即运营方派驻专人到企业或政府机构提供专属服务,提高项目推进、解决问题的效率。
浪潮的运营模式不是简单的“驻场”,而是在与客户的磨合中逐渐沉淀出的JDM模式:即与客户产业链的融合为基础,面向客户具体业务,提供从研发、生产、供货到实施运维等业务链条服务;甚至与客户的合作始于朦胧期,联合研发面向未来的需求,浪潮与客户一起定义未来的应用。
很明显,浪潮的JDM运营模式与客户的距离更近,变通性更高,能够做到与产业发展和客户需求的“与时俱进”。
3、5G和边缘计算带来的机会
客观评述,被浪潮视为战略业务的服务器并不是一个朝阳赛道,根据IDC发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服务器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19年一季度,全球服务器出货量为2582万台,同比下降51%,销售额为19804亿美元,同比增长44%。即便浪潮在当季实现了17%的增速,浪潮的天花板再高也在想象之内。
那么浪潮的机会在哪呢?
根据Gartner的预测,随着5G技术的普及,未来的集中式传统数据中心将不存在,IT基础设施会是分布式而且是无处不在。其中到2020年,有50%的大型企业会把边缘计算列入规划,超过50%的工业物联网分析将在边缘进行。这也意味着,未来边缘将是基础设施中发展最快的部分。
浪潮对此早有布局,除了发布了一系列与AI和边缘计算相关的服务器产品矩阵外,还启动了新的AI生态发展计划——T计划,其中包括软硬件平台创新、框架优化、应用使能、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内容。
浪潮用开放聚合的生态打法来应对5G和边缘计算的挑战。
浪潮上位还有三个问题待解
“智能相对论””如此看来,浪潮距离上位似乎只差临门一脚,然而实际上,浪潮若想再上一个台阶,还需解决三个问题。
首先,是面向C端的产品能力。
华为也是撕开了2C市场的这道口子之后才迎来了企业发展的又一次跨跃,就目前来看,浪潮相比BAT和华为,在产品能力上有不小的差距。
浪潮尚未有像华为的手机、百度和阿里的智能音箱一样拿得出手的硬件产品,在软件产品上,浪潮想用装在“智慧城市”里的“爱城市网”App这个应用作为突破,将沉淀在政务云上的各类政府数据的价值提炼出来,为用户提供以公共服务为主要的特色的“58同城”。
然而“爱城市网”要想成为像百度搜索、微信、手淘这类杀手级的应用,不光需要解决用户认知、用户数量、使用频率等方面的基础问题,应用里的内容、体验是否能够支撑浪潮野望,也还需要产品自身做出解答。
其次,是数据掘金的风险。
上文提到,浪潮很大的一个优势是拥有海量的来自企业和政府的隐藏数据。这些数据是浪潮上位的资本,也是浪潮覆灭的隐患。
这些数据之所以藏在防火墙后,就在于这些数据过于重要。在我们看来,一些互联网公司的数据泄露更多影响的是个人隐私,而这些隐藏数据的泄露可能关系到一家公司的商业、技术核心,或者关系到国家安全。
这就要求浪潮在面对这些数据时除了保持足够的定力,不为追求过高的商业利益而滥用数据,还要有足够的防护措施。因为任何一次数据安全事故都会对浪潮的商誉或者生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最后,是护城河的深度。
服务器和云计算是浪潮的主赛道,浪潮多年的经营,在这两个领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护城河,但相较BAT和华为,其护城河的深度还不够。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虽然浪潮服务器目前能够做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三。但DELL、华为、联想这些“友商”们和浪潮的差距并不大,更为关键的是,对于用户来说,如果没有浪潮,其他厂商也能完成“补位”。
总结:浪潮确实已经成长为科技圈里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但要想达到BAT和华为这样的高度,浪潮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其中的关键在于2C转型的速度上。B端、G端数据的挖掘固然重要,但个人消费市场的数据转化链条短,变现速度快,所受制约少,在浪潮没有拿的出手的C端产品之前,就再更多想想如何将千亿营收提高到2000亿营收,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稳重的爬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32672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 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