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大,大气压力越小,降雨概率就越高。
这种家用天气预报的准确度不高,基本近似于逗你玩。
你也没必要太认真,也不必因为它说降雨概率90%,结果没下雨,而把它给砸了。
现代天气预报有五个组成部分:
1、收集数据
最传统的数据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过专业人员、爱好者、自动气象站或者浮标收集的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世界气象组织协调这些数据采集的时间,并制定标准。这些测量分每小时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时一次(SYNOP)。
气象卫星的数据越来越重要。气象卫星可以采集全世界的数据。它们的可见光照片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来检视云的发展。它们的红外线数据可以用来收集地面和云顶的温度。通过监视云的发展可以收集云的边缘的风速和风向。不过由于气象卫星的精确度和分辨率还不够好,因此地面数据依然非常重要。
2、数据同化
在数据同化的过程中被采集的数据与用来做预报的数字模型结合在一起来产生气象分析。其结大气状态的最好估计,它是一个三维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风向的表示。
3、数据天气
按照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来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
4、输出处理
模型计算的原始输出一般要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成为天气预报。这些处理包括使用统计学的原理来消除已知的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参考其它模型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5、制作过程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在电脑上制作全国气象形势图表(就是天气预报节目的背景图);主持人站在一块蓝幕前“指指点点”,讲解天气(如何把握各个地区的位置,主持人只有一个秘诀——死记硬背);影视中心进行影像合成,在电脑上用图表代替蓝幕;影视中心将制作完毕的节目传送到中央电视台。
扩展资料
在收听天气预报时,常常听到“今天白天”、“今天夜间”等时间用语和“多云”、“阴”、“晴”等气象用语。
“今天白天”是指上午8:00到晚上20:00这12个小时;“今天夜间”指20:00到次日早上8:00这12个小时。“晴”指云量占10—30%;“多云”指云量占40—70%;“阴”指云量占80—100%。
气象单位对降水量标准的规定,有12小时和24小时两种标准。12小时降水量级标准是:“小雨”指的是降水量06—5毫米;“中雨”的降水量51—15毫米;“大雨”151—30毫米;“暴雨”301—70毫米;“大暴雨”701—200毫米。
24小时降水量级标准是:“小雨”降水量指的是1—10毫米;“中雨”的降水量指的是101—25毫米;“大雨”降水量指的是251—50毫米;“暴雨”指的是501—100毫米;“大暴雨”是1001—250毫米的降水量。预报时间没有超过12小时,就是指12小时降水量级标准。
如果预报今天白天或晚上有雨雪,则指的是12小时内的降雪。如果预报今天白天到夜间有中到大雪,则指的是24小时内的降水量。除1224小时预报外,还有48小时预报,72小时预报,还有未来天气分析等。
因为气象局每日提供给电视台,广播台,各大报纸的预报只有三次:早上,中午,晚上。对于突然的天气变化不能及时地作出预报,怎样才能及时地了解到突然的天气变化情况呢。从2009年9月开始,中国开通了121气象热线。
平均每两小时就有一次新的预报,及时准确,方便快捷。例如扬州的121气象热线,可以同时接听60门电话,话费与普通的市话相等。大多数城市气象台(局)都开通官方天气微博。
通过各种仪器设备观测大气变化天气雷达、闪电探测仪、风速仪、百叶箱、雨量器、高空气球等一台台气象观测设备所观测到的数据中渐渐组成气象预报基础资料,温度、风力、湿度、雨量等等便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高速计算机数据处理得到的数据。产生多种数值预报产品。预报员对数值预报、最新云图、自动站资料等,并结合天气实况,综合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天气预报会商
通过中央一直到县级层层会商,预报员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天气预报是指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中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人们生活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冷空气会带来降雨降温,尽管现在是三伏天,冷空气也是比较强势,这是今年天气比较反常的地方,并且今年的冷空气根本不给暖空气踹气的机会,冷空气是一波接一波的到来,这不,昨日8月16号,上一轮冷空气在此截止了,而今天是8月17号,从今天起,新一轮冷空气来袭,而本轮冷空气会带来超强降雨,而雨水会带来暴雨大暴雨,气温骤降,秋凉天气十足。
预报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它是气象要素预报的基础。形势预报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值预报方法,即直接积分大气方程组或其简化方程组,按所得结果对未来的气压场、温度场和风场作出预报;另一类是天气图方法。后者有以下几种作法:
1.经验外推法
又称趋势法,是根据天气图上各种天气系统过去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趋势,推测它们未来的位置和强度。这种方法,在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强度无突然变化或无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效果较好;而当其发生突然变化或有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预报往往不符合实际。
2.相似形势法
又称模式法,是从大量历史的天气图中,找出一些相似的天气形势,归纳成一定的模式。如当前的天气形势与某种模式的前期情况相似,则可参照该模式的后期演变情况进行预报。由于相似总是相对的,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因此,用此法也往往出现误差。
3.统计资料法
又称相关法,是用历史资料,对历史上不同季节出现的各种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进行统计,得出它们的平均移速,寻找预报指标(如气旋生成、台风转向的指标等),进行预报。对历史上未出现过的或移动很快及很慢的例子,则此法不能应用。
4.物理分析法
首先分析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变化的物理因素,在此基础上制作天气预报,此法通常效果比较好。但当对反映这些物理因素的运动方程所进行的简化和假定不大符合实际时,就常常造成预报误差,甚至远远偏离实际情况。
上述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使用时需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综合考虑,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所谓天气系统是指能显示天气分析的气压系统。天气系统是天气的制造工厂,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比如,受大陆冷高压控制,天气晴冷,多吹偏北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热,多吹偏南风。冷暖空气交汇地带称为锋,受锋影响,天气突变,以阴雨天气为主。受低压控制,多阴雨天气。台风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低气压,受台风影响,会造成大风和洪涝灾害。 发达国家天气预报有近140年历史。1854年英、法为了控制土耳其,向俄国宣战,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11月14日,英法舰队在黑海遇强风暴,风速超过30米/秒(11级),几乎全军复没。事后,巴黎天文台台长、海王星发现者勒佛里埃研究这次风暴路径,他收集了11月12-16日气象记录,查明风暴向东南方移动,在袭击联军舰队前一、二天,西班牙、法国西部已先受影响。勒佛里埃认为,若建立气象观测网,绘制天气图,可预报风暴移向移速。1863年秋,法国使用天气图向港湾发布风暴警报。此后,欧美和日本陆续绘制天气图,天展天气预报。 在中国,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出于侵略的需要,在北京和全国43个港口设立了测候所,从事气象观测和绘制天气图工作。1927年南京政府设立气象研究所,在竺可桢领导下,各地纷纷设立测候所,在培养人材、收集气象资料和科研方面取得相当成绩,但不正式对外发布天气预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气象事业迅速发展。到1957年按所政区划建成气象台站网。苏州市气象台1959年1月1日正式发布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是天气图、数理统计和群众看天经验。 数值天气预报是现代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计算技术和气象卫星资料的广泛应用,世界天气预报出现了新的飞跃,传统的天气图已被数值天气预报取代。所谓数值天气预报应用7个流体力学、热力学微分议程来描述大气运动规律,7个议程中含有7个未知数--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通过大型高速计算机求解方程组,获得未来7个未知数的时空分析,即未来天气分布。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开展数值预报业务,发达国家建立了全球和有限区域两种预报模式,计算机最高运行速度40亿次/秒。全还应数值预报模式垂直分层超过30层,水平分辨率60公里,预报可用时效中高纬10天,低纬5天。有限区域预报模式水平分辨率15公里,美国、德国可达2公里。 发达国家气象中心每天定时发布全国各城市或各区域(日本将全国划成191个格距20公里正方形区划)天气预报,预报时效7-8天,逐日滚动。各地气象台根据本地实况和预报员经验对气象中心发来的预报进行订正。几乎所有国家的气象部门都实行垂直领导,发达国家按气候区划设置台站。美国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即国家气象中心和天气服务台。国家级中心有9个--国家气象中心(逐日发布全国各城市7天预报)、国家飓风预报中心、国家强风暴预报中心、国家环境模拟中心、国家业务控制中心、国家水文气象预报中心、国家航空预报中心、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和国家气候预报中心。天气服务台有116个,每个服务台配备一部先进的多普勒天气雷达。9个国家中心承担着全国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以及航空、航海天气预报等任务。天气服务台负责接收国家中心发布的预报信息,结合本地最新气象资料和预报员经验,进行编辑和订正,作出本地天气预报。但国家中心发布的灾害性天气警报,天气服务台无权订正,理由有三条:一是只有国家中心才能获得全部数值预报产品,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和全国一小时一次的地面观测资料;二是国家中心预报员是通过全国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他们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三是经过三年对比证明,订正反而导致预报质量下降。日本气象体制分三级:气象厅、管区气象台和地方气象台。气象厅预报部每天发布全国191个区域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在中国,1982年开展数值预报业务,每天制作北半球三天形势预报。1995年引进美国的Cray巨型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20亿次/秒)每天制作全球七天形势预报。1997年起每天制作全球十天形势预报。目前全球预报水平分辨率120公里,有限区域预报水平分辨率55公里。我国气象体制分成五级:中国气象局、大区气象局、省级气象局、市级气象局和县级气象局,全国气象部门共有6万多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气象事业的主要差距是: 1、资料同化系统落后,气象卫星、商用飞机和天气雷达的资料尚未进入数值预报系统。天气雷达定量测定降水尚未开展,卫星云图还停留在"看图识字"水平上。 2、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尚未形成业务。 3、天气预报重复劳动严重,主要原因是国家中心和省级气象台指导产品少、质量不高,指导不到位。下级台站为了服务,只能独立地制作长、中、短天气预报。这本书你肯定需要 书名是 {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
简介《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系统地介绍了新的现代大气探测设备(天气雷达,气象卫星,风廓线雷达,闪电定位仪)及其所获取资料运用于天气预报的原理和方法;总结了现代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新技术,新进展。
《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共十章,分别为:雷达图像和资料在天气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气象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预报中的应用;风廓线雷达的应用;闪电定位仪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物理量诊断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的应用;中尺度天气系统及分析;热带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临近和短时预报;数值天气预报;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释用。
《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深入浅出,实用性较强,并附有许多彩图,可作为广大气象预报人员、科研人员、有关院校师生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雷达图像和资料在天气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
1.1 天气雷达
1.2 雷达回波的种类、成因及特征
1.3 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的雷达回波特征
1.4 雷达图像和资料在临近和短时预报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气象卫星资料在天气分析预报中的应用
2.1 气象卫星和气象卫星资料
2.2 卫星云图上的云和云型识别
2.3 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的云型特征
2.4 气象卫星图像资料在天气分析预报中的应用
2.5 云迹风
2.6 卫星大气探测资料
2.7 水汽图像
查看未来天气的 *** 作如下:
工具:荣耀60Pro、MagicUI60、支付宝103268210。
1、开启支付宝,找到天气预报( *** 作如下图所示)。
2、进入之后找到未来24小时预报( *** 作如下图所示)。
3、找到逐小时预报,查看天气预报( *** 作如下图所示)。
天气预报的原理: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站观测的数据来实现的,气象站越多,预报越准确。为此,全世界建立了成千上万个气象站,配置了各种天气雷达,并在太空布设了多颗气象卫星,组成全球大气监测网。
这个监测网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同时进行观测,从地面到高空,从陆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层次地观测大气变化,并将观测数据迅速汇集到各国国家气象中心,然后转发世界各地。
气象台的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等产品,为预报员提供预报依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