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住宿和餐饮等行业,占GDP的比重是多少呢?

我国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住宿和餐饮等行业,占GDP的比重是多少呢?,第1张

2021年一季度,在去年同期的低基数效应,各项激励措施,外围需求强劲复苏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我国经济实际增速达到了183%,完成的名义GDP达到24931万亿元人民币,折合3845万亿美元,并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回暖的主要贡献者。

不仅如此,还有另外一个好消息——我国的制造业实现的同比增速更是高达268%,完成的行业GDP上涨至68486亿元人民币,按季度平均汇率折算为105616亿美元。即一季度我国制造业完成的行业GDP正式突破1万亿美元。

2021年,我国制造业完成的GDP势必要超过4万亿美元

咱们中国的季度经济有一个特别明显的递增现象——通常第一季度的经济总量最低,第二季度要比一季度高一些,第三季度又比二季度高一些。第四季度的经济总量是一年内最高的,通常是一季度的13倍。

比如,2018年第一季度我国完成的GDP为2020357亿元,2018年第四季度为2588089亿元,约为13倍;2019年第一季度我国完成的GDP为2171683亿元,第四季度为276798亿元,也约为13倍。

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使这个倍数扩大至14。这当然也适用于制造业,其一季度完成的行业GDP最低,第四季度则是年内最高。按此推算,今年我国的制造业完成的行业GDP势必要超过4万亿美元了。

这不仅仅是规模的增长,更有质量的提升。以网友们非常关注的半导体行业为例,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速超过60%,中芯国际的7nm芯片加工能力即将试生产,今年年底或明年就有望正式大批量生产。

此外,今年一季度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挖掘、铲土运输机械,微型计算机设备等高新产业也都获得了超过60%的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140亿元,同比增长179倍,这些都显著说明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和质量都获得了较大提升。

一季度,我国金融业、建筑业、房地产等行业呢?

除了制造业外,今年一季度我国其他一些行业也取得了较大增长。比如,住宿和餐饮业也因为“去年同期的低基数效应”实现了437%的实际增长,完成的行业GDP升至4059亿元,占国民经济比重上涨至16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一季度实现了321%的实际增长,完成的行业GDP为10067亿元,占比404%;批发和零售业在一季度实现了266%的上涨,完成的行业GDP为24034亿元,占比964%。

另外,建筑业在一季度完成的GDP为12017亿元,增长228%,占国民经济比例为482%;房地产行业完成的GDP为19460亿元,增长214%,占国民经济比例为781%;金融业为23074亿元,占比926%。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等不再一一介绍。总之,我国主要行业均已从疫情中走出来了,其庞大需求预计将对全球经济回暖起到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本文由南生整理并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易华录(300212)、美亚柏科(300188)、海量数据(603138)、同有科技(300302)、海康威视(002415)、依米康(300249)、常山北明(000158)、思特奇(300608)、科创信息(300730)、神州泰岳(300002)、蓝色光标(300058)等

本文核心数据:大数据、竞争层次、产业结构、应用领域分布、区域集中度、业务竞争力、五力模型分析等

1、中国大数据行业产业链各环节竞争情况

目前,我国的大数据产业尚处于初级建设阶段,从其细分领域来看,大数据产业可划分为大数据基础支撑设施、应用软件以及大数据服务三大子行业。中国大数据代表性企业分布在各个子行业,基础支撑层主要代表厂商有同有科技与欧比特等;专门研发大数据相关软件的代表性企业有常山北明、思特奇与四维图新等;科创信息与神州泰岳等企业则专注于大数据服务。另外,行业的龙头企业如美亚柏科与易华录等,业务布局覆盖整条大数据产业链。

2、中国大数据细分产业结构

根据《IDC全球大数据支出指南》,2020年中国大数据市场最大的构成部分来自于传统硬件部分——服务器和存储,占比超过40%,其次为IT服务和商业服务,两者共占34%的比例,剩余由25%的大数据软件所构成。

3、中国大数据行业应用领域分布情况

从具体行业应用来看,互联网、政府、金融和电信引领大数据融合产业发展,合计规模占比为776%。互联网、金融和电信三个行业由于信息化水平高,研发力量雄厚,在业务数字化转型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政府大数据成为近年来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政府数据整合与开放共享、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市场监管相关的应用需求持续火热。此外,工业大数据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作为新兴领域,数据量大、产业链延展性高,未来市场增长潜力大。

4、中国大数据行业区域集中度

根据企查猫数据,截止2021年9月22日,全国大数据产业中“存续”及“在业”的企业共有61799家,多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广东省的大数据企业最多,高达9246家;其次是江苏省,大数据企业数量达到5106家;中部地区的陕西大数据企业数量也较多,为4419家。

从前瞻统计的大数据行业53家上市企业来看,大数据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与浙江等京津冀与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北京与广东的代表性上市企业数量之和接近30家,占比达到50%以上。因此,从区域分布来看,大数据企业的区域集中度较高。

注:图中数据仅包含前瞻统计的53家上市企业。

5、中国大数据行业企业业务布局及竞争力评价

从大数据业务布局来看,代表性企业的重点布局区域侧重于东部沿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比如易华录主要布局东部沿海地区,美亚柏科主要布局华东、华南地区等;从产品布局来看,各公司各有侧重点,例欧比特在卫星大数据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明显。

6、中国大数据行业竞争状态总结

从五力模型角度分析,我国大数据产业链中参与者众多,面向各行各业的应用市场,分别在不同的层级竞争,在各个层级中,都聚集了大量企业,市场化程度高,竞争较为激烈;同时,大数据行业作为数字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与手段,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大数据收集渠道与分析工具等众多,面临的替代品威胁较大。

大数据行业的上游为基础支撑设施生产企业,包括硬件与软件设备,由于目前我国硬件与软件企业较多,且国产化越来越高,企业间竞争激烈,因此上游议价能力较弱;下游消费市场主要是各应用领域终端客户,由于行业现有竞争者较多,大数据产品与服务多样,客户的选择性较大,因此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较高。

此外,大数据产业的中上游即硬件与软件等基础支撑的核心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但大数据行业的产品、服务与应用市场都极为广泛,各种技术的更新迭代较快,因此行业新进入者威胁相对较高。

总体来看,中国大数据行业的竞争程度相对较为激烈。

更多行业相关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金融业主要分三大类:银行类、投资类、保险类。

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具体行业:

1、银行业(包括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社、城市合作银行等)

2、证券业

3、保险业

4、信托业

5、基金业

6、财务公司

7、投资银行业

8、典当行业也算特殊的金融行业之一

9、期货

金融业是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部门,中国估计有上百万人在其中就业,创造的财富每年都超万亿。



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怎么样

债券市场:

2009-2011年的3年间,中国债券市场发行量分别为86475亿元、95088亿元和69625亿元。其中2009和2010年分别比2008年多增了15748和24361亿元(2011年发行规模减少,主要是央票发行量快速缩减所致)。其中非金融企业发债(包括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数量分别为15749亿元、15293亿元和15333亿元,均比2008年增长80%以上。

在自律管理模式下,我国相继推出了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美元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超短期融资券和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创新产品,受到了市场参与者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好评。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我国债券市场已经连续几年保持世界第五、亚洲第二的地位。

保险行业:

对于保险行业而言,2011年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截至3月底,A股四大上市保险企业2011年年报悉数亮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901446亿元,同比增长961%;实现净利润52266亿元,同比下降1659%,同比增速较2010年分别下降了1353和2528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中国平安表现最好,营业收入、净利润和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增长了314%、2589%和125%,而中国人寿这三项数据则分别下降了087%、4531%和4549%。

上市公司:

51报告在线数据显示,已公布年报的1324家上市公司2011年合计营业收入为1747万亿元,净利润收入为17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76%和1366%,而2010年这些公司合计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了3543%和3982%。与A股整体业绩下滑不同,银行业在2011年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截至3月底,除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光大银行和宁波银行外,其余12家上市银行均已公布了2011年年报,这12家银行2011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15万亿元,占1324家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的1232%;实现净利润8489亿元,即平均每天进账2326亿元,占比更是达到了4879%。

汽车金融业:

汽车金融业是指以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信托联盟组织及其关联服务组织为经营主体,为消费者、汽车生产企业和汽车经销商提供金融服务的市场经营活动领域。

完整的汽车金融业服务体系具备3项主要职能:为厂商维护销售体系,整合销售渠道,提供市场信息;为经销商提供存贷融资,营运融资,设备融资;为直接用户提供消费信贷、租赁融资、维修融资、保险等业务。

汽车金融业最初的职能仅仅是向汽车生产企业的经销商及其下属零售商的库存产品提供贷款服务,并允许其经销商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的贷款或租赁服务。随着其业务范围和职能的不断拓展,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开始逐步向消费者、经销商和生产商提供多种形式的全方位金融服务。

现代成熟的汽车金融业已经衍生出行业金融职能:除了汽车消费信贷服务外,还包括融资性租赁、购车储蓄、汽车消费保险、xyk等,渗透到了从制造→销售→消费,直到最后报废的整个汽车产业每个环节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它产业。包含有条件融资、储蓄、xyk、贷款、保险与担保等业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服务业链。有人甚至认为汽车产业有两条腿,其中一条就是汽车金融。

P2P网贷行业发展出现波动,监管力度加大

中国P2P网贷行业的发展遵循着不同于欧美市场的规律,就其发展历程而言,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高速发展阶段、风险爆发期、政策调整期四个阶段。随着P2P网贷行业快速发展,大量不具备运营资质的P2P网贷平台也开始涌入市场,市场对P2P网贷行业的期待也开始回归理性,这将出现平台的兼并、重组和结盟。随着我国征信系统的日趋完善,相关P2P网贷行业法律法规的健全以及P2P网贷风控体系的完善,中国P2P网贷行业的本土化进程已基本完成。

2011-2019年,我国P2P网贷正常运营平台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截至2018年12月底,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相比2017年底减少了1219家。自从2015年正常运营平台数量达到3464家后,已经连续三年出现下降。

截止2019年1月底,P2P网贷平台数量为1031家,12月底下降至343家,相比2018年底减少了678家。

行业进入专项整治,监管政策日趋完善

2019年网贷行业专项整治进入深水区。2018年12月底互金整治办与网贷整治办联合下发的175号文首提坚持以机构退出为主要工作方向,奠定了2019年整个行业清退转型的主基调,此后多份重磅文件及多次高规格会议所传达的网贷整治总方针基本保持了一致性,即推动大多数机构良性退出,引导部分机构转型。

另外随着行业出清的加速,恶意逃废债的现象也愈加严重。为应对这一乱象,2019年9月初互金整治办与网贷整治办联合下发《关于加强P2P网贷领域征信体系建设的通知》,通知明确支持在营网贷机构接入央行征信、百行征信等征信机构,表示持续开展对已退出经营的网贷机构相关恶意逃废债行为的打击,要求各地将形成的“失信人名单”转送央行征信中心和百行征信。

行业经营效益持续走低,平台退出或转型呈主旋律

2018年全年P2P网贷行业成交量达到了1794801亿元,相比2017年全年网贷成交量(2804849亿元)减少了3601%。在2018年,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接连突破7万亿和8万亿元两道大关。从2018年单月的成交量走势看,呈现上半年高、下半年低,其中1月最高达到208199亿元,10月最低仅为102267亿元,2018年第四季度成交量维持低位的走势,这也反映了当前出借人对于P2P网贷行业仍然较为谨慎的态度。

2019年全年网贷行业成交量达到了964511亿元,相比2018年全年网贷成交量(1794801亿元)减少了4626%,从数据可以发现2019年全年成交量创了近5年的新低。随着成交量逐步下降,网贷行业贷款余额也同步走低。截至2019年底,网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下降至491591亿元,同比2018年下降了3769%。中小企业贷款余额

成交量逐步走低与部分大平台逐步转型、监管“三降”、出借人对行业谨慎的态度密不可分。同时,由于2019年行业清退力度加大,平台继续按照监管“三降”要求降低贷款余额,此外多家大平台开始业务转型,停止发标导致贷款余额急剧下降,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行业贷款余额在2019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2019年网贷行业总体综合收益率为989%,相比2018年网贷行业总体综合收益率上升了8个基点(1个基点=001%)。2019年综合收益率继续小幅回升,主要原因在于2019年上半年几家大平台出现爆雷,为避免出借人信心不足资金大幅度流出,不少平台为提高出借人留存率,进行了加息活动。不过,后期随着平台发标数量的大幅度减少,资产端监管加码,借款端利率下降导致出借端利率也出现下滑,行业综合收益率持续下行,因此2019年全年看综合收益率呈现前高后低的局面,但是总体仍然相比2018年略有上升。

以上数据及分析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33038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 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