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扩展柜,就是安装硬盘用的柜子,只是作为容量扩展单元,并不是独立部件。 一般与工作组级和部门级服务器配合工作,广泛适用于大容量文件存储、mail存储、专业应用存储(如VOD点播、医疗影像、音视频编辑、图形处理等)、监控图像存储、IPC存储服务等领域;磁盘阵列外型有塔式、全铝合金桌面型设计,可以容纳5-12颗硬盘,为用户日趋紧张的机柜环境尽量节省宝贵的空间。
服务器机柜的标准一般是以机架式服务器为标准制作的,有特定的行业标准规格。而网络机柜可以放任何设备,可定做不同型号的机柜,比如交换机,路由器,等规格不是很明显的设备。简单来说就是服务器机柜是放服务器的,网络机柜是放网络设备的,如交换机,路由器。
软件定义存储与传统储存阵列的区别?
1、可扩展性不同:
传统磁盘阵列:主要有“控制柜”+“硬盘扩展柜”组成。“控制柜”与“硬盘扩展柜”以及后面继续扩容的“硬盘扩展柜”之间,通过SAS线缆进行串联。
当你选定“控制柜”型号的那一刻,就已经确定了磁盘该套磁盘阵列的最大可扩展性了(性能&容量)。
“控制柜”(或称作主控柜)上面会有专门的2块主备/主主控制器(类似服务器,有专门的CPU、内存等),负责接收服务器传来的IO,以及调度“控制柜”与“硬盘扩展柜”中的多块磁盘中的机械手臂,将数据最终落盘,相当于整套存储的大脑中枢。
因此,“控制柜”的控制器处理能力,决定了整套存储的最大IOPS(性能),以及后面可以串接的“硬盘扩展柜”数量,以及可以控制的磁盘类型及数量。(容量)
软件定义存储:就是通过在N台X86服务器上面,部署分布式存储软件,并且利用N台服务器上面插着的本地磁盘,用于存储数据。分布式存储的NameNode(类似大脑节点,负责计算数据如何分布的)接收需要写入数据的服务器传传来的IO,通过软件进行计算,告诉需要写入数据的服务器最终将数据最终落盘到某个DataNode(最终写入数据的节点)。计算能力主要受限于NameNode,而落盘IOPS主要受限于DataNode的数量、磁盘数量与磁盘类型。一旦性能/容量不足,可以通过增加NameNode或者DataNode横向扩展,理论上是可以无限扩展的。
2、兼容性不同:
传统磁盘阵列:一旦你选好了品牌,基本上后续扩容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因为不同品牌之间的磁盘阵列,是不能够进行混用的。例如你分别拥有裸容量48TB的DELL存储与HP存储1台,是不能把所有裸容量混合成96TB的区域,然后再从里面划逻辑卷的。
而且某些时候,同一个品牌的不同系列,还不一定能够兼容一起使用
一旦确定了品牌型号,后续扩容就只能给厂家绑架,没有任何议价能力了。而且一旦因为厂家的原因,产品更新换代,系列停产,必须要购买新系列且不兼容在用系列的存储时,就只能被迫做数据迁移了。
要解决上述跨品牌或者同品牌跨系列的存储资源混用,那么还需要额外购买额外硬件,增加了额外的开销。
软件定义存储:由于都是部署在X86服务器的 *** 作系统之上,无论使用什么品牌的服务器, *** 作系统都是标准的Linux或者Windows *** 作系统,因此兼容性上面不存在问题,可以跨品牌服务器兼容。
3、易用性不同:
传统磁盘阵列:基本磁盘阵列都是商用产品,而每个厂家基本上都做好了图形化管理界面,因此对于日常的运维 *** 作,基本上只要在图形化界面上面进行点选,就可以完成。并且一旦出现问题,还可以开CASE寻求厂家协助。毕竟存储的是数据,是企业的核心生产力,一旦数据丢失,或者不可访问,非同小可。
软件定义存储:有很多ceph、swift等的开源分布式存储软件,可以自己搭建。最稳定的是软硬一体的设备(但是本质上还是存储品牌绑定,跨品牌不兼容的问题),坑最多的是纯软件的版本(例如VSAN,不但购买的硬件必须是在VSAN的兼容性列表里面的,而且对于驱动、版本等需要匹配到微码级别,否则可能会出现兼容性问题,开CASE都解决不了),而可扩展性最好但是易用性最差的当然是开源的版本。(基本上都要命令行 *** 作,而且需要具备能力非常强的运维团队,否则一旦出现故障,是没有任何外部里能可以支援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