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谁是2011年中国市场上最活跃的存储厂商,很多人可能会给出一致的答案:戴尔公司。在经历了一系列成功的收购之后,戴尔自有存储业务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流动数据”存储理念的提出也让戴尔在存储市场上独树一帜。
戴尔存储更具远见
戴尔2012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戴尔自身的存储业务增长了15%。以EqualLogic为例,该存储产品线持续获得高利润。此外,Compellent存储业务收入实现了97%的增长。2011年,戴尔存储表现出非常强的活力。
过去十年是全球存储市场快速发展的十年。存储从服务器的附属发展到现在,已经能与服务器平起平坐。随着数据量的不断累积,我们在短短几年之内就经历了从GB级时代到TB级时代再到PB级时代的飞跃。存储产品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用来存储数据的盒子,而是具有了更多智能化的功能,成为IT基础架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存储技术的发展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让将存储业务重心转移到自有存储产品上来的戴尔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一系列成功的收购不仅让戴尔获得了全新的存储技术,而且使戴尔积蓄了多年的存储力量得以全部释放。
2011年上半年,戴尔公司曾预测,到2014年,其存储业务的收入将增加一倍,达到 40亿~50 亿美元。戴尔全球副总裁、存储业务总经理Darren Thomas表示:“存储业务是我们的一项关键资产。我们不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销售存储产品的利润也相当丰厚。未来,我们的存储业务将主要围绕自己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展开。存储业务对于戴尔提高利润率和落实企业解决方案战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戴尔2012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包括EqualLogic和Compellent在内的戴尔品牌的存储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3%。据记者了解,戴尔自己开发的存储产品的收入已占公司存储业务总收入的80%左右,利润的90%以上,而戴尔与EMC的联合品牌产品对利润率的贡献小于10%。
2011年,戴尔停止了与EMC多年的合作,曾经是戴尔存储中坚力量的Dell|EMC联合品牌的产品将彻底从市场上消失。此次在许多人预料之中的分手并没有引来业界的扼腕叹息,反而被看成是戴尔存储走向成熟的新起点。
戴尔企业解决方案高级副总裁Brad Andersen介绍说:“在中小企业市场上,戴尔自己的存储业务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7%,其中EqualLogic仍然是iSCSI存储市场的领头羊。Compellent已经在47个国家进行销售,自并购之后增加了 20 个新的国家和地区。”戴尔自有知识产品权存储产品收入的快速增长,增强了戴尔在存储方面的底气,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戴尔在中端和低端存储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一次次成功的收购也增强了市场和用户对戴尔存储的关注度。
戴尔存储异军突起不仅得益于存储产品线实力的增强,而且得益于戴尔在整个数据中心领域整体实力的提升。数据中心的演进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物理数据中心的优化,第二阶段是建设虚拟化的数据中心,第三阶段是构建云计算数据中心。ESG分析师王丛表示:“戴尔EqualLogic、Compellent等中端存储基于虚拟化、横向扩展等创新技术,因此在数据中心演进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能发挥其技术上的优势。戴尔VIS(虚拟集成系统)的推出有利于戴尔在数据中心虚拟化管理层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齐全的产品线不仅可以让戴尔在存储层面实现横向集成,而且可以在数据中心层面实现纵向集成,从而帮助用户轻松实现系统的整合和资源的调配,达到戴尔‘流动数据’的目标。”
“流动数据”曾经是Compellent倡导的存储理念。在Compellent并入戴尔后,“流动数据”演变成了戴尔整个存储战略的核心。戴尔企业级存储产品营销执行总监Travis Vigil表示:“所谓流动数据,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将数据以适合的成本存储到正确的存储系统中。原来,‘流动数据’仅指Compellent系列解决方案。现在,‘流动数据’涵盖戴尔所有的存储产品线,不仅包括模块化的存储系统,而且包括文件存储系统。戴尔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处理块数据和并行文件系统。‘流动数据’理念与戴尔存储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以前,戴尔存储并没有一个鲜明、统一的理念做指导,“流动数据”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戴尔在存储市场已经自成一派。
存储只是数据中心整体架构中的一小部分。如今,用户更倾向于站在数据中心的高度去考量IT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无论从理念还是技术架构的角度看,戴尔存储都能与其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相适合。这让戴尔存储在整个数据中心领域变得游刃有余。Darren Thomas表示:“戴尔正在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以便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存储创新将IT从一个僵化的成本中心转变为一个灵活的生产中心。构建‘流动数据’产品组合的目的是,让存储产品达到一定的自动化水平,并且能够不断搜寻客户的最大利益点,而无需等待客户主动采取行动。”
整合不是生拉硬扯
最让戴尔引以为豪的是,所有被收购的存储业务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尤以EqualLogic和Compellent的业务表现最为亮眼。收购EqualLogic之后,戴尔在三年中让EqualLogic的收入增长了8倍。
近几年,存储市场上的并购事件层出不穷。EMC进行的并购主要侧重于市场层面,目的是不断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从而迅速增加公司的整体营收。因此,EMC收购的厂商并不限于存储厂商,而是扩展到了与存储相关的服务器虚拟化、安全甚至是数据分析等领域。NetApp在并购上比较谨慎,其收购侧重于技术层面,主要看有没有新的技术能弥补其现有方案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地想增加业务收入。戴尔在存储领域的收购策略是市场、技术兼顾。2008年2月,戴尔完成了对EqualLogic的收购。当时的市场是FC SAN一统天下,而iSCSI存储才刚刚兴起,用户对这种新兴存储技术还有许多疑问和争论。IDC公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亚太区外部磁盘存储市场统计数据显示,戴尔以272%的市场份额排名中国iSCSI存储市场第一。今天,EqualLogic业务的快速增长以及戴尔在iSCSI存储领域领头羊的地位说明,戴尔别具慧眼。
戴尔整体存储业务的增长得益于其强大的整合能力和独特的企业文化。戴尔公司很早就意识到,如果把业务单纯建立在成本和价格之上,那种优势是不会持久的,因为迟早有人会推出比戴尔的产品更便宜的产品。因此,维护客户以及员工的忠诚度才是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上策。在戴尔刚刚完成对Compellent的收购后不久,记者曾去过戴尔公司北京办公室,发现从前台到办公区的显眼位置都摆放着印有Compellent员工头像的易拉宝。据戴尔公司的公关人员介绍,这些来自Compellent的同事已经成了戴尔办公室里的明星。2011年8 月 22 日是戴尔并购 Compellent 公司6个月的纪念日。在过去半年中,Compellent的客户增加了700多个,销售渠道的规模扩大了 4 倍,员工人数增长超过 60%。
戴尔对被收购公司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尊重人才这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戴尔在进行产品线整合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被收购公司的特色。在服务器领域,戴尔的一贯追求是标准化、通用化。在整合EqualLogic和Compellent的产品时,戴尔并没有一刀切,硬把收购来的产品往标准化、通用化的道路上拉,反而是保证了EqualLogic和Compellent血统的纯正,没有改变其架构,而是将虚拟化、横向扩展、动态分层、精简配置等技术继续发扬光大。
Travis Vigil介绍说:“每收购一个厂商,戴尔都会增加对被收购技术的研发投入。比如,EqualLogic被收购后,其产品的研发人员到现在已经增加了一倍。”戴尔擅长将收购来的不同技术进行整合。举例来说,最新推出的EqualLogic FS7500就是被戴尔收购的Exanet的并行文件技术与EqualLogic存储系统的结晶。
未来,戴尔还计划将通过收购Ocarina获得的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加入到Compellent存储系统中。Travis Vigil介绍说:“戴尔存储目前的策略是,让收购来的各条存储产品线保持相对独立,同时将研发的重点放在文件系统上。戴尔已经将文件系统处理功能加入到PowerVault和EqualLogic两条产品线中,未来还将把文件系统处理功能引入到Compellent产品中。”戴尔现在的许多存储研发工作都是由多个实验室协同完成的。比如,EqualLogic FS7500就是3个实验室协同工作的成果。未来,将Ocarina的重复数据删除技术融入到所有存储产品线中的工作可能要由5个实验室共同完成。
Darren Thomas表示:“戴尔正逐渐成为存储市场上技术与理念的领导者。这一点已为广大客户所接受。Compellent和EqualLogic本身都拥有一批忠实的客户。因此,能够继承这些品牌的优良血统并继续前进,让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对于客户来说,戴尔的‘流动数据’方案不仅包括一系列存储产品组合,而且涵盖了存储设备内部以及整个IT环境中的数据管理和移动。戴尔的‘流动数据’解决方案是应客户需求而生的,旨在让数据在服务器、存储和云之间无缝、自动化地移动。”
戴尔存储是潜力股
在过去6个月中,戴尔的服务器和存储业务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许多人看好戴尔存储,不仅仅因为戴尔存储现在所表现出来的活力,而是更看重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若论存储产品线的广度,戴尔不比任何一个竞争对手弱。戴尔存储覆盖了直连存储、SAN、NAS、iSCSI存储、统一存储、存储交换机,就连现在比较冷门的产品,比如磁带、对象存储等,戴尔也都在耕耘。在云计算时代,那些曾经在FC SAN时代称雄的存储厂商明显感觉到了压力。这些厂商虽然在金融、电信等领域拥有相当大的装机量,但其现在的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客户旧有设备的升级改造。为了维护现有的客户群,这些厂商只能在原有的SAN设备上进行扩展和改进,而不是采用革命性的技术。现在,新兴的用户群主要来自于Web 20、富媒体等领域。这些用户需要的是更具创新性的且能满足其灵活扩展需求的存储产品。王丛表示:“与那些束手束脚的传统SAN厂商相比,戴尔不会背上历史遗留技术的沉重包袱,而是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存储技术的创新中,因此其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大。”
中端存储市场是戴尔的一个优势领域。现在市场上大多数的存储产品架构都是基于20年前的用户需求设计的,因此在性能、可扩展性、可用性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用户的需求。戴尔EqualLogic存储采用的是革命性的横向扩展架构,并且充分利用了虚拟化技术,因此更受云用户的肯睐。
据戴尔公司的统计,一套FC SAN 系统5年的整体拥有成本是一套EqualLogic解决方案的3倍。在服务器虚拟化环境当中,iSCSI SAN已经渐渐成为主流。ESG 对虚拟化用户的调研结果显示,55%的用户为服务器虚拟化应用部署了iSCSI SAN,46%的用户将10Gb以太网作为首选的存储网络。iSCSI SAN正在成为云存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端存储领域,戴尔还有一件利器,那就是Compellent存储。以前,Compellent公司之所以没有向高端发展是因为受到资金等诸多方面的限制。从技术架构的角度看,Compellent存储从现在的中端延伸至高端是不存在技术障碍的。如今, Compellent已归入戴尔旗下,一切阻碍Compellent走向高端的限制条件都已不存在。现在的问题是戴尔公司愿不愿意向高端市场推进。毕竟戴尔存储的主要优势还是集中体现在中端市场。另外,从整个公司的层面看,戴尔还是致力于服务x86服务器市场,而高端存储主要以服务大型机、小型机客户为主,这不是戴尔业务的重点。
时至今日,并购似乎已经成了存储市场的主旋律。12月12日,ASG Software Solutions宣布正式收购数据保护和归档解决方案供应商美国安腾普公司。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独立的数据备份和数据保护软件厂商越来越少。2011年,戴尔虽然在虚拟化管理软件和方案方面取得了突破,但是在存储管理、数据备份、数据保护软件方面一直按兵不动。戴尔已经拥有了比较齐全的存储硬件产品线,按照“木桶理论”推断,戴尔下一步应该在其短板――存储软件上实现突破。这只是时间早晚的事。Darren Thomas表示:“戴尔将继续新技术的开发,并且加强对现有产品的集成,同时还将寻求新的收购机会。业界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合作关系。我们还将继续为戴尔和EMC共同的客户提供支持。EqualLogic和Compellent是出色的解决方案,拥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我们将把业务重点转向提供使用戴尔自己技术的存储产品。”
虽然迈克尔・戴尔早就表示,戴尔公司已经不再是PC公司,而是转向企业级解决方案与服务领域,但是戴尔的直销模式及其在IT消费产品市场上取得的成功,让戴尔公司身上一直留有很深的销售型公司的印记。在存储领域,用户更信赖那些专业性的技术型公司。因此,除了继续发挥销售上的优势以外,戴尔还应该不断增强技术上的领先性,提升专业度,通过对软硬件以及服务的整合,树立一个专业顾问式的存储解决方案供应商形象。
Darren Thomas表示:“通过收购EqualLogic与Compellent,我们可以向客户交付行业领先的存储技术及解决方案。通过收购Exanet、Ocarina等,我们还在不断集成新的关键技术,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戴尔的‘流动数据’解决方案。现在,我们已经拥有比传统存储厂商更具优势的核心技术。我们还将继续开发并推出能够在整体解决方案中始终保持一致性的数据压缩技术,并将通过加强存储与服务器、网络技术的紧密集成,为客户提供易用的且具有更高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未来,我们的解决方案将更加完善。”
虚拟化技术可以说是云计算时代的核心技术。就虚拟化技术而言,现在市场上对于虚拟化分的也比较细,每个细分的领域都有着不同的厂商。
一、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应用现状
成熟。商业公司有:国外的VMware,微软,Citrix等;国内的方物软件,普华基础软件等。国内的公司都是用开源去做的。
二、应用程序虚拟化技术应用现状
非常成熟。商业公司有:国外的Citrix,微软,Graphon;国内的瑞友天翼,沟通科技,金万维等。这个领域,国内公司几乎都是采用微软RDP协议实现的。
三、桌面虚拟化技术应用现状
比较成熟。商业公司有:国外的Citrix,VMware等;国内方物软件,普华基础软件,创虎网络等。国内也基本都是基于微软RDP协议实现的。
四、网络虚拟化技术应用现状
非常成熟。商业公司有:国外的思科,CheckPoint,Junper,H3C。国内的华为、中兴、深信服等。
五、存储虚拟化技术应用现状
比较成熟。商业公司有:国外的IBM,EMC,HP,DHS,思科等;国内的不详,应该非常少吧。
服务器虚拟化主要的有三种
CitrixXenServer
微软WindowsServer2008Hyper-V
VMwareESXServer这是最常用的
总特点:
将服务器物理资源抽象成逻辑资源,让一台服务器变成几台甚至上百台相互隔离的虚拟服务器,或者让几台服务器变成一台服务器来用,我们不再受限于物理上的界限,而是让CPU、内存、磁盘、I/O等硬件变成可以动态管理的“资源池”,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简化系统管理,实现服务器整合,让IT对业务的变化更具适应力
VMwareESXServerESXServer
运行在服务器裸机上,是基于硬件之上的架构。属于企业级应用。用同一台服务器底层硬件,划分出若干虚机,集中管理,很方便的做集群,负载均衡,热迁移等功能。
XenCenter是Citrix的虚拟化图形接口管理工具,可在同一界面,管理多台的XenServer服务器。管理上,通常会先在XenCenter建立一个服务器群组(Pool),然后将位于同一机房内的XenServer服务器加入。
和大多数服务器半虚拟化产品相同的是,当数台XenServer服务器连接到同一台共享磁盘驱动器,且将虚拟档案放置于此的前提下,可以通过Xen-Motion这项功能,将虚拟机以手动方式在线转移到其它的XenServer服务器,从事主机的维护,或者降低硬件资源的消耗。
微软Hyper-V虚拟化平台,是以Xen的虚拟化技术为基础开发而成的,而这个虚拟化平台目前已整合在64位的WindowsServer2008 *** 作系统,我是从IT号外知道的。
虚拟化的应用软件:
1、OpenfilerNAS和SAN
2、Opsview监测工具
3、Cacti网络绘图工具
4、M0n0wall防火墙
5、ASGateway
6、WebGUICMS
7、BitNamiWordPress
8、FOG计算机克隆工具
9、云桌面技术
虚拟化的分类:
准虚拟化
完全虚拟化是处理器密集型技术,因为它要求Hypervisor管理各个虚拟服务器,并让它们彼此独立。减轻这种负担的一种方法就是,改动客户 *** 作系统,让它以为自己运行在虚拟环境下,能够与Hypervisor协同工作,这种方法就叫准虚拟化。
准虚拟化技术的优点是性能高。经过准虚拟化处理的服务器可与Hypervisor协同工作,其响应能力几乎不亚于未经过虚拟化处理的服务器。它的客户 *** 作系统(GuestOS)集成了虚拟化方面的代码。该方法无需重新编译或引起陷阱,因为 *** 作系统自身能够与虚拟进程进行很好的协作。
*** 作系统层虚拟化
实现虚拟化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在 *** 作系统层面增添虚拟服务器功能。就 *** 作系统层的虚拟化而言,没有独立的Hypervisor层。相反主机 *** 作系统本身就负责在多个虚拟服务器之间分配硬件资源,并且让这些服务器彼此独立。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如果使用 *** 作系统层虚拟化,所有虚拟服务器必须运行同一 *** 作系统。
虽然 *** 作系统层虚拟化的灵活性比较差,但本机速度性能比较高。此外,由于架构在所有虚拟服务器上使用单一、标准的 *** 作系统,管理起来比异构环境要容易。
桌面虚拟
服务器虚拟化主要针对服务器而言,而虚拟化最接近用户的还是要算的上桌面虚拟化了,桌面虚拟化主要功能是将分散的桌面环境集中保存并管理起来,包括桌面环境的集中下发,集中更新,集中管理。桌面虚拟化使得桌面管理变得简单,不用每台终端单独进行维护,每台终端进行更新。终端数据可以集中存储在中心机房里,安全性相对传统桌面应用要高很多。桌面虚拟化可以使得一个人拥有多个桌面环境,也可以把一个桌面环境供多人使用,节省了license。另外,桌面虚拟化依托于服务器虚拟化。没有服务器虚拟化,这个桌面虚拟化的优势将完全没有了。不仅如此,还浪费了许多管理资本。
硬件虚拟化
英特尔虚拟化技术(IVT,IntelTechnology)是由英特尔开发的一种虚拟化技术,利用IVT可以对在系统上的客 *** 作系统,通过虚拟机查看器(VMM,VirtualMachineMonitor)来虚拟一套硬件设备,以供客 *** 作系统使用。这些技术以往在VMware与VirtualPC上都通过软件实现,而通过IVT的硬件支持可以加速此类软件的进行。
虚拟化管理员必须在实现最高VM密度和确保每个VM交付性能之间保持平衡。这一平衡很难达到,但是VM遭遇性能瓶颈的原因还是很容易确定的。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引发VM性能瓶颈的五个最常见的原因。VM遭遇性能瓶颈原因一:硬件资源争用
你可以将VM的大多数性能问题归结为硬件资源争用。服务器虚拟化的基本理念就是将主机服务器的物理硬件划入能够在多个VM之间进行共享的资源池中。VM彼此竞争使用物理服务器的硬件资源,性能问题往往是由资源占线拉得太长而造成的。
VM遭遇性能瓶颈原因二:硬件仿真
VM遇到性能问题时,你应该先确保该VM没有使用硬件仿真技术。在理想情况下,你应该将物理硬件资源分配给VM;然而,hypervisor比如微软的Hyper-V以及VMware的vSphere为了支持旧有 *** 作系统提供了硬件仿真特性。
VMware以及Hyper-V还提供了服务集合,允许hypervisor能够与客户 *** 作系统进行交互。在VMware中,这一服务集合称之为VMware Tools,而微软称之为Hyper-V集成服务。尽管这不会直接关系到VM的性能,但如果VM没有安装相应的服务或者使用的服务版本不对,那么VM的性能将受到影响。
VM遭遇性能瓶颈原因三:磁盘I/O
与资源争用相关的性能问题通常源于磁盘I/O并发。以我的经验来看,当大量的VM使用共享磁盘阵列,所有VM所需要的磁盘I/O访问速度超过磁盘阵列的阈值时,问题就会发生。
降低存储I/O负担可能意味着要购买性能更高的磁盘阵列或者限制共享使用同一阵列的VM的数量。在某些情况下,这看起来并非一个艰巨的任务,但是有关虚拟服务器存储的以下两个方面往往很容易被忽略。
VM遭遇性能瓶颈原因四:虚拟服务器集群
生产VM往往是集群的一部分。VMware和微软都要求集群结点连接共享存储设备。因此,你可能会假定集群的限制与集群共享卷的限制直接相关。然而Hyper-V集群能够连接多个集群共享卷,这意味着单个存储阵列不用支撑整个集群。Windows Server 2012 Hyper-V完全消除了对集群共享卷的需求,但是在允许的情况下微软仍旧建议使用集群共享卷。
有关虚拟服务器存储很容易被忽略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你不只拥有一个主机服务器集群。VMware环境中通常使用多个集群来隔离工作负载并减少资源争用。
除了存储I/O外,内存,CPU核心数以及网络带宽都可能会导致硬件资源争用。通过使用性能监控,你可以确定产生性能瓶颈的具体原因。
VM遭遇性能瓶颈原因五:配置不正确
和硬件仿真以及资源争用相关的问题是虚拟服务器出现性能问题的最为常见的原因,但是还存在其他的原因。一些配置问题也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的发生。
在几个月之前,我遇到了一台被虚拟化的Exchange 2000邮件服务器,已经慢到了无法使用的地步。虚拟服务器需要花费10到20秒才能响应一次鼠标点击。
在这种情况下,VM的虚拟网络适配器意外地连接到了错误的虚拟交换机上,而该虚拟交换机额连接到了错误的虚拟网络。Exchange服务器无法与域控制器进行通信。Exchange邮件服务器严重地依赖域控制器,无法联系会导致性能问题。
如果你对配置进行监控并观察硬件资源争用情况,那么就可以避免大多数VM性能问题的发生其实微软的2008r2虚拟化解决方案是包含桌面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表示层虚拟化、应用虚拟化等几个方面。
桌面虚拟化(Virtual PC):
桌面虚拟化其实就是虚拟 *** 作系统,虚拟机常用的架构有两种:寄居架构、裸金属架构。
寄居架构(如:VPC):虚拟化管理层运行在主机 *** 作系统之上,依靠主机 *** 作系统来模拟硬件设备,以便在其上运行虚机。其优点是对物理硬件要求低,但是性能却和物理主机相去甚远,因此无法用于高负荷的生产环境。这仅仅是虚拟化的起源,我们今天讲的虚拟化跟Virtual PC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本文来自菜鸟技术网
裸金属架构(如:Windows Server 2008R2中的Hyper-V组件):直接在硬件上运行虚拟化管理层,其特点是性能比较好。
桌面虚拟化(Virtual PC)的基本原理(寄居架构):我们传统使用计算机的方式是,在计算机硬件上安装一个 *** 作系统,这个 *** 作系统上有若干个应用软件,其实我们使用的是应用软件,而不是 *** 作系统,但是 *** 作系统必须得有。而且在这单一的环境下这一套硬件上门只能安装一个 *** 作系统。我们这里说的虚拟化就是指的资源分离,实际上就是在同一时间在同一个硬件上同时启动多个 *** 作系统,从而在这多个 *** 作系统上面分别可以不同的应用软件,虽然是在同一时间启动,但是互相之间并不干扰。实现的基本方式是,在硬件上安装 *** 作系统,然后再 *** 作系统下安装Virtual PC应用软件,或者是VMware Workstation等软件,然后再在应用软件下创建虚拟磁盘或虚拟 *** 作系统(也就是俗称的做虚拟机)。可以满足一般的测试需求以及一些简单的应用。这样的缺点是虚拟 *** 作系统访问硬件资源需要通过Virtual PC应用软和 *** 作系统跨两层才能访问等到硬件资源,并且层的通信协议不同中间必须有协议的转换,也就是说通过Virtual PC实现的虚拟化即便是你的硬件配置足够,但是速度会很慢。并且Virtual PC纯32位的,无法使用Virtual PC做出64位的虚拟机。 cnwancomcn
服务器虚拟化:
Windows Server 2008R2是集成的Windows功能(裸金属架构);在单一物理机器上运行多台独立的虚拟机;是支持Hyper-V技术的单独产品。服务器虚拟化实现的方式较桌面虚拟化(Virtual PC)发生了改变,如下图一所示说明了Hyper-V的架构。
对于图一我们从下往上看,最底层的还是硬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硬件一定要支持虚拟化。硬件的上边这一层就是Hypervisor(简称Hyper-V)只有300KB左右的小程序,微软的Hyper-V管理层仅用于管理CPU和内存,而不包含底层物理硬件的驱动程序,所以管理层显得比较瘦。由于不包含硬件驱动,所以代码量比较小,仅有300多K,即:虚拟机和硬件之间只隔了300多K的薄薄一层,因此性能、安全性和兼容性要更好一些。并且所有的通信协议、端口全部统一大大的缩短了虚拟机访问计算机硬件的实际时间。这个300多KB的程序在我们用Windows Server 2008R2安装系统的时候就创建了,安装完系统后需要在服务器管理中添加相应的角色即可。物理机的 *** 作系统是其第一个虚拟机。
在Hyper-V在往上就是内核模式,内核模式在往上就是用户模式,熟悉Windows的工程师都知道Windows一直是采用的双核模式(即内核模式和用户模式)。仔细分析图一会发现Windows Server 2008R2不同的是在内核模式下多了一个VM Bus(虚机总线),虚机总线要比Virtual PC的模拟连接方式效率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