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墙技术是通过有机结合各类用于安全管理与筛选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帮助计算机网络于其内、外网之间构建一道相对隔绝的保护屏障,以保护用户资料与信息安全性的一种技术。
防火墙的主要类型
1、过滤防火墙
过滤防火墙,顾名思义,就是在计算机网络中起一个过滤的作用。这种防火墙会根据已经预设好的过滤规则,对在网络中流动的数据包进行过滤行为。如果符合过滤规则的数据包会被放行,如果数据包不满足过滤规则,就会被删除。数据包的过滤规则是基于数据包报审的特征的。防火墙通过检查数据包的源头IP地址,目的IP地址,数据包遵守的协议,端口号等特征来完成。第一代的防火墙就属于过滤防火墙。
2、应用网关防火墙
已经介绍了的过滤防火墙在 OSI七层协议中主要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和IP层。与之不同的是,应用网关防火墙主要工作在最上层应用层。不仅如此,相比于基于过滤的防火墙来说,应用网关防火墙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分析。基于这个逻辑分析,应用网关服务器在应用层上进行危险数据的过滤,分析内部网络应用层的使用协议,并且对计算机网络内部的所有数据包进行分析,如果数据包没有应用逻辑则不会被放行通过防火墙。
3、服务防火墙
上述的两种防火墙都是应用在计算机网络中来阻挡恶意信息进入用户的电脑的。服务防火墙则有其他的应用场景,服务防火墙主要用于服务器的保护中。在现在的应用软件中,往往需要通过和服务器连接来获得完整的软件体验。所以服务防火墙也就应运而生。服务防火墙用来防止外部网络的恶意信息进入到服务器的网络环境中。
4、监控防火墙
如果说之前介绍的防火墙都是被动防守的话,那么监控防火墙则是不仅仅防守,还会主动出击。一方面监控防火墙可以像传统的防火墙一样,过滤网络中的有害数据。另一方面,监控防火墙可以主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测试,得到网络中是否存在外部攻击。这种防火墙对内可以过滤,对外可以监控。从技术上来说,是传统防火墙的重大升级。
5、应用代理类型防火墙
应用代理防火墙主要的工作范围就是在OSI的最高层,位于应用层之上。其主要的特征是可以完全隔离网络通信流,通过特定的代理程序就可以实现对应用层的监督与控制。这两种防火墙是应用较为普遍的防火墙,其他一些防火墙应用效果也较为显著,在实际应用中要综合具体的需求以及状况合理的选择防火墙的类型,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避免防火墙的外部侵扰等问题的出现。
百度百科-防火墙、百度百科-防火墙技术
交换机是二层,让使用相同协议的设备可以互相通信路由器是三层,是网关设备的一种,用途是夸网段、协议通信。
服务器是主机,线路的终端设备。
前面几种都是为了通信的,而防火墙是限制通信的,或者说为了让合法的数据包更加正常的通信
1透明模式
透明模式也可叫作桥模式。最简单的网络由客户端和服务器组成,客户端和服务器处于同一网段。为了安全方面的考虑,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增加了防火墙设备,对经过的流量进行安全控制。
正常的客户端请求通过防火墙送达服务器,服务器将响应返回给客户端,用户不会感觉到中间设备的存在。工作在桥模式下的防火墙没有IP地址,当对网络进行扩容时无需对网络地址进行重新规划,但牺牲了路由、***等功能。
2网关模式
网关模式适用于内外网不在同一网段的情况,防火墙设置网关地址实现路由器的功能,为不同网段进行路由转发。网关模式相比桥模式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在进行访问控制的同时实现了安全隔离,具备了一定的私密性。
3NAT模式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地址翻译技术由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IP地址进行地址翻译,使用防火墙的IP地址替换内部网络的源地址向外部网络发送数据;当外部网络的响应数据流量返回到防火墙后,防火墙再将目的地址替换为内部网络的源地址。
NAT模式能够实现外部网络不能直接看到内部网络的IP地址,进一步增强了对内部网络的安全防护。同时,在NAT模式的网络中,内部网络可以使用私网地址,可以解决IP地址数量受限的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