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主要的区别就是显卡和性能。
主要区别:
1、工作站本身就是一部电脑,但它比普通用户的家用或办公用的电脑性能要更强大,而且工作站往往只专门处理某一类的问题。
2、服务器是一堆硬件或软件的结合体,它的作用是满足向它索取信息的电脑。
3、普通电脑当然一般是用于个人一般事物,硬件以及配置肯定弱于工作站和服务器。
:
一、工作站:
1、指连接到网络的计算机。在过去,工作站是指高性能的工程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系统。随着台式PC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强,这一术语现在通常是指连接到网络的系统。
2、主要针对复杂的图形或者数据处理,采用专业显卡,注意专业显卡并不代表就比普通的游戏显卡好,只是计算和渲染的方式不一样,不适合玩游戏。
二、服务器:
1、指一个管理资源并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计算机,通常分为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程序服务器。运行以上软件的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也被称为服务器。相对于普通PC来说,服务器在稳定性、安全性、性能等方面都要求更高。
2、主要是处理一些大型的数据处理,CPU和内存性能比较高,扩展性比较好,但是没有独立显卡,因为都是后台的数据处理而已。
三、电脑:
1、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2、现在的电脑如果在不考虑钱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按照服务器的标准来配,最后再加2块以上Geforce9800GTX或者更好的显卡。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机箱,还要主要电脑的瓶颈问题,所有东西都是最好的不一定能发挥全部的性能,毕竟现阶段的电脑硬件发展速度差异太大了。
工作站其实更接近与pc,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是网络计算的主力。工作站主要是为了完成特定工作而研制的,尤其是图形图像,因此非常强调性能。现在工作站已经用的不多了,因为pc的性能逐渐起来,逐步替代了工作站。
服务器顾名思义,是在网络中为其他设备提供服务的,它服务的对象,很大程度上就是工作站,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终端(pc或者瘦客户机等)。服务器由于是网络计算和数据的中心,因此对性能的要求倒在其次,关键就是稳定性——绝对不能宕机,否则损失太大了。此外它的安全性、管理性和扩展性都是工作站要求不太高的。服务器和工作站中的网卡都执行相同的基本功能,并且市场上也有专门用于服务器的网卡。其中有些网卡使用的协议,比如千兆以太网协议,往往主要用于服务器,因为他们的价格很高,并且功能非常强大,因此用于台式工作站是非常不合适的。但是,还有一些网卡使用的是标准协议,如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协议,不过它们包含了一些辅助特性,使它们更加适用于服务器使用。当然,这些增加的辅助特性大大提高了网卡的价格,增加额外的费用是否值得,这完全要由你自己来考虑。由于所有网卡的基本功能是一样的,所以你没有理由不能在服务器上使用标准网卡。
下面主要介绍服务器网卡市场中不同的制造商生产的网卡的辅助功能。这些特性常常被它们的制造商冠以不同的名称,虽然它们的运行方式不完全一样,但是总的原理是相同的。
1 多端口网卡
服务器常常必须同时与两个或多个网络相连接,它既可以为网络上的所有客户机提供服务,也可以在网络之间传递信息。如果使用标准网卡来完成这些任务,你必须在计算机中安装多个网卡,这样就会带来插槽,电源和硬件资源是否够用的问题。有若干个制造商生产的网卡可以满足此类服务器的需要,这些网卡上配有两个或多个RJ-45端口,能够支持多个网络连接。这些网卡实际上是一个卡上配有两个(或多个)网络接口适配器,它比分开的网卡能够更加有效的使用计算机的硬件资源。多端口网卡也便于其他特定服务器的特性的运行,例如,负载平衡和容错特性。
2 负载平衡
由于一个服务器必须支持多个客户机,所以它常常是出现网络瓶颈的地方。以100Mbps速度运行的单个服务器系统,要想满足几十台以同样速度同时发出数据访问请求的客户机需求,这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不过,客户机系统通常不会全部同时访问服务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才能够进行LAN通信。当网络上同时访问某个服务器的客户机数量太大的时候,服务器的网卡就变成了瓶颈,客户机系统的性能也会随之降低。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可行方法是,在服务器内再安装一个网卡,并且将网络分成两段。一半客户机连接服务器的一个网卡,另一半客户机连接服务器的另外一个网卡,这样减少了通过每个网卡的信息总量。但是,这个解决办法听说起来很容易,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它要求将你的服务器退出网络,以便安装新的网卡,再为新的子网络分配(TCP/IP网络中的)IP地址,并且要将客户机从一个网段移植到另一个网段,以便准确地平衡信息负载。如果网络的通信量持续增加,整个 *** 纵过程必须再执行一次。
有几个制造商,如Intel公司和3Com公司,已经将这个问题解决了,方法是在一个服务器中安装几个能够协调运行的网卡,来平衡相互间的网络信息负荷量。在一个服务器内安装多个相同类型的网卡,并且用一个交换机(或多个交换机)将它们连接起来,你就可以将这些网卡配置成以成组方式来运行。一般情况下,一台服务器里的各个网卡都有它们自己的IP地址,但是在负载平衡组中的各个网卡则共享一个IP地址,尽管它们都保留了各自的MAC地址(见图)。因此这个网卡组便构成了一个虚拟网卡,它能够处理由整个网卡组支持的综合信息量。不同的网卡组产品能够支持不同数量的网卡。例如3Com公司的网卡组最能够支持8个网卡,合计带宽达800Mbps,而Intel公司的网卡组最多支持4个网卡和400Mbps的带宽。使用此项功能,管理员只需要在服务器中安装另外一个网卡,并且将它纳入网卡组中,就可以解决网络上信息量增加的问题。
一个虚拟网卡有多个网卡组成,这些网卡都拥有自己的硬件地址,但是共享一个IP地址
当服务器将数据发送给客户机时,根据客户机系统的IP地址,在网卡组中的各个网卡之间平均分配信息量。在大多数情况下,服务器与某个特定客户机之间的TCP连接被分配给网卡组中的一个网卡,并且在整个连接期间都使用这个网卡。当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有多个连接在同时运行时,它可以使用不同的网卡。不同的负载平衡产品以不同的方式来处理输入服务器的信息的平衡。由于输入服务器的信息主要是比较短的访问请求信息,因为有些负载平衡产品使用网卡组中的一个网卡来处理所有的输入数据包,而其他的产品则按照循环方式将输入数据包分配给网卡组中的各个网卡。
Intel公司使用的是另一种负载平衡方式,称为链路整合(Link Aggregation),它既能够平衡输入信息,也能够平衡输出信息。Intel公司的标准负载平衡特性总是使用一个网卡来处理输入信息,不过它最多使用4个网卡来进行输出信息的负载平衡。链路整合特性能够同时对两个方向上的信息进行负载平衡,并且支持全双工 *** 作,使用快速以太网协议时,最大整合带宽可达8Gbps。不过这种技术与标准负载平衡不同,它需要相应的交换机和网卡的硬件支持,而标准的负载平衡可以使用任何类型或者品牌的交换机。
注意 虽然不同的制造商销售的负载平衡产品看起来很相思,但是你通常不能在一个服务器中混合使用不同制造商的网卡,并且不能指望不同的网卡能够配合运行。有若干个制造商已经合作推出了IEEE 8023ad链路整合工作组,并且该技术的标准已经在2000年3月得到了批准。但是,提供负载平衡和链路整合的许多产品仍然使用各种不同的专有技术,与其他制造商的产品并不兼容。
3 容错
负载平衡的技术概念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副产品,那就是网卡组提供的容错特性。如果一个网卡出了故障,信息就会自动分配给剩余的网卡,直到这个坏的网卡被更换。及时你不使用负载平衡特性。你也可以在服务器中安装一个冗余网卡,如果主要的连接由于某种原因发生了故障,包括系统连接到的电缆、集线器或交换机发生故障,系统就会自动改用这个冗余网卡。
有些产品甚至是你能够使用更廉价的网卡作为备用品。例如,你有一个服务器,该服务器与网络之间建立了一个千兆位以太网的连接,这是,如果你只是为了达到容错目的,就花钱在服务器中安装第二个千兆位以太网网卡,这显然是不值得的。但是,用一个比较便宜的快速以太网网卡作为备用卡还是可以的。当千兆位以太网卡出现故障时,快速以太网连接便可以取而代之,并且至少可以提供额定的快速以太网服务,直到你恢复原来更高速度的连接。
另一个容错机制是由Compaq公司开发的,成为PCI热插拔(Hot Plug)功能,此项功能在许多服务器和网卡上都得到了使用。这个特性使管理员能够不切断服务器电源的情况下更换发生故障的网卡。PCI热插拔也称为热置换(Hot Swapping),它可以与网卡的故障设备转换功能结合起来使用。当网卡出现故障时,它的连接便被切换到一个冗余网卡或同一个网卡组中的其他网卡上。然后管理员就可以在服务器运行的同时,将发生故障的网卡从服务器上拔下来,并插上一个新的网卡。这样就不会出现与网卡故障相关的设备停机问题。
实际的网卡硬件故障并不经常发生,但对于有些网络来说,及时故障造成服务中断地机会微乎其微,这样的故障也不允许故障发生。另外,这些容错特性还能防止出现其他更常见的故障,例如交换机或集线器的严重电缆故障或电源故障。
4 远程管理
用于服务器的网卡中常常包含其他的一些特性,使管理员能够从远程地点对网卡进行配置,并且能够接收关于它的状态信息。例如,当硬件发生故障,造成服务器切换到备用网卡的时候,这些特性能够产生一个报警信息,并将报警信息发送给网络管理员,将这个情况通知他们。许多服务器网卡都支持这种类型的标准。例如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和桌面管理接口(Desktop Management Interface,DMI)20版等,它们能够在网络硬件与管理控制台应用程序之间进行交互 *** 作。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