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ule起源
在2002年05月13日一个叫做Merkur的人,他不满意当时的eDonkey 2000客户端并且坚信自己能做出更出色的P2P软件,于是便着手开发。他凝聚了一批原本在其他领域有出色发挥的程序员在他的周围,eMule工程就此诞生。他的目标是将eDonkey的优点及精华保留下来,并加入新的功能以及使图形界面变得更好。现在eMule的最新版本是047a。
现在eMule已是世界上最大并且最可靠的点对点文档共享的客户端软件。感谢开放源代码的政策,使许多开发人员能够对这个工程有所贡献,从而使发布新版本显得更有效率。
eMule特色
客户端使用多个途径搜索下载的资源,ED2K、来源交换、Kad共同组成一个可靠的网络结构。
eMule的排队机制和上传积分系统有助于激励人们共享并上传给他人资源,以使自己更容易、更快速地下载自己想要的资源。
eMule是完全免费的。也完全没有任何的广告软件。他们这么做是为了乐趣及知识,而不是为了金钱。
每个下载的文件都会自动检查是否损坏以确保文件的正确性。(FTP却不能保证精确复制)
智能损坏控制有助于快速修复损坏的部分。
自动优先权及来源管理系统允许您一次下载许多个资源而无须监视它们。
预览功能允许您在下载完成之前查看您的视频文件。
eMule的Web服务特性和Web服务器允许您快速得从网络存取资料。
能在下载时间里类别以组织和管理文件。
寻找您想要的资源,eMule提供了一个大范围的搜索方式,包含了:服务器搜索(本地和全球)、基于Web搜索(Jigle和Filedonkey)及Kad网络(仍在测试)。
eMule还允许您使用非常复杂的布林搜索使搜索更为灵活。
使用信息及好友系统,您能传送讯息到其他的客户端并可将他们加为您的好友。有好友上线的话,你就能在您的好友列表中看到他(她)。
使用内建的IRC客户端, 您能和全世界其他的共享者聊天。
在官方版基础上,有各种各样的修改版本(Mod),提供了各种不同的附加功能。并且这些Mod也都是开放源代码的,这使得eMule的发展突飞猛进。
eMule与其他P2P软件相比的优点及特色
客户端使用多个途径搜索下载的资料源,ED2K、来源交换、Kad共同组成一个可靠的网络结构。
在eMule v042及后续版本中,可以使用Kad。
eMule的排队机制和上传积分系统有助于激励人们共享并上传给他人资源,以使自己更容易、更快速地下载自己想要的资源。
eMule是完全免费的。官方版eMule也完全没有任何的广告软件。
每个下载的文件都会自动检查是否损坏以确保文件的正确性。(FTP却不能保证精确复制)
智慧损坏控制有助于快速修复损坏的部分。
自动优先权及来源管理系统允许一次下载许多个资源而无须监视它们。
预览功能可在下载完成之前查看影片。
eMule的Web服务特性和Web服务器允许使用者快速得从网络存取资料。
能在下载时间里类别以组织和管理文件。
寻找想要的资源,eMule提供了一个大范围的搜索方式,包含了:服务器搜索(本地和全球)、基于Web搜索(Jigle 和 Filedonkey)及Kad网络(仍在测试)。
允许使用非常复杂的布林搜索使搜索更为灵活。
使用信息及好友系统,能传送讯息到其他的客户端并可将他们加为好友。有好友上线的话,就能在好友列表中看到他(她)。
使用内建的IRC客户端, 使用者能和全世界的共享者聊天。
1)P2P到底是什么
Peer-to-peer的缩写,指的是点对点的意思,最早是在美国由 18岁的Shawn Fanning开发出一个叫Napster的软件时,引入得概念 ,它不仅仅是一种软件架构,也是一种社会模式的体现,网络上流行的P2P软件的架构手段主要有两种:集中式和分布式。
集中式:便是利用服务器作为媒介使各个分散的节点(用户)能互相联系,生成各种服务响应。
分布式:每个节点即做服务器又做客户端,这种方式非常灵活,一个孤立的节点只要连上另一个节点便可以进行传输。
Napster可以说是第一代p2p软件。后来由于Napster陷入诉讼危机(相关版权问题),便出现了Gnutella,它吸取了Napster的失败教训,将P2P的理念更推进一步:它不存在中枢目录服务器,用户只要安装了该软件,立即变成一台能够提供完整目录和文件服务的服务器,并会自动搜寻其它同类服务器,从而联成一台由无数PC组成的网络超级服务器。传统网络的Server和Client在它的面前被重新定义。Gnutella作为第二代p2p软件,他们可以说是最早的p2p技术。然后FastTrack (即Kazaa 的底层技术)迅速掘起取代其地位。成为p2p老大。
2)emule到底是什么
随着二代技术的普及,又一个的问题诞生了,自私的人们在利用P2P软件的时候大多只愿"获取”,而不愿"共享”,P2P的发展遇到了意识的发展瓶颈。不过,一头"骡”很快改变了游戏规则,它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 eDonkey。这标志着第三代p2p技术的兴起,eDonkey采用了以"分散式杂凑表”(distributed hash tables )为诉求的Neonet技术,改变了P2P网络上的搜索方式,理论上可以更有效率的搜索更多的电脑,以及更容易找出少见的文件。这种技术已经使eDonkey基本快要追上了P2P服务龙头业界的另一个老大Kazaa了 eDonkey由Jed McCaleb在2000年创立。他最重要的是可以同时从许多人那里下载同一个文件,并且采用了"多源文件传输协议”(MFTP,the Multisource FileTransfer Protocol)。电骡的索引服务器并不集中在一起的,而是各人私有的,遍布全世界,每一个人都可以运行电骡服务器,同时共享的文件索引为被称为"ed2k-quicklink”的连接,文件前缀"ED2K://”。同时,在协议中,定义了一系列传输、压缩和打包的标准,甚至还定义了一套积分的标准,你上传的数据量越大,积分越高,下载的速度也越快。而且每个文件都有有md5-hash的超级链接标示,这使得该文件独一无二,并且在整个网络上都可以追踪得到。EDonkey可以通过检索分段从多个用户那里下载文件,最终将下载的文件片断拼成整个文件。而且,只要你得到了一个文件片断,系统就会把这个片断共享给大家,尽管通过选项的设置你可以对上传速度做一些控制,但你无法关闭它。
在eDonkey出现后,其改良品种eMule(电骡)也出现了。可以说emule是eDonkey的升级版,是eDonkey的一个Mod,就象osp就是quake3的mod一样,它的独到之处在于开源,它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方式,也都是基于eDonkey, eMule基于eDonkey网络协议,因此能够直接登录eDonkey的各类服务器。eMule同时也提供了很多eDonkey所没有的功能,比如可以自动搜索网络中的服务器、保留搜索结果、与连接用户交换服务器地址和文件、优先下载便于预览的文件头尾部分等等,这些都使得eMule使用起来更加便利,也让它得到了电骡的美誉。
总之,他们继承了第二代P2P无中心、纯分布式系统的特点,但他们它不再是简单的点到点通信,而是更高效、更复杂的网络通信;再加上eDonkey和eMule引入的强制共享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前几代P2P纯个人服务器管理带来的随意性和低效率。
3)emule的下载原理
当你在搜索列表中选取了你要的文件并开始下载后,emule会记录下这个文件的大小,文件名以及另一个叫做hash的特殊值。会向所有添加的服务器发出请求,要求得到有相同hash值的文件。而服务器则返回持有这个文件的用户信息。这样我们的客户端就可以直接的和拥有那个文件的用户沟通,看看是不是可以从他那里下载所需的文件。它最棒的部分就在于:你不是只在一个用户那里下载文件,而是同时从许多个用户那里下载文件。如果另一个用户仅仅只有你要的文件的一个小小片断,他也会自动地把这个片断分享个大家,而你就可以从这个用户的机器上下载这个片断。当然你也是一样。只要你得到了一个文件片断,系统就会把这个片断共享给大家。在查找到下载源(其他客户端)后,下载就是客户端和客户端通过点对点(P2P)进行直接对话了。期间没有数据流通过服务器。
4)emule是如何工作的
emule建立于多点文件传输协议之上。一个emule网络由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组成。服务器端是客户端连接的、为了搜索和查找可以下载用户的桥梁。服务器列表像电话本一样排列,客户通过浏览它而获取他需要的文件所有者的客户端信息。在download过程中,没有下载文件通过服务器端。
5)emule是如何搜索的
每一个客户端连接到一个服务器作为他的主服务器。在连接时,由客户端告诉主服务器他share了那些文件,以及IP地址等其他信息。所以每一个服务器会记录所有登陆到他服务器上的以上信息。在本服务器搜索时,它会通过匹配记录的已知以上信息把查找结果反馈给搜索的客户端列表。当你使用扩展搜索(extend search)时,你的搜索请求和应答结果通过发送限制带宽的UDP包连接到客户端本身的服务器列表(servermet)对应的某一个ip地址的服务器。
6)emule是如何下载的
当客户端选择了一个文件下载时,它首先收集一个拥有该文档的客户端的列表。它会先行查询主服务器所有登陆用户他们是否拥有该文件。然后再连接和查选其他服务器的登陆用户所拥有该文件的客户端列表。一旦它找到拥有该文件的其他客户端,它将请求每个客户端发送这个文件的不同片。直至最后文件由这个不同的片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文件。 在进行pause/resume的时候,我们选择的下载列表已经获取,它pause的仅仅是客户端和客户端之间的TCP连接然后恢复TCP连接。这个过程只有再resume时通过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22个字节后即可。占用的仅仅是22个字节的网络流量。在pause是甚至不通过你登陆的服务器进行,也无须你登陆的主服务器进行任何干预和 *** 作。所以说,它并未占用主服务什么资源,只是在你已经和主服务器连接的通道上发送22个字节而已。
7)emule有什么优点
不需要服务器来存放共享文件,节省了服务器架设、海量硬盘、网络带宽。 每个用户端节点都同时是文件下载者和提供者。实际上,在你正在下载但还没当完整个文件时,你已经可以把你已下载的部分共享给别人了! 因为emule同时从很多文件提供者那里下载所需的文件最后再拼成整个文件的。加入的人越多,下载速度越快,资源越丰富。 共享方便,每个人在自已的emule里指定一个share目录就可以把自己的文件共享给网络中的其它人了。不必再辛苦地上传到服务器上了。
以上就是关于emule的一些基础知识,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对emule的原理,有一个本质的认识。
下面我再来说说一些很困扰,很迷惑人的问题。
1)id问题
朋友们最关心的就是这个问题,id是什么id其实没有什么用,id就是在emule传输里面,作为地址作用的一个东西,起到寻址和定址作用,它直接和我们ip挂钩,是由emule根据我们的ip地址,通过算法得到的一组数字。所以adsl用户经常会说,为什么我的id变了当然要变,因为你每次上网拨号所取得的ip地址都不相同,所以id当然也要随之变化,一句话;ip不变id就不变,ip变了id就变化。
关于高id和低id,目前好多朋友也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同一个ip地址,只能而且最多只能拥有一个高id,其实这是不对的。一个公网ip地址,可以同时取得2个以上的高id,这一点我要在这里强调一下,比如,adsl用户,如果你本身是高id,那么你可以同时打开第二个emule两个同时运行,但是彼此的emule端口一定不要相同,这样你会发现两个都是高id,同一个ip地址。同样对于端口映射,同一个ip地址,也可以同时取得两个以上高id,同样端口不要相同。
对于低id用户,还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只要映射了,就能变成高id,这一点我要说明一下,什么叫高id,它是一个9位以上的id数字,它代表了你的ip地址是公网独立的ip,也就是说只有前提你能够拥有公网独立的ip地址,你才能获得高id,端口映射的原理是把你的内网地址和端口,通过地址转换投影到公网干线上,使你作为一个公网节点,从而变成高id。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网络拓扑的问题,有些低id用户,不是处在公网干线的一级子网内,而是子网的下一级子网,甚至下好几级子网,拓扑的结构是层层拓扑,那么这部分用户,无论如何也无法获得高id,因为你做了映射只不过是成了上一级子网的节点,但是仍然还是内网,只不过映射了一层,你上面还有好几层,所以要正确看待映射的问题。目前,国内除了电信和网通,有好多二级运营商玩的就是这个路子,他们或者层层拓扑,或者只保留部分公网ip地址,作为机动分配,这样你运气好一拨号能得到一个公网ip,你运气不好就是内网,没有办法。
3)kad问题
好多朋友对这个东西始终不太明白,我说一下,kad和我们目前的ed2k不一样,我们目前的ed2k要通过服务器进行中转,我们都要连到服务上才能进行传输,而kad则是无服务器工作模式,它的传输可以独立进行,完全不需要服务器参与,我们只需要打开kad就可以不再需要服务器了,所以说kad是属于试验阶段,应该说他的前景最为光明,应该是p2p的未来,所以建议朋友们多多打开,对于找源很有帮助,特别是对于低id而言,vkad就是vnn+kad的模式。
4)服务器问题
这个问题论坛已经说了很多了,我主要说一些大家容易误会的地方,好多朋友经常问到,怎么我的服务器少了,或者是消失了,或者开机提示列表文件丢失,这里大家要注意在emule>选项>服务器设置里面 启用智能lowid检测这一项最好不要选 启动自动更新服务器列表也不要选 把连接到其它服务器时自动更新选上,这样你可以在服务器切换的时候,自动更新服务器列表 而不用添加什么列表的url网址之类的东西,另外对于常用的服务器,最好把他的状态选择为静态服务器,这样他就不会消失了,其实我们服务器列表有300多个服务器,能够用上的就那么几个,大家可以把他们设置成高级,静态,另外还要说一点,选择服务器的时候选择ping值小的 人数多的 文件多的 这个文件数什么意思,是连接到这个服务器的所有用户的共享文件总数,要注意服务器上没有任何文件,另外大家注意一下服务器列表里面,每个服务器还有:软性文件限制 硬性文件限制, 这个是什么意思他代表了服务器接受你的共享文件 任务列表文件的大小限制,如果你要是超过了这个限制,就会被服务器拒绝,举个例子,如果这个值显示的是1k,那么你的共享文件数最好少于1000个,目前来看大部分都是1k。
其实对于服务器端,有好多愿意研究的朋友,很感兴趣。其实他就是edonkey的服务器,二者目前列表都一样,所以大家想要自己架设em服务器,可以上edonkey网站,下载服务器端的程序,我看了一下这个程序不大,而且也很简单,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自己分析一下。
5)web服务器问题
大家都看了在emule>服务器>我的信息 最下面总是有一个web服务器的东西,这个是什么我说一下 通常情况下我们这个禁用是正常的,Web服务器的作用是提供了远程访问eMule的功能,我们可以先在emule端配置一些相关参数,然后可以实现远程利用ie来对emule进行控制,当然了需要我们emule端要有独立的访问地址,远程控制emule可以实现emule的大部分功能,但是不是全部功能,还是有一些限制。另外对于emule端的web设置,懂行的朋友还可以自己进行编程,很有交互性,一般来讲,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用上它呢比如我们在公司开了emule,但是还想下班后继续在家里 *** 作公司的emule,那么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个功能,如此还有许多场合和环境特别利于web功能的使用,但是要注意随之带来的有关网络安全性问题也很重要。对于这个功能的使用,要是详细写出来的话,要很长需要专门的一个主题说明,由于篇幅限制,我在这里先简单说一下,如果朋友们都比较感兴趣,我考虑单独写一个主题详细说明具体设置和用法。不再赘述。
6)emule日志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没什么好说的,日志就是记载了emule的运行记录,我要强调的是好多朋友不懂得利用它,其实大部分emule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如果仔细注意日志记录,都会自己找到问题原因所在,如果你不懂你可以把它复制下来,发到网上,希望各位朋友以后多多注意emule的日志记录,遇到问题,多半能都自己解决。
7)任务下载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得是大家要学会使用给任务分优先级来控制下载顺序,经常有许多朋友抱怨,为什么任务结束一个,开始下一个的时候是随机开始,怎么能实现自动控制这里我们就可以手动设置任务列表里面任务的优先级,右键就可以看到,把不同任务的优先级设置成高 中 低 这样emule在完成一个的时候自然按照优先级去选择下一个该是谁,而不会随机开始了,另外在选项里面也可以设置一下,新建任务为停止模式,或者自动开始下一个停止文件。
8)搜索问题
其实要是大家都学会了利用该功能,就会找到好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好多朋友平时很少用这个功能,其实p2p引以为自豪的就是他的搜索功能,建议大家以后多多自己搜索,搜索的时候要注意,每页都有200条的限制,所以要想看更多的可以点击旁边的"更多”,这样可以显示下一个200条,可不要以为就只有第一页的200条记录啊!对于搜索颜色问题我说明一下:
红色:代表你的任务列表里面已经有的文件 或者 你已经下载完成正在共享的文件
蓝色:普及程度较高源比较多的文件
黑色:你从来都没有下载过的文件
9)共享文件问题
这个我说明一个问题,emule 里面规定共享的单个文件,注意是"单个”文件不可以超过4g,如果超过了,则不可以进行hash,所以大家注意一下。
10)emule消息问题
经常有朋友会受到You Was Banned!!! Banreason: You use a Leecher Mod
或者Defcon Old Leecherdetection之类的消息,这是什么意思
有些朋友以为是有人要聊天,发送过来的消息,其实误会了,这是自动发送的信息,它的意思是你用的版本是吸血的版本。你已经被ban。对于这个消息,大家可以不用理会,用emule消息过滤,把它过滤掉就可以了,为什么会如此呢这个要是说起来也话长了,颇有点传奇色彩。我简单说说,部分mod版本呢,由于加分设置不同,逐渐分成不同的派别,这样逐渐形成了一些小圈子,后来搞出来一个所谓吸血的东西,只下载不上传,或是该版本群体上传远远小于下载,等等这里面有好多渊源,后来官方公开封禁了一些,再后来自然被封的不服,然后就是妖魔和反妖魔大家互相封禁,互相职责,后来斗争扩大化,导致其他版本也跟着遭殃,我们就是属于被误伤的,现在这种争斗仍然在继续,而且波及越来越广,这就是我对这个消息的原因的简单解释,好多内幕的东西,说起来挺多,不多说了。
11)代理问题
这里我要说明一点,好多朋友使用代理运行emule,比如一些公司内网的朋友,你们在寻找代理的时候,尽量使用sock5的代理,当然sock4和>Internet的起源
60年代中期,正处于冷战的高潮,美国国防部(DoD)认为利用电路交换网来支持核战时的命令和控制信息传输,因为,线路或者交换机的故障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导致信息传输的中断,因此希望能够建立一种高冗余、可迂回的新网络来满足要求。1968年10月,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局(DARPA)和麻省坎布里奇(剑桥)的BBN公司(Bolt,Beranet,Newman of Cambridge,MA)签订合同,研制适合计算机通信的网络。 1969年6月,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组成了4个结点的试验性网络,称为ARPAnet。ARPAnet采用称之为接口报文处理器(IMP)的小型机作为网络的结点机,为了保证网络的可靠性,每个IMP至少和其它的两个IMP通过专线连接,主机则通过IMP接入ARPAnet。IMP之间的信息传输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并向用户提供电子邮件、文件传送和远程登录等服务。ARPAnet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组建的网络; 1975年夏天,ARPAnet结束试验阶段,网络控制权交给美国国防部通信(DCA),DCA在ARPAnet基础上组建了美国国防数据网(DDN); 1976年,ARPAnet发展到60多个结点,连接了100多台主机,跨越整个美国大陆,并通过卫星连至夏威夷,触角伸至欧洲,形成了覆盖世界范围的通信网络;在DARPA资助开发ARPAnet的同时,许多厂商和用户也预见到了计算机联网的重要性,纷纷开展研究,例如:IBM公司推出IBM公司网络产品,DEC公司组建DECNET等;尤其是70年代末期的微型计算机问世,导致了局域网的发展。网络的多样化促使DARPA开始研究网络互连技术,1980年左右,DARPA开始致力于"The Interneting Project"(互连网技术)的研究,其研究的成果被简称为Internet,即我们现在提到的因特网。促使DARPA开展网络互连技术研究的另一个因素是ARPAnet随着用户的增多,覆盖范围的增大,原有的专为单个网络设计的管理技术亦不敷使用,必须加以改进。事实上,在ARPAnet仍处于试验阶段时,人们也发现当时ARPAnet选择的协议并不适合在多个网络上运行,许多人已经开始了各种协议的研究。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文顿*瑟夫和卡悬(Cerf V和KaHN R)于1974年提出的TCP/IP协议。该协议的思想得到人们的重新重视,并被作为提出了支持因特网的首选方案。TCP/IP协议集在ARPAnet上的应用,使得ARPAnet成为初期因特网的骨干网。根据因特网的发展,我们可以知道因特网并不是指某个特定的网络,而是一种互连技术,或者是网连网。
为了推广TCP/IP协议集,美国国防部采取了两个较大的动作:
1) 1983年前后,国防部秘书处取值性地要求连到网络上的所有主机都必须使用TCP/IP协议集;
2) 资助BBN在UNIX上实现TCP/IP协议集,同时资助Berkeley公司将TCP/IP协议集写进UNIX *** 作系统。
这些动作有力地促进了TCP/IP协议集的推广应用。一方面人们使用网络的需求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当时人们可以选择的网络软件又实在太少。推动TCP/IP协议集广泛应用的另一个部门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1985年,NSF筹建了六个拥有超级计算机的中心;1986年,资助形成了NSFNET,速率T1,连接所有的超级计算机中心; 同时还对各地的科研协会进行资助,形成区域网,鼓励学校和研究部门就近连入区域网,共享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资源;所有NSF资助的网络都采用TCP/IP协议集,并连接ARPAnet,作为Internet的一部分。
到了90年代,美国政府意识到仅靠政府资助,难以适应应用的发展需求,鼓励商业部门介入。MCI、IBM和MERIT公司联合组建ANS(高级网络和服务公司),建立覆盖全美的、T3(44746M)的ANSNET,连接ARPANET和NSFNET。随后,DARPA和NSF拆消对ARPAnet、NSFNET的资助,因特网开始商用。商业机构的介入,出现大量的ISP和ICP,丰富因特网的服务和内容。美国政府通过因特网发布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信息。
TCP/IP技术的推广、因特网的商业价值,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热心接入因特网,并纷纷采用美国政府的方针:现由政府资助,逐渐转入自我良性循环。
从80年-86年,七年时间,因特网覆盖了数以百计的单个网络,连接了近20000台分布于大学、政府机构和合作实验室的计算机;90年达到3000个网络和20万台计算机;95年网络个数达到25000,主计算机数达680万台,用户数达4000万人,遍布世界136个国家和地区;97年7月,欧洲市场协会统计:上网人数137亿(其中:英语国家7200万,欧洲国家3360万,亚洲1400万),并且每年仍有数万台网络服务器诞生,而用户数以每年20%的比率增长。据我国的国家因特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1997年10月,我国的上网人数为62万,计算机299万台;1998年6月,上网人数1175万,计算机542万台;1998年12月,上网人数达到210万,上网计算机数达747万台。
显然,因特网要求因特网标准(TCP/IP协议集)的支持,这些标准与国际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在标准化方面,因特网的原则是:当国际标准适用时,采用国际标准;当国际标准不适用时,研制新的因特网标准;当新的国际标准出现,并且具有相同的功能时,因特网标准将向国际标准迁移。分别是共识算法、采用非对称加密来做数据签名、以链式区块的方式存储。
区块链,就是一个又一个区块组成的链条。每一个区块中保存了一定的信息,它们按照各自产生的时间顺序连接成链条。这个链条被保存在所有的服务器中,只要整个系统中有一台服务器可以工作,整条区块链就是安全的。这些服务器在区块链系统中被称为节点,它们为整个区块链系统提供存储空间和算力支持。如果要修改区块链中的信息,必须征得半数以上节点的同意并修改所有节点中的信息,而这些节点通常掌握在不同的主体手中,因此篡改区块链中的信息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相比于传统的网络,区块链具有两大核心特点:一是数据难以篡改、二是去中心化。基于这两个特点,区块链所记录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可以帮助解决人们互不信任的问题。
区块链起源于比特币,2008年11月1日,一位自称中本聪的人发表了《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一文,阐述了基于P2P网络技术、加密技术、时间戳技术、区块链技术等的电子现金系统的构架理念,这标志着比特币的诞生。两个月后理论步入实践,2009年1月3日第一个序号为0的创世区块诞生。几天后2009年1月9日出现序号为1的区块,并与序号为0的创世区块相连接形成了链,标志着区块链的诞生。
狭义区块链是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广义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编程和 *** 作数据的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