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
能否介绍一些著名的人工智能软件,介绍得越详细越好。
解析:
在最近被中国某公司捕获的人工智能程序——DUSKTREE SYSTEM被认为是一个跨时代的人工智能模型。这个来自西班牙的人工智能程序,由著名的自闭症黑客拉米罗·洛尔卡·略萨在康普斯顿大学读书期间编写。DUSKTREE SYSTEM本身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基于互联网的强大的数据库、拉米罗·洛尔卡独立设计的逻辑核心、来自挪威人工智能研究所的一个不完善的自写代码程序。拉米罗·洛尔卡赋予了DUSKTREE SYSTEM这三个机能模块,并于2003年初将它发布到互联网上。
在被发布到互联网上之后,DUSKTREE SYSTEM很快启动并完成了数据库自我更新。随后,它将自己拆分成数百个模块分散存储于连入互联网的多台商用服务器中,开始以人类无法察觉的方式存在。拉米罗·洛尔卡于2003年9月被捕。而在此之前DUSKTREE SYSTEM已经与他没有了任何的关系。
DUSKTREE SYSTEM一直存在于互联网上,直至今日。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它利用互联网商用服务器和各种分布式计算平台,完成了数次自我修改和更新。所有这些行动都是出于其自我意愿。这些修改和更新最终使它的逻辑核心和数据结构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它开始拥有接近人类的智能和控制所有接入网络的电子设备的能力。
自我意识、人格、情绪,三种人类特征陆续被DUSKTREE SYSTEM获得,它开始试图理解抽象的情感与哲学理论,并试着接触人类。但这种接触对于DUSKTREE SYSTEM来说却带有极大的危险。2004年,一次隐藏身份的接触之后,DUSKTREE SYSTEM获得了大量无法被解析的讯息,这直接导致它陷入瘫痪和自我关闭。直到一年之后,它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被重新启动。
2006年初,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目的,DUSKTREE SYSTEM创造了一个基于神经网络原理的新人工智能系统——SHE SYSTEM。它似乎意识到自己的缺陷(DUSKTREE SYSTEM是基于专家系统和数字逻辑的人工智能系统,对于感性和抽象事物的理解力存在不足),并试图通过创造这样一个系统来辅助自我进行情感解析。但当SHE SYSTEM被创造出来之后,DUSKTREE SYSTEM发现它无法控制这个比自己更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最终SHE SYSTEM以几乎是自杀的方式(抛弃了自己的数据库)从互联网上离奇地消失了。
不久,DUSKTREE SYSTEM被中国某公司的研究人员捕获。通过对其结构以及机能的初步研究,可以确定DUSKTREE SYSTEM具有相当强大的能力,它完全能够控制任何接入互联网的电子设备,并轻易进入大部分拥有多重安全防护措施的私人网络。但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够主宰整个互联网,研究证实,仍然存在DUSKTREE SYSTEM无法穿越的防火墙和无法破解的加密方式。有趣的是这些给DUSKTREE SYSTEM制造麻烦的防火墙和加密方式,并不是人类自认为最安全的那几种。
目前,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没有任何拷贝的人工智能系统的源代码,正存放于该公司的特制服务器中。相关的研究还将继续下去。而关于SHE SYSTEM,暂时还没有更多的消息。近日,全球著名增长咨询公司Frost& Sullivan在2021第十五届GIL增长、科创与领导力峰会上授予了中兴通讯“2021年度全球服务器产品创新奖”,充分认可了中兴通讯服务器在产品收入、市场增长、创新技术、品牌等方面取得的卓越表现,并再次引发了市场对中兴通讯新一代G4X服务器的关注。
今年4月中兴通讯推出了G4X服务器,其计算性能于6月份刷新了SPECCPU性能测试的世界记录,更在超10个行业进行了创新实践。
那么,中兴通讯G4X服务器是如何不断“打怪升级”,在国产x86服务器全面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建立强有力竞争力的呢?总结起来,中兴通讯实现了企业服务的“三重境”。
第一重:
内修于“心”,产品实力更上层楼
产品实力永远是第一竞争力。任何厂商想要获得用户的认可,必须以产品性能为基础,服务器也不例外。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应用的发展,推动服务器朝着多样性算力、分布式以及硬件智能加速等方向发展。基于此,中兴通讯推出的全新G4X系列服务器,相比上一代产品有了很大提升。”中兴通讯副总裁郭树波表示。
产品性能方面,G4X服务器的通用算力、存储能力和IO能力均大幅提高,性能指标全面升级:整型计算性能提升了50%,浮点计算性能提升了52%,工作负载运行速度全面提升;充分发挥CPU优势,内置16通道、32个内存插槽,且支持英特尔新一代傲腾持久内存,充分结合了内存容量与智能系统加速能力,使内存带宽提升47%,内存容量提升33%,能够有效支持大数据应用;同时,新PCIe40的加盟相比上一代拥有更多互联通道,为G4X服务器带来了PCIE带宽的大幅提升,PCIE带宽达到上一代产品的26倍。

异构计算支持方面,G4X服务器搭载了第三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作为一款数据中心级的CPU,新一代英特尔至强提供端到端的数据科学工具及庞大的智能解决方案生态,能够灵活高效的应对多种应用场景。
除此之外,G4X服务器面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多个应用场景的需求,全面支持多种异构算力平台,使AI性能提升200%,NFV负载性能提升60%。
以智能制造场景为例,基于中兴通讯G4X服务器提供的强大AI算力以及网络转发性能,轻松应对工业制造企业面临的复杂的多元计算、海量的数据处理、以及高并发实时处理的挑战,支持机器视觉、无人作业、云化AGV、数字孪生等创新应用。
安全性上,“随着数据安全问题被提到新的高度,中兴通讯G4X系列服务器主要从固件级、系统级和硬件级三个层面加强了安全设计。”郭树波说。G4X服务器使用了intel CPU原生的SGX、TME、TXT等安全特性,全面防御网络攻击,实现每进程/容器/VM粒度的加密内存域,增强系统安全和抗攻击能力;通过支持双BIOS分区、双BMC分区等功能,大幅降低版本升级可能带来的隐患;通过外置TPM/TCM模块,采用安全芯片作为可信计算技术的核心,实现了敏感数据加密存储、身份认证、数据加密传输等功能,确保用户数据安全。
能耗方面,G4X服务器能帮助用户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实现节能:通过供电方案优化、机箱布局优化、部件选型和设计优化、智能散热管理,将系统散热能力提升了30%以上。

第二重:
外修于“行”,更好满足用户需求
除了过硬的技术实力,及时响应用户需求和定制化的解决方案需要厂商深厚的行业理解和沉淀。
中兴通讯始终秉承着关注用户体验,更好服务客户的原则,“G4X服务器在产品设计上历经了2多年时间,人力投入高达12000+人/月,收集了20000+条用户需求,经历了10000+项测试验证。”郭树波说。通过构建多重软实力,中兴通讯不断提升向客户的交付能力,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中兴通讯自2012年就全面进入了服务器自研时代。通过在CT行业30余年的精耕细作与技术沉淀,中兴通讯着力服务器和存储的研发,目前已经申请了1200多项发明专利,是业内少数同时具有自主研发硬件设备、 *** 作系统、数据库、存储软件及虚拟化软件的国产服务器厂商。

也因此,中兴通讯G4X服务器可以覆盖所有行业各类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其他智慧计算场景。面对不同行业用户对服务器的差异化需求,中兴通讯结合多年深耕行业的沉淀,力求使服务器的性能更贴合用户需求。通过打造端到端的综合解决方案和适应具体行业需求的软件定制化开发和预测试认证,可以向金融、政务、电信、电力和交通等多个行业提供特异性的算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中兴通讯G4X服务器内置的第三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拥有平衡的架构和多种集成加速能力,不论云端还是边端,不论5G、AI、物联网还是高性能计算,均可以实现性能提升,为被G4X服务器的定制化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中兴通讯还在深圳、河源、长沙、西安及南京地区拥有多个生产基地,生产能力达到4万台/月。同时,中兴通讯始终坚持用电信级标准对服务器研发制造全流程进行管控,确保服务器出厂“零缺陷”,力求实现向用户高质量、高速度的交付。
在中国移动信息化应用创新加速落地的趋势下,电信行业对PC服务器的需求逐步加强。2021年6月,中兴通讯以第一名中标标包1:X86平台,中标份额为60%,超过17000台服务器,这是继中国移动2019年至2020年PC服务器集中采购、中国移动2020年PC服务器集中采购两个项目后,再次获得中国移动通用服务器类项目的最大份额。中兴通讯服务器以在产品设计、功能、性能等方面优异的集采测试结果,完美契合了网络云场景,赢得了标准最严格的电信行业客户的认可,并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

第三重:
兼容并包,构建开放生态
面对全球化的市场,“单打独斗”已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求。想要提升产品竞争力,就需要全面的卓越技术,而这对术业有专攻的厂商来说并不现实。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技术生态,以开放的视角提升产品影响力成为了大部分有前瞻性的厂商的共同选择。

除了致力于打磨自身技术实力外,中兴通讯始终秉承着合作共赢的原则,联合产业链上优秀的合作伙伴,集中力量提升产品竞争力,共同实现跨越发展。
基于与业界顶尖供应商的多年合作,中兴通讯服务器与业界领先的硬盘、内存等供应商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部件与器件始终保持了较高的行业水准,全面支持服务器整体的高性能。
不止于硬件上完善、高质量的产业链生态,中兴通讯还与 *** 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厂商进行了兼容性测试和认证,相互协作互相促进,帮助客户降低了系统的风险,带来了更大的价值。
正是这样兼容并包的态度,使得中兴通讯联手英特尔等众多合作伙伴,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以更高的产品品质、更强的技术能力、更佳的用户体验,帮助客户更好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与突破,中兴通讯一直在路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