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芯片断供解决了吗

华为芯片断供解决了吗,第1张

没有。
根据华为官网查询得知华为芯片断供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随着美国政府对华为的制裁政策越来越严厉,华为在芯片和其他关键领域的供应链上遭遇了很大的压力。
目前,华为正在积极推进自主研发芯片,并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芯片自给自足。此外,华为正在寻找替代供应商,以保证其业务的正常运转。但是,由于芯片技术的复杂性和供应链的多样性,这些替代方案需要时间来实现,同时也需要华为和其他供应商之间的技术和商业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问题,华为电脑芯片会不会断供,我想您应该知道,华为已经受到美国政府的制裁,这意味着华为将无法获得美国的芯片供应,这可能会对华为电脑芯片的供应造成影响。但是,华为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确保华为电脑芯片的供应,比如转向其他芯片供应商,以及加强自身的芯片研发能力。因此,华为电脑芯片的供应不会断供,华为也会继续努力确保其芯片的供应。

谈及手机,徐直军表示:“手机制裁没有芯片,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大家想买华为5G手机基本上买不到了。华为不会放弃手机业务,也不会出售,我们正在努力让手机业务在适当的时候,重回正轨,这是我们的目标。大家等几年,看看我们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让消费者继续买到华为5G手机。当然很艰难,但是至少要有梦想。”

华为也在多方解决难题,“一个方向是努力解决新的5G手机,但是哪一天出来不知道。第二个是通过鸿蒙不断优化客户体验,不断通过软硬件协同,延长手机的使用寿命,”徐直军谈道,“我们不会把手机业务关闭掉,也不会卖掉。否则我们辛辛苦苦打造的这个品牌,说没了就没了,我们这么努力求生存,有什么价值呢?”

对于鸿蒙 *** 作系统,徐直军说道,华为是希望打造一个面向万物互联的 *** 作系统,但是在面向智能终端的时候,它本质上是取代安卓 *** 作系统。

徐直军此次也解析道:“现在开源的OpenHarmony,还只能支持物联网的终端,还不能一下子支持完整的智能手机。我们希望和产业界一起,基于OpenHarmony,明年年底能够支撑起完整的智能手机。”

同时,他还特别指出炒作鸿蒙的现象,“单独做鸿蒙的软件公司,我都不知道它怎么去创造价值,怎么去带来收入?市场上有一段时间,把鸿蒙炒的热火朝天,有些公司股价炒到好几倍,我都不知道它怎么通过鸿蒙带来收入的增长。”徐直军说道。

徐直军表示:“原来的欧拉更多是服务好鲲鹏,现在我们把欧拉定位为未来的数字基础设施的 *** 作系统,不仅仅是服务于鲲鹏,也能支持x86;同时支持边缘计算,也能支持云基础设施,还准备发展一个分支,未来去支持嵌入式设备。”

他进一步谈道:“华为未来打造两个 *** 作系统,一个是鸿蒙 *** 作系统,一个是欧拉 *** 作系统,两者都开源。鸿蒙 *** 作系统的应用场景,就是智能终端、物联网终端和工业终端;欧拉 *** 作系统面向服务器,面向边缘计算,面向云,面向嵌入式设备。另一方面,我们鸿蒙和欧拉会实现底层技术共享。”

在徐直军看来,中国的ICT产业一直是缺芯少魂,“我们内部有一个铸魂工程,就是通过欧拉和鸿蒙,打造覆盖所有场景的 *** 作系统,而且全部开源,让产业界参与进来,适配更多场景,只要产业界积极支持,共同努力,铸魂工程就能够真正实现目标,把缺芯少魂的’少’字去掉,就是有魂了。”

对此,徐直军直言:“欧拉又有人炒作,站在数字基础设施的角度看,欧拉确实解决了少魂的问题,也解决了我们各行各业需要 *** 作系统问题。但怎么带来收入?只有基于欧拉做发行版的公司才能创造收入。其它那些炒作的公司,能不能基于欧拉创造收入,创造价值,大家要把眼睛擦亮一点。

以下是此次采访的核心内容:

谈芯片和手机:“一直靠库存维持生存,努力解决芯片制造问题”

徐直军: 为什么要放弃手机业务呢?我们手机由于美国的制裁,没有芯片,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大家现在要想买华为的5G手机,基本上买不到。

我们在多种场合表态了,华为不会放弃我们的手机业务,也不会把我们手机业务出售。我们正在努力,努力再努力,让我们手机业务在适当的时候重回正轨。这是我们的目标。

希望大家能等几年,看看我们能不能努力达到这个目标,让大家能继续买到华为5G手机。(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当然很艰难,至少要有梦想,如果没有梦想,那就没有动力。我们期望有这么一天,全球的消费者,特别是中国的消费者还能买到华为品牌的5G手机。

从供应商那里,我们了解到,他们确实有一些芯片获得了美国的许可,主要用于车部件的部分低端芯片。

徐直军: 现在假消息遍地飞,今天讲这个芯片的问题,明天讲那个芯片的问题,我怎么都不知道?我们被制裁之后,一直靠库存维持生存,当然我们也在努力解决芯片制造问题,要靠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共同努力,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现在你们看到的跟华为芯片相关的消息,全是假消息,没有一个是真的。

徐直军: 你现在讲的过亿,都是讲的手机,不含物联网设备。现在物联网设备有多少用了鸿蒙,统计不出来。现在手机已经过了12亿了。我们的目标实现是快还是慢,要看消费者的体验。

每一款手机,都要经过严格的测试,测试出来之后升级,升级以后看它的效果,效果好就可以放开给大众升级。现在进展是超预期的,我们希望把华为存量的手机,争取能升级的全部升级到鸿蒙。当然升级以后,华为手机的用户体验变好了,它可以使用的时间变长了,如果能等到未来我们解决了手机问题的话,刚好衔接得上,那是最好的。

我们现在从几个方向努力,一个方向努力解决未来还有新的5G手机出来,但是哪一天出来不知道。第二个是通过鸿蒙不断优化客户体验,不断通过软硬件协同,延长手机的使用寿命。

我们不会把手机业务关闭掉,也不会卖掉。否则的话,我们辛辛苦苦打造的这个品牌,说没了就没了,我们这么努力求生存,有什么价值呢?

谈鸿蒙和欧拉 *** 作系统:“炒作热火朝天,把眼睛擦亮一点”

徐直军: 关于欧拉 *** 作系统、鸿蒙 *** 作系统,既然你问到了这个问题,我就好好讲一讲。鸿蒙 *** 作系统,我们希望打造一个面向万物互联的 *** 作系统,但是在面向智能终端的时候,它本质上是取代安卓 *** 作系统。这个 *** 作系统在各种智能终端运行的时候,本质上也只是在具备安卓 *** 作系统的能力基础上,增加了分布式能力,就是相互之间能够互为外设。例如手机和电脑在一起,电脑可以看得到手机,电脑也可以看得到手机。

我们把Harmony OS的基础能力全部捐献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开源是一步一步在向前走的现在开源的OpenHarmony只能支持物联网终端,还不能一下子支持完整的智能手机。我们希望和产业界一起,基于OpenHarmony,明年年底能够支撑起完整的智能手机。

现在鸿蒙可以怎么用?其实就是大家基于OpenHarmony,来开发各种物联网终端。这些物联网终端,能够融入鸿蒙生态,跟鸿蒙 *** 作系统的手机可以联起来,消费者可以得到最好的体验,这是最能够带来价值的事情。

另外,应用开发商可以基于鸿蒙开发应用,现在大家可以看到,不断有鸿蒙版本的应用出来了。

还有一类公司,它参与鸿蒙开源社区,贡献代码,让OpenHarmony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能满足各种智能终端的需求。

而单独做鸿蒙的软件公司,我都不知道它怎么创造价值?怎么带来收入?市场上有一段时间把鸿蒙炒的热火朝天,有些公司股价炒到好几倍,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能通过鸿蒙带来收入增长,我搞不明白。

鸿蒙是面向万物互联的 *** 作系统,和安卓相比,它的优势在于,所有基于鸿蒙的终端,都能够互相连起来,形成一个超级终端。仅从单一终端来看,它跟AOSP功能差不多,AOSP能干什么,它就能干什么。

最近我们确实把欧拉重新进行了定位。原来的欧拉更多是服务好鲲鹏,让我们的鲲鹏生态发展得更好。我们开源的主力也是聚焦在支持鲲鹏。

现在我们把欧拉定位为未来的数字基础设施的 *** 作系统,不仅仅是服务于鲲鹏,也能支持X86;同时支持边缘计算,也能支持云基础设施,还准备发展一个分支,未来去支持嵌入式设备。嵌入式设备是什么呢?我们做电信设备,大量的一块板一块板,这就是嵌入式设备,这些板子上也需要 *** 作系统。

华为未来打造两个 *** 作系统,一个是鸿蒙 *** 作系统,一个是欧拉 *** 作系统,两者都开源。鸿蒙 *** 作系统的应用场景,就是智能终端、物联网终端和工业终端;欧拉 *** 作系统面向服务器,面向边缘计算,面向云,面向嵌入式设备。

另一方面,我们鸿蒙和欧拉会实现底层技术共享,把鸿蒙最优势的部分,即分布式软总线的技术嵌入到欧拉里面,未来所有用到欧拉 *** 作系统的设备,只要旁边有鸿蒙 *** 作系统设备,就可以自动连接起来,如此就打通了欧拉和鸿蒙,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中国的ICT产业,一直是缺芯少魂,我们内部有一个铸魂工程,就是通过欧拉和鸿蒙,打造覆盖所有场景的 *** 作系统,而且全部开源,让产业界参与进来,把它们做得更好,适配更多场景,只要产业界积极支持,共同努力,铸魂工程就能够真正实现目标,把缺芯少魂的“少”字去掉,就是有魂了,有覆盖各种场景的 *** 作系统了。

我们开源欧拉 *** 作系统以后,只有基于开源版本做发行版的公司,才能够从 *** 作系统本身获取收入,因为发行版可以卖钱,还可以通过服务获取收入。

在欧拉发行版上开发应用的公司,和在其他 *** 作系统上做应用开发的公司没什么区别。欧拉又有人炒作,炒的热火朝天。站在数字基础设施的角度看,欧拉确实解决了少魂的问题,也解决了我们各行各业需要 *** 作系统问题。但怎么带来收入?只有基于欧拉做发行版的公司才能创造收入。其它那些炒作的公司,能不能基于欧拉创造收入,创造价值,大家要把眼睛擦亮一点。

谈华为云和数字能源:“没有上市计划,没有剥离计划,也没有出售计划”

徐直军: (华为云和数字能源公司)没有上市计划,没有剥离计划,也没有出售计划。

我们要打造面向数字世界的黑土地,在黑土地上,既要种我们各行各业应用的树,华为的树也需要有一块土地,如果这块土地没了,我们的树种到哪里呢?

华为云既是一个亏损的业务,又是一个快速增长的业务,我们也清楚有竞争对手 历史 上亏了多少年,我们亏的年数差不多就行了,但是云业务的增长还是很快的。

你提到的弥补损失不存在。因为我们从2017年开始做华为云,本来也是我们规划中的业务,不存在谁弥补谁。

6、我们留意到华为的政务云发展的非常迅猛,这方面华为是否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华为云中国区整体的业务情况如何?

徐直军: 中国的政务云,你的问题的假设是错误的。政务云市场这么多年起起伏伏,多少公司参与竞争,华为为什么成功了?华为从一开始就制定了面向政府客户发展政务云的模式,首先定了“三不”政策:不投资,不入股,不成立公司。你看很多公司,为了去搞一个城市的政务云,又投资又入股,又成立公司,最后什么都搞不成。

第二,我们坚定不移地卖云服务,主要目的是促使政府的应用不断迁移到云上。而其他公司,很多采取卖设备的模式,卖完了,就没人管了。我们给每个政务云都配了一个团队去持续运营,帮助政府的应用不断地迁移到云上,给政府真正带来价值。

第三、我们最近还和一些合作伙伴想办法,改造过去非云服务模式的政务云,让它走向一个 健康 、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这是我们政务云成功的关键。经过我们持续的运营,政府看到了价值,我们也得到了可持续的收入。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

鲁勇:我补充一下,华为云BU正式成立是17年,我17年开始主持中国区的工作,经历了整个华为云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到今年华为云IaaS技术服务排在中国第二,全球第五,我用飞速发展,快速增长这个词不为过。

第二,支撑华为云发展最为关键的是技术。我看到很多其他公司参加展会大多数讲情怀,华为公司讲的全是技术。华为云从2017年到2020年,这三年基本上在打基础,现在华为云有220多种云上的服务、230多万开发者,就是在打基础。

从2020年开始,华为云业务增长快速,市场感受到了华为云的进步。我举三个例子,第一,在 游戏 、互联网、音视频,这种云原生的企业,最近已经有一个趋势是H+X,华为云加另外一个云,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在整个应用和安全上要求越来越高。

第二、政务云更加复杂,我们不仅在做云的销售,更多的是持续地运营,我们每一个政务云和产业云的基地,都有运营经理,因为云的生意是要源源不断去做,这是华为云做的事情。

第三个是行业,如果第一代消费互联网是促成很多云公司的发展,当前中国数字化转型中,各行各业的上云才是真正的开始。华为本身是大型企业,加上这两年制造业发展,行业应用上云,华为云必定是首选。

从“厚积薄发”,到“后发先至”,我用这八个字来总结华为云这几年的发展。

徐直军: 华为云的定位从来没变过。传统IT,服务器、存储,跟华为云到底短期是什么关系,长期是什么关系,内部确实一直受煎熬,不是争论,是煎熬。所有的传统IT公司,就是做传统服务器,做存储的公司,都没有把公有云发展起来,就是因为传统势力太强大。因为卖服务器,卖存储,短期收入高,已经通过渠道,通过伙伴,形成了一套固有的销售方式。

第二,中国政府和企业,确确实实对云的接受有一个过程,他们都建了自己庞大的IT部门,习惯于自己掌控,习惯于买服务器,买存储,或者买私有云。所以说我们在私有云做与不做上,斗争了很久。你看私有云是客户需求,买过去放在它的机房里面,看得见摸得着,自己还能管理。对于我们来讲,虽然很清楚,趋势是要走向公有云,但是销售人员,卖私有云收入来的快,卖公有云收入来的慢。

在华为内部,有一点是一直清晰的,未来走向公有云这个方向,大家是认同的。但是走向公有云的过程中,到底走的多坚决,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组织调整的目标,是怎么让华为云更好的发展。现在调整的方案,是把华为云面向云原生的业务全部由华为云自己解决。

都知道云是未来,都知道公有云是趋势,但是内部就是转不过来,华为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很痛苦的。原想把计算、存储和云放在一起,一起使劲,促进华为云的发展,所以我们成立了云与计算BG。但是,市场上碰到一起就打架,我们就把它们分开,分开还是打架。今年我们又做到一点,干脆把云原生的组织全部放到云BU,我们在公有云这块独立建销售队伍。我们内部冲突的过程,转型的过程,从卖产品,卖license,到卖云过程中,是很痛苦的过程。唯一可喜的是华为云活下来了,还在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鲁勇:任何一个企业转型都有一个过程。

徐直军:我们转商业模式是很难的,转销售队伍更难,我们从卖产品,卖license转向卖云服务,最难的不是研发,最痛苦的是销售。可喜的是,我们内部已经逐步转过来了。我想今年以后,应该好多了。外部看,内部变来变去,也是痛苦的过程,尤其涉及到商业模式的转型,涉及到销售队伍的转型。

徐直军: 对华为来讲,卖服务器不是我们的追求,我们追求的还是要把华为云做好。我很认同华为云张平安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为什么客户还会去找各种解决方案,或者说发展自己的云,主要原因还是我们这些云服务商做得不好,或者说做的不够好,让他们还不能彻底的放心,把它的关键应用、数据放到我们云服务商的云上。

我们唯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通过持续的投资,把我们云做得更安全更可信,让客户,不管是国企,还是政府,还是互联网企业,都能够放心地把应用、数据能够部署到云上,或者迁移到云上。

实事求是来讲,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对政府也好,对企业也好,对各级组织也好,把自己的关键应用和关键数据,放在云服务上,尤其是公有云上,还是觉得不放心的。这里有三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云服务商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不断的解决方案,去证明你是安全可信的,值得信赖的。政府和企业也要慢慢去看,云服务商提供的云,是不是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许比自己建个云,或者自己打造一个所谓的国资云更放心,更可靠。我们很清楚。一个企业自己去建个云,它在这个云上的投资是有限度的。而一个云服务提供商,像我们8000多人持续在研发,持续在投资,肯定在安全可信上,应该来讲,能力更强。这里面的关键是云服务商要坚守不碰数据,而且要保护好数据,让客户的数据能够安全可信,这是云服务商要做的。这是一个过程,最终都会被技术的持续创新,规模效益,成本优势,统统归到几个云服务上,这是大势所趋。就像智能手机,现在不就这几家了吗?云服务也是一样的,不管现在是私有云还是什么云,最终通过技术的持续创新和云服务商的持续投资,和规模优势发挥,在中国会统一到三家左右,这是必然的趋势。

徐直军: 华为支持双碳战略里面,最有价值的,就是我们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去帮助各行各业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低碳 社会 。我演讲里面也讲了,到2030年,各行各业受益于ICT技术带来的碳排放减少能够达到121亿吨,是ICT这个行业本身产生碳排放的十倍。

华为也并非今天才开始努力降低能源消耗的,华为一直有一个部门叫节能减排办公室,就是努力把我们自己的设备功耗降下来,同时去服务于其他行业,把能源消耗降下来。

至于我们数字能源业务,当然也是为了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应对气候问题,包括应对全球提出来的碳中和的目标,我们加大了投资和发展力度。它的中文名字叫数字能源,不是太准确,其实英文更准确,叫Digital Power。所以它的边界很清楚,就是聚焦电力电子技术,把数字技术跟电力电子技术结合起来,我们侯金龙发明了一句话叫:比特管理瓦特,把信息流和能量流结合起来,清洁能源和推动传统能源绿色化结合起来。

本质上数字能源的业务就是与电力电子技术相关的产品,包括基站供电,数据中心供电,太阳能逆变器,储能的解决方案。还有一个电动车的三电,技术都是同源的。因此数字能源的业务战略就是把我们多年在ICT领域积累的数字技术和电子电力技术结合起来,做产品和解决方案。所以不是Digital Energy,而是Digital Power。

谈服务器和AI:“x86服务器确实遇到了困难 有与潜在的投资者接触”

徐直军: 我们x86服务器确实遇到了困难,遇到什么困难大家都很清楚,我们在想各种办法积极解决,包括有与潜在的投资者接触,有明确的消息再告知,现在在进程中。

徐直军: 我个人参与了华为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打造的全过程,从决策第一天开始走到现在,只有四年多的时间。我们在人工智能进展上,客观来讲是超过我们预期的。

我们有一个创新的架构,能够打造全栈全场景的AI解决方案,全场景是指我们能够覆盖从最小的穿戴设备、到手机、服务器一直到云上的各种应用场景。全栈,是指从处理器的内核,到指令集,到芯片,到芯片的使能,到AI服务器,到AI集群,到我们整个AI计算框架MindSpore,到支持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的工具ModelArts,整个技术栈我们都能够提供。可以这样讲,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已经彻底摆脱了美国的任何技术。我们能够提供整个AI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够全面支持国内进行AI研究和应用开发,以及AI的各种商业实践。

当前AI的发展,无论对大学,还是研究机构,或者创新企业,最缺的就是算力。最近我们跟全国二十几个城市合作,建设了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打造AI算力网络,把它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提供给所有的需求方,来支持我们在AI上的研究、应用开发和创新。基于此,我对我们国家AI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第二,原来AI应用开发很难。我在18年全联接大会上,第一次发布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的时候讲到,AI开发要科学家才能干。我们的目标是让AI应用开发简单、简单、再简单,普通工程师都能开发应用。经过这几年努力,我们的ModelArts基本上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在昨天演讲里面也讲了,针对企业AI应用的三个阶段,ModelArts都能做什么。

我们最近为什么不断地发布AI大模型?不是以前不想发布,是发布不出来,为什么?是因为算力不够!一点点算力,没有办法把大模型训练出来。自从我们有了AI集群,我们能做到4096个升腾处理器,无阻塞计算,具备了很强大的算力,我们跟鹏城实验室一起打造了鹏城云脑2,通过不断的训练,做出了多个大模型。

大模型训练出来有什么好处呢?当我们把AI应用到各行各业的时候,发现行业场景中,数据样本是很少的。通常的方法,基于那一点数据,训练出来的模型精度很低,根本达不到需求。有了大模型以后,基于少量的样本数据,也能够训练出高精度的模型,来满足需求。所以说大模型是各行各业真正把AI用起来,来解决各行各业问题,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AI大模型将是华为云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最后一点,我们的计算框架MindSpore,开源以后,现在成为中国最活跃的开源社区,进展也不错。

我们的目标是为中国所有的AI研究者,AI应用开发者,AI创新创业者,提供研究、应用开发和创新创业的AI基础设施服务。这是华为能够给中国的产业界和学术界带来的独特价值。

谈 汽车 :“越是人人都造车的时候,越要冷静”

徐直军: 各有各的选择。华为公司过去 历史 上,很多选择大家都是不可理解的,但是每一个企业都知道自己的定位什么最好。对于华为公司,我们整个高层团队来讲,我们清楚我们做什么合适,做什么不合适,清楚我们在求生存阶段,做什么合适,做什么不合适,清楚我们的未来,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所以为什么要造车呢?有几个造车的挣了很多钱,你去看看。不造车说不定挣的钱更多。这个问题没有为什么,只是一个选择,选择对与错,也没法衡量。成了就是对的,没成就是错的。越是人人都造车的时候,越要冷静。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众所周知,这一年多以来,芯片断供成为了悬在大家头上的一把利剑。所以大家都清楚,这段时间以来,大家都在努力的发展国产替代,就是尽量用国产芯片来替代国外芯片,尤其是美国的芯片。

而近日,一款采用华为芯片的电脑曝光了,这款电脑采用了华为鲲鹏920芯片,国产的银河麒麟 *** 作系统,同时其它的核心也是全国产。

这台电脑是黄河 科技 生产的,型号为Huanghe K680 G1,CPU为鲲鹏920-8C处理器、R7 430独立显卡、8GB的DDR4 2666内存、256GB SSD。

另外也带有DVD光驱、键盘鼠标、180W电源,使用的是去年合并后的麒麟软件出品的银河麒麟 *** 作系统,据称其中像SSD硬件,甚至DDR4内存都可能是国产的,所以算是真正的国产电脑了。

我们知道在服务器领域,华为的鲲鹏920芯片应用已经很广了,国内众多的企业,运营商等都使用上了华为的服务器,不再使用intel的X86芯片了。

但在个人消费电脑上,使用鲲鹏920芯片的用户基本没有,毕竟个人用户对生态比较依赖,而鲲鹏920只能安装linux系统,无法安装windows是最大的短板。

再加上ARM架构的芯片,在单核性能上不如X86架构的芯片,只有多核性能才表现给力,所以用于个人PC,缺点还是有点多的。
所以这台电脑推出,究竟在个人市场能够引起多大的反响,暂时不知道,但我想如果使用鸿蒙系统,而不是银河麒麟,估计大家会更感兴趣一点,你觉得呢

不管怎么样,还是希望这样的电脑能够早日走入寻常百姓家,让大家摆脱对intel芯片、windows的依赖,那就非常好了,这样也就不怕某些厂商断供了。

从时间节点看,华为运回最后一批麒麟芯片的时间,至今已经过去将近10个月。但是在这10个月当中,华为方面因为禁令的干扰,不仅芯片用一片少一片,而且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手机业务均遭受了巨大的溃败。

更要命的是,华为的新机型无法量产,市场份额进一步被蚕食。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芯片供应问题?

 照目前的形势,恐怕也就只有对外采购芯片这一条路了

照目前的形势,恐怕也就只有对外采购芯片这一条路了,而为了让手机部门活下去,华为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华为发布MatePad 11平板电脑,而从华为放出的配置图我们可以发现,MatePad 11所搭载的处理器并非其自研的麒麟处理器,而是高通公司推出骁龙865处理器。

据介绍,华为此次的新机MatePad 11属于中高端的产品,外观上显得简洁大方优雅时尚,而核心配置上华为新机也有亮点。

 华为接连采用高通的芯片,未免有些难以接受

120hz的高刷屏幕,分辨率也达到了25K,还能支持和PC的多屏协同,具备很高的趣味性。再加上手写笔和磁吸键盘,就能适配更多的办公场景。

如果单论性能而言,骁龙865确实足够了,只是对于广大花粉来说,华为接连采用高通的芯片,未免有些难以接受。

要知道,之前华为手机等产品,之所以深受消费者和市场欢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麒麟处理器上,而现在华为已经没有了优势。

 随着这两款MatePad的发布,高通彻底“拿下了”华为

对此,很多花粉都表示,随着这两款MatePad的发布,高通彻底“拿下了”华为,除非麒麟芯片能重获新生,不然以后华为就无法摆脱对高通处理器的依赖。这个结果可以说是让大部分花粉都感到非常无奈。

华为已经很努力了,但是面对美国的封锁,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但是大部分的网友都表示理解,为了维持手机、平板等市场,华为能屈能伸,选择忍辱负重前行,才不得不采用高通落后一代的处理器,而且还是4G版本

 的确如此,华为缺芯的情况愈发严重,而美国新规没有一点放松的迹象

的确如此,华为缺芯的情况愈发严重,而美国新规没有一点放松的迹象,为了活下来,选择高通芯片无可厚非,毕竟华为要养活20万员工,每年光工资支出就高达1400亿元。

另外,非常有意思的是,高通是唯一个获得许可,向华为出货的第三方厂商,联发科、台积电等均没有拿到许可,美国为何这么区别对待,根本原因还是自身的利益

 要知道台积电作为全球最领先的芯片代工厂商,完全按照美国新规执行

要知道台积电作为全球最领先的芯片代工厂商,完全按照美国新规执行,除了拒绝华为代工订单外,还积极配合去美国建厂,包括5nm和3nm的芯片工厂,但是依然没有获得出货华为的许可。

对于华为来说,自给自足才是唯一出路,因此任正非选择双线布局芯片很有必要。由此不难看出,美国的真实目的就是阻止华为继续研发芯片技术,它可以接受华为向美企供应商购买

 不允许华为自主研发,这将影响到美企的发展

但不允许华为自主研发,这将影响到美企的发展。不得不说,美国这样的做法是真的霸道,完全可以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来形容。

所以说,美国的做法相当鸡贼,其一方面用禁令限制住华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让美国企业向华为供货,从华为身上挣钱,好处全给占了。

 或许还是会有人会说接受高通的芯片就是华为的妥协

说到这儿,或许还是会有人会说接受高通的芯片就是华为的妥协,可是平心而论,华为现在基本没有退路,鸿蒙16%的市场“生死线”就在眼前,如果华为没办法提升鸿蒙系统生态的完善度,这才是将鸿蒙推到了悬崖边。

希望大家能多些理解,毕竟华为现在活下去才是唯一目标。但好在,根据TCL创始人李东生预测,五年后国内就能解决高端芯片制造问题,届时华为海思芯片将有望重新恢复生产。

以下文章来源于晓说通信 ,作者杜峰

晓说通信

一定是特别的缘分,在网络世界遇见你。

华为面临芯片断供危机

华为日前宣布,由于美国的制裁,麒麟芯片无法再生产了。因为一直以来,华为主攻的是芯片设计,而非芯片制造。

华为的遭遇也凸显了我国芯片产业的短板,为求不受制于人芯片必须自研自产。芯片制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积累、长时间的研发做基础,道阻且长,不过有分析称,“中国芯”只是时间问题。

麒麟芯片项目被迫暂停

8月8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20年峰会上亲口承认:受美方禁令影响,台积电9月15日之后无法继续为华为提供代工服务,麒麟9000或将成为绝版。余承东也谈到,中国的芯片设计能力终于追到了国际第一梯队的水平,却因为美国的禁令,在芯片制造环节被卡了脖子。

自从2019年开始华为已经遭遇美国的制裁封锁,被美国政府列入实体清单,遭受了一系列的“断供”,不过美国的第一轮制裁并没有影响到华为麒麟芯片的代工生产。但今年5月美国对华为的制裁进一步升级——世界上任何采用了美国技术的企业都不得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向华为提供技术或设备,迫使台积电对华为麒麟芯片断供。

根据产业链的消息,华为在此前已经向台积电下急单,把今年下半年需要的芯片赶在9月15日前(120天缓冲期)交付,包括了5nm和7nm手机使用的新品,还有诸如28nm海思自研的耳机芯片等。这也意味着下半年即将要发布的旗舰Mate 40系列的麒麟芯片依然可以在限期前出货,市场预估第四季度华为可以供货至少800万台Mate 40系列的手机,也就是说Mate 40系列可能是最后一款搭载麒麟旗舰高端芯片的“绝唱”。华为下一次再推出新款麒麟芯片,需要找到不受美国禁令限制的代工厂才行。

毫无疑问,美国的制裁对华为产生重要影响,按照余承东的说法,由于美国去年的制裁,华为已经少发6000万部智能手机。从IDC最新公布的全球第二季度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数据来看,其中华为以5580万台拿下第一,份额达到202%,麒麟芯片的缺货恐让华为手机难以保持高歌猛进的势头。余承东预计,今年的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要比24亿台少。

华为正积极展开自救

为了应对美国的制裁,华为正积极展开自救。

一方面

华为加大了外购芯片的力度。根据最近媒体报道,华为向联发科下单12亿颗芯片,在未来华为中低端机会越来越多采用联发科解决方案。从华为近期推出的一系列中端机型来看,均已经全面导入联发科的天玑800系列芯片。这对于华为手机产品而言,虽然高端芯片缺货,但并不会彻底的陷入到“无芯可用”尴尬局面。

与此同时

华为与高通达成总额18亿美元的世纪大和解,双方签署长期的专利授权协议,为将来外购芯片解决了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

华为加快了自身布局。打铁还需自身硬,有消息称,华为启动了名叫“南泥湾”的项目,意思是“在困境期间,希望实现自给自足”,目的就是要全面绕开使用含美国技术的产品。华为正在大力推行“国内大循环”的半导体产业链,构筑中国自有技术的半导体生态。据供应链消息称,华为目前正和中国企业一起商讨,希望能够寻找到规避美国技术的自主芯片制造技术。

此前,华为曾表态“华为要全面扎根半导体,在EDA工具、芯片IP、材料设备、IC制造、封装等领域选一些难点做突围。” 8月12日,有传闻称华为内部将正式启动“塔山计划”,准备建设一条完全没有美国技术的45纳米芯片生产线。但此消息遭到华为相关人士否认。

此外,华为不惜重金加紧在全球招兵买马,其实早在2019年,华为遭围困之际,任正非就提出了“天才计划”,继去年招揽8名天才少年后,今年又以百万年薪将三位优秀人才招致麾下。任正非说:我们还想从世界范围招进200到300名天才少年,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以人才与研发的利剑刺破重重围困。

无论是南泥湾项目还是天才青年项目,都表明华为正在积极救助自己。对于华为未来芯片的选择,美国战略分析公司的执行董事尼尔·莫斯顿称华为可以与世界上15家芯片供应商合作,但只有5种选择是“可靠的”:继续使用麒麟处理器系列,由中芯国际替代台积电进行生产;外包给中国的紫光展锐;外包给台湾联发科;外包给韩国三星;让美国政府取消对高通的禁令。显然,所有5个选择都面临重大挑战。

中国芯突围刻不容缓

在外部环境加剧变化的当下,华为遭遇禁令“缺芯”问题更加凸显。长久以来,我国芯片主要依赖进口,德国《经济周刊》表示,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尽管中国芯片需求达到全球60%,但中国自产的只有13%。我国的数据也显示, 2019年进口金额为3000亿美元,出口金额为1000亿美元,净进口额为2000亿美元,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

对于目前的窘境,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我国芯片受制于人,其中更大的原因是我们工业基础,包括精密制造、精细化工、精密材料的落后。据悉,目前美国垄断了全球50%的半导体设备,占据半导体设备市场半壁江山,我国虽然有国产半导体设备,但要替代国外产品,达到先进水平,差距非常巨大。以光刻机为例,我国光刻机的最高水平是上海微电子的90nm制程,世界顶尖的光刻机是ASML的7nm EUV光刻机,ASM已经开始研制5nm制程的光刻机,差距一目了然。此外,还有沉淀、CMP、匀胶显影、离子注入等等设备,国内都和国外水平有差距。

邬贺铨认为,眼下要彻底解决以华为为代表的 科技 企业被“限制”的问题,除了从国家、企业层面更鼓励自主创新,更为关键的还在于更多的领域共同发展,打造一个全产业链的生态。

在此前,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从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对集成电路和软件这两大基础性产业进行支持,其中“ 探索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被提及,这表明集成电路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核心战略层面,国家对于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视程度和决心,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目前,我国的芯片突围在路上,利好消息不断传来,7月6日,杭州电子 科技 大学程知群教授团队研发的毫米波通讯系统完成测试。该芯片在外场实验中,曾成功实现全世界首个高阶毫米波外场验证,速率达到70Gbps。程知群教授表示:“目前国际上有中、美、欧盟的3家公司有E波段毫米波芯片出售。这项成果的应用表明,在5G通信E波段毫米波芯片领域,中国有了自主研发的可替代方案。”刚在科创板上市的中芯国际称,拟出资255亿美元生产28纳米及以上集成电路。日前,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壳牌金融夏季峰会上表示,家用芯片正从可用向易用转变,不仅是国产芯片,还有我们的 *** 作系统数据库和软件,整体水平都从无到有,而且从未失败过,也在朝着可用的方向发展。

依靠中国自有核心技术主动创新升级,构筑中国的半导体生态之路虽然道阻且长,但中国芯只是时间问题,目前,中芯国际、上海微电子以及紫光展锐等等国内已经有很多的半导体企业慢慢崛起,只要国内公司团结起来,就不会有无法克服的困难。

文章转载自“晓说通信”

我也相信不久的未来

我们能有属于自己的中国芯!

加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33864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6
下一篇 2023-07-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