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因特网

什么是因特网,第1张

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起源 因特网,又叫国际互联网,英文是Internet。它最早是美国国防部为支持国防研究项目而在1960年建立的一个试验网。它把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联接到一起,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通过这个试验网随时进行交流,而不必再频繁地聚在一起开会讨论问题了。同时,由于各地的数据、程序和信息能够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资源,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工作成本。
因特网的发展70年代末,计算机远距离通讯需求开始实现,于是针对性的研究开始实施并最终在技术上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更广范围的计算机可以联接在一起,充分体验到这一全新通讯方式的优点。
1983年,因特网已开始从实验型向实用型转变。随着对商业化使用政策的放宽,因特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的传递,网上信息服务出现了。许多机构、公司、个人将搜集到的信息放到因特网上,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浏览服务。人们把提供信息来源的地方称为“网站”,即因特网上的信息站点。凡是连入因特网的用户,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都可以从网站上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服务。可以说,此时的因特网才真正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正是从这时起,因特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机构、团体和用户,这个网也随之越来越庞大了。
因特网现状 进入90年代,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的节奏,伴随着高性能的计算机走进普通家庭,因特网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目前,全世界已有两亿多用户接入因特网。我国在1994年正式接入因特网之后,已形成4个主要干道进入因特网,它们是: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和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目前,中国联通和铁路信息网也正在加入其中。
因为因特网起源于美国,最初网上几乎全都是英文信息,随着中国的加入,为华人服务的中文网站出现了,大量中文网站的涌现最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走进因特网的世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截止到去年底,我国上网用户达到210万,与1998年7月公布的数据相比,我国上网用户数半年内就增加了接近一倍。如果互联网用户继续以半年一倍的速度增长,会出现怎样的前景呢?据有关专家保守预测,到2000年,我国上网用户将达到400万至500万;到2010年,将达到28亿;甚至有专家大胆预测到2000年底,中国上网用户就会达到1000万。
人们从因特网上不仅获取了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因特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因特网的新时代,在这里你会发现,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定义因特网现在所谓的因特网已是世界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影响最广的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化的大网络,在这里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等待着每一个上网者来探索和寻求。

因特网(Internet)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汇。有一种粗略的说法,认为INTERNET是由于许多小的网络(子网)互联而成的一个逻辑网,每个子网中连接着若干台计算机(主机)。Internet以相互交流信息资源为目的,基于一些共同的协议,并通过许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联网而成,它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5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SNSFnet。1988 年,S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主干网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证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术,准许各大学、政府或私人科研机构的网络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从军用转向民用。 Internet的发展引起了商家的极大兴趣。1992年,美国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联合组建了一个高级网络服务公司(SNS),建立了一个新的网络,叫做SNSnet,成为Internet的另一个主干网。它与S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而SNSnet则是SNS 公司所有,从而使Internet开始走向商业化。 1995年4月30日,S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而此时Internet的骨干网已经覆盖了全球91个国家,主机已超过400万台。在最近几年,因特网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就达到了今天的规模。因特网的产生信息资源共享的理想对于因特网产生的确切时间,目前存在不同说法。一些人认为,1972年ARPAnet 实 验性连网的成功标志着因特网的诞生。另一些人则将1993年所有与ARPAnet连接的网络实现向TCP/IP的转换作 为因特网产生的时间。但是无论如何,因特网的产生不是一个孤立偶然的现象,它是人类对信息资源共享理想不断追求的一个必然结果,因此关于因特网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更早一些时候。 近几十年来,人类在这方面取 得的一个又一个重要进展为因特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例如,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将人类传播信息 的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开启了利用卫星进行通信的新时代。7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出现,预示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成为可能;激光和光纤技术的利用,使信息的处理和传播由“点”扩展到“面”。而近十多年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更大范围的网络互联和信息资源共享。 据文献记载,最早提出关于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设想的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J C R 利克利德。 他于1962年8月在《联机人机通信》一文中提出了“巨型网络”的概念,设想每个人可以通过一个全球范围内相互连接的设施,在任何地点迅速获得数据和信息。这个网络概念就其精神实质来说,很像今天的因特网。利克利德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后改为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的第一任领导。他的继任者B 泰 勒和L G 罗伯茨深信这一网络概念的重要性, 并为这一网络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包交换理论因特网的发展是以早期的包交换(packet-switching)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为起点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L 克莱因罗克于1961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包交换理论的论文,并于1964年出版了关于这个理论的第一本书。包交换主要指在通信网络中将较长的信息分割成若干信息包传送。每一个包就像一个信封,其中有要传送的信息和需要送达目的地的地址,此外还有一个代表这个包在整个信息流中的位置的号码。任何包如 果丢失或被阻塞,可以重新发送。当所有的包都抵达目的地时,接收机就将这些数字数据块重新组合成完整的 信息。这个称为“包交换”的网络可以使多台计算机使用相同的通信线路,也可以使一个数据流越过拥挤的线 路,通过其他路径快速传递。这个利用信息包而不是线路进行通信的理论的提出,是向网络技术方向迈出的重 要一步。另一个重要发展是使计算机能够互相传递信息。无独有偶,几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包交换理论研究(1961—1967)同时,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1964—1967)也进行了同类研究,而且彼此是在不知道对方研究的情况下进行的。军用计算机网络ARPAnet 因特网是在军用计算机网络ARPAne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RPAnet是计算机网络最早和最典型的例子, 是一个由美国国防部的研究人员和一些大学于60年代末共同开发的实验性网络。美国国防部当时出于军事防御战略的考虑,认为一个集中式管理的网络十分脆弱,经不起核战争等突发事件的破坏 ,需要建立一个可以不依靠单一“中央控制计算机” *** 纵的巨大网络,使整个通信系统不会因网络中的某一部分遭到破坏而停止运行。更重要的是,这个网络是自主的和自动调节的计算机互联网,它允许使用不同存储技术、不同 *** 作系统的计算机互联。为此美国国防部向当时的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提供经费从事这项研究,这促使ARPAnet从理论研究进入实验联网。 ARPAnet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于从事这项研究的人发现,它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通信渠道。这个网络最初只连接了4台主机。1970年网络工作小组(NWG)在S 克罗克的领导下完成了最初的ARPAnet 主机对主机通信协议, 称为网络控制协议(NCP)。1972年,B卡恩在国际计算机通信大会(ICCC )上成功地 组织了一次大型的ARPAnet演示,这是这个新网络技术首次公开露面。同年,以V 瑟夫为首的互联网工作组 (INWG)宣告成立,其目的是建立互联网通信协议。关于开放的网络结构的思想是B 卡恩于1973 年到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后不久提出来的,该研究计 划在当时被称为“互联网研究计划”。为了适应开放的网络结构环境的需要,V 瑟夫与B 卡恩共同开发了TC P/IP协议,并于1974年正式提出。当ARPAnet由实验性网络发展成实用性网络时,其运行管理于1975年移交给国防通信局(DCA)。 1982年,国防通信局和高级研究计划局作出决定,将TCP/IP,即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互联协议作为ARPAnet通信协议。这是首次明确“因特网”是一个互联的网络集合。 ARPAnet在其发展的最初10年里,主要用于促进电子邮件发展、 支持在线讨论组、允许访问远距离数据库 和支持政府机构、公司和大学间的文件传递。1990年ARPAnet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停止运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 在整个70年代,尽管军用计算机网络ARPAnet将其触角伸进了美国的一些主要 大学, 但是由于技术和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这个网络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兴趣。因特网的真正发展是从80年 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利用ARPAnet网的技术建立NSFnet网开始。 大约在1984年,国家科学基金会 在美国政府的一些主要研究机构的要求下,接替高级计划研究局进行网络扩建工作。NSFnet最初由5个相互连接 的超级计算机中心组成,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美国主要地区和各主要大学及研究机构联网。到1986年,NSFnet初步形成了一个由骨干网、区域网和校园网组成的三级网络、1984—1989年,NSFnet经 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开始向商业和更广阔的领域扩展,并陆续与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联网。到90年代初,NSFnet转变为由私营企业经营,但是美国政府仍然支持这个网络的发展。1992年,几个因特网组 织合并,成立因特网协会ISOC。至此为止,这个网络从军用通信网络起步,通过NSFnet进而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学术研究和教育网络,并开始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广大的区域扩展,这是因特网发展进程中的第二个重要里程碑。 万维网 在90年代,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即一个可以获得因特网的图像信息的超文本因特网协议被 采用,使每一个人可以产生自己的图像页面(网址),然后成为一个巨大的虚拟超文本网络的组成部分。这个 增强型的因特网又被非正式地称为万维网,与此同时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新用户群。于是,许多人用“因特网” 一词指这个网络的物理结构,包括连接所有事物的客户机、服务器和电话线;而用“万维网”一词指利用这个 网络可以访问的所有网站和信息。美国政府除了支持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主干网NSFnet外,还陆续出台和落实了其它几项政策,它们对今日 因特网的形成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5年10月24日,联邦网络委员会(FNC )通过了 一项决议,对因特网作出了这样的界定:“因特网”是全球性信息系统, (1)在逻辑上由一个以网际互联协议 (IP )及其延伸的协议为基础的全球唯一的地址空间连接起来; (2 )能够支持使用传输控制协议和国际互联 协议(TCP/IP)及其延伸协议,或其他IP 兼容协议的通信; (3 )借助通信和相关基础设施公开或不公开地 提供利用或获取高层次服务的机会。这也许是迄今对因特网作出的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 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这些都强烈刺激了ARPAnet和NSFnet的发展,使联入这两个网络的主机和用户数目急剧增加,1988年,由NSFnet连接的计算机数就猛增到56000台,此后每年更以2到3倍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1994年,Internet上的主机数目达到了320万台,连接了世界上的35000个计算机网络。现在,Internet上已经拥有5000多万个用户,每月仍以10-15%的数目向前增长,专家预测,到1998年,Internet 上的用户将突破1亿,到2000年,全世界将有100多万个网络,1亿多台主机和10亿多的用户。 今天的Internet已不再是计算机人员和军事部门进行科研的领域,而是变成了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海洋。在Internet 上,按从事的业务分类包括了广告公司,航空公司,农业生产公司,艺术,导航设备,书店,化工,通信,计算机,咨询,娱乐,财贸,各类商店,旅馆等等100多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1995年,Internet开始大规模应用在商业领域。当年,美国Internet业务的总营收额为10亿美元,预计1996年将会达到18亿美元。提供联机服务的供应商也从原先象America Online和ProdigyService这样的计算机公司发展到象AT&T、MCI、Pacific Bell等通信运营公司也参加进来。 由于商业应用产生的巨大需求,从调制解调器到诸如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Internet 应用市场都分外红火。在Internet蓬勃发展的同时,其本身随着用户的需求的转移也发生着产品结构上的变化。1994年,所有的Internet软件几乎全是TCP/IP协议包,那时人们需要的是能兼容TCP/IP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如今Internet重心已转向具体的应用,象利用>Internet的历史和发展
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从60年代开始,ARPA就开始向美国国内大学的计算机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经费,以促进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1968年,ARPA为ARPAnet网络项目立项,这个项目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它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大特点:
⑴支持资源共享;
⑵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
⑶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⑷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
⑸采用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
1972年,ARPAnet在首届计算机后台通信国际会议上首次与公众见面,并验证了分组交换技术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使用。1980年,ARPA投资把TCP/IP加进UNIX(BSD41版本)的内核中,在BSD42版本以后,TCP/IP协议即成为UNIX *** 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1982年,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几个计算机网络合并而成,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该年1月,ARPA把TCP/IP协议作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其后,人们称呼这个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网际互联网为Internet,TCP/IP协议簇便在Internet中进行研究,试验,并改进成为使用方便,效率极好的协议簇。
与此同时,局域网和其它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1986年,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级计算机中心,为了使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够共享这些超级计算机设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NSF在全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中心相联,最后将各超级计算中心互联起来。地区网的构成一般是由一批在地理上局限于某一地域,在管理上隶属于某一机构或在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用户的计算机互联而成,连接各地区网上主通信结点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专线构成了NSFnet的主干网,这样,当一个用户的计算机与某一地区相联以后,它除了可以使用任一超级计算中心的设施,可以同网上任一用户通信,还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这一成功使得NSF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那样仅仅借计算机研究人员、政府职员和政府承包商使用。然而,随着网上通信量的迅猛增长,NSF不得不采用更新的网络技术来适应发展的需要。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赢利性的组织——先进网络和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Science,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美范围的T3级主干网,它能以45Mb/s的速率传送数据,相当于每秒传送1400页文本信息。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已同ANS提供的T3级主干网相通。
1969年12月,当ARPAnet最初建成时只有四个结点,到1972年3月也仅仅只有23个结点,直到1977年3月总共只有111个结点。但是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这些都强烈刺激了ARPAnet和以后发展成的NSFnet的发展,使联入这两个网络的主机和用户数目急剧增加,1988年,由NSFnet连接的计算机数就猛增到56000台,此后每年更以2到3倍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1994年,Internet上的主机数目达到了320万台,连接了世界上的35000个计算机网络。现在,Internet上已经拥有5000多万个用户,每月仍以10-15%的数目向前增长,专家预测,到1998年,Internet 上的用户将突破1亿,到2000年,全世界将有100多万个网络,1亿台主机和超过10亿的用户。今天的Internet已不再是计算机人员和军事部门进行科研的领域,而是变成了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海洋。在Internet 上,按从事的业务分类包括了广告公司,航空公司,农业生产公司,艺术,导航设备,书店,化工,通信,计算机,咨询,娱乐,财贸,各类商店,旅馆等等100多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
1995年,Internet开始大规模应用在商业领域。当年,美国Internet业务的总营收额为10亿美元,预计1996年将会达到18亿美元。提供联机服务的供应商也从原先象America Online和ProdigyService这样的计算机公司发展到象AT&T、MCI、Pacific Bell等通信运营公司也参加进来。
由于商业应用产生的巨大需求,从调制解调器到诸如 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Internet 应用市场都分外红火。
在Internet蓬勃发展的同时,其本身随着用户的需求的转移也发生着产品结构上的变化。1994年,所有的Internet软件几乎全是TCP/IP协议保,那时人们需要的是能兼容TCP/IP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如今Internet重心已转向具体的应用,象利用>设置方式如下:
1、以win10为例(win7、xp基本相同),首先再右下方的通知区域找到网络图标,如果是有线网就是一个方框,如果是无线网就是信号状,然后右击,打开网络和共享中心,在打开的窗口中,左侧找到更改适配器设置。
2、点击进入,会d出来你的网卡图标(一个电脑图形),右击选择属性
3、打开属性窗口,在"此连接使用下列项目"中找到“internet 协议版本4(TCP/IPV4)”,双击打开进入
4、选择使用下面的IP地址,输入:1921681(2-255随意选),然后TAB两次,输入19216811,在下面的DNS输入61139269,点击确定,关闭后再点击确定即可,这样,在整个内网内,你的IP地址就固定下来啦。
IP地址的分配
TCP/IP协议需要针对不同的网络进行不同的设置,且每个节点一般需要一个“IP地址”、一个“子网掩码”、一个“默认网关”。不过,可以通过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给客户端自动分配一个IP地址,避免了出错,也简化了TCP/IP协议的设置。
那么,互域网怎么分配IP地址呢?互联网上的IP地址统一由一个叫“ICANN”(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互联网赋名和编号公司)的组织来管理。
IP地址现由因特网名字与号码指派公司ICANN(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分配。
InterNIC:负责美国及其他地区。
ENIC:负责欧洲地区。
APNIC(Asia Pacific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我国用户可向APNIC申请(要缴费)。
PS:1998年,APNIC的总部从东京搬迁到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负责A类IP地址分配的机构是ENIC。
负责北美B类IP地址分配的机构是InterNIC。
负责亚太B类IP地址分配的机构是APNIC。

IP地址是唯一的,不能相同,DNS地址可以一样。

IP协议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给因特网上的每台计算机和其它设备都规定了一个唯一的地址,叫做“IP地址”。由于有这种唯一的地址,才保证了用户在连网的计算机上 *** 作时,能够高效而且方便地从千千万万台计算机中选出自己所需的对象来。

为保证服务的高可用性,DNS要求使dns用多台名称服务器冗余支持每个区域。所以DNS可以一样。

扩展资料:

IP地址的分配

TCP/IP协议需要针对不同的网络进行不同的设置,且每个节点一般需要一个“IP地址”、一个“子网掩码”、一个“默认网关”。不过,可以通过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给客户端自动分配一个IP地址,避免了出错,也简化了TCP/IP协议的设置。

IP地址现由因特网名字与号码指派公司ICANN(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分配。

InterNIC:负责美国及其他地区;

ENIC:负责欧洲地区;

APNIC(Asia Pacific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我国用户可向APNIC申请(要缴费)

PS:1998年,APNIC的总部从东京搬迁到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负责A类IP地址分配的机构是ENIC

负责北美B类IP地址分配的机构是InterNIC

负责亚太B类IP地址分配的机构是APNIC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IP地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域名服务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S

所有的IP地址都由国际组织NIC(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负责统一分配,目前全世界共有三个这样的网络信息中心。
InterNIC:负责美国及其他地区;
ENIC:负责欧洲地区;
APNIC:负责亚太地区。
我国申请IP地址要通过APNIC,APNIC的总部设在日本东京大学。申请时要考虑申请哪一类的IP地址,然后向国内的代理机构提出。
域名请求域名服务器解析,具体有:
第一步:客户机提出域名解析请求,并将该请求发送给本地的域名服务器。
第二步:当本地的域名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就先查询本地的缓存,如果有该纪录项,则本地的域名服务器就直接把查询的结果返回。
第三步:如果本地的缓存中没有该纪录,则本地域名服务器就直接把请求发给根域名服务器,然后根域名服务器再返回给本地域名服务器一个所查询域(根的子域)的主域名服务器的地址。
第四步:本地服务器再向上一步返回的域名服务器发送请求,然后接受请求的服务器查询自己的缓存,如果没有该纪录,则返回相关的下级的域名服务器的地址。
第五步:重复第四步,直到找到正确的纪录。
第六步:本地域名服务器把返回的结果保存到缓存,以备下一次使用,同时还将结果返回给客户机。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详细说明解析域名的过程假设我们的客户机如果想要访问站点:>

For example , pacific time is 8 hours behind greenwich time
例如,太平洋时间比格林威治时间晚8个小时。

Pacific time - zone : add 200
太平洋时区出发,加价200

And 6 : 00 p m pacific time , monday through friday , excluding hopdays
联系时间:太平洋时间星期一到星期五早上6 : 00到下午6 : 00节假日除外。

If you go from eastern time in new york to pacific time in capfornia , there is difference of three hours
纽约东部时间与加利福尼亚太平洋时间相差3小时。

Fyi , our inter connection was offpne from 10 : 00pm until after 2 : 00am pacific time
通知:我们到互联网的连接在太平洋时间今天晚上10点到第二天2点间不可用。

Reminder : every wednesday at noon pacific time we will be offpne for several hours to do database backups
提醒:太平洋时间每周三中午,我们将停机数小时以进行数据库备份。

To run vacuuming at 2 : 00 a m pacific time , specify a start time of 10 : 00 : 00 is the vacuuming duration adequate
若要在太平洋时间凌晨2 : 00运行清空进程,请将开始时间指定为10 : 00 : 00 。

You can reply to this email directly , or call 1 - 800 - 59 - bpzzard ( 800 - 592 - 5499 ) for pve phone support beeen 9am and 6pm pacific time
这就意味著您的所有帐号和等级都会保留在我们的服务器上。

Starting february 8 , 2006 : every wednesday at noon pacific time we will be offpne for several hours to do database backups
从2006年2月8日起,太平洋时间每周三中午,我们将停机数小时以进行数据库备份。

The fairchild tv signal is carried by the psted cable & satelpte systems and broadcast in pacific time & eastern time ( see table )
新时代电视透过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公司频道播放节目(播映时间是以本地时间为准,看左图) 。


For technical help in the united states , you can contact microsoft product support services on a text telephone at 892 - 5234 beeen 6 : 00 a m and 6 : 00 p m pacific time , monday through friday , excluding hopdays
若要在美国国内获得技术帮助,可在太平洋时间星期一到星期五(节假日除外)的早晨6 : 00至下午6 : 00 ,通过拨打文本电话( 800 ) 892 - 5234与microsoft产品支持服务联系。

For technical assist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 you can contact microsoft product support services on a text telephone at ( 425 ) 635 - 4948 beeen 6 : 00 a m and 6 : 00 p m pacific time , monday through friday , excluding hopdays
对于在美国境内的技术支持,可以通过文字电话与microsoft产品支持服务取得联系,请在太平洋时间上午6 : 00到下午5 : 00 ,周一到周五,拨打电话( 425 ) 635 - 4948 ,节日除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34344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5
下一篇 2023-08-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