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第1张

1、开端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这次参会可以说是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并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当时的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由中国科学院、总参三部、国防五院(七机部)、二机部十局(四机部)四个单位联合成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应成立了计算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为了迅速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三个方面联合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机和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计算数学训练班的学生有幸听到了刚刚归国的国际控制论权威钱学森教授以及在美国有3~4年编程经验的董铁宝教授(他当时是国内唯一真正直接接触过计算机多年的学者)的讲课。

2、历程

①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

我国从1957年在中科院计算所开始研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958年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机器在738厂开始少量生产,命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4机)研制。在研制104机同时,夏培肃院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次自行设计并于1960年4月研制成功一台小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

②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年)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在我国两d试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108乙机(DJS-6)、121机(DJS-21)和320机(DJS-8),并在738厂等五家工厂生产。1965~1975年,738厂共生产320机等第二代产品380余台。哈军工(国防科大前身)于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晶体管计算机并小批量生产了40多台。

③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1973-80年代初)

1973年,北京大学与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100万次的大型通用计算机,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DJS-130小型计算机,以后又推DJS-140小型机,形成了100系列产品。与此同时,以华北计算所为主要基地,组织全国57个单位联合进行DJS-200系列计算机设计,同时也设计开发DJS-180系列超级小型机。70年代后期,电子部32所和国防科大分别研制成功655机和151机,速度都在百万次级。进入80年代,我国高速计算机,特别是向量计算机有新的发展。

④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研制

和国外一样 ,我国第四代计算机研制也是从微机开始的。1980年初我国不少单位也开始采用Z80,X86和6502芯片研制微机。1983年12电子部六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DJS-0520微机。10多年来我国微机产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道路,现在以联想微机为代表的国产微机已占领一大半国内市场。

3、主要成就

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为两d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采用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85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长城0520CH微机。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 *** 作),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它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

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 *** 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曙光1000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机群结构(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已超过160个处理机,

1999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计算机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并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运行。系统有384个运算处理单元,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亿次浮点运算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

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龙腾服务器采用了“龙芯-1”CPU,采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研发的服务器专用主板,采用曙光LINUX *** 作系统,该服务器是国内第一台完全实现自有产权的产品,在国防、安全等部门将发挥重大作用。

2003年,百万亿次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L通过国家验收,再一次刷新国产超级服务器的历史纪录,使得国产高性能产业再上新台阶。

2003年4月9日 由苏州国芯、南京熊猫、中芯国际、上海宏力、上海贝岭、杭州士兰、北京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1家集成电路企业机构组成的“CCore(中国芯)产业联盟”在南京宣告成立,谋求合力打造中国集成电路完整产业链。

2003年12月9日 联想承担的国家网格主节点“深腾6800”超级计算机正式研制成功,其实际运算速度达到每秒4183万亿次,全球排名第14位,运行效率785%。

2003年12月28日 “中国芯工程”成果汇报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国“星光中国芯”工程开发设计出5代数字多媒体芯片,在国际市场上以超过40%的市场份额占领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世界第一的位置。

2004年3月24日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草案)》获得原则通过,这标志著我国电子业务渐入法制轨道。

2004年6月21日 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公布了最新的全球计算机500强名单,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的超级计算机“曙光4000A”排名第十,运算速度达8061万亿次。

2005年4月1日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电子签名自此与传统的手写签名和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将促进和规范中国电子交易的发展。

2005年4月18日、“龙芯二号”正式亮相。由中国科学研究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CPU“龙芯二号”正式亮相

2005年5月1日、联想完成并购IBM PC。联想正式宣布完成对IBM全球PC业务的收购,联想以合并后年收入约130亿美元、个人计算机年销售量约1400万台,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2005年8月5日、百度Nasdaq上市暴涨。国内最大搜索引擎百度公司的股票在美国Nasdaq市场挂牌交易,一日之内股价上涨354%,刷新美国股市5年来新上市公司首日涨幅的记录,百度也因此成为股价最高的中国公司,并募集到109亿美元的资金,比该公司最初预计的数额多出40%。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阿里巴巴公司和雅虎公司同时宣布,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得到雅虎10亿美元投资,打造中国最强大的互联网搜索平台,这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案。

请添加详细解释

网络问题。坦克世界闪电战在登录界面的时候,进入游戏时,会遇到无法登录的问题,大多数都是网络问题造成的,如果是使用WiFi的玩家,最好是更换一下4G的网络来连接,现在WiFi不一定会比自己的流量快,所以可以直接连接一下自己的流量,这样就可以成功登录游戏,坦克世界闪电战欧洲服务器进不去是由于网络问题。《坦克世界闪击战》,是拥有1亿注册玩家的《坦克世界》的移动版,由全球知名战争网游开发商Wargaming出品,是一款7V7实时匹配的坦克载具射击对战手游。国服版本《坦克世界闪击战》由网易代理。(亚服译名《坦克世界闪电战》)。《坦克世界闪击战》在海外iOS、Android全平台下载超过6000万次,《坦克世界闪击战》主打装甲部队战斗。将化身二战时期各种经典战车的车长,与战友一同在沙场上奔驰。《坦克世界闪击战》提供近300辆各式战车供你差遣,从美国、德国、苏联、英国,到中国,法国,日本的战车,每辆都根据史实制作。

华东电信一区 雷神之锤 神圣之光 战斗咆哮 毁灭烈焰
华东电信二区 雷霆万钧 神圣风暴 q舞旋风 极冰之焰
华东电信三区 星云锁链 连锁闪电 流星雨 暴风雪
华东电信四区 潮汐之力 守护之魂 光芒之泉 天空之怒
华东电信五区 剑气飞虹 箭雨风暴 天堂审判 鹰击长空
华南电信一区 闪电风暴 烈焰之怒 地狱咆哮 奇迹之手
华南电信二区 狮子之心 大地之怒 烈焰风暴 时空枷锁
华南电信三区 狂暴之拳 火焰风暴 神圣复仇 风起云涌
华南电信四区 上古圣地 屠龙之谷 天涯之巅 天堂之门
华南电信五区 龙之巢穴 龙之叹息 龙眠之地 龙神之怒
华中电信一区 雷霆之怒 怒雷风暴 流星赶月 雷电之手
华中电信二区 剑气侠虹 飞火流星 乾坤一掷 凌波微步
西南电信一区 制裁之锤 神圣之刃 圣光十字 横扫千军
西南电信二区 无坚不摧 勇往直前 力不可挡 气势冲天
南方电信一区 冰霜之魂 寒气凛然 烈火之灵 怒焰狂暴
西部电信一区 龙神禁地 神之领域 次元空间 神秘之境
东北网通一区 天神下凡 自然之风 挥剑天下 闪耀之心
东北网通二区 梦境圣地 魔幻森林 迷失之岛 落雨峡谷
华北网通一区 复苏之风 神恩恢复 燃烧远袭 震荡猛击
华北网通二区 冰封之刃 凛风冲击 寒光之泉 霜冻雷霆
华北网通三区 风雷激荡 风云变幻 冰火交织 电闪雷鸣
山东网通区 守护图腾 熔岩猛击 风暴打击 火焰冲锋

柔性制造系统是由统一的信息控制系统、物料储运系统和一组数字控制加工设备组成,能适应加工对象变换的自动化机械制造系统,英文缩写为FMS。
FMS的工艺基础是成组技术,它按照成组的加工对象确定工艺过程,选择相适应的数控加工设备和工件、工具等物料的储运系统,并由计算机进行控制,故能自动调整并实现一定范围内多种工件的成批高效生产(即具有“柔性”),并能及时地改变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FMS兼有加工制造和部分生产管理两种功能,因此能综合地提高生产效益。FMS的工艺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可以包括毛坯制造、机械加工、装配和质量检验等。80年代中期投入使用的FMS,大都用于切削加工,也有用于冲压和焊接的。
采用FMS的主要技术经济效果是:能按装配作业配套需要,及时安排所需零件的加工,实现及时生产,从而减少毛坯和在制品的库存量,及相应的流动资金占用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设备数量和厂房面积;减少直接劳动力,在少人看管条件下可实现昼夜24小时的连续“无人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1967年,英国莫林斯公司首次根据威廉森提出的FMS基本概念,研制了“系统24”。其主要设备是六台模块化结构的多工序数控机床,目标是在无人看管条件下,实现昼夜24小时连续加工,但最终由于经济和技术上的困难而未全部建成。
同年,美国的怀特·森斯特兰公司建成 Omniline I系统,它由八台加工中心和两台多轴钻床组成,工件被装在托盘上的夹具中,按固定顺序以一定节拍在各机床间传送和进行加工。这种柔性自动化设备适于少品种、大批量生产中使用,在形式上与传统的自动生产线相似,所以也叫柔性自动线。日本、前苏联、德国等也都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先后开展了FMS的研制工作。
1976年,日本发那科公司展出了由加工中心和工业机器人组成的柔性制造单元(简称FMC),为发展FMS提供了重要的设备形式。柔性制造单元(FMC)一般由1~2台数控机床与物料传送装置组成,有独立的工件储存站和单元控制系统,能在机床上自动装卸工件,甚至自动检测工件,可实现有限工序的连续生产,适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应用。
70年代末期,FMS在技术上和数量上都有较大发展,80年代初期已进入实用阶段,其中以由3~5台设备组成的FMS为最多,但也有规模更庞大的系统投入使用。
1982年,日本发那科公司建成自动化电机加工车间,由60个柔性制造单元(包括50个工业机器人)和一个立体仓库组成,另有两台自动引导台车传送毛坯和工件,此外还有一个无人化电机装配车间,它们都能连续24小时运转。
这种自动化和无人化车间,是向实现计算机集成的自动化工厂迈出的重要一步。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若干仅具有FMS基本特征,但自动化程度不很完善的经济型FMS,使FMS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成就得到普及应用。
典型的柔性制造系统由数字控制加工设备、物料储运系统和信息控制系统组成。加工设备主要采用加工中心和数控车床,前者用于加工箱体类和板类零件,后者则用于加工轴类和盘类零件。中、大批量少品种生产中所用的FMS,常采用可更换主轴箱的加工中心,以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
储存和搬运系统搬运的的物料有毛坯、工件、刀具、夹具、检具和切屑等;储存物料的方法有平面布置的托盘库,也有储存量较大的桁道式立体仓库。毛坯一般先由工人装入托盘上的夹具中,并储存在自动仓库中的特定区域内,然后由自动搬运系统根据物料管理计算机的指令送到指定的工位。固定轨道式台车和传送滚道适用于按工艺顺序排列设备的FMS,自动引导台车搬送物料的顺序则与设备排列位置无关,具有较大灵活性。
工业机器人可在有限的范围内为1~4台机床输送和装卸工件,对于较大的工件常利用托盘自动交换装置(简称APC)来传送,也可采用在轨道上行走的机器人,同时完成工件的传送和装卸。磨损了的刀具可以逐个从刀库中取出更换,也可由备用的子刀库取代装满待换刀具的刀库。车床卡盘的卡爪、特种夹具和专用加工中心的主轴箱也可以自动更换。切屑运送和处理系统是保证 FMS连续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一般根据切屑的形状、排除量和处理要求来选择经济的结构方案。
FMS信息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形式很多,但一般多采用群控方式的递阶系统。第一级为各个工艺设备的计算机数控装置(CNC),实现各的口工过程的控制;第二级为群控计算机,负责把来自第三级计算机的生产计划和数控指令等信息,分配给第一级中有关设备的数控装置,同时把它们的运转状况信息上报给上级计算机;第三级是FMS的主计算机(控制计算机),其功能是制订生产作业计划,实施FMS运行状态的管理,及各种数据的管理;第四级是全厂的管理计算机。
性能完善的软件是实现FMS功能的基础,除支持计算机工作的系统软件外,数量更多的是根据使用要求和用户经验所发展的专门应用软件,大体上包括控制软件(控制机床、物料储运系统、检验装置和监视系统)、计划管理软件(调度管理、质量管理、库存管理、工装管理等)和数据管理软件(仿真、检索和各种数据库)等。
为保证FMS的连续自动运转,须对刀具和切削过程进行监视,可能采用的方法有:测量机床主轴电机输出的电流功率,或主轴的扭矩;利用传感器拾取刀具破裂的信号;利用接触测头直接测量刀具的刀刃尺寸或工件加工面尺寸的变化;累积计算刀具的切削时间以进行刀具寿命管理。此外,还可利用接触测头来测量机床热变形和工件安装误差,并据此对其进行补偿。
柔性制造系统按机床与搬运系统的相互关系可分为直线型、循环型、网络型和单元型。加工工件品种少、柔性要求小的制造系统多采用直线布局,虽然加工顺序不能改变,但管理容易;单元型具有较大柔性,易于扩展,但调度作业的程序设计比较复杂。
柔性制造系统未来将向发展各种工艺内容的柔性制造单元和小型FMS;完善FMS的自动化功能;扩大FMS完成的作业内容,并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技术(CAD/CAM)相结合,向全盘自动化工厂方向发展。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同意将于10月1日把互联网域名管理权正式移交给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简称(ICANN),不过,此举遭到美国部分国会议员的反对。有媒体认为,美国将域名管理权移交ICANN,是美国主动放弃互联网霸权。但笔者认为,美国此举是换汤不换药,本质上并未放弃全球互联网霸权。

根服务器非常重要

今天的互联网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开发的阿帕网,其开发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美国的军事系统在战争爆发时遭到打击而瘫痪。最初的阿帕网由美国西海岸的4个节点——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犹他大学构成,随后加入阿帕网的组织和机构越来越多。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阿帕网向民用领域开放,逐渐发展成今天的互联网。

虽然互联网高高飘在云端,显得虚无缥缈,但实际上,互联网的正常运营必须有相应的软件和硬件作支撑,而根域名服务器就是支撑整个互联网运作重要的设备之一。

每一台电脑若要联入互联网,就必须有一个IP地址,IP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由于数字型的IP地址很难记住,所以访问网络时经常使用域名来表示IP地址。由于IP地址才是互联网上计算机的真正标识,所以当用域名访问网络时,必须将域名翻译成IP地址后才能在互联网中找到对应的计算机。

把域名翻译成IP地址的软件称为“域名系统”(DNS)。由于人类设计互联网的时候缺乏前瞻性,用以分别不同设备的IP地址太少,于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就会用自己的地址作为一种表示方式来增加地址,并形成一个分布式的域名数据库系统,该系统采用分级授权的域名管理机制,在这个分级授权结构中,最顶层的称为根域,随后是处于不同层级的子域。一个完整的主机域名是从最下面的子域到根域的名字由点“.”连接而成的字符串。例如,浙江省政府的域名是:>

之前说过,能否访问一个网站,关键在于域名能否被解析,找到域名对应的IP地址,而这个工作则由互联网中的域名服务器(DNS服务器)来完成。域名服务器是装有域名系统的主机,分为本地域名服务器和根域名服务器。本地域名服务器上存储着域名到IP地址对应关系的缓存数据,用于提供域名解析服务,而根域名服务器保存着cn、hk等属于国家及地区顶级域名。

域名解析过程从本地域名服务器开始的,如果本地域名服务器上有要查询的记录,就立即将查询到的主机IP地址返回给发出请求的客户端。如果本地域名服务器上没有该主机的记录,域名服务器就会向互联网上最顶层的根域名服务器发出查询请求,此时查询将沿着根域、二级域、三级域的顺序进行。某种程度上,根服务器类似于总邮局,如果本地邮局(本地域名服务器)无法完成投递工作,则将邮件上传到总邮局识别投递。因此,根域名服务器是互联网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为何说美国掌握着互联网霸权

由于受到域名解析协议中数据包大小的限制,目前全球根服务器仅有13台,使用英文字母A至M来命名,其中主根服务器1台,位于美国,辅助根服务器12台。辅助根服务器中,9台位于美国,英国、瑞典、日本各有一台,以下为13台根服务器的位置:

A——INTERNI.NET(美国弗吉尼亚州)

B——美国信息科学研究所(美国加利弗尼亚州)

C——PSINet公司(美国弗吉尼亚州)

D——马里兰大学(美国马里兰州)

E——美国航空航天管理局(美国加利弗尼亚州)

F——因特网软件联盟(美国加利弗尼亚州)

G——美国国防部网络信息中心(美国弗吉尼亚州)

H——美国陆军研究所(美国马里兰州)

I——Autonomica公司(瑞典斯德哥尔摩)

J——威瑞信(VeriSign)公司(美国弗吉尼亚州)

K——RIPENCC(英国伦敦)

L——IANA(美国弗吉尼亚州)

M——WIDEProject(日本东京)

根域名服务器分布图

毫不夸张的说,根域名服务器就是互联网的命脉,如果这13台根域名服务器中的某一台或几台出现故障,或遭到黑客攻击而停止服务,则域名解析有可能无法进行,那些依靠这些域名系统支持的互联网应用和服务将停止工作。举例来说,2002年10月21日,13台根域名服务器遭受黑客攻击,导致9台根服务器丧失了对网络通信的处理能力,网络出现局部瘫痪。2007年2月5日,3台根服务器遭受到黑客的攻击,其中包括运行“ORG”域名的根域名服务器和美国国防部运行的一个根域名服务器。2010年1月12日,由于美国负责百度域名解析的根服务器遭到了黑客攻击,百度首页出现大面积的访问故障,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均无法访问百度网站。2014年1月21日,由于解析全国所有通用顶级域的根服务器出现异常,百度、新浪、腾讯、京东等诸多网站的访问均受影响,众多网站出现无法访问的现象。

上述网络局部瘫痪仅仅是因为根服务器异常或黑客攻击所致,一旦作为根服务器主要管理者的美国出手,带来的影响将是异常巨大——凭借对根域名服务器的管理权,美国可以屏蔽掉某些国家的顶级域名,使这些域名无法得到解析。通过这种无声的较量,美国可以让一个国家在互联网中瞬间消失。举例来说,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就曾终止对伊拉克国家项级域名IQ的解析,致使所有以IQ为后缀的网站瞬间从互联网上消失。2004年4月,由于在顶级域名管理权问题上与美国发生分歧,利比亚顶级域名LY突然瘫痪,让利比亚在互联网世界里消失了4天。美国还于2008年曾切断过古巴、朝鲜、苏丹等国的MSN即时网络通讯,使这些国家的用户无法使用MSN。

正是因为美国牢牢掌控着主根服务器和9台辅助根服务器,所以美国始终手握全球互联网霸权,乃至于成为其强权政治的重要工具,根服务器也成为影响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的重大隐患。

域名管理权移交ICANN并不意味着放弃互联网霸权

有媒体认为,美国同意将域名管理权移交ICANN,意味着美国主动放弃互联网霸权。但笔者认为,这种解读未免有失偏颇。首先,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CANN)是一家负责全球互联网根服务器、域名体系和IP地址等的管理的机构,虽然是一个非营利性国际组织,但ICANN却是在美国商务部提议下成立的,而且美国商务部还拥有最终否决权。因此,即便不考虑一些国际机构在很多国际事务中对美国的无原则偏袒,这种由美国商务部倡议下成立,且拥有最终否决权的机构很难摆脱美国政府的控制。

更何况美国政府还有食言的先例——美国商务部曾经承诺,当ICANN满足一定条件时将放弃最终的否决权,并将最后的期限定为2006年。然而在2005年7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美国商务部将继续与ICANN签订合约,将无限期保留对13台根域名服务器的管理权。因此,在现阶段仅仅是同意将域名管理权移交ICANN的情况下,很难保证美国政府不会故技重施。

虽然现在13台根域名服务器仍由美国政府授权的ICANN掌控,并且在理论上控制根服务器能截获、丢弃、篡改、伪造经过根服务器的信息,但中国并非一点反制的方法都没有。

首先,经过根服务器的信息量并不是非常大,之前说过,如果本地域名服务器上有要查询的记录,就立即将查询到的主机IP地址返回给发出请求的客户端,只有在本地域名服务器上没有该主机的记录,域名服务器才会向互联网上最顶层的根域名服务器发出查询请求。

其次,信息是分段传递的,而且很多民用的信息也是加密的,信息加密手段还有防篡改的功能,特别是中国正在产业化的量子通信。虽然对美国屏蔽掉国家顶级域名的行为无能为力,但可以避免信息被篡改的情况。

最后,虽然COM、NET等域名均由国外公司负责管理,但CN下的域名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管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全国设置了多个负责CN域名解析的域名服务器,特别是内设置了根域名镜像服务器——即使在根域名服务器中止了对CN域名解析的情况下,也能保证部分CN下的域名在国内能正常访问。正是因为如此,如政府网站、国有银行网站大多使用CN域名。

笔者认为,只要还存在国家和利益纠纷,美国完全放弃手中互联网霸权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一些表面上移交域名管理权的做法很可能只是换个马甲而已。另外,对于美国的互联网霸权,中国也不必太过于在意,毕竟中国手中也握有一些反制的底牌。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铁流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34369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6
下一篇 2023-08-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