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安卓和苹果的帐号是完全不互通的,安卓和苹果属于不同的系统,不同的服务平台。
其实现在有公司已经在解决了,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个全新的系统的来兼容这个两个平台的应用,自然就不会出现账户有两个的情况
根据苹果公司的规定,iOS和Android版本之间是独立计算不互通的。若使用同一帐号分别在iOS和Android的设备上登录游戏时,包括点券、金币、钻石、等级等数据均不能互通共享。此外,官方奖励只在一个平台发放一次。
王者荣耀的苹果系统和安卓系统服务器区别:
1、两个服务器内容是一样的,服务器之间也可以一起匹配或者排位。
2、但是两个服务器不是互通的比如说同一账号苹果服务器上的钻石和金币在安卓服务器上就不可以使用。
3、还有服务器不同是不能看玩家信息的。
因为时代在进步,最好的网文时代已经过去。现代人有着抖音、微信、微博、快手等等娱乐平台,很少再去“光顾”这些老文学网站了。
据悉,华语文学门户榕树下创办于 1997 年,与猫扑同岁,是国内成立最早、最具品牌的文学类网站,2009 年,榕树下由盛大文学控股。
“榕树下”一直努力帮助爱好文学的普通人好梦成真,通过多年的努力凝聚了一批在华语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如韩寒、慕容雪村、宁财神、李寻欢、安妮宝贝、李佳贤等,“榕树下”还多次举办网络文学大赛。
扩展资料:
作家王湛发文证实“榕树下”已关闭服务器
27日,一条“卒!榕树下享年23岁”的微信消息在朋友圈刷屏。这家被称为“华语网络文学鼻祖”级别的网站,在8月25日正式关闭了服务器。编剧、曾出版长篇小说《煤老板》的作家王湛26日就已发出微博:“榕树下死了,享年23岁。”
王湛称:“榕树下,这个华语网络文学的鼻祖网站,于2020年8月25日,正式关闭服务器,成为了网络文学作者酒局上酩酊大醉时偶尔回忆起的一缕青烟。1997年下半年,诞生了两个都被收购且能活到现在的网站:“猫扑”、“榕树下”。
此后,盛大文学、红袖添香,以及天涯社区、凯迪社区、西祠胡同等等一时竞秀,爬上这些网站成为时代潮流,一些主贴盖成百万层大楼,草根作家每天都在呼呼地露头。然而,现在,刷着抖音,聊着微信,还有谁能偶尔想起这些网站的名字呢?”
记者登录榕树下网站发现,目前官网依然能够打开,但二级内页已显示维护报错信息,称:“全站系统升级中,暂时不可访问,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参考资料来源:杭州网-暴露年龄了!“榕树下”关闭服务器 “享年”23岁
多核技术的历史与现状摘要:本论文将介绍关于当代新兴科技——多核技术的历史与现状。从实际需求出发,介绍多核技术的发展背景及技术依托,并简要阐述多核技术的前景。文中还包括我国多核技术的一些发展状况。以及“龙芯”的部分情况。
本文提纲:
1多核技术的定义
2多核技术的产生背景
3多核技术的现状
4多核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5总结
第一章 多核技术
11多核技术的定义
在当代由于社会的进步,社会需求的不断加大,面对市场规模的不断提高,业务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性能的计算机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数据处理工具。但由于单核多线程已经无法满足目前需求,随之在计算机领域也应运而生了一门新兴的科技——多(内)核技术。多内核是指在一枚处理器中集成两个或多个完整的计算引擎(内核)。最为显著的是多核处理器技术,它也是CPU设计中的一项先进技术。它把两个以上的处理器核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以增强计算性能。CMP通过在多个CPU核上分配工作负荷,并且依靠到内存和输入输出(I/O)的高速片上互联和高带宽管道对系统性能进行提升。
12多核技术的应用
由于多核技术的发展,超级计算机也随之诞生。2009年6月19日,造价2亿元、每秒峰值运算速度超过20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魔方”,开始在上海高速运转。而有了“魔方”,上海超算的“ 脑力”增长了20倍。“曙光4000A”支撑的300多个用户,将大部分移师“魔方”,包括气象预报、生物药物、生命科学、汽车、核电、钢铁、新材料、土木工程、物理、化学、航空、航天、船舶等数十个应用领域。
除了旧有的项目之外,“魔方”还被期待以重任:上海市着力发展的九大高新技术产业,如商用飞机、新材料、医药、重大装备、新能源以及电动车等六个领域都将依赖高性能计算技术。
或许,有一天你所搭乘的国产大飞机,不仅机身设计靠的是超级计算机的贡献,就连出现在你面前的飞行员、空姐排班顺序也是超级计算机所决定的。 “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美国入围的291台超级计算机中有35台用于金融企业或相关机构。未来,“魔方”将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金融机构设计衍生产品、控制风险、提供各种计算解决方案。
第二章 多核技术的产生背景
21 多核技术与单核多线程的不同
单核多线程则是在单个计算引擎上,以主频的形式分时复用的执行多个程序,虽然看上去是多个程序并行执行,但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处理器在工作,只是主频较高,不会被用户所察觉。
多核技术是在一枚处理器中集成两个或多个完整的计算引擎。它可以在多个计算引擎上同时运行程序,或者说:一个程序可以在多个处理器上进行。在没有执行顺序冲突的情况下,真正缩短了运行时间,提高了计算效率。
22 多核技术的产生
单核多线程虽然从表面上解决了多个程序不能同时进行的窘境,但始终是一个计算引擎在工作。未来的主流应用需要处理器具备同时执行更多条指令的能力,仅从单核处理器中已经不太可能提取更多的并行性。
221 多核的产生背景
因为功耗问题限制了单核处理器不断提高性能的发展途径。我们都知道:作为计算机核心的处理器就是将输入的数字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然后将结果输出。假定计算机的其他子系统不存在瓶颈的话,那么影响计算机性能高低的核心部件就是处理器。反映在指令上就是处理器执行指令的效率。
处理器性能 = 主频 x IPC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衡量处理器性能的主要指标是每个时钟周期内可以执行的指令数(IPC: Instruction Per Clock)和处理器的主频。其实频率就是每秒钟做周期性变化的次数。主频为1GHz 就是1秒钟有10亿个时钟周期。
因此,提高处理器性能就是两个途径:提高主频和提高每个时钟周期内执行的指令数(IPC)。处理器微架构的变化就可以提高IPC从而提高处理器的性能。但是,对于同一代的架构,改良架构来提高IPC的幅度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单核处理器时代通过提高处理器的主频来提高性能就成了唯一的手段。
不幸的是,给处理器提高主频不是没有止境的,从下面的推导中可以看出,处理器的功耗和处理器内部的电流、电压的平方和主频成正比,而主频和电压成正比。
因为: “处理器功耗 正比于 电流x 电压 x 电压 x 主频”,“主频 正比于 电压”
所以:“处理器功耗 正比于主频的三次方” 如果通过提高主频来提高处理器的性能,就会使处理器的功耗以指数(三次方)而非线性(一次方)的速度急剧上升,很快就会触及所谓的“频率的墙”(frequency wall)。过快的能耗上升,使得业界的多数厂商寻找另外一个提高处理器性能的因子,提高IPC。
提高IPC可以通过提高指令执行的并行度来实现,而提高并行度有两种途径:一是提高处理器微架构的并行度;二是采用多核架构。
在采用同样的微架构的情况下,为了达到处理器IPC的目的,我们可以采用多核的方法,同时有效地控制功耗的急剧上升。看看下面的推导。
因为:“处理器功耗 正比于 电流x 电压 x 电压 x 主频”,“IPC 正比于 电流”
所以:“处理器功耗 正比于 IPC”
由单核处理器增加到多核处理器,如果主频不变的话,IPC理论上可以提高一倍,功耗理论上也就最多提高一倍,因为功耗的增加是线性的。而实际情况是,双核处理器性能达到单核处理器同等性能的时候,前者的主频可以更低,因此功耗的下降也是指数方(三次方)下降的。反映到产品中就是双核处理器的起跳主频可以比单核处理器更低,性能更好。
由此可见,将来处理器发展的趋势是:为了达到更高的性能,在采用相同微架构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处理器的内核数量同时维持较低的主频。较低的主频也有效地控制了功耗的上升。
222 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多核技术的出现
当然,光有想法是不行的,如果没有辅助技术的支持,一切想法是无法实现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推动微处理器性能不断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半导体工艺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半导体工艺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为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开辟了新的领域;体系结构的进展又在半导体工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微处理器的性能。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其实有些规律性的东西是很难维持的。多核的出现是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的必然产物。这主要基于以下事实:
1晶体管时代即将到来
根据摩尔定律,微处理器的速度以及单片集成度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经过发展,通用微处理器的主频已经突破了4GHz,数据宽度也达到64位。在制造工艺方面也同样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013um工艺的微处理器已经批量生产,90nm工艺以下的下一代微处理器也已问世。照此下去,到今年,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预计超过10亿个。因此,体系结构的研究又遇到新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利用数目众多的晶体管?国际上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多核通过在一个芯片上集成多个简单的处理器核充分利用这些晶体管资源,发挥其最大的能效。
2体系结构发展的必然
超标量(Superscalar)结构和超长指令字(VLIW)结构在高性能微处理器中被广泛采用。但是它们的发展都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超标量结构使用多个功能部件同时执行多条指令,实现指令级的并行(Instruction-Level Parallelism,ILP)。但其控制逻辑复杂,实现困难,研究表明,超标量结构的指令集并行一般不超过8。超长指令字结构使用多个相同功能部件执行一条超长的指令,但也有两大问题:编译技术支持和二进制兼容问题。
3.能耗不断增长
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和芯片复杂性的增加,芯片的发热现象日益突出。多核处理器里单个核的速度较慢,处理器消耗较少的能量,产生较少的热量。同时,原来单核处理器里增加的晶体管可用于增加多核处理器的核。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基础上,多核处理器通过关闭(或降频)一些处理器等低功耗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能耗。
4.设计成本的考虑
随着处理器结构复杂性的不断提高,和人力成本的不断攀升,设计成本随时间呈线性甚至超线性的增长。多核处理器通过处理器IP等的复用,可以极大降低设计的成本。同时模块的验证成本也显著下降。
5.门延迟逐渐缩短,而全局连线延迟却不断加长
随着超长指令字工艺技术的发展,晶体管特征尺寸不断缩小,使得晶体管门延迟不断减少,但互连线延迟却不断变大。当芯片的制造工艺达到018微米甚至更小时,线延迟已经超过门延迟,成为限制电路性能提高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由于CMP(单芯片多处理器)的分布式结构中全局信号较少,与集中式结构的超标量处理器结构相比,在克服线延迟影响方面更具优势。
第三章 多核技术的现状
31 多核技术从各界获得的支持
自从多核技术新兴以来,各行各业都给予了很高的支持。教育方面,全国有120多家高校开设了多核技术或者并行计算这门课。为了以后的并行程序的设计而服务。在商业反面,很多大型公司,很多网络游戏的代理公司都花了巨资来支持研发超级计算机,来提高他们的竞争水平。很多媒体纷纷及时播报关于多核技术的发展状况。及时提供给社会有关人士研究。很多大型企业已经开始培养并行程序开发,超级计算机使用的人才。1993年,德国曼海姆大学汉斯、埃里克等人发起创建了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排名榜,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多核技术的发展……
32 多核技术的成就
多核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已经代表了一国的科研实力。功耗更低,性能更优,体积更小的超级计算机已经成为全球竞争原来越激烈的高新科技领域。
2005年由IBM制造的蓝色基因在TOP500强中排首位。处理器数量达到65536个,实测值136800GF,峰值达到183500GF。到2009年11月排行第一的是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Cray XT5超级计算机“美洲豹”,他的运算速度已经达到每秒1759千万亿次了。幸运的是我国的“天河一号”也已跻身五强,创下了中国超级计算机在世界上的最高排名。他的运行速度是每秒563万亿次。该产品使用英特尔至强处理器,并利用AMD的GPU作为加速,共有7168万个计算核心。在第34届超级计算机前500强中,采用英特尔处理器的有42个,占到804%。采用IBM结构的占52个,采用AMD皓龙处理器的占42个。
由此我们不得不深思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的处理器呢?不急,其实中国已经在研究自己的处理器了,那就是中国“龙芯”。目前,龙芯正式迈开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步伐。相信不久以后,我们听到的将是:“我用的可是中国生产‘龙芯’处理器”。
第四章 多核技术在中国
41中国多核技术的成就
虽然先如今多核技术已经应用到多个领域,尤为突出的是超级计算机这一方面,而且,全世界对这方面也很关注,很重视。下面我们来看看超级计算机在中国发展的概况:
中国从1978年开始,历经5年研制,中国第一台被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它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了继美、日等国之后,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10亿次,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
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 *** 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曙光1000,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曙光1000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
1999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使用。
200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曙光公司、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三方共同研发制造的曙光4000A实现了每秒10万亿次运算速度。
2008年,“深腾7000”是国内第一个实际性能突破每秒百万亿次的异构机群系统,Linpack性能突破每秒106.5万亿次。
2008年,曙光5000A实现峰值速度230万亿次、Linpack值180万亿次。作为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的网格超级服务器,曙光5000A可以完成各种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商务计算。
2009年10月29日,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诞生。这台计算机每秒1206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和每秒563.1万亿次的Linpack实测性能,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每一项都代表着中国国力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也许大家会发现,这些超级计算机虽然是中国的,但是他们的处理器都是进口的,这一点着实令人感到尴尬!
42中国“龙芯”简介
从以上的介绍我想大家也都会问起,为什么那么多的超级计算机用的都是微软的处理器呢?那么中国是不是也应该有自己的比较优秀的处理器呢!别急,中国“龙芯”就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自主开发的通用CPU,采用简单指令集,类似于MIPS指令。
在经过了多年的研发,中国“龙芯”已经推出了:“龙芯”一号,“龙芯”2号,目前“龙芯”三号也在研发过程中。目前的“龙芯”已经可以具有灵活的可配置IP核架构,可配置多种接口,可配置内外时钟关系等多想特点。龙芯”的问世不仅仅在于中国自主研发出了自己的CPU产品,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穿透了困扰在中国科技人员心中的一团迷雾,凭借着自身的技术研发实力,中国同样可以自己研发生产出被国外垄断的产品。目前有不少年轻人,对国货表现出一贯的不信任,尤其数码产品等。日本人就很善于引进外国技术,然后学习、模仿、创新,中国人同样也有这种精神。中国既然可以在艰难条件下研发两d一星,在航天领域与美国、欧洲并肩前进,那么在芯片研制领域也一定可以做到!
“龙芯”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要用心去爱护他。虽然他现在还不如Intel,但至少目前还没有几个国家能够生产出这种暂时不如Intel的东东!这就是我们的骄傲!回想霍元甲时代,作为香港特区一位电子工作者,笔者再次感慨万千。我们是龙的传人,不是东亚病夫!我们坚信“龙芯”的成功是必然的!我们期待着“龙芯”带给我们更多、更大的惊喜!
43多核技术的前景
多核技术使得计算机领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窘境。当单核的发展已经进入死胡同时,各CPU厂家也开始改变设计典范,未来所有微处理器皆朝多核心设计发展为主流,传统型单一核心处理器将退居二线。关于双核心,我想不必再解释了,大家耳熟能详,从ALTHON 64 X2 系列的横空出世,到现在的酷睿傲视群雄,再到双核安腾2的发布,双核心已经是目前市场的主流产品。在服务器领域,双核心处理器以其卓越的性能,更低的成本也被大多数企业接受。
从软件的设计角度来说,双核/多核也改变了一些就有的思路。nVIDIA首席科学家David Kirk曾抱怨多核心处理器给游戏开发人员带来了巨大的编程困难。而INTEL 在发展硬件的同时,也在软件上做出了相应的改进。
在2007年的多核应用暨Intel服务器平台大会上,英特尔数字企业集团副总裁兼服务器平台事业部总经理Kirk Skaugem先生表示:“英特尔实际上是全世界最大的软件工具的公司,我们不仅是一个硬件公司,要想优化你们的多核,不优化就不能实现所有的性能,如果大家上我们的网站可以看到,我们的未来不仅仅停留于四核,未来会变成几十个核,甚至更多,所以我们在软件方面会进一步优化。”由此可知Intel公司已经在多核技术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也必将导致多核技术将成为主流。
今年初,在由英特尔网络部主办,CSDN协办的英特尔多核平台编程优化大赛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作品,充分的利用了双核/多核对于多线程和并行计算技术,使得代码运送速度大大提升。
事实证明,最新的多核心、超线程编程工具,可以为开发人员提供丰富的资源以供利用,只有摒弃守旧的工作习惯,尽快改变观念,跟上时代的进步,多核心、超线程编程并不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
第五章 总结
首先感谢我的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一门新兴的科技——多核技术。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我的思维,让我逐渐形成了并行计算的概念,我想这对于今后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很有帮助。我从课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与此同时,我还强化了以前的知识。比如说编程方面我又得到了锻炼;从数据结构方面,我了解了更多的算法;从时间复杂度方面,我知道了多核算法可以将以前单核运算所不能实现的事例实现等等。在最后我们以论文上交的形式来结业,也锻炼了我们查询资料,检索资料的能力。我感到这门课很充实,也对这门课很有兴趣,充满了挑战性。衷心谢谢老师。
参考文献: 《并行计算》;
百度:多核技术的历史与现状;
电子工程专辑——多核技术
文摘《计算机世界》 ;
新浪科技时代;
CSDN博客
POP的全称为 Post Office Protocol,即邮局协议,用于电子邮件的接收。本协议主要用于支持使用客户端远程管理在服务器上的电子邮件。
在Internet上使用电子邮件的早期,用户如果要读取邮件,必须先登录到邮件服务器上,不但速度慢,而且这些邮件服务器基于文本,没有友好的界面,使用不便。
于是出现了一些邮件协议,可以使邮件消息直接发送到用户自己的计算机上。在这些协议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POP(Post Office Protocol,邮局协议)和IMAP(Internet Mail Access Protocol,互联网邮件控制协议)。
扩展资料:
工作原理
1、POP协议
协议支持离线邮件处理,当邮件发送到服务器后,电子邮件客户端会调用邮件客户端程序,下载所有未阅读的电子邮件(这种离线访问模式是一种存储转发服务)。
当邮件从邮件服务器发送到个人计算机上,同时邮件服务器会删除该邮件(但是目前很多POP3服务器都支持“下载邮件,服务器并不删除邮件”,也就是说在POP3中改进了POP协议)。
2、POP3命令响应
POP3客户向POP3服务器发送命令并等待响应,POP3命令采用命令行形式,用ASCII码表示。服务器响应是由一个单独的命令行组成或多个命令行组成,响应第一行以ASCII文本+OK或-ERR(OK指成功,-ERR指失败)指出相应的 *** 作状态是成功还是失败。
3、POP3三种状态
认证状态,处理状态和更新状态。当客户机与服务器建立连接时,客户机向服务器发送自己身份(这里指的是账户和密码)并由服务器成功确认,即客户端由认可状态转入处理状态。
在完成列出未读邮件等相应的 *** 作后客户端发出quit命令,退出处理状态进入更新状态,开始下载未阅读过的邮件到计算机本地之后最后重返认证状态确认身份后断开与服务器的连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POP
先以开发者的角度:
PHP跟net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net无论是应用场合、开发环境、帮助文档、编写风格、运行效率全部吊打PHP;PHP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很多开源框架都是现成的,刚好符合国人拿来主义的精神,修修改改就能拿来卖钱了。
JAVA各方面体量大致跟net旗鼓相当,Windows系统下还是net的天下,企业应用方面JAVA占用率高些,移动开发方面因为安卓和苹果的原因,net失去了先机。微软正在逐步赶超,unitiy、net core都在表明微软的态度。
以成本的角度:
微软的产品哪都好,就是版权太贵,Windows系统要钱,office要钱,服务器要钱,sqlserver要钱,再高级点用用企业版、集群之类的,做一个项目下来才能挣多少钱,都给微软了。PHP之所以能存活,就是linux免费,MySQL免费,Apache免费,PHP免费,就连框架都免费;JAVA跟PHP差不多。这种生态下导致了代码资源非常丰富,天下一般抄,开发成本就更低了。所以不是微软的东西不好,是JAVA和PHP开发成本太低了。用过对比你会发现,贵有贵的道理,所有开发帮助文档中,没有比微软做的更详尽的。
如果你是一个独立开发者,首选net,Windows桌面应用、Windows服务、Windows 游戏 、网站、webservice、unity 游戏 ,除了安卓和苹果原生应用,net都能胜任。如果微软可以在安卓下造出类似framework的东西,那就一统天下了。
做了7年的c#开发,4年多的java,c/c++,说说我的看法,主要有的区别:
一是开源和闭源的区别,net早期完全闭源,开发也是完全傻瓜式的,微软的思想就是让开发更容易,所以无法看到底层实现,给人的感觉就是走一条胡同,很快到达目的地却无法知道墙内的东西,接触过java和c之后,感觉就像掉进了大海,原来海底也这么漂亮,有太多开源的软件和框架,你可以看到更深层的东西,比如我们看dubbo,看进去后看netty,netty看进去后看到Linux,select,epoll,看到epoll,看Linux相关的,感觉就是掉进了大海,太多东西需要学习,做这么多年开发依然在不断的学习,但也给了我更多兴趣和探知未知世界的乐趣,以前做net的时候有种感觉就是,别让我做非net的东西,我不会,对陌生的的东西很害怕,现在的感觉就是你让我写个控制原子d的程序我也敢去写(比方)。
二是免费和收费的区别,所有的公司产品的成本是公司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net全家桶成本太高,vs的版权+windows版权+sql server版权再加上其它支持类软件版权,成本非常高,相反linux完全免费开源,给你选你会选哪一个?同时linux或从Unix而来,但天生具有轻量级性能可以发挥到极致而且稳定的系统,而windows为个人和办公而设计,界面和系统其它资源就让系统占用一部分,感觉很笨重,上天做一个长连接测试,单台Linux轻松上几十万,当然由于内存原因,否则可以上百万,而windows就很难做到,而且Linux哪里不行你可以去改的,windows就不行了,所以一个稳定高效免费的还有一大堆开源支持的,和一个收费性能相比没有那么高效的,好多公司自然选择前者
三是开发效率,上面说两点都说net处于下风,但net不是一无是处,net有自身的优点,那就是开发效率,net在java之上做了改进,让开发人员更容易开发,语言优美,做企业应用开发是很好的工具,可以快速出结果,你用其它开发要么大炮打蚊子,要么不稳定,在工厂和企业就要求很快做出来,这是net优势,所以有他的市场份额,说这么多发现没个图,有评论的传一张
为什么PHP、Java在市面上比NET要受欢迎?而且从各大招聘网站上看PHP、Java的岗位比NET岗位要多很多。
其实NET也是有不少的优点的:
但是,它的致命缺点是:
设想一下,一个企业,如果服务器众多,那系统费用、数据库的授权费用,是多么庞大的一笔支出!
而PHP、Java则不同,它们都是跨平台开源免费的,虽然Java开始收费了(但还有免费的OpenJDK),所以PHP、Java还是首选。
我自己当初学过net,java,现在算是略有了解。 就我个人理解, 许多公司不用net 语言的根本原因,就是 net 在最初的时候不开源,教程少,入门较难,而且最后正式发行程序什么,还要交钱,所以在许多公司中首选java这种开放语言,教程多,入门简单,基本不收费(不收费是关键,划重点) 。这也算是开源与闭源软件之争吧,最终以java为首的开源软件获胜,得以普及。
后来,开源软件已经是大势所趋,这时候微软net阵营已经做了许多改变。我最熟悉net中的c#语言,我就以c#为例说说吧。
微软以前信奉闭环,所有语言都不支持跨平台,也就没有c#;后来java越来越发展壮大,net感受到了巨大危险,于是就模仿java,net提出了c#,借以打击java。c#很像java语言,而且和java一样能够跨平台,windows、linx、android、ios都可以编程,这就是微软做的改变。
如果大家用过c#或者vb,c++来编写窗口程序,就会发现,这些语言写出来的windows窗口太棒了,而用java写出来的窗口程序,不敢恭维,太丑了,这也就是我后来学习c#的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跨平台只是一个美梦而已)。
跨平台、开源之后的 net ,其实跟java的基础结构并不差多少,但不具备数量优势,也就是说:java由于之前用的人太多了,各个方面的创新、发展都比较完善,有着坚实的用户群体、应用基础;而 net ,由于是后发,已经失去了太多的应用环境,自然现在许多公司在不考虑是专为windows开发的情况下,是不会太主动使用net。
如果用户采用微软全家桶解决方案, Net 的开发效率和体验是完全可以吊打 Java 和 PHP 的, 但昂贵的价格, 让开发者和用户又爱有恨
其实 Net + C# 现在虽说不如一票跨平台框架语言用得人多, 但也远远谈不上没落
在这个问题上, 个人认为 Microsoft 的原 CEO Steve Ballmer 难辞其咎, 在 Windows 霸主地位已经开始崩溃的时候 依然固执坚持封闭生态, 导致当时的 Net 开发者 无不焦虑和彷徨
不过 2014 年 Satya Nadella 接任 CEO 后, 微软 逐渐采取了 务实 开放 的做法, 收购 Xamarin 整合进 IDE, 推出 Visual Studio 社区版, C# 开始免费和跨平台, Microsoft 越来越像 Oracle, C# 越来越像 Java, 多多少少缓解了开发者的忧虑, 不少开发者开始回归, 毕竟 C# 优雅的语法 和 Visual Studio 卓越的开发体验 确实让人难以割舍
Net以前是不开源的,需要收费,有着各种版权问题,导致其语言生态发展不够。有其语言优点,但是从公司发展成本上来考虑,就注定不能作为首选。
PHP未兴起之前,很多公司使用net来开发网站,因为相比较java的JSP,开发效率也还是要高一些,这对中小型企业的业务快速变更升级很重要。JSP运行速度会快一些,但其需要编译的特点,开发速度会相对缓慢。而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开发速度太慢,跟不上业务发展是很致命的。
之后PHP应运而生,其语言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快速开发web应用。完全的开源免费,开发效率非常高,甚至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一个项目。中小型公司,从发展之初的考虑,逐渐将PHP作为首选发展语言。
随着PHP生态的逐渐强大,net这种生态落后,开发速度比不上PHP,运行速度比不上JSP的语言也就逐渐没落了。
现在也有很多发展好了的公司,做大了做强了,又开始将自己的PHP项目往JSP迁移,因为开始追求运行速度。
所以PHP基本占领了中小型公司,而大公司则更多选择JSP。这都是语言的特性和优势决定的,将来如果出现一种语言能同时兼有开发速度和运行速度的免费开源的语言,那PHP和JSP也会逐渐走上net这条路。一切都是企业成本和效率的问题。
+++++++++++++++++++++++++++++++++++++
第一次写问答,没想到有这么高的阅读量。
有些人说我对net的认识太落后了,好吧,我开始学编程的时候,net确实是比较封闭的状态,这些年我也不再去关注net,对它的进一步了解也都是通过身边的同学朋友侧面反映的。
然后,真实情况是,我身边所有学net的同学都转行了。因为岗位少,薪资低,真的生存很艰难哩。
遥想当年,我们一个宿舍的同学(一群穷逼,只能住在学校破旧的8人大宿舍里,因为住宿费真便宜啊 ),开始讨论选某个语言作为今后学习方向。有人选择了net,有人选择了PHP,有人选择了JSP,然后各自努力。
现在,再来看彼此发展,net的同学都转行了,PHP的都在中小型公司,JSP的在平安保险这种大公司里。薪资待遇对比,net的同学和我们也有了差距。如果只看基本工资的话,还是PHP的高,哈哈。但是,加上年终奖就扑街了。我们同在深圳的经常一起出来聚聚,中小型公司的经常自嘲,辛辛苦苦一整年,比不上一个年终奖。唉,大公司年终奖是真多啊,可以顶你大半年甚至一年的工资,人比人气死人。
当然,学PHP也不是都好,有个同学受不了压力转行做SEO了。也不是所有学java都好,我现在公司的测试就是个学java找不到工作,转而当测试的。
其实问题还是经验,有多年工作经验,就是你找工作最好的敲门砖了。
最后,没有最好的语言,适应市场发展的语言就是好语言。
各位看官,不喜勿喷!
简单的说几句,就几句。我司用net做web,推送服务器,消息服务器,数据握手服务,cad应用二次开发,gis应用,各种手持设备应用,各种服务窗口用的终端应用,视频监控等等等,你还觉得php真的能打过net么?
个人的观点:
1、php肯定比不过net了,用他主要是网站那块而已。
2、net和Java,单纯从语言c#比java优秀,开源生态肯定是Java,效率是c#
3、net效率不高,在于windows平台,现在跨平台了,linux性能高于windows。
Net core 有一定的机会。
这个答案有几点:
1、运行环境成本问题,在net core出来之前,net
需要的运行环境搭设成本高,windows服务器正版上万,用access做数据库也需要几千元的正版office,虽说sql express是免费的,但是阉割的太厉害。所以一般win虚拟主机或者服务器都基本上比linux的贵,尤其是海外注重版权地区,更是差至少一半,所以造成了php大行其道,因为他的运行环境几乎零成本,而且服务器需要的配置可以很低,甚至128m内存就可以跑php程序。
2、开发环境成本问题,一样的毛病,code出来之前,开发net程序的工具首选visual studio,但是正版的也要几千上万,不是一般人承受的起的。而php和java的免费又好用的开发工具又很多,因此php又获得了先机。
3、学习成本问题,net之前,微软平台应用系列的开发需要太多,vb,c,c++,而网页脚本语言是基于vbscript的asp,随着系统的发展,这些需要和脚本逐步跟不上时代对敏捷开发、更复杂系统开发的需求,因此推出了aspnet和c#、f#,vbnet等语言,网页方面使用aspnet开发又一直升级,net 20,30,35,到现在的47x,每次升级都带来了新的概念,如今为了抢回份额,推出了net core 也是升级了好几个版本,所以net的开发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升级,升级。而php就不一样了,版本的升级基本上都是框架内的升级,学习成本明显低于net
4、资源丰富问题,如上所述,由于成本问题,很多人选择了php开发,然后php的免费框架越来越多,程序员一般都懒,拿来修修改改就能上线,接着做下个项目就可以啦,而net明显没那么多免费框架,市面上分许多net框架是要授权费的。
不过目前微软的发力,也在着手改善这种问题,发布了visual studio code,visual studio community免费开发工具开发成本明显降低,net code跨平台语言只要版本符合要求linux系统也可以运行net code开发的程序了。如果能够有支持linux的文件型的数据库软件(例如office的access)发布就更好了。
做一个企业,最主要的目标是生存。活下来,才是根本目标,说好听一点,就是可持续发展。微软的生态圈大多收费,价格不菲,虽然从性能,入门,易用性来说,Net都好于Java领域,好于JSP和PHP,无奈中国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研发成本是首选考虑的因素,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美国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使用方用Net产品和服务就要支付昂贵的版权费用,让人承受不起。那么,免费开源的非Net体系,就会受到很多企业青睐,企业只要承担人工成本,不用过多支付版权费,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方面。所以,现在使用什么技术,未来使用啥技术,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要把握住这种趋势,才能占有先机。
过去25年中,台湾的讯息产业在PC产业高速发展下,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主机板、芯片组、笔记本PC、扫描仪、晶圆代工等等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均拥有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国民人均收入也从1982年(IBM PC推出之年)的2600美元上升到15000美元,但在绚丽的景象背后,也有不少检讨的空间。第一个教训是投资资本密集产业的失败,第二个教训是OEM的末路。
投资资本密集产业的教训
开发中国家(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初利用比较优势,用廉价的劳工创造经济成长,随着资本的累积,期望进入资本密集产业,创造下一波的经济成长。从当局的角度,资本密集产业规模大,可以振奋民心、显示政绩,但进入资本密集产业要有先决条件,条件不足、强行进入,必以失败收场。台湾的DRAM和液晶屏幕(TFT-LCD)产业的亏损足为殷鉴。
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始于台湾集成电路公司(TSMC,台积电)的成功,台积电的成功归因于其晶圆代工的经营模式。传统的半导体公司是整合设计制造商,例如英特尔从设计芯片到制造芯片,一条龙生产,但半导体产业可以进行垂直分工,设计专门负责设计,制造的专门负责制造,晶圆代工模式是由IC设计公司负责设计芯片,根据电路图交由台积电在晶圆上制造出芯片,由IC设计公司负责销售,自付盈亏,台积电收代工费用,由IC设计公司承担所有风险。
由于一个晶圆厂耗资10亿-15亿美元。对IC设计公司而言,有代工厂负责投资和制造,不必投资耗资巨大的晶圆厂,再加上台积电专门注重制程研发,发展自有技术,专利无数,使得芯片的优良率到达95%以上,和一般一条龙生产的半导体公司八成的优良率相比,成本降低许多。因此造成所谓的垂直分工。
台积电是首先进入代工行业的厂商,在短期内成为全世界晶圆代工的龙头,过去9年投资报酬率为13%。第二名的联华电子只有7%。新加坡也加入模仿的行列,在政府的资助下成立特许半导体(Chartered Semiconductor),但过去四年,该公司营运上亏损连连。
靠同样的方式,DRAM产业在台湾就产生问题台湾信息业在1990年代蓬勃发展,而动态内存(DRAM)为PC所必须,没有DRAM,PC无法运作,因此价格d性低,价格随DRAM供需不平衡而大幅波动,有鉴于DRAM市场的不稳定,为了稳定货源,当时台湾最大的PC制造商宏公司和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合资设立DRAM工厂,其它公司随后在PC市场高度成长之下,跟进设立DRAM公司,也是采取代工模式,没有自行发展的电路设计图,必须向国外DRAM公司争取授权,取得DRAM设计图,再行加工制造销售。台湾的DRAM公司的技术均系付权利金获得。例如力晶半导体的技术来自于日本三菱,南亚半导体,茂德,华邦的技术均来自于英飞凌(Infeneon)。但DRAM公司和台积电不同,自行负担销售风险。
DRAM产业和晶圆代工产业均是资本密集行业,资产周转率是05,一块钱的资产只能产生五毛钱的销售额,晶圆代工毛利高达25%-50%,扣除研发、营运成本后,投资报酬率也有10%以上。但过去几年,台湾DRAM产业的营运惨不忍睹,过去9年,平均投资报酬率为负(-01%)。同样是半导体代工行业,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DRAM产业的竞争生态不利于产业发展。首先,DRAM是无差异化的产品,价格完全取决于供需的关系,因此厂商竞争重点在于成本,成本又系于制程和良率,DRAM制程技术进步快速,从十年前6寸晶圆厂035微米到2005年的12寸009微米,制程越精密,一片晶圆能产出的芯片数越多,成本下降越快,因此厂商经常面临囚徒困境(Prisoner dilemma)的赛局。投资新设备新制程的厂商成本低,不投资的成本高,为了降低成本,厂商必须经常投资提升设备,但大家都扩厂投资新设备的结果是供给年年增加,除了极短的一两年外,DRAM的供需都是供过于求,价格跌到边际成本边缘,而DRAM又是资本密集产业,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三分之二,价格跌到边际成本,大多数的厂商都命临亏损,因此IBM、东芝、德州仪器、富士均退出市场,台湾厂商没有自主技术,当技术来源公司决定退出市场后,只有重新开始。宏和德州仪器合资的公司在德州仪器决定退出DRAM产业后,也退出市场。目前台湾还有四家DRAM厂商,总投资额达一千亿人民币。但资本毫无生产力,创造的就业机会也不过一万个。
台湾晶圆代工的成功和DRAM产业的失败显示:只有资本不足以维持产业的地位,一定要有自主技术和研发的本钱,进入资本密集产业才有利基。而且厂商数目不能多才能在全球市场上竞争。
近年来,台湾厂商看到TFT-LCD的商机,又一窝蜂涌进液晶屏幕产业,目前有五家进入,总投资金额大约两千亿人民币,除了一家以外,都付高额的权利金买技术,没有自我技术,和DRAM一样,面临世代产能的竞争,过去6年投资报酬率平均为2% 计入资金成本后,经济报酬率为负。看样子,液晶屏幕行业又要蹈DRAM的覆辙。
相对的,韩国的DRAM和液晶屏幕生产商只有两家,又有自我技术,绩效显著。
所以,要进入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必须要有战略和技术。盲目投资是资金的浪费。这是第一个教训。
中国发展制造中心要避免OEM
由于充沛的人力资源,较为容易管理的勤奋员工,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均是由制造业外销开始,日本在钢铁、汽车、半导体、家电产业均为世界的领导厂商,台湾在信息产业世界舞台也占有一席之地,随着产业周期日趋成熟,价格逐渐成为竞争的关键,为了降低成本,各国产业纷纷将制造业移到中国,中国俨然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在这千载难逢的机运中,中国如何发展制造业的优势,创造更多工作机会,提升附加价值,当成为重要课题。
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最重要的是有优良的基础建设,包括水电资源、电讯设施齐全、交通便利、行政手续便捷、土地价格低廉。有了基础建设后,从价值链的观点,中国发展世界制造中心的基本战略在于如何在价值链上定位。基本上有三个做法。
从价值链的分析,产品的价值链如下:基础研究——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制造——营销活动——销售渠道——售后服务
中国要成为制造中心的战略在于如何在价值链上定位,第一个做法,是成为各国跨国公司的制造中心,中国只贡献土地和人力资源,由各跨国公司在母国自行研发、设计,只在中国制造,再行销全球。在中国没有国际知名品牌,研发设计能力薄弱之时,这种做法,虽然附加价值创造有限,但可以快速吸收国外资金来华投资,创造就业机会。
第二个战略是成为全球各大品牌的制造基地,这和第一种战略最大的不同,是由中国公司控制制造活动,而且不是仅为一家跨国公司制造,这是通常所称的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台湾信息产业的成功发展,大都是追寻OEM的战略,例如台湾笔记型计算机公司产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2%,但几乎全部为全球知名厂商制造,没有品牌(宏为例外) 在产业发展初期,台湾的制造业只是接单生产,当产业知识扩散,OEM厂商也涉足设计,以台湾最大的笔记型计算机公司广达计算机为例,广达计算机替全球前十大品牌厂商代工笔记型计算机,美国的戴尔计算机,只需告诉台湾厂商所需计算机的规格、外型,广达计算机可以设计出戴尔的机种,事实上,广达的设计团队是以大顾客为中心,戴尔的设计团队和惠普的设计团队互不往来以免客户机密外泄。广达计算机在十年中从OEM变成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在美国也成立维修中心,替客户做售后服务。但迄今尚无品牌。
第三个战略是囊括大部分产业价值链的活动,掌握自有品牌,设计,但也帮有品牌竞争者制造代工,由竞争者自行在市场上进行差异化活动,日本和韩国的跨国公司均是采取这种战略。
对中国而言,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哪种战略比较好?
虽然跨国公司可以迅速带来资金和简单的装配技术,第一种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制造中心战略并不可取,跨国公司着眼的是低廉的成本,技术不会转移,附加价值不高,当中国制造成本上涨时,跨国公司即转移生产基地,到成本更低的国家生产,而且跨国公司为了分散风险,会有计划培养中国以外的另一生产基地。
第二个以OEM为主的制造中心战略,从实际上而言,接单生产,可以培养本身制造量产的能力,不必在国际上创造品牌,也不需要铺陈销售渠道,只要做专业代工厂,即可生存,而且可以从OEM进步发展成ODM,等到学会设计能力,加上制造量产能力,再自创品牌,转型成为世界级知名厂商。从OEM到ODM,再到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循序渐进。但从台湾信息业发展的经验而言,OEM是条不归路,少有从OEM 转变成OBM的案例。
台湾信息业的发展起初也是从OEM做起,国际大厂到台湾下单生产,起初价格并不太在意,注重的是产品质量,但随着PC的竞争日欲激烈,最终产品的价格下滑,国际大厂回过头来要求OEM厂商降价,台湾OEM厂商的好景不过五六年,目前以进入微利时代,利润率十分微薄。
利润低迷肇因于国际大厂的采买手法,国际大厂对付OEM的手段十分容易。以笔记本计算机为例,美国大厂每年有五百万的订单要满足要求台湾第一和第二大的厂商来投标,第一年给第一大厂三百万台订单,第二大厂两百万台订单,第一大厂在大订单诱惑下,大肆扩厂,第二年,国际大厂将三百万台订单移转到第二大厂,第二大厂也扩厂,第三年,当两大厂商均有多余产能时,国际大厂当好整以暇,大肆杀价。而且国际大厂还随时培养竞争者,除非有特殊的技术,OEM厂商的命运是捏在买主手上。
OEM厂商不甘宿命如此,也试图自创品牌,但是只要和国际大厂有利益冲突,国际大厂动辄以取消订单为威胁,自创品牌通常无疾而终。甚至有些OEM厂商试图和渠道商合作创造渠道商的品牌,也在国际大厂的反对下而停止。因此从OEM进步到ODM是可行的,但从ODM转型到OBM是走不通的。
第三个自创品牌战略是困难度最高但效益最大的战略。和台湾地区不同,中国内地市场大,厂商有自创品牌的空间,而且有了自有品牌,还是可以成为OEM。以台湾的华硕为例,华硕以自有品牌ASUS的主机板起家,由于技术优良,质量稳定,在组装市场颇受好评,随后以ASUS品牌跨足笔记型计算机,绘图卡、PDA、光驱、服务器、网络通讯设备、准系统、游戏机及2003年时新推出的手机等领域。有些采取代工战略,有些采取自有品牌战略。
自有品牌战略挑战性极高,本身产品的质量要超越国际水准,国际大厂才会在竞争者的工厂下单,因此要兼做OBM和ODM,本身的管理水准要提升到国际水平。
在中国现况下,全球知名品牌有限,再加上不利的来源国(Country of origin)效应,要自创品牌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但OEM的战略迟早会走到死胡同,无法转型成OBM, 政策上应对品牌厂商倾斜。联想并购IBM PC部门,在战略上是重大突破。
对于简单的装配技术,例如成衣、玩具、小家电等,买主都是渠道商,OEM是发挥经济规模的战略,对于技术能有赖于外国厂商的产业,例如汽车,靠跨国公司的技术、投资,仍属上策,但对于白色家电、信息产业等中国已有制造量产技术的产业,应该政策上鼓励OBM战略。
台湾讯息产业厂商过去忽视自有技术和自创品牌,只能赚取辛苦的制造钱,起初还好,近五六年来,利润极低,台湾的国民所得也有8年停滞不前。所以从长期战略的角度,发展自有技术和品牌才是正途。
(作者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企管博士,曾任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教授)
有这样的消息,但是官方没有声明。8月25日,有消息称,华语网文网站界鼻祖“榕树下”正式关闭了服务器。但目前榕树下的官方网站仍然可以打开,但二级内页均显示维护报错信息,其服务器是否关停,暂无确切消息。
此前,作家王湛在他的微博发文称,“榕树下,这个华语网络文学的鼻祖网站,于2020年8月25日,正式关闭服务器,成为了网络文学作者酒局上酩酊大醉时偶尔回忆起的一缕青烟。”
扩展资料
曾经的“大神”聚集地
现在的年轻群体中,可能很少人知晓榕树下,但这家网站确是曾经聚集了如韩寒、慕容雪村、宁财神、李寻欢、安妮宝贝、郭敬明等大神的神奇网站。
此外, “榕树下”曾多次举办网络文学大赛,余华、苏童、王安忆、王朔、阿城、陈村、麦家、邱华栋、李敬泽、高群书、马原、陆川等名家均曾出任大赛评委,在当时的文化界还引发了以“榕树下”为代表的“网络文学”现象的全国大讨论。
所以,人们将榕树下称为华语网络文学网站鼻祖一点也不为过,这家成立于1997年的网文网站,是国内最早、最具品牌的文学类网站,使好多爱好文学的人好梦成真。
除了榕树下,猫扑也是1997年诞生的网站,而后才有了盛大文学、红袖添香,以及天涯社区、凯迪社区、西祠胡同等网站。
参考资料来源:环球网—华语网络文学鼻祖网站“榕树下”关站 “享年”23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