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RAID的作用及方法

关于RAID的作用及方法,第1张

分类: 医疗/疾病 >> 药品
解析:

RAID级别的介绍与选择依据 RAID 在市场上的的应用,已经不是新鲜的事儿了,很多人都大略了解RAID的基本观念,以及各个不RAID LEVEL 的区分。但是在实际应用面,我们发现,有很多使用者对于选择一个合适的RAID LEVEL,仍然无法很确切的掌握,尤其是对于RAID 0+1 (10),RAID 3,RAID 5之间的选择取舍,更是举棋不定。 下面将针对RAID 0+1/10、RAID 3以及RAID 5的工作原理和特性,作一些分析和比较,以列出这些不同RAID阶层所适合的应用,对使用者能有原则性的帮助。 RAID条带“striped”的存取模式 在使用数据条带(Data Stripping)的RAID 系统之中,对成员磁盘驱动器的存取方式,可分为两种: 并行存取Paralleled Access 独立存取dependent Access RAID 2和RAID 3 是采取并行存取模式。 RAID 0、RAID 4、RAID 5及RAID 6则是采用独立存取模式。 平行存取模式 并行存取模式支持里,是把所有磁盘驱动器的主轴马达作精密的控制,使每个磁盘的位置都彼此同步,然后对每一个磁盘驱动器作一个很短的I/O数据传送,如此一来,从主机来的每一个I/O 指令,都平均分布到每一个磁盘驱动器。 为了达到并行存取的功能,RAID 中的每一个磁盘驱动器,都必须具备几乎完全相同的规格:转速必须一样;磁头搜寻速度Access Time必须相同;Buffer 或Cache的容量和存取速度要一致;CPU处理指令的速度要相同;I/O Channel 的速度也要一样。总而言之,要利用并行存取模式,RAID 中所有的成员磁盘驱动器,应该使用同一厂牌,相同型号的磁盘驱动器。 并行存取的基本工作原理 假设RAID 有四部相同规格的磁盘驱动器,分别为磁盘驱动器A、B、C和D,我们在把时间轴略分为T0、T1、T2、T3和T4: T0: RAID控制器将第一笔数据传送到A的Buffer,磁盘驱动器B、C和D的Buffer都是空的,在等待中;

T1: RAID控制器将第二笔数据传送到B的Buffer,A开始把Buffer中的数据写入扇区,磁盘驱动器C和D的Buffer都是空的,在等待中;

T2: RAID控制器将第三笔数据传送到C的Buffer,B开始把Buffer中的数据写入扇区,A已经完成写入动作,磁盘驱动器D和A的Buffer都是空的,在等待中;T3: RAID控制器将第四笔数据传送到D的Buffer,C开始把Buffer中的数据写入扇区,B已经完成写入动作,磁盘驱动器A和B的Buffer都是空的,在等待中; T4: RAID控制器将第五笔数据传送到A的Buffer,D开始把Buffer中的数据写入扇区,C已经完成写入动作,磁盘驱动器B和C的Buffer都是空的,在等待中; 如此一直循环,一直到把从主机来的这个I/O 指令处理完毕,RAID控制器才会受处理下一个I/O 指令。重点是在任何一个磁盘驱动器准备好把数据写入扇区时,该目的扇区必须刚刚好转到磁头下。同时RAID控制器每依次传给一个磁盘驱动器的数据长度,也必须刚刚好,配合磁盘驱动器的转速,否则一旦发生miss,RAID 性能就大打折扣。 并行存取RAID的最佳应用 并行存取RAID之架构,以其精细的马达控制和分布之数据传输,将数组中每一个磁盘驱动器的性能发挥到最大,同时充分利用Storage Bus的频宽,因此特别适合应用在大型、数据连续的档案存取应用,例如:影像、视讯档案服务器

数据仓储系统
多媒体数据库

电子图书馆

印前或底片输出档案服务器

其它大型且连续性档案服务器由于并行存取RAID架构之特性,RAID 控制器一次只能处理一个I/O要求,无法执行Overlapping 的多任务,因此非常不适合应用在I/O次数频繁、数据随机存取、每笔数据传输量小的环境。同时,因为并行存取无法执行Overlapping 的多任务,因此没有办法"隐藏"磁盘驱动器搜寻zseek{的时间,而且在每一个I/O的第一笔数据传输,都要等待第一个磁盘驱动器旋转延迟zrotational latency{,平均为旋转半圈的时间,如果使用一万转的磁盘驱动器,平均就需要等待50 usec。所以机械延迟时间,是并行存取架构的最大问题。 独立存取模式相对于并行存取模式,独立存取模式并不对成员磁盘驱动器作同步转动控制,其对每个磁盘驱动器的存取,都是独立且没有顺序和时间间格的限制,同时每笔传输的数据量都比较大。因此,独立存取模式可以尽量地利用overlapping 多任务、Tagged Command Queuing等等高阶功能,来"隐藏"上述磁盘驱动器的机械时间延迟Seek 和Rotational Latency。 由于独立存取模式可以做overlapping 多任务,而且可以同时处理来自多个主机不同的I/O Requests,在多主机环境如Clustering,更可发挥最大的性能。 独立存取RAID的最佳应用 由于独立存取模式可以同时接受多个I/O Requests,因此特别适合应用在数据存取频繁、每笔数据量较小的系统。例如: 在线交易系统或电子商务应用

多使用者数据库

ERM及MRP 系统

小文件之文件服务器 一般常用的RAID阶层,分别是RAID 0、RAID1、RAID 3、RAID 4以及RAID 5,再加上二合一型 RAID 0+1或称RAID 10。我们先把这些RAID级别的优、缺点做个比较: RAID级别 相对优点 相对缺点 RAID 0 存取速度最快 没有容错

RAID 1 完全容错 成本高

RAID 3 写入性能最好 没有多任务功能

RAID 4 具备多任务及容错功能 Parity 磁盘驱动器造成性能瓶颈

RAID 5 具备多任务及容错功能 写入时有overhead

RAID 0+1/RAID 10 速度快、完全容错 成本高

接下来,我们分别针对RAID 3、RAID 5以及RAID 0+1/RAID 10作深入的讨论。 RAID 3特点与应用 RAID 3 是将数据先做XOR 运算,产生Parity Data后,在将数据和Parity Data以并行存取模式写入成员磁盘驱动器中,因此具备并行存取模式的优点和缺点。进一步来说,RAID 3每一笔数据传输,都更新整个Stripe即每一个成员磁盘驱动器相对位置的数据都一起更新,因此不会发生需要把部分磁盘驱动器现有的数据读出来,与新数据作XOR运算,再写入的情况发生这个情况在RAID 4和RAID 5会发生,一般称之为Read、Modify、Write Process,我们姑且译为为读、改、写过程。因此,在所有RAID级别中,RAID 3的写入性能是最好的。 RAID 3的 Parity Data 一般都是存放在一个专属的Parity Disk,但是由于每笔数据都更新整个Stripe,因此,RAID 3的 Parity Disk 并不会如RAID 4的 Parity Disk,会造成存取的瓶颈。 RAID 3的并行存取模式,需要RAID 控制器特别功能的支持,才能达到磁盘驱动器同步控制,而且上述写入性能的优点,以目前的Caching 技术,都可以将之取代,因此一般认为RAID 3的应用,将逐渐淡出市场。 RAID 3 以其优越的写入性能,特别适合用在大型、连续性档案写入为主的应用,例如绘图、影像、视讯编辑、多媒体、数据仓储、高速数据撷取等等。 RAID 4特点与应用 RAID 4 是采取独立存取模式,同时以单一专属的Parity Disk 来存放Parity Data。RAID 4的每一笔传输Strip资料较长,而且可以执行Overlapped I/O,因此其读取的性能很好。 但是由于使用单一专属的Parity Disk 来存放Parity Data,因此在写入时,就会造成很大的瓶颈。因此,RAID 4并没有被广泛地应用。 RAID 5特点与应用 RAID 5也是采取独立存取模式,但是其Parity Data 则是分散写入到各个成员磁盘驱动器,因此,除了具备Overlapped I/O 多任务性能之外,同时也脱离如RAID 4单一专属Parity Disk的写入瓶颈。但是,RAID 5在做资料写入时,仍然稍微受到"读、改、写过程"的拖累。 由于RAID 5 可以执行Overlapped I/O 多任务,因此当RAID 5的成员磁盘驱动器数目越多,其性能也就越高,因为一个磁盘驱动器再一个时间只能执行一个 Thread,所以磁盘驱动器越多,可以Overlapped 的Thread 就越多,当然性能就越高。但是反过来说,磁盘驱动器越多,数组中可能有磁盘驱动器故障的机率就越高,整个数组的可靠度,或MTDL (Mean Time to Data Loss) 就会降低。 由于RAID 5将Parity Data 分散存在各个磁盘驱动器,因此很符合XOR技术的特性。例如,当同时有好几个写入要求发生时,这些要写入的数据以及Parity Data 可能都分散在不同的成员磁盘驱动器,因此RAID 控制器可以充分利用Overlapped I/O,同时让好几个磁盘驱动器分别作存取工作,如此,数组的整体性能就会提高很多。 基本上来说,多人多任务的环境,存取频繁,数据量不是很大的应用,都适合选用RAID 5 架构,例如企业档案服务器、WEB 服务器、在线交易系统、电子商务等应用,都是数据量小,存取频繁的应用。 RAID 0+1 RAID 10 RAID 0+1/RAID 10,综合了RAID 0 和 RAID 1的优点,适合用在速度需求高,又要完全容错。RAID 0和RAID 1的原理很简单,合起来之后还是很简单,我们不打算详细介绍,倒是要谈谈,RAID 0+1到底应该是RAID 0 over RAID 1,还是RAID 1 over RAID 0,也就是说,是把多个RAID 1 做成RAID 0,还是把多个RAID 0 做成RAID 1? RAID 0 over RAID 1 假设我们有四台磁盘驱动器,每两台磁盘驱动器先做成RAID 1,再把两个RAID 1做成RAID 0,这就是RAID 0 over RAID 1: (RAID 1) A = Drive A1 + Drive A2 (Mirrored)

(RAID 1) B = Drive B1 + Drive B2 (Mirrored)

RAID 0 = (RAID 1) A + (RAID 1) B (Striped) RAID 1 over RAID 0 假设我们有六台磁盘驱动器,每两台磁盘驱动器先做成RAID 0,再把两个RAID 0做成RAID 1,这就是RAID 0 over RAID 1: (RAID 0) A = Drive A1 + Drive A2 (Striped)

(RAID 0) B = Drive B1 + Drive B2 (Striped)

RAID 1 = (RAID 1) A + (RAID 1) B (Mirrored) 在这种架构之下,如果 (RAID 0) A有一台磁盘驱动器故障,(RAID 0) A就算毁了,当然RAID 1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如果这时 (RAID 0) B也有一台磁盘驱动器故障,(RAID 0) B也就算毁了,此时RAID 1的两磁盘驱动器都算故障,整个RAID 1资料就毁了。 因此,RAID 0 OVER RAID 1应该比RAID 1 OVER RAID 0具备比较高的可靠度。所以我们建议,当采用RAID 0+1/RAID 10架构时,要先作RAID 1,再把数个RAID 1做成RAID 0。

当然是KS的好,这两种型号,就是缓存大小不一样,JS是8M,KS是16M,16M的好,16M缓存也是为了能带给我最快的速度,我了解到这个硬盘的型号是WD2500KS,它的寻道时间只有89ms,非常的快,并且带有SoftSeek静音技术,在使用我也感觉到硬盘读写数据的时候,在机箱完全关好的时候是几乎听不到寻道时咯咯的响声的。我晚上经常开着电脑挂机,在睡觉时候也听不到硬盘的任何声音,而只能听到风扇呼呼的声音,总之,这款WD2500KS硬盘根本不会吵到我睡觉的。另外我很喜欢WD2500KS的一个设计是,我的电源还是早期的P4电源,因此电源上没有提供串行硬盘的电源连接线,而西部数据这个硬盘WD2500KS它除了带标准的串行电源口以外还多提供了一个以前标准的IDE硬盘/光驱电源接口,这样我就不用升级电源也不用去买转接头了,对于我这种升级用户十分的方便,西部数据想的真是很周到。
除了对容量很满意以外,我对它的速度印象更是深刻,感觉用起他来简直跟我以前用的2M缓存的6OG硬盘没法同日而语,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在进入天堂II游戏的时候,以前我算过选择人物以后到画面完全出现,大概要35秒左右,而现在换了这个新硬盘WD2500KS,进入游戏的时间只要20秒了,没想到从ATA-100到SATA-II的300MB/s传输速度差异在使用中能感受到的那么明显。此外在奇岩城镇这个摆摊最多的地方,以前我从广场的南门跑到北门,中间要卡三四次,一次短的时间有两三秒,长的时间恐怕要七八秒,而在用WD2500KS硬盘以后感觉卡的时间明显缩短了,大多数时候几秒钟的卡变成了瞬间的停顿,然后立刻就恢复正常了。
我脑海里不禁对这款西数CaviarSE SATA II 250G硬盘刮目相看,同时我有了个想法就是想测测这块硬盘, 看看它到底在性能上与其他硬盘有什么不同,是超大缓存,是SATA II ,还是不管怎么样我是测它没商量。
虽然WD2500KS是7200RPM转速的主流产品,具有16MB的超大容量缓存,平均读取搜寻时间也只有89毫秒,支持300GB/s的传输速度,比SATA-I快了一倍,但是遗憾的是WD2500KS不支持NCQ技术。这样不支持NCQ技术的硬盘靠什么达到高性能呢?这更让我对这块“神秘”硬盘产生了兴趣。小编后来从WD官方获悉,未来推出存储容量400GB的系列才会支持NCQ技术,那是因为WD方面认为NCQ技术在服务器系统上的性能提高较为明显,而对于单一任务环境下的普通PC用户性能提高并不大,因此WD方面并没有在这款产品中加入这个技术。
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队列,其实就是一项对硬盘的指令执行顺序进行优化的技术。拥有该技术的硬盘不会像旧硬盘一样,死板地按照接收指令的先后顺序移动磁头搜寻数据,相反,它们在接收到系统传送来的命令后,首先会对接收到的命令进行排序,排序后硬盘的磁头将会以更加高效率的顺序进行寻址,从而避免了磁头来回移动的时间损耗,也有效降低了磁头的磨损几率,延长硬盘寿命。NCQ技术除了需要硬盘的支持外还需要相对应的SATA控制器支持。INTEL的910,915,925带有ICH6(I/O Controller Hub 6)芯片和NVIDIA最新的nForce4芯片组的主板,以及VT8251南桥均支持该技术。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只有Intel ICH7和nVIDIA nForce4系列主板支持SATA-II传输规范,还有Promise Fastrack2300、Promise Fastrack4300、LSI Logic 300-8x、Silicon Image 3124-2等控制器能支持SATA-II。因此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并不是买到了SATA-II硬盘就能实现300MB/s的传输速度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34550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 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