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的常用材料及应用场合

轴的常用材料及应用场合,第1张

轴的常用材料及应用场合

轴常用的材料有45#、40Cr、20Cr、1Cr18Ni9等材料,即常用的优质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
45#一般应用最广,可以用来制作轴套类零件;
40Cr、20Cr则机械性能较45#更好,始于结构强度要求更高的场合。
1Cr18Ni9为不锈钢,适合用以制造阀门类、洁净类的零件场合。

轴的常用材料是 ()和()

钢 和 铸铁,,,,

机械加工常用材料及说明?

常用材料分2类 金属材料的加工。非金属材料的加工(如陶瓷、塑料等)硬度由大到小:不锈钢>铸铁>铜>铝说几种常用的吧,希望对你有用:1、45——优质碳素结构钢,是最常用中碳调质钢。主要特征: 最常用中碳调质钢,综合力学性能良好,淬透性低,水淬时易生裂纹。小型件宜采用调质处理,大型件宜采用正火处理。应用举例: 主要用于制造强度高的运动件,如透平机叶轮、压缩机活塞。轴、齿轮、齿条、蜗杆等。焊接件注意焊前预热,焊后消除应力退火。2、Q235A(A3钢)——最常用的碳素结构钢。主要特征: 具有高的塑性、韧性和焊接性能、冷冲压性能,以及一定的强度、好的冷弯性能。应用举例: 广泛用于一般要求的零件和焊接结构。如受力不大的拉杆、连杆、销、轴、螺钉、螺母、套圈、支架、机座、建筑结构、桥梁等。3、40Cr——使用最广泛的钢种之一,属合金结构钢。主要特征: 经调质处理后,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低温冲击韧度及低的缺口敏感性,淬透性良好,油冷时可得到较高的疲劳强度,水冷时复杂形状的零件易产生裂纹,冷弯塑性中等,回火或调质后切削加工性好,但焊接性不好,易产生裂纹,焊前应预热到100~150℃,一般在调质状态下使用,还可以进行碳氮共渗和高频表面淬火处理。应用举例:调质处理后用于制造中 速、中载的零件,如机床齿轮、轴、蜗杆、花键轴、顶针套等,调质并高频表面淬火后用于制造表面高硬度、耐磨的零件,如齿轮、轴、主轴、曲轴、心轴、套筒、销子、连杆、螺钉螺母、进气阀等,经淬火及中温回火后用于制造重载、中速冲击的零件,如油泵转子、滑块、齿轮、主轴、套环等,经淬火及低温回火后用于制造重载、低冲击、耐磨的零件,如蜗杆、主轴、轴、套环等,碳氮共渗处即后制造尺寸较大、低温冲击韧度较高的传动零件,如轴、齿轮等。4、HT150——灰铸铁应用举例:齿轮箱体,机床床身,箱体,液压缸,泵体,阀体,飞轮,气缸盖,带轮,轴承盖等5、35——各种标准件、紧固件的常用材料主要特征: 强度适当,塑性较好,冷塑性高,焊接性尚可。冷态下可局部镦粗和拉丝。淬透性低,正火或调质后使用应用举例: 适于制造小截面零件,可承受较大载荷的零件:如曲轴、杠杆、连杆、钩环等,各种标准件、紧固件6、65Mn——常用的d簧钢应用举例:小尺寸各种扁、圆d簧、座垫d簧、d簧发条,也可制做d簧环、气门簧、离合器簧片、刹车d簧、冷卷螺旋d簧,卡簧等。7、0Cr18Ni9——最常用的不锈钢(美国钢号304,日本钢号SUS304)特性和应用: 作为不锈耐热钢使用最广泛,如食品用设备,一般化工设备,原于能工业用设备8、Cr12——常用的冷作模具钢(美国钢号D3,日本钢号SKD1)特性和应用: Cr12钢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冷作模具钢,属高碳高铬类型的莱氏体钢。该钢具有较好的淬透性和良好的耐磨性;由于Cr12钢碳含量高达23%,所以冲击韧度较差、易脆裂,而且容易形成不均匀的共晶碳化物;Cr12钢由于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多用于制造受冲击负荷较小的要求高耐磨的冷冲模、冲头、下料模、冷镦模、冷挤压模的冲头和凹模、钻套、量规、拉丝模、压印模、搓丝板、拉深模以及粉末冶金用冷压模等9、DC53——常用的日本进口冷作模具钢特性和应用: 高强韧性冷作模具钢,日本大同特殊钢(株)厂家钢号。高温回火后具有高硬度、高韧性,线切割性良好。9用于精密冷冲压模、拉伸模、搓丝模、冷冲裁模、冲头等10、SM45——普通碳素塑料模具钢(日本钢号S45C)

轴的常用材料主要是什么?

轴类零件应根据不同的工作条件和使用要求选用不同的材料并采用不同的热处理规范(如调质、正火、淬火等),以获得一定的强度、韧性和耐磨性。
45钢是轴类零件的常用材料,价格便宜经过调质(或正火)后,可得到较好的切削性能,而且能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等综合机械性能,淬火后表面硬度可达45~52HRC。
40Cr等合金结构钢适用于中等精度而转速较高的轴类零件,这类钢经调质和淬火后,具有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轴承钢GCr15和d簧钢65Mn,经调质和表面高频淬火后,表面硬度可达50~58HRC,并具有较高的耐疲劳性能和较好的耐磨性能,可制造较高精度的轴。
精密机床的主轴(例如磨床砂轮轴、坐标镗床主轴)可选用38CrMoAIA氮化钢。这种钢经调质和表面氮化后,不仅能获得很高的表面硬度,而且能保持较软的芯部,因此耐冲击韧性好。与渗碳淬火钢比较,有热处理变形很小,硬度更高的特性。

电气常用材料

变压器、控制柜、负荷、导线、开关等各种元器件

模具常用材料

模芯要经过锻打的,模腔用2738料或蛒12母材(不经过热处理)

齿轮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方式是什么?

齿轮常用材料有两类:
一类是渗碳钢,主要用于制作承受载荷不是太大,但对耐磨性、抗冲击能力要求很高的齿轮,该类钢的热处理方式为 渗碳+淬火+低温回火;
另一类是调质钢,主要用于制作承载较大的齿轮,该类钢的热处理方式为 淬火+高温回火+表面淬火。

求通信工程常用材料及使用方法

我可以给你一份物料表和我设计的覆盖方案,你看看就明白了,其实很简单!
我的QQ:305017390

阀门常用材料

你去网上下载一个 JB/t5300 这个规定了通用阀门优先材质。阀杆 阀体 螺母螺栓等材质。希望对你有用。

NAT的特性及应用场合?

NAT英文全称是“Neork Address Translation”,中文意思是“网络地址转换”,它是一个IETF(Inter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nter工程任务组)标准,允许一个整体机构以一个公用IP(Inter Protocol)地址出现在Inter上。顾名思义,它是一种把内部私有网络地址(IP地址)翻译成合法网络IP地址的技术。如图
简单的说,NAT就是在局域网内部网络中使用内部地址,而当内部节点要与外部网络进行通讯时,就在网关(可以理解为出口,打个比方就像院子的门一样)处,将内部地址替换成公用地址,从而在外部公网(inter)上正常使用,NAT可以使多台计算机共享Inter连接,这一功能很好地解决了公共IP地址紧缺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您可以只申请一个合法IP地址,就把整个局域网中的计算机接入Inter中。这时,NAT屏蔽了内部网络,所有内部网计算机对于公共网络来说是不可见的,而内部网计算机用户通常不会意识到NAT的存在。如图2所示。这里提到的内部地址,是指在内部网络中分配给节点的私有IP地址,这个地址只能在内部网络中使用,不能被路由(一种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不同路径转发)。虽然内部地址可以随机挑选,但是通常使用的是下面的地址:10000~10255255255,1721600~17216255255,19216800~192168255255。NAT将这些无法在互联网上使用的保留IP地址翻译成可以在互联网上使用的合法IP地址。而全局地址,是指合法的IP地址,它是由NIC(网络信息中心)或者ISP(网络服务提供商)分配的地址,对外代表一个或多个内部局部地址,是全球统一的可寻址的地址。
NAT功能通常被集成到路由器、防火墙、ISDN路由器或者单独的NAT设备中。比如Cisco路由器中已经加入这一功能,网络管理员只需在路由器的IOS中设置NAT功能,就可以实现对内部网络的屏蔽。再比如防火墙将WEB Server的内部地址19216811映射为外部地址202962311,外部访问202962311地址实际上就是访问访问19216811。另外资金有限的小型企业来说,现在通过软件也可以实现这一功能。Windows 98 SE、Windows 2000 都包含了这一功能。
NAT技术类型
NAT有三种类型:静态NAT(Static NAT)、动态地址NAT(Pooled NAT)、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Port-Level NAT)。
其中静态NAT设置起来最为简单和最容易实现的一种,内部网络中的每个主机都被永久映射成外部网络中的某个合法的地址。而动态地址NAT则是在外部网络中定义了一系列的合法地址,采用动态分配的方法映射到内部网络。NAPT则是把内部地址映射到外部网络的一个IP地址的不同端口上。根据不同的需要,三种NAT方案各有利弊。
动态地址NAT只是转换IP地址,它为每一个内部的IP地址分配一个临时的外部IP地址,主要应用于拨号,对于频繁的远程联接也可以采用动态NAT。当远程用户联接上之后,动态地址NAT就会分配给他一个IP地址,用户断开时,这个IP地址就会被释放而留待以后使用。
网络地址端口转换NAPT(Neork Address Port Translation)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转换方式。NAPT普遍应用于接入设备中,它可以将中小型的网络隐藏在一个合法的IP地址后面。NAPT与动态地址NAT不同,它将内部连接映射到外部网络中的一个单独的IP地址上,同时在该地址上加上一个由NAT设备选定的TCP端口号。
在Inter中使用NAPT时,所有不同的信息流看起来好像来源于同一个IP地址。这个优点在小型办公室内非常实用,通过从ISP处申请的一个IP地址,将多个连接通过NAPT接入Inter。实际上,许多SOHO远程访问设备支持基于PPP的动态IP地址。这样,ISP甚至不需要支持NAPT,就可以做到多个内部IP地址共用一个外部IP地址上Inter,虽然这样会导致信道的一定拥塞,但考虑到节省的ISP上网费用和易管理的特点,用NAPT还是很值得的。

----------------------------------------------------------------------------
随着inter的网络迅速发展,IP地址短缺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案。下面几绍一种在目前网络环境中比较有效的方法即地址转换(NAT)功能。

一、NAT简介

NAT(Neork Address Translation)的功能,就是指在一个网络内部,根据需要可以随意自定义的IP地址,而不需要经过申请。在网络内部,各计算机间通过内部的IP地址进行通讯。而当内部的计算机要与外部inter网络进行通讯时,具有NAT功能的设备(比如:路由器)负责将其内部的IP地址转换为合法的IP地址(即经过申请的IP地址)进行通信。

二、NAT 的应用环境:

情况1:一个企业不想让外部网络用户知道自己的网络内部结构,可以通过NAT将内部网络与外部Inter 隔离开,则外部用户根本不知道通过NAT设置的内部IP地址。

情况2:一个企业申请的合法Inter IP地址很少,而内部网络用户很多。可以通过NAT功能实现多个用户同时公用一个合法IP与外部Inter 进行通信。

三、设置NAT所需路由器的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

设置NAT功能的路由器至少要有一个内部端口(Inside),一个外部端口(Outside)。内部端口连接的网络用户使用的是内部IP地址。

内部端口可以为任意一个路由器端口。外部端口连接的是外部的网络,如Inter 。外部端口可以为路由器上的任意端口。

设置NAT功能的路由器的IOS应支持NAT功能(本文事例所用路由器为Cisco2501,其IOS为112版本以上支持NAT功能)。

四、关于NAT的几个概念:

内部本地地址(Inside local address):分配给内部网络中的计算机的内部IP地址。

内部合法地址(Inside global address):对外进入IP通信时,代表一个或多个内部本地地址的合法IP地址。需要申请才可取得的IP地址。

五、NAT的设置方法:

NAT设置可以分为静态地址转换、动态地址转换、复用动态地址转换。

1、静态地址转换适用的环境

静态地址转换将内部本地地址与内部合法地址进行一对一的转换,且需要指定和哪个合法地址进行转换。如果内部网络有E-mail服务器或FTP服务器等可以为外部用户提供的服务,这些服务器的IP地址必须采用静态地址转换,以便外部用户可以使用这些服务。

静态地址转换基本配置步骤:

(1)、在内部本地地址与内部合法地址之间建立静态地址转换。在全局设置状态下输入:

Ip nat inside source static 内部本地地址 内部合法地址

(2)、指定连接网络的内部端口 在端口设置状态下输入:

ip nat inside

(3)、指定连接外部网络的外部端口 在端口设置状态下输入:

ip nat outside

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定义多个内部端口及多个外部端口。
2、动态地址转换适用的环境:

动态地址转换也是将本地地址与内部合法地址一对一的转换,但是动态地址转换是从内部合法地址池中动态地选择一个末使用的地址对内部本地地址进行转换。

动态地址转换基本配置步骤:

(1)、在全局设置模式下,定义内部合法地址池

ip nat pool 地址池名称 起始IP地址 终止IP地址 子网掩码

其中地址池名称可以任意设定。

(2)、在全局设置模式下,定义一个标准的aess-list规则以允许哪些内部地址可以进行动态地址转换。

Aess-list 标号 permit 源地址 通配符

其中标号为1-99之间的整数。

(3)、在全局设置模式下,将由aess-list指定的内部本地地址与指定的内部合法地址池进行地址转换。

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访问列表标号 pool内部合法地址池名字

(4)、指定与内部网络相连的内部端口在端口设置状态下:

ip nat inside

(5)、指定与外部网络相连的外部端口

Ip nat outside
3、复用动态地址转换适用的环境:

复用动态地址转换首先是一种动态地址转换,但是它可以允许多个内部本地地址共用一个内部合法地址。只申请到少量IP地址但却经常同时有多于合法地址个数的用户上外部网络的情况,这种转换极为有用。

注意:当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一个IP地址,外部网络通过路由器内部利用上层的如TCP或UDP端口号等唯一标识某台计算机。

复用动态地址转换配置步骤:

在全局设置模式下,定义内部合地址池

ip nat pool 地址池名字 起始IP地址 终止IP地址 子网掩码

其中地址池名字可以任意设定。

在全局设置模式下,定义一个标准的aess-list规则以允许哪些内部本地地址可以进行动态地址转换。

aess-list 标号 permit 源地址 通配符

其中标号为1-99之间的整数。

在全局设置模式下,设置在内部的本地地址与内部合法IP地址间建立复用动态地址转换。

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访问列表标号 pool 内部合法地址池名字 overload

在端口设置状态下,指定与内部网络相连的内部端口

ip nat inside

在端口设置状态下,指定与外部网络相连的外部端口

ip nat outside

如何组建RAID
作为存储设备中的一员,硬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大多数数据都是通过硬盘来存储。今天我们将深入了解硬盘的内部世界,并掌握双硬盘以及RAID磁盘列阵的安装方法。
解读硬盘
尽管在外部结构方面,各种硬盘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其内部结构还是大同小异的,毕竟硬盘的本质工作方式不会改变。打开硬盘外壳之后,我们也就能够看到神秘的内部世界,其核心部分包括盘体、主轴电机、读写磁头、寻道电机等主要部件。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随意打开硬盘的外壳,这将100%使整个硬盘报废,因为硬盘的内部盘面不能沾染上一粒灰尘,否则必定报废。一般硬盘内部结构维修需要在要求极为严格的无尘实验室中进行。
1.盘体
盘体从物理上分为盘片、磁面(Side)、磁道(Track)、柱面(Cylinder)与扇区(Sector)等4个部分。磁面也就是组成盘体各盘片的上下两个盘面,第一个盘片的第一面为0磁面,下一个为1磁面;第二个盘片的第一面为2磁面,依此类推……。磁道也就是在格式化磁盘时盘片上被划分出来的许多同心圆。最外层的磁道为0道,号数向着磁面中心递增。事实上,硬盘的盘体结构与大家熟悉的软盘非常类似。只不过其盘片是由多个重叠在一起并由垫圈隔开的盘片组成,而且盘片采用金属圆片(IBM曾经采用玻璃作为材料),表面极为平整光滑,并涂有磁性物质。
2.读写磁头组件
读写磁头组件由读写磁头、传动臂、传动轴三部分组成。在工作时,磁头通过传动臂和传动轴以指定半径扫描盘片,以此来读写数据。磁头是集成工艺制成的多个磁头的组合,采用非接触式结构。硬盘加电后,读写磁头在高速旋转的磁盘表面相对飞行,磁头距离磁盘表面的间隙只有01~03μm。新型MR(Magnetoresistive heads)磁阻磁头采用读写分离的磁头结构,写 *** 作时使用传统的磁感应磁头,读 *** 作则采用MR磁头。
3.磁头驱动机构
对于硬盘而言,磁头驱动机构就好比是一个指挥官,它控制磁头的读写,直接向传动臂与传动轴传送指令。磁头驱动机构主要由音圈电机、磁头驱动小车和防震动机构组成。磁头驱动机构对磁头进行正确的驱动,在很短的时间内精确定位到系统指令指定的磁道上,保证数据读写的可靠性。一般而言,磁头机构的电机有步进电机、力矩电机和音圈电机三种,现在硬盘多采用音圈电机驱动。音圈是中间插有与磁头相连的磁棒的线圈,当电流通过线圈时,磁棒就会发生位移,进而驱动装载磁头的小车,并根据控制器在盘面上磁头位置的信息编码来得到磁头移动的距离,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
4.主轴组件
硬盘的主轴组件主要是轴承和马达,我们可以笼统地认为轴承决定一款硬盘的噪音表现,而马达决定性能。当然,这样说并不完全,但是基本上表达了这两个部件在硬盘中的重要地位。从滚珠轴承到油浸轴承再到液态轴承,硬盘轴承处于不断的改良当中,目前液态轴承已经成为绝对的主流产品,金属之间不直接摩擦,这样一来除了延长主轴电机的寿命、减少发热之外,最重要一点是实现了硬盘噪声控制的突破。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采用液态轴承对于性能并没有任何好处,甚至反而会延长寻道时间。对于PC设备而言,似乎噪音与性能是一对永远难以平衡的矛盾。
双硬盘的安装
随着宽带网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我们对于硬盘的容量需求越来越大。在各种大型软件、视频动画、3D游戏的诱惑下,很多用户都在考虑添加一块硬盘。事实上,安装双硬盘并不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即便你没有任何经验,也可以在我们的帮助下轻松搞定。
目前的主流主板至少提供了一个IDE接口,而每个IDE接口能够安装两块IDE硬盘。在安装双硬盘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硬盘的跳线进行设定,因为此时必须设定主从模式。一般而言,硬盘的主从跳线的位置在硬盘末端数据线接口和电源线接口的中间,由3~4组插针和1~2个跳线帽组成的。硬盘跳线的设定模式一般有三种,主(MASTER)、从(SLAVE)和自动选择(CABLE SELECT),建议大家都全设置为CABLE SELECT。
在安装硬盘之前,首先我们在两片硬盘中选择出性能好一些的硬盘来作为系统引导硬盘,将它连接在80pin数据线的末端,然后将另一块硬盘连接在数据线的中间。如果两个硬盘都支持ATA100/133,建议直接将双IDE硬盘连接在一个IDE通道,避免与ATA33的光驱共用通道。而如果其中一个老硬盘只能支持ATA66/33,那么建议将它与光驱安装在一个IDE通道。
SATA与IDE硬盘和睦相处
SATA与IDE硬盘采用完全不同的接口,因此要和睦相处并不困难。连接好数据线与电源接口之后,大家只要在BIOS中指定哪个硬盘作为启动盘即可。此时BIOS中SATA通道完全不与IDE通道共用,一般直接通过一个选项来决定将哪个硬盘作为启动盘。而如果使用PCI接口的SCSI卡安装SATA硬盘,这需要在BIOS中将第一启动设备指定为SCSI,这样其优先权就会高于IDE硬盘。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品牌的主板肯定在设置上有所区别,但是大致方法如此,大家可以举一反三。
解决盘符交错问题
安装双硬盘就不能不说盘符交错问题。什么是“盘符交错”呢?举个例子吧。假设你的第一硬盘原来有C、D、E三个分区,分别标记为C1、D1、E1,第二硬盘有C、D两个分区,分别标记为C2、D2。一般情况下,安装双硬盘后,硬盘分区的顺序将为C-C1,D-C2,E-D1,F-E1,G-D2。原来第一硬盘的D、E分区变成了E、F盘,在C、E盘之间嵌入了第二硬盘的C分区,这就是“盘符交错”。“盘符交错”会引起安装双硬盘以前原有的软件因路径错误而无法正常工作。
此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措施来避免“盘符交错”:
方案一:
如果两块硬盘上都有主引导分区,可在BIOS中只设置第一硬盘,而将第二硬盘设为None,这样在Windows或Linux系统中就会按IDE接口的先后顺序依次分配盘符,从而避免“盘符交错”,而且也不会破坏硬盘数据。这样做还有另外的好处,如果在两块硬盘的主引导分区分别装有不同的 *** 作系统,可以通过改变CMOS设置激活其中的一个硬盘,屏蔽另一个硬盘,从而启动不同的 *** 作系统。缺点是在纯DOS系统下无法看到被BIOS屏蔽的硬盘。不过现在NTFS分区时代已经与DOS彻底决裂,因此这一缺陷几乎可以被忽略。
方案二:
只在第一硬盘上建立主分区(当然还可以有其它逻辑分区),而将第二硬盘全部划分为扩展分区,然后再在扩展分区中划分逻辑分区,就可以彻底避免“盘符交错”了。当然,对第二硬盘分区前,要备份好你的数据。Windows 2000/XP/2003 *** 作系统自带了磁盘管理器,点击“开始”→“设置”→“控制面板”→“管理工具”→“计算机管理”,切换到“磁盘管理”,此时就可以对每个分区分配盘符。由于第二块硬盘已经不全在主分区,此时调配时没有任何限制。
实战RAID 0
硬盘的速度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效率,有时甚至比CPU和内存更为显着。为此,将双硬盘并行工作的RAID 0磁盘列阵开始流行起来,RAID 0磁盘列阵在读写数据时,系统将向两块硬盘同时 *** 作,这项技术能够在不损失硬盘总容量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磁盘性能。
在此次IDE硬盘的RAID 0实战中,我们采用Tekram DC200芯片为例向大家介绍。尽管它与常见的Promise和HighPiont芯片不同,但是使用方法还是基本一致,而SATA RAID的使用方法也几乎完全一样。其实使用RAID 0的关键是掌握RAID控制卡BIOS的设置,当我们把RAID控制卡安装好并接上两个硬盘时,系统开机就会出现如下的画面。
在MENU菜单中选择“1 SET RAID CONFIGURATION”,按回车键,此时我们就可以进入“SET RAID CONFIGURATION”界面。RAID控制卡将使用一段时间来识别硬盘,稍候我们把光标移动到硬盘,再按空格键来进行选择,按回车键确认选择,这时将d出一个新的窗口显示可供选择的RAID的模式。共有4 种模式:JBOD(不适用RAID)、RAID 0、RAID 1、RAID 0+1。
毫无疑问,我们当然是选择“RAID 0”。然后大家可以通过STATUS(状态)菜单查看此模式是否被真正激活。至此,我们的RAID 0硬件安装就结束了,大家可以接着分区并安装 *** 作系统 *** 作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Windows并不能识别RAID控制芯片,因此它把RAID控制器识别为普通的SCSI控制卡。强烈建达大家在安装完Windows之后为RAID控制器装上正确的驱动程序,这不仅能够提高RAID系统的稳定性,还可以大幅度提高性能。此外,不少RAID控制卡还带有功能丰富的软件,可以帮助用户在Windows下查看RAID工作状态。

不少人认为服务器机箱就是空间很大,很宽敞,其实这个完全错误的概念,服务器机箱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至于体积有很大也有很小

首先,服务器机箱必须能够装进机柜,一个标准机柜的宽度是19英寸4826mm,所以机箱的宽度是几乎固定的,一般是17英寸左右,两侧再安装把手和轨道。机箱高度也有规定,用U(Unit)做单位,1U是445mm,机箱高度按照规格分成1U-4U

先看一个4U机箱

高70\" (178mm),宽172\" (437mm),深255\" (648mm),重58 lbs (263kg)

3个5寸位,8个35寸热拔插硬盘架,800W双冗余电源

5个5000转温控风扇

这个机箱有立卧两种状态,卧式就是用来上机架的

注意看机箱背面,服务器机箱为了保证稳定性,为了防止电源故障,所以采用的都是冗余电源,也就是使用2-4个独立电源,多个电源同时工作,如果有一个电源发生故障,其余电源可以继续保证主机正常工作,故障电源也可以在开机状态下进行热拔插更换

正面的指示灯,先看上面一排,从左到右

第1、2是常见的电源和硬盘指示灯

第3、4是网卡工作状态,服务器主板一般都配置了双网卡,这两个灯可以显示两块网卡的工作状态,如果是普通机箱,那就只有到机箱背后去看了

第5是风扇故障,如果机箱内有风扇不转了,这个指示灯会亮起

第6是电源故障,这个灯亮起代表有电源故障,需要更换

下面的是硬盘工作状态灯,每个硬盘都有2个独立的指示灯,一个是工作指示灯,一个是故障指示灯

热拔插硬盘架,如果有硬盘故障,全都可以在开机状态下拔插更换

风罩,用一个塑料罩子把CPU、内存的区域单独隔开,直接把这部分的热量排出,以降低机箱其它部分的温度

热拔插的风扇,这个机箱里,就连风扇也是可以直接更换,无需关机,不用螺丝

硬盘背板,一般机箱,硬盘电源都是单独连接的,但服务器机箱不需要,2个D形电源插头连接到背板上,再通过硬盘背板对8个硬盘统一供电,还可以控制硬盘的启动延迟,因为硬盘主轴电机在启动瞬间的功耗是正常工作状态时候的几倍,如果8个硬盘同时启动,会使电源负载过大,所以通过背板可以让硬盘依次逐个加电启动,错开瞬间功耗,降低电源负载。

再看一个1U机箱

高17\" (43mm),宽172\" (437mm),深268\" (681mm),重46 lbs (209kg)

4个35寸热拔插硬盘架,560W双冗余电源

5个12000转温控风扇

组成结构和那个4U机箱差不多,但结构更紧凑,散热风扇更加暴力

因为服务器托管的费用是按照U来计算的,机箱越高,也就是U越大,托管价格也就越高,所以需要托管的服务器都是尽可能的缩小体积

看了上面这点资料,应该对服务器机箱有个形象的认识了吧,所以说,不是随便什么机箱都能叫做服务器机箱的

服务器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允许关机的,所以只要不是关键故障,所有的维护工作也都要在开机状态下完成,所以任何设备都必须带有冗余,而且可以用最方便最快速的方法进行更换,也就是热拔插

另外再补充一点,服务器机箱的散热结构必须是前进后出,因为装进机柜之后上下左右全都是被挡住的,只有前后有空间散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34647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2
下一篇 2023-08-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