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生是全球医疗器械、制药和消费品领域的领导者,其创可贴系列产品广受欢迎。邦迪是一家专注于创可贴和医疗用品的公司,其产品在欧美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美敦力是一家全球性的医疗器械和医药公司,其创可贴产品覆盖全球。3M是一家全球性的科技公司,其医疗产品系列中包括了创口贴和其他医疗用品。拜耳是一家全球性的生命科学公司,其医疗产品系列中包括了创可贴和其他医疗用品。赛诺菲是一家全球性的医药公司,其医疗产品系列中包括了创可贴和其他医疗用品。爱尔康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器械和医药的公司,其创可贴产品系列覆盖全球市场。
除了国际知名品牌外,国内的金锐、云南白药、双鹤、中美史克等公司也是创可贴联盟的成员。金锐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器械和医药的公司,其创可贴产品系列广受欢迎。云南白药是中国知名品牌,其创可贴产品系列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双鹤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器械和医药的公司,其创可贴产品系列广泛应用于医院和家庭。中美史克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器械和医药的公司,其创可贴产品系列在中国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创可贴联盟成员名字众多,这些知名品牌都是医疗器械和医药领域的领导者,其产品质量有保障,深受消费者的信赖。
近日,一则AI仅用30天就研发出新药,并能预测患者生存率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也引起了相关的讨论。AI在这方面拥有哪些优势,又存在什么问题,对于这些情况,具体来说包括AI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我们的帮助越来越大、AI在新品研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以及AI研发的新药还需要时间验证才能证明其疗效这三个方面。
1,AI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对我们的帮助越来越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在智能化水平方面的表现越来越好,其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样的状态对于我们的帮助会更大。具体来说,就是复杂的工作由AI来完成更加高效,创新性工作有了AI的辅助会更快取得成果。这一切都使得我们从中获得越来越大的收益。
2,AI在新品研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未来的发展前途广阔。
在新品研发方面,AI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可以充分调动大数据以及高速运算能力,因此AI在新品研发过程中速度更快,而且成功的几率更高。仅用30天就研发出新药,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未来AI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前途极为广阔。
3,AI研发的新药还需要时间的验证才能证明其疗效。
虽然利用AI可以研发出新药,但是在确定其疗效的过程中,却并没有捷径可走。具体来说,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要想验证一种新药的疗效,就必须进行充分的实际验证。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对于AI研发的新药,以及其所做出的相关预测,必须通过长时间的验证才能最终确定其疗效如何。
公关( Public Relations) 是指企业、机构、组织为实现自身目标,并使其受众群体对自身能够产生信任和认可,采取一系列的传播活动及策略管理来维护自身形象、塑造品牌形象的行为。但在实际 *** 作中,有些公司处理公关事件的方式不当,甚至增加了恶化危机的风险。下面介绍几个教科书式的灾难级公关案例。
1 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拖拽乘客事件
2017年4月10日,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在芝加哥发生了一起拖拽乘客事件。该事件发生在联合航空公司Flight 3411上,当时,一名医生被要求下机,但他不情愿离开,安全人员则粗暴地将他拖曳出机舱,视频立即引发广泛关注和谴责。联合航空公司处理此事后采取了威胁和强硬的态度,并未及时道歉,引发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和抗议。事态发展迅速,该事件最终导致联合航空公司市值大幅下降,公司股价一度下跌超过五个百分点。
2 大众汽车排放门事件
2015年,大众汽车因欺骗排放测试而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人物。大众汽车公司安装软件在排放测试中欺骗美国环保局和欧洲监管机构,使得部分柴油车的尾气排放量低于实际值。这项信息泄露后, 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公司声誉。大众汽车公司CEO赫伯特迪斯辞职,公司高层换血,该事件至今仍被普遍视为公关危机的代表性案例之一。
3 美国康卡斯特的服务质量问题
2014年,美国康卡斯特(Comcast)被指控在用户服务方面存在不当行为,如在电话中嘲笑客户、长时间繁琐的语音菜单、不能解决问题等。这些投诉被提出后,康卡斯特没有及时采取行动改善服务质量,反而采用“强硬手段”对待投诉,进一步恶化了形象。后来,该公司被多次评为业务服务最差的公司之一,市场份额和形象都严重受损。
4 美国百事可乐的广告事件
2017年,百事可乐在一则广告中使用了肯达尔·詹娜(Kendall Jenner)与和平示威者相互对峙的镜头,并将其塑造为“调停者”,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传递 “团结和解”,结果引发了广泛的批评和谴责。许多人认为,这个广告试图利用社会热点化妆、淡化现实,使百事可乐在公众中声名狼藉。
综上所述,上述几个案例都是因为企业公关处理不当而引发恶化危机。对于企业而言,对于事态的快速反应、积极的形象管理以及真诚的道歉都是解决危机的关键因素。从这些案例可以学到以下教训:
1 及时道歉
当发生公关危机时,企业应该及时采取措施,通过社交媒体或新闻发布会等途径向受众致歉,并表示愿意承担责任并改进问题。长时间的沉默或推诿责任会让企业形象雪上加霜,进一步恶化危机。
2 谨慎选择话题
企业在进行广告策划时,应尤其注意话题的选取。某些敏感话题可能引发公众的敏感情绪,最终导致公关风险。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和观察社交媒体的反应,谨慎选择合适的广告话题。
3 社交媒体的重要性
在公关事件中,社交媒体成为了传播信息、引发舆论的平台之一。因此,企业需要密切关注社交媒体的动态,并积极回应网民的反应。及时发表声明、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做法在互联网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4 严肃对待服务质量问题
尤其是对于服务行业的企业,对待客户的态度和服务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出现不当行为,企业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并解决问题。过度推卸责任或不予理睬客户投诉事件,将使企业失去客户忠诚度、形象受损以及市场份额下降等负面后果。
总的来说,公关危机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企业需要建立起严谨的危机管理体系,提高响应速度和准确性,加强社交媒体的监测并针对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危机公关策略,最终保护企业的品牌声誉和形象。
青春痘疫苗预计2023年进入临床12月1日,健康时报从法国制药企业赛诺菲-巴斯德本部获悉,该公司目前正在开发一种针对痤疮的疫苗,预计将于2023年进入临床应用。
根据《2019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显示,我国人群截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81%,但有超过95%的人会不同程度发生痤疮。此前有数据统计,全球对治疗青春痘药物的需求每年可达约187亿英镑的(约合190亿元人民币)市值。
赛诺菲巴斯德从很早前就开始布局痤疮疫苗了:2011年赛诺菲-巴斯德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家联合研制该疫苗,尝试用一种免疫学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痤疮,用微型注射器在患痤疮者的皮肤内进行局部注射CAMP蛋白质的单克隆抗体,阻止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的炎症。
12月1日,赛诺菲宣布收购奥地利私营生物技术公司Origimm BiotechnologyGmbH,此次收购预计将于2021年12月初完成。据了解,Origim致力于从引起皮肤疾病的细菌(如痤疮)中发现有毒的皮肤微生物组成分和抗原。ORI-001是一种基于重组蛋白的治疗性寻常痤疮候选疫苗,该疫苗已于第三季度进入初步临床研究。
预计将于2023年进入临床应用。
可以打吗
目前该疫苗还未进入临床应用,所以是否可以打,具体还需等待官方公布。网红MNC 阿斯利康近期发布其战略项目—互联网医院iHospital, 动脉网点评:首次看到国际大药企对互联网医院的关注 目前没有具体信息披露
Dr豆浆就从旁观者角度点评下相关话题:
阿斯利康战略ROADMAP平台转型战略ESSENTIAL FACTOR互联网医院发展KEY ISSUES
INTREST OF CONFLICT
本人未接受各大药企或互联网公司的赞助或担任顾问或会议讲者文章观点仅仅代表个人对于行业动态的观察\思考和评论
以患者为中心, 阿斯利康的战略布局“
以患者为中心”是个非常时髦和政治正确的口号, 属于政府和医院公开的工作使命 是中南海悬挂的”为人民服务”的医疗版本
近年药企商业转型, 从既往”以医生为中心”的营销模式, 纷纷大喊转向”以患者为中心”,一方面是回归初心, R&D和MKT终极目标本来就是造福患者, 到了市场营销这最后一站, 当然也必须坚持,
其次, 更重要的是医学市场战略必须调整: 从focus改变医生诊疗决策扩展到覆盖患者管理 “我得关心客户吃了以后, 回家是不是拉肚子”-阿斯利康王磊语
所谓患者管理, 本质是提供产品增值服务, 好比家用电器的售后保障, 作为品牌运营的一部分, 但医疗市场的售后不同在于: 人命关天, 器官零部件换不了, 赔钱不一定可以买后悔, 患者管理需求是真正的刚需高频
大的时代背景是急性传染病被管控, 老龄化趋势下的重疾慢病化, 传统定义的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慢性疾病, 的确需要终生疾病管理, 近20年肿瘤精准医学颠覆式进步, 带来肿瘤慢病化管理需求, 才是最重要\最深层次的原动力
因为, 加强患者管理, 首先对患者有利, 完全符合医疗原则, 尤其在中国, 医生重诊断和治疗, 忽视或无力进行慢病管理是常态, 社区医养机制待完善,
其次对于药企, 患者管理最最直接的OUTCOME就是延长DOT,
DOT, Duration Of Treatment, 符合SMART原则制定KPI, 绝对是药企医学市场部行走江湖必备的锦囊, 深受广大医生和患者的好评!
DOT是科学与商业, 临床与市场之间, 一个最佳/最关键的pivotal& leveraged POINT 尤其是2019年医药市场重磅改革政策尽出, 一票制和全国带量采购靴子落地, 市场竞争势同水火, 未来3-5年加速分化后尘土两归, 但不同治疗领域在核心区域市场已发掘或待瓜分的存量接近天花板
换句话, 各路妖魔鬼怪的十八般宝贝都被收了, 徒手格斗开场 市场扩饼不易, 想要抢饼却发现好吃的饼基本上分完了 谁有金箍棒
事实上前几年赛诺菲就开始低调组建互联网医院团队, 成立数字化营销或电商团队的公司也不少 疫情期间催生很多药企与第三方公司开展线上问诊和医药电商等所谓云诊室, 主要目标人群就是广大慢病患者
回到阿斯利康, 它是中国市场瞩一数二的MNC, 除了一线销售战斗力强大, 其实医学市场部和战略规划方面综合实力才是发动机 它不是最早提出这一口号的药企, 但是据Dr豆浆的观察, 阿斯利康是做的最坚决和最有战略执行力的一家药企
从3D战略起步(Drug-Device-Diagnosis), 可以窥见罗氏的诊断+药物双驱战略的升级 早年的阿斯利康号称小罗氏 不同的是, 这里的Device不仅仅指检测或治疗设备, 而是Digital加持的创新让我们尝试归纳一下阿斯利康的战略路线图, 可以清晰看到其从销售终端的产品下游, 努力向患者上游漫溯
Step1-3D战略: 全国17000家雾化中心-提供门诊雾化解决方案(Device+Drug结合)
Step2-物联网战略: 以无锡为线下基地和示范-提供诊疗一体化全程解决方案(Digital+Solution)
Step3-互联网战略: 拓展线上服务能力, 打通线上线下任督二脉-提供慢病\健康管理的类O2O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
几个特点:与产品线\产品布局密切相关: 伴随CEO大刀阔斧删减管线, 收缩和强化并举, 战略聚焦主要慢病领域, 尤其是呼吸和肿瘤产品在中国已是现金和利润奶牛
2018年进博会亮相的8大诊疗一体化解决方案, 涵盖了呼吸\心血管\肿瘤\代谢\消化等疾病领域, 携手30多家跨界合作伙伴, 力推健康物联网的概念和落地
走中国特色的MNC创新发展道路, 100年不动摇: 阿斯利康是典型的大中国小世界公司, 数字化创新是第三次产业化浪潮中, 中国与国外尤其美国相比, 起步稍晚但发展水平占优, 看看5G和互联网物流\支付模式就清楚 在此阿斯利康是顺势而为, 将数字化转型的创新理念在实用层面发挥到极致
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已成为阿斯利康的企业文化: 可谓上下同欲, 公司成立了数字化和商业创新部, BU加强Digital Communication, 医生/患者新媒体协同传播铺天盖地, 早在2015年与微医达成战略合作, 2018年和阿里\腾讯携手布局智慧医疗, 在疾病教育\慢病管理\人工智能研发等方面展开医药健康服务
毫不夸张的说, 在阿斯利康, 最务实最接地气的打法就是创新, 和其他很多药企喊口号, 搞几个数字化项目, 放几个卫星不一样 阿斯利康最擅长将创新变成执行, 并带来商业获益 不创新毋宁死不敢说, 但不创新可能被Fire掉极有可能
从这点看, 药企中的战斗机-阿斯利康中国的确可称作药企中的华为, 但骨子里又特别像互联网的阿里巴巴 拿来主义精神拿捏的出神入化(此处是褒义, 乔帮主说过创新不一定需要颠覆性) 巧的是, 两位大boss杰克与利欧都是英语系本科毕业
如此说来, 阿斯利康深耕中国, 且布局深远, 创新深入骨髓, 领导者务实又开明, 想一举杀入互联网医疗领域, 岂不是顺水推舟, 一统江湖指日可待 “前景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见于<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关于重庆谈判>一文的结尾 下半句话更精彩 现暂且按下不表, 我们从商业模式的高度再俯瞰一下全局
不想做平台型的药企, 不是好药企
转型成为一家平台型的公司, 这已经不是阿斯利康的商业机密 在近年的某次年会上, 已经流传出一句口号: 我们不仅仅是一家制药公司, 更加是一个提供患者全程管理和创新服务的平台公司(不是原话, 是大意)
平台转型战略, 非同小可 是当今互联网时代最高水平最高难度也是最牛B的商业模式 现在如雷贯耳的伟大公司, 尤其是近20年新晋的商业新势力 统统都有一个特点, 如果可以打标签, 那就是属于平台型公司
细数中国的BAT, 和美国的FAG, 基本上都攀上过全球排行榜top10, 可谓商业浪潮中的时代弄潮儿, 他们都是典型的平台型公司, 提供购物\社交\搜索等等高频刚性的服务
回到中国 如果要列举典型的平台型公司, 特别与互联网和大健康领域相关, Dr豆浆推荐其中四家伟大的公司: 阿里/腾讯/平安/药明这四家公司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均为翘楚
其中阿里腾讯已是互联网垄断级霸主, 平安作为金融保险公司, 强势推出平安好医生切入互联网医疗, 并成功上市, 令人瞩目, 药明则是一家低调和颇具实力的CRO\CDMO
非常荣幸, 我与包括阿斯利康在内的这些公司, 都有过工作或合作方面的交集 Dr豆浆满怀尊敬和好奇学习过各家的模式 与其中几家的高管有过深浅不一的请教
在Dr豆浆看来, 平台转型战略实施成功, 有如下几个关键因素:
足够的技术\资源支持系统足够的产品\信息交易需求足够的公平\丰富生态机制
简单说, 平台是一个人造的ECOSYSTEM 它可以不提供任何商品, 只要扮演中间商, 部分或全部提供链接服务\提高生产或流通效率, 极大促进规模化交易即可
它必须具备入口和出口, 完成闭环, 必须营造生态, 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以亚马逊为例, 它的经典飞轮模式包含: 客户流-服务流-利润流 循环往复, 生生不息 流量入口是客户, 中间是服务, 出口是利润, 再通过优化服务, 吸引更多客户, 带来更多利润
纵观前列国内四家代表性的平台公司的运营模式:
阿里: 日用品消费级的互联网店商交易服务平台, 拓展到支付宝金融平台, 入口是互联网客户 出口是利润(包括营收利润,也包括数字资产, 这是未来最重要的资产形式), 阿里健康起点也是立足利用线上流量入口的客户转化 天猫医药馆只是把日用品拷贝到医药服务场景再走一遍, 本质是电商平台
腾讯: 抛开最赚钱的游戏业务不说, 腾讯在互联网医疗也频频投子布局, 与阿里不同, 腾讯的玩法是既当投资人抢赛道 也自己下场当运动员试水(腾讯健康, 企鹅医生), 聚焦疾病教育, 寻医问药层面, 同时也投资丁香园这样的专美垂域公司 它的入口则是依托超级社交用户, 借助QQ到微信的流量, 不停尝新的价值转化机制
平安: 巨无霸金融保险公司, 战略布局科技+金融+健康生态, 成功切入互联网医疗就是其当家花旦-平安好医生 入口是其庞大的保险用户, 中间是线上医生服务(系拥有全职医生军团的互联网医院, 而不是其他平台属于线下医生招募上线方式), 出口还是线上医药商城的利润 本质上也是电商平台
药明: 世界排名前列的CRO/CDMO公司, 北大化学系背景的创始人, 打造了一个新药研发和规模生产的平台, 号称制药界的富士康
Dr豆浆坚持认为药明有华为的研发创新实力, 只是模式定位为平台, 集约化大规模提供研发与生产服务, 为整个制药行业赋能 它的入口是上游的制药企业不同管线的商业需求
前三家平台型公司有一个共同点: 拥有优势业务所占有或垄断的客户流量入口 第一步是基于这些客户培育和发展平台, 目标都是赋能或服务所有的客户, 第二步是不断拓展现有平台服务的模块, 营造大生态, 比如阿里的消费支付生态, 腾讯的社交游戏生态, 平安的保险健康生态
只要想切入大健康, 扎入互联网医疗的深海, 对这三家公司都是水道渠成的事 因为有入口, 所以可以扎, 但能扎多深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
入口是源头, 谁能逼近\触及客户, 谁就占据利益链条的上游 狼和小羊喝水的童话我们幼儿园就听老师说过 Dr豆浆认为, 这也是现在药企争先恐后\假意真心要发誓”以患者为中心”的动机 动机没有错, 我们不推崇诛心论, 关键是这条路并没有想象的容易走通
如前分析, 以药明为例, 其现有平台已成为国内翘楚, 但战略升级需要平台拓展, 营造大生态则遇到困难, 因为和其他三家巨头不同, 药明代工的平台入口是研发需求, 距离医生和患者用户都有距离, 在这个平台上利用现有流量入口, 作价值转化不容易,
药明的战略是从罕见病医院切入, 借力梅奥CLINIC的医疗资源, 从研发生产的下游出发, 向上布局明码和奥测, 力推精准医疗, 开始抢占源头—患者 虽然罕见病患者发病率不高, 但临床未满足的需求极大, 医疗和社会资源均存在不足 罕见病患者-精准医学-药物研发这个闭环形成, 就会成为药明平台拓展的成功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 中间关键的棋子是罕见病医院, 首先是实体医院而非互联网医院 或者说未来事实上成为罕见病领域O2O的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
药明的战略浅析打住, 继续回到我们接下来要重点讨论的阿斯利康的互联网医院战略项目, 本身产品线较为丰富, 覆盖绝大多数临床常见疾病, 尤其慢病, 且初步形成8大解决方案矩阵, 物联网平台转型模式呼之欲出
但问题来了, 互联网医院是药企战略升级必然的选择吗 现有的互联网医疗模式有哪些优势和痛点 互联网医院实施会遇到哪些难题 为什么那些平台级巨头都没有大规模入局互联网医院 或者如平安好医生模式也难以复制难以获得彻底的商业垄断意义上的成功
互联网是医疗的春药 什么是解药
谈论互联网医院之前, 还是回到互联网和医疗初次邂逅, 产生火花的那个初恋场景-DMKT之MCM
坦率地说, MCM炒作也实践了十几年, 请告诉我目前谁是这个业务的王者 哪个模式跑出并验证了所谓ROI价值模型 是医脉通e信使, or 丁香园的诊疗一体化, 还是梅斯医学的APO
MCM到底是个噱头还是真金白银的市场营销杀手锏回顾不短不长的互联网进化, 目睹近10年MCM之怪现状, Dr豆浆尝试将MCM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和王国维的三重境界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阶段是PC时代: 端对面的广覆盖, 信息交互是单向
第二阶段是移动时代, 可以实现点对点的准确覆盖, 信息交互出现双向
第三阶段是5G/AR时代: 信息交互是立体实时的, 万物互联, 健康级和医疗级数据互通,
MCM后来改为MCE, 好像贴近理想了, 强调触达和交互, 但第二阶段我们就已经可以技术实现, 为啥还是如雾里看花, 拳头砸棉花
因为MCE医生教育或患者管理, 或诊疗一体化模式, 说到底, 就是停留在只能表面看看数据分析阶段 拿数据报告当KPI向老板汇报交差, 作为数字化项目的结果当然ok 可是从第一阶段推到第二阶段, 大家忙的满头大汗, 却发现真正的目标依然遥不可及
信息交互了, 客户画像也靠爬虫爬的更精准了, 最后调研结果证明医患观念的改变也实现了可是最后一层纱窗就是捅不破: 终端销量结果的改变, 即医生处方改变或者是患者依从性改变 这个量效关系没法用ROI价值模型来证明
互联网医疗的下半场怎么玩当然今天对MCM的探讨点到为止, 以后有机会分享 此处省略1万字
先回到第一性原理, 看看医疗的本质是什么 才能看清楚以互联网医院是否能够作为解决方式颠覆和重塑这种场景, 真正取得商业化成功
首先, 医疗是一个专业壁垒很高, 国家监管很严, 政策变化影响非常大的行业 这套价值生态圈, 包括: 医生教育和患者管理两个核心, 而其中医患互动环节才是关键 虽然市场对民营医院放开, 但是居于市场主导和垄断地位的, 还是公立医院
经典的场景是: 企业提供药物或设备, 通过医患互动这个环节完成价值转换, 终端表现是销售达成, 上游其实是获益方患者, 决策权很大程度又归医生 现实是受限于合规和技术手段, 企业都是”以医生为中心”作为资源重心
其次, 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发达和繁荣程度, 大大超过欧美, 这是事实 观察到我们的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之发达, 似乎可以理解, 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射到医疗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互联网医院时, 发现移动有时真的移动不了(丁香园李天天语)
以春雨医生为代表的第一波颠覆力量开始冲击传统医疗行业时, 大家对”线上取代线下”的商业模式威力充满期待 成千上万的医生摇身一变成为线上医生, 兼职开始的所谓创新医疗模式的尝试
伴随国家对互联网医院监管的起起落落, 医药电商政策的松松紧紧, 人们发现互联网医疗的热汤很可能是春药, 而不是解药 为啥不能彻底颠覆或取代公立医院和线下医疗场景
道理很简单, 医疗是刚需但未必高频 医疗又分轻和重 也就是消费级还是专业级 我们红火热闹的互联网医院只是提供线上诊疗场景, 解决一小部分消费级医疗服务需求 而大多数医疗服务, 更多时候根本无法在线上完成, 必须线下
除了专业性, 就是安全性的考量 互联网医院可以通过医患互动解决很多消费级的问题, 但医疗专业级问题不是单凭互动可以解决, 和淘宝一样, 患者也许可以对线上医生来个货比三家, 但是出问题了能换货不
很多有商业头脑的网红医生, 都是善于把互联网医院作为延长自己服务半径和扩大知名度的手段, 而不是生存之本 这就是所谓”线上为线下赋能”这批医生的名单可以参考好大夫发布的排行榜
最后就是医疗资源的供给侧问题 互联网医院看起来是搭建了平台, 方便了医患互动, 提高了医生教育和患者管理的效率, 但本质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中国的医疗资源绝对和相对不足 换句话, 全国医疗资源是有限的, 线上多了线下就少了 你可能要问AI+医生啥时可以上线服务或取代人工医生
我们呼唤互联网医疗或寄希望于互联网医院, 无外乎是期待数字化医疗能实现所谓价值型医疗 而医疗市场的核心问题在于人, 供应链
理论上, 惟有技术革新才能提高医疗效率 如果说平台转型能解决这个难题, 那不是互联网医院而是医疗大数据
事实上, 互联网医院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有块运营资质牌照, 就能开起一家互联网医院 当前从事互联网医疗相关业务的商业模式无外乎:
医院+互联网: 实体医院+互联网医院-某家医院的医生同时集体转线上, 线下为主, 线上为辅, 专业性安全性有保障 缺点不能解决广覆盖需要的转线下场景
互联网医院: 天南海北的医生注册上线, 比如好大夫春雨来问丁香医生, 前提是有互联网医院牌照, 线上消费级医疗为主, 转线下专业级医疗为辅, 专业性安全性一般, 缺点是广覆盖但是提供线下服务的能力不够
药企联合前两者: 阿斯利康的模式可能是这种 合规性高, 也可以充分发挥阿斯利康优秀的BD与资源整合能力
终极解决之道, Dr豆浆还是认为只有医疗大数据平台型模式 不论采用何种技术手段, 不论以何者为中心, 如何在医疗价值链布局上下游, 最后的难关在于医疗大数据的壁垒打破和统一管理 而这不是一家药企或一个大数据公司可以做到
因为这不是技术问题, 而是国家战略问题
全国打破条块分割的医疗管理体系, 打通研发-医疗-患者环节, 提供统一结构化的电子化信息, 融合保险\金融\健康的医疗相关数据, 这种级别的医疗大数据, 在充分运用AI\5G\区块链等前提下, 才能成为战略级国家数据
如此, 互联网医院只是医疗大数据平台一个节点, 犹如地球对于浩翰的宇宙, 只是一个沙砾
看完了以银行、券商和保险为代表的大金融行业之后,我们接下来学习大消费行业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医药行业。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医药行业的未来发展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如果翻看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可以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牛股辈出,出现了很多十倍股,给长期投资者以丰厚的回报。就冲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好好花上些时间,来学习一下如何投资医药行业。
有趣的是,除了高度的专业性之外,医药行业虽然被称为行业,其实它并不是一个业务和财务逻辑一致的行业,而是由完全不同逻辑的多个细分行业所组成的大集合。所以,我们“零基础学医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就先来仔细梳理一下,医药行业到底有多少个细分子行业,并对它们一一加以简要介绍。
医药行业的细分,首先从医药分家开始。
说到医疗,大家首先会想到医院。医院是什么地方呢?是医生给病人看病的地方。医生做什么呢?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所以,从医的角度来讲,医药行业的第一个细分子行业就是 医疗服务 。
在A股的上市公司中,代表性的医疗服务企业是爱尔眼科。爱尔眼科是专业眼科连锁医疗机构,截至2019年,已在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建立270余家专业眼科医院,覆盖全国医保人口超过70%,年门诊量超过650 万人。并且,在美国、欧洲和香港开设有80余家眼科医院。
从事 健康 体检业务的美年 健康 ,是医疗服务领域另一家代表性的企业。美年 健康 是一家以 健康 体检为核心,集 健康 咨询、 健康 评估、 健康 干预于一体的专业体检和医疗服务集团。公司总部位于上海,深耕布局北京、深圳、沈阳、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天津、重庆、杭州等200余个核心城市,布局400余家医疗及体检中心,专业服务团队拥有全职专家、医护及管理团队40000余人。2017年已为2000万人次提供专业 健康 服务,2018年体检人次预计将突破3000万大关,是医疗和大 健康 板块中市值和影响力杰出的上市公司。
此外,一些上市公司参控股民营医院,这部分业务也属于医疗服务。代表性的有复星医药投资的禅城医院,2018年初,禅城医院高分通过国际医院JCI认证,成为全国首家通过第六版JCI标准的三甲综合医院。
医疗服务行业,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因为人总要生病,生病就需要去医院看病,由医生来提供医疗服务;而 健康 的人,也需要定期体检,来及早发现潜在隐患。这些都是刚性需求,几乎不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专业的医生需要长期的学习与实践才能养成,其能提供的服务数量总体有限,因而医疗服务行业的价格长期来看都是不断增长的,能够有效战胜通胀。
说完了医,我们再来看看药。
我们这里的医药制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医药的研发、生产和制造。首先,医药企业需要通过研发,来发现和创造一个新的药物,这就是创新药的概念,侧重点在研发。其次,一个新的药物通过医药企业研发出来,并通过了国家食药监局的审批之后,就可以大规模生产制造,准备上市了,这个环节的关键点在于生产。所以,广义的医药制造,其关键切分点就在于是否需要做创新药的研发。
创新药
如果一家药企,主要的精力放在研发上,以发现新的药物为主,那这家企业就是 创新药 企业。国际上,著名的医药企业都是创新药企业,比如辉瑞(Pfizer)、诺华(Novartis)、罗氏(Roche)、默克(Merck)、赛诺菲(Sanofi)、强生(Johnson & Johnson)、吉利德(Gilead Sciences)、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艾伯维(AbbVie)、安进(Amgen)等。
在A股市场上,最著名的代表性创新药企就是恒瑞医药,也是目前市值最高的医药企业,最新市值高达2500亿元。恒瑞医药是一家从事医药创新和高品质药品研发、生产及推广的医药 健康 企业。截至2018年底,共有全球员工20000余人,是国内知名的抗肿瘤药、手术用药和造影剂的供应商,也是国家抗肿瘤药技术创新产学研联盟牵头单位,建有国家靶向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创新药企业,都有着高比例的研发投入。以恒瑞医药为例,公司 每年投入销售额10%以上 的研发资金,在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多地建有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截至2018年底,公司的研发团队已有3000多人,其中包括2000多名博士、硕士及100多名海归人士。公司累计申请国内发明专利655项,拥有国内有效授权发明专利147项,欧美日等国外授权专利226项,专有核心技术获得国家 科技 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
仿制药
如果一家药企,主要的精力不是放在原创性的研发上,而是对于那些专利保护到期的药品进行仿制生产,那么这家企业就是 仿制药 企业。
仿制药的意义在于,其不需要高昂的研发投入,也不需要重复进行创新药批准之前所必须的多年临床前动物研究和人体临床研究,因而其生产成本要显著低于创新药。为了确保仿制药可以治病,仿制药需要与被仿药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剂型、给药途径和治疗作用,即需要证明和原创药具有相同的生物等效性。
在我们国家,食药监局通过 一致性评价 ,来监管仿制药的疗效。只有那些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药企,才能够销售该仿制药,并参与医保药品的竞标。所以, 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数量 ,通常是考察一家仿制药企的研发实力的量化指标。
在A股市场上,代表性的仿制药企业有华东医药。公司主要从事抗生素、中成药、化学合成药、基因工程药品的生产销售,以及中西药、中药材、医疗器械等的批零经销业务,是一家集医药研发、制药工业、药品分销、零售、医药物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药上市公司。华东医药主要通过子公司中美华东来完成仿制药的生产,其2017年销售额超60亿元,是国内器官移植和糖尿病药物研发和生产领域领导企业。华东医药,是一家很有特点的企业,这从它的企业经营战略口号中可以窥见一斑:“ 不求品种很多,但求产品最大;要么唯一,要么第一;不一定要做火车头,但一定要乘上第一节车厢 ”。
除了以是否做原创性药品研发来分类之外,医药制造企业还可以按照药物的属性分为:
其中,化学药企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按照药物属性分类的各类药企。
原料药
原料药的英文简称为API(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其是指用于药品制造中的任何一种物质或物质的混合物,而且在用于制药时,成为药品的一种活性成分。
具体来说,原料药企业又分为两个大类:
在A股市场中,代表性的大宗原料药企业是中小企业板第一股(002001)新和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营养品、香精香料、高分子新材料和原料药的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是世界四大维生素生产企业之一、全国大型的香精香料生产企业和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企业。
特色原料药的代表性企业是华海药业。公司是中国首家通过美国FDA制剂质量认证并自主拥有ANDA文号的制药公司,也是首家在美国实现规模化制剂销售的中国制药公司。公司现有员工6500多人,在全球拥有40多家分子公司(包括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西班牙、印度等);主要业务覆盖化学药、生物药、医药包装、贸易流通等多个领域,与全球500多家制药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医疗 健康 产品,是全球主要的心血管、精神类 健康 医疗产品制造商之一。
大宗原料药,由于其类似大宗商品,使得其生产企业具有典型的 周期属性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比较像化工企业,行业低谷(低PB高PE)的时候买入,行业高峰(高PB低PE)的时候卖出。
特色原料药,主要是给下游的制剂企业、成品药企做配套,从而有着类似“ 苹果产业链 ”的特点。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主要看这家企业的下游客户是谁,如果前十大客户都是国际上著名的制药企业,那这家公司的实力就是不错的;如果前十大客户都是较少的制药企业,可能在投资上就需要谨慎一些。
化学制剂
药物制剂,通俗来说,就是将原料药和其他辅料(比如医用胶囊)加工成成品药物。在化学制剂这个领域,大部分药企都是仿制药企业。
在A股中,化学制剂企业还是比较多的,除了上文“仿制药”一节提到的华东医药之外,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还有丽珠集团、信立泰、恩华药业等。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中成药
中成药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特色,有着 历史 悠久的传统中医作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按照是否需要医生开处方,中成药可以分为:
在A股市场中,代表性的中成药企业云南白药、同仁堂、东阿阿胶、片仔癀、天士力等。此外,中药饮片的代表性企业是康美药业。
生物药
生物药物是指运用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综合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通俗来说,生物药企业就是基于生物体来制造药物的企业。生物药有着众多的细分品类,包括:
在A股市场中,代表性的血制品企业是华兰生物。公司是一家从事血液制品、疫苗、基因工程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我国血液制品行业中血浆综合利用率最高,品种最多、规格最全的企业之一。
代表性的疫苗企业有智飞生物、沃森生物和康泰生物,当然还包括疫苗事件的主角长生生物。其中,智飞生物是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上市民营生物疫苗供应和服务商之一。
代表性的重组蛋白药物企业是长春高新,主要的产品是重组人生长激素(辅助生长)和注射用重组人促卵泡激素(辅助生殖)。此外,还有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通化东宝,该公司使得中国成为继美国、丹麦之后的第三个能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国家。
代表性的单抗企业有复星医药旗下的复宏汉霖、信达生物制药、齐鲁制药等。
看完了医药制造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医药行业里面的另一个大的细分领域:医疗器械。与药品类似,医疗器械也是五花八门。
首先,我们来看看 制药装备 ,这是每一家药企所必需的。代表性的A股上市公司有东富龙和楚天 科技 。东富龙是一家为全球制药企业提供制药工艺、核心装备、系统工程整体解决方案的综合性制药装备服务商,是国内最大的冻干机设备制造商。楚天 科技 主营业务为水剂类制药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是我国替代进口制药装备产品的代表企业。
制药装备,类似于基建领域的挖掘机,代表了下游药企GMP车间改造的需求,因而局部明显的 行业周期性 。当下游GMP改造需求大幅增长的时候,上游制药装备企业的订单就会放量增长,带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明显增长;当下游GMP改造需求减弱时,订单就会大幅减少,营收和净利润就会显著下滑。
其次,我们来看看 高端医疗器械 ,比如常见的冠脉支架以及骨科的医疗器械。这些品种,往往单价都很高,终端价格甚至过万元,出厂价差不多是终端价格的三折(三零扣),体现了产品的高单价、高毛利特点。与此同时,三类医疗器械从开始进入临床,到最后获批可能需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研发投入不菲,研发周期也较长,这一点和 创新药 类似。
在A股中,代表性的高端医疗器械公司是乐普医疗,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心血管病植介入诊疗器械与设备的高端医疗产品产业集团,拥有国家 科技 部授予的国家唯一的国家心脏病植介入诊疗器械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高端医疗器械领域能够与国外产品形成强有力竞争的少数企业。乐普医疗的核心产品就是心脏支架,其产品研发也经过多次迭代,从最早的Partner系列,到Nano系列,再到正在申报的完全可降解的NeoVas系列,不断进行产品的研发升级。
最后,我们来看看医疗器械领域的大众消费品: 家用医疗器械 。常见的家用医疗器械包括血压计、制氧机、呼吸机、血糖仪、轮椅、拐杖等,这些产品和 非处方药 类似,偏消费属性,通常在药店购买。
在A股中,代表性的家用医疗器械公司是鱼跃医疗。鱼跃医疗是一家以提供家用医疗器械、医用临床器械和互联网医疗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公司,产品主要集中在呼吸供氧、康复护理、医疗急救、手术器械、中医器械、护理类耗材、药用贴膏及高分子卫生辅料及提供医院消毒感染控制解决方案等领域。公司已成为了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领先企业,是国内最大的康复护理和医用供氧系列医械厂商。
与药品相比,医疗器械领域的天花板要低很多。在药品中,一个大的单品可以有几十亿甚至超过一百亿的年销售额,而医疗器械很难找到这样的单品。同时,在一个子领域取得成功的产品,通常不能将其成功经验复制到另一个子领域。这两个特点,使得医疗器械领域主要依靠外延式并购来扩大企业规模,这一点在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上市企业迈瑞医疗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迈瑞医疗是中国最大、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及解决方案供应商,产品覆盖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三大主要领域。公司在中国超过 30 个省市自治区设有分公司,境外拥有 39 家子公司。全球员工近万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 20%,外籍员工超过 10%,来自全球 30 多个国家及地区,形成了庞大的全球研发、营销和服务网络。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医药商业。医药商业主要有两种业态(商业模式):
国资背景企业在医药商业市场占绝对主导地位,全国排名前三的医药商业企业均为国资背景,分别是国药控股(港股)、华润医药(港股)和上海医药(A股)。一些地方性医药商业企业龙头同样有国资背景,如南京医药、华东医药、重庆医药、柳州医药、人民同泰等。
在A股种,医药零售的代表性企业是益丰药房。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之一,主要从事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以及与 健康 相关的日用便利品等的连锁零售业务。截止2018年6月30日,公司在湖南、湖北、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广东七省共开设了2,499家连锁门店,向顾客销售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 健康 食品、个人护理用品及与 健康 相关的日用便利品等商品。
从投资角度来看,医药零售主要是连锁药店模式,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两个要素:一个是连锁药店的门店数量,通过自营、加盟以及并购的方式进行扩张;另一个是单店的经营效率,通过坪效、人均利润等指标考量。此外,随着处方药的逐步外流,考虑到处方药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大市场,而零售药目前还在三四千亿的水平,未来医药零售行业还有比较大的处方外流的空间。
由于医药行业的多元性,我们在这一篇中对其进行系统性梳理,将细分行业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医疗服务(医)、医药制造(药)、医疗器械(器械)和医药商业(流通)。
所有这些,我们通过如下的思维导图加以概括,方便读者阅读。
据统计,中国目前生命科学、生物制药及诊断领域检验检测的总体市场规模约800亿元人民币,但 检验检测和判读识别仍主要依赖于人工 ,存在效率低、精度低、交叉感染风险高、泛化能力差等问题。而自动化、智能化检验检测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大有效手段。
然而, 中国的自动化检验检测市场起步较晚,还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 。例如政府每年对各类病毒、污染物、有害气体等指标的上万个检测项目;目前中国近五千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各类药物效果测试;第三方检测机构分散在各个行业的上万种检测项目……
36氪近期接触到的「汇像 科技 」,就是一家专注检验检测自动化领域的细分赛道小龙头公司。「汇像 科技 」自成立起, 已经 服务近百家客户,交付出300多套用于生产、检测和科研环节的自动化检验检测系统 。
此外,「汇像 科技 」与检验检疫行业最大的设备厂商如日本岛津、国内上市公司天瑞,第三方检验公司如SGS、BV、德国莱茵、天祥等,研究机构如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质量监督技术研究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等建立了深度合作。在新冠疫情期间,该公司还参与了国内首批自动化新冠检测仪的研发。
PHS智能全流程核酸检测工作站
「汇像 科技 」全称上海汇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2016年起正式运营,致力于通过AI+仪器设备的综合技术手段为生命科学、检验检测及生物制药领域提供自动化、智能化综合解决方案。
目前,「汇像 科技 」的主要产品及解决方案包括智能分子诊断检验检测平台、智能微生物检验检测平台及智能有害化学物质检测平台。
「汇像 科技 」产品布局
「汇像 科技 」创始人兼CEO刘家朋博士告诉36氪,相较于市面上多见的定制化检验检测系统,汇像的解决路径是通过整合更多样的功能, 用标准化的产品覆盖和应对不同采购方的不同需求 ,进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此外,「汇像 科技 」也提供灵活的模块选择与定制,以此作为对标准化基础平台的个性化补充。
据悉,「汇像 科技 」的通用自动化软件平台除了可以控制汇像自己的硬件系统外,还通过与全球各大知名仪器生产厂家合作,保证了产品的可延展性, 实现了对大部分外周设备和产品的整合 。由此,客户可以更加自由、经济地根据自身需要组装系统。
作为一家设备供应商,「汇像 科技 」也 在全国设立了六家办事处 ,以实现对售前-售后、硬件-软件-应用全方位的跟踪服务。
可整合第三方设备主要品牌一览表
据介绍,相较于目前检验检测行业主流的人工分析,「汇像 科技 」提供的人工智能算法可根据检验检测平台积累的数据进行自动分析,除了可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效率外,还 在特异性样本上具有比熟练检测员更高的准确性,平均可将样本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升10-20% 。
围绕公司的核心技术及产品,「汇像 科技 」 已获得138项专利及30多项软件著作权,1项医疗器械二类注册证、3项医疗器械一类注册证正在申请 ,并参与GB标准制定2项、GB/T标准2项 。
谈及行业未来的竞争格局,刘家朋博士表示,西门子、赛诺菲、罗氏等大厂已经开始注意这一领域,但行业内未满足的需求还很大,期待有更多公司参与进来,共同解决自动化检验检测领域存在的难题,填补空白市场。
「汇像 科技 」拥有一支专业化创始团队。 公司创始人兼CEO刘家朋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在OMRON,圣戈班积累了多年AI研发经验,负责了超50项计算机视觉、化学与材料相关项目开发;CTO杨政武博士同样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承担过多项国家973重点AI专项核心算法开发;另外还有多名来自于原赛默飞中国创新中心,原必维国际检测集团等专业人员担任核心高管。
在近三年的发展历程方面,「汇像 科技 」在2018年用3D视觉切入传统检验检测行业,实现了500万元的年销售额;在2019年用智能检测机器人切入检验检测,获得生物制药的头部客户,年合同销售1600万元;在2020年通过自主研发的AI检测机器人、AI检测仪器设备产品, 到年底 预计可 实现达3000万元的年销售额 。
在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方面,刘家朋博士表示,「汇像 科技 」将继续专注AI检测机器人、AI仪器设备、AI诊断系统及试剂耗材领域。
目前,「汇像 科技 」正在进行Pre-A轮融资,目标金额为2000-3000万元人民币 ,主要用于「汇像 科技 」的研发投入、厂房建设、市场推广、流动资金及公司运营。2018年,「汇像 科技 」曾获小苗朗程天使轮融资。
青春痘疫苗预计2023年进入临床,不用再为痘痘烦恼啦
青春痘疫苗预计2023年进入临床,不用再为痘痘烦恼啦,痤疮疫苗的想法,听起来似乎属于乌托邦式科幻小说的开篇。青春痘疫苗预计2023年进入临床,不用再为痘痘烦恼啦。
青春痘疫苗预计2023年进入临床,不用再为痘痘烦恼啦1让不少人烦恼的“痘痘”,也要有疫苗了!12月1日,健康时报从法国制药企业赛诺菲-巴斯德本部获悉,该公司目前正在开发一种针对痤疮的疫苗,预计将于2023年进入临床应用。
根据《2019版中国痤疮治疗指南》显示,我国人群截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81%,但有超过95%的人会不同程度发生痤疮。此前有数据统计,全球对治疗青春痘药物的需求每年可达约187亿英镑的(约合190亿元人民币)市值。
赛诺菲巴斯德从很早前就开始布局痤疮疫苗了:2011年赛诺菲-巴斯德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科学家联合研制该疫苗,尝试用一种免疫学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痤疮,用微型注射器在患痤疮者的皮肤内进行局部注射CAMP蛋白质的单克隆抗体,阻止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的炎症。
12月1日,赛诺菲宣布收购奥地利私营生物技术公司Origimm Biotechnology GmbH,此次收购预计将于2021年12月初完成。据了解,Origim致力于从引起皮肤疾病的细菌(如痤疮)中发现有毒的皮肤微生物组成分和抗原。ORI-001是一种基于重组蛋白的治疗性寻常痤疮候选疫苗,该疫苗已于第三季度进入初步临床研究。
图据赛诺菲-巴斯德官网
通过此次收购,赛诺菲-巴斯德将继续执行其全球“双赢”战略,建立行业领先的疫苗管线,将努力利用其疫苗技术开发一种针对痤疮的免疫疗法,该疫苗将于2023年进入临床。
青春痘疫苗预计2023年进入临床,不用再为痘痘烦恼啦2据多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青春痘在12-24岁的青少年中,发病率高达80%以上,而在25岁以上的青年人群中,其发病率也有将近50%,另外,也有少数人到了四五十岁,还长痘痘。
对于这十恶不赦的痘痘,大家想尽各种办法,也都素手无策。
在不久的将来,「痤疮疫苗」可能会问世!
痤疮还有预防的疫苗?厉害了!以后岂不是疫苗在手,美貌我有!
这项研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该团队从很早就开始研究痤疮疫苗了,而此次研究人员带来的最新研究消息,首次证明痤疮中细菌分泌的毒素抗体可减少人类痤疮相关的炎症,且此项研究结果还发表在了《皮肤病学研究杂志》上。
下面说一下研究主要涉及的几个内容:
理论依据
造成痤疮的罪魁祸首是痤疮丙酸杆菌,而其分泌的“Christie-Atkins-Munch-Peterson因子2”(CAMP 2)是主要毒力因子、可以促进炎症反应。
针对CAMP 2的抗体可以抑制这种促炎特性,基于此可以制作相应的痤疮疫苗。疫苗并不会直接消灭痤疮丙酸杆菌,而是与CAMP 2因子结合,从而阻断其诱导炎症的过程。
实验依据
小鼠实验。疫苗可使小鼠体内MIP-2水平降低(鼠中性粒细胞化学引诱物,中性粒细胞是参与炎症反应的主力军)。
人外植体模型实验。疫苗可降低模型中的IL-8和IL-1b。
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痤疮丙酸杆菌在维持皮肤表面细菌平衡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皮肤健康至关重要。而抑制CAMP 2是否会影响痤疮丙酸杆菌的活性,目前还在研究中,无法定论。
据悉,这项研究已计划进行下一步的大规模临床试验。
若是临床试验得到了验证,那我们可以想象,以后只要打疫苗,就可以和讨厌的痘痘说再见了,那感觉简直就是爽呆了!
当然,现在只能幻想幻想,毕竟疫苗还在研究中,还没有真正的问世呢。
青春痘疫苗预计2023年进入临床,不用再为痘痘烦恼啦3痤疮疫苗的想法,听起来似乎属于乌托邦式科幻小说的开篇。尤其是对于那些从荷尔蒙到胆囊,从中学时代就开始面对皮肤羞辱的人来说。然而,根据最近发表在《皮肤病学调查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这种情况可能很快不仅可以治疗,而且可以预防(是的,真的)。
据《科学日报》报道,这种疫苗刚刚在小白鼠和人类皮肤细胞上进行了初步测试,它的工作原理是释放抗体,目标是人类皮肤细胞中存在的一种引起炎症(从而导致粉刺)的细菌(被称为Christie-Atkins-Munch-Peterson或camp)。因此,与目前的痤疮药物(如维甲酸)不同,这种疫苗可能预示着一种无青春痘的未来,而不像目前的局部药物(如干燥、皮肤刺激和疤痕)那样对皮肤造成伤害。
黄春明博士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皮肤科的一员,他补充说,这种疗法的好处远远不止于皮肤。当然,丘疹可能会出现在你的T区、脸颊和背部,但从青春期开始,它也会严重损害我们的心理健康和自尊。
黄医生说:“目前的治疗方法对于85%的青少年和美国超过4000万的成年人来说通常是无效的或者是不可以忍受的。“急需新的、安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过,这位皮肤专家首先表示,这种疫苗需要经受住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考验,但这项初步研究的结果令人鼓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