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部署文件加密保护系统?

企业如何部署文件加密保护系统?,第1张

公司电脑文件数据透明加密防泄密软件系统——德人合科技 提供软件系统及技术支持

“文件加密系统”是指采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密码加密技术对各类需要加密的文件(红头文件、机要文件、会议纪要、图纸、技术资料、财务报表、商业数据等)进行加密防止非法泄密的计算机加密控制软件。

一、文档安全系统适合企业、政府、军队、金融、通讯、保险、司法、个人等有各种数据保密需要的单位和个人使用。

二、文档安全系统的使用不会影响 *** 作者原有 *** 作习惯,保密环境建立简单、管理方便。是企业文件加密、数据保密理想的解决方案。

三、文件加密系统的版本有单机版和网络版两套系统。网络版文档安全系统

基于企业局域网环境进行工作,客户端用户负责对电子文件进行加密,服务端用户负责对客户端用户的管理、客户端用户 *** 作的跟踪、加密文件的解密等。

四、文档安全系统支持Windows、macOS、Linux等主流 *** 作系统,可以对用户指定的任意文件格式文件进行加密。

加密指定程序生成的文档

强制加密指定程序编辑的文档。用户访问加密文档时,需要连接服务器(在线,非脱机状态),并且具有合适的访问权限。该加密过程完全透明,不影响现有应用和用户习惯。通过共享、离线和外发管理可以实行更多的访问控制。

泄密控制

对打开加密文档的应用程序进行如下控制:打印、内存窃取、拖拽和剪贴板等,用户不能主动或被动地泄漏机密数据。

审批管理

支持共享、离线和外发文档,管理员可以按照实际工作需求,配置是否对这些 *** 作进行强制审批。用户在执行加密文档的共享、离线和外发等 *** 作时,将视管理员的权限许可,可能需要经过审批管理员审批。

离线文档管理

客户端需要连接服务器才能访问加密文档。通过本功能制作离线文档,即使客户端未连接服务器,用户也可以阅读这些离线的文档。根据管理员权限许可,离线文档可能需要经过审批管理员审批离线时,可以控制客户端的离线时间和离线时是否允许打印。

外发文档管理

外部人员不能阅读加密文档的内容。本功能制作外发文档,即使在未安装客户端的机器上,也可以阅读这些外发的文档。根据管理员权限许可,外发文档可能需要经过审批管理员审批外发的文档,和内部使用一样,受到加密保护和泄密控制,不会造成文档泄露,同时增加口令和机器码验证,增强外发文档的安全性。

用户/鉴权

集成了统一的用户/鉴权管理,用户统一使用USB-KEY 进行身份认证,客户端支持双因子认证。

审计管理

对加密文档的常规 *** 作,进行详细且有效的审计。控制台提供了基于WEB的管理方式。审计管理员可以方便地通过浏览器进行系统的审计管理。

自我保护

通过在 *** 作系统的驱动层对系统自身进行自我保护,保障客户端不被非法破坏,并且始终运行在安全可信状态。即使客户端被意外破坏,客户端计算机里的加密文档也不会丢失或泄漏。

以下是Windows的设置

2启用共享的网络发现能力。
设置界面位于:控制面板\所有控制面板项\网络和共享中心\高级共享设置

3找到你想要共享的文件夹。有以下两种共享方式:

1)将其投入“库”目录下的任一子目录(文档、音乐、视频、)。因为库目录是默认的公共文件夹,使用Administrator账户登入后,会直接看到它;你不需要专门地设置其为共享文件夹。

这种方式可靠性不强,所以推荐使用第二种也就是此次重点介绍的共享方式。

2)右键点击文件夹-->属性-->共享tab-->共享button,之后d出窗口:

此处的用户名称代表着将来从Mac登入的远程Windows账户。
有的名称并非一开始就存在的,那么可以手动在textfield里输入并点击添加。在权限级别里可以选择适合的权限。一般情况下我们自己传文件直接用Administrator即可,就不需要再新建账户或者启用Guest账户。

4关掉WI-FI,插上网线。进入 控制面板\网络和 Internet\网络连接,右键本地连接-->属性设置IPV4为静态地址:

其中的网关为Mac的IP地址。

5进入 控制面板\所有控制面板项\管理工具\本地安全策略。

选择 安全设置-->本地策略-->用户权限分配-->拒绝从网络访问这台计算机。
将列表中的用户/组都删掉,也就是说清空被这条策略限制登入的用户。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很多Windows在上述基础步骤设置好后在Mac端连接时输入用户名密码却总是登不上就是因为缺了这一步。

===============================================

以下为Mac上的 *** 作。

1关掉WI-FI,插上网线。进入 System Preferences --> Network --> Ethernet 设置静态IPV4地址:

2稍等一会儿或者刷新一下Finder,即可看到左边栏的Shared(共享的PC)列表中出现了自己的PC名。

3点击上图中的"Connect As"(连接为)d出登陆窗口

4输入Windows上第一步设置的Administrator账户的密码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共享文件夹列表:

如果缺少Windows设置中的第五步则此处即使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密码也会发生窗口抖动而无动于衷不会有任何提示。
网上有很多盆友遇到的情况是Mac和PC的时间不一致也会导致这种状况,可适当参考。
两个文件夹中,Users是根据Windows曾经用到的账户进行分类的公共文件夹。
Win10就是这次笔者专门设置共享的文件夹。

5点击文件夹后桌面会形成挂载设备图标。

6除了以上从Finder中的Shared设备进入远程共享文件夹之外,还可以通过smb协议连接远程服务器。话外音:本身共享文件夹就是基于Server Message Block协议。

在d出的窗口中输入远程PC的网络地址,当然你可以如下图一样直接连接到共享文件夹子路径。

你也可以如下所示输入服务器的域名,也就是我们共享PC的计算机名。在Windows中,可以查看 我的电脑 --> 属性 --> 计算机名称、域和工作组设置 --> 计算机名。事实上计算机名并非服务器真正的网络ID,而要是 计算机名称、域和工作组设置 --> 更改设置 --> 计算机名 --> 更改 --> 其他 --> NetBIOS计算机名 才是真正的服务器ID。你会发现他被完全大写了,并且空格被置换为连字符。

之后点击确定即可直接进入共享文件夹:

上面有一步需要稍微注意的是
Mac上进入 System Prefereneces --> Network --> Ethernet --> Advance --> WINS --> Workgroup 一栏应当与 Windows上 进入 我的电脑 --> 属性 --> 计算机名称、域和工作组设置 --> 工作组 此处的工作组名是一致的。我的两台电脑上两者默认都是"WORKGROUP"。一般不需要自行改动。

最后的传输速率大约在70MB/s左右。

首页发现话题
提问
登录加入知乎
对个人用户来说,macOS 和 Windows 相比各有怎样的优势和劣势?
关注问题写回答
Mac
macOS
Microsoft Windows
*** 作系统
对个人用户来说,macOS 和 Windows 相比各有怎样的优势和劣势?
诚心请教,在不考虑特别职业的情况下 macOS 和 Windows 平日使用的优缺点。(类似不考虑黑客、做图这类针对专业人群的使用)平日应用、或者少量…显示全部
关注者
1092
被浏览
534241
10 条评论
分享
邀请回答
关注问题写回答
195 个回答
默认排序
刘航
63 人赞同了该回答
首先阐明利益相关:
桌面端,Windows 20年用户,从31开始使用,每一代都用过,自己装盗版系统、盗版软件,折腾个从头到尾。从今年开始转投Mac,一台MacMini,一台黑苹果。
移动端,安卓10年用户,从G1开始折腾安卓,用过10台以上的安卓机,苹果只用过一台3GS,但最终还是投入苹果阵营,目前6s Plus。随身带的移动设备,除了手机只有一台iPad Pro 129,已经基本取代之前用的Surface Pro 3,成为移动端的主力了。
个人职业背景,应该符合楼主提出的非专业用户。作为文字工作者和产业研究人员,日常应用以文字处理和信息查询和数据处理为主。生活上,重度**美剧爱好者,轻度摄影爱好者,游戏已经基本放弃。
说说从Windows转投苹果的过程,以及两个系统的对比。
说起来可能各位不信,导致本人转投苹果的诱因是办公室的无线显示投屏功能,Win10的无线显示经常抽筋,导致给客户做演示的时候出丑,后来一直采用iPad Pro通过Airplay到小米盒子的方式进行,方便快捷,从不出问题,又试用了同事的MBP的Airplay,深深折服,遂起了这个念头。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和移动端的协同。过去一直是桌面端Windows+移动端Android的搭配,本人有点强迫症,需要联系人、邮件、书签、浏览记录等信息在桌面和移动端的各设备上实现实时同步。奈何Google服务在中国被禁,全程后台***又实在是耗电,也没有找到稳定性和速度足以支撑后台应用的服务,微软的Onedrive同步速度如龟,于是率先在手机和随身设备上更换了iOS设备,通过iCloud同步,无缝衔接,确实方便了很多。另外,Win10自带的UWP的联系人和邮件,都可以和iCloud的服务器进行同步,可堪一用,但Outlook始终不行,还是很麻烦的。另外,在使用iOS之后,发现了一些很好用的App,如Ulysses、OmniFocus等软件又没有windows版本,于是开始考虑使用Mac系统的可行性。
第三个是云端文件的同步。过去一直采用坚果云+各应用自带同步服务(比如Evernote)的方式。但是iOS上的文件管理如同噩梦,坚果云的iOS客户端为在线版本,可以通过本地服务器实现离线,但是非常不方便。通过Webdav服务器用其他的客户端同步,速度也非常慢。而iOS端的iCloud应用可以后台同步,而且可以将应用的修改反向同步到服务器,可以解决iOS文件管理缺失的问题。另外,如果用过安卓版的Evernote的同学们,估计都知道安卓共享接口的不规范,很多程序共享到Evernote只有一个链接,而不是剪辑整个页面,非常不方便。而iOS端的共享接口则比较规范,大多可以进行剪辑。
最后一个,也是意外的收获。在iOS平台上收获了一个后台级的稳定***服务,现在已经实现全程挂***,且耗电量可以接受。用Surge调用EurekaVPT的SSledge。
最后对比一下两个系统:
前一半是Windows占优的方面:
1、Windows具有变态的兼容性和软件选择性,如果要跑一些专业软件,只能选择Windows,比如我想在Mac上找个期货看盘的软件都没有;
2、Windows拥有杀手级的Office 2016,尤其是Excel,是Mac版不能比的;
3、游戏,玩游戏的人不要选Mac;
4、文件管理系统,这个我认为是个人使用习惯所导致的。大家普遍都是基于文件的系统 *** 作逻辑,比如我要打开一个文档,就要先找到这个文档,然后打开。而iOS是典型的应用 *** 作逻辑,掀开App,再 *** 作文档。Mac介于两者之间,文件管理系统强于iOS,但是不如Windows,尤其是对于文件管理的强迫症患者而言。
5、窗口 *** 作和多窗口管理,其实Mac借助软件(SizeUP或者BTT一类的软件)也可以实现方便的窗口管理,但是不像Windows集成在系统内,需要一定的折腾能力。另外,多显示器的窗口管理,Mac不如Windows;
6、IE,不得不说,IE是我购买PD12并安装Win10虚拟机的唯一原因。除了网银一类的原因外,很多机遇ActiveX的网页空间,以及像Thomson One这样的网页服务都要求用IE打开;
7、软件的内存管理,8G内存跑Win10,正常工作状态基本上不会看到内存占用超过80%的状态,而Mac,开几个网页就到了。不过,我理解这是内存管理机制的问题,Mac默认是不退出软件的,所以内存占用一直保留,如果内存不够用,会自动退出一部分内存占用,保证新打开的软件的应用,所以虽然占用高,但是不会感觉变慢。而windos如果内存超过80%,真的会感觉变卡,直到注销,在任务管理器里面关进程有时候都不管用;
8、变态的硬件兼容性,各种鼠标、键盘、显卡等等,基本没有windows不能驱动的,而用Mac,想找一个能正常驱动各种鼠标侧键的软件都很难,现在只能用罗技的鼠标,靠官方的Logi Option驱动;
9、可以找到各种免费的破解软件,这个不多说了
后一半是Mac占优的部分:
1、效率更高,例如Alfred、Automator这样的效率神奇,让Mac *** 作起来更顺手,另外,效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助攻,就是快捷键,Mac几乎所有的软件、所有的功能都能通过快捷键 *** 作,这在Windows上是不可想象的,想象一下,双击Command调出Alfred界面,双击Shift调出历史剪贴板,多高的效率啊;
2、各种应用场景的便捷性,比如Airplay、Keynote Remote、iCloud,便捷性秒杀Windows;
3、移动端协同,包括iCloud同步、家庭共享、Handoff、Airdrop等等,其实这是上一条的延伸,苹果在设计这些功能时都是以应用场景为导向的;
4、部分杀手级应用的独占性,目前这样的应用包括:Omni系列、Bear、Surge、Alfred、Workflow、Affinity,虽然不多,但是都很重要;
5、方便的正版软件管理和家庭共享。Mac和iOS上的App Store都可以实现多设备相同ID登陆的正版软件共享,也能实现家庭成员共享。有些MAS上没有的软件,也大多都有多设备授权的购买渠道,对于正版软件用户而言是更好的选择;
6、系统稳定性,这个很多人都说了,其实Win7和Win10也是很稳定的系统,可以做到全生命周期不重装(别折腾的前提下)。但是本人不喜欢win10的UWP设计,大多数UWP软件都很垃圾,如果完全禁止掉UWP软件的运行和Windows Store的应用又会让系统变的不稳定;
7、Time Machine,杀手级备份,不解释;
8、 *** 作界面美观,显示效果更好,只有用过Mac外接显示器,才能知道显示器真实的显示效果;
最后总结一下,Mac适用于用着苹果全家桶的同学,整个生态圈带来的协同效率会超出想象;此外,Mac适合于折腾过后,想去烦从简的人,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又不想再大动干戈的,可以很高效地使用Mac。
最后,盗版软件用户不要选择Mac,升级频率较高,每次升级后,都要重新破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34955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 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