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RTC ,名称源自 网页即时通信 (英语: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的缩写,是一个支持网页浏览器进行实时语音对话或视频对话的 API。它于 2011 年 6 月 1 日开源并在 Google、Mozilla、Opera 支持下被纳入万维网联盟的 W3C 推荐标准。
首先,他即是 API 也是协议。
其次,他是浏览器进行音频与视频通话的 API,其实还有屏幕共享的功能。
最后,它现在已经处于 W3C 标准,各大浏览器厂商已经对他进行兼容了。
但是如果我们想使用好 webrtc,就得先了解 websocket。而对于 websocket,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比如社交聊天、多人 游戏 、协同编辑、视频会议、基于位置的应用(地图)、等等需要高实时的场景。我们比较常用的微信、QQ、某些直播软件等等也都是基于 websocket 实现消息与信令的转发。大家看到这里可能在信令这里迟疑了,接着看。
webrtc 是 P2P 的一种技术,什么是 P2P?其实就是 端对端,就说是你的音频、视频流不经过服务器中转,直接由一端发送到另一端。
不经过服务器中转,也就说时候,如果通过过程中服务器突然崩溃,是不是通话还能继续?
是的!但是发送音频视频流前,一定是需要建立 P2P 连接的,建立连接前一定需要服务器进行信令转发,这个信令就是通话两端的标识。
而如果想用 webrtc 实现通话,就得先中转信令、建立连接。而建立连接的话最好是要用 websocket 进行信令转发的。大家都知道,websocket 是个通道,在这个通道的所有端,都可以收到任意一端的消息流,包括发消息的本人。
为什么不经过服务器就可以直接获取到对方的视频音频流呢?是因为建立了 P2P 通道,这个 P2P 在中转信令的时候就已经通了,传输视频音频流的时候还要啥服务器啊。这个时候,肯定有小伙伴表示怀疑,音频视频流可以不通过服务器?是的,我骗了大家,确实要经过服务器,但是只是线上需要服务器转发,如果我们是本地两台或者多台同一局域网的端 进行 webrtc 音频视频流的转发,确实不需要中转服务器,但是线上有可能需要,也有可能不需要,这里又涉及到了一个 打洞 的概念。
我们平常可能会听到比较牛 x 的词汇,什么打洞、内网穿透、NAT 穿越,各种高大上的东西,其实也是蛮好理解的。大家都知道,两个不同网络下的两台主机不可以直接进行通信,而是需要走公网或者说各自的网关。打洞、内网穿透、NAT 穿越其实就是一个意思,就是使用 udp 让我们两台非同一网络的主机互联,不走公网,直接实现连接。有玩过花生壳的同学一定能理解内网穿透这个概念。
本地开发的话,两台主机连同一局域网,根本不需要内网穿透,就可以直接通信。
线上开发的话,如果能够 STUN 打洞成功,也不需要中转服务器。但是,有打洞不成功的概率,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走公网,没有给运营商带来收益却带来通信成本,肯定要限制。国外打洞成功的概率在 70%,但是国内 50%都不到。
所以,为了防止打洞不成功的情况,我们使用 TURN 中转服务器 转发流媒体数据进行一个最后保障。此外还有一种方式为 逆向连接 ,也可以帮助我们实现 P2P 建立,他的原理是必须是一方走公网,也是有局限性的。
coturn 中继服务器由两部分组成 STUN 与 TURN,STUN 帮助我们打洞,TURN 帮助我们转发流媒体数据。
##连接过程
以下所有 API 截止到 20211206 为最新
##我有疑问
给大家看看 sdp 的本质,就是自身的媒体信息和编解码信息
一个 offer,一个 answer,我们彼此都知道对方的媒体信息与编解码信息,这样我们才能好好协商,我这边该用什么方式对你的视频音频流进行解码、渲染。
过程有些繁杂,具体流程小伙伴们可以看这篇文章 WebRTC TURN 协议初识及 turnserver 实践。
了解 webrtc 的音视频采集、桌面采集;
了解 websocket 和 webrtc 的整个链路建立过程;
实现 1V1 文字传输、视频通话、语音通话、屏幕共享;
实现视频通话、语音通话、屏幕共享过程中的截图、录音、录屏及 截图、录音、录屏的在线播放与下载;
将以上功能部署上线;
在这里,我们要对音视频建立过程画一个基本的流程图。
基本流程图
对于这些信令,我们使用 websocket 进行转发,这里大家会问,为什么不使用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