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法和做法步骤:
1首先,要了解中国航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包括其主要业务、股票代码等;
2其次,要了解中国航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股票市场情况,包括上市时间、上市地点、股票价格等;
3最后,要了解中国航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包括股东结构、持股比例等。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航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情况,以及它是否拥有原始股。航天飞机
天地往返穿梭器—航天飞机
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两个外挂燃料贮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轨道器三个部分组成。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创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8月12日,载人在飞机上飞行试验圆满完成。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这架航天飞机总长约56米,翼展约24米,起飞重量约2040吨,起飞总推力达2800吨,最大有效载荷295吨。它的核心部分轨道器长372米,大体上与一架DC—9客机的大小相仿。每次飞行最多可载8名宇航员,飞行时间7至30天,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
从1981年至1993年底,美国一共有5架航天飞机进行了59次飞行,其中哥伦比亚号15次,挑战者号10次,发现号17次,亚特兰蒂斯号12次,奋进号5次。每次载宇航员2至8名,飞行时间从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参加航天飞机飞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员。航天飞机的59次飞行中,在太空施放卫星50多颗,载2座空间站到太空轨道,发射了3个宇宙探测器,1个空间望远镜和1个γ射线探测器,进行了卫星空间回收和空间修理,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探测实验成果。
美国航天飞机创造了许多航天新纪录。航天飞机首航指令长约翰·杨6次飞上太空,是世界上参加航天次数最多的宇航员。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员莎丽·赖德(Sally K·Ride)乘挑战者号上天飞行,名列美国妇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把美国第一个黑人宇航员布鲁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飞行。1984年2月3日乘挑战者号上天的麦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带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员。1984年4月6日挑战者号上天后,宇航员首次抓获和修理轨道上的卫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参加挑战者号飞行的莎丽文(Kathryn D·Sullivan)成为美国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1985年1月24日发现号升空,首次执行秘密的军事任务。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Tayler Wang)乘挑战者号上天参加科学实验活动。1985年11月26日,亚特兰蒂斯载宇航员上天第一次进行搭载空间站试验。1992年5月7日奋进号首次飞行,宇航员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 *** 作抢救回收卫星成功。7月31日亚特兰蒂斯号上天,首次进行绳系卫得发电试验。9月12日奋进号将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员,第一位日本记者和第一对宇航员夫妇载入太空飞行。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航成功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时间清晨6时,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250千米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3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地点12千米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极其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183米,直径47米的大型货舱,能将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机上的电脑系统,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自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狭长跑道上,其难度林比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有人驾驶试飞大得多。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安装在能源号火箭上,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腾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万一着陆失败,还可以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国航天飞机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风雪号能象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翼, *** 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在大气层内滑行,还准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50千米/小时自动d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暴风雪号首航成功,标志着前苏联航天活动跨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建立更加完善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辅平了道路。原计划一年后进行载人飞行,但由于机上系统的安全可靠尚未得到充分保证,加之其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载入飞行的时间便推迟了。
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发射升空后,因助推火箭发生事故凌空爆炸,舱内7名宇航员(包括一名女教师)全部遇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美元,航天飞机停飞近3年,成为人类航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载人航天事故,使全世界对征服太空的艰巨性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遇难宇航员为斯科比、史密斯、麦克奈尔、杰维斯、鬼冢(夏威夷出生,日裔)、朱迪恩·雷斯尼克(女)、麦考利芙(女教师)。
美国东部时间当日上午11时39分12秒,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空中心10英里上空,在“轰”的一声巨响之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凌空爆炸。美国全部航天飞机飞行因而暂停了3年,“星球大战”计划也遭受严重挫折。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 7宇航员罹难
美国当地时间2月1日,载有七名宇航员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结束了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之后,返回地球,但在着陆前发生意外,航天飞机解体坠毁。
美东时间上午九9点(北京时间22:00),也就是在哥伦比亚号着陆前16分钟,该机突然从雷达中消失。
电视图像显示,解体的哥伦比亚号在德州的上空划出了数条白色的轨迹。
美国航空航天局并没有立即宣布包括一名以色列宇航员在内的全体船员已经遇难,但是肯尼迪机场现在已经降下半旗。目前在德州地区寻找哥伦比亚号残骸的工作仍在继续,航空航天局已经向民众发出警告,不要接触任何碎片,因为在航天飞机引擎上覆有毒性极强的化学涂料。
哥伦比亚号进行紧急着陆的航空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航天局的发言人凯勒-赫尔林向CNN表示:“在当时的情况下,恐怕哥伦比亚号根本没有选择的机会。”
事发之后,布什总统立即结束了戴维营的短暂休假,返回了白宫,密切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哥伦比亚号是美国现有的四架航天飞机中服役时间最长的,此次的意外事件使人们回想起了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的失事,当时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联邦调查局发言人安吉拉-贝尔表示,目前没有直接证据显示此次事件与恐怖分子有关。
哥伦比亚号发生意外时的飞行高度为203,000英尺,时速为12,500英里。
航空航天局的发言人凯瑟琳-沃森向全国公共广播网表示:“目前所有的飞行控制器都在努力寻找能够说明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的数据。”但在被问及是否能够有宇航员幸存时沃森流下了眼泪。
此次在哥伦比亚号上遇难的七名宇航员分别是:里克-赫兹本德、威廉-麦克库尔、麦克尔-安德森、大卫-布朗、凯尔帕娜-乔拉、劳里尔-克拉克以及以色列人伊兰-拉蒙。
以色列总理沙龙表示:“此次事件对于两国政府、两国人民以及遇难宇航员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悲剧。”电源控制器航天五院标准如下。
1、GJB6110-2006《航天用电源控制器技术条件》:该标准规定了航天电源控制器的技术条件,包括电气性能、机械性能、环境适应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
2、GJB6110A-2013《航天用电源控制器技术条件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该标准是对GJB6110-2006标准的修订和补充,增加了一些新的技术要求,如抗辐射能力、抗电磁干扰能力等。
3、GJB6110B-2017《航天用电源控制器技术条件第2部分:应用技术条件》:该标准是对GJB6110-2006标准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主要涵盖了电源控制器在不同应用场合下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如太阳能电池阵列电源控制器、动力电源控制器等。航天什么数据可以提现成本控制:首先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已经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以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探测器、高分系列卫星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代表的一系列航天重大工程相继取得圆满成功,不仅带动了社会科技进步,同时也增强了综合国力。然而,航天事业的成长也夹杂着一些难题,例如,目前航天项目为了保证可靠性,大多为研制模式,成本较高,没有先进、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因此学习和引进先进的项目成本管理模式和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有项目成本控制理论
项目成本概念
项目成本是因为完成项目所产生一系列的生产要素的花费的价格,项目成本的规模是根据项目的规模而确定,准确的制定项目的规模是项目成本估算的根本。
项目成本包含项目所有过程所消耗的成本,一般由项目启动成本、项目规划成本、项目实施成本及项目终结成本等部分组成,其中项目实施成本是项目总成本的关键构成元素。
项目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控制一般是指项目的运行 *** 作中,凭借管理相关项目,使项目的实际花费在规划可控范围之内的一种项目管理运作。
13 项目成本控制方法
项目成本控制中包括一个系统的流程,只有拥有一个合乎计划的节制方法,才可以对其相关的流程进行成效的控制,最终使项目更容易的推行。
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包括:工作分解结构技术、成本分析表法、挣得值法等。
(1)工作分解结构是将项目的可交付物和活动依据其相关的流程推行逐步逐级的分析最终获得的构型。(2)成本分析表法一般是凭借已经处理好的工作进展、已处理产值和已处理累计费用,并且考虑还没有处理的工作进展、还可以向上级汇报的产值和、还将要产生的费用,最后处理最终的费用估计。(3)挣得值法也称作偏差分析法。这种方法可以估测项目在未来可能发生的项目运行时间的延后量和成本使用超出量,因此可以及时使用改正方法,为项目督查供给了特别有用的方式。
航天项目成本的内容及特点
航天项目一般为单一项目制,由不同的项目管理办公室或项目组负责项目预算制定及项目成本控制。项目的成本一般分为八个部分:设计费、材料费、试验费、外协费、专用费、人力成本、固定资产运行及管理费。与其他企业商品生产费用相比较,航天项目成本具有成本种类固定、不同项目相差大、成本影响要素多等特点。
3 航天项目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成本管理缺乏灵活性及主动性
如前述,航天项目成本组成固定,成本管理缺乏灵活性是当前众多航天项目在成本管理时遇到的困难。以往的一些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后来剖析费用管理运行,然后使用一些方法来节约经费,而且希望方法能够立即产生效果。这样的想法明显已经不可以适应现代企业对当前成本控制的及时性要求。同时,在航天企业内部,往往缺乏成本控制的奖惩措施,基层员工缺乏成本控制理念,许多人认为成本控制是企业高管的任务,没有人人有责、自下而上、分层控制的主动管理成本的意识。
缺乏有效的内部监控
航天企业内部,一般由专门机关负责成本管理,由审核审计部门负责监察与控制,而后者往往是财务、法律专业人员,缺乏一线项目工作经历与经验,因此并不能充分的发挥监控作用。
不能严格执行估算费用计划
项目报价阶段,总体(用户)的需求往往并不能完全确定,报价的工作内容及费用估算随着项目进展一般均会发生变化,同时因总体(用户)的需求变更导致成本大幅度增加时,应该通知总体(用户)对项目成本变更进行再次确认。然而经常情况下研制团队在没有得到正式书面输入的条件下,便开始进行方案变更,导致成本增加而不能得到用户确认。
外协采购费用缺乏有效的控制流程
航天项目外协费用一般采用总价合同格式。当用户需求发生变更时,经常带来的是项目实施单位对外协项目的需求变更,合作单位对此会提出合同变更,但因项目实施单位因用户需求变更而提出的成本变更暂时不能得到用户确认,同时往往项目进度要求紧张,对外协单位提出的经费增加并无来源渠道,也没有谈判,确定的时间,因此,外协单位在没有经费保障的前提下,进度、质量也往往不能保证。
4 航天企业成本管理改进方案初探
合理设置业务部门,规范业务 *** 作
大中型科研型企业一般都提供全方面服务,所以应该创建全面的成本管理部门,比如外协采购等事项,一定要设置专门的部门来统一管理,可以解决因没有专门管理外协采购部门而导致的不同部门推诿扯皮,效率低下,采购价格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问题。同时需考虑权利集中的弊端,因此应该设置更加行之有效的监督监察部门。
供应商费用的控制
航天企业应统一集聚、归纳各专业外协采购需求,避免不同项目管理办公室或项目组向同一单位采购同一产品时分别签订合同,集中采购可以向供应商取得更加优惠的报价,可以有效节省项目成本。成本管理部门应该汇集挑选定点机构,比较价钱、比较知名度、比较业务能力,坚决遵照公开招标竞价制度,做到在合法合规前提下的利益最大化。
营运成本的控制
营运成本的控制,第一是企业内部制度的合理设计;第二是这些制度在日常的有效推行。对经常性支出,比如电话费等,企业应详细审查当年的费用计划,并监督每个月是否有较大变动;对非经常性支出,比如咨询费等,这类开支和一种业务直接相关,金额相对比较多,可控性较强,高管应该要采取措施使其降到运行目标之下。
最后
上述航天企业成本管理改进方案有的已经在执行,有的因企业性质所限尚在探索之中。但唯有把费用控制的观念、措施、规条汇集到各部门的日常工作和业务管理当中来,深入到企业每个员工的心中,才能成为可以发挥功效的成本控制方法,成本控制的方法才可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结论:以现在我国的航天实力几乎不可能做到,即便可以实现付出的代价也太大。发展航天首先基于科学的发展观念,成功率太低,难度太大就意味着不具备可行性,那就是不能实现。要知道,载人登月和月球车是完全两个概念,主要在于载荷的差异太大了。结合我国目前的运载火箭水平和历史上登月存在的几个方案,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嫦娥四号1200公斤,玉兔140公斤,和动辄几十吨的载人登月的载荷相去甚远
登月的三种方案
登月有三种方案,分别为直接起飞(Direct ascent),月球轨道交会(Lunar Orbit Rendezvous,LOR)和地球轨道交会(Earth Orbit Rendezvous,EOR)。
三种登月方案的示意图
直接起飞
直接起飞就是火箭直接从地球起飞到月球,由一枚超大火箭本身带着舱室降落到月球上。因为火箭和载荷没有分离,是直接降落到月球上的,而且火箭这么大的家伙对登陆缓冲的要求更高,无疑又增加了一部分推进剂重量,这种方案火箭的起飞重量是最大的,大到难以接受。当年美国为这种方案准备的SaturnNova火箭,在第一级并联了8台F-1液氧煤油发动机,变态程度直逼苏联的N-1火箭。
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使用的C-5(土星五号)和直接起飞方案的Nova尺寸对比,可见C-5只有5个F-1发动机,而Nova 用了8个,二者吨位差距巨大
地月轨道交会
月球轨道交会,属于一种折中方案。它是采用一枚起飞重量较重的运载火箭,将一个主航天器(服务舱+指令舱)和次航天器(登月舱)通过GTO(地球转移轨道)的近地点加速,进入LTO(地月转移轨道)脱离地球束缚,飞向月球。在LLO(近月轨道)完成主航天器和次航天器分离,次航天器单独着陆。完成任务后次航天器起飞在LLO与主航天器对接,加速脱离LLO后重新走LTO返回地球。世人皆知的阿波罗11号登月计划,就是采用的LOR这一种,这一种方案是集成功率和经济性为一体的方案。该方案的主航天器为服务舱+指令舱,次航天器为登陆舱,也就是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那个飞船。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其实登月舱多了一套和指令舱类似的发动机,用于重返地球。比如阿波罗13号就是在指令舱故障后,宇航员利用登月舱的发动机返回的地球。
2022年全球航天大戏
2022年全球航天大戏,宇宙之大,航天探测器是延伸人类视野与认知的眼睛。新一年的全球深空探测任务,有的即将开启,而有的已经实施。2022年全球航天大戏。
2022年全球航天大戏1近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中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已获批复;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将在未来10年内陆续实施,先后开展月球南极采样返回、建立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等任务。
此外,全球还有许多国家正“摩拳擦掌”,想要在未来逐渐白热化的航天竞赛中一展身手。
探月方兴未艾,新入场者甚众
围绕重返月球、通往火星的阿耳特弥斯计划,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打算在今年向月球发射一艘无人的猎户座飞船,开展轨道验证工作。
按计划,美国还有3枚小型探测器会在今年登陆月球,对月面4G通信等技术进行验证。在整个阿耳特弥斯计划中,这些小型而前沿的技术验证是NASA“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计划”的一部分,是NASA动员商业力量向月球运送货物与科学仪器的项目落地,属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外,同样是为重返月球探路,NASA还将在今年3月发射轨道验证立方星。
俄罗斯也渴望重返月球。其计划今年发射的“月球-25”,将成为俄罗斯/苏联自1976年以来首个着陆月球的探测器。1970年到1976年间的3次采样返回任务中,苏联共带回301克月球样品。但这一次,新的月球探测器不会返回地球,而是携带30千克的科学仪器着陆月球南极附近的博古斯拉夫斯基陨石坑,通过挖掘、采样的方式对月面永久冰冻层里的水进行研究。“月球是我们未来10年计划的中心。”俄罗斯空间研究所在2021年3月宣布。
今年第三季度,印度将发射其第三个月球探测器“月船三号”。“月船三号”将携带5种科学仪器着陆月球南极。2008年升空的“月船一号”轨道器环月飞行一年之后,由于故障提前结束工作。2019年发射的“月船二号”原计划在月面软着陆,但着陆器最终坠毁,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总结说该任务90%—95%都是成功的,只有最后着陆器失联部分的5%失败了。
日本公司ISpace历经2008年以来的团队重组、合作伙伴更替、系统方案修改和运载工具变化后,终于要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在日本传说中意为“白兔”的Hakuto-R了。这一着陆器高度超过2米,内置一辆可能更像兔子或《星球大战》小机器人的迷你探测器,搭载了仅有58厘米高的阿联酋首个月球车“拉希德”,将对月壤开展研究。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发射的“飞天号”虽然轨道器失联,但也让日本成为了第三个实现环月探测的国家。而韩国计划在今年8月向月球轨道发射的“探路者”探测器,有望成就韩国的第一次地外探测任务。
21世纪以来,新一轮探月热潮在全球掀起。无论独立自主或多方合作,月球探测的先行者和追随者们都在设计、执行着各自项目,并以新的地月空间发展理念审视月球资源开发与利用。作为与地球相伴万亿年的卫星,月球将在2022年见证多国的探索活动,它既是人类认知宇宙的重要窗口,也是通往更远深空的驿站。
登陆行星探访卫星,寻找生命线索
载人登火的想法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有了。但直到今天,红色星球上唯一的地球印记仍然还是无人探测器。火星探测每26个月迎来一次发射窗口期。因为伞降系统、飞行软件等问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原本要与中国、美国、阿联酋在同一季节启程的欧洲—俄罗斯联合任务错过了窗口期,就这样顺延到了2022年9月。与大多数火星任务一样,它将采集火星土壤、岩石样品并进行分析,以寻找生命痕迹。与前辈们相比,这次任务于火星地表以下打钻的深度将达到创纪录的两米——在这个深度,40亿年前的有机物质可能完好保存,而当时火星表面的条件更接近婴儿时期的地球。
同样为了寻找生命,今年年中,欧洲航天局将发射被称为“果汁”的探测器。它将借助行星引力加速飞行,8年后到达木星,对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3枚冰封星球进行探测,收集其冰盖之下的海洋、表面及内部信息,以期发现支持生命孕育的线索。
聚焦小行星,展开科学探测或技术试验
除了行星及其卫星,一系列小天体科学探测或技术试验项目也将在今年展开。9月26日到10月1日,当近地小行星Dimorphos及其双星系统以1100万千米左右的近距离飞掠地球时,2021年11月升空的NASA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任务探测器“飞镖”将撞向这一小行星,以探索人为改变小行星运行轨道的方式。这是人类第一次以“撞开”近地小行星为目的的行星防御演习任务。其任务实施效果,将由“飞镖”携带的拍照立方星、陆基天文望远镜及将于2024年重访该小行星的'欧洲航天局“赫拉”号探测器共同评估。
同样于去年发射升空的“露西”号探测器,正在沿着一条精妙设计的轨道奔赴外太阳系。按照NASA科学家设计的精妙轨道,它将在未来12年里先后探访1颗主带小行星、4颗位于日木L4区域的特洛伊小行星和1颗卫星,以及2颗位于日木L5区域的特洛伊小行星。
NASA还打算发射探测器前往一颗神秘的巨型小行星——“灵神星”。不同于其他石质或冰质天体,这颗小行星直径约为241千米,似乎主要由镍和铁构成,与地核中存在的元素相同。鉴于目前的科学仪器难以无限接近地球内部,科学家希望通过对该小行星的勘测进一步了解行星在太阳系中的起源与演化。探测器将于2026年抵达目的地,进行为期21个月的近距离考察。
宇宙之大,航天探测器是延伸人类视野与认知的眼睛。新一年的全球深空探测任务,有的即将开启,有的已经实施。这些任务发射的探测器将载着人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千古追问,继续在星辰大海中求索。
2022年全球航天大戏2今年,中国航天事业依然忙碌,发射次数将超50次。新春伊始,在各大发射场、生产厂房中,多个型号的火箭、航天器都在忙碌地进行研制生产以及发射准备。
在海南文昌,长征八号遥二火箭正在进行发射前的测试工作,这款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将于二月底至三月初择机发射。此次它将实现一次发射22颗卫星,这将创造我国一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 吴义田:现在长八遥二火箭正在进行分系统测试,从我们分系统测试的进展和数据判读情况看,目前分系统测试结果正常,整个火箭的状态可控。
今年,我国将用六次任务来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设。目前,用于空间站建设的三型运载火箭已经整装待发。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指挥 荆木春:遥十五火箭目前在总装测试厂房进行总装测试,待完成所有工作以后,将运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
在太空,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上度过了虎年春节。新春伊始,地面上的航天人们也投入到了新一轮的飞行控制保障任务中。在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负责空间站天基测控保障的航天人对天链卫星系统状态进行了检查确认,有了他们的保障,中国空间站的动态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地面的掌握之中。
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综合计划部工程师 马超:正是因为天链卫星的覆盖范围大、传输时间长、传输速率高这样的特点,在天链卫星的支持下,空间站完成了天地通话、出舱活动、太空授课。未来天链卫星还将为空间站舱段以及各类飞船的发射、交会对接和在轨建造组装提供天基测控和数据中继服务保障。
2022年全球航天大戏3太空环境安全风险激增,太空感知能力建设和行为规则制定将成为关注重点。
当前,在轨航天器近距交汇和碎片碰撞危机事件频发,对在轨太空资产和航天员安全带来极大挑战。主要航天国家为维护太空环境可持续发展,将发展太空监视监测系统,进一步提升太空感知能力建设。美国计划在英国部署深空雷达站,加强对高轨航天器的监测能力。欧洲将启动多个太空监视与预警项目,以提升太空感知能力。澳大利亚计划于2022年组建太空部门,将发展太空态势感知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太空行为规则制定将成为保证太空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美国计划在2022年发布统筹军民商轨道碎片处理项目新战略,以推进轨道碎片风险管理。法国欧卫通、阿里安航天、美国行星以及中国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等十家航天公司发起“净零太空”倡议,将在2022年商讨具体措施,目标是在2030年前减少在轨碎片数量。联合国将成立工作小组,拟于2022年召开会议,推进太空规则制定。
低轨星座部署持续开展并将开启初期服务,在完善现有通信体系的同时将对网络监管带来新挑战。
俄罗斯计划于2022年10月发射“球体”星座的首颗卫星,并将利用该卫星开展互联网系统的演示验证工作。韩国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由2000颗卫星组成的低轨通信星座,用于城市货运无人机和民用飞机通信。美国SpaceX公司“星链”星座已完成首个轨道层的部署任务,拟于2022年开始提供初期全球天基网络服务;SpaceX公司计划在2022年部署更多装备星间激光链路的第二代“星链”卫星,以减少对地面站的依赖。英国OneWeb公司的OneWeb星座将在2022年完成初期部署任务,实现全球网络覆盖。低轨通信星座在为全球提供通信服务的同时也将打破地面网络界限,对各国信息数据网络的监管能力提出新挑战。
地月空间或成为新的战略竞争高地。
与当前人类活动频繁的近地空间不同,地月空间具有距离远、范围大、引力条件复杂等特点,对深空通信、感知、传感及动力等系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俄欧等计划在2022年开展多项技术研制和演示验证工作,以满足未来自由进出地月空间和部署航天器的需求。美国通用、蓝色起源和洛马公司将在2022年推进“敏捷地月运行演示验证火箭”项目研制,为提升美航天器在地月空间内的机动能力奠定基础;美国蓝峡谷技术公司将在2022年为美太空军建造一颗具备探索地月空间能力的小卫星;美国Rhea Space Activity计划于2022年开发立方体卫星星座,以实现对地月空间的全面监视。俄罗斯拟在2022年继续开展Nuclon号核动力太空拖船的设计工作,以提升地月运输能力。欧洲航天局将利用法国萨里公司卫星验证月球通信网络技术,并将测试在月球周围使用GPS和“伽利略”导航系统的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