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手机说有云端锁是什么

租手机说有云端锁是什么,第1张

一种智能云锁系统,其解决了现有门禁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开锁方法利用微信小程序,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开锁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智能云锁系统,包括与电控锁相连的智能云锁、经过管理控制台授权的移动客户端,以及设置于阿里云端的服务器,智能云锁包括通信模块ⅰ和显示二维码数据的显示模块ⅰ;移动客户端包括通信模块ⅱ和采集二维码数据的图像采集模块ⅱ;服务器分别与通信模块ⅰ、通信模块ⅱ无线相连,服务器包括存储智能云锁id信息和移动客户端id信息的存储模块,一台id信息的存储智能云锁通过存储模块仅连接经过管理控制台授权id信息的移动客户端,不同的存储智能云锁的id信息存储在存储模块的不同位置;存储智能云锁id信息和移动客户端id信息匹配后,智能云锁开启。
优选地,所述智能云锁包括控制器、按键模块和继电器模块,按键模块通过继电器模块与控制器相连,按键模块输入的信息通过通信模块ⅰ上传到服务器,与存储模块内的信息匹配后,智能云锁开启。
优选地,所述服务器采用tomcat服务器,其运行在linux系统的web环境下,其存储模块包括用来记录用户提交的个人信息及开锁权限的mysql数据库,以及用于记录微信app的登陆状态的redis数据库;服务器生成刷新频率可选的二维码数据。
优选地,所述移动客户端采用智能手机或者智能pad,移动客户端上安装有加载开锁小程序的微信app,该开锁小程序通过通信模块ⅱ下载并显示由java运行下的生成随机的二维码数据。
本发明所述的智能云锁系统的开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开机后智能云锁初始化,并通过通信模块ⅰ连接至服务器的通信模块ⅲ;
步骤二:通信模块ⅰ接收服务器随机生成的二维码数据,并发送给控制器并将其显示到液晶屏上;
步骤三:客户打开移动客户端上微信app中的开锁小程序扫描液晶屏上的二维码数据,并通过通信模块ⅱ将其上传到服务器;
步骤四:服务器将来自移动客户端的二维码数据与存储模块中的数据进行比对,如果比对不通过,则继续等待;如果比对通过,则说明有开锁权限,下达开锁指令至智能云锁;
步骤五:智能云锁等待来自服务器的开锁指令,如果没有收到开锁指令,则继续等待;如果收到开锁指令则通过控制器控制继电器开启电控锁,完成开锁。
优选地,所述步骤三还包括以下前置步骤:
第一步:客户打开移动客户端上微信app中的开锁小程序扫描液晶屏上的二维码数据,并通过通信模块ⅱ将其上传到服务器;
第二步:服务器将新加入的移动客户端id信息存储至存储器;
第三步:管理员通过pc端的管理控制台登录服务器,访问服务器新加入的移动客户端id信息,如果认可该移动客户端则授权,如果不认可移动客户端则拒绝;
第四步:服务器接收管理员的授权或者拒绝指令,并存储至存储模块中。
优选地,所述步骤四中,所述存储模块中的个人信息、微信app的登陆状态均不可访问,管理控制台可访问开锁权限信息。
优选地,所述服务器连接至少一台智能云锁和至少一台移动客户端,智能云锁与移动客户端为多对多的关系,即同一台智能云锁连接至少一台移动客户端且同一台移动客户端连接至少一台智能云锁;两个不同id信息的智能云锁之间、两个不同id信息的移动客户端之间均不可访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智能云锁系统采用存储模块划分不同的位置,保证了客户的开锁信息的安全性。本发明所述的智能云锁系统的开锁方法,利用微信小程序,简单快捷,无需另外安装app,存在粘性强的优点,体验效果好;开锁过程极大程度的避免客户的财产不受到非法的侵害,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开发的意义。本发明可以广泛用于学校门禁、居民区门禁、企业门禁等场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原理框图。
图2是智能云锁的结构原理框图。
图3是移动客户端的结构原理框图。
图4是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智能云锁控制器的电气连接图。
图6是智能云锁通信模块ⅰ的电气连接图。
图7是智能云锁继电器的电气连接图。
图8是本发明的流程框图。
图9是步骤三的前置步骤流程框图。
图10是服务器授权界面图。
图11(a)是微信app开锁小程序授权前的界面图。
图11(b)是微信app开锁小程序授权后的界面图。
图12(a)是智能云锁显示二维码数据的界面图。
图12(b)是智能云锁显示开锁成功的界面图。
图12(c)是开锁小程序显示开锁成功的界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目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智能云锁系统,包括与电控锁相连的智能云锁、经过管理控制台授权的移动客户端,以及设置于阿里云端的服务器,智能云锁包括通信模块ⅰ和显示二维码数据的显示模块ⅰ;移动客户端包括通信模块ⅱ和采集二维码数据的图像采集模块ⅱ;服务器分别与通信模块ⅰ、通信模块ⅱ无线相连,服务器包括存储智能云锁id信息和移动客户端id信息的存储模块,一台id信息的存储智能云锁通过存储模块仅连接经过管理控制台授权id信息的移动客户端,不同的存储智能云锁的id信息存储在存储模块的不同位置;存储智能云锁id信息和移动客户端id信息匹配后,智能云锁开启。
所述智能云锁系统还包括位于智能云锁上的图像采集模块ⅰ和位于移动客户端上的显示模块ⅱ,图像采集模块ⅰ采集显示模块ⅱ上的二维码数据。
所述智能云锁系统还包括移动客户端的按键模块和位于智能云锁的存储模块,按键模块输入的信息通过通信公司网络连接到智能云锁的通信模块ⅰ,输入的信息与存储模块内的信息匹配后,智能云锁开启。
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智能云锁包括型号为stm32f103vct6的控制模块、型号为sim800c的通信模块ⅰ、型号为lm2596-5v的电源模块、继电器模块和为液晶屏的显示模块,控制模块分别与通信模块ⅰ、电源模块、继电器模块和显示模块相连。
如图4所示,所述服务器采用tomcat服务器,其运行在linux系统的web环境下,其存储模块包括用来记录用户提交的个人信息及开锁权限的mysql数据库,以及用于记录微信app的登陆状态的redis数据库;服务器生成刷新频率可选的二维码数据。
如图3所示,所述移动客户端采用智能手机或者智能pad,移动客户端上安装有加载开锁小程序的微信app,该开锁小程序通过通信模块ⅱ下载并显示由java运行下的生成随机的二维码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通信模块ⅰ使用sim800c模块,该模块可支持4频gsm/gprs,工作的频段为:gsm850、egsm900、dcs1800和pcs1900mhz,与服务器通信。服务器采用阿里服务器,采用阿里服务器,可靠性高,性能强,linux系统开发简单,性价比高,多节点可选,满足该设计要求。采用微信小程序,开发简单,方便,实用,开发成本低,不需要下载和安装,方便用户使用。微信小程序是一种全新的连接用户与服务的方式,它可以在微信内被便捷地获取和传播,同时具有出色的使用体验。
阿里服务器与linux系统的配置步骤如下:
第一步:远程连接阿里云主机。
第二步:使用阿里云自带的分区工具auto_fdisksh给数据盘分区并格式化、挂载。
第三步:配置系统——linux一键安装web环境。
服务器运行在linux系统下,其中mysql数据库用来记录用户提交的个人信息及开锁权限。redis数据库用于记录微信app的登陆状态。tomcat服务器用于部署云锁的web应用,及java程序。
在服务器和微信小程序的前提下,为了使安全系数提高,将利用服务器在液晶屏上显示由java运行下的生成任意的二维码,并且每分钟刷新一次,刷新频率可以自己更改,只有管理员给用户权限,用户利用微信小程序扫描二维码,通过服务器识别判定,才可以打开电控锁。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如果手机丢失,只需要告诉管理员,将会取消该微信的权限,进而得到安全保障。
1)控制器与服务器通信:服务器将二维码数据以及开锁指令发送给控制器。
2)移动客户端与服务器通信:开锁权限的申请以及开锁命令的请求。
3)继电器控制:用于控制电控锁的开启。
4)显示模块:用于显示服务器生成的二维码数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发明所述的智能云锁系统采用存储模块划分不同的位置,保证了客户的开锁信息的安全性。
实施例二:
如图8至图12(c)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智能云锁系统的开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开机后智能云锁初始化,并通过通信模块ⅰ连接至服务器的通信模块ⅲ;
步骤二:通信模块ⅰ接收服务器随机生成的二维码数据,并发送给控制器并将其显示到液晶屏上;
步骤三:客户打开移动客户端上微信app中的开锁小程序扫描液晶屏上的二维码数据,并通过通信模块ⅱ将其上传到服务器;
步骤四:服务器将来自移动客户端的二维码数据与存储模块中的数据进行比对,如果比对不通过,则继续等待;如果比对通过,则说明有开锁权限,下达开锁指令至智能云锁;
步骤五:智能云锁等待来自服务器的开锁指令,如果没有收到开锁指令,则继续等待;如果收到开锁指令则通过控制器控制继电器开启电控锁,完成开锁,如图12(a)至图12(c)。
如图9所示,所述步骤三还包括以下前置步骤:
第一步:客户打开移动客户端上微信app中的开锁小程序扫描液晶屏上的二维码数据,并通过通信模块ⅱ将其上传到服务器;
第二步:服务器将新加入的移动客户端id信息存储至存储器;
第三步:管理员通过pc端的管理控制台登录服务器,访问服务器新加入的移动客户端id信息,如果认可该移动客户端则授权,如果不认可移动客户端则拒绝,如图10和图11(b)所示;
第四步:服务器接收管理员的授权或者拒绝指令,并存储至存储模块中。
所述步骤四中,所述存储模块中的个人信息、微信app的登陆状态均不可访问,管理控制台可访问开锁权限信息。
所述服务器连接至少一台智能云锁和至少一台移动客户端,智能云锁与移动客户端为多对多的关系,即同一台智能云锁连接至少一台移动客户端且同一台移动客户端连接至少一台智能云锁;两个不同id信息的智能云锁之间、两个不同id信息的移动客户端之间均不可访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述的智能云锁系统的开锁方法,利用微信小程序,简单快捷,无需另外安装app,存在粘性强的优点,体验效果好;开锁过程极大程度的避免客户的财产不受到非法的侵害,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开发的意义。
实施例三:
下面通过测试例对于本发明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一、测试准备
s1:将sim卡装入sim800c模块中,并将sim800c与控制器连接。
s2:将控制器与液晶屏、继电器模块等外设相连接。
s3:给主控板通电,系统初始化。
二、测试过程
s4:用户扫描二维码下载微信小程序,并且打开小程序,如图11(a)至图11(b)所示。
s5:编辑开锁权限申请,管理员登陆云服务器,查看申请并同意,如图10所示。
s6:用户扫描液晶显示屏上生成的二维码,如图12(a)至图12(c)所示。
s7:等待五秒之内门锁开启。
三、测试结果
经过测试用户可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微信小程序,打开小程序申请开锁权限,等待管理员授权。此时,用户扫描液晶显示屏上生成的二维码即可开启门锁,完成了预期设计目的。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方便快捷:该智能云锁系统只需用手机扫码就可以开锁,省去了传统机械锁携带钥匙的繁琐。
(2)数据互联:该门禁系统的数据都保存到了云服务器,即使断电,数据也不会丢失。
(3)系统简洁:该智能云锁系统因为采用了sim800c集成模块与单片机相结合进行控制,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有线远程控制中布线,维护线路的繁琐工序,使得设备系统的架设变得非常的简洁并且易于维护,同时也降低了运行成本。
(4)管理简单:管理员只需在pc端登录服务器就能对用户进行授权管理,从而简化了管理过程。
(5)安全性高:显示屏生成任意的二维码,并且每分钟刷新一次,刷新频率可以自己更改,而且只有管理员授权后用户才能开启门锁,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本发明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具有很大的意义,能被广泛的应用于家庭、工厂、政府、公司等各类场所,有效的消除安全忧虑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商业利用价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己,并不以本发明为限制,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均等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内。

很多国产数据库乘风破浪

我们正处在一个数据库技术大爆炸的时代。

这几年,NoSQL数据库、NewSQL数据库、时序数据库、图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超融合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技术发展势头很猛,国产数据库的表现也相当亮眼。

过去十年,是互联网发展的黄金十年。与此对应的是业务系统访问并发呈指数级上升,海量数据计算和分析需求越来越普遍,传统单机系统在业务支撑、成本、开放性等方面均面临巨大挑战,数据库垂直扩展模式难以维护等困境。

眼看着数据库性能瓶颈快要扼住发展的喉咙,摆在这些长久依赖Oracle、IBM等传统数据库的巨头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开启无限加量的PLUS模式,即更换更多更强的服务器、硬盘、内存、CPU等,要么自研能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的数据库。

开拓者们的眼光一开始就聚焦在更长远的未来,他们发现即便是系统变成真正的“傻大粗”,也只是解了燃眉之急,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

再看一眼像Oracle、IBM等传统数据库高昂的拓容价格,像阿里这样的富一代也吃不消哇!

那么,自研数据库,走起!

2010年后,云计算和开源社区兴起,国产数据库开始了弯道超车。

2019年被认为是国产数据库的元年。

这一年,众多国产数据库产品闯入了我们的视线,热度不断攀升;这一年,OceanBase登顶TPCC,并于一年后再次刷新自己的记录。

从刀耕火种到摘下Oracle在数据库领域的皇冠,国产数据库经历的是一段不被理解和不被看好的岁月。

在国外数据库先驱长期占据市场优势的情况下,国产数据库要想杀出重围,一是要付出多倍努力,二是要拿出更强的产品才能在客户面前更有底气。

当然,国产数据库发展至今,已然是百花齐放。未来,国产数据库的发展趋势相对也比较明显,即往云原生和分布式发展。

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应运而生

数字时代,数据成为各家必争之地。

在金融应用场景下,国内数据库市场于近几年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应用层和业务层的压力加大,金融机构对分布式技术架构转型的需求应运而生。

作为软件系统的三大底层技术( *** 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之一,数据库成为系统往分布式架构转型的枢纽。

不过,在早年国外传统数据库厂商盘根错节的“蚕食”下,这个核心变得又硬又难啃!

面对如今市场的需求变化,传统数据库系统呈现出一个通病:又笨重又贵。

再是,随着诸如2013年“棱镜门”事件的爆发,各界越来越重视数据安全和技术自主可控。

此外,金融机构对快速、灵活、可伸缩性、创新、敏捷等开发能力需求大大提升,出于对长期IT建设的成本考虑,自主可控更是成为他们出于自身长远发展考量的刚需。

数字化时代,金融机构的整体架构正处于往分布式、云原生、微服务等方向发展的关键时刻,数据库的选型便显得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 科技 (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我国将有计划、分步骤地稳妥推动分布式数据库产品先行先试,形成可借鉴、能推广的典型案例和解决方案,为分布式数据库在金融领域的全面应用探明路径,确保分布式数据库在金融领域稳妥应用。

目前已有不少业界实践证明了分布式数据库应用于金融场景的可靠性。同时,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云化已经在路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135065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 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