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销售过程的经典案例

药品销售过程的经典案例,第1张

许多营销界的学者和专家都研究过白加黑品牌建设的成功案例,大部分人把白加黑的成功归因于分众策略的运用和PPA事件的机会把握以及适当的传播策略与执行,只有少部分人看到了品牌成功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白加黑精益求精的品质和从中折射出的对人性的关爱。

品牌经典——白加黑

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涌现出的一大批本土品牌、尤其是药品品牌中,“白加黑”无疑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她从诞生之初的“石破天惊”到后来成长壮大为国内感冒药的领导品牌,无不折射出一个成功品牌的发展轨迹,令人回味无穷……

震撼上市

很久很久以前,在英国女王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举办的庆功宴会上,许多王宫大臣对哥伦布的创举嗤之以鼻,甚至屡有挑衅的言辞。哥伦布没有动气,只是拿起餐桌上的一枚鸡蛋,沉稳地说,请问哪位大人可以把这个鸡蛋立在餐桌上?那些平时不可一世的达官贵人和所谓科学家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够将鸡蛋立在桌上,最后不得不将疑惑的眼光投向哥伦布。哥伦布默不做声,拿起鸡蛋将略小的一端在桌上轻轻一磕。鸡蛋稳稳地立在桌上,哥伦布随即在一片唏嘘声中拂袖而去……

白加黑的问世与“竖鸡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感冒的治疗原则是对症治疗,所以通常的感冒药都需要有四种成分:解热镇痛、止咳、缩血管和抗过敏成分。而抗过敏成分大多都有嗜睡的副作用,这样就使感冒药在缓解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产生了白天打瞌睡、影响患者学习工作的副作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众多厂家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依然百思不得其解。所以,当“白加黑”作为第一个只在夜用片中保留抗过敏成分、而日用片不再有嗜睡副作用的感冒药问世的时候,其在感冒治疗领域和营销领域引起的震撼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上“白加黑”这个极富创意的名称和简洁明快的电视广告,许多消费者对十年前“白加黑的震撼”依旧记忆犹新。

整合发威

可以说,十年前白加黑的成功上市是营销学中分众策略的完美演绎。她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环境中独辟蹊径,针对即便感冒也要坚持学习和工作的消费者,以“白天不瞌睡”为卖点,确立了“黑白分明,表现出众”的市场定位而名声鹊起。然而,上市的成功并不能维持品牌持久的辉煌,在品牌建设漫长的过程中只有祭起“整合营销传播”的大旗,才能保持品牌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十年来,医药营销领域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2000年的“PPA事件”:国家药监局一纸公文,使包括当年感冒药市场领头羊——康泰克在内的含有PPA成分的药品一夜之间从医院和药店的货架上撤下!面对感冒药最大的竞争对手突然消失,刚刚接手白加黑的东盛人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幸福”冲昏头脑,而是冷静地实施着周密的行销计划。公关方面,组织医学专家召开座谈会,并通过全国媒体向消费者传达出“不含PPA的感冒药依然可以放心服用”的信息,极大地稳定了人心,维护了感冒药的市场容量;广告方面,明确声明“白加黑不含PPA”,是消费者放心的选择;渠道方面,利用东盛健全的销售网络,将白加黑在最短的时间内铺满城乡药店;终端方面,随处可见白加黑的宣传品和东盛销售代表忙碌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整合营销的实践,2001年度,白加黑的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加了近3亿元,把康泰克撤出市场留下的市场空间鲸吞了一半,在感冒药“后PPA时代”的竞争中遥遥领先。

历久弥新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变化是唯一不变的规律,品牌建设也是如此。很难想象一种十年如一日的老生常谈能够维持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永远鲜活的形象和始终如一的忠诚度。成功的品牌总是与时俱进,在品牌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市场目标,选择不同的沟通主题和沟通形式,与目标消费者产生的互动,唤起心灵上的共鸣,进而完成品牌的营销目标。

东盛人绝对是深谙此道的!以广告创意为例,白加黑就在不同的市场环境和品牌发展阶段不断推陈出新,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而风格隽永的广告片:上市之初,一身黑衣的白领丽人精力充沛的工作场景与身着白色宇航服的男性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安然入睡的画面巧妙地反映出产品“黑白分明”的特点和白天不瞌睡的产品特性,为产品上市后迅速占领高端市场发挥了极大的作用;2000年,东盛又斥巨资在澳大利亚投拍了由外籍演职人员担纲的“赛艇篇”广告,精美的画面和宏大的气势提升了白加黑的品牌形象,帮助白加黑在“后PPA时代”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2003年,东盛又起用了风头正劲的网络歌手雪村及其流行一时的歌曲曲调,轻松诙谐的广告风格和片尾那句极富东北风味的广告语“感冒——上白加黑呀!”迅速在消费者中流传,拉近了品牌与年轻、时尚消费者的心理距离;2004年,为了增加品牌对于年龄偏大一些的更广泛的销售人群的好感度,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播吴小莉又进入了白加黑的广告片,她沉稳、端庄的气质准确地演绎出白加黑“无论白天和黑夜,表现就是这么好”的品牌诉求,进一步提高了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2005年感冒药的销售旺季,突出白加黑治疗感冒全面功效、集知识性与生活化为一体的新版广告片又将与观众见面……经过十年来一波接一波的广告战役,以及整合营销的步步推进,白加黑的品牌知名度稳居同类产品的榜首,市场占有率与品牌忠诚度也是名列前茅。白加黑已经成为本土品牌中一个历久弥新的典范。

品质与关爱

许多营销界的学者和专家都研究过白加黑品牌建设的成功案例,大部分人把白加黑的成功归因于分众策略的运用和PPA事件的机会把握以及适当的传播策略与执行,只有少部分人看到了品牌成功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白加黑精益求精的品质和从中折射出的对人性的关爱。

一个成功的品牌,不仅需要拥有鲜明的个性,还需要建立和维护自身在消费者心目中良好的声誉和完美的形象;而后者绝非单纯的广告活动可以完成的,它必须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不断完善自身产品的品质。市场上,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致使著名品牌毁于一旦的事例屡有发生。反观白加黑,十年来,盖天力公司的员工们始终把白加黑的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从严格的生产工艺流程到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从而使白加黑的品质始终如一,在上市后的临床监测中没有发生过严重的不良反应报告。白加黑的品牌建设和高度重视品牌对消费者的人文关怀,例如:进入21世纪,白加黑的包装在过去严肃的黑白搭配基础上增加了更加时尚、明快的蓝黄色快;制剂片型也由过去的正圆形变成了更加易于吞服的椭圆形;就连产品最大的日夜分开的组方和白天不瞌睡的特性不也是满足消费者白天坚持学习和工作的要求、对消费者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吗?

除此之外,白加黑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把“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消费者。非典肆虐时,白加黑带着关爱送给首都医务工作者;感冒高发期,白加黑带着慰问陪伴着天安门国旗卫士;无论是雪域高原的喜马拉雅还是神秘广袤的南极大陆都有白加黑爱心的足迹。2004年12月,白加黑荣获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指定感冒药”称号,2005年初,“白加黑”被《健康报》社等单位联合评为2004年度“百姓放心药”品牌……可以说,十年如一的优秀品质和对人性的关爱正在继续书写着白加黑这个杰出民族品牌的辉煌!

最后卖给拜耳,换来10.72亿元人民币(约合1亿欧元)的真金白银!!!!!

利用螨虫九鑫集团在推广新肤螨灵霜时,提出了螨虫的概念,并广泛列举螨虫传染的多种途径,如夫妻传染、父母传染、母子传染等。广告一出,立刻引起市场反响。为进一步增强可信度,在促销现场,公司又增加了仪器检测手段,显微镜下,果然可见让人心悸的螨虫蠕动。螨虫跟人体表面其它细菌一样,并非什么新发现。但把产品和消除螨虫结合起来,就适应了消费者健康的需要。适应市场需求,就是产品成功营销的基础。突出方便荣昌制药研发的肛泰,采用透皮吸引技术,贴肚脐治疗痔疮,避免了栓剂、膏剂肛门直接给药的弊端,一天贴一片,24小时持续有效,不需忍痛回家用药。方便好用,成了荣昌肛泰的最大卖点,简简单单六个字:“贴肚脐,治痔疮”,几乎给痔疮药品市场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药品成功营销,需要关注三点:感知需求必须准确,满足需求必须快速,保持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肛泰抓住了患者方便、快捷、有效的用药需求,自然取得市场成功。打动白领白领感冒了,要是服用含扑尔敏的感冒药,上班时就昏昏欲睡了,影响工作。东盛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找到了解决方案:白天吃白片,黑天吃黑片,白加黑上市就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产品只有创新,才能抢占市场先机。几十种感冒药都在销售,似乎没有市场机会了,更不用谈什么先机。但感冒药基本上都含抗过敏的成分,扑尔敏负作用就是产生嗜睡症状,给白天工作的白领带来极大的不便。这就是机遇,抓住了就成为产品先机。抓住7寸众多厂家都在生产六味地黄丸,宛西制药生产的仲景牌六味地黄丸以“药材好,药才好”的诉求理念,抓住了补肾药品的“7寸”。药材地道,选料讲究,组方合理,药量充足,药效持久,在六味地黄丸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成功营销都要锁住营销“七寸”,使自己处于行业前沿。

哈药营销推广案例

哈药营销推广案例

哈药集团的成功主要得益于造应市场需求,放大经营能力,要使"经营能力大于生产能力"的主导思想。

一、哈药的营销策略

(一)我国医药行业的市场状况分析

1、竞争局面白日化

2000 年国家先后三次下调药品零售价格,并对非国管药品从2001年起进行市场定价的原则。此次药品降价的幅度平均在10%以上,给医药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医药企业必须采取措施以应对挑战,努力做好两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全面加强成本核算和物资采购比价管理,尽量降低生产成本;二是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力争以规模经营把降价对生产经营造成的风险化解到最小范围。而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扩大市场份额,各医药企业都普遍采用了密集广告的营销策略,用最短的时间在市场上迅速增加产品的品牌效应。

2、WT0的挑战

中国制药业普遍面临着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环境的`挑战,如哈药集团、华北制药、上海药业等企业的产品大部分是西药产品,而其中99%的西药产品都是仿制药,也就是说,一旦加入WT0,则要向外国拥有药品专利权的厂商交纳许可费,数目不菲。

应对WTO的挑战,要求我国医药企业加快市场创新与产品创新的步伐。

(二)哈药的密集广告营销策略

1、哈药的法宝——密集广告策略

2000年的市场炒作明星无疑是哈尔滨医药集团。一年中,哈药集团砸出12亿广告费,并以此拉动起60多亿元的销售收入。虽然与销售额增幅不成比例的利润引来诸多质疑,但"哈药"的名字终于在狂轰烂炸和议论纷纷之后被人们记住。

哈药的成功与广告有着不解之缘,从哈药六厂的成功可略见一斑。90年代哈药六厂还是一个亏损大户,当时的厂长汪兆金从银行贷款100万元,用80万做了广告。厂里人吓坏了,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广告概念,80万出去了,又不像买固定资产,什么都没见着呀。记得第一个广告为了省钱,是在

金家里拍的,总共花了 3000块钱,给了两位哈尔滨话剧团的演员一人100元。结果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哈药六厂是广告的地道受益者,同一地区的同一种产品,别的厂卖19元还卖不出去,哈药六厂卖25元还缺货断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61548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6
下一篇 2023-03-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