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30】地产社群经营典范——阿那亚

【2017.12.30】地产社群经营典范——阿那亚,第1张

阿那亚作为文旅项目面市也有几年了,但到2017年才逐渐为人们所知,因为其社群营销和运营的成功方式,让传统地产人看到了社群经济的力量。

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再到“田园综合体”,关于在农村集体地上盖房这件事换了好几种名堂。索性,原来做文旅地产的也改了名称,原来可能就是做乡村度假的也有了更高大上的名义,原来做产业地产都一筹莫展的这下子有了冠冕堂皇的圈地理由。谈小镇百分之八十会谈文旅,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就会谈产业,似乎是个递进而升级的逻辑,实则不过是难易的差别,做文旅已是大比例的失败,由地产商转向产业运营商更是难上加难,侥幸有一两个做成功,复制又是个伪命题,产业资源有极强的地域属性,不是说复制就能复制的。其实小镇的关键不在乡村的品味而在城市的人口,人口才是一切消费和消费升级的市场!所以小镇能否成功应看与核心大城市的距离,以及其与大城市之间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产业承载关系。

阿那亚作为地产社群经营的典范,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过去那种吃、住、行、游、购、娱的走马观花式传统文旅项目已经难以为继,未来基与社群粘度的度假式文旅项目将越来越被市场接受,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交需求、艺术需求和精神需求将逐渐渗透到各行业的产品中,其中也包括地产空间,这是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快时代,变化莫测的需求通过社群和互联网进行快速传播,抓住任何一个机会就能够昙花一现,但如果想要基业长青、日久弥新,则还是要回归到以人为本的现实中,一步一个脚印的做起来。

附: 地产神盘阿那亚内部分享PPT

-------------------------------------------------------------------------------

在周围项目卖9000都去化难的时候,阿那亚二期定价18000以上,单价是周边项目的两倍,总价在两到三倍以上。今年五一三期阿那亚小院推出,3天销售5.3亿元,这还是非旺季。客户的推荐购买率高达90%,把只在暑期卖房的销售季,拉长至4-11月份,与此对应的是,其广告费用每年仅300万。

更颠覆性的是,在很多老总认为“做活动做服务就是烧钱,是为实现卖房而投资”的今天,阿那亚的服务自身却已经实现了赢利。

阿那亚正在实现旅游度假地产的三个终极目的:卖房实现溢价、通过服务赚长期的钱、树立高逼格的人文形象成为经典。溢价、通过服务赚长期的钱、树立高逼格的人文形象成为经典。

何为社群神盘

社群:社群=价值观*(空间+社交)。社群名盘,即以社群为主的邻里关系,以社群为主要凝聚方式的楼盘。邻里关系大于营销连接,润物细无声。社群名盘那些极少营销费用带来数千套成交的业绩,那些老带新达到90%以上的传说,只是表象,更值得关注的是邻里关系,人与人的连接,共同的价值观,吸引气味相投的人,不断前来。

社群名盘,如果细化下,那就是都具有社区公约,具有共同价值观,具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内部有社群聚落文化,邻里关系融洽,具有较好的社交关系,产生了新的价值

拥有社群的阿那亚,已经不仅是个楼盘,而是一个拥有自动生长的旺盛生命力的小镇。阿那亚探索出来的这一创新模式,可能将全面改变中国旅游度假地产的生态。

已与传统旅游度假地产完全不同

为什么一个刚租住就想回家的人,最终成了阿那亚的业主?为什么一个对阿那亚“见光死”的同行最终想在阿那亚买房?核心都在于:阿那亚最重要的东西已经不是外在的产品,其服务和精神产品已经成为项目真正的核心,可以让客户一直尖叫下去。

一 产品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 孤独的图书馆

阿那亚核心的东西不是房子,而是房子周围的场所,和这些场所所承载的内容,以及最终升起在这些场所和内容之上的社群的价值,“软的东西才是最打动人的”。

二 阿那亚模式与传统模式的三大区别

1、定位:服务和情怀不再是营销道具

当下的旅游度假地产,产品已经不是核心。比如有客户说“我干吗要买房子,我直接去玩不就可以了么?”因此拥有一个房产这个需求变得很低,客户能不能觉得好玩,并在精神上得满足变得很重要。

阿那亚模式下,旅游度假地产不仅有产品,还有服务体系,还能实现一些自己的价值观。这三者对应着客户需求的体系:客户需要房子;需要服务的内容;需要在精神上得到认可和升华。

2、目的:让客户从叫一声到一直叫下去

所有营销的终极目的,就是让客户尖叫,而如果仅仅满足于社区规划比较好、产品比较好,客户尖叫也只会叫一声,而不可能叫个不停。要让客户一直叫下去,就要给客户提供内容和服务,并让客户使用内容和服务时,获得精神上的东西。

3、方法:扩大房地产的业务边界,进入第二和第三层次

卖房子是第一个层次,提供内容和服务是第二个层次。从第一个层次到第二个层次,以提供服务来维系内容。第三个层次就是收获社群,之前开发商建客户群就是为了把房子卖给客户,客户名单只有物业服务和下一次销售时才有用。开发商销售完成后躲客户唯恐不及,客户似乎就意味着麻烦和投诉。而旅游度假地产,社群的力量相当重要,开发商、开发商的合作者、业主,共同形成一个社群,他们共鸣、分享、互动,相互连接创造价值。

社群的价值和变现

社群必须先对客户有价值,客户才会长期在社群里活动。而客户长期在社群里长期活动,客户与开发商双赢、彼此获利也就水到渠成。目前,阿那亚的业主已经成为开发商的销售人员、融资对象、合作伙伴…

一 社群对客户的价值

1、一起玩耍,生活丰富

许多楼盘,业主居住很久连邻居姓张姓王都不知道。而在阿那亚群里面大家都很亲热。

虽然业主不是每个周末都会去,但没去的时候就会在群里看到邻居玩得怎么样。大家相互调侃相互挤兑,会觉得很有意思。这种网络生活构成了业主生活很精彩的内容,突破地域界限,日夜全部在一起。

2、 获得知识和信息

业主在群里交流信息,知道自己的家园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新闻。一起交流“舌尖上的阿那亚”,看周边哪里吃海鲜买海鲜最好。

开发商也在群里发各种通知和反馈。群里还有很多专业人士分享知识,比如时尚达人群、中医养生群、金融投资群、摄影群、读书群都很专业。金融投资群里面就有好多都是金融公司的老总。

3、 互相帮助,获得各种牛资源

一个业主的朋友的孩子在内蒙古,疑似先天心脏病,治疗产生疑惑。该业主把片子发上来,北京几个著名的大夫就在群里帮他诊断,还介绍更牛的心外科的专家,直接和病人家属通话。这是了不起的牛资源。这个场景也很有意义:一位业主帮另一位业主救孩子,其他都在旁边围观,所有人被气氛感染。大家意识到:有问题会有一帮牛人来帮我。

4、 成为事业平台

有的业主彼此互通有无合伙做生意。而有的业主甚至投资阿那亚,给阿那亚提供材料做项目,在阿那亚投资,在阿那亚开店,成为阿那亚的合伙人(见后文)。

二 社群对企业的价值

阿那亚项目的许多资源都来自于业主,这是一种独特的现象,这种合作是双赢的,但又并非纯粹的市场行为。

1、节约营销成本

传统旅游度假地产,为了一个成交客户,可能会花3-5万活动成本。

但阿那亚只不过是通过几万块消费卡补贴(见上文),让业主来项目活动,在为项目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完成了营销。阿那亚现在已经基本不做卖房广告,靠老业主带新业主一个周末能卖几十套。有业主先把朋友圈里的人拉入业主活动群,这些人先在群里活动,随后成为业主。

老业主“带人来”的劲头好像上了瘾,核心在于他们希望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好东西,希望朋友成为自己在阿那亚的玩伴,大家一起玩一起变老。

2、节约融资成本

阿那亚成功地在业主中实现了项目后续的部分融资。有几个业主每人出一千万,投资之后还对项目的传播起了很积极的作用。甚至有业主投资两亿成为一酒店的股东。

马寅曾提到,阿那亚后期产品是100栋别墅,有9个业主表示希望参与进来,他们投建设费用,只要保底给他们10%~15%的收益就,这个房子70%他们就包销了。

其实相关投资回报并不很高,但投入自己喜欢的家园和社群,业主心里很快乐。开发商节省了财务成本,从为银行打工变成给业主打工,心里也很高兴。

3、降低管理成本

如果有业主在群里提出一些个性化乃至不合理的要求,许多业主会主动出来帮开发商解释,在客群的维护中会形成相当大的一股力量。当然,这种维护前提是之前开发商对客户提出的问题事无巨细,都有回应和改善,客户被感动。

有客户自发倡导:每个人要管好自己家的狗。组织义务劳动自己去沙滩捡垃圾。业主把阿那亚当家以后,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投诉者,而是一个参与管理者,自治的精神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减少了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的矛盾。

4、了解客户需求

了解客户需求,是降低项目后续设计成本的关键,而客户群里天天在滋生客户需求,在争论在分化,最终通过争论,互相解释,开发商很容易搞清楚哪些是真实的客户需求,哪些是必要的客户需求,哪些是主流的需求。

5、获得合作伙伴

阿那亚的采购和工程,业主优先。一个业主的老公是提供材料的,现在阿那亚二期公寓的水龙头和马桶就用他的。一个业主专门做窗户,也就给阿那亚做窗户,窗户有小问题,他立刻从三亚飞回来处理,说“不能在邻居面前丢脸”。

业主变成合伙人会提供更优惠的价格,而因为是邻居他们更重视质量。

业主本身则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一个业务平台、生意平台,业主成了阿那亚内容和服务的整体合伙人。在一个小镇里,业主参与创造,慢慢的变成了一个集合体。阿那亚的一家火锅店、水上运动俱乐部、中医诊所、玉石铺,都是业主开的,这很类似于传统上意义的小镇,熟悉的大家工作生活在一起。

阿那亚独特的核心赢利模式

阿那亚通过运营,项目越来越火,其项目二期成功实现溢价,而一直被看作“赔钱配角”的服务,在阿那亚也开始赚钱了。

一 物业的升值

阿那亚项目总量40多万平方,分几期完成。阿那亚认为高周转高杠杆已经玩不转,而转型做服务,短期虽然是慢周转,但可以获得别的附加值,比如物业的升值。而有的项目一期卖完二期却不怎么样,就是因为其还是把服务当作营销的道具,“表演永远不可能真实,也不能让客户得到真实的很好的体验”。

阿那亚二期已经卖到一万六,未来可能接近两万,公寓比周边的别墅还贵,而周围的同类房子7000、8000还卖不掉。

事实上阿那亚在服务设施活动场所的投入上,并不是特别大,其影响最大的图书馆,也就几十万的设计费、几百万造价。其投入最大的可能是高尔夫俱乐部。

虽然服务设施活动场所投入并不很大,但比只修一个售楼处的开发商投入占比还是要高。

前面看似投入多了,却可以享受了二、三期可持续的销售,二、三期价格持续提升溢价的红利。

二 各种服务开始赚钱

2015年端午节几天,仅阿那亚会所的收入就有50万。阿那亚沙滩酒吧平常每天都有一万多的营业额,周末会有两三万,这基本相当于北京三里屯的酒吧。

阿那亚的200个客房,业主自己为朋友订的太多,游客基本定不到房子。沙滩吧已经人满为患,7点到8点半篝火晚会老电影,全部都是人,晚上10点以后才会空一些。阿那亚的食堂、农场等也都是赚钱的。

阿那亚的所有服务,2015年上半年现金流是正几百万,和之前那些项目贴钱的营销行为成为天壤之别。服务不再是营销的道具,它自己能赚钱。

有业主十几个亲戚一个下午消费7000块。中产是可以为一次比较疯狂的周末花1000多块的费用的。阿那亚也有便宜的项目,业主在食堂吃一餐可能就花十几块钱。

而这一切,还是在阿那亚为了保证品质基本是半封闭而不对外开放的情况下。而阿那亚即使未来不对外开放,后期客户可能已经足够。

阿那亚2016年将新增800户入住,新业主会带他们的朋友来,一带就十几个几十个,简直类似于旅游团。最终阿那亚会有5000户,每个周末,每户公寓住3人,别墅住6、7个人的话,那是一个很客观的数字,现有设施可能都不够。

所以阿那亚已经落成邻里中心,里面建成了第二食堂。超市、茶室,用集装箱搭成的迷你商业街,新的酒吧、咖啡厅,都在修建中。

我所认为的社群名盘,如果细化下,那就是都具有社区公约,具有共同价值观,具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内部有社群聚落文化,邻里关系融洽,具有较好的社交关系,产生了新的价值……待我解读之。

地产社群之父:阿更美那亚 人生可以

每次看到阿那亚朋友们微信里的点滴,都感觉到幸福欢乐。这也是阿那亚所提倡的:人生可以更美。即阿那亚的欢乐之道吧。

阿那亚有一整套的价值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产品是最底层的东西,它只是载体。之上是生活方式的主张与配套服务体系。最上面是价值观体系。正所谓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怎样信仰就怎样生活。在“内心兵荒马乱的时代”,提倡传统与回归,建造孤独图书馆为中国人的家庙,提出家史计划,向内追寻,寻根家与家乡。"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我将阿那亚的三个层次进行横向纵向梳理,就是如下。阿那亚从“人”出发,从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出发,而至社区,凝聚社群,重构美好社会。

我也由此开始思考社区、社群、社会三者的关系,在2016年1月,形成了一份社群思考的分享。而此时也巧遇日本社区设计第一人山崎亮的《社区设计》,他说:重新思考社区定义,不只是设计空间,更要设计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为什么阿那亚做到这么好?我想有这么几个原因:

1、产品第一性。原乡美利坚大好山水,美丽环境,低密度产品形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业主的遴选。业主平均年龄在45-50岁之间,属社会中坚,有财务自由,有自由时间,均质统一,素质较高。

3、阿那亚三位创始人的亲力亲为,只有老大关心重视,才能真正做好自上而下的美好,真正让业主得到安全感和尊重。

4、时间的沉淀。阿那亚经过几年发展,已经成型成熟,多年的社群活动柔化了邻里关系,建立了美好的邻里关系。

5、团队的努力。建立体系化的社群维系团队,专人专属做社群,做活动做支持,才能保障每一个社群每一场活动有美妙的结果。

社群营造,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日之功,自上而下,由小而大,慢慢浇灌,用心扶植,终有一天,会开出美好的花。

前言:

业内文旅神盘标杆 阿那亚 ,一句经典口号—— “始于度假、终于社区”。

好多文旅盘,也在用这个理念,目前没见有成的。

之前有媒体采访过马寅 问阿那亚怎么做起来的?

马老板就回答了两条, 一条是内容运营,一条是客户运营。

“社区”这事的核心,其实是两头, 一是内容,二是社交。

阿那亚就是 一手玩转了“内容” ,高逼格,差异化,与目标客户内心高度共鸣,产生了 溢价 二是玩转了“社交” ,通过各种社群,各种活动,建立了熟人社会,沉淀了关系链条, 老带新 的链路也就搭建起来了。

而“内容”、“社群”,都是传统开发商所欠缺的,传统开发商盖房子才是基本功,营销主要靠卖点提炼和渠道。“内容”、“社群”基因在一般开发商都是没有存在过的。所以, 绝大部分地产人参观了阿那亚,都坦言“无法复制”,两种企业的模式与“价值网络”差异太大了。

其实, 所谓的“社区营造”,细化到最小可行就是“社群”。 社群一头连接“人”,建立社交关系;一头产生各种“内容”。一个大社区,核心就是N个社群。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社区营造或者说社群营 造的三要素,内容有点硬,建议不挣这个钱的小伙伴,直接关闭。

—  1  —

社区营造或者说社群营造的三要素——种子客户

种子客户是指,社群建立初期的种子用户,最早的那一小撮人。 如果这个社群能做起来,那么它的调性就是由这些种子用户决定的。比如他们处于什么社会阶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话语体系是怎样的。

就像滚雪球,首先得有一个小雪球,才能慢慢滚大。 等这个雪球滚得很大后,藏在最里面的还是那个小雪球。

问题出来了,种子客户该怎么选? 理想中“对的人”应该是:

A符合业务方向;根据产品定位的情况来定种子客户类型。 比如:阿那亚定位的就是北京那群70后、80后,有知识、有品位、认同阿那亚价值观并乐意此消费价值观的群体。

B有持续创作的基本能力;内容生产的能力和质量不一定要求非常高,欲望也同等重要。 比如:阿那亚、麓湖甚至奥伦达的社群社长们,基本都是在自己领域内,有足够创作能力的人,并且意愿足够强。

C在圈层内有一定权威;起码有一定影响力,要有让其他客户追随的身份角色。 人们对权威的遵从心理是有普遍性的,会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选择服从权威。你看那些神盘里的社群社长,都是些导演、演员、合伙人、教授、律师、医生等。

— 

社区营造或者说社群营造的三要素——吸引力

雪球要滚大,社群也要逐渐做大,至少要有正常的人群进出流通,这就需要社群具备吸引力,吸引新用户来和留的能力。

回到上文提到的社区“内容”、“社交”两元素,对吸引力的解读是:

A有人味的内容。制作精良和有人味,是无法兼得的。

其实,阿那亚、麓湖那些订阅号上高逼格的内容,主要是给外面的人看的 ,他们社群内部的人,其实真正享受的是大家一起共创的过程,一个个真实的人,为了目标绞尽脑汁,百转千回终有所得,而邻居们看自己家园社群的内容呈现,也是更关注那是“邻居们”的作品,对内容精良程度的关注是放在第二位的。你看麓湖春晚质量比央视春晚还是差点吧,但为啥人家收获的就是口碑、凝聚力和高认可。

很多项目,模仿阿那亚、麓湖,自媒体上内容水平堪比专业杂志,各种艺术各种高大上,但并不与社群、与客户生活直接相关,所以效果大多不能令人满意。 因为很多业主买文旅盘,就是想买自己与邻居朋友未来一起的充实生活。

B可沉淀社交关系。对社群最大的误区就是“活动”,单次的、单向的那种,它与“社群”一点关系都没有。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交是人的刚性需求,人的社交关系是收获,就像挣到的钱一样,属于自己的,不想失去。当一个用户在社群里沉淀了活跃好友关系的时候,就像有钱存在了这里,会经常来访问,流失的可能性也会极大降低。

社群中的社交关系,是神盘客户频繁到访、留存、老带新、甚至溢价的底层机理。

— 

社区营造或者说社群营造的三要素——时间

做好社群需要过程,就是人群聚集的过程,是雪球滚大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不能被跳过的,这个客观规律也是应该抱着敬畏之心的,不能寄希望有爆发增长。

时间是社群这个生态不断建立和调优的过程。

A建立,指社群的人和内容都要逐渐构建 ,KOL、铁粉要高频活跃,优质内容作品有规划并稳定推进;看看阿那亚、麓湖都是酝酿了足够长时间才做成。

B调优,就是把社群规则、机制都调整到合适的程度 ,支持哪些社群,支持到怎么样的程度等问题要逐渐梳理清楚,就会越来越快。

大多快周转惯了的地产公司, 习惯了搭积木似的机械盖楼逻辑,不会认为社群是滚雪球,是养起来的;意识不到客户是实实在在的人,是张三而不是李四,关系的构建,信任的养成需要时间 ,觉得把大家凑一堆,讲讲项目,做做活动,社群就成了,这样的视角看待社群,肯定是做不起来的。

写到最后:

有点太干了,不多说了。社区营造或者说社群营造的三要素:种子客户、吸引力、时间,你get了吗。

废话不多,直接干货:

1、社群运营是没办法直接影响客户的,而是 通过做一些事,改变客户对产品(小区)、对一些理念(社群春晚)的理解,来产生行动 ,从而达到想要的目标(溢价和老带新)。

2、在影响用户这点上,产品(小区)和服务(物业)就可以做的更直接一些。 社群运营作为最贴近客户的角色之一,只能摸到个体用户,量小,影响效率低,仍然没办法跟产品(小区)和服务(物业)去比。

3、 社群运营对客户的影响,是认知的影响(溢价和老带新的过程)。 步骤分为:注意、记忆、再现、动机。

1)注意: 例如,造势,让客户看到了麓湖社群春晚,联想到儿时邻里温情、未来的志同道合,个人的舞台自我实现与邻居的信任支持。

2)记忆: 例如,场景,客户记住了麓湖社群春晚上的那些人与事,业主导演作品、业主在舞台中央熠熠生辉等。

3)再现: 例如,客户觉得自己跟麓湖业主阶层也差不多、在能力和价值观上面也都可以复制。

4)动机: 例如,客户也想当导演、也想成为演员,也想找到儿时的邻里温情与未来的志同道合。自然而然想成为麓湖业主。

阿那亚戏剧节排练场外的莎士比亚形象。

4、 社群意见领袖,kol ,泛指对群体有影响力的个体。 由于kol传播时的非正式性和灵活性,导致接受者防御心理降低,所以效果大于大众传播。

5、社群运营在选择kol的时候是有筛选条件的,不是简单取最厉害的就完事了。比如 这个kol与被影响者要在同一个阶层,至少看起来是;kol的行为和价值观是被影响者认可的,且是有能力去模仿的 ,等等。(所以最好选一个小区的人)

6、 头部效应 ,头部会获得更多的资源,也就是资源会向头部流动集中。在一个系统里,头部获取的关注和资源大概占40%,是比例最大的。 社群运营对头部效应的使用,可以自己推,也可以去借势。(所以精品社群不用很多)

7、社群运营要有科学的方法, 社群运营人要处于最前线,长期、持续、大量的研究个体和社群现象,获得可复制的洞察 ,不断验证,助力业务向前。

在露天放映场观看《坂本龙一:异步》 。

8、 社群运营是人工干预。主要是干预社群的供给。做什么样调性的社群、项目需要什么样的社群、客户(人群画像、社会圈层)需要什么样的社群

9、社群运营找谁干预? 本来能干预的人都是少数,所以,肯定是更重要的客户。有带动作用的头部客户(KOL)、高价值的客户(能老带新的)。

10、社群运营怎么干预? 撬。 本质是指,以小换大和借力。

1)撬头部: 干预小部分人,获得更大整体收益。 底层逻辑:个别人物法则、群体有传染属性、话语权在少数人手中

2)撬资源: 干预某个社群成为头部,就可以获得他们背后的资源。 层逻辑:头部效应 ,意思是头部会获得更多的资源,也就是资源会向头部流动集中。资源是向头部集中的,因为更有可能获得回报。

3)撬认知: 干预客 户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获取的信息,传送至大脑去理解和认识,最终可能会产生行为。这样的过程被多次循环后,用户就会有比较牢固的认知。 为什么神盘传播很少说产品、说常规卖点,而说很多社群活动、城市价值、邻里温度、熟人社会。就是做认知差异化、做精神产品、做溢价、做无价可比。

阿那亚戏剧节期间,数部经典影片持续放映。

11、 社群运营的价值怎么衡量?

虽说社群运营是 对少部分群体的干预,但收益一定不是少部分, 而是趋向整体的。

这里有几个误区要说:

1) 总有人想得到一个简单衡量社群运营价值的方式,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本就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影响结果的因素有很多,也非常难拿到特别合理的归因,所以想用几个简单指标就拿到价值衡量,是不现实的。

2) 观数据没达成目标,不代表业务做得不好;反之,也不一定就是做得好。 在很多情况下,都存在躺赢躺输的情况。如果没达标就惩罚,那么一定会带来非常负面的导向效果。要知道做数据,对社群运营来说反而是最简单的事。

3) 群运营的目标可能很难直接与公司核心指标挂钩,所以很多直接把社群运营的老带新总额定进KPI都失败了。 但可以做二级甚至三级(带来的新客户数、客户活跃数、转化率)的拆解,只要能与北极星指标(口碑、净推荐率)挂钩就是合理的。

4)切勿以小比大。 比如社群运营老带新, 社群运营跑来说自己做的社群今年可以为项目带来1000万的直接收入,这就是以小比大,自寻死路。 要知道一般做社群的文旅大盘,一年基本都是销售额在5亿以上,完全无法正确体现价值。

诗社:趁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大树底下一起读首诗。

在海边剧场上演的 《海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61829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7
下一篇 2023-03-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