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的善与恶

营销的善与恶,第1张

市场营销给社会带来了明显的好处。例如,企业努力创新从而为消费者创造了一个选择多样化的世界。未来的创新将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更有吸引力的产品、服务以及解决方案。再者,随着营销活动的升级,我们一些特殊的需求也将不断得到满足。随着公司搜集的顾客资料的增加,它们可以将解决方案细分,以用来满足各种各样的用户需求。最后,公司之间的竞争迫使它们提高自身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并且向顾客传递额外的价值。

但是,市场营销也遭到严厉的批判。人们认为它在满足需要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非必需品。批判者认为,公司运用高端的市场营销技术激起人们的欲望,并使消费者购买他们原本不需要的商品,而消费者则因此负债累累。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信贷一直很高。社会中的物质主义观念也应运而生。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现代消费者都迷上了购物,周末消费量的增加证明了此观点。周末购物已经取代了宗教参与、其他形式的休闲活动以及社交活动。但是,心理学家认为,购物的增加并没有增加人们的幸福与满足感。相反,随着物质主义的发展,世界资源将逐渐耗竭,现在的消费水平将是不可持续的。此外,以孩子等弱势群体为目标客户的营销者的营销策略也饱受诟病,因为这些营销者甚至会通过儿童心理学家找到更多并且更新颖的方法来将其品牌灌输到孩子的脑子中。批判者也指责了将少女描绘成性对象或者是广告中的玩偶如贝兹娃娃的营销方式。最后,有人认为市场营销活动正在侵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公共休闲活动,如运动会、演唱会以及公演都会与企业合作。如此一来,一些为青少年举办的大型活动可能会由酒品公司赞助。学校、医院等机构面临着较大的公共基金缺口,使得这些赞助公司有机会将其与这些实体“绑”在一起。而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

解决这样的争论非常困难。但是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市场营销决策中包含的关键因素,即价值和利润。如果企业提供真正的价值给顾客,使公司与社会实现双赢,那么市场营销就做了它应该做的事。但是,如果公司仅创造虚构的价值或者努力寻求榨取顾客而取得高额利润的方法,那么市场营销就损害了顾客及社会的利益。与其他职业一样,市场营销行业也有肆无忌惮的从业者。而且,有许多个人或者组织正在努力寻找利用弱势群体的策略。但是,在信息如此丰富的社会中,这些人都会被查出来并受到谴责。

什么是“好”的营销?很多时候,厂家往往会认为营销团队能卖出更多的数量、能卖更高的价格,就是“厉害”、就是“好”。不全然,虽然很多时候,企业的价值是通过产品来体现的,但也只是高度重合而已。一个企业,真正立身的,绝不是利润表。这在互联网和资本时代基本已经被一再证明。不是说亏钱的企业,就是差企业。倒过来说,不是所有的好企业,都赚钱。对企业来说,不是赚钱就是好,自然营销就不是卖高价卖大量就是好。

一个企业的价值,会被资本量化为“估值”、会被民众量化为“用户”、会被员工美化为“愿景”等等,其核心,在于满足客户的需求。让人吃饱穿暖的企业,是“好”企业,让人避雨安家的企业,是“好”企业,让人健康长寿的企业,是“好”企业,那有没有生下来就“坏”的企业,可以说,没有。法律不会允许。那为什么我们经常有很多“好”企业,做着做着就做“坏”了,因为初心变了、违背市场规律了。本是满足大家吃饱的企业,开始囤货居奇,满足大家居所的企业,开始圈地闲置,因为快钱太好赚了,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太辛苦了。如果营销所服务的对象,不是去传递价值,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自然就不是“好”营销。善的营销,传递的应该是价值。

参考文献:【by-12Reads】市场营销——是善还是恶

【周五杂谈】营销的“善恶观”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有许多人赞扬批判性思维。以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命名的方法(苏格拉底方法)是人类已知的、最早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之一。

几个世纪后,罗马皇帝马库斯·“哲学家”奥勒留乌斯在冥想中警告说:“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观点,而不是事实; 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一种视角,而不是事实。”

我们发现批判性思维实际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那么,批判性思维在哪些方面真正使我们受益?这里我列出六点,欢迎大家提出意见。

1.鼓励好奇心

好奇心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不仅对周围的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对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经验中所关心的事情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工作中,也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有效的批判性思维运用者对广泛的话题仍然感到好奇,并且普遍具有广泛的兴趣。他们对世界和对人保持好奇,对作为人类共同品质的文化,信仰和观点的理解和欣赏。这也是使他们终身学习的原因之一。 

利用批判性思维,你可能会问出类似以下问题:

我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

它为什么重要?谁受到影响?

这个是从哪里来的?我怎么知道?

谁在说这个?我为什么要听这个人说?他(们)能教我些什么?

我还应该考虑什么?

如果 …?

为什么不?

有效的批判性思考者不看重留于表面的价值。他们永不停止提问,喜欢探索问题的各个方面以及隐藏在所有数据模式中的 更深层次的事实。

2.增强创造力

实际上,有效的批判性思考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创造性的思想家。毫无疑问,创造力已然称为现代协作型劳动力的必备技能。

商业,营销和专业联盟中的批判性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创造力。当企业对产品及其广告方式进行创新升级时,具有创造力的迭代更可能促进全球市场的蓬勃发展。重视创造力的转变,可以增强每个市场领域的产品价值。

“当永远存在更低价的劳动力时,如何竞争?依靠设计和创意。”

“商人需要成为设计师。”

有创造力的人质疑关于许多事情的假设。创造力是永恒的,它具有无限的潜力,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学习者。

假设市场上所有产品都有相同的技术,价格,性能和功能,设计是使市场上 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区分开的唯一事物 。

3.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些擅长批判性地思考的人往往是本能的问题解决者。他们会使用批判性思维能力,设计富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案,来面对复杂的挑战。

历史上最多产的批判思想家之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不是我很聪明;只是我在问题上待的时间更长。”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同一个人说,如果花一个小时来解决问题,他可能会花5分钟来解决问题,而另外55分钟则是要定义和研究问题。这种对真正理解问题的耐心和投入是真正批判性思想家的标志。这是扎实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至关重要的主要原因。

培养扎实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我们的学生能够面对与世界直接相关的复杂问题。毕竟,他们正在继承以下问题:

全球暖化

人口过多

污染

卫生保健的需要

水资源短缺

电子废物管理

能源危机

随着这些挑战不断变化并随着周围世界的变化而增长,解决这些挑战所需的最佳思想将是那些准备创造性地和分歧地思考以产生创新和持久解决方案的人。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4. 多方面、跨学科

批判性思维以涵盖广泛的学科和培养广泛的认知才能而闻名。 

批判性思维促进了诸如以下方面的发展:

推理能力

分析思维

评估能力

逻辑思维

组织和计划技巧

语言能力

自反射能力

观察技巧

开放的思想

创意可视化技术

质疑能力

决策

5.促进独立

独立思考能力教会我们如何根据个人经验和观察来了解世界,并以相同的方式做出明智的重要决定。 

培养扎实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能够面对与世界直接相关的复杂问题。

当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时,我们会以自我指导的方式思考。我们的思维是有纪律的,因此成为一种自我纠正的心态。这也意味着,随着我们通过学习和经验不断发展,这种强大的主动思考能力已成为第二天性。

6.终身技能  

许多伟大的教育家对终身学习技能的重要性说了很多好话。约翰·杜威(John Dewey)可能说的最好地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生活本身。”

从本质上讲,学习者必须成为教师和领导者。关键是他们永远不会停止学习。这就是成为终身学习者和批判性思想家的意义。

《浅薄》这本探讨互联网对思维影响的书里,有一个核心观点:人们接收信息的载体会塑造大脑神经元的联接方式,从而改变人们思考的模式。

语言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亦是如此。它不仅是表达工具,还会塑造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存在着许多以煽动性为目的的观点文章。如果长期习惯、并顺应这种缺乏严谨论证的语境,可能也会导致你倾向于情绪化地作出主观评价,而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抵抗这种“简单粗暴”的观点式文章的侵蚀。

批判性思维固然是好,但在学习L先生智识营第三课之前, 我只是从字面上浅显地理解——批判性思维,就是对任何事情先提出质疑。

这个“粗暴”的理解或许在看营销号的文章「暂时有效」,但如果跟同事讨论或跟朋友交流,总是用一种“挑刺”的语气质疑别人,却容易变成“对话终结者”。

大多数人不喜欢跟只会「挑问题」的人相处,当「批判」方式不对,就变成「抬杠」——对讨论结果没有帮助,只有无谓的争吵。

这也是自己早期对批判性思维最大的误解——为了「批判」而批判 ,显得自己特别与众不同、独立思考的一种自我炫耀。

而通过学习L先生「元认知:批判性思维」的这堂课,我也开始意识到批判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达成双方的「共识」——全面拓宽自己思考,更高维度的新观点。

因此,今天的课程学习心得,也从三个角度进行探讨,如何借用两个认知筛工具实现:

1. 如何独立思考,客观审视互联网各种信息。

发挥批判性思维的最基础作用,避免变成被舆论裹挟和 *** 控的工具。

2. 有效地提升自己论证的严谨性。

避免自己被同化成情绪化主导思考的人,并学会吸收不同角度的信息。

3. 让沟通、探讨更有效,提升职场专业素养。 

不要让无效的争吵变成工作的主题,更主动地让双方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

1. Process On绘制,如需「可编辑」的源文件, 点击这里(请电脑端打开)

2. 文末附有完整思维图示,手机端可能被压缩,建议电脑打开。

这个认知筛非常简单,就是通过what、why、who、where、when、how五个维度,对信息进行拆解和一一对应分析。 *** 作简单,合适在以下场景快速应用:

1. 看一篇文章时,其呈现的内容有哪些需进一步考证。

2. 讨论工作时,对方展示的信息是否足以支撑接下来的决策是正确的。

事实和观点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客观,后者是主观。但并不要因为看到“客观”就认为事实就一定比观点更好。

两者同样重要。只是呈现事实不一定有意义,尤其是在数据分析上,如果只是罗列一堆数据没有分析而推论观点,数据就无法发挥作用。

区分两者的意义并不是找出孰优孰劣,而是帮助我们判断接下来如何解读这个信息。

对于客观事实,可信度可能更高,可以省下去考证的工作(只是可能,因为事实的呈现形式也会影响可信度,具体在“HOW”会分析)。

如果是观点的话,就要停下来细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合理吗(即“WHY”)?如果对一个观点没有任何一丝存疑,直接全盘接受,就很容易让自己的“大脑”变得越来越懒。

区分了事实和观点后,接下来就可以对观点提出“WHY”,即为什么会有这个观点,论证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课程重点提及了三种:

1. 个例是否能作为证明?

世间总能找出不同对立面的个例(个案或案例)。

当你看到一篇文章只通过若干个例就得出结论,那就要警惕这篇文章的质量了。

当你在会议室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只用个例作为支撑,可能很快就被其它个例反驳,然后你再用个例反驳,最后就是各说各话。

但个例并不代表它就不能用于讨论之中,以A、B两人讨论为例,可以这么厘清个例对观点的支撑作用:

首先,个例只能用于说明,不能用于论证。

当观点确定为真,可以使用个例作为说明。个例的作用是让抽象的观点更加具体化,方便大家理解。当A提出“幸存者理论”时,举了一个他工作的例子,此时就是说明。

当观点未明确为真,就不能用个例来论证,因为个例不能作为论据。当A用了个例作为论据,B反驳时,应该直接针对其论点和论证过程来探讨。如果针对个例就会出现上面说的,互相举反例说到天亮都结束不了。

而往往在工作中,没有结论的会议讨论是最让人烦的。

其次,个例只能用于类比,不能推及整体。

用作类比也有一个前提,即两者的成立条件是一致的。这一点很关键,可以帮你判断许多“诡辩”。

例如领导A让员工B要接手一项难度很高工作,但并不是他职责范围内。领导A用了一个类比,说如果是大老板分配了难度很高的工作给他,他也得接受,同理,员工B也得接受。

咋听下来,似乎有理,但实际上大老板分配的工作和领导A分配的工作在难度上是一致的吗?这就需要去探究了。

同时,用个体来推及整体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地域黑”。因为个体来说明整体的特性往往不成立,是因为整体还存在许多不同的个例的特点。就像许多纯鸡汤文会用一个故事来说明大道理,却忽略了这个大道理成立的前提和适用范围是极其有限的。

2. 我们可以有态度,但不要掺杂到判断中。

例如:之前我看舒淇主演的《聂隐娘》,但因为个人喜欢科幻电影,不喜欢看文艺片,所以没有太多感触,但这不代表《聂隐娘》这部文艺电影就不好。

我不喜欢看文艺片——这是我的态度,个人对事物的一种纯粹主观感受;但不代表文艺片不好——这是我的判断,个人综合各种因素对事物作出的综合评价。

但往往我们总是把评价跟判断混合在一起——我们不喜欢的,就一定是不好的。

这种混合会导致许多讨论最后变成无谓的争吵或是抬杠,并且很难得出结论。因为态度是无法且没必要讨论的。喜好真的是非常“个人”、“主观”,无需强制自己随时妥协、改变。

判断是有一套相对客观的普适标准来决定其价值。这套普适标准是基于许多人的共识积累,甚至形成一套科学的规范。

明确了这点,在工作会议上的讨论就会有新的出口,例如讨论一个活动做不做,不要仅凭自己的喜好、过去经验来决定,而是共同找出在现有资源、产品阶段,决定这个活动价值的共同标准,然后以此探讨活动是否做、如何做,这个会议讨论才有质量。

3. 避免混淆相关性和因果关系。

因为两个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了先后次序,大脑就很容易“误会”为两者是因果关系,其实可能就是巧合,或是有真正的原因隐藏起来没发现。

这在许多工作决策中经常发现。例如这个月部门的业绩不好,刚好业务同事出差次数少,领导就认为是因为不够勤奋,接下来就制定了各种出差考核指标。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有足够的数据支撑呢?还是因为市场推广疲弱减少了愿意预约上门演示的机会?

正如上文所言,即使是一个事实,都不能绝对判断为“真”。因为很多事实都会被包装:

1. 只呈现片面的信息,误导大家的看法。因此在对一篇文章只呈现单方面信息时,可以尝试去找找有无反面的观点,进行综合考虑。

2. 把观点包装成事实。汉语博大精深,许多同义词对不同情绪的调动差异都很大,因此要谨慎一些伪装成事实的观点。

这三个维度相对比较简单,可以统一理解为信息的出处:时效性、来源、提出者。

上面的5W1H模型在判断一篇文章和工作讨论时,可以快速应用。接下来的图尔敏模型会更加深入地探讨论证的逻辑。我个人认为可以适用于:

1. 让自己思考、表达观点时更加严谨。推导出更具可 *** 作性的结论,而不是错漏百出或空泛的大道理。

2. 主动地去挖掘对方的隐藏的逻辑,进一步引导讨论的节奏,最后达成共识。

第一、当我们说出因为……所以……时,中间是省略了一个非常复杂推导过程。

因为即前提,所以即结论。那当我们在做一个决策,思考一个问题时,不要简单地只是受脑海里的一句“因为所以”而支配,而是可以如下图列出骨架、支撑、反驳、限定。

举个例子:

在最近一次工作讨论中,A说到因为内容营销是To B领域最流行的营销方式,近期部门销售线索少,所以建议部门增加预算到这项工作中。

那如何让A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呢?

首先,骨架就是因为……所以……能成立的最核心假设。即A的观点是建立在“流行的营销方式,就一定适用本公司产品”这个假设成立基础上。

其次,反驳就是对骨架可能存在的问题一一驳斥。流行的营销方式是否对产品特点有要求,是否大公司才有足够资源做好?

再次,针对驳斥,支撑进一步论证骨架的合理性。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大部分企业已经行之有效了;本公司有一个产品是典型的TO B领域应用……

最后,综合所有,得出限定范围,因为许多假设、理论成立都有应用的范围。例如要发挥内容营销的作用,产品必须符合什么特点,推广预算需要达到多少。

综合以上内容,这个例子中,A最后呈现的结论应该就是,以xx产品做测试,投入xxx预算,配合具备xxx能力的人员,来尝试最新的内容营销。

第二,主动找出对方隐含的假设,引导达成共识。

找出对方隐含的假设并不是为了攻击对方论证的错误,而是步步引导双方能够在更透明而不是互相猜测的讨论环境中,快速找到解决对策。

正如上面的例子,如果A在会议上只是简单地提出因为内容营销流行,所以要做这件事。那么我们就要主动去挖掘A这个推论的骨架(假设)——“流行的营销方式,就一定适用本公司产品”。

找到后,如果以“否定为目标”,就很容易变成用“嘲讽”地语气指责对方思考不周到。

更有效地解决部门推广难题,只靠否定和嘲讽别人的想法无法实现的。应该转化为“找出共识”的角度来进一步引导A分享观点——“我不能确定流行的营销策略就是合适公司的产品,你能否再展开讲讲,这个营销策略需要怎么做才能更好的符合现阶段产品的资源限制”。

接下来的讨论可能可以延续,或者A也没想清楚,但起码大家已经达成了一定共识——“可以做”或“行不通”。

批判性思维还有很多具体的 *** 作方式,本文仅是一篇简要的课程知识复盘,难以全部展开;也不是我总结完这篇心得后,就能立马牢牢掌握,还需要更多时间去训练。

但我最直接的收获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第一,自己尚未掌握全部信息做严谨论证时,不要轻易提出绝对性的断言,说不定就有一个批判性思维高手将我批的体无完肤,哈哈。少一点无意义的评价,也可以让现在互联网社会少些戾气。

第二,讨论应该是以达成“共识”,寻找更全面的新观点为目的,而不是一味坚持自己的理念说服对方。这可以不仅让同事关系更和谐,开会吵架很难做到对事对人,真是很伤感情啊。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自己思考的深度,从多角度得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观点。毕竟,解决问题才是目的,而不是说服别人。

思维图内容是学习【L先生说智识营】课程,并结合自己工作生活做的心得笔记。

并不是完整全部复刻课程,有兴趣了解全部内容的朋友可以自行去上课哦~

建议电脑端打开,手机端可能被压缩不清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62010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7
下一篇 2023-03-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