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硅谷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美国硅谷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第1张

美国硅谷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美国硅谷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硅谷的主要区位特点是拥有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顶尖大学作为依托,硅谷以高新技术中小公司群为基础,美国硅谷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美国硅谷是怎么发展起来的1

硅谷这个词最早是由美国记者Don Hoefler在1971年创造的。当地一直是美国海军一个工作站点,并且海军的飞行研究基地也设于此,后来许多科技公司的商店都围绕着海军的研究基地而建立起来。但当海军把它大部分位于西海岸的工程项目转移到圣迭戈时,NASA接手了海军原来的工程项目,不过大部分的公司却留了下来,当新的公司又搬来之后,这个区域逐渐成为被航空航天企业聚集区。

那个时候,此地还没有民用高科技企业,虽然这里有很多好的大学,可是学生们毕业之后,他们却选择到东海岸去寻找工作机会。斯坦福大学一个才华横溢的教授弗雷德·特曼(Frederick Emmons Terman)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他在学校里选择了一块很大的空地用于不动产的发展,并设立了一些方案来鼓励学生们在当地发展他们的“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事业。

在Terman的指导下,他的两个学生威廉·休利特和David Packard在一间车库里凭着538美元建立了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一个跟NASA及美国海军没有任何关系的高科技公司。这车库现已经成为了硅谷发展的一个见证,被加州政府公布为硅谷发源地而成为重要的景点。

在1951年,Terman又有了一个更大的构想,那就是成立斯坦福研究园区(Stanford Research Park),这是第一个位于大学附近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园区里一些较小的工业建筑以低租金租给一些小的科技公司,今日,这些公司是重要的技术诞生地,可是在当时却并不为人所知。最开始的几年里只有几家公司安家于此,后来公司越来越多,他们不但应用大学最新的科技,同时又租用该校的土地,这些地租成为了斯坦福大学的经济来源,使斯坦福大学不断的兴旺发达。Terman在1950年代决定新的基础设施则应以“谷”为原则而建造。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一个著名的加利福尼亚人威廉·肖克利搬到了这里。威廉的这次搬家可以称得上是半导体工业的里程碑。1953年由于与同事的分歧而离开贝尔实验室。离婚之后孤身一人回到他获得科学学士学位的加州理工学院,在1956年他又搬到了距他母亲很近的加利福尼亚山景城(Mountain View)去建立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在这之前的时期,尚未成型的半导体工业主要集中在美国东部的波士顿和纽约长岛地区。为了公司的发展,他特意从东部召来八位年青人,这其中就有诺宜斯、戈登·摩尔、斯波克、雷蒙德。

威廉·肖克利打算设计一种能够替代晶体管的元器件(熟知的肖克利二极管)来占领市场。但在考虑设计得比“简单的”晶体管还要简单的这个问题时他却难住了。被困难难住的肖克利愈发变得偏执,他要求对职员进行测谎,并公布他们的薪金,这些事情惹恼了大家。在1957年,那八位优秀的年轻人集体跳槽,并在一位工业家Sherman Fairchild的资助下成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仙童公司总部位于纽约市,主要经营照相机。

由于诺宜斯发明了集成电路技术,可以将多个晶体管安放于一片单晶硅片上,使得仙童公司平步青云。而1965年戈登·摩尔总结了集成电路上面的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翻一番的规律,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摩尔定律”,这一定律虽然只是由1960年代的数据总结而成的,但是直到21世纪最初的那几年却依然有效。

这种事情又不断的上演,脱离控制的工程师不断的建立新的公司。1967年初,斯波克、雷蒙德等人决定离开仙童公司,自创国民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总部位于圣克拉拉。而1968年仙童公司行销经理桑德斯的出走,又使世界上出现了超微科技(AMD)这家公司。同年七月,诺宜斯、戈登·摩尔、安迪·葛洛夫又离开仙童成立了英特尔公司。今天的英特尔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厂商,占有80%的市场份额。

1981年对仙童公司来说就是恶梦的开始。这一年,设在圣何赛的芯片厂发生有毒溶液的泄漏,于是公司不得不花费1200万美元来更换土壤和监测水质。从此,公司开始走向下坡路,最终销声匿迹。但是人们不会忘记他在硅谷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和对于开发单晶硅片的丰功伟绩,由仙童雇员所创建的公司在硅谷乃至全美国已超过百家。

美国硅谷是怎么发展起来的2

美国硅谷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硅谷是高科技事业云集的圣塔克拉拉谷的别称,因为它最早是研究、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而得名,到现在,硅谷已经成为美国电子工业和计算机工业的王国,尽管近些年来世界科技发展迅速,但是仍然无法超过硅谷。

硅谷的主要部分位于旧金山半岛南端的圣塔克拉拉县,主要包括该县下属的从帕罗奥多市到县府圣何塞市一段长约25英里的谷地。而硅谷的总范围一般还包含旧金山湾区西南部圣马特奥县的部分城市(比如门洛帕克),以及旧金山湾区东部阿拉米达县的部分城市(比如费利蒙)。

硅谷的主要区位特点是拥有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顶尖大学作为依托,主要包括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还包括加州大学系统的其它几所大学和圣塔克拉拉大学。结构上,硅谷以高新技术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同时拥有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尔、苹果公司、思科、英伟达、甲骨文、特斯拉、雅虎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硅谷是当今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尽管美国和世界其它高新技术区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硅谷仍然是世界高新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开创者和中心,该地区的风险投资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到大约1500家。一个世纪前这里还是一片果园,但自从英特尔 、苹果公司、谷歌、雅虎等高科技公司的总部在此落户之后,出现了众多繁华的市镇。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硅谷走出了大批科技富翁。

硅谷这个词最早是由美国记者Don Hoefler在1971年创造的。它从1971年的1月11日开始被用于《每周商业》报纸电子新闻(Electronic News)的一系列文章的题目——“美国硅谷(Silicon Valley,USA)”。之所以名字当中有一个“硅”字,是因为当地的企业多数从事与由高纯度的硅制造的半导体及电脑相关的产业活动,而“谷”则是从圣塔克拉拉谷中得到的。而当时的硅谷就是旧金山湾区南端沿着101公路,从帕罗奥多市(Palo Alto)经山景城(Moutain View)、森尼韦尔(Sunnyvale),再经坎贝尔(Campbell)延伸到硅谷中心、圣塔克拉拉县的县府圣何塞市(San Jose)的这条狭长地带。后来,位于旧金山湾两岸地区包括费利蒙市(Fremont)等地的`加入使硅谷迅猛地发展起来。在开始的十几年时间里,由于记者的拼写错误它都被误称为“硅胶谷”,因为硅谷这个词语还没有融合到美国文化中(硅胶是一种广泛用于隆胸和堵漏等作用的物质)。

美国硅谷是怎么发展起来的3

1939年1月1日,两位大学毕业生在一间简陋的汽车库里,以掷硬币的办法确定创办公司的名称;50年后,这间车库被确认为美国加里福利亚洲历史文物——硅谷诞生地,它极大地影响了电脑发展的进程。

硅谷的诞生必须从斯坦福大学讲起。这所已有100多年历史的高等学府,当瑞典国王1984年访问该校时,竟有10位仍健在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与他合影。它是美国铁路大王斯坦福为纪念他早逝的独子,斥巨资创办的私立大学。

30年代末,受人尊敬的特曼教授出任斯坦福大学副校长,他大胆的作出决策:批租土地,吸引投资,转让技术,开发成果。他满怀信心的幻想着:这里将萌生出一个高科技的“斯坦福工业圆”。

在大学区创办企业,第一个“吃螃蟹”者是需要胆识的。特曼想到了自己的两位得意门生休利特和帕卡得,他支援他们538元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公司开在了一间小小的车库里,公司名称的英文缩写,是两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HP”(惠普)。惠普公司制造的第一个产品——用电子管制作的音频震荡器,恰好碰到迪斯尼公司拍摄动画片急等着使用这种仪器,一下就卖出8台。此后,他们又研制出电子计算器和其他产品,一发而不可收。

特曼教授显得比学生还要高兴,他逢人便讲惠普崛起的“神话”,向人们宣传靠近大学办企业的种种优势。“去找休利特或者帕卡得谈谈吧,”特曼由衷的说,“以惠普为榜样,你们一定能迅速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特曼精心播下的种子,不断的发芽,开花,结果。到了80年代,这里竟云集了近3000家电子电脑企业,像众星捧月般簇拥着斯坦福大学。如果把诸如营销,咨询,公关,投资等行业算在内,这条狭长地带的公司总数超过8000多个。

新闻记者兴奋地写道:“这里的人远远不只是把沙子变成黄金,他们是在把沙子变成智能。”这里(圣克拉拉谷)成了举世瞩目的神奇土地,成了电脑发展的基地。由于这里的企业,大都与硅晶体管和硅芯片关系密切,自1971年开始,人们为圣克拉拉谷换了一个响彻云霄的美名——“硅谷”。

音频内容:

「得到」订阅专栏作者王煜全老师,7月份美国考察回来后,在线下举办了一天的课程《前哨创新课:少数人的大机会》。课程内容主要是王老师从美国硅谷的考察经验来判断未来企业创新发展的七个趋势。

第一个趋势——中小企业是创新主体

数据:

1.在美国,完成一个产品的研发需要5~8年的时间和1000万美元以上的投入。

2.1981年,全美产业研发的总投入大约是500亿美金;到2013年,全美产业研发投入突破了3000亿美金,翻了6倍。

3. 1981年,全美70%以上的研发投入来自于公司规模大于25000人的大企业;现在,大企业在全美产业研发中的占比从70%下降到了35%。

一个产品的研发从萌芽到最后推向市场,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笔的投入。在过去的30多年中,美国在科研投入上翻了6倍,但是大公司在其中的占比从70%降到了35%。这说明,美国创新的主体已经不是这些大公司了,而是那些中小企业。

出现这么巨大的变化要归功于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拜杜法案》。法案规定:知识产权可以保留专利,只转让它的独家商业权益。这样一来,更多的科研成果可以应用到民用的商业产品中,造福于社会,从而激发了美国创新机制的活力。

《拜杜法案》颁布之后,美国大量中小企业爆发出来,核心有三个原因:

1.动机不同

一个五百强的跨国大公司,到高校买知识产权的时候,它不是想办法把知识产权转化为自己的商业利益,而是把产品和专利收到自己囊中。比如柯达当时发现数码相机这个专利之后,立即买来束之高阁。因为当时它的主营业务是胶片业务,它知道如果数码相机业务要推向市场,它的胶片业务就会遭遇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它把专利买下来,保护它的既得利益。但是小公司如果要买这个专利,或是享受专家权益,就会把它快速地变成产品推向市场,这样才能赚钱。

2.效率不同

一个科研教授如果想转让他的独家商业权益,和大公司合作流程很繁琐,但如果是小公司,他往往可以和直接做决策的人沟通,所以效率的不同也直接决定,很多科研教授手中的独家商业权益会快速地转让给中小企业。

3.费用大幅降低

拜杜法案之前,如果你想从教授手中拿到一个专利,可能只有大公司才有这个财力。但《拜杜法案》颁布后,科研教授不用转让专利,直接转让独家商业权益,这个费用一下就变得非常低廉。过去30年中,全美的研发投入,大公司的占比从70%降到了35%,让出35%的市场给了美国的中小公司。

数据:1973年~1983年,财富1000强的企业,一共换了350家;但是2003年~2013年这十年当中,财富1000强的企业竟然换掉了712家,就是71.2%的世界1000强的企业被挤掉了。所以由于中小企业创新机制的确立,它们蓬勃发展,迅速地成为了世界企业当中的主力力量。

第二个趋势——积木式创新成为流行

积木式创新:就是企业用搭积木的方式与其他企业合作,双方迅速地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源,从而实现高速发展、协作的模块化,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

积木式创新=新木桶理论:企业或者个人需要先找到自己优势在哪里,然后来换取和别人、别的企业合作的资格,然后强强联手组成一个新的木桶,装更多的水。

从技术、产品角度来说,比如制造一架航天飞机,需要动力的设计、流线型的设计、 *** 作面板的设计、材料的设计以及新型的融资方式等各种设计环节。飞机厂商就把所有环节中做得最好的公司产品和技术找到,然后像积木一样把它们拼接起来,组成了一个最完美的航天飞机。

从企业上下游价值链来说,如果一家公司非常擅长做产品和技术,不擅长做营销和推广,那它可以找一个外部的营销推广公司一起做积木式创新。比如罗辑思维的「得到」团队非常有能力和经验去获取用户的流量,了解用户的需求,把东西卖给用户,但它缺乏生产内容的能力。而李翔团队恰恰拥有产品生产的能力。双方一联合,做一个积木式的创新,罗辑思维「得到」团队负责产品的推广和营销,李翔团队负责内容的生产和制作。

第三个趋势——人工智能的超预测

牛津大学 《技术对工作的替代》报告:美国现有的工作中将会有47%被机器人替代。中国将有77%的工作有可能会被机器人替代,仅次于埃塞俄比亚的85%。

机器人替代人工,是一个历史趋势,它不会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未来的东南沿海企业,最后只有两类:一类是积极地引入机器人,利用人工智能来提升生产效率;另外一类就是被第一类企业彻底击跨,被挤出市场。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智商(人对机器的理解)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乔布斯、比尔盖茨机器智商都很高,他们懂得怎样去驾驭机器,让机器为自己效劳。人工智能时代只属于那些懂得驾驭机器的人,不要把机器当成竞争对手,它们是人类未来重要的合作伙伴。

人工智能时代,有三类人是永远不会被机器所取代的:创新者、连接者和领导者。

创新者:机器是不可能实现从0到1创新的,创新的任务仍然需要人工去完成。

连接者:机器和机器之间的连接是没有感情的,它都是程序和程序之间的连接。感情的连接需要人和人之间进行,机器是无法替代人类的。

领导者:每一个团队、组织只能由人来充当领导者。机器永远不可能具备领导力的,包括凝聚力、号召力、感召力等。

结论:人工智能时代的超预测,未来最有竞争力的其实是人机结合体的超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当中,有创新者、连接者和领导者,还有大量的可以无限扩展、延伸的机器。

第四个趋势——未来创新在高校云集的城市

周其仁教授认为: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密度。聪明人聚集得越多,就越能激发出更多好的创意,就会出现更多有创新能力的公司。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任何创意的出现都不是均匀分布的,创新是密集分布的。这就是为什么当下很多互联网创业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城市,在这些城市中已经形成了信息汇总、创业者汇总、创业汇总以及创新汇总。

创新密集区所在的城市通常会出现大量的优质高校,那些城市中同时也会出现创新公司云集。比如在美国,创新创业密度最高的城市是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全美排名1000名以内的高校,很多都在丹佛。而且丹佛很多的单一领域在全美、甚至是全世界都是领先的。比如说森林防火这个技术,丹佛是美国做得最先进的。因为在当地,很多做森林防火产品的公司和当地院校的教授进行技术合作,从而造就了森林防火这项技术在美国具有领先地位。

中国未来创业创新密度最高的城市是哪个呢?简单做个推断,那就是拥有全日制本科最多的城市,中国目前拥有全日制本科最多的前六个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南京、武汉。

第五个趋势——科研成果转化型企业的标志是“双长制”

双长制:是一种军队指挥制度,它强调人、事的两权分离。在军队中,指挥打仗由司令员负责,士兵的思想工作由政委负责,这就是人事两权分离。应用到企业中,成为一个科研成果转化型企业的标志就是“双长制”,拥有丰富经验的CEO负责管具体的人,首席科学家负责具体的技术和产品。

在美国,有20岁的科学天才,但是没有20岁的产业专家。科学天才=首席科学家,产业专家=CEO。

年轻人当首席科学家在美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现在的科研其实是站在前人肩膀上来做研究,对于很多年轻人,只要你善于积累,善于快速地学习前人经验,你很快地就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快速地实现科研成果的延续。

企业经营,CEO的经验、直觉以及判断比从书本上学到的更重要。如果你想做一个成功的、以科研成果转化为主要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你就想办法让你的企业变成一个“双长制”指挥制度,让有产业经验的人做CEO,让那些管理技术、有研发技术成果的人去充当首席科学家,他们两者之间相互配合。

第六个趋势——应用创新是未来

应用创新在中国古代的应用: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一个典型的应用创新的产品。在古代地震之后,震源地可能会出现房屋倒塌、火灾、瘟疫等现象,如果当地官员处理不当,通常会出现暴乱、动乱或者造反。军队知道地震信息,赶到现场需要很长时间。于是就有了地动仪的出现,在最快的时间测出哪个地方发生了地震,马上派军队出发,维护社会稳定。

应用创新在当下仍然有巨大的市场,从最本质上讲,一个社会创新的进步,推动者其实不是科学家,而是企业家,因为他们最懂得市场需求,最了解用户需求,这会反向地拉动整个技术创新的发展。

比如无人机这项技术,这个创新如果只局限在无人机本身,它就是一个科研的创新。但是如果把这项技术变成应用创新,你会发现市场有很多需求:比如可以利用无人机做边防巡逻,在边防线上每隔十公里就布一个无人机装置,无人机在这十公里按固定的路线频繁地飞,边防军只需坐在自己的哨所里,看着无人机摄像头传回来的所有的画面,就能知道边境线哪里出现问题,可以大大节约边防巡逻军的人数,以及他们的工作量。

企业家想做好应用创新,就两步:

第一步,找到市场商机以及用户的关键需求。

第二步,找到需求背后的技术,签署独家授权协议(独家的商业权益)来保护应用创新的成果。

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家,将是未来社会的第一推动力,因为只有企业家才能发现应用的需求,而不是科学家。

第七个趋势——中国制造的创新方向

中国制造都是典型的硬件企业,硬件企业创新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个是你的创新要实现从0到1;第二个,你必须要能从1做到无穷,你才能锁定这个胜局,实现完整的技术创新闭环。

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特斯拉。美国本土负责特斯拉从0到1的研发和创新,中国需要实现从1到100万、1000万的量产,届时就会把整个特斯拉的电动汽车领域锁定胜局。科技是谁发明不重要,谁掌握的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的制造业想在未来领先,需要三个关键能力:1.大规模,2.复杂产品,3.开放制造能力。

大规模: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制造量产。

复杂产品:一个商品有可能会出现5个以上的零部件,就把它定义为复杂产品。

开放的制造能力:柔性的生产。如果你的制造企业内部的标准越完善,越刚性,你的开放制造能力就是越差的。

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只剩下最后十年的黄金期了,未来的十年,一旦3D、4D技术成熟,中国制造业将面临巨大的危险。美国并没有在等我们,它只是在想办法替代我们。

小结:从美国硅谷经验看未来创新的7个趋势

第一个趋势,中小企业会成为创新的主体

第二个趋势,积木式创新成为流行

第三个趋势,人工智能是下一拨创新的热土

第四个趋势,未来的创新就在高校云集的城市

第五个趋势,科研成果转化型的企业标志是双长制

第六个趋势,应用创新是未来

第七个趋势,中国制造的创新发展就是开放的制造能力

感谢您收听本期的《国刚说课》,我们很高兴为您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服务。

撰稿人、讲述人:李国刚

我郁闷 他是美国的一个相当于电子研究城的地方

编辑词条 硅谷 硅谷(Silicon Valle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经圣克拉拉至圣何塞近50公里的一条狭长地带,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

其实,硅谷最初的形成原因很简单,它只是政府为了留住斯坦福内一地区的留学生,提高当地经济的一个政策没想到最后那个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成了科技聚集区。

它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目前它已有大大小小电子工业公司达10000家以上,所产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全美1/3和1/6。80年代后,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纷纷出现,该地区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现在硅谷已成为世界各国半导体工业聚集区的代名词。

硅谷的高新科技日新月异,平均18个月就上一个新台阶,多年来,其经济持续繁荣,1999年硅谷的营业额达2500亿美元至3000亿美元左右。1998年硅谷人均年薪已达9.6万美元,1999年则已超过10万,美国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硅谷一年收入不下6万美元,比其他地区一般高出一二万美元。现在全世界人都知道,在硅谷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都是平常的事,即使亿万富翁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硅谷,知识就是工作,知识就是财富,对于所有科技员工来说,除了完成每天的工作,知识更新也是一门必修课。为了跟上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人都不得不废寝忘食,每天的工作和学习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如稍有懈怠,明天就会有被淘汰的可能。

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目前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硅谷是美国青年心驰神往的圣地,也是世界各国留学生的竞技场和淘金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前不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清华、科大和北大理工类毕业生中的一半或早或迟的都出去了”,其中主要是走向美国,包括硅谷公司。美国《洛杉矶时报》撰稿人埃弗兰·伊里塔尼说:“如果你浏览一下硅谷公司的员工名单,就会发现无数的清华毕业生。他们是来美国寻求工程技术突破,在英特网领域大显身手或在科技上创业的数以千计的中国优秀科技人才的一部分。”实际上华人控制的硅谷公司现已达2000家以上,占硅谷公司的1/5,而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则越来越多。名闻中国的主要电视机厂家康佳公司和主要计算机公司联想集团都已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实验基地。

在硅谷,一般公司都实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营销三位一体的经营机制,高学历的专业科技人员往往占公司员工的80%以上。硅谷的科技人员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也各有所异,所学专业和特长也不一样。如此一批科技专家聚在一起,必然思维活跃,互相切磋中很容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目前,硅谷高新技术公司的创立和资金投入方兴未艾,仍然呈现出发展的趋势。

自80年代后,世界各国有不少科技较发达地区,为了更快地促进地方经济,都试图建立起自己的硅谷,如美国波士顿的“第二硅谷”、“日本硅谷”、“韩国硅谷”等。中国也不例外,有北京中关村硅谷、上海浦东硅谷(位于浦东张江)和广东深圳硅谷, 浙江杭州也有一个“天堂硅谷”。但硅谷多了就不称其为“硅谷”了,美国有一个著名科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硅谷是不能复制的,硅谷只有一个!”

[编辑本段]中国的"硅谷"中关村

中关村,地理位置上是指由中国科学院和毗邻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环抱而成的一个地区。

1980年,这里办起了中国一家IT公司。以后,中关村变成了我国高科技行业,特别是IT行业的代名词。

在这个地区,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连相互渗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相互衔接。国际范畴的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以及经济合作日趋频繁。中关村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明显优势和巨大潜力,被誉为“硅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62222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8
下一篇 2023-03-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