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感觉阈值是什么?

绝对感觉阈值是什么?,第1张

绝对阈值或者绝对阈限是一个外来词,是absolute threshold的中译,据我的了解,西方学者将absolute threshold最先应用于心理学和生理学领域,所表达的意思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the lowest level of stimulation that a person can detect)。同一个感官,每个人的绝对阈值是不一样的,因为绝对阈值与每个人的绝对感受性负相关,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阈限的值越小,则绝对感受性越大;绝对阈限的值越大,则绝对感受性越小。绝对阈值在体检中的应用: 我们体检的时候会有这样的经验:在听觉测试的时候医生会在我们脑后拨弄一根Y型金属棒,这个金属棒会发出很低沉的嗡嗡的声音,然后医生让我们判断这个声音离哪一个耳朵近。这个金属棒所发出的声音就是听觉的绝对阈限。这个绝对域值是根据大量的抽样调查的结果下制定出来的。听不到这个声音的人听觉有问题——耳背。我们在测视力的时候,医生会让我们看E字,我们能够看到的最小的E字就是我们的绝对阈限,正常人的视力的绝对感受性是1.5, 势力绝对感受性达到2.0以上的人,可以看到更小的E。由于每个人的听觉是不一样的,所以产生了每个人的先天能力不一样,很显然那些品酒家的味觉一定具有超常的绝对感受性,他能感觉很小的绝对阈值。器官的绝对阈值是可以锻炼提高的,譬如那些盲人,听力一定很好,因为他们牺牲了视力,却锻炼了超常的听力。在电视剧《暗算》中王宝强饰演的阿炳就是一个听力超常的人,特请人员通过他破译密电。民间有“善易者不卜,慕见渊鱼者不祥”的说法,由于这样的人过多的感受“天意”所以,阿炳早忘。所以人体的器官官守能力超强也未必是一件好事情。前辈李小龙先生就是不断的在挑战自己身体的绝对感受力,甚至不惜用电击来麻痹锻炼自己的神经,已达到超越自我,事实证明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超感觉也是违反了“天意”,可能和他的英年早逝有某些必然的关系。生活中那些超常感觉的先知先觉、算命的先生很多是瞎子、聋子,或许是一种感官替代功能的增强。绝对阈值在广告营销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在西方消费者行为学教科书里面专门有一节介绍absolute threshold(绝对阈值)的理论以及应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譬如说“眼睛”,由于每个人的视力(绝对感受性不一样),所以在那些对于视力有要求的行业,会对人的视力有要求,根据不同的工种,例如火车、轮船、飞机司机,对于视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同一个起点,有的人裸眼可以看到500米以外的广告牌,有的人只能看到300米,所以对于高速公路广告公司就要考虑根据普通人群正太分布的绝对阈值设置合理的广告牌的距离。由于每个人对价格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制定价格策略的时候要学一点心理学,因为每个人的心理感受力也有绝对感受性,每个人的心理感觉的绝对阈值是不一样的。譬如说某一样商品价格10元,元旦期间降价0.5元促销,可能只有1%的人去买,说明0.5元的绝对阈值太小,还没有达到一般人的绝对感受性。降价2元的时候,可能有10%的人去买,说明2元的绝对阈值已经引起了足够的感觉刺激。当降价5元(通常商家不愿意降价50%,而是采用“买一赠一”)或者“买一赠一”的时候,50%以上的人可能会去买,甚至100%去抢购。这就说明这个绝对域值已经够大。绝对域值与价格、商品性质以及消费者本人阶层都有关。也就是说不同阶层(收入、教育层度、职业)不一样的人对同一种商品的绝对域值是不一样的。绝对阈值与社会道德:绝对阈值在社会科学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法律和合同的制定者一定是基于一种社会普遍认可的社会道德价值观来制定法律条款。所以很多法律和合同条款中总是有“不得违背善良风俗”,云云。有些国家认为同性恋结婚是许可的,有的国家承认同性恋,但是不可以结婚,有的国家不认可同性恋。这就说明每个国家的道德准绳以及道德底线是不一样的,这个道德底线其实就是一种道德的绝对阈值。绝对阈值与食品药品 澳洲的烟草分得很细,同一个品牌的烟草,焦油含量差别很大,最小的单位是1毫克,其次是2毫克,4毫克,8毫克,10毫克,12毫克,16毫克,而我们国家的烟草基本上是8—16毫克,以12毫克这个品种居多。这就说明每个国家的人民对于烟草和食品的味觉绝对阈值是不一样的。我曾经在一个杂货店工作,有一个老太太买了包烟,我没听清楚她说的克数(她本来要1毫克的烟,我却给了10毫克的烟),她惊叫道:” Jesus, are you killing me?” 这个例子就说明这个老太太的绝对域值很小,绝对感觉能力很强。所以我们往往看到同品牌的酒,有不同度数,也是这个道理。在新药试验中,为了避免对人体的伤害,往往通过大量的药理代谢实验、动物实验、志愿者试验来确认药效,成功的化学药物往往是在治病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人体副作用,剂量怎样使用也涉及到绝对阈值。绝对阈值与个人价值实现有的人很优秀,也有很多人很平庸,很多优秀的人往往是早立志,慎于言,敏于行,看问题看得很长远,平庸的人往往只看眼前,是也很短钱。所以每个人的思想的绝对阈值是不一样的,导致了人生轨迹不一样。绝对阈值的原因关于绝对阈值的本质原因是感官和价值观的差异,绝对阈值也可以和经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学说得到很完美的解释,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补充一下绝对感觉阈值的理解感觉的规律一、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依从性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存在许多刺激,但并不是所有刺激都能引起我们的感觉。例如落在我们皮肤表面的灰尘、频率高于20 000赫兹的声音、0级静风(风速小于0.3米/秒)、专注听课时旁边同学轻微的翻书声、菜市场里两个陌生人的低语等,我们觉察不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其强度必须是适宜的。感觉强度依赖于刺激度,心理学用感受性、感觉阈限来说明二者的关系。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一般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例关系。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域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阈限来衡量。绝对阈限的值越小,则绝对感受性越大;绝对阈限的值越大,则绝对感受性越小。用公式表示为:E=1/R 其中,E为绝对感受性,R为绝对感觉阈限。不同感觉的绝对阈限是不同的,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也会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而有所不同。3.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阈限。差别感受性可以用差别阈限来衡量。差别阈限的值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阈限的值越大,则差别感受性越小。1830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E.H.Weber)研究差别阈限时发现,差别阈限值与原有刺激量之间的比值在很大范围内是稳定的,即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对两个刺激物之间的差别感觉,不是由两个刺激物之间相差的绝对数量来决定的,而是由两个刺激物之间相差的绝对数量与原刺激量之间的比值来决定。这就是韦伯定律。例如,对于50克的重物,如果其差别阈限是l克,那么该重物必须增加到51克我们才刚能觉察出稍重一些;对于100克的重物,则必须增加到102克我们才刚能觉察出稍重一些。用公式表示为:K=ΔI/I其中,K为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I为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不同感觉的韦伯分数是不一样的,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视觉的韦伯分数是1/100,听觉的韦伯分数是1/10,重量感觉的韦伯分数是1/30。二、感觉适应的规律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当我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几秒钟以后才逐渐看清周围的物体,这叫明适应。明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强光的刺激下感受性降低了。当我们从光亮处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若干时间后才逐渐看清周围事物的轮廓,这叫暗适应。暗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弱光的刺激下感受性提高了。生活中也常常能观察到听觉适应的现象。例如,去参加一个舞会,刚到舞会现场时会觉得音乐声很强,呆一会儿后,会觉得音乐声没有刚开始听起来那么大。一般认为,听觉适应会使听觉感受性暂时降低,而且听觉适应具有选择性。也就是说,在一定频率的声音作用下,人耳对该频率声音及邻近频率声音的感受性会降低,而对其他频率声音的感受性不会有影响。“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说的是嗅觉适应。不同的刺激,嗅觉适应的时间不同,有的只需一两分钟,有的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嗅觉的适应也具有选择性,即对某种气味适应后,不影响对其他气味的感受性。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味觉适应的经验。如果我们把一种物质放进嘴里,很快,物体的味道实际上消失了。而且,对一种味道的适应能显著地影响到随后吃进的东西的味道。例如,当我们吃了甜的食物,再吃酸的食物时会觉得更酸。触压觉的适应较快、较明显。例如,戴手表的人平时不觉得手腕上有重物。温度觉的适应也较快,大约三四分钟后便能感受到。痛觉是很难适应的。感觉适应对于有机体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即使是难以适应的痛觉,对于有机体来说,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机体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感知外界事物,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生活、工作。三、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同一感受性中的其他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同一感觉相互作用的突出事例是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便产生同时对比。例如,一个灰色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比放在白色背景上看起来亮些。“月明星稀”也是感觉对比的现象。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感受器时,便产生继时对比。例如,吃了糖果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是酸的。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不同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会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尚未揭示,但一般表现为:对一个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对一个感受器的强烈刺激会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例如,微弱的声音刺激可以提高视觉对颜色的感受性,强噪音会降低视觉的差别感受性。生活中,我们能体验到味觉和嗅觉的相互作用。如果闭上眼睛,捏住鼻子,我们将分不清嘴里吃的是苹果,还是土豆;感冒的人常常味觉不敏感。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觉,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例如,切割玻璃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看见黄色产生甜的感觉,看见绿色产生酸的感觉;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使人产生冷的感觉。四、感受性的发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生活实践的丰富,人的感受性会随之逐渐发展,不同人之间的感受性呈现出极大的差异。例如,盲人由于不能用眼睛来了解这个世界,因而他们多依赖于听觉、触觉等来获得信息,于是,盲人的听觉、触觉比一般人要敏锐,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的,盲人可以依靠触觉识别人民币、盲文,可以凭着手杖敲击地面的声音来判断路况。这种某一感觉系统的技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技能来弥补的现象,叫做感觉的代偿作用。人的各种感受性都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某些特殊职业要求从业者长期使用某种感觉器官,因而这些从业者相应的感觉比一般人敏锐。例如,有经验的磨工能看出0.000 5毫米的空隙,而常人只能看出0.1毫米的空隙;有经验的飞行员能听出发动机每分钟1 300转与每分钟l 340转的差别,而常人只能听出每分钟1 300转与每分钟l 400转的差别;音乐家的听觉比常人敏锐;调味师的味觉、嗅觉比常人敏锐。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得到发展,因而教师要尽可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各种感官的训练,使他们的感觉能力得以充分发展。

在文章的开头,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是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吗?经济学冠以消费者“经济人”的角色,即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的时候是绝对的理性,追求利益最大的购买结果。设想一个场景,我们夏天经常会买甜筒,一些甜品站会打出螺旋形的堆叠的很高冰淇淋,消费者虽然三口两口就吃完了,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多、很超值,于是回购率就会很高。我们往往很相信自己的眼睛,商家就会利用人们想要获得更多的心理制造“看上去很美”的假象。的确,消费者会对自己的购买行为有一个综合的评估,是理性的,而这种“理性”是有限的,因为消费者会对不同的产品有需求、认知、情感等偏向,此外人们不可能会收集到所有产品的信息,并会受限于信息处理能力。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运营人员和产品经理面对的挑战有新的需求、新的技术、新的模式….如何在迭代如此快速的竞争产品中推陈出新,提高用户覆盖率,使产品拥有一个良好的前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前景理论来进行阐释。

何为前景理论:前景理论由卡曼尼和特夫斯基提出,描述用户在面对风险决策时异于传统期望的行为,是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

前景理论属于描述性理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消费者对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态度和偏好,对消费者决策行为具有较充分的解释,鉴于其评估建立起来的理论框架和内容适用性,前景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营销场景。

我们先利用前景理论的结论来解释为什么现在营销推广难度会加大。

一是确定效应:在面对确定的收益和风险的时候,大多数人不愿意再赌一把,人都趋于避开风险。比如一个过关游戏,过一关获得一定的钱,输了一切清零。大多数情况人们在前面过关斩将赢了若干局、积累较大数量的财富后,在倒数几关反而退缩了,因为害怕失去前面已有的收益。

二是损失规避。用直白的话解释,就是失去100元带来的痛苦会掩盖掉得到100元带来的快乐,用户对得失的敏感程度不同,且前者小于后者。

三是参照依赖。得与失,是相对参照而言的。例如,让你在年入12万同时你同事年入11万与你年入13万同时你同事年入14万中选择,大多数人介于攀比等心理会选择年入12万。

站在产品的角度看,需要找到用户损失与得到之间的一个平衡点。我们基本将需要营销推广的产品情况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用户获取成本不变,更大程度上解决了用户的痛点;

二是用户获取成本降低,在解决用户痛点方面和原来一样——打价格战,降低产品价格;

三是用户获取成本提高,同时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解决方案——用户花了多五倍的价格享受到好十倍的服务,也就是消费升级。

针对第一种情况,且不说用户是否能感知和承认产品优化带来的好处,如何确认和认同此产品的效果。面对较高的试错成本(产品的效用是否更高),用户更愿意使用已有的、确定的产品。

第二种情况比较好理解,可以参考以前使用红包补贴的打车、外卖行业,现在进行打折、拼团的电商平台,这是用户转化最简便的方法之一了,因为用户对价格的敏感程度非常高。

第三种情况往往是最难做到的,前面提到过,消费者往往更加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依据自己的偏好来决策,此外,很多情况下用户在估量选择该产品的成本和收益之前就因为嫌麻烦退缩了。

如此看来,有什么途径可以帮助新的产品不至于被湮没呢?

(1)引入参照对象,突出产品优势

用户在进行消费决策的时候心理上会有一个将产品与参照物对比的过程。比如电商网站在双十一会营造商品大幅度降价氛围,激起用户购买欲望。用户心中有一把称,依据市场、喜好综合因素来衡量产品值不值得消费。转变用户的参照对象,这一方法可以切分成两个小点去实施,一是转移用户对价格的关注度;二是通过与其他产品对比,让用户觉得你产品物超所值。具体来看,一款健身产品推出99元的月卡,用户可以无限次健身(不在一家门店),假设用户一个月健身8次,平均一次十元出头,以一次十元的价格拆分看起来高昂的健身费用,享受到专业的团课和器材,用户接受度上升了。另一方面,99元——吃一次火锅都不够的价格,拿来健身,有了进食和减肥的对比让用户有了愧疚感和紧迫感。总而言之,用户在进行决策往往都是犹豫、纠结的,让你的产品突破用户购买欲望阈值的营销是成功而有效的。

(2)组合或改造产品,创造对比环境

对于某几类产品,用户一般较少或者难以建立起参照对象,分别是:受用户偏好驱动型产品,特点是决策成本低、用户有明显偏向、别人经验没有借鉴意义,比如一些基本食物、油等;和创新性很高的产品,比如奢侈品。那如上述两类产品,由于用户受过去偏好影响比较深远,公司营销行为失败率就比较高,有没有扭转的余地呢?其实可以考虑通过改变其定位或者和其他产品组合来创造可参照的条件。举个例子,咖啡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属于创新型较强的产品,用户对咖啡这种作为饮品的产品没有多大概念,营销人员于是将其定位稍改,变成礼品类,礼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是送出去的,用户自身对于产品的成本收益很不敏感,由此咖啡逐渐打入国内。

现在比较常见的产品销售形式就是进行捆绑式营销,用户不仅直接感知到产品实实在在变多,还能享受到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比如购买水乳套餐赠送化妆棉。

(3)利用用户过往的经验

前景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在面对未知新事物的时候,往往都是风险回避的,因此在面对推广的新产品时,转化率会低。此时,我们可以利用用户过去的经验,来营造积极,高收益的效果。例如知识付费兴起之初,很多干货满满的讲座无人过问。在用户眼中,首先对知识付费形式较为陌生,其次听讲座耗费的成本确定了,但获取的知识还不明确,由此,不少用户会放弃这些学习的机会。此时,应该提醒用户以往错误选择的经验,比如自学的低效,放大知识付费的收益,就较容易让经验来指导行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62339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8
下一篇 2023-03-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