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先行?
可能很多朋友就不太明白,为啥要营销先行呢?不是先把店铺开起来再说么?
笔者有位朋友最近想在某大城市开个实体店铺,其心态就是这样的,先把店铺开起来再说,至于有没有生意,或者说怎么去运营那是以后的事情。
好像把钱砸进去,就会有钱出来一样,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呢?春天种颗种子,秋天都不一定能有收获。
举个真实的例子:
有位朋友想要开个早餐店,正好在街上看到有个现成的早餐店面准备转让,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店铺接了下来。
问他,他就是觉得那个地方人流量足够大,不可能没生意吧?
哪里知道,接下来之后,就是他那个店铺生意要差,冷冷清清的。别人的早餐店,生意都做不赢,他的店铺竟然没有什么人去吃?
其实,他是看到了其一,那就是人流量足够大。但没看到其二,周围环境和竞争对手,而且那人流量来来去去几乎都是那个地方上的人。
竞争对手,来来去去都几乎是熟脸吃早餐,这个,熟人来吃早餐很可能是照顾熟人的生意,而不会冒然去新人开的店铺吃。
至于弄得好不好吃,早餐就是那几样,粉面等等,竞争对手做了那么久,不可能做得不好吃,
其失败之处,就在于这样的一个心态:先把店铺开起来再说,至于怎么去运营那是开起来之后的事了。当然,他也看到了可以成功之处,那就是人流量足够大,但那人流量与你有何关系?人家可以进你的店,也可以进别人的店铺。你又不是独家经营。
这里我们看的只是一个小小实体店铺例子,有朋友可能说,要是大金主,金主有大把的钱做营销,那可能就不一样的了。
先来看一个大金主做电商的例子:
工业制造界大佬富士康想做电商,这可是个大金主,要钱有钱要资源有资源。于是就做了个网上商城飞虎网。
富士康做飞虎网,总觉得先做起来再说,于是就招一帮人开搞。有钱的主,做啥都迅速,飞虎网确实是建起来了,货源也有保证,看起来一切都很好,都没错的样子。
要钱有钱,网站也还行,货源有富士康做保证,要流量拿钱去买就是了,这看起来,一切都非常好。富士康也信心十足,是要干掉马老板的节奏。
但最关键的就是没有什么生意,也就是说没什么人去买。硬撑了些时间,最后,富士康不得不放弃。
当然,做电商失败的例子很多,我们可以看一下腾讯,腾讯做电商失败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大家也总说是基因的事。还有百度做电商,好像也觉得是基因的事。基因不行,做电商就不行。
这是典型的以果推因,要是他们都成功了,肯定大家都说,他们有钱也有流量,有大把的流量,腾讯的流量老多,百度的流量也老多,不成功才怪。
成功与失败,反正都是大家嘴里的话,其中苦与累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这里不多说。
这里要说的就是,必须是营销先行。这个营销先行,并不一定要还没开始动手做生意就先做营销,其最重要的就是在做某件生意之前就必须把这个营销考虑进去,考虑一套方案不行,还要多做几套方案备用。不要到最后营销花光了所有的钱,结果还是没什么结果。
商战那是杀人不见血的,要是营销不先行,估计也就是圈钱的主,玩资本游戏的。总是看到许多新闻,说什么这个融资多少,说什么那个未来钱景有多大,建设什么最大的商圈之类的,基本上看到这样的新闻,就知道那发新闻的公司肯定是没钱用了。
有个营销先行的经典案例:
以前台湾有个做摩托车的厂家,其经过严格的市场调查,做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摩托车,但车子做出来了,可是他们不急着投放市场。他们先做营销:报纸上大幅广告倒计时上市。结果造成巨大的哄动效果。
试想,要是他们随便上市,最多搞个发布会,新闻报纸报道一下,那估计也和很多新品上市一样。
这样的成功经典案例很多。不过营销方法是个与时俱进的玩意,同一种方式用多了,可能消费者就没那么感冒了,产生免疫了。那个时候报纸的营销效果还是非常好的,不像现在,报纸基本上没什么作用了。
比如现在动不动就搞手机新品发布会,最终的结果就是,发布会的营销效果大大减弱了。消费者都是司空见惯了。
小米刚开始兴起的时候,那营销是做得非常好,几乎提前一年就开始起势了,小米能成功那可不是偶然的事。
最后说说农村生意的事:特色农庄,或者说是农家乐。很多朋友都加笔者问这方面的事。
特色农庄或农家乐,这是近几年都非常火的事,因为大家越来越注重健康,当然也是因为大家对酒店吃喝不稀罕了,所以农家乐这个事是越来越火了。而且以后会越来越火,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很多朋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干起这事来了,特别是有些农民朋友,就地开个农家乐,好像也不需要什么成本,搞副业一样的。这种搞副业似的农家乐,当然不在我们的讨论之例。因为他们的确不需要什么成本,啥都是现成的,自家种的,自家养的,也就是说前期投入成本非常少。
这里主要说的是那些把农家乐当生意来做的,当事业来经营的。这些朋友可能在经营农家乐之前就压根没想过这营销的事儿,等到地盘租了,装修好了,东西都办齐了,经过开业热闹之后才冷静地想起做生意的事来。
本想雄心壮志,但就是没客人来吃玩,除了朋友介绍朋友的生意,基本上没其他客人来。这时才想起做广告的事,或者说做营销的事。
但最后才发现,想要做营销,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为根本就没有做营销的预算,再加上生意不好,每天的收入都不够开支,就更加没有钱,也没有信心去做营销,要是万一没做好,那岂不是更加亏了?
到了这地步,基本上能撑多久算多久,最后撑到房租到期,就没下文了,逢人就叹生意不好做,其实哪里是生意不好做,那么多做农家乐的,为何别人活得滋润呢?这世上没有不好做 的生意,只有不好好做生意的人。
营销先行,不是口头上说说,也不是脑子里想想,而是要评估周围环境,切实做好预算。这世上没有百分百保险的生意,并不是说等到赢利了,再从利润里拿钱来做营销,赢利了倒还好,说不定就不要做营销。要是万一没赢利,那营销往往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预算,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就没有了。
【出自于:微销助手小莱圈】
销售到了一定的时间会发现,其实所谓销售,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商品交易,更是一场与用户之间的信任建立的过程,对于斗争在第一线的销售人员而言,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让用户信任,成单率才会更高。
一定程度上,从事工作的心态决定了在这份事业上的命运。销售工作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是对销售人员心理素质的全面考验。当面对种种评论和非议时,销售人员必须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体会到为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乐趣。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销售在售卖产品时,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客户的购买心理。从以往的一些公司做的产品问卷调查中,可以总结发现,很多时候,商品的品牌和质量并不是客户决定成交的第一考虑因素,只要客户从内心接受了销售人员,对其产生好感与信任,那么客户就会更倾向于购买他所推荐的产品。
对销售人员来讲,只有让客户首先接受了自己,才会进而接受自己所推销的产品。因此,销售人员在销售产品时,首先要让客户能够接受自己,对自己产生信任。如果客户对销售人员没有好感,对其不信任,那么即使商品再好,他们也极有可能不会购买的。因此,让客户接受自己,是销售人员的销售活动的第一要务。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形成第一印象,而且这最初的印象能够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销售人员一旦给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就很难再纠正过来,因为很少有人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证实一个留给他不美好的第一印象的人。人们都愿意去接触那些给自己留下好印象的人,尽管有些时候,这种印象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人们却有意无意地默认这种感觉,这也就是所谓的“先入为主”的作用。销售人员都应尽量利用这种效应,将自己的良好一面展现给客户,给客户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为下一步的销售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营销自己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因此我们必须保证,时刻保持最好的状态去迎接每一个客户,才有可能将成单率大大提高。
为什么要占领用户心智?
我们在营销我们的产品的时候,首先我们自己是非常认同我们的产品的,我们产品有哪些优势?比同类产品好在哪里?弱势在哪里?我们作为营销的人心里非常的清楚。
但是对于没有用过我们产品的用户来说,他们肯定是完全不清楚的。一个人对于不清楚的产品,总是有一定的质疑态度的。
我们要占领用户的心智就是要打破用户对未知产品的质疑和否定,要让用户慢慢建立一种新的产品的认知思维。让用户把对产品的弱需求变成一种强需求。这样,如果我们先做了提高用户心智上的强需求这一步,当我们去宣传我们的产品的时候,我们的卖点可以打动用户的强需求点,这样用户会非常容易接受我们的产品,不会觉得它是一个鸡肋,可有可无。
什么是心智呢?
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去转变用户的一种思维方式,加重他对某一事物的认知,使他对这一事物的弱认知变成强认知。然后慢慢从心理上,让他对某些事物的弱需求变成强需求,这其实是一个提高认知的过程。
怎样去占领用户的心智呢?
传统的行业里面,安利产品用的营销模式和这个就很类似,先有各种各样的讲师给你讲课、洗脑,然后你就会对产品有很强的信任感,也会觉得有需求感,从而付出行动。但是这种方式做得太极端了,所以目前就得到很多人的反感。
我们可以轻化这种模式。现阶段有些营销模式是:在产品推出前要有预热期,炒起来一些话题,让用户关注到生活中的某一个痛点,这时再有一些专家出来解说一些产品选择方法(对哪些点的选择要加重,对哪些点的选择忽略),这样就把用户的心智,带到自己铺上的一条路上,接着就可以推出自己的产品了,用户也就很容易接受我们要营销的产品。
也就是给用户的心理做个铺垫的过程,打破新产品面世时用户对产品的的陌生感。调动用户主动的关注到产品,心里面先达成认同,后面到购买就水到渠成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