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特征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免费即时通信服务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文字或图片消息的传送。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拍照发给好友、发手机图片、移动即时通信等功能。同时,可以显示对方实时打字状态,以实时掌握对方的响应情况。
微信具有以下特征:
以智能手机为用户平台。微信推荐使用手机号注册,并支持100多个国家的手机号。第一次使用QQ号登录时,微信会要求设置微信号和昵称。微信号是用户在微信中的唯一识别号。
多媒体内容。微信的传播内容是多维的,在微信中,可以发送文字、图片、语音及视频信息。
新的技术运用——微信二维码 *** 作。有了微信二维码就可以扫描微信,添加好友,将二维码图案置于取景框内,微信会找到好友的二维码,然后可以获得成员折扣和商家优惠。
口碑营销——熟人间口口传播。大量注册使用微信的用户, *** 作最多的就是转发朋友的图文信息,或对其微信上的内容进行评论。这构成了微信的主要传播模式。
微信的主要营销方式
LSB地址营销。微信结合了LSB功能,可以通过“查看附近的人”插件查找自身所在地理位置附近的微信用户。商家们可以使用该功能通过微信发送商业广告。这项功能实际上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张周边商业电子地图,使消费者的消费信息更加多元化、直观化。
商品二维码营销。微信结合了二维码技术,用户只需用手机扫描商家的二维码,就能获得一张存储于微信中的电子会员卡,可享受商家提供的会员折扣和服务。
口碑营销。由于微信更多的是通过熟人间的信息转发进行的,通过朋友圈内的口口传播,在应用内分享、评论朋友圈用户分享的商品,通过口碑的形式进行营销。
公众平台营销。商家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平台方可以向用户推送包括新闻资讯、产品消息、最新活动等消息,其内容可以在朋友圈内传播,除此之外,还能够完成包括用户咨询等功能,形成一个体系完整的商业平台。
漂流瓶营销。商家与微信合作,结合腾讯的用户数据,做好数据分析,在同一时间有针对性地发出多个漂流瓶,或者让多个用户在某一时间段都拾收同一漂流瓶。
微信营销中的违法模式
微信营销中的传统违法模式。利用微信进行营销,比较普遍易发的违法行为会集中在广告、销售准入商品(食品、药品等)、商标侵权等传统领域。由于微信是朋友圈传播,这些违法信息的传播更加隐蔽化。
微信营销中的高危违法模式。口碑营销是微信的重要营销模式,是基于熟人间人际信任的传播模式,该模式极易为传销组织利用。微信的评价系统也应当高度关注,有些商家雇用微信水军对竞争对手发起攻击、进行恶意评价等。
微信监管方法选择
目前微信营销正处于发展阶段,营销模式比较简单、原始,但作为市场监管部门,我们应当预见微信营销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预研应对方案,制定监管细则。
硬件设施与管辖。要对微信营销进行监管,应当具备智能手机或相关网络软件等硬件设备。另外,微信传播是跨行政区域的,对于微信的管辖权问题,应及早制定相应的规则。
微信营销主体确认。几乎与网络主体初兴起时相似,新生的微信营销中,如何鉴别商家的身份又是一个问题。身份意味着信用,没有身份确认,就无法实现对微信主体的追溯。对于微信营销主体确认,目前工商部门还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
对传统检查方式的冲击。传统的检查方式建立在目视范围内,辅之以12315线索收集。网络监管更接近于非目视的。微信监管则结合了目视与非目视二者,既有基于手机用户群的信息领域,又有LSB地址功能为代表的目视特征。
工商部门对微信营销行为的监管路径
法律适用与管辖原则。笔者认为,微信与网络、微博一样,只是其所依附的媒体不同,与传统违法行为不同而已,无须等待制定专门法加以规范,只需引用现行法律、法规即可。可以参照网络监管的原则,建立微信平台经营行为监管体系,以明确各级工商部门的权责,加强对微信平台的监管。
实施微信亮照。工商部门应本着对消费者高度负责的理念,提早介入,从微信亮照着手,要求微信商家在微信平台中表明身份,设置亮照标记,以身份为基础建立商家信用体系。
将LSB巡查与二维码监管纳入实地监管。工商部门可以运用LSB功能,在商业街、写字楼等现代商业集中区域搜索定位商家地理位置,编制企业电子地图,实现高效能监管。同时,对标注二维码的商品加强监管,及时发现、查处违法行为。
利用微信手段加强对微信商家的监管。工商部门可以利用注册等传统环节,汇总收集企业微信账号信息,作为重要的监管数据,并对其微信营销内容进行检查,督促商家依法经营。对于利用微信手段从事违法经营者,依法进行查处,净化微信经营环境。
将腾讯公司作为微信平台第一责任人,化解、分流工商部门的履职风险。对于利用微信账户从事严重违法经营者,要求腾讯公司采取封锁账户等措施,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1、知情权受侵犯
从理财产品销售的实践来看,客户知情权遭受侵犯最容易引发相关法律风险。表现在:理财产品对于投资去向约定不明;投资标的的表述不确定或含糊不清。有的理财产品的有关法律文件仅授权银行用客户资金投资某类产品,但是对这些产品缺乏描述和限定。投资产品的背景缺乏披露,尤其是直接影响客户收益指标和风险的因素缺乏揭示。
2、不当宣传或不当销售行为
如私自口头承诺,夸大预期收益,掩饰或故意不提及产品的投资风险,或者突破认购协议和产品说明书等有关法律文件的约定而擅自对客户进行口头宣传或承诺;书面宣传资料与交易法律文件分离,两者不一致、不协调或不衔接。
3、风险提示不到位
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问题是引发客户纠纷的最核心环节。如在产品名称中显示有诱惑性、误导性或承诺性收益安排的字样;用过于专业化的语言来描述产品风险,并有意将风险抽象化或模糊化;在认购协议和产品说明书中有关风险提示的表述处于不明显的位置,或将风险因素分散在不同的条款,有意淡化风险;使用引用性表述,不直接将风险记载于产品的核心法律文件中。
4、营业机构或个人违规承销或代销理财产品
此类违规行为,在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中,因其具有隐蔽性,一般不易被发现,倘若出现关联理财类公司高管“跑路”或不利丑闻,对银行业的信誉及代理理财销售,毕将带来不小的冲击。
风险防范措施:
1、做好信息公示
信息公示或者说信息披露,是消除理财产品知情权受侵犯和风险提示不到位所引发风险的一种重要方式。做好信息公示,要求理财产品在设计和营销的过程中,相关当事方,充分说明相关产品的资金用途、投资风险及产品背景,避免因投资方援引消费者知情权受侵害抗辩权,引起不必要的诉讼风险的发生。同样,做好信心公示,也有利于减少不当宣传及不当销售行为的发生,充分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2、规范宣传、营销行为
从理财产品的实践来看,大多数产品均能做到最基本的信息公示,相关法律纠纷多发生在营销阶段。所以,规范营销行为在理财产品的营销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规范营销行为,要求银行从业人员在产品的营销过程中,基于产品自身的要求,做好宣传、销售及重要信息的提示,避免用过度专业的术语来描述产品,坚决杜绝夸大或隐瞒有关产品重要风险提示情况的发生,避免陷入虚假宣传或欺诈营销的法律风险,做到合理合法营销。
3、加强营销监管建设
由于银行从业者的特殊性,根据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基本都已建立专业营销队伍,并已按要求持相关专业资格证上岗,但营销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相关专业资质证书取得流于形式、无证上岗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加强营销队伍建设不仅要关注营销人员的业务素质,也要关注营销人员的道德素养,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或地方银监部门,可以通过建立营销人员定期轮岗制度或者电话回访制度等加强监管,防范营销人员道德风险的发生,避免营业机构或个人违规承销或代销理财产品的行为发生。
盲盒经济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受到多人的重视,但是从很多报道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盲盒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非理智的消费。同样在这个过程当中,导致很多消费者有了不好的消费体验,因为有的盲盒其中的产品是三无产品,在使用过程当中可能给人体带来伤害。而有的商品它的质量不过关,在一定程度上让消费者的希望落空。甚至有的商家在生产盲盒产品的过程当中,往其中添加的居然是库存的商品。这一商品因为没有被卖出去,而随着盲盒流入再次流入市场,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
但是盲盒不能瞎买,对于盲盒市场市场管理也应该加强规制以及监管,同样不能让盲盒游走在法律法规的边缘,这样很容易滋生出灰色地带,让市场经济得到严重打击。同样消费者在消费过程当中应该理智消费,对于盲盒的质量也有一定的要求。其实很多人购买盲盒的心理都出于一种猎奇刺激的想法,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非常期待盲盒中的产品给自己带来惊喜。同样很多人在购买盲盒之后,发现里面的商品确实出乎意料,让自己感到非常开心。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案例才能盲盒经济走入的事业当中,然而有一些黑心厂家居然利用这样的想法来赚取不正当利益。很多盲盒商家也都非常喜欢虚假宣传,让消费者购买他们的盲盒,但是盲盒当中的商品往往会令人大失所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消费体验。同样里面所具有的商品也不一定符合盲盒和本身的价钱,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落差。
如今对于盲盒市场的规范也在制定当中,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厂家能够给更多人带来惊喜和快乐,而不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获得黑心利益。在获取利益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要明白正当交易才是长远发展的重要要求。每一种经济想要继续发展,那么离不开这一经济的所有商品制造者,他们用诚信的方式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同样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诚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要求。希望所有的厂家在生产商品的过程当中都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这样不仅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好的消费信仰,同样也为自己的发展作出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