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做好营销

怎样才能做好营销,第1张

学学是做营销的地基工程,首先要解决的是学习什么的问题,要学习营销的基本知识(包括营销理论、营销分析、营销策略、营销现状、营销趋势等),还要学习具体的产品知识、行业知识等,更要学习做人,可能很多人觉得很奇怪,也许质疑做营销还得学做人?回答肯定的,营销做得比较优秀的营销高手,同样都相当的会做人,在营销过程中很会为人处事。正是有不少营销人员忽视了做人这一点,使得其营销水平一直不见长进啊。再者解决跟谁学的问题,处处留心皆学问,可以跟老师学、跟专家学、跟上司学、跟同事学、跟经销商学、跟竞争对手学,其次营销探讨会、交流会等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当然现在条件好了,只要有心去学习就有机会去学,除了跟具体的老师学习,也可以用电脑学习、从书刊学习等。干干是营销的基本历练,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干,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真正体会营销,才能真正领悟营销,才能真正学会营销。干要解决心态的问题,一定要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要主动而为,不是被动应付。在干的过程中,要能干、多干、巧干,不要拈轻怕重、挑三拣四,要有挑战精神,选有难度的产品来挑战自我,选有难度的营销任务来挑战自我,在干中克服困难,完成营销目标,从而提高自己的营销水平。营销是动态的,营销不是只靠动动嘴,更要动手动脚,营销是做出来的,是需要把想法付诸实际行动,付出的是智慧和勤劳。任何夸夸其谈的营销论道,如果离开了脚踏实地地行动,都是白费口舌,毫无裨益的。想想贯穿营销整个过程,想决定了营销的方向和方法,在整个营销过程中至关重要。想就是用心思考,用心规划营销过程中的每个细节,用心落实营销过程中的每个细节,用心分析、提炼、总结,用心灵活变通营销思路。想,就要勤想,就要多想,当营销困惑时想想,会思路开阔,问题、困难迎刃而解;当营销顺利时想想,就会信心百倍,就会有更高的目标追求。想,就是要求在营销过程中学会分析,要在平常的营销工作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学、干、想这三点是个有机的整体,三者必须是相互依附,不能人为割裂开来,这里边缺了任何一点,都可能影响到营销的结果。只是学,那就成了学而不实,只是纸上谈兵,不能解决营销过程中实际问题;只是干,就有可能成了蛮干,干的越多有可能损失越大;只是想,那也是空想社会主义,也不会产生任何营销效益。要想做好营销,必须做到学习在先,学了就要营销历练,再带着着营销中产生的具体问题加深学习,就是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当然全部过程中都要用心思考。

很多职场文都建议,我们要向身边的人学习,把他们作为标杆,这句话没问题。问题是到底向谁学习呢?随便拉个人就能做为学习对象吗?很显然不是。

在解决这个问题前提是要找对人。人是关键。因为这个人是你的标杆,然后你要进行参照,反思和改进。

第一个参照物:领导

一个相对公正公平,健康的公司,你的领导之所以能成为领导,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所以把他们作为标杆是最好不过的。

分享一个我订阅的知识星球,里边有个人提到,领导在沟通过程中,他们会基于他人访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达成这件事情后,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目标

要实现这件事,要花多长时间,多少钱,多少人手,目前的资源够了吗?资源

里边涉及到哪些关键节点,什么时候达成?里程碑事件

如果不做这件事,有没有其他路径?Plan B

这些点看起来很平常,我们所有人在正常情况下都应该可以想到,但只是应该。正式做的时候,你就容易出现丢三落四,而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最终效果的达成。

我刚开始采访还有参加活动的时候,事情一多,就很容易乱,不是忘记做这件事情,就是丢那件事情。

直到有一次跟领导一起采访,在出发之前,她先把我叫到办公室里,花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跟我这次采访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现在手头上有哪些内容了,如果基本内容有了,采访时常规性问题就不要问了,问他资料上没有的。其次, 控制在多少时间内,如果有个宏观点的问题,他一时间回答不出来,到时候要留下他的电话号码。最后,这次要带哪些东西过去采访。

这样1,2,3的讲清楚,是不是就很清楚了,自己心里也有底,做准备工作也不容易出错。

后来,我就自己尝试列清单。要某一件事情时,我先列出要做什么,有什么,目的是什么,截至时间是什么。如同上面的问题一样。然后在正式过程中,如果有出错,领导肯定会指出来,那你就可以根据所列的清单,想想哪一步没有考虑周全。

第二个参照物:同行

同行业里的同事、企业等,可以进行交流。

就比如以前我是做贸易的,同学有去货代公司、外贸公司、船公司。不同的公司,就可以进行交流。

寻找他们优秀的做法,看能都借鉴。

所面对的困难是什么,是如何做的?以防万一,万一有一天你也碰到呢?

他们做出的创新行为。

一旦深耕在一个行业,你就需要刻意关注同行的信息和行为。

曾将看到过一句话“我讨厌你,但我会从你身上学习”,这种做法看似人格分裂,实际上却是最狠的。

一旦对方比你强,我们总会莫名的对他有敌意,对他抱有偏见,觉得他没有任何优点,只有缺点。

但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不可能完美,总归有你看不顺眼的地方。如果你不喜欢,看不顺眼的都全部逃避,到最后看自己也不顺眼。

第三个参照物:专家

专家在看问题的角度上,更加宏观化,高度化。很多人都讨厌,我以前也很讨厌,但有一次我改变了想法。

以前我很不喜欢看论文,看专家的演讲,觉得他们好宏观后,没啥意思。后来我认真的读完他们的演讲,发现根据他们提出的点,我可以寻找大新的问题,学到新的知识点,甚至是学习他们写文章的手法。同样是一个主题,他的立意就比我高明,他的金句设计不仅高逼格还接地气。这完全可以学习消化后为自己所用。

当我不再排斥那些专家讲话,我发现有时候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在过年前曾采访过一个市主任,他在最后说了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刻,,他说:“我是一个理科生,做事讲话注重逻辑,但有一个缺陷,就是我的想象力不足,无法像文科生一样天马行空,有很多创意的想法,那就多听多看多文问,这样左手逻辑,右手观点。其次,我很喜欢看老照片,因为通过一个老照片,我可以听到很多的故事,即便我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但我还是学到了一些,拓宽了我生命的边界,这样我生命的长度和宽度都有了提升。

你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拓展你工作的边界,打开你的视野,这也就是现在新媒体文经常写的一个热词“格局”。

你自己还达不到这个高度,那就借助专家的肩膀打开。

第四个参照物:你自己

如果你自己不观察自己,不对自己进行迭代,即便有上面的榜样也没有什么卵用。

就像一台机器,你自身已经跑不动了,把周围的设备都换成最顶尖的,照样跑不动。

最近在看《曾国藩传》,书中反复提到曾国藩是一个善于总结的人。他会对每一次的行为,做全面的复盘,分析自己的问题,要吸取什么教训。正是这种习惯,他在后面遇到问题时,看问题的角度,还有做事的思路都非常老成,很有战略性目光。

昨天,我一直在关注和学习的一个运营社他们发布了一个运营地图,地图其中有一页类似清明上河图,密密麻麻的知识点。朋友圈里有个人就评论:这张营销界的清明河上图,更适合已经掌握这些技能的高阶段运营人,就好比一份思维导图就是一本书的导航目录,懂得人一眼尽收眼底,明白里边的逻辑,不懂的依旧不懂。套路差不多,重要的是过程。

凡事都需要消化,写文需要你一字字敲才能提高,做活动需要一场场做才能变得老练;一个知识点需要一次次练习巩固才能化为内力。而这一切源头都是你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62698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9
下一篇 2023-03-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