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石榴又大又甜...无人收购,很多石榴裂开烂在地里,只能做肥料。”随着凉山州会理石榴的成熟,网络平台上出现了少部分“网红”以“作假”“卖惨”直播的方式带货。
当记者找到了上述视频中的当事人时,面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询问,老人坦承是有陌生人叫着帮忙出镜拍视频,但文字内容是捏造的。除了这类卖惨视频,有些主播在直播时还会选用品相更好的石榴造假,或故意压低石榴价格,称石榴几毛钱一斤都没人要,以引起果农恐慌,低价抛售石榴,从中渔翁得利。
卖惨营销在互联网世界是一个经典套路。从刚开始被各路“大V”们反复用在各类社交平台上,用来获取捐赠、打赏,引流变现。到如今卖惨的套路又被移植到了短视频场域和直播带货等场景中。短视频带货已成为一种较常见的营销方式,不过,也有一些直播通过“卖惨带货”,以一些严肃的社会话题为噱头,博取观众的同情和注意,借机兜售商品。
二、 “卖惨带货”卖的是产品,消费的是人性
制假卖假这种一条龙的服务,可谓是赚尽了网友们的血汗钱,却仍有人对其深信不疑。“悲情营销”利用的是人们的同情心以及这种同情心背后的物质资源,但这些从来都不是无限的,爱心终会耗尽,等到真正需要援助的个例发生时,人们的同情心已经磨出一层茧子了,不再敏感了。
靠卖惨带货,以博取同情心的方式售出产品,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带来效益,但绝不是长久发展之际,这些商家在逐利冲动下的另辟“捷径”,同情之心早晚用完,这些做法不仅涉嫌欺诈消费者,更多果农和地方产业造成不良影响。“狼来的故事”小孩都懂的道理,过度消费顾客的同情心与信任,只会伤害顾客的情感,甚至产生抵抗心理~对未来农业产业的名声也产生了较为负面的影响,反而影响了未来地方相关产品的销售和发展。
三、 加强平台监管,营造优质网络营商环境
目前直播电商风口正盛,而各大平台纷纷入场,但由于平台监管力度不足、缺乏引导之类的原因,导致演戏炒作卖货、卖惨营销等内容低质画风的现象再次出现。农民们也成为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获得利益的工具,这些背后的导演在获得利益后可以立即脱身,转战他地。而最终损害的还是但当地的商家形象和水果品牌。
也在提醒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网络平台监管,积极引导主播以及消费者的正确价值观,促进消费双方之间建立长久有效的信任买卖机制。从平台管理、用户管理等各方面出发,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营造优质网络营商环境。
四、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农产品悲情营销禁而难止,也侧面体现出农村农产品销售渠道匮乏,销售方式单一,让农民对于自身产品销售缺乏一定的安全感,无法将好的产品以更加清晰高效的方式展现给消费者,突显出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建立长久有效供需渠道、提升现代农业抗风险能力的必要性。作为基层工作者,是与群众连接的第一线,在清晰掌握农产品销售状况以及产品特性时,应积极协助开展农产品相关的销售事宜,帮助农民开拓销售渠道,为农民争取长久合作资源,帮助农户建立更加安全的网络销售渠道,以更加安全有保障的形式将农产品销售出去。
1、借景型情感营销借景型策略是让情感服务于诉说功能,是通过强调产品功能优势,来谋求提升销量的策略。为此,在创意执行中,营销人往往会先营造出一个充满了人情味的动人场景,然后再将产品代入其中,用“借景生情”的方式来诠释产品功能。
2、情绪表达:主动去表达消费者的情绪因为忙碌的工作环境和巨大的生活压力,消费者积攒了许多情绪,可这些情绪碍于某些因素不能公开表达。这时如果品牌站出来,将目标消费者的这些情绪用文案或是产品表达出来,很容易就会让其产生共鸣,从而引发现象级传播。
3、嫁接型情感营销
嫁接型情感策略,与借景型策略非常相似,区别主要在于,借景型策略是要借景生情诉说功能,因此本质上是在做“命题作文”。而相比之下,嫁接型策略的自由度则要大很多,因为它不需要将情感指向产品功能,而只需要基于消费者情感洞察,将品牌或者产品与用户情绪进行嫁接,进而拉动销售,或者达到其它希望顾客采取的行动即可。
4、情绪放大:用特定元素放大消费者的情绪乡土、呆萌、幽默等特殊的元素,也很容易唤醒消费者的情绪。
以乡土元素为例。乡土元素和现代生活往往有比较大的反差,这种反差会让人有一种想“吐槽”的冲动,进而激发消费者的一系列高唤醒的积极情绪。
“卖惨营销”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之前是弄个牌子,写上自己的不容易,以博得大家的同情来销售,这种情况还算不错,最起码能看到本人,可是现在网络时代,这种“卖惨营销”换了马甲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让消费者们无法辨认。消费同情心是对自己产品的不自信行为,更是对消费者的欺骗行为,这种行为不是长久之事,必定会被取缔“下架”。现如今很多挂有“清仓大甩卖”的门店不多了,这样的店面基本“最后一天”永远都没有那一天的到来,不过,人们对这样的情况已经见怪不怪,也明白其中的销售方式,但是,其实,这种行为就是“卖惨”,让大家都以为要倒闭了,最后的货,都便宜出售,误导消费者博得大家的同情心和好奇心。实体销售,有店面,有人吆喝,对于消费者的“欺骗”算是实体的,能看到,能听到,大家也理智了很多,不再过分的相信。
到了网络时代,“卖惨营销”的花样层出不穷。某些销售平台,弄几张照片,写上“水果滞销,果农痛哭”、“大蒜滞销,帮帮我们”、“求求支持”等等宣传语,然后再配上老农一筹莫展“悲情”的表情,网友看到这种情一般都会动恻隐之心。刚开始,产品滞销情况基本属实,不少人出于同情之心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买一些,帮帮他们度过难关。可是,这种情况被不法商人看到好处后,开始打着“感情牌”来消费老农,同一个人,同样的表情,换换产品,换换宣传语,难道这位老农家有良田万顷,种这么多不同种类的水果还是每个季度换个作物?这难道不是在侮辱消费者的智商?这种行为,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真正有需要的老农们失去了帮助,断了客源,伤了人心。
没想到的是,短视频的兴起,也出现了“卖惨营销”的套路。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竟然还有剧本,有演员,有曲折的故事,完全已经把这种方式做成了产业链,真是夸张呀!甚至很多坐拥几百万粉丝的主播,已经靠出轨、破产、家庭矛盾等故事来带货,甚至出现号称弄错价格大打出手的行为,误导消费者赶紧下单。“卖惨营销”不能没有底线,必须要合法合规,要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如果最终真的成为了常态,成为了“欺骗”,那必然会没人关注,完全透支消费者的同情心。
“卖惨营销”多源于自媒体或直播间,主要为了吸引关注和流量,但其本质属于虚假宣传,极易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
这种营销手段虽然短时间内能够增加流量或销量,但长此以往不仅自砸招牌、毁了商誉,对被“卖惨”的农产品来说也是巨大伤害。
一、四川攀枝花凯特芒果“大量滞销”,农民“亏得血本无归”。
据当地政府人士称,没有出现芒果滞销的情况,这种行为就是“卖惨营销”。
比如“痛心,几百万斤黑布林滞销,老农含泪……”、“上百万斤某某急盼销路,别让果农血本无归……”、“家里某某人绝症,靠种植某某为生……”等等。
这类文章中基本上都充斥着3个信息,“几百万斤某种农产品滞销”,“因卖不出去而血本无归”,“家里某人得了绝症,靠种植某种农作物为生”。
而一般稍微有点爱心的人,都看不得这种文章,因为会心痛,进而就会购买文章中所出现的农产品。
二、农产品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受市场影响较大,关系农户切身利益。
“卖惨营销”制造的滞销假象,不仅影响当地农产品声誉,而且有可能拉低农产品价格,让农户的预期收入减少,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农产品市场交易秩序。不管是无中生有,还是夸大事实,“卖惨营销”的伎俩损人不利己,欺骗消费者感情,透支公众信任。
三、除了多年的“老梗”——水果滞销,还有各种“滞销”、“破产”、“抗癌”、“家门不幸”等故事。
媒体曾报道过,一位长相容易博得同情的老大爷,频繁出现在各地各种水果滞销的网络营销之中,被网友戏称“老大爷都不够用了”。
四、此外,营造出来的“滞销”假象,可能会整体拉低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降低所有农户预期的利润收益。
从这个角度来说,“卖惨营销”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属恶意投机“抢跑”,是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对此,有专业人士认为,不管是无中生有还是夸大事实,根本不能算是营销,而应该算作造谣。
总而言之,卖惨式营销不仅坑害了农民,也欺骗了消费者,该出手管管了,不然对于我国农产品的发展危害很大。
明明这些地方的水果很畅销却被一些网络账号扭曲为“大量滞销”,这真是咄咄怪事。这类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的“卖惨营销”,背后主要是“一些大型团购电商和个人带货在搞鬼”。其主要目的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些是纯粹博取流量,通过“卖惨”的方式来吸引眼球;另一些则是为了赚取舆论的同情心来带货。
很显然,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这类建立在扭曲事实基础上的“卖惨营销”,都是百害而无一利。比如,它可能直接伤害一个地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水果品牌形象。要知道,没有哪一个地方的水果产业,能够真正通过“卖惨”博取同情来获得长远发展。此外,“卖惨”“滞销”对应的就是“低价”,这实际也是对正常的水果市场价格机制的扰乱。
因此,对这样一种屡禁不止的不良营销风气,或者说“毒流量”,显然应该有更加有效的治理举措。
我们注意到,面对这种充斥在网络空间、跨地域的悲情营销、虚假营销,水果产地的市场监管部门以及果农,似乎都难以给予有力的“反击”。如此次事件发生后,当地市场监督管部门也只是“第一时间联系公众号运营方,责令其‘删除上述悲情营销内容’,并对其进行政策讲解、法律宣传”,这很难说能够真正让“卖惨营销”者长教训。这一现状,启示在对类似病态营销的治理上,还需要更多力量的协力合作。比如,相关行为是否已经构成造谣、欺诈,警方或可介入调查。此外,网络平台也应该对这类账号有更严格的惩处。唯有真正提高“卖惨营销”的成本,才能让参与者有所忌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