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看到这条内裤只是觉得有点贵?

为什么你看到这条内裤只是觉得有点贵?,第1张

最近,当你走进你小区电梯,可能会发现这样一条广告。

广告的主角是三条内裤。极简的广告设计,震惊的国民良心价(三条仅售1199),赚足了大众眼球,颠覆了男士三观。

本文无心评价其惊悚的定价策略,广告背后商家的战略意图,亦或是别有用心的营销炒作,但有一件事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条广告时,其实跟大多数人是差不多的反应:天哪!疯了吧?!这么贵!

随后,就会把它当成一枚有趣的社交币放进自己的谈资库,一笑了之。

而当我的几位学霸校友也开始注意这件事时,他们的反应是这样的——

当看到这样的回应再对比自己当初的想法时,我就不禁在想:为什么同一个问题,有一些厉害的人能做出有洞察力的分析,而绝大多数人看了,只是觉得有点贵?

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类似的热点问题——

绝大多数人的回答可能是这样的——

而李叫兽(史上最年轻的百度副总裁)的回答却是这样的(节选)——

(具体可参看李叫兽公众号《用户讨厌你做营销,不如试试这4种方法》)

太多时候,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所能想出的答案就那几条,而且极其平庸。为什么牛人却可以迅速对问题做出反应,且观点总是充满洞察力?

或者换个更接地气的问题: 牛逼与平庸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当大家遇到这样的牛人时,往往觉得牛人大概天生逻辑思维就比较强,受的教育比较好吧,或者认为,人家经验丰富嘛,见多识广……

最后,要么就是膜拜牛人,嘴上说两句「一定好好跟你学习」的废话;要么就是觉得自己跟牛人差距太大,还是按自己的节奏走好了。因此,往往丧失了真正洞察牛人到底如何思考和学习的机会。

最近一年,我也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到底牛人是如何思考和学习的?看了很多,深刻发现:牛人之所以厉害,并不是有多么高超的智商和技能,恰恰相反,厉害的人反倒没有什么花架子,说来说去也就那几招。关键的区别就在于,牛人可以把这有限的几招用的特别溜。

如果这么说的话,从平庸跨越到牛逼其实不需花费太多功夫在学习各种知识或招式上,只要聚焦到那些真正有用的招式就行了。这些有限的招式是什么呢?用李善友教授的话说是 「思维框架」 。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减少的只是输入冗余信息,这样做的目的是,省下来时间做更多输出端的成本投入。也就是要把有限的几招真正用好,甚至熟练到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牛逼与平庸的差别在于有没有一套形成肌肉记忆的好的思维框架。

分解一下这句话,有两个概念对我们实现平庸到牛逼的跨越至关重要。一个是「思维框架」,这是通过输入、打磨,不断精简而形成的;而所谓的「肌肉记忆」,是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不断进行输出,对输入端进行强化,最终把思维框架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思维框架

李善友最近在混沌大学讲过一场「第一性原理」的大课,其中谈到自己的读书和学习方法时,他总结道,其实他并没有异于常人的能力,也不属于那种能一目十行、倒背如流的异类。真正决定自己看同样一本书比别人学的更好的关键是,有自己的一套读书的思维框架。

别人读书都喜欢看故事、例子、段子,好一点的呢会梳理出书里的观点和方法论,而他自己呢,看的是作者通过一本书呈现的思维框架。一般人看书是看表面的现象,而他是看现象后面的本质,不断把各个看似热闹的章节内容最后整合到一个点、一套框架中去。

我们举个栗子,来说明下思维框架的力量。

一般的营销人如何做广告呢?可能会想精妙的创意,搬出定位、4P、品牌战略等各种工具模型,再配合多渠道资源进行轰炸。营销对于他们来说,是各种复杂理论、工具和资源的整合。但是,以这样的方式,最后做出来的广告往往看似花哨,却难以真正引爆市场。

而华与华公司看待营销会集中到一个点上——营销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的传播成本。因此,和绝大多数广告公司不同,华与华做广告会围绕「降低传播成本」这个点做出一系列营销决策。

比如,他们给公司、产品起名字往往会起那种特别简单甚至有点俗的名字,比如「篝火饭店」「小葵花」等。在写广告语时,会说「轰他一炮管半年」「晒足180天,厨邦酱油美味鲜」等近乎没有任何修饰的口头语。

这和我们认为的高大上营销好像格格不入,但是市场效果却出人意料的好。而这背后,都是华与华对「降低传播成本」这个思维框架做的应用。

不过,一说到「框架」,很多人会觉得这样学习会比较教条,限制人自由的思维。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果现在给你一个问题:如何策划一场富有互动性的50人产品经理培训课?你和你的小伙伴可以尽情头脑风暴,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你能想到哪些方法呢?

三节课CEO黄有璨还真就给他的团队做过这样的实验。最后的结果,其实跟大家现在脑中模拟的差不多。大家普遍提出的方案是,要不就打个卡呗,要不再拉个群发个红包,要不让老师在课上做点小游戏,要不咱再准备点小礼物……

哪个想法看上去都是个不错的点子,可凑在一起又觉得面目全非。然后,老黄就忍不住了,抛出了下面一张图,按图索骥制定策略,大家立刻沉默、折服。

老黄按照一个活动的时间顺序分成不同的模块,针对每个模块定制不同的策略,然后通过整个体系又把各个不同的策略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实,这就是框架式思维的魅力。框架并不是限制了人们思维的发散,恰恰相反,它拆分出不同的维度,反倒给人们提供思维的延展。要不然,所谓的发散性思维就成了上面那些热闹的想法,其实发散的却是一个维度上的事,思维并未真正打开。

刻意练习

有了好的思维框架并不代表就能立刻成为厉害的人。

思维框架看上去往往是很简单的,但这也是它最大的陷阱。一个好的思维框架要经过学习者的反复提炼才能最终形成。大众看到的可能就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图,但它的形成可能却是几十本书的结晶。

拿李叫兽研发的经典营销文案课程「14天改变计划」来说,他几乎所有的功力都可以用下面这张图来概括,事实上学员掌握住这张图也就掌握了李叫兽的思维框架。

但是,真正的难度是,这张图其实是浓缩后的知识胶囊,吃下去,只能获得一场倍儿爽的头脑风暴。

如果想要真正掌握这套思维框架,形成肌肉记忆,就必须了解这里面每个小模块背后牵扯的若干原理、案例,并且每一部分都要做大量反复的练习,才有可能真正变成自己的。这样一计算,就不简单是听课+做作业的时间,还包括吃透背景知识的几十本书+几百小时刻意练习的时间。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很多学了李叫兽14天改变计划的学员,都普遍觉得听完课特别爽,超级有信心,但是一实战就歇菜,过不了两个月就全还给叫兽了。

所以,李叫兽在课程中才多次强调,听课和记忆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大家自己的练习才是最重要的。而在课程结束后很多校友组织的分会、社群,也是为了解决这个刻意练习、形成肌肉记忆的问题。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打造自己的思维框架并形成肌肉记忆呢?我根据读《学习之道》获得的启发,给大家提供一个三个步骤的行动清单: 画小圈 → 建立联系 → 综合实战 。

画小圈

大家小时候都看过武打片,一个成功的武林高手最开始都是从最基础的扎马步开始的,枯燥的基本功可能一练就是好几年。可是,长大后,我们学本事、学技能往往忘记了这最基本的道理,总想着速成,所以,各种各样的速成班才如此具有市场。

《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作为国际象棋大师和一枚正宗的学霸,在谈到自己练国际象棋的方法时,让人大跌眼镜。他一开始并不是研究各种攻略、棋路,而是一上来只用一种棋子来走。

比如就是一个「马」,他会研究这一种棋子的各种走法,直到用烂,用到不能再挖掘出任何潜力,他才会接着研究新的棋子,看看单用「车」又该怎么走。

这和很多人练习下棋并不一样。大家会比较熟悉先记牢几个套路,然后开始大量的实战,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套路,打败各路高手,最后自成一派,称霸武林。

这也是绝大多数人成不了高手的根本原因。这就像中国篮球,总喜欢以赛代练,可是大量的实战造成的结果就是忽略对基本功的打磨。如果研究NBA的训练方法,你会发现,球员会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训练力量、耐力、柔韧性上,真正练习投篮、扣篮的时间并没有那么多,而比赛式的训练会更少。

还是回到李叫兽14天改变计划的例子。一般的学员学完整套课程毕业后会如何使用这套方法呢?他们会迅速开始用这套体系分析新的案例,把其中的方法用在工作实践中,试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获得升职加薪。

可是结果呢?估计一次次的实践过,14天的学员也发现,好像这套打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用,自己用起来总是觉得怪怪的。因此,大部分人坚持两个月就不再用,彻底还给叫兽了。

这其实是低估了理解一套思维框架的难度。要知道,李叫兽可是把多年的功力、几十本经典书籍的干货浓缩成这样一张图呈现给大家的。想14天就获得叫兽好多年的功力,怎么可能!就算14天不吃不喝全用来学,也不可能完全吃透。

因此,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既然李叫兽是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给到大家,那大家也应该把这套体系掰开了、揉碎了还原回去,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像练习扎马步一样,扎扎实实地学起。

比如,对于十大需求清单,可以找到背后的理论,研究其解决的问题,适用的范围,这是解决输入端的问题。

然后,再找各种场景刻意使用这套方法,看到一个feed流,想想打了哪个需求,看到一个电梯广告,想想打了哪个需求,甚至超市买一件产品,也想想它的包装究竟想突出满足什么需求……把一个模块练到吐,再练下一个,例如梯子理论、自检清单……

建立联 系

画小圈主要是解决基本功的问题。但是光有基本功是不行的,马步毕竟不能用来直接格斗,想要实战还必须继续训练。第二步就有点像练习武功的基本招式,比如锁喉、左勾拳、右勾拳……

具体如何练习呢?要特别注意的是,到了这一步,并不需要创造新的知识、技巧,只要把第一步练习的基本功组合起来就可以了。

维茨金在掌握了车、马、炮等棋子的走法后,他会接下去训练车和马如果结合起来怎么打,车和炮结合起来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打法。只要在第一步训练的基本功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就会发现棋盘的世界转眼又变得不一样。

同样,在训练李叫兽的14天套路每个模块的方法后,第二步就可以找一下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比如,十大需求和六大自检清单结合起来可以怎么用?梯子理论和十一大痛点文案结合起来该怎么用?甚至是六大自检清单和PMO模型结合起来又有什么好玩的结果?……

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发现一个问题,单用一个工具都没问题,但如果要把几个工具结合起来用,就不知道该先用哪个后用哪个了。

其实,李叫兽自己也说过,这些工具本质上并没有强关联关系,可以分开用,也可以合起来用,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而他没法说的是,这些工具按照数学的排列组合又有多少种组合啊,就算叫兽自己也未必把所有的组合拳都用熟,又如何给学员一个明确的答案呢。所以,14天的体系留给大家探索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综合实战

仔细思考第二步,你可能会发现,不同的人可能会组合成不同的招式。因此,武林江湖往往就会有各门各派,不同门派的区别主要是练习的组合套路不一样。

那么,练完一套套组合拳后,是否就能成为高手了?

可能会,但也可能会有一个陷阱。往往到了这个时候,一般人会陷入一个巨大的妄念,期望掌握所有的套路,建立自己的知识帝国。所以,很多人会更多地听课、学习新知,试图掌握更多的套路,收集更多的笔记。

而到了这个阶段,真正决定牛逼与平庸的区别就不再是套路知道的多还是少了,而是有限的套路能否形成肌肉记忆。这个时候,针对套路的反复刻意练习才是最重要的。

就算强如李叫兽,也不是各门各派的营销套路都熟悉,也只是对其中一小块非常熟悉。但真正决定他的厉害之处的是,他把这有限的一小块刻意练习到形成了肌肉记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再举个李叫兽得意门生辉哥的例子。他利用在14天改变计划中学到的基本功,组合成自己的一套打法,他习惯先从PMO入手分析,然后再具体到主打需求和文案。他的套路是这样的,可能和绝大多数的叫兽学员都不一样。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1199内裤,我们看看辉哥利用他擅长的思维框架是如何分析的。

是不是感觉很不一般呢?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他把所学到的知识模块重新进行组合,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并通过不断实战练习,形成了自己的肌肉记忆。

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想到的思路和方案都较为平庸、碎片化的时候,主要的原因是并没有清晰的思维框架。决定高手和业余选手的区别也在于,是不是有一套形成肌肉记忆的好的思维框架,能不能把一套拳打好,而不是只会各种花拳绣腿。

如果想练成这样的思维框架,可以分成三个步骤:

画小圈 ——分解知识体系,每个知识模块逐一训练。

建立联系 ——寻找知识模块间的关联,组合成基本招式。

综合实战 ——把自己熟练的招式通过多种场景进行刻意练习,形成具有肌肉记忆的思维框架。

人是很容易犯错误的,只是有些错误影响比较大,承担的责任也会比较重;有些错误比较少,人也就不去在意了。

人容易犯错误,可以从《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看出。该书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作品。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但 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 。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 它比 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 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 的 直觉型判断结果。 看完这本书,你会知道自己犯错是多么容易。

我们常常说,不要做事后诸葛亮,可是,基本上我们每天都在做事后诸葛亮,走在路上,随处可听见这样的谈话: 早知道…… 任何与“早知道”有关的谈话,其实都是在做事后诸葛亮。

“不要做事后诸葛亮”是今年3月份改变会语音的一次主题,是“改变自己”公众号的联合发起人辉哥的语音。我当时听了深受感触,因为我是一个“事后诸葛亮”类型的人,我常常说:早知道……这样的话我曾说了很多。

人是很容易做事后诸葛亮。在事情发生之后,说,我早就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怎么怎么,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做,问题是,刚才冲锋陷阵的时候,你跑哪去了?

有一些人,让他们做决策的时候找不到人影,一旦别人犯错误了,就开始做事后诸葛亮,显得自己是多么有先见之明。对于这种个人,还是不要理他的好。

人不仅容易犯错误,而且容易犯同样的错误。但人有时会选择性失忆,会很快不记得自己犯过的错误。那怎么办呢?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及时记录错误。无论犯了什么错误,先不要责备自己,把错误客观得写下来。

我们犯了错误,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自责,觉得自己怎么又那么粗心,又做错事情了,这是人之常情。然而,自责并没什么卵用。自责只会增加负面情绪。但是,不自责,这负面情绪也无法排遣啊。

我的方法是,犯了错误,就先记下来,写下事情发生的经过,造成的后果,产生错误的原因有哪些,以后如何杜绝犯同样的错误。

当你在写这些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排遣内心的自责。当你写完,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以后如何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你心里就会好受很多。同时,我们自己也要避免做事后诸葛亮。

真正的牛人不是不犯错,而是犯的错误比较少。他很明智得知道自己是会犯错,但是会尽量减少错误。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邮件内容是巴菲特给参加股东大会的人总结过去一年什么地方做的好,什么做的不好,明年的展望。当你去阅读,你会发现,巴菲特每一年都会总结自己在这一年里犯的错误,信里很多篇幅都是用来总结错误的。

人很容易犯错,也容易犯同样的错误而浑然不知,所以需要观察并记录自己犯的错误。当你意识到自己会犯哪些错误,你才会更好地避免这些错误。

《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从9岁起便8度荣获全美象棋冠军的天才神童;他的传奇经历被记录成书,并改编成电影《王者之旅》;他纵横西方棋坛10年后,改行研习太极拳,并连续21次荣获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的“太极拳王”。

摘录作者关于错误的看法,看看真正的高手是如何处理错误的。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如果一个受过训练的学生可以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不断是技术上还是心理上—— 他就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当然,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 我们注定要重复犯某些关键性错误,但愿是因为这些错误都难以逃避,并且很难准确定位的。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观察各种心理上和技术上的错误来尽量减少它们的发生。

怎样才能避免做 “ 事后诸葛亮 ”?这几条总结来自辉哥的语音。

1.实时实地的记录。

通过每日写作或者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圣后的真实状态:今天碰到什么样的状况,我是如何选择的。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个决定是对的,错误的,对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错的?我有一个文档专门来记录自己犯的错误,有事没事拿出来看一看。其实,当你写下错误时,这个错误也就印在了你脑海里,已经加深了印象。

2.我们在归纳总结的时候,一定不要回避问题。

我们在做月度,年度总结时,一定会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如果你不断用赞美的语言来总结自己,那么你第二个月,第二年还是不会有进步。因为你依然会在同样的时间,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在做总结的时候,也可以翻出这个月的错误记录,思考这个月是否跟上个月犯了同样的错误。

3.归纳总结之后,要形成自己的checklist。

归纳总结之后,要形成自己的checklist,要形成基本结论。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悟性。比如: 几分钟带你看完电影 ,其实这个人具有超强的总结能力。具体到投资上,一定要把自己的原则写下来,要投什么,不投什么,写在checklist里,以后做决定就会简单很多。

辉哥的这三条建议,有两条我在实践。我在持续每日写作,记录自己的错误,分析为何会犯这个错误,下次该怎么做。我每月做计划,也会做月总结,做总结的时候尽量分析没有完成的原因。

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我们现在也依然需要每日反省。

这是我其中的一篇错误记录。

微信公众号发错文章-2015.11.26

今天早上做好早餐,我是一边吃面条,一边与室友聊天,一边发布微信文章。吃完早饭,洗好碗,我准备转发早上发布的微信文章时,发现自己发错了文章。把没有编辑好的文章发送出去了,而且没有推送【每日论语】系列的文章。微信每日只能发送一次,我犯了错误,今天就没有机会发布正确的文章了。

总结错误,原因如下。

1.我做事三心二意。 我发布微信文章的时候,同时干着3件事:吃饭,聊天,发布微信文章。这样三心二意,不出错才怪呢。平时我都是发完微信文章再吃饭的。今天是为了节省时间,想一边吃饭一边发布文章,所以就出错了。所以,不要想着节省时间,要想着怎样把事情做正确。

Action: 以后发布文章的时候,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发布。要先发布完文章再吃饭。

2.未编辑好的文章用了之前用过的图片。 今天之所以犯错,还有一个很大原因是因为我编辑新的文章的时候用了我之前编辑好的文章的封面图片。那篇新的文章没有完全编辑好,用了今天要发布文章的封面图片。所以,我发布文章的时候完全没有看标题,只看到了封面图片就发布文章了,结果发错了,发布了未编辑好的文章。这是主要原因。

昨天不应该那么晚了,还在那里编辑文章,文章没编辑好,保存时必须有一张封面图,我就使用了之前编辑好的封面图。封面图一样的文章是很难分辨的,除了仔细看文章标题。可惜,我今天发布文章时也没有看文章标题。就导致了今天的错误。

Action: 以后未编辑好的文章不要用已经用过的封面图,怎么也得找一张不一样的封面图。两张封面图一样的文章本身就很容易出错。所以,一定要记住,把错误扼杀在源头。

不过,错误已经犯了,那也没办法了,已经无法撤回,也无法发布新的文章了。今天的这篇就作废了。

现在的态度是,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是要写总结和Action,只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

附录

有关“ 错误经验” 的书单 by 张 辉

《思考,快与慢》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的作品。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看完这本书,你会知道自己犯错是多么容易。

《穷查理宝典》 ——推荐过无数次的,有关查理·芒格的书籍。他特别喜欢“总是反过来想”的习惯。最极端的案例是,他说:如果他知道他将会死在什么地方,他会永远不去那个地方。这本书,我每年要看四次。

《清醒思考的艺术》 ——可以看成是通俗版的《思考,快与慢》。如果看第一本书有困难,不妨先来看这本书,然后再去看《思考,快与慢》。

《影响力》 ——这是查理·芒格也推荐的一本书,书中揭示了6种生活中常见的“影响人心”的手段,比如先给你给点好处,然后再给你提要求时你会很难拒绝(书中称为“互惠”)。有趣的是,消费者和营销人员都在读这本书,消费者看它是防止掉入营销陷阱。而营销者看它是学习如何影响消费者心理。就看谁看书更用心了。

《大败局》 ——国内不多的讲“错误的书”,吴晓波写得有关国内民营企业失败的,由盛及衰的案例集合。我也是由这本书以及《激荡三十年》才知道吴晓波。相比于现在在台上得意洋洋吹嘘自己成功经验的企业家,这本书更值得去关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1146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1
下一篇 2023-04-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