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教父吴炳新:51岁创业,3年赚来80亿,他后来怎么样了?

保健品教父吴炳新:51岁创业,3年赚来80亿,他后来怎么样了?,第1张

说起保健品,我们都不生疏,之前电视上有句广告很火,“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之前每逢过节探望老人,都会给老人买一些保健品。

但如今的人们的生活条件比之前好很多,会越来越注重养生,所以有很多人都认识到保健品对人有很大的好处,保健品也曾经不只仅适用于老人,渐渐被广阔大众所承受。

如今市面上也有很多知名的保健品,像汤臣倍健,还有我们熟习的脑白金等等,但其真实保健 *** 行业,早在这之前就有位“教父级”的人物将保健做得风生水起。

吴炳新,1938年6月出生于山东,吴炳新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小时分家里很穷,在他5岁那年,他就失去了父亲,一年后,母亲也因伤痛欲绝分开人世,他们共有兄妹8人,但是最后只要他和他大哥活下来了。

固然就剩下他们两个,可是生活仍然很苦,以至吃饭都是问题,但是好在大哥待他很好,希望他能好好读书,吴炳新11岁那年,十分困难的读上了小学,吴炳新也十分珍惜这次读书的时机,他就拼了命的学习,只用了四年就把小学六年的课程学完了。

但是,吴炳新小学毕业之后,家里真实是没钱供他继续上学了,吴炳新也不希望大哥这么辛劳,本人也想替他分担一些,他就只能选择退学。

1954年,当时中国普遍成立初级社,年仅16岁的吴炳新决议要抓住这次时机,他的数学天赋也展示了出来,人们也都很看好他,吴炳新顺利当上了村里的初级社会计,几年之后他就成为了10多个高级社的总会计。

后来吴炳新为了援助包钢建立,就去了包头矿务局,成为正式员工并被提升为销售部长。

1978年,变革开放时期。吴炳新不想继续做之前的工作,他想做生意,想换一种活法,可就在这个时分他的身体呈现了问题,他的肝有严重的问题,以至有生命风险。

这次生病反而使吴炳新愈加坚决了他想要做生意的决计,就直接辞掉了之前的工作,开端创业。

吴炳新一开端是卖豆芽,之后又承包了糕点厂,生意做得也还能够。到了1989年,全国开端兴起开发区热,很多人都去开发区做生意。

吴炳新就和儿子吴思伟一同去了安徽新建的开发区,他们一同注册了公司,但是到底要销售什么,他们也不分明,这个时分吴炳新曾经51岁了。

偶尔的时机,他们得知上海交大的“昂立1号”口服液十分神奇,但是销售很不顺利,吴炳重生病期间曾经研讨了很多保健品,对此也有所理解,他觉得这是个时机,就主动与他们联络协作,并开端宣传和营销口服液,从此他的创业之路才算正式开端。

吴炳新之前的经历都派上了用场,他的营销战略很有效果,公司收益很不错,1992年,吴炳新曾经在中国成立了15家销售公司,并把公司搬到了南京。

主要是销售“昂立1号”口服液,还销售一些医疗器材,人们都觉得效果很明显,很受群众欢送,公司的年销售额曾经超越了1500万元。

1994年,吴炳新注册了三株公司,主要是销售保健品,保健品名为三株口服液。就在三株注册的那一年,销售额就曾经到达了1.25亿元。

一年之后,销售额曾经增加到了三十多亿,三株的团队也由原先的几十个人增加到了15万人,1996年,三株的销售额曾经到达了80亿元,在全国曾经有了600多家分公司。

吴炳新希望能不断把企业做下去,就开端在全国停止收买,不到半年的时间吴炳新就收买了17家药材公司,买下了十多家企业接近一半的股权。儿子吴思伟在北京注册了北京路德有限公司,想要开辟事业的新天地。

就这样,在吴炳新的率领下,三株的销售额迅猛增长。吴炳新只用了3年的时间,就赚到了80亿元。这三年期间,三株曾经呈现过不测,有的人在服用了三株之后,踉跄了一下,但是吴炳新没有当回事,他觉得可能是别的缘由,就也没有多想。

但是好景不长。三株发作了事故,常德有位老汉因服用了三株口服液逝世。而当时一切的人也都觉得是三株的缘由,一切的锋芒也都指向了三株,最终,法院判决三株败诉,并向家眷赔偿了大约三十万元。

后来,这件事情改判了,经过调查也证明了这位老汉并不是由于服用三株而死。但是,很多人受常德事情的影响,都不愿意再去购置三株口服液,毕竟保健品的价钱本就不低。

人们买保健品是希望身体越来越好,呈现了这种事,谁也不愿意再购置同一种保健品,都惧怕呈现不测。

三株的销售遭到了宏大的影响,当时三株在全国曾经有了不小的知名度,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越来越多的人晓得,卫生部也下发了红头文件,请求三株停产整理。

三株的销售额开端直线下滑,从当时最高的7亿元降落到了1000万元。三株口服液的很多工厂也只能停产,无法之下,只能对公司员工停止裁员,最后公司只剩下了1万名员工。

从此之后,三株口服液就进入了休眠期。之后就是史玉柱重返保健品市场,把脑白金做得很火,遭到广阔人民大众的支持。四周人也都劝吴炳新继续做保健,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但是吴炳新却想以医药为主,稳固和开展化装品,保健品也不放弃。

吴炳新把企业停止了大整合,还特地成立了三株医药集团。吴炳新在三株医药集团的销售研讨会上正式宣布三株进入了新阶段。

他还请回了之前公司的元老,特地为医药集团请了高级参谋,在他看来,保健 *** 行业曾经辞别了“暴利时期”,所以他的主业转向了化装品和中药制品。

就这样,2000年吴炳新成立了三株生态美集团。再次走向公众视野的吴炳新变得愈加安然,这次改动,对他来说是机遇也是应战,也是新的开端。

从身家80亿到一败涂地,人生的风浪太大,一个不小心就会沦为海浪底下的沉船。吴炳新,这个现在罕为人知的名字,曾经在1997年成为中国首富。然而命运的曲折让如今的他挣扎在成功发财的路上。

或许,就像人们常说的"好汉不提当年勇",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首富吴炳新跌落神坛?而如今的他还有机会再次回到市场的博弈竞争中吗?

一、拼搏奋斗,年轻人自成一派

吴炳新的童年,没有温暖的父母兄弟,也没有富足的生活条件。早年失去双亲的他,被大哥拉扯长大,11岁才上了小学,但由于生活困难只能草草结束自己的学习生涯。

或许是因为没有上过学的自卑和早年艰难生活的打磨,16岁的吴炳新通过自学自荐的方式,成功当上了村里的初级社会计。就这样,他尝到了通过自己努力奋斗带来的甜蜜。

年轻人的心总是躁动的,吴炳新并没有满足呆在家乡成为一个小科员。1978年,机敏能干的吴斌新瞄准了改革开放将来的大趋势,辞职下海创业。

但是生活不是小说,遇到一次机遇就能准确把握,刚准备大干一场,就被检查出身体问题——他的肝出现了严重危机,一度有生命危险。但是他怎么甘心就这样消沉下去呢?只好从身边的小生意做起,钱能赚一点是一点。

在经过卖豆芽、开糕点厂、承包商场之后,48岁的吴炳新积攒了点小钱。此时仍在一边治疗肝病的他,关注到了生物制品"天安851"。

二、因病成财,保健品大亨崭露头角

因为自己常年患病,吴炳新研究了不少中西药与养生保健品。而"天安851"的出现,再一次触动了他敏感的商业嗅觉。这个主打中老年市场的保健品试剂本该成为吴炳新保健品王国的第一q,但是天不遂人愿,产品在市场的反响平平。

正在他观望市场其他产品的时候,上海交大的"昂立1号"又闯入了他的视野。在经过专家认证与自己亲身检验后,他主动与上海交大取得联系,承担了试剂口服液的宣传、营销。这一次,吴炳新终于成功创建了自己的世界。

1989年,吴炳新与儿子吴思伟创办了淮南大陆拓销有限公司,正式开始涉猎保健品行业。拓销有限公司首推"昂立1号",辅助与其他医疗器材,很快赶上了保健品风靡全国的热潮。到92年时,已经在全国建立起了15家子公司,年销售额达到1500万元,93年更是达到了1个亿。

挖到保健品行业第一桶金的吴炳新,并没有只满足于合作。他开始尝试自己进行研发并推广新的保健品,在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之后,吴炳新推出了三株口服液。

三株口服液带来的市场效应是巨大的,在短短的两年之间,仅三株口服液的销售额就达到了23.5亿元,到了96年更是远超80亿。本着趁热打铁的宗旨,吴炳新和儿子北上,在7年后重新成了北京三株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高达1亿。

作为医疗保健专业公司,儿子吴思伟先后在北京和南京,建立起了保健食品工厂和理疗器械工厂,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销售店的连锁网络。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保健帝国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三、盛极必衰,因命案,产业崩塌

依靠专家和政府背书的三株公司,手里掌握着20几个有着自主知识产权的保健产品,发达的市场网络更是遍布中国12个沿海发达城市。这时候的保健品市场已经进入正轨,人们的科学素养在不断提升,市场脱离了最开始的野蛮生长阶段,进入买卖相对正常的状态。但三株集团依旧保持着强劲的势头。

从1994年的几十人迅速扩张到15万人,分公司开至600多家,办事处2000多个。除西藏个别地区有缝以外,三株真正铺到了全国各个角落,并且基本达到了填鸭的水平。

就这样,三株重新设立了自己的"中药帝国"计划。这个耗资3亿多的收购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规模收购国有药材公司,总计达17家之多。还整体收购了吉林柳和药厂,买下了另外16家企业51%的股份。就这样,越发壮大的三株,甚至吸引了史玉柱,他曾专程到山东济南向吴炳新求教营销管理之道。

刷楼面、砸广告、拍宣传片。三株开创了无数新的营销策略,被其他企业一再效仿,发扬光大。但这时候,一场谁也没有想到的官司,成为了中国保健品市场信誉崩塌的开端。

1996年,湖南常德的一个老汉在死前喝了8瓶三株口服液,其家属将三株告上法庭,常德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三株败诉,向死者家属赔偿29.8万元。而送去检测的三株口服液也被检测出不合格,就这样三株集团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仅仅一年的时间销售额就悬崖式下跌,从几亿元暴跌到不足1千万,工厂非减产即停产,旗下约15万名员工陆陆续续被迫下岗。

三株的失败使得消费者越来越小心地审视昂贵保健品背后的真实效用,也间接地导致了保健品行业的寒冬。但是吴炳新并没有彻底放弃三株,他仍在不停上诉。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三株胜诉,湖南省高院对三株进行平反,并明确表示三株口服液是安全的高科技产品。

都说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但是迟到的正义已经赶不上疲惫的市场,整个保健品行业的不景气再也无法扭转过来,但是深受打击的吴炳新拿着判决书满含热泪,依旧鼓足了重新开始的勇气。吴斌新和他的新事业,正等待更多的挑战。

2009年11月20日,吴炳新坐在记者面前,脸上没有一丝疲惫。尽管刚刚过去的六天,他是这样度过的——

上一个礼拜六晚上的11点,结束市场考察的吴炳新,从哈尔滨飞回济南。在济南只待了一天,周一早上6点,他飞去上海参加生态美化妆品的销售会议。周四晚上7点,从上海飞回了济南。吴炳新下飞机后的第一件事,是去理发店理了发,因为第二天上午要接受采访。

这过去的六天堪称吴炳新过去16年的缩影:自56岁创建三株至今,马不停蹄。他兑现了自己63岁时说的话:我要干到70岁。

实际上,他已经72岁。他的发鬓已经有些花白,老人斑也悄悄爬上了他的面颊和双手。

不过,这位已经沉寂了多年的老者,仍没有放弃打造百年三株的梦想。

“我是英雄,我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世界上哪有这样的英雄?”在济南市东环国际广场24层的办公楼里,他略显激动地对《中国周刊》记者说出了这句话。

他将总部搬离了山大北路77号。那是三株神话的诞生地。那处大院变成了一家全国连锁的快捷酒店。 任何关于吴炳新东山再起的故事,都要从那张万言判决书说起。

1998年3月31日,湖南常德中院就“八瓶三株喝死一位老汉”事件,作出三株公司败诉的一审判决,要求三株向死者家属赔偿29.8万元。随之卫生部下发红头文件,要求三株停产整顿。这份判决书,几乎将三株口服液判了死刑。

而一年之后的3月,湖南省高院对此案作了三株胜诉的终审判决,同时明确“三株口服液是安全无毒、功效确切、质量可靠的高科技产品”。2000年4月,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播出了关于学习三株党建工作的新闻,长达一分钟。同时,全国各省党报号召向三株学习。

吴炳新将这条中国高规格的新闻称为“平反昭雪”。

这显然是一场迟到的“胜利”。至常德事件终审裁定时,三株的400多个子公司已经停业,几乎所有的办事处和工作站全部关闭,昔日那个年销售额高达80亿、累计上缴利润18亿元、拥有15万员工的“三株帝国”几近崩溃。

“三株”两个字,从那时起,也开始慢慢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

但是这场迟到的“胜利”,对吴炳新来说,却成为日后东山再起的精神原点。“如果这个官司不赢,那么三株就消失了,东山再起更是无从谈起。”时隔十年之后,回忆起当年情景,吴炳新仍旧激动不已。

对于任何一个颇有自我期许的企业家而言,老之将至,而未酬壮志,恐怕是比死亡更难以接受的事情。吴炳新是国内最早提出要把企业办成百年老店的企业家之一,而到湖南常德事件,三株发展不过四年,吴炳新却已过耳顺之年。 吴炳新决意东山再起。摆在他面前的有两大问题:一是“三株”这个品牌,留还是弃?另一个则是,二次创业的方向在哪里?

关于三株品牌的弃留问题,内部有人鼓动吴炳新向曾经到济南向自己取经的史玉柱学习,放弃原有三株品牌,另起炉灶。史玉柱的经验被誉为“曲线救国”:新创保健品“脑白金”,得以重生。

这个建议被吴炳新断然拒绝:我与史玉柱不一样,“三株这杆大旗不能丢。”他还让手下找广告公司做了一个品牌形象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70%的社会公众依然认可“三株”二字,反感者为30%。

吴炳新拒绝学习史玉柱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三株的“资金仍然雄厚”。一个未经证实的数据是:仅1996、1997年,三株集团就完成了150亿元的销售额,即使按照保健品行业较低的30%利润计算,三株也至少赚了45个亿。

最后,吴炳新为三株复兴之路定下基调:三株这个品牌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样去修复的问题。

在坚守三株品牌之外,吴炳新也为昔日那个凭借三株口服液一款主力产品打天下的“三株帝国”调整产品方向,让其重新起航。

他东山再起的新战略是“以药品为龙头,巩固、发展化妆品,保健品不恋战不放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吴炳新放弃了令他声名鹊起的三株口服液。

“如果一个人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那他必然会被淘汰。”吴炳新这样解释三株变局求生的原因。他认为,随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和国家对于保健品行业政策的改变(取消药健字号),保健品业已经告别了“暴利时代”。因此,向非保健品行业及时转移,才是“明智之举”。

正是基于上述判断,三株的产业触角转向以化妆品和中药制品为主业,并于2000年和2005年分别成立了三株生态美集团和三株医药集团。 2009年11月18日和19日,吴炳新专程去了上海,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生态美工作会议。在会议上,吴炳新满怀激情地说:“要创造一个属于生态美人的新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生态美集团副总经理、市场总监肖瑞海看来,“老爷子有足够的理由激动”——自2004年8月现代化的上海生态美日化工厂正式投产以来,吴炳新的再造生态美计划已较有成效,2009年生态美销售与2008年同比增长约80%,而上一年的销售总额约为4亿元。

“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中是超前的。”国内化妆品营销专家王广伟对于生态美的崛起如此评价。据知情人士透露,在三株总的利润格局中,以生态美为代表的化妆品占一半以上,药品占三分之一,保健品和三株医院仅占不足20%的份额。而生态美内部一高层领导表示,生态美的利润贡献“甚至更多”。

而在吴炳新当初要再造生态美的时候,他面对的情况是“没有一个人支持,身边的人都反对”。

生态美产品早在1996年就正式上市,虽然曾在上市第一年实现销售3.8亿元,但是市场美誉度因遭受常德事件影响而大不如前。除此之外,三株内部人士最大的担心是:国际产品已经在中国铺天盖地了,三株能行吗?

吴炳新却胸有成竹。他从另一家本土化妆品企业珀莱雅的快速崛起中找到了信心与方法。珀莱雅创立于2003年,从零开始,但是依靠强大的营销网络和先进的营销方式,发展速度极快,已经成为中国本土化妆品企业中的领军者之一。

“我们的科技水平已经很高端了,销售模式又是可以复制的,还怕什么呢?”曾被冠以中国保健品行业“营销之父”的吴炳新,决意将再造生态美作为复兴三株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炳新的第一步是提高生态美的产品形象。

2005年6月,生态美“黄金能量”系列产品上市,标志着生态美向中高端化妆品领域挺进。2006年,吴炳新明确提出了生态美要向高端发展,这在当时可以算是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而到今天,以生态高雅系列、生态美系列为代表的中高端产品已经占整个销售量的70%左右,消费群体主要为年轻人,吴炳新甚至要请小s做生态美的形象代言。

同时,吴炳新对于生态美的未来销售网络提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万店工程。

万店工程的第一步是推行“专柜+专卖店的双终端发展模式”,迅速实现了销售的成倍增长。

据介绍,生态美在全国拥有约3000家专卖店和100多家直营店,加上商场导柜与药店,总共拥有超过5000家的销售店面。“目前数量还可以,但是部分质量有待提高。”生态美集团销售总监肖瑞海说。据了解,态美在北京拥有18个专柜,全部位于三环以外。

而吴炳新的目标是在两年之内,将生态美终端网点数量达到一万个,同时质量必须上升到市场上无缺陷产品,平均单店年销售达到20万;三年之内,生态美进入国内前五强。如果吴炳新的“万店工程”实现,这将是继三株口服液帝国之后,他打造的又一个化妆品王国。

“你的决定当初大家都反对,(生态美)万一失败了呢?”《中国周刊》记者问他。

“不要怕!我们有自己的技术,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有生产能力,我还愁什么呢?”吴炳新迅速地反问。

“那你没有愁的事情吗?”

“天下的事很多,莫难于选人。”他同样迅速地回答。 面对选人——这复兴道路上最困难的事,吴炳新的应对措施是召回高层旧部。

“没有离开现在三株的人是三株大浪淘沙的黄金宝石,是东山再起的基石,而当初那些走了的人,不是他们不够优秀,是三株没有舞台提供给他们了,他们离开三株也是对三株的贡献,现在需要他们回来。”吴炳新说。

吴炳新为新成立的医药集团,请回了两名旧将乔德京和杜文赞担任高级顾问。吴炳新盛赞“老臣”们的回归:“今天的德京、文赞,不是原来的德京、文赞,他们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今天的经验对三株复兴有巨大的价值。”

而老臣回归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现任三株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李宪法。李宪法一度离开三株,去了另外一家公司担任高层,业绩突出,但是这家公司给他提供的舞台不够大。吴炳新得知后,亲自请他回来,邀其负责三株的医药行业。李愉快地接受了吴炳新的邀请,返回三株之后,吴认为他“做得很好”。

据悉,先后回归三株的副总经理级别以上的高层将近10人。

当然,吴炳新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三株化妆品的营销工作一直不见起色。吴炳新无奈拿掉了原来的负责人。后来又请回两位老三株人做高管,才收到成效。 而对于意欲复兴的三株来说,人背后的制度变革比人本身更为重要。吴炳新深知这一点。

著名财经记者方向明曾经将创业之初三株的体制描述为“长颈鹿结构”:细长的颈部支起高昂的头,使之中心能够高瞻远瞩,而大区、省级指挥部是精干的身躯,地级子公司一插到底是其灵活的四肢。虽然整个体形略显修长,但由于结构紧凑依然健步如飞。

但是,这种体形随着躯干臃肿而演化为“恐龙结构”——省级与地级变成效率不高的中间管理阶层,而县至乡村的办事处和工作站变成行动迟缓的手足,由于陷入大量琐碎管理事务,高度集中的小脑袋也不再那么灵敏,随着市场环境的陡变,这个恐龙形结构的应变能力就显得十分的弱小了。

针对这种“恐龙结构”导致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方面的弊病,吴炳新重新确立公司管理的“三权鼎立”制度:按照“董事会+总裁+监事会”的模式进行公司管理,使决策权、管理权与监督权分离。

这样一来,三株旗下的每个集团,都是一个独立法人,独立核算,各集团的总裁有基本的决策权力。而三株集团的董事会,只负责确定年度规划是否可行。按理说,吴炳新没有必要再像以前那样事必躬亲了。

吴炳新每天只睡5个小时,他的秘书常常一个月有20天都见不到他,甚至不知道他去了哪里。知道吴炳新行踪的,是陪他全国各地到处出差的一个员工。吴炳新需要他给订飞机票。

吴炳新出差搞的是“突击检查”。“(这样)下面的人就不敢糊弄你了。”他说。原来,他被员工糊弄过,而这种“糊弄”甚至成为了日后加速三株崩塌的原因之一。

财务出身、精通技术的吴炳新有时被手下的人戏称为“老狐狸”,“骗不了”。有一次,吴炳新去哈尔滨出差,围着一个经销商的展台只看了一圈,就准确说出了对方的盈利空间和利润比,让对方很是吃惊。

“讲实话,办实事。”吴炳希望三株集团的每一个人都能培养这样的习惯。 在三株的一份资料中,明确了对外界的沟通原则:“少谈过去,重点是现在和将来”,“少说话,多做事,言谈举止都关乎企业形象”。

有一次,济南市的一位负责人对吴炳新说:你这个人很低调,你手下的人可不是这样啊。吴炳新意识到了问题,马上开会,要求三株人必须加强政治修养。这些年来,吴炳新从来不住五星级宾馆,也不坐头等舱。

吴炳新承认,自从湖南常德事件之后,他“刻意变得低调”。面对媒体的采访请求,他几乎都让自己的秘书礼貌地拒绝——这很容易被理解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是吴炳新并不认为这是怕。

“我那个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三株如履薄冰,三株在高速公路上开快车,说出事就出事,一个小石子就能让三株出事,但是我们刹不住车。我们出头了,但是我们就是走到那儿了,没办法。”

他说,当你自己实力不行的时候,你必须低调,谨慎前进比张扬前进阻力要小。

这让曾经风光无限的吴炳新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复出的潜行者,而潜行者们的最大特点就是,等他们再次浮出水面时,或许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对于吴炳新和他的三株来说,再次走进公众视野的契机也许是酝酿多年的上市计划。

前些天,一家美国公司专门来三株考察,希望吴炳新能够在美国上市。这家美国公司的负责人是克林顿家族的成员,已经帮助重庆、深圳、杭州、包头的多家民营企业成功在美国上市。同时,他还是吴炳新的一个好朋友,“在美国不管我去哪里讲座他都跟着去”。

实际上,早在1998年,吴炳新就希望借助儿子吴克立(原名吴思伟)的路德公司来完成三株的上市梦想。当时的一切运作完毕,但是负责的券商出事了,三株上市的事情只好搁浅。

“我从创业那天就定下了,三株将来一定要称为一家公众企业。”吴炳新说。

而对于这次找上门的机会,吴炳新的态度是“再推迟一下”。他坦陈:二次创业的三株,一直是在健康发展,但不是快速发展,“明年应该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年头,后年进入初级裂变,大后年进入裂变发展,2012年应该是辉煌再兴,争取上市。”

而在内地与美国之间,吴炳新倾向于在美国上市。“在美国上市,管理费用要高,维护费用要高,但是可以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他说。

对于上市的目的,吴炳新直言不是为了圈钱。“谁能保证你每一代都能是市场精英呢?家族的人才是有局限性的,上市会把三株从家族股份改造成社会股份。”

他甚至拟好了遗嘱:凡我吴家子孙,今后不再做三株公司的总裁,只能做董事长;凡子孙中有吸毒、赌博者,一经查实,开除出家族,不再具有财产的合法继承权。

而面对“如果三株没有吴炳新会怎么样”的问题,他说他比较欣赏王石关于企业家与企业之间关系的论述。王石曾经说过,他对于万科最大的贡献是为万科培养了一个团队,培养了一种制度。

“你将来会为自己写自传吗?”这一次,他没有像回答其他问题那样迅速地给出答案。思考了一会儿,他说:“我觉得,不留自传,我做的事情放在这里,(写自传)意义不大。”

另一位同样经历过挫败,后来东山再起的企业家有过与吴炳新类似的表态。这个人就是曾经向吴炳新取经的史玉柱。史玉柱曾经说过:我在这一代人里的位置未来可以看到,因为史料俱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71200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1
下一篇 2023-04-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